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4196U - 一种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4196U
CN217114196U CN202220889341.9U CN202220889341U CN217114196U CN 217114196 U CN217114196 U CN 217114196U CN 202220889341 U CN202220889341 U CN 202220889341U CN 217114196 U CN217114196 U CN 217114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pressing
panel
swinging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893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893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4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4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41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关,属于电器件领域。开关包括面盖组件、后座、压件、摆动件、过渡件和功能组件,面盖组件包括可按压转动的面板,过渡件包括:摆臂、驱动端和两个转轴,驱动端连接于摆臂的顶端,两个转轴分别连接于摆臂的两侧;功能组件位于后座内部,压件连接于后座的上端且与摆动件活动连接,摆臂贯穿压件且与功能组件连接,转轴与压件可转动连接,驱动端与摆动件的中部活动连接。面板与摆动件相抵以驱动摆动件转动,进而带动过渡件转动,压件限定摆动件的转动轨迹,使得摆动件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摆臂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该开关减小了面板的按压行程,利于开关的轻薄化和紧凑化。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面板进行按压使其转动,达到使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
相关技术提供的开关中,面板直接扣合于过渡件的顶部,过渡件的下部与弹子组件连接,弹子组件作用于翘板上,这样,面板被按压转动时能够驱动过渡件随之转动,转动的过渡件进而带动弹子组件来拨动翘板,使得翘板上的动触点与端子组件上的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最终使开关接通或者断开。
然而,相关技术中,面板的转轴与过渡件的转轴一致,如若使得弹子组件对翘板的拨动到位,需要使面板的转动行程足够大,而这会增加开关的厚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面盖组件、后座、压件、摆动件、过渡件和功能组件,其中,所述面盖组件包括可按压转动的面板,以及,所述过渡件包括:摆臂、驱动端和两个转轴,所述驱动端连接于所述摆臂的顶端,所述两个转轴分别连接于所述摆臂的两侧;
所述功能组件位于所述后座内部,所述压件连接于所述后座的上端且所述压件与所述摆动件相对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摆臂贯穿所述压件且与所述功能组件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压件可转动连接以允许所述摆臂转动,所述驱动端与所述摆动件的中部活动连接以允许所述驱动端转动;
所述开关被配置为,所述面板与所述摆动件相抵以驱动所述摆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过渡件转动,并且,所述压件限定所述摆动件的转动轨迹,使得所述摆动件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所述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摆臂的转动中心与所述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包括:摆动件本体、活动连接槽、两个轨迹轴和两个按压块;
所述活动连接槽开设于所述摆动件本体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活动连接槽用于与所述驱动端活动连接;
所述两个按压块位于所述摆动件本体的相对的两端,所述按压块用于与所述面板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
所述两个轨迹轴对称布置于所述摆动件本体的底部,每一所述轨迹轴位于所述活动连接槽和相应的所述按压块之间,所述轨迹轴的两端凸出于所述摆动件本体,所述轨迹轴的两端用于与所述压件活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动件包括:摆动件本体、活动连接槽和两个轨迹轴;
所述活动连接槽开设于所述摆动件本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所述活动连接槽用于与所述驱动端活动连接;
所述两个轨迹轴位于所述摆动件本体的相对的两端,所述轨迹轴的顶部用于与所述面板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所述轨迹轴的两端凸出于所述摆动件本体,所述轨迹轴的两端用于与所述压件活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件包括:压件本体和四个轨迹限定部,所述轨迹限定部设置有轨迹槽;
其中两个所述轨迹限定部位于所述压件本体的第一侧的两端,且利用所述轨迹槽容纳其中一个所述轨迹轴的相对的两端;
另外两个所述轨迹槽位于所述压件本体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端,且利用所述轨迹槽容纳另一个所述轨迹轴的相对的两端;
所述轨迹槽被配置为用于限定所述摆动件的转动轨迹,使得所述摆动件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所述驱动端的转动中心的上方,或者,所述摆动件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所述摆臂的转动中心的下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端具有圆弧形抵接面;
