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9873U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9873U
CN216969873U CN202220425041.5U CN202220425041U CN216969873U CN 216969873 U CN216969873 U CN 216969873U CN 202220425041 U CN202220425041 U CN 202220425041U CN 216969873 U CN216969873 U CN 216969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rotective wall
side stand
type vehicle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250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井祐纪
片平匡哉
长坂辰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9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9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在行驶中由侧停车架的接地面反弹的泥水到达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口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车身;外装罩,其覆盖所述车身;侧停车架(20),其具有接地面(23a);空气滤清器(18),其对从吸气口(18a)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所述外装罩的底罩(50)及侧罩(40)形成供所述侧停车架(20)的一部分通过的开口部(O),在所述外装罩上设有保护壁(54),所述保护壁(54)位于比所述侧停车架(20)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23a)靠上方且比所述吸气口(18a)靠下方的位置,在仰视观察下,所述保护壁(54)与所述侧停车架(20)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23a)重叠。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日本国特开2013-244877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侧停车架的跨骑型车辆(以下,有时简称为车辆)。在该车辆中,以从上方覆盖侧停车架的转动轴的附近的方式设置有罩。
实用新型内容
在车辆的行驶中,侧停车架成为被收纳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侧停车架的接地面朝向后方。在以往的结构中,存在如下情况:在行驶中溅起的泥水由侧停车架的接地面反弹,到达位于接地面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行驶中由侧停车架的接地面反弹的泥水到达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口的情况的跨骑型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车身;外装罩,其覆盖所述车身;侧停车架,其由所述车身支承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且具有在处于所述立起位置时与地面相接的接地面;以及空气滤清器,其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其中,所述外装罩包括从下方覆盖所述车身的底罩和从所述底罩的侧缘部立起设置的侧罩,所述底罩及所述侧罩形成供所述侧停车架的一部分通过的开口部,在所述外装罩上设有保护壁,所述保护壁位于比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靠上方且比所述吸气口靠下方的位置,在仰视观察下,所述保护壁与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重叠。
根据上述方案,设置于外装罩的保护壁位于比接地面靠上方且比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口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在仰视观察下,保护壁与接地面重叠。因此,即使在行驶中泥水与接地面接触且向上方进行了反弹,也能够通过保护壁承受该泥水。因此,能够抑制泥水到达位于接地面的上方的吸气口的情况。
所述保护壁可以形成于所述底罩。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外装罩中的位于最下方的底罩形成保护壁,由此能够在与侧停车架的接地面接近的位置设置保护壁。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壁更可靠地承受由接地面反弹的泥水。
所述保护壁可以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
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保护壁拦阻在行驶中流入到外装罩内的空气向跨骑型车辆的后方排出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所述保护壁可以位于将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与所述吸气口连结的直线上。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保护壁承受由接地面反弹而直线地朝向吸气口的泥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泥水到达吸气口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能够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能够抑制在行驶中由侧停车架的接地面反弹的泥水到达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口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底板罩及侧罩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底板罩单体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2的底板罩单体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侧停车架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在图5中将覆盖空气滤清器的罩去除后的图。
图7是图1的机动二轮车的侧停车架附近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中示出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一例。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3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前轮3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前叉6,且通过车把2而能够转向。后轮4支承于摆动单元(动力单元)U,能够由发动机E驱动。
摆动单元U将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摆动单元U一体地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内燃机)E和例如V带式的无级变速器M。在无级变速器M的后部的输出轴支承有后轮4。无级变速器M的后部经由后缓冲件7支承于车架11。
包括车把2、左右一对的前叉6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头管12。摆动单元U及后轮4经由悬架连杆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的枢轴部(未图示)。
车架11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3;从下行框架13的下端部向后方弯曲而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14;以及从下框架14的后端部向后上方适当弯折而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5。在左右一对的下框架14的后端部附近设有对摆动单元U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枢轴部。
<外装罩>
机动二轮车1具备外装罩C。在外装罩C中包含前罩8、后罩9、一对侧罩(底板侧罩)40、底罩50等。外装罩C也可以包含其他的部件。前罩8覆盖车身前部。后罩9覆盖车身后部。前罩8与后罩9之间为低地板部10,在该低地板部10的上表面部设有供驾驶员放脚的底板踏板10a。在后罩9的上方支承有供包含驾驶员的乘员就座的座椅5。
