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8847U -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8847U
CN216978847U CN202122488086.5U CN202122488086U CN216978847U CN 216978847 U CN216978847 U CN 216978847U CN 202122488086 U CN202122488086 U CN 202122488086U CN 216978847 U CN216978847 U CN 216978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module
station
detection station
j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880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诗海
胡枫
华夏
陆迎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conwell S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conwell S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conwell S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conwell S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880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8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8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8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包括:移载机构,其用以传输载玻片,移载机构上设置有检测工位,检测工位对应设有检测机构;其中,移载机构沿一传输方向将载玻片移载至检测工位,检测工位至少包括沿该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检测机构包括对应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的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移载机构包括承接部件及驱动所述承接部件的驱动组件,载玻片承放在所述承接部件上,在驱动组件的驱使下,使得载玻片依次流转至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使得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依次对载玻片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背景技术
载玻片是用显微镜观察东西时用来放东西的玻璃片或石英片,制作样本时,将细胞或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将盖玻片放置其上,用作观察,而在载玻片生产过程中,由于载玻片作为涂布材料的承载部件,载玻片的表面质量直接影响了制成样本后用显微镜观测的清晰度,急需要一种可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自动将载玻片移载至不同的工位上。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包括:移载机构,其用以传输载玻片,移载机构上设置有检测工位,检测工位对应设有检测机构;
其中,移载机构沿一传输方向将载玻片移载至检测工位,检测工位至少包括沿该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检测机构包括对应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的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
移载机构包括承接部件及驱动承接部件的驱动组件,载玻片承放在承接部件上,在驱动组件的驱使下,使得载玻片依次流转至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使得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依次对载玻片进行检测。
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件,承接部件安装在第二驱动部件的动力输出端上,第二驱动部件驱使承接部件沿传输方向往复运动;
第二驱动部件上还设置有上下料工位,上下料工位、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沿传输方向依次布置,上下料工位用以对承接部件装卸载玻片。
优选地,检测机构还包括支架,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沿传输方向安装在支架上。
优选地,宏观检测部件包括第一视觉检测模组以及光源,光源包括前置光源、背光源;前置光源、背光源设置在宏观检测工位上下两侧,以使得载玻片从前置光源、背光源的间隙间穿过。
优选地,微观检测部件包括第二视觉检测模组以及聚光模组,第二视觉检测模组、聚光模组分别设置在微观检测工位的上下两侧。
优选地,承接部件还包括承接板;其中,至少两载玻片沿一直线方向布设在治具上,承接板包括底板,治具承放在底板上,并使得载玻片的布设方向与传输方向平行。
优选地,底板上开设有槽孔,治具开设有上下贯穿治具的承接位,承接位用以承放载玻片,当治具承放在底板上时,承接位对应槽孔,以便使背光源或聚光模组内的光线直接照射载玻片。
