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2739U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2739U
CN217082739U CN202220707918.XU CN202220707918U CN217082739U CN 217082739 U CN217082739 U CN 217082739U CN 202220707918 U CN202220707918 U CN 202220707918U CN 217082739 U CN217082739 U CN 21708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079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焕流
刘旭阳
雷朋飞
张利
古伟杰
梁翩
彭嘉明
谭赞祥
候明杰
李建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079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2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通过中端板连接,第一换热部远离所述中端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端板,第二换热部远离中端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端板;底盘,设置于换热器底部,底盘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中端板连接;风机组件,设置于换热器顶部,风机组件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中端板连接。直接将换热器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中端板与底盘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固定结构,故底盘与换热器连接稳定性好,避免了翅片倒片的问题;风机组件与换热器同样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故无需再额外在换热器的侧壁设置立柱用以支撑风机组件,从而避免了立柱阻碍空气流动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上出风机组中,翅片大多数为方形翅片,跟扇叶的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风量的利用率不高,翅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为了解决前述问题,人们开发了带圆柱型翅片换热器的空调室外机,由于铜管有一定张力,为了使翅片换热器能保持不变形,需要在底边增加固定翅片的固定夹,机组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因相对位移而与固定夹相互挤压碰撞的现象,而挤压碰撞后容易引起翅片倒片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
换热器,包括横截面均中端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呈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中端板,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中端板,通过所述中端板实现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连接;
底盘,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底部,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以及所述中端板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换热器固定于所述底盘上;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器顶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连接有横杆。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板以及所述第二端板远离所述底盘的一端同时与所述横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以及所述中端板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上。
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横杆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第一端板以及所述第二端板的间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横杆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中端板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耳,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连接耳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前面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有往所述第二连接板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翼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有往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翼板,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翼板和所述第二翼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板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贴合的第一连接底板,所述第二端板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贴合的第二连接底板,所述中端板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贴合的第三连接底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1)换热器由成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圆柱状的换热器结构,该结构与扇叶配合程度高,换热效率好;
(2)底盘与换热器的连接结构中,直接将换热器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中端板与底盘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固定结构,故底盘与换热器连接稳定性好,无需再在底盘上设置固定夹用以夹紧换热器,从而避免了翅片倒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
1、换热器;11、第一换热部;12、第二换热部;13、中端板;131、第三连接底板;132、连接耳;14、第一端板;141、第一连接板;142、第一连接底板;143、第一翼板;15、第二端板;151、第二连接板;152、第二连接底板;16、横杆;17、第一连接件;2、风机组件;21、顶框;22、风扇护网;3、底盘;4、前面板;5、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底盘3和风机组件2。
换热器1,包括横截面均呈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所述第一换热部1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12之间通过中端板13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11远离所述中端板1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换热部12远离所述中端板13的一侧连接有第二端板15;
其中,换热器1优选为翅片式换热器,换热器1由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拼接而成,拼接后换热器1整体呈角度不小于180°的圆弧状结构,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之间预留一定空间,可用于从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延伸出的管路的放置,同时便于为后期维修留存维修口;作为优选的选择,换热器1的圆弧角度为180°~270°,最优选为270°。
本方案的圆弧状的换热器1中,由于圆弧面内外侧长度不同,直接在生产时直接将平板型的翅片式换热器弯折形成优弧状的换热器难度较高,因此将其设置成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组成,由此,在加工时可分别将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弯曲成弧形结构,再利用中端板13将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的连接面拼接即可。具体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中的水管对应接通,在中端板13上需设置多个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中的水管对应的接管孔,如此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中的水管可穿过该接管孔完成连接。