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活动连接槽内,所述圆弧形抵接面用于与所述活动连接槽的侧壁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连接槽的用于与所述圆弧形抵接面相抵的侧壁为平面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连接槽的用于与所述圆弧形抵接面相抵的侧壁为弧形面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摆臂包括:主摆臂和副摆臂,所述主摆臂的顶端和所述副摆臂的顶端均与所述驱动端连接,且所述主摆臂和所述副摆臂沿着所述驱动端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其中一个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主摆臂的背离所述副摆臂的侧部,另一个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副摆臂的背离所述主摆臂的侧部;
所述主摆臂还与所述功能组件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件包括:压件本体和两个连接部,所述压件本体上具有过孔,所述两个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压件本体且位于所述过孔的侧部,且所述连接部上具有转轴孔;
所述摆臂贯穿所述过孔,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转轴孔与相应的所述转轴可转动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本体和两组驱动块,所述两组驱动块分别与所述面板本体的两个按压侧的底部连接,所述驱动块还用于与所述摆动件的相应位置处的顶部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盖组件还包括:支撑框和盖板,所述支撑框围设并连接于所述压件的外侧,所述盖板连接并盖设于所述支撑框的顶部;
所述面板与所述盖板铰接,使得所述面板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且所述盖板上具有避让孔,以使所述面板与所述摆动件相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盖组件包括:支撑框、盖板框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框围设并连接于所述后座的外侧,所述盖板框连接并盖设于所述支撑框的顶部;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压件的顶部铰接,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使得所述面板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应用时,通过按压面板以驱动摆动件转动,进而带动过渡件转动,转动的过渡件直接作用于功能组件,使得功能组件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完成开关由断开状态向通路状态的切换。通过使压件限定摆动件的转动轨迹,使得摆动件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摆臂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进而达到减小面板转动角度的目的,这样能够减小面板的转动行程,仍然会使得过渡件获得较大的转动行程,从而使得弹子组件对翘板拨动到位,进而能够实现面板的小行程转动向过渡件的大行程转动的切换。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在确保翘板摆动到位的前提下,有效减小了面板的按压行程,这利于开关的轻薄化和紧凑化发展。通过使面板的转动行程设计为更小,还利于提升按压手感,以及提升开关于墙面上安装时的平整度和美观性。过渡件通过其驱动端与摆动件的中部活动连接,相比两者直接固定连接,这不仅利于减小面板的按压力,还利于提高开关的分断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摆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压件在俯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压件在仰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压件-摆动件-过渡件的装配关系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压件-摆动件-过渡件的装配关系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中面板在仰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开关在去除面板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的组合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在去除面板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中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中压件-摆动件-过渡件的装配关系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类开关中压件-摆动件-过渡件的装配关系剖面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面盖组件;
11、面板;111、面板本体;112、驱动块;1121、驱动段;113、连接板;
12、支撑框;13、盖板;130、避让孔;
14、盖板框;15、支撑板;
2、后座;
3、压件;
31、压件本体;
310、压板部;3100、过孔;312、第一侧围部;313、第二侧围部;
32、轨迹限定部;320、轨迹槽;
33、连接部;330、转轴孔;
4、摆动件;
41、摆动件本体;42、活动连接槽;43、轨迹轴;
44、按压块;440、按压段;
5、过渡件;
51、摆臂;511、主摆臂;512、副摆臂;
