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6648U -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6648U
CN217086648U CN202221068467.6U CN202221068467U CN217086648U CN 217086648 U CN217086648 U CN 217086648U CN 202221068467 U CN202221068467 U CN 202221068467U CN 217086648 U CN217086648 U CN 217086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coating
width
distance
dev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684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培潮
王艺若
谢超
黄国达
胡圣生
林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684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6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6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6648U/zh
Priority to US18/312,764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6972A1/en
Priority to EP23171853.7A priority patent/EP427398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541 priority patent/WO202321704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204Sens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01M10/0409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for cells with wound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32Controll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28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by measuring lateral position of a boundary of the objec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 e.g. of sheet material
    • G01B11/061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 e.g. of sheet material of coa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9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 G01N21/8901Optical details; Scanning 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9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 G01N21/892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law, defect or object feature examin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5Edges side edges, i.e. regarded in context of transpor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纠偏装置用于极片的纠偏,所述极片包括涂层;该纠偏装置包括:宽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涂层的宽度;处理器,与所述宽度检测装置通信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涂层的宽度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纠偏机构,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对所述极片进行纠偏。该纠偏装置用以实现有效且准确的极片纠偏。

Description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背景技术
在电芯的卷绕工艺中,为了提升卷芯的品质,通过纠偏机构对极片进行纠偏。
现有技术中,采用对边纠偏技术,以非极耳侧边缘为纠偏基准。这种纠偏方式,纠偏机构纠偏后,仍需人为调整纠偏基准以保证电芯品质。
因此,现有的纠偏方式不能实现有效且准确的极片纠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用以实现有效且准确的极片纠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纠偏装置,用于极片的纠偏,所述极片包括涂层;该纠偏装置包括:宽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涂层的宽度;处理器,与所述宽度检测装置通信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涂层的宽度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纠偏机构,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对所述极片进行纠偏。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检测涂层的宽度,确定极片的中心线位置,进而基于该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进行纠偏。其中,极片上的涂层的宽度可以代表有效极片宽度,基于该宽度确定的中心线位置可代表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现有的纠偏方案相比,采用对中纠偏,以极片的中心线为基准,当极片的宽度异常时,可以把宽度异常部分均分至极片两侧,使电芯阳极片和阴极片的中心线保持一致,进而避免纠偏后电芯阳极包阴极超规格,更有效兼容极片的宽度变化。并且,纠偏机构基于中心线位置自动纠偏,无需人工干预。因此,该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有效且准确的极片纠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宽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大于所述极片的宽度;基准标签,所述基准标签设置在所述极片的一侧,且所述基准标签在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涂层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极片的一侧设置基准标签,第一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涂层的边缘与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实现涂层的宽度的有效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层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涂层靠近所述基准标签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靠近所述基准标签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的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基准标签的位置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于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第一检测装置分别检测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可确定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基于该距离,可实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L1+L2)/2,L1为所述第一距离,L2为所述第二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因此,将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求和之后再取一半,可实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的简单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极片保护涂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相当于需纠偏的目标涂层,极片保护涂层相当于极片的保护层,通过上述的纠偏方式,实现需纠偏的目标涂层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线阵相机。