CN217114236U -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14236U CN217114236U CN202220949165.3U CN202220949165U CN217114236U CN 217114236 U CN217114236 U CN 217114236U CN 202220949165 U CN202220949165 U CN 202220949165U CN 217114236 U CN217114236 U CN 2171142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sh rod
- rod assembly
- mounting
- plate
- side plat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其中,推动杆组件包括支架和推动件,支架中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侧壁,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安装工位相互间隔,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簧件;推动件分别连接于各安装工位,推动件用于与动簧件弹性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推动件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的继电器包括动组件和陶瓷罩,动组件包括动簧片和推动杆组件,推动杆组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和推动件,该U型支架具有顶壁和两侧壁,两侧壁分别一体连接在顶壁的相对于动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U型支架的U型口内,推动件的上端与U型支架的两个侧壁的底端的单个装配孔过盈配合而固定。继电器动作时,动簧片会压缩弹簧,在U型支架内运动,以实现电路的开关或切换。由于动簧片运动,会产生冲击振动。在冲击振动过程中,推动件容易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推动杆组件,旨在降低推动件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推动杆组件,应用于继电器,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中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侧壁,所述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所述安装工位相互间隔,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簧件;和
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安装工位,所述推动件用于与所述动簧件弹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
两侧板,两所述侧板相对设置;和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夹设在两所述侧板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侧板连接,以与两所述侧板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侧板的内侧表面形成所述侧壁;
其中,两所述侧板夹持所述推动件。
可选地,所述侧板开设有多个装配孔,每一所述装配孔形成一所述安装工位;
所述推动件的面向所述侧板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凸块,每一所述凸块插设于一所述装配孔中,以使所述推动件与所述侧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侧板上的多个所述装配孔沿所述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侧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开口;
所述侧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中间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有所述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并排设置,且均连接于所述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围合形成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推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推动件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夹设于两所述侧板之间;
固定板,固定板沿两所述侧板的排列方向穿设在所述安装座中,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形成有所述凸块;以及
推杆,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背离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具有背对设置的两侧边,每一所述侧边均设有多个所述凸块;
每一所述侧边还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穿设于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的辅助接触件,所述辅助接触件包括接触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凸起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弹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接触件还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呈弧形设置,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动簧件和推动杆组件,所述动簧件安装于所述推动杆组件的安装空间,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中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侧壁,所述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所述安装工位相互间隔,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簧件;和
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安装工位,所述推动件用于与所述动簧件弹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支架设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簧件,推动件与动簧件弹性连接,通过安装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推动件分别连接于安装工位上,从而增强推动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使得动簧件运动对推动件产生冲击振动时,推动件不易松动,并且推动件连接的侧壁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推动件同时连接两侧壁,则推动件至少连接有四个安装工位,从而可以平衡推动件的受力,使得推动件更加稳定,进而可以降低推动件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推动杆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辅助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推动杆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相关技术中的继电器包括动组件和陶瓷罩,动组件包括动簧片和推动杆组件,推动杆组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和推动件,该U型支架具有顶壁和两侧壁,两侧壁分别一体连接在顶壁的相对于动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U型支架的U型口内,推动件的上端与U型支架的两个侧壁的底端的单个装配孔过盈配合而固定。