52、驱动端;521、圆弧形抵接面;53、转轴;
6、功能组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均以开关的装配状态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其中,使开关的面板所在的方位作为“上”或者“顶”,使开关的后座所在方位作为“下”或者“底”。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面板进行按压使其转动,达到使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
相关技术提供的开关中,面板直接扣合于过渡件的顶部,过渡件的下部与弹子组件连接,弹子组件作用于翘板上,这样,面板被按压转动时能够驱动过渡件随之转动,转动的过渡件进而带动弹子组件来拨动翘板,使得翘板上的动触点与端子组件上的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实现电路接通或者断开。
然而,相关技术中,面板的转轴与过渡件的转轴一致,如若使得弹子组件对翘板的拨动到位,需要使面板的转动行程足够大,而这会增加后座的深度,进而增加开关的厚度。
可见,在确保弹子组件对翘板的拨动到位的前提下,有必要减小面板的转动行程,使面板的小行程转动转化为过渡件的大行程转动,这对于开关的轻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其中,图1-图11示例了一种类型的开关,其中,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的上方。图12-图17示例了另一种类型的开关,其中,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的下方。这两种类型的开关均能够减小面板11的转动角度,进而使面板11的小行程转动转化为过渡件5的大行程转动。
参见图1-图3可知,该开关包括:面盖组件1、后座2、压件3、摆动件4、过渡件5和功能组件6,其中,面盖组件1包括可按压转动的面板11,以及,结合图4可知,过渡件5包括:摆臂51、驱动端52和两个转轴53,驱动端52连接于摆臂51的顶端,两个转轴53分别连接于摆臂51的两侧。
功能组件6位于后座2内部,压件3连接于后座2的上端且压件3与摆动件4相对的两侧活动连接,摆臂51贯穿压件3且与功能组件6连接,转轴53与压件3可转动连接以允许摆臂51转动,驱动端52与摆动件4的中部活动连接以允许驱动端52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被配置为,面板11与摆动件4相抵以驱动摆动件4转动,进而带动过渡件5转动,并且,压件3限定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使得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对于面板11,面板11具有两个按压侧,其中一个按压侧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始终上翘(反之,在开关处于通路状态时,该按压侧被按压至下垂),而面板11的另一个按压侧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下时下垂(反之,在开关处于通路状态时,该按压侧相应地运动至上翘)。当需要使开关在断开状态和通路状态之间进行相互切换时,按压面板11的处于上翘的按压侧即可。
将过渡件5的摆臂51的转动角度定义为α,面板11直接驱动摆动件4转动,使得面板11的转动角度与摆动件4的转动角度一致,将摆动件4的转动角度定义为β。在使得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时,势必使得β<α,进而达到减小面板11转动角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应用时,通过按压面板11以驱动摆动件4转动,进而带动过渡件5转动,转动的过渡件5直接作用于功能组件6,使得功能组件6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完成开关由断开状态向通路状态的切换。通过使压件3限定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使得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进而达到减小面板11转动角度的目的,这样能够减小面板11的转动行程,仍然会使得过渡件5获得较大的转动行程,从而使得弹子组件对翘板拨动到位,进而能够实现面板11的小行程转动向过渡件5的大行程转动的切换。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在确保翘板摆动到位的前提下,有效减小了面板11的按压行程,这利于开关的轻薄化和紧凑化发展。通过使面板11的转动行程设计为更小,还利于提升按压手感,以及提升开关于墙面上安装时的平整度和美观性。过渡件5通过其驱动端52与摆动件4的中部活动连接,相比两者直接固定连接,这不仅利于减小面板11的按压力,还利于提高开关的分断速度。
可以理解地,在满足使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的前提下,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可以位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的上方(参见图1-图11),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也可以位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的下方(参见图12-图17),这意味着摆动件4的转轴将为虚拟转轴,该虚拟转轴的中心也就是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以该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作为基准点画圆弧,则摆动件4转动时,其对称的两端必定在圆弧轨迹(即转动轨迹)上。所以,只需限定摆动件4的对称的两端的转动轨迹与圆弧轨迹一致,即可确定摆动件4和压件3的装配关系,以限定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为上述的圆弧轨迹。