底盘3,设置于所述换热器1底部,所述底盘3与所述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端板15以及所述中端板13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换热器1固定于所述底盘3上;
其中,底盘3作为整个换热装置的底部支撑,为确保整个换热装置结构的稳定,换热器1与底盘3之间需具备稳固可靠的连接结构。在换热器1中,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以及中端板13为其自身内部结构,且前述各端板的强度较高,故本方案中直接利用前述各端板与底盘3连接,实现了换热器1与底盘3的可靠连接;其中,中端板13、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三者位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故换热器1与底盘3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同时,基于换热器1与底盘3的稳定连接,无需再在底盘3上设置固定夹用以夹紧换热器1,从而避免了由固定夹引起的翅片倒片现象;此外,基于前述各端板的支撑,可将换热器1撑起以使换热器1的翅片与底盘3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从而进一步避免翅片倒片现象。
风机组件2,设置于所述换热器1顶部。
作为本实施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端板15以及所述中端板13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2固定于所述换热器1上;
其中,风机组件2设置于换热器1顶部,其与底盘3相对设置于换热器1的上下两侧,直接利用中端板13、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支撑风机组件2,故无需再设置其他立柱支撑在底盘3和风机组件2之间,一方面,减少了产品零部件,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由于设置立柱而阻挡换热器1通风的问题。
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底盘3、风机组件与中端板13、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之间可采用不限于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焊接连接等连接方式,连接可采用直接接触连接或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14和所述第二端板15之间连接有横杆16。
具体的,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仅底部与底盘3连接固定,其尚存在抵抗换热器1的张力的能力不足的缺陷,设置横杆16连接于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之间,结合底盘3实现了对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的四点支撑,从而有效提高了抵抗换热器1变形的能力。其中,横杆16与底盘3之间需保持一定间距,横杆16优选设置于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中部以上位置;作为其他可选择方式,横杆16亦可设置于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中部以下位置。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端板14以及所述第二端板15远离所述底盘3的一端同时与横杆16连接。
横杆16设置于第一端板14以及第二端板15远离底盘3的一端,如此,横杆16和底盘3的结合,分别固定了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的两端,此时抵抗换热器1变形的能力最强,产品稳定性最好。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横杆16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端板14以及所述第二端板15的间接连接。
具体的,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与风机机组2的径向方向平行,故直接将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与风机机组2连接的难度较大,故本方案在横杆16上设置支撑点用以与风机机组2连接,可方便第一端板14和第二端板15与风机机组2的连接,且支撑稳定性好。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杆16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7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具体的,设置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可为风机组件2提供可靠的支撑点,如,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可与风机组件2的壁面贴合,以增大与风机组件2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此外,可于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上设置连接孔,通过螺钉穿过连接孔实现风机组件2与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
为方便中端板13与风机组件2的连接,所述中端板13靠近所述风机组件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耳132,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连接耳132连接。
同理,连接耳132可与风机组件2的壁面贴合,以增大与风机组件2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连接稳定。连接耳132与风机组件2之间优选采用螺钉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换热装置还包括前面板4,所述第一端板14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41,所述第二端板15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1,所述前面板4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51连接。
具体的,换热器1、前面板4、底盘4以及风机组件2之间围合形成风腔5,换热器1并非完整的圆柱状结构,换热器1的一侧预留有可用于布置管路、安装内部器件、检修作业的开口,前面板4恰好用于封堵该开口,利用前面板4可避免空气从该开口进入换热装置内而导致风机组件2的无效做功。为方便前面板4的安装,在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板141和第二连接板151,如此,基于第一连接板141和第二连接板151可为前面板4提供稳定的连接支撑。其中,前面板3与第一连接板141和第二连接板151优选采用螺钉连接。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141于所述第一端板14的外侧相对所述换热器1往外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151于所述第二端板15的外侧相对所述换热器1往外延伸。如此,将第一连接板141和第二连接板151设置于风腔5外侧可方便前面板4的安装。
作为其他可选方案,亦可于第一端板14的内侧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一连接板141,于第二端板15的内侧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二连接板15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41连接有往所述第二连接板15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翼板143,所述第二连接板151连接有往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翼板,所述横杆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翼板143和所述第二翼板连接。
同理,设置第一翼板143和第二翼板可改变板的延伸方向,进而为横杆16提供稳定的支撑,方便横杆16的安装。横杆16与第一翼板143和第二翼板之间优选采用螺钉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3,所述第一端板14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一连接底板142,所述第二端板15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二连接底板152,所述中端板13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三连接底板131。
具体的,通过第一连接底板142、第二连接底板152以及第三连接底板131可增大与底盘3的接触面积,既方便连接,又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优选的,第一连接底板142、第二连接底板152以及第三连接底板131与底盘3之间采用螺钉连接。