继电器动作时,动簧片会压缩弹簧,在U型支架内运动,以实现电路的开关或切换。由于动簧片运动,会产生冲击振动。在冲击振动过程中,推动件容易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推动杆组件,旨在降低推动件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下面将在具体实施例中对本申请提出的推动杆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推动杆组件100包括支架10和推动件30,支架10中形成有安装空间10a,安装空间10a具有相对的两侧壁,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安装工位10b相互间隔,安装空间10a用于安装动簧件200。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各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用于与动簧件200弹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架10设有安装空间10a,安装空间10a用于安装动簧件200,推动件30与动簧件200弹性连接,通过安装空间10a具有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安装工位10b上,从而增强推动件30与支架10之间的连接,使得动簧件200运动对推动件30产生冲击振动时,推动件30不易松动,并且推动件30连接的侧壁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同时连接两侧壁,则推动件30至少连接有四个安装工位10b,从而可以平衡推动件30的受力,使得推动件30更加稳定,进而可以降低推动件30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具体地,推动件30的一侧部连接着支架10的一侧壁上所有的安装工位10b,该侧壁的安装工位10b有至少两个,并且位于该侧壁上的所有安装工位10b都相互间隔设置。推动件30的另一侧部连接着支架10的另一侧壁上所有的安装工位10b,该侧壁的安装工位10b有至少两个,并且位于该侧壁上的所有安装工位10b都相互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推动件30相对的两侧部都连接有安装工位10b,且推动件30的每个侧部连接的安装工位10b至少有两个,从而可以使得连接后的推动件30更加稳定牢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单个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单个侧壁设置的安装工位10b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6个等,在此对侧壁设置的安装工位10b的数量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推动件30与动簧件200弹性连接可以是弹簧连接;也可以是弹性片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有效的弹性连接方式。
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安装工位10b上可以是推动件30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到安装工位10b上;也可以是推动件3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到安装工位10b上;还可以是其他有效的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两侧板11和连接板13,两侧板11相对设置。连接板13夹设在两侧板11之间,并分别与两侧板11连接,以与两侧板11围合形成安装空间10a,侧板11的内侧表面形成侧壁。其中,两侧板11夹持推动件30。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板13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边,一侧边折弯连接一侧板11,另一侧边折弯连接另一侧板11。具体地,连接板13与两侧板11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一个平板经过冲压弯折形成的,也可以是连接板13的两侧边分别焊接上侧板11,又或者可以是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两侧板11可以垂直于连接板13设置,以便于制造加工,且可以减小支架10的体积;两侧板11也可以是倾斜于连接板13设置,其中一种方式,两侧板11相互靠近设置,侧板11与连接板1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另一种方式,两侧板11相互远离设置,侧板11与连接板1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两侧板11与连接板13围合形成一种夹持结构,该夹持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张开,也即两侧板11相互远离,此时,该夹持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力,使其恢复原状,也即支架10自身的弹性力驱使两侧板11相互靠近。这样,在推动件30安装在两侧板11之间时,推动件30可以抵顶两侧板11,使支架10可以稍微张开,从而便于推动件30装入,推动件30装入后,又由于支架10的弹性力,使得两侧板11可以夹着推动件30,从而让推动件30安装在支架10上更加牢固可靠,并且,支架10可以维持夹紧推动件30的状态,在受到震动时,推动件30不容易松动,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推动件30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板11开设有多个装配孔11a,每一装配孔11a形成一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的面向侧板11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凸块331,每一凸块331插设于一装配孔11a中,以使推动件30与侧板11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推动件30的凸块331插于侧板11的装配孔11a,以实现推动件30与支架10之间的连接,这种方式可以便于推动件30的安装或拆卸,提高效率。具体地,推动件30的凸块331插于支架10的装配孔11a,这时支架10的弹性力夹持着推动件30,使得凸块331不能脱离装配孔11a,从而使推动件30不能脱离支架10,进而能够降低推动件30脱落的风险。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凸块331的数量与支架10上的装配孔11a的数量是相对应的,例如:支架10上有4个装配孔11a,则推动件30的凸块331有4个。在此对推动件30的凸块331的数量不作限定,可以依据装配孔11a的数量设置。