以下对开关中各部件的结构分别进行进一步地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实现方式(1)中,如附图5所示,摆动件4包括:摆动件本体41、活动连接槽42、两个轨迹轴43和两个按压块44。其中,活动连接槽42开设于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槽42用于与驱动端52活动连接;两个按压块44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按压块44用于与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两个轨迹轴43对称布置于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每一轨迹轴43位于活动连接槽42和相应的按压块44之间,轨迹轴43的两端凸出于摆动件本体41,轨迹轴43的两端用于与压件3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现方式(2)中,如附图16和附图17所示,摆动件4包括:摆动件本体41、活动连接槽42和两个轨迹轴43。其中,活动连接槽42开设于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活动连接槽42用于与驱动端52活动连接;两个轨迹轴43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轨迹轴43的顶部用于与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轨迹轴43的两端凸出于摆动件本体41,轨迹轴43的两端用于与压件3活动连接。
轨迹轴43为圆柱体,并且,轨迹轴43的中轴线垂直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下方向。轨迹轴43的两端凸出于摆动件本体41,这样,轨迹轴43的凸出的两端与压件3活动连接,使得轨迹轴43在转动时受到压件3的限制,确保摆动件4转动过程中,过两个轨迹轴43恰好位于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即上述的圆弧轨迹)上。
当使开关由断开状态切换至通路状态时,面板11的底部一侧驱动相应侧的轨迹轴43,进而使过渡件5转动;反之,当使开关由通路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使面板11的底部另一侧驱动相应侧的轨迹轴43,进而使过渡件5反向转动。通过设置轨迹轴43,利于提高过渡件5被驱动而转动时的顺滑性。
上述实现方式(2)和实现方式(1)的区别在于,摆动件4与面板11的相抵接位置有所不同,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在实现方式(1)中,参见图5,使两个按压块44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利用按压块44与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而轨迹轴43位于活动连接槽42和相应的按压块44之间,轨迹轴43仅与压件3构成连接关系。
在实现方式(2)中,参见图16和图17,使轨迹轴43的顶部用于与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在该种方式下,两个轨迹轴43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即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两个最远端处,轨迹轴43同时与面板11和压件3构成连接关系。
与实现方式(2)相比,实现方式(1)的该种设计,使轨迹轴43更靠近摆动件本体41的中心位置,按压块44位于摆动件本体41的最远端,这使得面板11的按压转动更加省力。
对于按压块44,其与面板11底部相抵的顶部设计为圆弧形,这使得面板11对摆动件4的驱动更加顺畅高效。举例来说,按压块44设计为圆柱体。
上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中,摆动件4均通过其上的活动连接槽42来与过渡件5的驱动端52活动连接,摆动件4转动时,其活动连接槽42的侧壁能够挤压过渡件5的驱动端52的相应侧壁,进而使得驱动端52转动,最终带动过渡件5整体转动。
为了使摆动件4对过渡件5的驱动更加顺畅,如附图4和附图9所示,使驱动端52具有圆弧形抵接面521;驱动端52位于活动连接槽42内,圆弧形抵接面521用于与活动连接槽42的侧壁相抵。
可以理解地,驱动端52具有对称布置于其两侧的两个圆弧形抵接面521,其中,这两个圆弧形抵接面521沿着面板11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分布。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5及附图9所示,活动连接槽42的用于与圆弧形抵接面521相抵的侧壁为平面结构,该种方式利于减小活动连接槽42与圆弧形抵接面521的接触面积,不仅利于减少摩擦力,且使得驱动过程更加高效。
举例来说,活动连接槽42为具有下开口的矩形槽,过渡件5的驱动端52为矩形块,且驱动端52相对的两侧设计为圆弧形抵接面521。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3、附图16和附图17所示,活动连接槽42的用于与圆弧形抵接面521相抵的侧壁为弧形面结构,该种设计方式下,活动连接槽42与圆弧形抵接面521的弯曲弧度相同,两者面面抵接,也能够达到驱动过渡件5转动的目的。
举例来说,活动连接槽42为具有下开口的圆弧形槽,过渡件5的驱动端52为圆弧形块。
具体而言,摆动件4均通过其上的活动连接槽42来与过渡件5的驱动端52活动连接,该种设计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一方面,这能够减小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开关拨打功能组件6的翘板位置处的距离,使得轨迹轴43的转动行程的斜度更大(也就是下述的轨迹槽320的斜度更大),斜度越大,按压时的无效分力越小,这利于减小面板11的按压力。另一方面,这还利于使功能组件6中的弹子拨打时更迅速,导电触点之间的分断速度更快。
上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中均提及了摆动件本体41,对于实现方式(1)中的摆动件本体41,可以参见图5,其摆动件本体41包括中间矩形块体和位于矩形块体两侧的侧部矩形块体,其中,侧部矩形块体相对于中间矩形块体倾斜布置。活动连接槽42开设于摆动件本体41的中间位置处,轨迹轴43位于中间矩形块体和侧部矩形块体的连接处的底部,按压块44位于侧部矩形块体的最远端,且按压块44位于轨迹轴43的上方,即,按压块44在上,而轨迹轴43在下。