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线阵相机,可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宽度检测,保证涂层宽度的有效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层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宽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边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一侧边缘的第一检测值;第二边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远离所述第一涂层一侧边缘的第二检测值;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和所述第二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之间的间距;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所述第二检测值、所述间距和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的位置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边缘检测装置检测第一检测值,通过第二边缘检测装置检测第二检测值,以及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第二涂层的宽度;进而,处理器基于第一检测值、第二检测值、间距和第二涂层的宽度确定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第一涂层远离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基于该距离,实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且由于针对涂层的边缘能进行检测,进而能适应用于当极片包括多涂层时,准确地确定特定涂层的宽度以及特定涂层的中心线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表示为:L=(L3+L4+L5-W)/2,其中,L3为所述第一检测值,L4为所述第二检测值,L5为所述间距,W为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距离的计算公式,实现距离的准确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极片保护涂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相当于需纠偏的目标涂层,极片保护涂层相当于极片的保护层,通过上述的纠偏方式,实现需纠偏的目标涂层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边缘检测装置为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为面阵相机。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光电传感器,可实现相应的边缘检测值的有效确定;通过面阵相机,可实现小范围内的宽度的有效检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绕机,包括:卷针,用于对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进行卷绕;如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纠偏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进行纠偏,使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进而保证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对齐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前述的纠偏装置,对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进行纠偏,使第一极片和/或第二极片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进而保证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对齐度,提高卷绕电芯成型优率,减少因极片宽度差异导致的卷芯报废,以及降低员工操作难度,进一步提升卷芯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纠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和宽度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和宽度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和宽度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纠偏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纠偏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现有技术的纠偏方案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纠偏方案的示意图。
图标:10-纠偏装置;11-宽度检测装置;110-第一检测装置;111-基准标签;112-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3-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4-第二检测装置;12-处理器;13-纠偏机构;20-极片;21-涂层;210-第一涂层;211-第二涂层;22-第一极片;23-第二极片;30-隔膜;50-卷绕机;51-卷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在电池的卷绕成型工艺中,为了提升卷芯的品质,可以通过纠偏机构对极片进行纠偏极片。
现有的纠偏机构或者纠偏方式,采用对边纠偏技术,将极片的非极耳侧边缘作为纠偏基准。在纠偏机构纠偏后,由于阳极片和/或阴极片的宽度会发生变化,若只将极片的边缘作为基准进行纠偏,则会导致电芯极耳侧的阳极包阴极规格可能超规格,导致电芯不良而报废,因此还需人为调整纠偏基准以保证电芯品质。
因此,现有的纠偏技术本质上并不能实现极片的有效纠偏,进而导致电芯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
经过申请人的仔细思考,现有技术不能实现有效的纠偏的原因是:基于非极耳侧边缘采用对边纠偏,对边纠偏并没有考虑极片的有效宽度,仅考虑了极片的边缘位置,因此,基于非极耳侧边缘的对边纠偏中并没有基于极片的有效宽度进行纠偏。则,当极片的宽度变化时,还需要人为地调整,才能避免极片宽度的异常。
由于对边纠偏的纠偏基准并不是极片的有效宽度,那么,如果基于能够代表有效宽度的极片位置进行纠偏,无论极片的宽度如何变化,都不用再进行人为地调整。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检测极片上的涂层的宽度,确定极片的中心线位置,进而基于该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进行纠偏。极片上的涂层的宽度可以代表有效极片宽度,例如:极片一般包括沿预设方向设置的一个或者多个涂层,当为一个涂层时,该涂层可能会覆盖整个极片的表面,此时,该涂层的宽度便为极片的有效极片宽度。当为多个涂层时,这多个涂层共同覆盖整个模块的表面,此时,其中的特定涂层(占据大部分宽度的涂层)的宽度可以视为极片的有效极片宽度。进而,基于该宽度确定的中心线位置可代表有效极片宽度的中心线位置。
因此,该技术方案将有效极片宽度的中心线作为纠偏基准,当极片的宽度异常时,纠偏装置根据有效极片宽度的中心线进行纠偏,将宽度异常部分均分至两侧,使电芯阳极片和阴极片有效极片区的中心线保持一致,进而避免电芯阳极包阴极超规格,更有效兼容极片的宽度变化。并且,在纠偏过程中也无需人工干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电池的卷绕工艺中,基于纠偏装置,实现极片的纠偏;并基于卷绕机,实现纠偏后的电芯卷绕成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极片包括涂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上仅设置一种涂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极片上设置多种涂层。
基于上述发明构思和应用场景的介绍,接下来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纠偏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极片20的示意图,纠偏装置10应用于极片20,极片20包括涂层21,纠偏装置10包括宽度检测装置11,处理器12及纠偏机构13。
宽度检测装置11用于检测涂层21的宽度。