底罩50覆盖车身下部。一对侧罩40从底罩50的左右的侧缘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图2是表示将侧罩40与底罩50组合后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3是底罩50单体的左侧视图。图4是底罩50单体的俯视图。如图3、图4所示,底罩50具有底板部51、左侧壁部52及右侧壁部53。底板部51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左侧壁部52从底板部51的左侧缘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右侧壁部53从底板部51的右侧缘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
如图3所示,左侧壁部52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大。在左侧壁部52上形成有在侧视观察下朝向上方开口的切口部52a(第一切口部)。切口部52a以避开侧停车架20及其周边的结构物的方式形成。一对侧罩40分别安装于左侧壁部52及右侧壁部53。在左侧的侧罩40与右侧的侧罩40中形状不同。以下,说明左侧(设有侧停车架20的一侧)的侧罩40的形状、配置等。
如图2所示,侧罩4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侧罩40上形成有在侧视观察下朝向下方开口的切口部41(第二切口部)。侧罩40的切口部41处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底罩50的切口部52a对置的位置。通过将上述的切口部41、52a组合而,从而在外装罩C上形成有开口部O。如图5所示,侧停车架20的一部分及其周边的结构物通过该开口部O向外装罩C的外侧露出。
<侧停车架>
如图1所示,侧停车架20安装于车架11的左下框架14。侧停车架20为可倾倒式,且构成为将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以向左侧倾斜的立起状态支承。
如图5所示,侧停车架2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在左下框架14上固定的停车架托架30。侧停车架20能够在将前端侧(接地侧)向转动轴35的后方弹起的收纳位置与将前端侧向转动轴35的下方延伸的使用位置(立起位置)之间转动。在图中,通过点划线表示处于使用位置的侧停车架20。
侧停车架20具备一体形成的停车架杆21、枢轴部22及接地部23。停车架杆21例如为直线状的钢管或钢柱。枢轴部22设置于停车架杆21的一端侧(基端侧、转动轴35侧),且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车身侧。枢轴部22经由转动轴35而安装于车身,能够绕着转动轴35转动。图中的线C1表示转动轴35的中心轴线。接地部23设置于停车架杆21的另一端侧(前端侧、接地侧),对车身进行支承。接地部23中的朝向另一端侧的面被用作接地面23a。在侧停车架20处于使用位置时,接地面23a朝向下方,与地面等相接而对车身进行支承。
转动轴35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上侧的方式向上倾斜。由此,在侧停车架20处于立起位置时使侧停车架20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抑制侧停车架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通过处于立起位置的侧停车架20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由此接地部23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而容易支承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通过抑制处于收纳位置的侧停车架20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由此在使车身倾斜时,侧停车架20难以接地。转动轴35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也倾斜。
侧停车架20及其周边部件在转弯时使车身较大地倾斜的情况下或越过路面的凹凸的情况下等,有时会非意图地接地。因此,为了抑制侧停车架20对车身的倾斜角、最小离地间隙造成影响,优选侧停车架20的安装位置尽可能靠上方。
如图5所示,在侧停车架20上设有将停车架弹簧(拉力螺旋弹簧)25的一端部卡止的卡止钩26。卡止钩26以在停车架杆2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焊接固定于停车架杆21。该卡止钩26的一部分成为使用者用脚对侧停车架20进行转动操作用的脚蹬部26a。
在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使侧停车架20位于收纳位置。在此,在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接地部23的接地面23a实质上朝向后方。更具体而言,接地面23a朝向后斜上方延伸。因此,当在机动二轮车1的行驶中路面的泥水溅起时,与接地面23a接触的泥水有时会朝向后斜上方反弹。在接地部23的后斜上方配置有发动机E及其关联部件(例如空气滤清器18)。特别是如图6所示,在沿着接地面23a延伸的假想直线L上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8的吸气口18a的情况下,由接地面23a反弹的泥水可能会到达吸气口18a附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地面23a与吸气口18a之间设置有保护壁54。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壁54以从底罩50向后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更详细而言,以从左侧壁部52中的位于比切口部52a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保护壁54。在保护壁54的后端部形成有贯通孔54a。通过将穿过贯通孔54a的螺钉B(参照图7)紧固连结于侧罩40的螺纹孔(未图示),从而能提高保护壁54的强度。如图3所示,保护壁54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保护壁54沿着侧罩40的下表面配置。
图6所示的假想直线L是沿着接地面23a延伸的直线,也是将接地面23a与吸气口18a连结的直线。保护壁54位于该假想直线L上。因此,通过保护壁54能够有效地承受由接地面23a反弹而要直线地朝向吸气口18a的泥水。
由接地面23a反弹的泥水并不局限于直线地朝向吸气口18a,例如可能描绘抛物线地朝向吸气口18a。因此,保护壁54也可以不必位于假想直线L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接地面23a靠上方且比吸气口18a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保护壁54。而且,如图7所示,保护壁54在仰视观察下以与接地面23a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通过保护壁54承受在行驶时由接地面23a反弹而要朝向位于接地面23a的上方的位置的吸气口18a的泥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壁54以抑制机动二轮车1的空气阻力的增大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在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空气从外装罩C的间隙(例如,图1所示的前挡泥板16与车身盖罩17之间)向外装罩C的内侧流入。如图7的箭头F所示,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左右方向上的侧罩40的内侧而向机动二轮车1的后方跑掉。在此,若保护壁54自身或用于设置保护壁54的构件等假设以遮挡箭头F所示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式配置,则机动二轮车1的空气阻力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壁54沿着侧罩40的下表面配置。另外,保护壁54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图7的箭头F所示的空气的流动在保护壁54的上方且侧罩40的内侧的空间流动。根据这样的配置,能够抑制因保护壁54而使空气阻力增大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侧罩40的后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实质上直线状。更具体而言,在侧罩40的后方部42未设置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部位。后方部42是侧罩40中的在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位于比接地部23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通过后方部42不具有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部位,由此箭头F所示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能够减少机动二轮车1的空气阻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跨骑型车辆)具备:车架11(车身);覆盖车架11的外装罩C;由车架11支承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且具有在处于立起位置时与地面相接的接地面23a的侧停车架20;以及对从吸气口18a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18。外装罩C包括从下方覆盖车架11的底罩50和从底罩50的侧缘部立起设置的侧罩40。底罩50及侧罩40形成供侧停车架20的一部分通过的开口部O,在外装罩C上设有保护壁54,该保护壁54位于比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的接地面23a靠上方且比吸气口18a靠下方的位置,在仰视观察下,保护壁54与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的接地面23a重叠。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行驶中泥水与接地面23a接触且向上方进行了反弹,也能够通过保护壁54来承受该泥水。因此,能够抑制泥水到达位于保护壁54的上方的吸气口18a的情况。
