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5781U -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5781U
CN216965781U CN202220594566.1U CN202220594566U CN216965781U CN 216965781 U CN216965781 U CN 216965781U CN 202220594566 U CN202220594566 U CN 202220594566U CN 216965781 U CN216965781 U CN 216965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layer
impermeable
well pip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45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潇
纪智慧
徐巍
刘向荣
成一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New Worl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New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New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New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45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5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5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5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包括井管、若干个防渗层,所述井管的底端口设有过滤层,所述防渗层套设于井管上。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可通过防渗层,与修复后的土壤各层结构结合,形成嵌入式结构,避免各层土壤随着井管结构而进行渗漏,在不影响土壤结构的同时有效预留地下水修复用的通道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修复通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国内目前许多污染土壤治理工程,通常对修复治理达标后的土壤进行原地阻隔回填。而对于土壤和地下水复合污染的复杂场地,地下水修复平台期长,后期见效慢,且需要长期监测。如需实现水、土同步治理及场地内底部地下水的长期监测,防渗层与地下水井的搭接是工程难点,操作不当往往容易造成土壤阻隔填埋防渗层的破坏,造成地下水对修复达标土壤的二次污染。
对于污染土壤填埋阻隔及地下水修复综合治理工程,为保证填埋阻隔工艺与地下水修复工艺同步进行,或先实施填埋阻隔后进行地下水原位修复,需在场地内填埋场区域修建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预留地下水修复的注入井、抽提井或监测井的同时,保证填埋阻隔防渗系统的完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在预留地下水修复用井的同时,可起到防渗漏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包括井管、若干个防渗层,所述井管的底端口设有过滤层,所述防渗层套设于井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井管还包括若干个强化结构,所述防渗层通过强化结构与井管固定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强化结构为管靴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井管、管靴结构、防渗层为HDPE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井管外部还包覆有无纺土工布层。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为无纺土工布层。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若干个配重件,所述配重件间隔安装在井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防渗套筒,所述防渗套筒直径大于所述井管直径,且所述防渗套筒套设于所述井管顶端处,且所述防渗套筒与所述井管设有间距。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套筒外设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与防渗套筒固定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与防渗套筒相连,所述保护套管全部或部分位于防渗套筒上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防渗层,使井管可与修复后的土壤各层结构结合,形
成嵌入式结构,避免各层土壤随着井管结构而进行渗漏,在不损害填埋场底部和封场防渗层结构的条件下,预留地下水修复通道,实现地下水的后期修复治理、长期监测,可大大缩短项目工期,并保证填埋阻隔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本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可在填埋结束后,作为采样通道,实现对已填埋区域固体废物的长期监测,如遇采样点位土壤超标,还可作为原位修复注药的通道,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井管、强化结构连接示意图。
1、井管;11、强化结构;2、防渗层;3、过滤层;4、配重件;5、防渗套筒;6、保护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包括井管1、若干个防渗层2,所述井管1的底端口设有过滤层3,所述防渗层2套设于井管1上。
其中,井管1的直径为DN160~DN2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在环境各土层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防渗结构层、回填土壤、封场防渗结构层,井管1贯穿地下水导排层后埋入夯实基础层(压实度0.93),埋深≥500mm,保持井管1通道固定垂直。在底部防渗结构层内设有防渗层2,井管1穿过防渗层2,并与防渗层2密封相连。井管1顶部伸出地面200mm~300mm后,井管1顶部管口设管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渗层2,使井管1可与修复后的土壤各层结构结合,形成嵌入式结构,避免各层土壤随着井管1结构而进行渗漏,在不损害填埋场底部和封场防渗层2结构的条件下,预留地下水修复通道,实现地下水的后期修复治理、长期监测,可大大缩短项目工期,并保证填埋阻隔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本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可在填埋结束后,作为采样通道,实现对已填埋区域固体废物的长期监测,如遇采样点位土壤超标,还可作为原位修复注药的通道,一举多得。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井管1底包裹过滤层3,可对流入的水体进行过滤,避免吸入泥沙等造成井管1堵塞。
可选的,所述井管1还包括若干个强化结构11,所述防渗层2通过强化结构11与井管1固定相连。
特别的,如图2所示,所述强化结构11为管靴结构。
特别的,所述井管1、管靴结构、防渗层2为HDPE材质。
其中,管靴结构由管套和管裙组成,管套和管裙均由裁剪的HDPE膜片焊接而成。
在施工时,先将管靴套在井管1外,采用挤压焊接机,使管套与井管1外壁焊接固定,再将管裙与HDPE膜防渗层2焊接,形成一体结构。焊接后可采用电火花检测仪进行焊缝质量检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管靴结构,可对井管1外部进行重点强化,从而确保该部位具有较强的防渗漏性能,避免地下水对该处土壤的污染。
可选的,所述井管1外部还包覆有无纺土工布层。
其中,无纺土工布为600g/m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井管1外部设置无纺土工布层,对井管1结构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井管1若发生渗漏,无纺土工布可有效阻隔土壤落入井管1内,确保井管1内的清洁,方便后续对井管1的修复。
可选的,所述过滤层3为无纺土工布层。