优选地,底板的周向上形成向上凸起的限位块,限位块呈L型,通过限位块的直角拐角限制治具位置;
当驱动组件带动承接板移动时,限位块平行经过检测机构,使得至少微观检测部件不处于限位块的移动路径上。
优选地,第二视觉检测模组包括第二相机以及显微镜头,在显微镜头与聚光模组间形成第二检测间距;
其中,载玻片嵌设在承接位内,治具放置在底板所形成厚度为额定通过厚度,底板与限位块形成厚度为承接板的最大厚度。
优选地,第二检测间距的大小范围值在额定通过厚度与最大厚度之间。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通过移载机构带动载玻片依次移动至宏观检测部件、微观检测部件进行检测,从而全面地对载玻片进行检测,以便于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检测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了检测效率。
其次,通过摇臂模组推压定位模组上的斜面,使得定位模组受力从定位槽内退出,从而方便治具进行更换。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内水平移载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内承接部件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内承接部件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机构与治具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内治具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内治具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检测机构;
11、支架;
12、宏观检测部件;121、第一相机;122、第一镜头;123、前置光源;124、背光源;
13、微观检测部件;131、第二相机;132、显微镜头;133、聚光模组;
2、移载机构;
21、第一驱动部件;
211、直线电机;212、导向模组;
22、第二驱动部件;
221、基座;222、定子轨道;223、动子端;225、检测模组;226、光栅尺;
23、承接部件;
231、微调模组;232、动力座;
233、承接板;2331、底板;2332、限位块;2333、槽孔;
234、定位模组;2341、斜面;2342、第一抵触块;
235、摇臂模组;2351、杆件;2352、弹簧;2353、第二抵触块;
236、限位销;
31、治具;
311、承接位;
312、弹性片;3121、夹紧块;
313、夹持部;3131、夹板;3132、限位板;3133、弹性单元;
314、定位槽;
315、第一承接座;3151、让位槽;
316、第二承接座;
317、挡块;
318、侧边槽;
32、载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10中可以看出,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包括:移载机构2,其用以传输载玻片32,移载机构2上设置有检测工位,检测工位对应设有检测机构1;
其中,移载机构2沿一传输方向将载玻片32移载至检测工位,检测工位至少包括沿该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检测机构1包括对应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的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
移载机构2包括承接部件23及驱动承接部件23的驱动组件,载玻片32承放在承接部件23上,在驱动组件的驱使下,使得载玻片32依次流转至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使得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依次对载玻片32进行检测,使得对全面检测载玻片的质量,从而便于自动检测载玻片32,以提高检测效率。
更进一步地,移载机构2包括承接部件23及驱动承接部件23的驱动组件;承接部件23包括承接板233,承接板233上设有用以承放治具31的固定工位;
治具3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至少两凹槽形成用以承接载玻片32的承接位311,承接位311沿一直线方向布设在治具31上,固定工位的外围上设有相对于固定工位凸起的限位块2332,承接部件23还包括定位模组234以及驱动定位模组234的动力座232,定位模组234设于固定工位的外侧;
具体地,承接板233包括一底板2331,治具31承放在底板2331上,并使得载玻片32所放置的承接位311布设方向与传输方向平行;限位块2332设置在底板2331的周向上,从而使得在底板2331上在限位块2332围绕的内部形成固定工位;具体地,限位块232呈L型,通过限位块232的直角拐角限制治具31位置,限位块232设置在定位模组234相对的一侧上。
在治具31的侧边上开设有一定位槽314,在动力座232的驱使下,定位模组234插接至定位槽314内,同时定位模组234顶推治具31,将治具31压设在限位块2332上,从而使得治具31限位在固定工位内,在驱动组件的驱使下,带动治具31至少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便于对治具31实现定位,以保证该治具31所处的精准位置,使得在驱动组件精确地移载至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上,以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分别对载玻片32进行外观检测以及微观检测载玻片32的内部结构,从而保证载玻片32的质量。