处理器12与宽度检测装置11通信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涂层21的宽度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纠偏机构13被配置为根据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对极片20进行纠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20包括一个涂层21,则宽度检测装置11检测该一个涂层21的宽度。对应的,处理器12根据该一个涂层21的宽度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20包括多个涂层21,则宽度检测装置11需要检测该多个涂层21的宽度。对应的,处理器12根据该多个涂层21的宽度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纠偏机构13用于比较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与检测到的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之间的偏差,然后基于该偏差对中心线位置作偏差纠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纠偏机构13可以包括控制器和纠偏电机,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与检测到的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之间的差距确定纠偏电机的纠偏策略,然后基于纠偏策略对纠偏电机进行控制,以使纠偏电机可以带动极片20运动,进而使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符合标准的中心线位置的要求。
例如:检测到的中心线位置相较于标准的中心线位置往左偏移,则可以通过纠偏电机控制极片20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以规避该偏移,使极片的中心线位置符合标准的中心线位置的需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纠偏机构1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实现纠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检测涂层的宽度,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进而基于该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进行纠偏。其中,极片20上的涂层的宽度可以代表有效极片宽度,基于该宽度确定的中心线位置可代表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现有的纠偏方案相比,采用对中纠偏,以极片20的中心线为基准,当极片20的宽度异常时,可以把宽度异常部分均分至极片20两侧,使电芯阳极片和阴极片的中心线保持一致,进而避免纠偏后电芯阳极包阴极超规格,更有效兼容极片20的宽度变化。并且,纠偏机构13基于中心线位置自动纠偏,无需人工干预。因此,该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有效且准确的极片20纠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2,宽度检测装置11包括:第一检测装置110及基准标签111。第一检测装置110的检测范围N大于极片20的宽度M。基准标签111设置在极片20的一侧,且基准标签111在第一检测装置110的检测范围N内。第一检测装置110用于检测涂层远离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极片20上仅包括一种涂层21,则第一检测装置110可以检测该涂层21的两侧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极片20上包括沿预设方向设置的多种涂层21,则第一检测装置110分别检测该多种涂层21靠近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
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下,结合涂层21的对应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可实现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再结合基准标签111的设置位置,便可以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极片20的一侧设置基准标签111,第一检测装置110通过检测涂层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实现涂层21的宽度的有效检测,再结合基准标签111的位置,可以确定出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可以理解,当有多个涂层21时,可能只有特定涂层的中心才是极片20的有效宽度的中心,此时,如果不设置基准标签111,并不能实现特定涂层的中心的确定。因此,通过设置基准标签111,可以既适用于单涂层的极片20的中心位置的确定,也适用于多涂层的极片20的中心位置的确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3,涂层21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此时,第一检测装置110用于检测第一涂层210靠近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第一距离L1,以及用于检测第二涂层211靠近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第二距离L2;处理器12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L,根据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的之间的距离L和基准标签111的位置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即图中的虚线位置)。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预设方向可以是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等,在此不作限定。
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在图3中包括两个涂层21,但是,极片20的有效宽度为第一涂层210的宽度,所计算的有效极片宽度为第一涂层210的宽度。即,将特定涂层的宽度视为极片20的有效宽度。这种实施方式适用于,极片20的宽度变化与第一涂层210相关,而与第二涂层211不相关的应用场景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极片20的宽度变化涉及多涂层21的宽度变化,则多个涂层21的宽度应当共同视为极片20的有效宽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于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第一检测装置110分别检测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基于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可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L,基于该距离L,可实现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在图3中,结合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的值,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L表示为:L=(L1+L2)/2。
其中,如图3可知L=(L2-L1)/2+L1,将其简化可得到:L=(L1+L2)/2。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因此,将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求和之后再取一半(简化后的确定方式),可实现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L的简单确定。
结合这种距离的确定方式,可以理解,当涂层21仅包括一种涂层21时,上述的第一距离L1可以相当于该涂层靠近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L,上述的第二距离L2可以相当于该涂层21远离基准标签111一侧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因此,此时的极片20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仍然可以通过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只不过L2代表的含义变为该涂层21远离基准标签111的一侧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各个距离,均应当理解为两个部件之间测得的最短距离,即排除沿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极片20为阳极片时,上述的第一涂层210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第二涂层211为极片保护涂层。
可以理解,当极片20为阴极片时,上述的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与阴极片的涂层设置方式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相当于需纠偏的目标涂层,极片保护涂层相当于极片20的保护层,也即,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宽度为极片20的有效宽度。通过上述的纠偏方式,实现需纠偏的目标涂层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20可能还包括更多的涂层21,此时,在保证基于各个涂层21的至少一侧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可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的基础上,可灵活设置距离的计算公式,或者距离的测算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装置110的最大检测范围应当满足涂层21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最远距离的要求。例如:第一检测装置110的最大检测范围应当大于涂层21距离基准标签111最远的一侧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装置110可以为线阵相机。