如附图5所示,轨迹轴43的长度大于摆动件本体41的最大长度,使得轨迹轴43的两端分别凸出于相应的摆动件本体41的两端,以便于使轨迹轴43的两端嵌入至压件3上相应位置处与其活动连接。
对于实现方式(2)中的摆动件本体41,可以参见图16,其摆动件本体41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梯形块体,两个梯形块体呈夹角布置,两者之间布置有活动连接槽42,且活动连接槽42的顶壁高于轨迹轴43的顶壁。自活动连接槽42至轨迹轴43的方向,梯形块体的长度逐渐增大,其中,梯形块体的长度方向与轨迹轴43的长度方向相同。
如附图16所示,轨迹轴43的长度大于摆动件本体41的最大长度,使得轨迹轴43的两端分别凸出于相应的摆动件本体41的两端,以便于使轨迹轴43的两端嵌入至压件3上相应位置处与其活动连接。
上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中提及的摆动件本体41,均具有结构稳定性强,传动效率高,且利于轨迹轴43的转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点。
关于压件3,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6-附图7,以及附图16所示,压件3包括:压件本体31和四个轨迹限定部32,轨迹限定部32设置有轨迹槽320;其中两个轨迹限定部32位于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的两端,且利用轨迹槽320容纳其中一个轨迹轴43的相对的两端;另外两个轨迹槽320位于压件本体31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端,且利用轨迹槽320容纳另一个轨迹轴43的相对的两端。
轨迹槽320被配置为用于限定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使得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的上方(参见图3),或者,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的下方(参见图13)。
摆动件4在进行转动时,轨迹轴43位于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所在的圆弧上,所以,轨迹槽320的设计至少要符合轨迹轴43的转动轨迹,从而为摆动件4有效地创造虚拟转轴。
轨迹槽320还能够对轨迹轴43在转动极限位置处进行上下方向上的限位。举例来说,如附图6所示,轨迹槽320具有封闭式侧壁,这样,轨迹槽320的侧壁上部用于与轨迹轴43的上部相抵,轨迹槽320的侧壁下部用于与轨迹轴43的下部相抵。这样,具有封闭式侧壁的硅基槽不仅能引导轨迹轴43的转动,还能够对轨迹轴43进行限位。
可见,通过轨迹槽320的设计,不仅能够引导轨迹轴43沿着轨迹槽320进行稳定可控地运动,且它们还会受到轨迹槽320的限位,使得摆动件4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不会脱离压件3,这利于使过渡件5的转动过程不仅稳定可控且迅速高效,并且提升触发手感。
举例来说,当按压面板11使摆动件4逆时针转动时,位于摆动件4第一侧的轨迹轴43的两端沿着相应的轨迹槽320的侧壁下部运动,同时,位于摆动件4第二侧的轨迹轴43的两端转动至与相应的轨迹槽320的侧壁上部相抵,这样,摆动件4能够顺利地逆时针转动至期望的极限位置。
反之,当按压面板11使摆动件4顺时针转动时,位于摆动件4第二侧的轨迹轴43的两端沿着相应的轨迹槽320的侧壁下部运动,同时,位于摆动件4第二侧的轨迹轴43的两端转动至与相应的轨迹槽320的侧壁上部相抵,这样,摆动件4能够顺利地顺时针转动至期望的极限位置。
当摆动件4的设计如上述实现方式(1)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各轨迹槽320:
如附图6所示,压件本体31包括压板部310、两个第一侧围部312、两个第二侧围部313、四个轨迹限定部32;两个第一侧围部312分别与压板部31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连接;两个第二侧围部313分别与压板部310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连接,以配合围设形成压板腔。
四个轨迹限定部32位于压板腔的四个角部区域,轨迹限定部32设计成块体状,例如矩形块体,在其上开设通孔作为轨迹槽320即可。
当摆动件4的设计如上述实现方式(2)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各轨迹限定部32:
如附图16和附图17所示,压件本体31包括压板部310、两个第一侧围部312、两个第二侧围部313、四个轨迹限定部32;两个第一侧围部312分别与压板部310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连接;两个第二侧围部313分别与压板部310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连接。任意相邻的第一侧围部312和第二侧围部313之间具有一缺口,轨迹限定部32位于缺口处。
轨迹限定部32设计成具有开口的弧形筋,弧形筋的两个开口端中的一个与相应的第一侧围部312的一端连接,弧形筋的两个开口端中的另一个与相应的第二侧围部313的一端连接,以配合形成轨迹槽320。
上述提及,摆动件4的虚拟转轴的位置可以位于开关的上方,也可以位于开关的下方,以下针对这两种设计,分别就轨迹槽32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设计(1)中,使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的上方(参见附图1-附图11所示开关)。
针对该设计(1),使位于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两个轨迹槽320设计为满足以下条件即可:
这两个轨迹槽320配合构成的弧形路径与摆动件4的圆弧轨迹的下部劣弧部分相重合,其中,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与面板11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相一致。