具体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件21及第二驱动部件22,第二驱动部件22安装在第一驱动部件21的动力输出端上,承接部件23安装在第二驱动部件22的动力输出端上,从而在第一驱动部件21及第二驱动部件22的驱动下,承接部件23带动治具在水平面上移动;承接部件23安装在第二驱动部件22的动力输出端上,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设置在第二驱动部件22上方,第二驱动部件22驱使承接部件23沿传输方向往复运动;
更进一步地,第二驱动部件22上还设置有上下料工位,上下料工位、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沿传输方向依次布置,上下料工位用以对承接部件23装卸载玻片32。
检测机构1还包括支架11,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沿传输方向安装在支架11上;将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安装在同一支架11上,从而简化了检测机构1的结构,并且,由于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安装在同一支架11上,宏观检测部件121、微观检测部件13的间隔距离小,使得载玻片32快速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
宏观检测部件12包括第一视觉检测模组以及光源;第一视觉检测模组包括第一相机121及第一镜头122,第一视觉检测模组设置在光源的上方,光源包括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设置在宏观检测工位上下两侧,以使得载玻片32从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的间隙间穿过。
同时,微观检测部件13包括第二视觉检测模组以及聚光模组133,第二视觉检测模组、聚光模组133分别设置在微观检测工位的上下两侧;第二视觉检测模组包括第二相机131以及显微镜头132,通过显微镜头132放大载玻片32的局部位置,以显示出载玻片32对应位置处的微观结构。
定位模组234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抵触块2342,该第一抵触块2342用于伸入至定位槽314内,以使得达到限制治具31的作用,更为具体地,第一抵触块2342为一滚轮,其与定位模组234的基板转动连接,当第一抵触块2342伸入定位槽314并且未处于稳定抵触的位置处时,由于第一抵触块2342受到动力座232处施加的压力,使得第一抵触块2342滚动并带动治具31微调位置,使得第一抵触块2342与定位槽314间行程稳定的抵触关系,进而使得动力座232处施加的压力经由定位模组234传递至治具31,使得治具31压设在限位块2332上,以限制治具31的位置。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定位槽314对应的两侧面形成倒角使得定位槽314形状呈梯形,稳定的抵触关系具体为第一抵触块2342至少同时与两倒角面相接触。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动力座232内通过形变积蓄的弹力驱动定位模组234运动。具体地,动力座232内置有弹性元件,定位模组234对弹性元件施加压力,使得弹性元件形变产生弹力;当固定工位内未承放有治具31时,部分定位模组234伸入至固定工位内,以便使在固定工位内装入治具31后,定位模组234退出固定工位以带动弹性元件形变。
需要指出地是,动力座232并不仅限于利用形变积蓄弹力以驱动定位模组234,而气压驱动、液压驱动或其他常见地驱动方式同样也可以实现本申请中驱动定位模组234移动的目的,因此,也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案。
进一步地,动力座232内的弹性元件为不锈钢弹簧行程柱塞,通过行程柱塞的凸销顶推定位模组234;该实施方案中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拉动定位模组234从定位槽314退出,在施力的过程主要克服动力座232对定位模组234施加的顶推力,并且操作人员所施加的力还需要一大于动力座232对定位模组234施加的顶推力,才可使得定位模组234从定位槽314退出,但是由于定位模组234主要用以限位治具31,因此,定位模组234的体积较小,操作人员难以握持定位模组234以提供克服动力座232上顶推力的作用力;这也导致了在定位模组234对治具31实施定位后,再将治具31从固定工位上拆卸下来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治具31从固定工位上难以拆卸的问题,承接部件23还包括一用以带动定位模组234的执行件以及导向元件;导向元件用以导向定位模组234运动方向,在执行件的作用下,定位模组234沿导向元件限定方向远离固定工位。
定位模组234包括相对导向元件限定方向倾斜的斜面2341,执行件压合在斜面2341上,当执行件沿一方向运动时,定位模组234相对于执行件沿导向元件限定方向运动。
其中,具体地,执行件包括摇臂模组235,摇臂模组235包括一杆件2351,杆件2351的一端枢接在承接部件23的一固定基面上,另一端抵触在斜面2341,当杆件2351朝向定位模组234转动时,带动定位模组234沿导向元件限定方向远离固定工位。
摇臂模组235的数量为两个,其设于定位模组234的两侧,定位模组234设置两斜面2341以对应摇臂模组235,当两摇臂模组235的杆件2351合拢时,带动定位模组234移动。通过对位于定位模组234两侧的摇臂模组235同时施力同时可以减小摇臂模组235对导向元件侧面施加的压力,从而使得定位模组234运动更加稳定,同时,两摇臂模组235相对运动,方便操作人员施力,从而方便将治具31从固定工位上拆卸,以便于进行快速更换治具31。