线阵相机,是采用线阵图像传感器的相机,基于二维图像实现距离检测。线阵相机的使用场景包括两种:一、被测视野为细长的带状,多用于滚筒上检测的问题。二、需要极大的视野或极高的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线阵相机,可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宽度检测,保证涂层21宽度的有效检测。
面阵相机,可以一次性的获取图像并能及时进行图像采集的相机。应用范围比较广,例如面积、形状、尺寸、位置,甚至温度等测量,这种相机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二维图像信息,而且具有非常直观的图像测量效果。
与线阵相机相比,面阵相机的测量范围更小一些,适用的测量对象也有区别。
因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涂层21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最远距离并不是很大,此时也可以采用小范围距离的检测装置,例如:面阵相机,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距离检测装置检测涂层21的边缘与基准标签111之间的距离,例如:激光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此外,上述的基准标签111仅作为一个距离检测基准,其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实施方式,例如:标识牌、标识线或者其他标识物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前述实施例中介绍到,极片20上的涂层21可以为单涂层,也可以为多涂层。当极片20上的涂层为多涂层时,除了前述的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实现极片20的中心线的位置的确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4,涂层21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宽度检测装置11包括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及第二检测装置114。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用于检测第一涂层210远离第二涂层211一侧边缘的第一检测值L3。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用于检测第二涂层211远离第一涂层210一侧边缘的第二检测值L4。第二检测装置114用于检测第二涂层沿预设方向的宽度W。
处理器12被配置为:获取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的设置位置和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的设置位置之间的间距L5;根据第一检测值L3、第二检测值L4、间距L5和宽度W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第一涂层远离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L;根据第一涂层210远离第二涂层211的一侧边缘的位置和距离L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涂层210和第二涂层211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介绍,在此不再重复介绍。
对于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来说,可直接采集到第一检测值L3。对于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来说,可直接采集到第二检测值L4。
第二检测装置114,检测第二涂层211沿预设方向的宽度,即图中的W。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涂层211是规则的形状,则第二涂层211不同位置的宽度一致,第二检测装置114可设置在第二涂层211沿预设方向的任意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涂层211是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具有凸出的极耳部分。此时,第二涂层211不同位置的宽度可能不一致。此时,第二检测装置114可设置在第二涂层211沿预设方向的指定位置。该指定位置的宽度与第二涂层211沿预设方向的大部分位置的宽度应当是一致的。例如:该指定位置不能为极耳的凸出位置。
如图4所示,如果仅检测第一检测值L3、第二检测值L4以及宽度W,并不能实现中心线位置的确定。因此,还需要确定两个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之间的间距L5。
假设前述的第一检测值L3为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的一侧与对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第二检测值L4为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的一侧与对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则,两个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之间的间距L5应当为:上述的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的一侧与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的一侧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处理器12根据第一检测值L3、第二检测值L4、间距L5和宽度W可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第一涂层210远离第二涂层211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L;基于该距离L,结合第一涂层210远离第二涂层211的一侧边缘的位置,可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检测第一检测值L3,通过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检测第二检测值L4,以及通过第二检测装置114检测第二涂层的宽度W;进而,处理器12基于第一检测值L3、第二检测值L4、间距L5和第二涂层的宽度W确定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第一涂层210远离第二涂层211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L,基于该距离L,实现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极片20的中心线位置与第一涂层远离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L表示为:L=(L3+L4+L5-W)/2。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距离的计算公式,实现距离的准确确定。
在这种实施方式,第一涂层210可以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第二涂层211可以为极片保护涂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相当于需纠偏的目标涂层,极片保护涂层相当于极片20的保护层,即,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宽度为极片20的有效宽度。通过上述的纠偏方式,实现需纠偏的目标涂层的中心线位置的有效且准确的确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和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为光电传感器;第二检测装置114为面阵相机。
光电传感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器件。基于光电效应,可实现距离的准确检测。因此,光电传感器可实现其一侧至对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检测,获得边缘检测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光电传感器,可实现相应的边缘检测值的有效确定;通过面阵相机,可实现小范围内的宽度的有效检测。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检测装置112和第二边缘检测装置113也可以是其他可以检测边缘的传感器,例如: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在此不作限定。
以及,上述的面阵相机,也可以通过其他可以检测宽度的检测装置实现。例如:分别设置在第二涂层211两侧边缘的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不过此时需要结合两侧边缘的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第二涂层211的宽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请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卷绕机50,该卷绕机50包括:
卷针51,用于对第一极片22、隔膜30和第二极片23进行卷绕。
纠偏装置10,用于对第一极片22和第二极片23进行纠偏,使第一极片22和/或第二极片23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进而保证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第一极片22和第二极片23的对齐度。
其中,第一极片22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阳极片,第二极片23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阴极片。或者,第一极片22为阴极片,第二极片23为阳极片,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注意的是,图5中的纠偏装置10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在图5中,纠偏装置10并未示出具体的结构。
结合前述实施例中对纠偏装置10的介绍可知,通过纠偏装置10的纠偏,可以使电芯的阳极片和阴极片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即第一极片22和/或第二极片23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也即,电芯卷绕过程阳极片和阴极片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线上进行卷绕。进而,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的阳极片和阴极片的对齐度也得到保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前述的纠偏装置10,对第一极片22和第二极片23进行纠偏,使第一极片22和/或第二极片23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进而保证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阳极片和负极片的对齐度,提高卷绕电芯成型优率,减少因极片20宽度差异导致的卷芯报废,以及降低员工操作难度,进一步提升卷芯品质。
可以理解,卷绕机50还可以包括更多组件,图5所示的结构不构成对卷绕机50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为了更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下来请参照图6,为前述的图3所示的纠偏方案对应的纠偏流程示意图。
该纠偏流程包括:在极片20走带过程(极片在传送带上的移动过程)中,线阵相机实时检测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两侧边缘位置,与固定于相机视野的基准标签111作距离计算。线阵相机实时输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中线位置给到纠偏机构13,当极片活性材质涂层宽度变化或者极片20走带偏移后,纠偏机构13可根据中线检测计算值实时纠正,保证电芯卷绕过程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纠偏效果。
以及请参照图7,为前述的图4所示的纠偏方案对应的纠偏流程示意图。
该纠偏流程包括:在极片20走带过程(极片在传送带上的移动过程)中,极片两侧的边缘传感器检测极片边缘位置,面阵相机检测极片保护涂层的宽度。光电传感器输出极片两侧的边缘位置,面阵相机输出极片保护涂层的宽度,从而计算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中线位置参数给到纠偏机构13,当极片活性材质涂层宽度变化或者极片走带偏移后,纠偏机构13可根据中线检测计算值实时纠正,保证电芯卷绕过程极片活性材质涂层的纠偏效果。
请参照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边纠偏的示意图,即现有技术采用的纠偏方案。若采用该纠偏方案,阳极和阴极分别以对应的极片边缘为纠偏基准,若无人为干预,纠偏机构13纠偏后,电芯顶部的阳极包阴极规格可能超规格,导致电芯不良而报废,因此需人为调整纠偏基准以保证电芯品质。
请参照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对中纠偏的示意图,采用对中纠偏的方式,以有效极片宽度的中心线为基准,当来料宽度异常时,纠偏机构13根据有效极片宽度的中心线进行纠偏,把宽度异常部分均分至两侧,减少了电芯阳极包阴极超规格的几率,更有效兼容来料宽度变化,无需人工干预。
其中,图8和图9中所示的AT11为水平阴极陶瓷边,属于阴极片的一部分,对应的涂层可以是阴极片的保护涂层,也可以是非保护涂层,在此不作限定。
因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对中纠偏方案,相较于现有的对边纠偏方案,能实现更有效且准确的纠偏。使电芯阳极片和阴极片的中心线保持一致,提高卷绕电芯成型优率,减少因极片宽度差异导致的卷芯报废,以及降低员工操作难度,进一步提升卷芯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纠偏装置,用于极片的纠偏,所述极片包括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装置包括:
宽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涂层的宽度;
处理器,与所述宽度检测装置通信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涂层的宽度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
纠偏机构,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和预设的中心线标准位置对所述极片进行纠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大于所述极片的宽度;
基准标签,所述基准标签设置在所述极片的一侧,且所述基准标签在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涂层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 ;
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涂层靠近所述基准标签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靠近所述基准标签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第二距离;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的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基准标签的位置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基准标签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L1+L2)/2,L1为所述第一距离,L2为所述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极片保护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线阵相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包括沿预设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宽度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边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一侧边缘的第一检测值;
第二边缘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远离所述第一涂层一侧边缘的第二检测值;
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和所述第二边缘检测装置的设置位置之间的间距;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所述第二检测值、所述间距和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与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第一涂层远离所述第二涂层的一侧边缘的位置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极片的中心线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表示为:
L=(L3+L4+L5-W)/2,其中,L3为所述第一检测值,L4为所述第二检测值,L5为所述间距,W为所述第二涂层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为极片活性材质涂层,所述第二涂层为极片保护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边缘检测装置为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为面阵相机。
11.一种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卷针,用于对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进行卷绕;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纠偏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进行纠偏,使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的中线与预设中线的误差保持在预定范围内,进而保证卷绕后的电极组件中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对齐度。