举例来说,参见图8和图9,该轨迹槽320倾斜布置,且该轨迹槽320的下端相对于其上端更靠近压件本体31的中心,即,轨迹槽320的上端向着靠近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或者第二侧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设计(2)中,使得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摆臂51的转动中心的下方(参见附图12-附图17所示开关)。
针对该设计(2),使位于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两个轨迹槽320设计为满足以下条件即可:
这两个轨迹槽320配合构成的弧形路径与摆动件4的圆弧轨迹的上部劣弧部分相重合,其中,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与面板11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相一致。
举例来说,参见图16,该轨迹槽320倾斜布置,且该轨迹槽320的上端相对于其下端更靠近压件本体31的中心,即,轨迹槽320的下端向着靠近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或者第二侧的方向延伸。
关于过渡件5,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摆臂51包括: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主摆臂511的顶端和副摆臂512的顶端均与驱动端52连接,且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沿着驱动端5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中一个转轴53连接于主摆臂511的背离副摆臂512的侧部,另一个转轴53连接于副摆臂512的背离主摆臂511的侧部;主摆臂511还与功能组件6连接。其中,驱动端52的长度方向与面板11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相垂直。
示例性地,副摆臂512沿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摆臂511沿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仅主摆臂511作用于功能组件6,而副摆臂512并不作用于功能组件6。
通过使摆臂51设计为包括间隔布置的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利用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各自连接一个转轴53,这样,两个转轴53之间的间距得以显著增加。
上述设计特别适用于双控开关,因为双控开关中功能组件6的翘板会稍微偏心设计,而摆臂51设计为包括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以适应于非居中的翘板。而且,两个转轴53之间的较大的间距,使得过渡件被驱动至转动时也更加可靠,能够完全避免面板11对过渡件5按压失效的风险。
当然,摆臂51也可以设计为单一的臂体(参见图15),这样,两个转轴53位于该单一的摆臂51的相对的两侧即可。
根据摆臂51的具体结构,可以对压件3的结构作适应性改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压件3包括:压件本体31和两个连接部33,压件本体31上具有过孔3100,两个连接部33连接于压件本体31且位于过孔3100的侧部,且连接部33上具有转轴孔330。
摆臂51贯穿过孔3100,连接部33通过转轴孔330与相应的转轴53可转动连接。
当摆臂51设计为包括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时,压件本体31上的过孔3100设计为两个(参见图6),其中一个过孔3100用于容纳主摆臂511,另一个过孔3100用于容纳副摆臂512,这样,每一个连接部33位于相应的一个过孔3100的侧部。
当摆臂51设计为单一的臂状结构时,压件本体31上的过孔3100设计为一个即可,这样,两个连接部33位于过孔3100的相对的两侧即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涉及的面板11包括:面板本体111和两组驱动块112,两组驱动块112分别与面板本体111的两个按压侧的底部连接,驱动块112还用于与摆动件4的相应位置处的顶部相抵。
两组驱动块112中的一组靠近面板11的上翘侧,另一组靠近面板11的下垂侧。面板11在按压转动时,两组驱动块112中的一组将按压驱动摆动件4的相应侧(例如按压块44或者轨迹轴43的顶端),使得摆动件4进行转动,面板11的按压力能够更加直接地传递至摆动件4,按压力的传导更加稳定。
举例来说,驱动块112为矩形块体状,其底端为平面结构,按压块44为圆柱体,驱动块112的长度与按压块44的长度相一致,确保按压块44整体能够被驱动块112所抵接。
当然,也可以使驱动块112的底端设计为弧形槽结构,弧形槽的弧度与圆柱体结构的按压块44或者轨迹轴43的弧度相同,驱动块112通过弧形槽与圆柱体结构的按压块44或者轨迹轴43适配相抵,这使得面板11对摆动件4的转动驱动更加高效顺畅。
对于面盖组件1,其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以下分别进行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1)中,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面盖组件1还包括:支撑框12和盖板13,支撑框12围设并连接于压件3的外侧,盖板13连接并盖设于支撑框12的顶部;面板11与盖板13铰接,使得面板11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进一步结合图11所示,盖板13上具有避让孔130,以使面板11与摆动件4相抵。
在该种实施例(1)中,面板11铰接于盖板13上,例如,如附图10所示,面板11的两侧中间位置处各自布置有连接板113,连接板113上设置有具有下开口的轴孔,盖板13的两侧相应位置处各自布置有铰接轴,连接板113通过其上的轴孔卡紧并套设于铰接轴上,这样,面板11能够被按压转动,并驱动摆动件4同步转动。另外,支撑框12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于压件3的外侧。
以摆动件4的端部设置圆柱体结构的按压块44举例来说,如附图5所示,沿圆柱体的长度方向,按压块44可以设置成包括多个按压段440,任意相邻的两个按压段440之间形成凹槽。相应地,如附图10所示,面板11上的每一组驱动块112也设计为包括多个驱动段1121,每一驱动段1121对应抵接于一个按压段440。