另外,保护壁54形成于底罩50。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外装罩C中的位于最下方的位置的底罩50形成保护壁54,由此能够在与侧停车架20的接地面23a接近的位置设置保护壁54。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壁54更可靠地承受由接地面23a反弹的泥水。
另外,保护壁54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保护壁54拦阻在行驶中从外装罩C的间隙流入到外装罩C内的空气向机动二轮车1的后方排出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另外,保护壁54位于将侧停车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的接地面23a与吸气口18a连结的直线(假想直线L)上。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保护壁54承受由接地面23a反弹而直线地朝向吸气口18a的泥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泥水到达吸气口18a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前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保护壁54也可以从底罩50的左侧壁部52以外的部位延伸出。或者,还可以在底罩50以外的外装罩C上形成保护壁54。
另外,供侧停车架20安装的车身并不局限于车架11,也可以是安装于车架11的结构体,或者还可以是发动机E等动力单元。
另外,适用本实用新型的跨骑型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而且包括具备侧停车架的全部车辆。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还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适当组合。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车身;
外装罩,其覆盖所述车身;
侧停车架,其由所述车身支承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且具有在处于所述立起位置时与地面相接的接地面;以及
空气滤清器,其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
所述外装罩包括从下方覆盖所述车身的底罩和从所述底罩的侧缘部立起设置的侧罩,
所述底罩及所述侧罩形成供所述侧停车架的一部分通过的开口部,
在所述外装罩上设有保护壁,所述保护壁位于比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靠上方且比所述吸气口靠下方的位置,
在仰视观察下,所述保护壁与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壁形成于所述底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壁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壁位于将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与所述吸气口连结的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壁位于将所述侧停车架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接地面与所述吸气口连结的直线上。
CN202220425041.5U 2021-03-10 2022-03-01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2169698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8373A JP7277499B2 (ja) 2021-03-10 2021-03-10 鞍乗型車両
JP2021-038373 2021-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9873U true CN216969873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56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25041.5U Active CN216969873U (zh) 2021-03-10 2022-03-01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77499B2 (zh)
CN (1) CN21696987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6452B2 (ja) * 2009-07-31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237230B2 (ja) * 2009-09-15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8473A (ja) 2022-09-26
JP7277499B2 (ja)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37077B2 (en) Shroud of a vehicle
JP2007118627A (ja) 燃料タンクアセンブリ及び当該燃料タンク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2007118628A (ja) 鞍乗型車両
JP4573745B2 (ja) ピリオンステップおよびマッドガードを備える自動二輪車
EP3251925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216969873U (zh) 跨骑型车辆
JP490029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装置
WO202117242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508808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9790396U (zh) 鞍乘型车辆
JP73096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0979527B (zh) 车辆的挡泥板结构
JP56833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JP7372291B2 (ja) 燃料タンク装置
JP74721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533295B2 (ja) スク―タ型自動二輪車
TWI838550B (zh) 傾斜車輛
CN217945384U (zh) 跨骑式车辆
JP7464577B2 (ja)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駆動ユニットのカバー
JP73405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3474244B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脚踏组件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008006B2 (ja) カバー部材組立体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24048146A (ja)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WO2020178848A1 (en) Front cover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