杆件2351与斜面2341相抵触的一端上安装有第二抵触块2353,通过第二抵触块2353与斜面2341相接触,在本方案中,第二抵触块2353为滚轮以减小第二抵触块2353在斜面2341上滑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当摇臂模组235驱动定位模组234前,第二抵触块2353与斜面2341脱离接触,此时,动力座232内的弹簧行程柱塞顶推定位模组234使得定位模组234顶推治具31,动力座232与定位模组234间的距离为第一间隙;而在需要进行更换治具31时,杆件2351朝向斜面2341方向运动,并使得杆件2351压设在斜面2341上,在持续对杆件2351施力下,杆件2351迫使定位模组234朝向动力座232方向运动,此时,定位模组234迫使弹簧行程柱塞形变程度变大,而动力座232与定位模组234间的距离为第二间隙,而具体地第二间隙小于第一间隙,在第二状态下使得定位模组234从定位槽314内脱出。
同时,摇臂模组235还包括弹簧2352,弹簧2352连接在杆件2351与承接部件23的一固定基面上,使得杆件2351朝向定位模组234正向转动时,弹簧2352形变,避免了摇臂模组235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晃动,由于,杆件2351抵触的斜面2341靠近治具31,摇臂模组235容易与治具31产生干涉现象,通过弹簧2352拉动杆件2351以使得杆件2351远离定位模组234,从而避免了在不执行拆卸动作杆件235干涉治具31和定位模组234。
更进一步地,杆件2351相对于定位模组234的另一侧处设置有限位销236,当弹簧2352恢复带动杆件2351反向转动时,杆件2351受限位销236限制转动角度。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承接部件23包括微调模组231,承接板233安装在微调模组231上,承接板233在微调模组231驱使下沿垂直方向往复运动,其中,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微调模组231所采用的为楔形十字滚柱导轨,通过电机带动楔形块移动,从而微调治具31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件21包括直线电机211及导向模组212,直线电机211的驱动方向与导向模组212的引导方向相平行,第二驱动部件22架设在直线电机211及导向模组212;第二驱动部件22包括基座221,基座221用以承接第二驱动部件22内的零部件,基座221与直线电机211的动力输出端及导向模组212的导向块连接;第二驱动部件22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直线电机211的驱动方向设置的定子轨道222以及作为定子轨道222的输出端的动子端223,动子端223沿定子轨道222的延伸方向移动,承接部件23安装在动子端223上,第二驱动部件22还包括检测模组225及光栅尺226,光栅尺226安装在基座221上,并且光栅尺226与定子轨道222平行设置,检测模组225安装在动子端223上并对应光栅尺226,以便于通过检测模组225精确的定位承接部件23上的治具31在第二驱动部件22驱使下所处位置。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载玻片32嵌设在承接位311内,治具31上的承接位311内相邻两侧面上设有凸出的弹性顶推单元,弹性顶推单元通过形变所积蓄的弹力施加在位于承接位311内的载玻片32上,从而将载玻片32限位在该承接位311内;通过弹性顶推单元将载玻片32压设在相对应的承接位311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弹性顶推单元与承接位311的内壁将载玻片32夹紧,以限制载玻片32的位置;
其中,弹性顶推单元包括弹性片312,同时,弹性片312作为分隔承接位311的隔板,具体地,弹性片312设置在两承接位311间;并且弹性片312呈拱起状,至少使得弹性片312的最高点凸出至承接位311内以顶推载玻片32,弹性片312同时作为限制部件以及承接位311的隔板,优化载具结构使得载玻片间距更加紧凑,在保证载玻片32承接数量的前提下,有效地缩小了该治具31的面积。
进一步地,承接位311沿一直线方向布设在治具31上,弹性片312设置在对应该直线方向的承接位311上,弹性片312拱起凸出方向也与该直线方向一致;同时,在位于该直线方向初始端处的承接位311内的侧壁上设置弹性片312。
更进一步地,由于弹性片312所处的侧壁同时为相邻的承接位311的侧壁,而当受到相邻承接位311内的弹性片312顶推时,载玻片32将压设在下一个承接位311的弹性片312上,为了保证限位的准确性,在弹性片312两端设置有固定端,固定端连接至承接位311对应的两侧壁上,以形成限位直角结构。在弹性片312产生形变时,固定端保持不变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弹性顶推单元包括夹紧部313,夹紧部313包括夹板3131以及弹性单元3133,夹板3131顶靠在载玻片32的侧壁上,弹性单元3133连接在夹紧部313与承接位311的侧壁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的夹紧部313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弹性片312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在该具体实施说明中,承接位311相邻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弹性片312、夹紧部313。
其中,具体地,夹板3131连接在弹性单元3133的一端处,而弹性单元3133的另一端固定在承接位311内壁上,弹性单元3133通过载玻片32的支撑使其弯曲以积蓄弹力。
进一步地,承接位311的底部设置有承接座,其用以承接载玻片32,具体地,承接位311上下贯穿治具31,承接位311位于治具31的下表面的一面设置承接座;承接座包括第一承接座315及第二承接座316;通过第一承接座315、第二承接座316支撑载玻片32上对应的两端,使得载玻片32架设在第一承接座315、第二承接座316间,同时在底板2331上对应固定工位位置处开设有槽孔2333,当治具31放置在固定工位内时,槽孔2333的位置对应承接位311,以便使背光源124或聚光模组133内的光线直接照射载玻片32。
