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430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1430U
CN212511430U CN202021049887.0U CN202021049887U CN212511430U CN 212511430 U CN212511430 U CN 212511430U CN 202021049887 U CN202021049887 U CN 202021049887U CN 212511430 U CN212511430 U CN 212511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ing
main heat
heat exchange
air condition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498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秀瑞
赵若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498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1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主换热部和第二主换热部,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第一辅换热部和第二辅换热部,所述第一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凝露少、换热性能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诸如风管机等空调器,为了提高换热面积,采用A型换热器,受到风扇系统的影响,换热器两侧的风量会有所差别,导致换热器两侧形成一定的温差,在空调器内部形成凝露,且换热器的分流均匀将变得更加困难,进一步造成经过换热器后的空气存在温差,加剧了凝露的形成。此外,A型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未达到最佳,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凝露少、换热性能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主换热部和第二主换热部,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第一辅换热部和第二辅换热部,所述第一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凝露少、换热性能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辅换热部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方向水平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相连;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板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板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一换热区域,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一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二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三换热区域,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上方形成第四换热区域;其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区域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换热器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壳体10、进风口11、出风口12、
换热器20、第一主换热部21、第二主换热部22、第一辅换热部23、
第二辅换热部24、
第一支撑杆30、第二支撑杆40、第一连接板50、第二连接板60、
第一换热区域100、第二换热区域200、第三换热区域300、第四换热区域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该空调器1可以为立式风管机。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和换热器20。
壳体10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
换热器20设于壳体10内,换热器20包括第一主换热部21、第二主换热部22、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
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第一辅换热部23与第一主换热部21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第二主换热部22的方向延伸,第二辅换热部24与第二主换热部22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第一主换热部21的方向延伸。
举例而言,进风口11设于壳体10的底部,出风口12设于壳体10的顶部,换热器20邻近出风口12设置。
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之间形成第一换热区域100,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一主换热部21之间形成第二换热区域200,第二辅换热部24和第二主换热部22之间形成第三换热区域300,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上方形成第四换热区域400。
其中,进风口11与第一换热区域100相连通,出风口12与第四换热区域400相连通。
空气由进风口11吸入,首先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00,经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空气进行第一次换热,通过第一主换热部21的空气进入第二换热区域200,通过第二主换热部22的空气进入第三换热区域300。第二换热区域200的空气通过第一辅换热部23,第三换热区域300的空气通过第二辅换热部24,共同进入第四换热区域400,最终由出风口12排出,完成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通过在A型换热器的基础上,设置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由此可以利用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使经过换热器20的空气进行二次换热,具体地,经过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空气,会经过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进而二次换热,从而使经过换热器20整体后的空气温度均匀,有效减少了凝露的产生(例如电机、蜗壳上的凝露)。
并且,通过设置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能够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增大换热器20的整体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如此,能够提升空调器1的换热性能。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凝露少、换热性能好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主换热部21的顶端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顶端相连,第一主换热部21与第二主换热部22可以为轴对称结构。如此,第一主换热部21、第二主换热部22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并在其内部自然形成空气传输的通道,使通过进风口11的空气能够分别经过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保证了换热器20充分的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辅换热部23从第一主换热部21的顶端向远离第二主换热部22的方向水平延伸;第二辅换热部24从第二主换热部22的顶端向远离第一主换热部21的方向水平延伸。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换热面积,使经过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空气,全部经过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进行二次换热,保证空气温度的均匀性,且如此设置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能够便于换热器20在壳体10内的安装,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30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40。
第一支撑杆30的一端与第一辅换热部23相连,第一支撑杆30的另一端与第一主换热部21相连。第二支撑杆40的一端与第二辅换热部24相连,第二支撑杆40的另一端与第二主换热部22相连。
第一支撑杆30为第一辅换热部23提供支撑,提升第一辅换热部23的结构强度,第二支撑杆40为第二辅换热部24提供支撑,提升第二辅换热部24的结构强度。同时保证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一主换热部21之间的角度固定,以及第二辅换热部24与第二主换热部22之间的角度固定。
附图中示出了第一支撑杆30和第二支撑杆40分别为两个的示例,两个第一支撑杆30分别支撑在第一辅换热部23的两侧,两个第二支撑杆40分别支撑在第二辅换热部24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50。
第一连接板50连接在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之间且位于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下方。第一连接板50将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连接,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为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进行加固,防止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变形。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50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板50位于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一侧,另一个第一连接板50位于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另一侧。
如此,第一连接板50将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两侧封闭,即使第一换热区域100的两侧封闭,使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能够全部吹向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以进行充分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60。
第二连接板60连接在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相连。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板60,提高了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2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板60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板60位于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一侧,另一个第二连接板60位于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另一侧。
具体地,第二连接板60形成于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之间,分别位于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相连。第二连接板60的形状适应于第一主换热部21和第二主换热部22的顶部一侧的形状,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为三角形。第二连接板60与第一主换热部21、第二主换热部22、第一辅换热部23以及第二辅换热部24均相连。
由此,第一辅换热部23和第二辅换热部24两侧均得到了加固,提高了换热器20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其他构成例如涡壳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主换热部和第二主换热部,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第一辅换热部和第二辅换热部,所述第一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方向水平延伸;
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的方向水平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相连;
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一换热区域,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一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二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主换热部之间形成第三换热区域,所述第一辅换热部和所述第二辅换热部的上方形成第四换热区域;
其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相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区域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换热器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CN202021049887.0U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器 Active CN212511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9887.0U CN212511430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9887.0U CN212511430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1430U true CN212511430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4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49887.0U Active CN212511430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14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69071B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2511430U (zh) 空调器
CN101608850B (zh) 空调冷凝器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1592392A (zh)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结构
CN211781452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109282482B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1925909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21320804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室外机
CN209926661U (zh) 一种迎风式顶置汽车空调冷凝器
CN2077785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换热器
CN203571883U (zh) 一种变频多联空调机组及其组合结构
CN216814496U (zh) 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
CN2169532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291452U (zh) 换热器连接组件和空调器
CN211739321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685495U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CN2168977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07547U (zh) 换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345555U (zh) 换热器、空调
CN2169769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400005U (zh) 一种蒸发器及风管机
CN216814388U (zh) 一种紧凑型单系统无水泵空调主机内部结构
CN218379885U (zh) 一种空调风柜
CN109442594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