装配孔11a可以是方形孔,也可以是圆形孔,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孔。凸块331的形状可以是方块形,也可以是圆柱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凸块331的形状需要与装配孔11a相匹配,这里的匹配是指凸块331能够插入装配孔11a,例如:方块形能插入方形孔,而倒钩形也能插入方形孔,方形孔可以匹配方块形、倒钩形等。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板11上的多个装配孔11a沿侧板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侧板11连接在连接板13上,并沿背离连接板13的方向延伸,侧板11延伸的方向为侧板11的长度方向,侧板11的宽度方向是指在侧板11平面上垂直于侧板11长度方向的方向,可以理解地,侧板11的宽度方向是侧板11连接于连接板13的侧边的延伸方向。一侧板11上的多个装配孔11a沿侧板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当然另一侧板11上的多个装配孔11a也沿另一侧板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推动件30依靠装配孔11a连接在支架10上时,于侧板11的宽度方向上有多个连接位置,从而可以提高推动件30连接的可靠性,使推动件30更加牢固地安装在支架10上,进而可以降低推动件30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板11远离连接板13的一侧开设有开口11b。侧板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3以及中间部115,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均设有装配孔11a,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并排设置,且均连接于中间部115,中间部115连接连接板13,第一连接部111、中间部115、第二连接部113围合形成开口11b。其中,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并排设置,也即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间隔,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都连接在连接板13上,并且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之间被开口11b所间隔开来,以形成U形结构。该U形结构具有一定弹性,使得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可以相互远离或靠近,而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的装配孔11a与第二连接部113的装配孔11a,从而在推动件30安装在支架10上时,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3可以适当性地进行相互远离或靠近的调整,使第一连接部111的装配孔11a与第二连接部113的装配孔11a相互远离或靠近,也即调节了第一连接部111的装配孔11a与第二连接部113的装配孔11a之间的孔距,以使推动件30的凸块331能够对位装配,从而更加方便推动件30的安装,进而可以降低凸块331或装配孔11a的位置精度要求,节约制造加工成本。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1、中间部115、第二连接部113可以为一体结构加工制造成型的;也可以为焊接连接成型的;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成型的。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推动件30包括安装座31、固定板33以及推杆35,安装座31夹设于两侧板11之间。固定板33沿两侧板11的排列方向穿设在安装座31中,固定板33的边缘形成有凸块331。推杆35连接于安装座31的背离安装空间10a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安装座31用于弹性连接于动簧件200,安装座31位于两侧板11之间,固定板33沿两侧板11的排列方向穿设在安装座31中,固定板33的边缘形成有凸块331,也即固定板33的侧边上凸设有凸块331。可以理解地,安装座31设有通孔,固定板33穿设于该通孔内,固定板33的两侧边连接于支架10的侧板11,从而将安装座31经由固定板33横挂在支架10上,这种方式安装不仅稳定可靠,而且便于装配或拆卸。
另一方面,一般推杆35与安装座31采用塑料材质制造,通过注塑结合到一起,固定板33也采用塑料材质制造,固定板33与安装座31也通过注塑结合到一起。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板33具有背对设置的两侧边,每一侧边均设有多个凸块331。每一侧边还设有一凸起部333,凸起部333穿设于开口11b。
本实施例中,通过凸起部333穿设于开口11b,可以使整个推动杆组件100的结构布置更加紧密,从而可以减小推动杆组件100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凸块331与凸起部333可以是由裁切固定板33形成的;也可以是由焊接连接形成的;还可以是其他的形成方式。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推动杆组件100还包括设于安装空间10a外的辅助接触件50,辅助接触件50包括接触部51和固定部53,固定部53连接于凸起部333,接触部51与固定部53之间弹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辅助接触件50设于安装空间10a外,也即辅助接触件50位于支架10的一侧,接触部51与固定部53之间弹性连接,在继电器的动簧件200产生震动时,能够减小传递到接触部51震动,从而可以提高连接在接触部51的辅助触头的机械寿命。
具体地,继电器包括陶瓷罩、推动杆组件100以及辅助端子,推动杆组件100罩设在陶瓷罩内,辅助端子装在陶瓷罩的表面并伸入到陶瓷罩内。推动杆组件100在陶瓷罩内运动,辅助接触件50随着推动杆组件100的运动,接触到辅助端子,从而便于外部设备连接辅助端子而实现监测等功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接触部51与固定部53之间弹性连接可以是通过圆弧形弹片将接触部51与固定部53弹性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弹簧将接触部51与固定部53弹性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有效的弹性连接方式。
辅助接触件50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等,在此对辅助接触件50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继电器的需求进行设置。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辅助接触件50还包括弹性部55,弹性部55呈弧形设置,且两端分别连接接触部51和固定部53。
本实施例中,弹性部55呈弧形设置,也即弹性部55拱起设置,可以理解地,弹性部55的横截面呈圆弧形。弹性部55呈弧形结构可以让弹性部55具有弹性,弹性部55的两端分别连接接触部51和固定部53,在继电器的动簧件200产生震动时,该震动由固定部53经由弹性部55传递至接触部51,而由于弹性部55具有弹性,可以将该震动缓冲,从而削弱传递到接触部51的震动强度,可以理解地,弧形的弹性部55能够吸收机械能,从而可以提高连接在接触部51的辅助触头的机械寿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接触部51、弹性部55、固定部53可以为一体结构加工制造成型的;也可以为焊接连接成型的;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成型的。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推动杆组件100还包括座体,座体安装在固定板33上,两个辅助接触件50分别安装在座体上形成接触组件,辅助接触件50可以配合辅助端子,实现监测等功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推动杆组件100还包括座体,座体安装在固定板33上,两个辅助接触件50分别安装在座体上形成接触组件。接触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接触组件安装在固定板33上,且分别位于支架10相背对的两侧。两个接触组件可以反馈输出两组信号,满足不同检测需求,并且可以提高监测可靠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动簧件200和推动杆组件100,动簧件200安装于推动杆组件100的安装空间10a。该推动杆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继电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支架10设有安装空间10a,安装空间10a用于安装动簧件200,推动件30与动簧件200弹性连接,通过安装空间10a具有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分别连接于安装工位10b上,从而增强推动件30与支架10之间的连接,使得动簧件200运动对推动件30产生冲击振动时,推动件30不易松动,并且推动件30连接的侧壁具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10b,推动件30同时连接两侧壁,则推动件30至少连接有四个安装工位10b,从而可以平衡推动件30的受力,使得推动件30更加稳定,进而可以降低推动件30松动而导致其倾斜的风险。