更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弹性单元3133产生形变以夹持载玻片32,当夹持部313在未限位载玻片32时,夹板3131必须伸入至载玻片32的放置区域中,以便在放入位载玻片32时,载玻片32迫使弹性单元3133产生变形,在本优选实施例,由于载玻片32架设在第一承接座315、第二承接座316;第一承接座315对应夹紧部313,因此,夹板3131需位于第一承接座315上,同时,为了保证夹板3131与载玻片32侧面相接触,夹板3131与载玻片32接触面远大于载玻片32厚度,因此易导致夹板3131与第一承接座315产生干涉现象;为此,在第一承接座315上开设有让位槽3151。
当承接位311未承放载玻片32时,弹性单元3133处于初始状态下,此时,连接在弹性单元3133一端的夹板3131伸入至让位槽3151内;当承接位311承放载玻片32时,载玻片32推动夹板3131脱离让位槽3151,并带动弹性单元3133形变至弯曲状态。
同时,治具31的上表面上设有朝向承接位311内凸起的挡块317,载玻片32设于挡块317与承接座间以限制载玻片32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夹板3131的侧面朝向承接位311内凸起以形成限位板3132,使得限位板3132与夹板3131形成L型结构,限位板3132位置对应挡块317,使得挡块317、限位板3132同时限制载玻片32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当驱动组件带动承接板233移动时,限位块232平行经过检测机构1,使得至少微观检测部件13不处于限位块232的移动路径上,在显微镜头132与聚光模组133间形成第二检测间距;
其中,载玻片32嵌设在承接位311内,治具31放置在底板2331所形成厚度为额定通过厚度,底板2331与限位块232形成厚度为承接板233的最大厚度H,为了避免限位块232与显微镜头132产生干涉,第二检测间距的大小范围值在额定通过厚度与最大厚度H之间,由于宏观检测部件12用以检测载玻片32的外观,而使得第一镜头122与治具31上的载玻片32距离较大,不易产生干涉,而微观检测部件13需要检测载玻片32的微观结构,因此,显微镜头132需要靠近载玻片32,因此,显微镜头132与载玻片32表面的距离要求近,使得第二检测间距的大小范围值在额定通过厚度与最大厚度H之间。
在本方案中,治具31侧边周向设有若干侧边槽318,并且侧边槽318延伸至治具31的下表面上,通过设置侧边槽318,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握持,以便于搬运。优选地,弹性片312呈圆拱状,弹性片312上作为其最高凸出点的顶点位置处一体成型有凸起的夹紧块3121,夹紧块3121伸入至承接位311内,夹紧块3121压设在载玻片32上,由于受力面积小,压强大而夹持效果更好。
但同时,压强大载玻片32受到作用力更大,在弹性片312将压设到承接位311侧壁上的一瞬间,载玻片32对夹紧块3121反向的冲击力大,容易产生损坏,夹紧块3121上还设有缓冲柔层以吸收撞击瞬间的冲击力,以保证载玻片32完整,当载玻片32抵靠在缓冲柔层上时,弹性片312拱起幅度减小,具体地,随着载玻片32安装至承接位311内,弹性片312受力形变,使得原本拱起程度更大弹性片312受力,拱起幅度减小,可以视为弹性片312的圆弧半径增大。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Claims (10)

1.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载机构(2),其用以传输载玻片(32),所述移载机构(2)上设置有检测工位,所述检测工位对应设有检测机构(1);
其中,所述移载机构(2)沿一传输方向将载玻片(32)移载至检测工位,所述检测工位至少包括沿该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所述检测机构(1)包括对应所述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的宏观检测部件(12)、微观检测部件(13);
所述移载机构(2)包括承接部件(23)及驱动所述承接部件(23)的驱动组件,载玻片(32)承放在所述承接部件(23)上,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使下,使得载玻片(32)依次流转至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使得所述宏观检测部件(12)、微观检测部件(13)依次对载玻片(32)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件(22),所述承接部件(23)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22)的动力输出端上,所述第二驱动部件(22)驱使所述承接部件(23)沿所述传输方向往复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部件(22)上还设置有上下料工位,所述上下料工位、宏观检测工位、微观检测工位沿所述传输方向依次布置,所述上下料工位用以对所述承接部件(23)装卸载玻片(3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1)还包括支架(11),所述宏观检测部件(12)、微观检测部件(13)沿所述传输方向安装在所述支架(11)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宏观检测部件(12)包括第一视觉检测模组以及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所述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设置在所述宏观检测工位上下两侧,以使得所述载玻片(32)从所述前置光源(123)、背光源(124)的间隙间穿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观检测部件(13)包括第二视觉检测模