进一步结合图11所示,盖板13上相应位置处针对每一个按压段440设置一个避让孔130,这样,面板11上的驱动段1121贯穿避让孔130而抵接于按压块44。同时,盖板13上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避让孔130之间的部分位于两个按压段440之间的凹槽内,这能够达到利用盖板13对摆动件4进行定位的目的,使得摆动件4仅能转动,而不能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任何其他不期望的位移。
在一些实施例(2)中,如附图12-附图14所示,面盖组件1包括:支撑框12、盖板框14和支撑板15,支撑框12围设并连接于后座2的外侧,盖板框14连接并盖设于支撑框12的顶部;支撑板15与压件3的顶部铰接,且支撑板15与面板11固定连接,使得面板11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
在该种实施例(2)中,支撑板15与压件3的顶部铰接,且支撑板15与面板11固定连接,例如,面板11通过连接块与支撑板15相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或者插接。
支撑板15与压件3相铰接,为了使支撑板15和摆动件4不发生干涉,可以在压件本体31的顶部两侧设置两个支撑架,支撑架上具有轴孔;支撑板15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铰轴,铰轴与轴孔相铰接,以使支撑板15与压件3的顶部铰接。这样,面板11能够被按压转动,并驱动摆动件4同步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盖板13和盖板框14均为塑胶材质,支撑框12为铁板、钢材、碳纤维等高强度材料,支撑框12用于支撑盖板13或者盖板框14,如此设置,在减薄盖板13和盖板框14厚度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使面盖组件1保持高强度。
功能组件6的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常见的,可以理解地,功能组件6包括:弹子组件、翘板、支撑杆、端子组件(包括进线端子组件和出线端子组件)。弹子组件的上部与过渡件连接,弹子组件的底部与翘板的顶部相抵;支撑杆固定于后座内部,翘板可摆动地位于支撑杆上;端子组件固定于后座内部与翘板的动触点相对的位置处,使得端子组件的静触点与翘板的动触点接触或者分离,进而达到开关接通或者断开的目的。
其中,根据开关的类型来适应性确定端子组件的数目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开关可以设计成双控开关,也可以设计成单控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面盖组件(1)、后座(2)、压件(3)、摆动件(4)、过渡件(5)和功能组件(6),其中,所述面盖组件(1)包括可按压转动的面板(11),以及,所述过渡件(5)包括:摆臂(51)、驱动端(52)和两个转轴(53),所述驱动端(52)连接于所述摆臂(51)的顶端,所述两个转轴(53)分别连接于所述摆臂(51)的两侧;
所述功能组件(6)位于所述后座(2)内部,所述压件(3)连接于所述后座(2)的上端且所述压件(3)与所述摆动件(4)相对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摆臂(51)贯穿所述压件(3)且与所述功能组件(6)连接,所述转轴(53)与所述压件(3)可转动连接以允许所述摆臂(51)转动,所述驱动端(52)与所述摆动件(4)的中部活动连接以允许所述驱动端(52)转动;
所述开关被配置为,所述面板(11)与所述摆动件(4)相抵以驱动所述摆动件(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过渡件(5)转动,并且,所述压件(3)限定所述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使得所述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与所述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摆臂(51)的转动中心与所述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件(4)包括:摆动件本体(41)、活动连接槽(42)、两个轨迹轴(43)和两个按压块(44);
所述活动连接槽(42)开设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活动连接槽(42)用于与所述驱动端(52)活动连接;
所述两个按压块(44)位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所述按压块(44)用于与所述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
所述两个轨迹轴(43)对称布置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每一所述轨迹轴(43)位于所述活动连接槽(42)和相应的所述按压块(44)之间,所述轨迹轴(43)的两端凸出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所述轨迹轴(43)的两端用于与所述压件(3)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件(4)包括:摆动件本体(41)、活动连接槽(42)和两个轨迹轴(43);
所述活动连接槽(42)开设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所述活动连接槽(42)用于与所述驱动端(52)活动连接;
所述两个轨迹轴(43)位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的相对的两端,所述轨迹轴(43)的顶部用于与所述面板(11)底部相应位置处相抵,所述轨迹轴(43)的两端凸出于所述摆动件本体(41),所述轨迹轴(43)的两端用于与所述压件(3)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件(3)包括:压件本体(31)和四个轨迹限定部(32),所述轨迹限定部(32)设置有轨迹槽(320);
其中两个所述轨迹限定部(32)位于所述压件本体(31)的第一侧的两端,且利用所述轨迹槽(320)容纳其中一个所述轨迹轴(43)的相对的两端;