另一方面,推动杆组件100是继电器中关键部件,该结构的稳定性对于整个产品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支架10对推动件30的连接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推动杆组件,应用于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中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具有相对的两侧壁,所述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工位,所述安装工位相互间隔,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动簧件;和
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安装工位,所述推动件用于与所述动簧件弹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两侧板,两所述侧板相对设置;和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夹设在两所述侧板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侧板连接,以与两所述侧板围合形成安装空间,所述侧板的内侧表面形成所述侧壁;
其中,两所述侧板夹持所述推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开设有多个装配孔,每一所述装配孔形成一所述安装工位;
所述推动件的面向所述侧板的一侧凸设有多个凸块,每一所述凸块插设于一所述装配孔中,以使所述推动件与所述侧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的多个所述装配孔沿所述侧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开口;
所述侧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中间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有所述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并排设置,且均连接于所述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围合形成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推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夹设于两所述侧板之间;
固定板,固定板沿两所述侧板的排列方向穿设在所述安装座中,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形成有所述凸块;以及
推杆,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背离所述安装空间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具有背对设置的两侧边,每一所述侧边均设有多个所述凸块;
每一所述侧边还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穿设于所述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的辅助接触件,所述辅助接触件包括接触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凸起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弹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接触件还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呈弧形设置,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定部。
10.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簧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推动杆组件,所述动簧件安装于所述推动杆组件的安装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49165.3U CN217114236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49165.3U CN217114236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14236U true CN217114236U (zh) | 2022-08-02 |
Family
ID=82584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49165.3U Active CN217114236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14236U (zh) |
-
2022
- 2022-04-21 CN CN202220949165.3U patent/CN2171142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907476A (en) | Self-locking rail securement device | |
EP0902994B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connector | |
JP5107283B2 (ja) | クリップ | |
CN216490355U (zh) | 节点结构及柔性光伏支架 | |
CN217114236U (zh) | 推动杆组件和继电器 | |
CN217177603U (zh) | 电动阀 | |
JP4237552B2 (ja) |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 |
CN217904727U (zh) | 一种稳定型pcb板定位安装结构 | |
CN212332599U (zh) | 一种雨刮适配器与簧片之间的连接结构 | |
CN113830217A (zh) | 一种按键操作装置及电动辅助自行车 | |
CN211045918U (zh) | 电路通断控制系统和开关 | |
CN107575917B (zh) | 卡扣组件、用于吸油烟机的玻璃面板固定结构及吸油烟机 | |
CN220797162U (zh) | 多触点弹片连接器 | |
CN111829091A (zh) | 一种固定结构及空气净化器 | |
CN221103735U (zh) | 机壳、装配组件及软启动器 | |
CN218730698U (zh) | 一种继电器的动触点组件 | |
CN221213763U (zh) | 一种磁性连接搭扣 | |
JP3313326B2 (ja) | 基板取付型コネクタ | |
CN217182105U (zh) | 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推动杆组件的抗短路结构 | |
CN212155349U (zh) | 一种连接件 | |
CN221393318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功放组件 | |
JP2000100297A (ja) | 機器取付ベース | |
CN215377718U (zh) | 应用于数据中心并带有接地保护的功能板卡 | |
CN212339593U (zh) | 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388358B (zh) | 一种连接装置、连接组件和家用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iao Gonglong Inventor after: Wang Wenjun Inventor before: Liao Gonglong Inventor before: Li Xingqun Inventor before: Wang Wenju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