组以及聚光模组(133),所述第二视觉检测模组、聚光模组(133)分别设置在所述微观检测工位的上下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件(23)还包括承接板(233);其中,至少两载玻片(32)沿一直线方向布设在治具(31)上,所述承接板(233)包括底板(2331),治具(31)承放在所述底板(2331)上,并使得载玻片(32)的布设方向与所述传输方向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331)上开设有槽孔(2333),治具(31)开设有上下贯穿治具(31)的承接位(311),所述承接位(311)用以承放载玻片(32),当治具(31)承放在所述底板(2331)上时,所述承接位(311)对应所述槽孔(2333),以便使所述背光源(124)或聚光模组(133)内的光线直接照射载玻片(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331)的周向上形成向上凸起的限位块(232),所述限位块(232)呈L型,通过所述限位块(232)的直角拐角限制所述治具(31)位置;
当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承接板(233)移动时,所述限位块(232)平行经过所述检测机构(1),使得至少所述微观检测部件(13)不处于所述限位块(232)的移动路径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视觉检测模组包括第二相机(131)以及显微镜头(132),在所述显微镜头(132)与聚光模组(133)间形成第二检测间距;
其中,载玻片(32)嵌设在所述承接位(311)内,治具(31)放置在所述底板(2331)所形成厚度为额定通过厚度,所述底板(2331)与所述限位块(232)形成厚度为所述承接板(233)的最大厚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间距的大小范围值在所述额定通过厚度与所述最大厚度之间。
CN202122488086.5U 2021-10-15 2021-10-15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Active CN216978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8086.5U CN216978847U (zh) 2021-10-15 2021-10-15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8086.5U CN216978847U (zh) 2021-10-15 2021-10-15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8847U true CN216978847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4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88086.5U Active CN216978847U (zh) 2021-10-15 2021-10-15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88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072A (zh) * 2021-10-15 2022-01-21 德康威尔(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载玻片的直线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072A (zh) * 2021-10-15 2022-01-21 德康威尔(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载玻片的直线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978847U (zh) 用于双检测工位的直线模组
CN113879845A (zh) 一种用于定位载具的对位平台
CN113777039B (zh) 视觉检测装置
CN110966924A (zh) 检测装置
CN109490325B (zh) 一种检测装置
CN216271947U (zh) 一种适用于载玻片的对位平台
CN113960072A (zh) 一种用于检测载玻片的直线模组
CN210533669U (zh) 一种镜头mtf检测工装
CN110102494B (zh) 一种检测手机壳或中框上辅料贴付状态的设备
CN111065903A (zh) 检查装置
CN210638658U (zh) 一种双工位石墨舟翘片检测装置
CN117050869A (zh) 一种自动移动线用载具二次定位结构
KR101021572B1 (ko) 도광판 변형 방지수단을 구비한 도광판 레이저 가공장치
CN109550827B (zh) 刀片全自动成型设备
EP3885772A1 (en) Apparatus for handling laboratory sample container racks and laboratory sample distribution system
CN201397306Y (zh) 一种金属衬底板自动光学检测装置
CN212947372U (zh) 定位装置及自动化设备
CN113237884A (zh) 压紧装置、载具及产品检测设备
CN216979483U (zh) 自动预折反射片设备
CN107487066B (zh) 一种丝印机
CN112556572A (zh) 一种用于表盘的检测装置
CN112284694A (zh) 压接装置及显示面板检测设备
CN108534677B (zh) 一种实现自动化多孔检测的线性工业机器人机构
CN214894928U (zh) 线路板检测装置
CN110579183B (zh) 一种下光源视觉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