另外两个所述轨迹槽(320)位于所述压件本体(31)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端,且利用所述轨迹槽(320)容纳另一个所述轨迹轴(43)的相对的两端;
所述轨迹槽(320)被配置为用于限定所述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使得所述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所述驱动端(52)的转动中心的上方,或者,所述摆动件(4)的转动轨迹的圆心位于所述摆臂(51)的转动中心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端(52)具有圆弧形抵接面(521);
所述驱动端(52)位于所述活动连接槽(42)内,所述圆弧形抵接面(521)用于与所述活动连接槽(42)的侧壁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槽(42)的用于与所述圆弧形抵接面(521)相抵的侧壁为平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槽(42)的用于与所述圆弧形抵接面(521)相抵的侧壁为弧形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51)包括:主摆臂(511)和副摆臂(512),所述主摆臂(511)的顶端和所述副摆臂(512)的顶端均与所述驱动端(52)连接,且所述主摆臂(511)和所述副摆臂(512)沿着所述驱动端(5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其中一个所述转轴(53)连接于所述主摆臂(511)的背离所述副摆臂(512)的侧部,另一个所述转轴(53)连接于所述副摆臂(512)的背离所述主摆臂(511)的侧部;
所述主摆臂(511)还与所述功能组件(6)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件(3)包括:压件本体(31)和两个连接部(33),所述压件本体(31)上具有过孔(3100),所述两个连接部(33)连接于所述压件本体(31)且位于所述过孔(3100)的侧部,且所述连接部(33)上具有转轴孔(330);
所述摆臂(51)贯穿所述过孔(3100),所述连接部(33)通过所述转轴孔(330)与相应的所述转轴(53)可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1)包括:面板本体(111)和两组驱动块(112),所述两组驱动块(112)分别与所述面板本体(111)的两个按压侧的底部连接,所述驱动块(112)还用于与所述摆动件(4)的相应位置处的顶部相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组件(1)还包括:支撑框(12)和盖板(13),所述支撑框(12)围设并连接于所述压件(3)的外侧,所述盖板(13)连接并盖设于所述支撑框(12)的顶部;
所述面板(11)与所述盖板(13)铰接,使得所述面板(11)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且所述盖板(13)上具有避让孔(130),以使所述面板(11)与所述摆动件(4)相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组件(1)包括:支撑框(12)、盖板框(14)和支撑板(15),所述支撑框(12)围设并连接于所述后座(2)的外侧,所述盖板框(14)连接并盖设于所述支撑框(12)的顶部;
所述支撑板(15)与所述压件(3)的顶部铰接,且所述支撑板(15)与所述面板(11)固定连接,使得所述面板(11)能够通过按压进行转动。
CN202220889341.9U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开关 Active CN217114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9341.9U CN217114196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9341.9U CN217114196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4196U true CN217114196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82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89341.9U Active CN217114196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41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233155A (en)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CN217114196U (zh) 一种开关
CN213124247U (zh) 一种开关的动片抵紧结构及使用其的面板开关
CN113345751B (zh) 开关及电气系统
CN213124248U (zh) 一种拨杆式面板开关
CN214152771U (zh) 一种小摆角开关结构装置
CN217306382U (zh) 一种开关
CN114005699A (zh) 一种开关
CN113345750B (zh) 开关及电气系统
CN114242504A (zh) 一种双翘板开关
CN214541984U (zh) 一种超薄小摆角墙壁开关
CN213905158U (zh) 断路器手动合分闸装置及断路器
CN113628917A (zh) 开关结构
CN114496635A (zh) 一种开关
CN113192788A (zh) 一种超薄小摆角墙壁开关
CN114883137A (zh) 翘板开关
CN216487819U (zh) 一种小摆角墙壁开关
CN216213072U (zh) 一种超薄小摆角墙壁开关
CN219958854U (zh) 控制开关的分断结构及具有其的控制开关
CN112002587A (zh) 一种开关的动片抵紧结构及使用其的面板开关
CN217690894U (zh) 开关
CN212717605U (zh) 复合移动转动运动的枢轴装置
CN217214557U (zh) 开关
CN221040995U (zh)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CN221008833U (zh) 一种双转轴薄型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