CN202221068467.6U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Active CN217086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68467.6U CN217086648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US18/312,764 US20230356972A1 (en) 2022-05-07 2023-05-05 Deviation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winding machine
EP23171853.7A EP4273984A1 (en) 2022-05-07 2023-05-05 Deviation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winding machine
PCT/CN2023/092541 WO2023217040A1 (zh) 2022-05-07 2023-05-06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68467.6U CN217086648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6648U true CN217086648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2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68467.6U Active CN217086648U (zh) 2022-05-07 2022-05-07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6972A1 (zh)
EP (1) EP4273984A1 (zh)
CN (1) CN217086648U (zh)
WO (1) WO202321704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35685A (zh) * 2022-11-25 2022-12-30 钛玛科(北京)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电芯卷材进行纠偏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16199023A (zh) * 2023-04-27 2023-06-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绕卷机构纠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17040A1 (zh) * 2022-05-07 2023-11-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6138B2 (ja) * 2008-01-11 2011-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巻取装置、帯状電極と帯状セパレータとのずれ検知方法、当該ずれ量測定方法、当該ずれ量補正方法、および、電極巻取方法
JP2012236676A (ja) * 2011-05-11 2012-12-06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フィルムの巻きズレ修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巻きズレ修正方法
CN107681202B (zh) * 2017-11-06 2023-05-1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cd反馈纠偏闭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控制系统
CN109738447B (zh) * 2018-12-14 2021-12-21 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保护胶的自动纠偏方法及装置
CN111416142B (zh) * 2020-03-31 2021-03-30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的纠偏方法、装置、纠偏控制设备和纠偏系统
CN212608476U (zh) * 2020-06-05 2021-02-26 凯多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对中纠偏实现材料宽度测量的系统
CN217086648U (zh) * 2022-05-07 2022-07-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7040A1 (zh) * 2022-05-07 2023-11-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CN115535685A (zh) * 2022-11-25 2022-12-30 钛玛科(北京)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电芯卷材进行纠偏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16199023A (zh) * 2023-04-27 2023-06-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绕卷机构纠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99023B (zh) * 2023-04-27 2023-09-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绕卷机构纠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7040A1 (zh) 2023-11-16
EP4273984A1 (en) 2023-11-08
US20230356972A1 (en) 202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86648U (zh) 一种纠偏装置和卷绕机
CN113097570B (zh) 卷绕电芯及用于其的极耳错位测量方法
KR102177507B1 (ko) 극판 권취 시스템
CN109786853B (zh) 一种锂电池卷绕层边界位移的自动修正方法
CN112310568A (zh) 极耳错位调整方法以及装置
EP4362150A1 (en) Electrode sheet dislo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de sheet,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EP4332555A1 (en) Electrode sheet wrinkling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battery cell production equipment
CN109738447B (zh) 一种电池极片保护胶的自动纠偏方法及装置
US11973193B2 (en) Battery winding method, battery winding system,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WO2024027530A1 (zh) 对齐度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电芯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15872209B (zh) 一种自动对中的ccd闭环纠偏控制系统
US20240039031A1 (en) Devia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ation detection device
CN114674261B (zh) 一种缺陷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240042524A (ko) 적층기를 위한 재료 스트립 피딩의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적층기, 기기 및 매체
CN116499411B (zh) 一种极片对齐度的检测方法
US20230314124A1 (en) Devia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ation detection device
CN115593884B (zh) 极片料线位置抓取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913986A (zh) 太阳能电池栅线偏移的修正方法及系统
CN210156504U (zh) 一种激光模切卷绕一体机
CN114965508A (zh) 一种多极耳电芯覆盖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5832169A (zh) 纠偏工艺、极片纠偏装置、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
EP4350278A1 (en) Calibration ruler, calib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5829928B (zh) 极片检测方法、装置、控制器、系统、介质和程序产品
CN220751072U (zh)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
CN118168489A (zh) 尺寸检测方法及装置、生产设备、计算设备、介质及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