可选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若干个配重件4,所述配重件4间隔安装在井管1上。
其中,如图1所示,为保证井管1通道垂直地面且不易在填埋过程中受侧向压力而倾斜、推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若干个配重件4,相邻配重件4之间间隔3m-5m。
在施工时,可将井管1进行分层填埋,在分层填埋过程中,每填埋3m-5m设置一组配重件4,配重件4为绕井管1通道浇筑一周200-300mm厚C20混凝土层,高度50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若干配重件4,可对井管1进行有效固定,减少震动和摇晃,保持受力平衡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防渗套筒5,所述防渗套筒5直径大于所述井管1直径,且所述防渗套筒5套设于所述井管1顶端处,且所述防渗套筒5与所述井管1设有间距。
特别的,所述防渗套筒5外设有防渗层2,所述防渗层2与防渗套筒5固定相连。
其中,如图1所示,在需对填埋物进行长期采样监测时,可设置防渗套筒5,防渗套筒5为HDPE套筒。防渗套筒5直径DN1000,如图1所示,埋设在封场防渗结构层的粘土层、种植土层中,埋设深度≥1000mm,并与HDPE膜防渗层2焊接,由于防渗套筒5与井管1设有间距,因此防渗套筒5可作为采样通道,方便工作人员通过防渗套筒5对防渗套筒5与井管1间土壤进行采样分标。
特别的,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保护套管6,所述保护套管6与防渗套筒5相连,所述保护套管6全部或部分位于防渗套筒5上方。
其中,保护套管6为钢材质。保护套管6埋入地面深度≥200mm,并沿套管一周浇筑100-200mm厚C20混凝土固定。-保护套管6上设-保护盖板,并落锁。-保护套管6直径DN250-DN400;若在井管1通道外设置防渗套筒5作为采样通道,钢保护套管6直径DN1100~DN1200。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技术人员阅读本申请说明书后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变更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申请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包括井管、若干个防渗层,所述井管的底端口设有过滤层,所述防渗层套设于井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还包括若干个强化结构,所述防渗层通过强化结构与井管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结构为管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管靴结构、防渗层为HDPE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外部还包覆有无纺土工布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为无纺土工布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若干个配重件,所述配重件间隔安装在井管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防渗套筒,所述防渗套筒直径大于所述井管直径,且所述防渗套筒套设于所述井管顶端处,且所述防渗套筒与所述井管设有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套筒外设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与防渗套筒固定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与防渗套筒相连,所述保护套管全部或部分位于防渗套筒上方。
CN202220594566.1U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Active CN216965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4566.1U CN216965781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4566.1U CN216965781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5781U true CN216965781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60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4566.1U Active CN216965781U (zh) 2022-03-17 2022-03-17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57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3890A (zh) * 2022-03-17 2022-07-12 湖南新九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3890A (zh) * 2022-03-17 2022-07-12 湖南新九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CN114733890B (zh) * 2022-03-17 2024-04-09 湖南新九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1436B (zh) 含渗漏检测层的双层hdpe膜垂直防污阻隔结构及方法
CN110029690B (zh) 一种渗滤液检漏收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219313B (zh) 一种地下施工盲井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2433876A (zh) 多隔室套管复合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9356204B (zh) 一种第二类贮存、处置场防渗系统与排水竖井搭接结构
CN102839691B (zh) 无砂水泥管深井降水井口快速封堵方法及其装置
CN111853418A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施工方法
CN216965781U (zh)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CN206667291U (zh) 一种用于挡土墙排水的预制式反滤包
CN107100206A (zh) 一种地下室渗漏的防治方法
CN113373962B (zh) 一种深基坑组合堵漏施工方法
CN114733890A (zh) 一种填埋场区域地下水修复与监测通道结构
CN105178342B (zh) 一种降水井井管及其用于封堵基坑预留洞的方法
CN115748601A (zh) 一种大坝渗漏修复方法
CN105332382A (zh) 邻河基坑筑岛围堰粘土止水施工方法
CN114134920A (zh) 一种后浇带提前封闭施工方法
CN210086317U (zh) 一种渗滤液检漏收集结构
JP2943647B2 (ja) 仕切り壁から漏出する汚染水の管理方法
CN204608844U (zh) 一种深水承台围堰基底水压释放装置
JPH0515847B2 (zh)
CN218116567U (zh) 一种淋溶水收集盲沟结构
CN218292043U (zh) 一种加压回灌井结构
CN217204058U (zh)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CN220377460U (zh) 一种填埋场提前封场的库区截洪沟
CN215105350U (zh) 一种基底围护结构渗漏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4

Address after: 410000, No. 523, Building 1, R&D Headquarters, Zhongnan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Yingzuo Road, Yuelu Street, Yuelu Mountai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NEW WORL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000 7th floor, Jincheng building, Lianyi Road,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NEW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