关于风机组件2,优选的,所述风机组件2包括顶框21、风扇护网22、风机和扇叶,所述风扇护网22固定于所述顶框21内侧,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风扇护网22中部,所述扇叶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顶框21与所述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端板15以及所述中端板13连接。
如此,风机和风扇安装于风扇护网22的内侧,风扇护网22不仅可对风扇起保护作用,还可为风机和风扇提供支撑。
基于上述的换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换热器1由成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圆柱状的换热器1结构,该结构与扇叶配合程度高,换热效率好;
(2)底盘3与换热器1的连接结构中,直接将换热器1的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以及中端板13与底盘3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固定结构,故底盘3与换热器1连接稳定性好,无需再在底盘3上设置固定夹用以夹紧换热器1,从而避免了翅片倒片的问题;
(3)风机组件2直接与换热器1的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以及中端板13连接,同样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故无需再额外在换热器1的侧壁设置立柱用以支撑风机组件2,从而避免了立柱阻碍空气流动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降低了设备成本。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1),包括横截面均中端板(13)、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以及呈圆弧状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14)和所述中端板(13),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端板(15)和所述中端板(13),通过所述中端板(13)实现所述第一换热部(1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连接;
底盘(3),设置于所述换热器(1)底部,所述底盘(3)与所述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端板(15)以及所述中端板(13)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换热器(1)固定于所述底盘(3)上;
风机组件(2),设置于所述换热器(1)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4)和所述第二端板(15)之间连接有横杆(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4)以及所述第二端板(15)远离所述底盘(3)的一端同时与所述横杆(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端板(14)、所述第二端板(15)以及所述中端板(13)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2)固定于所述换热器(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横杆(16)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端板(14)以及所述第二端板(15)的间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6)上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7)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端板(13)靠近所述风机组件(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耳(132),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连接耳(13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面板(4),所述第一端板(14)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41),所述第二端板(15)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1),所述前面板(4)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5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连接有往所述第二连接板(15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翼板(143),所述第二连接板(151)连接有往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翼板,所述横杆(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翼板(143)和所述第二翼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4)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一连接底板(142),所述第二端板(15)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二连接底板(152),所述中端板(13)靠近所述底盘(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底盘(3)贴合的第三连接底板(131)。
CN202220707918.XU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换热装置 Active CN21708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7918.XU CN21708273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7918.XU CN21708273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2739U true CN217082739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07918.XU Active CN21708273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2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9134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heat exchange module,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heat source unit
US10495326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module,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heat source unit
US2011023288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7990758B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EP3040667A1 (en) Heat exchanger
JP53855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1204512U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翅片蒸发器
CN111412690A (zh) 热泵机组换热器
CN217082739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7990598B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0986270Y (zh) 应用平流式冷凝器的机柜空调
CN215983191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6645036U (zh) 一种斜u翅片换热器组件
CN217818315U (zh) 一种用于散热的多孔折叠微通道扁管
CN220524742U (zh) 换热器连接装置、换热器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13237744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218566240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2696940B (zh) 一种大型空气制水机组的多通道换热器
CN213040660U (zh) 一种用于壁挂式风机盘管的表冷器结构
CN219284048U (zh) 变频风冷大涡旋换热器组件
CN109186307B (zh)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CN212511430U (zh) 空调器
CN216523328U (zh) 一种翅片换热器
CN113701338A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3021130U (zh) 一种高效换热的热交换器及其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