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4058U -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4058U
CN217204058U CN202221056712.1U CN202221056712U CN217204058U CN 217204058 U CN217204058 U CN 217204058U CN 202221056712 U CN202221056712 U CN 202221056712U CN 217204058 U CN217204058 U CN 217204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grouting
pipe
construction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67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帅峰
成怡冲
吴才德
龚迪快
王洁栋
安然
曾婕
沈俊杰
叶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zhan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ZH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ZH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ZH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Priority to CN2022210567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40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4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40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包括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多排水平向或斜向施工孔,每排为多个;基坑围护墙外侧土体内的多排水平向孔或斜向孔内置入一注浆管、一锚杆和土工布袋,土工布袋沿轴向绑扎在注浆管和锚杆上构成多个土工布袋,每个土工布袋对应注浆管上的至少一个注浆口,每个土工布袋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构成抬升基坑外侧地表下陷土体或复位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的水平向浆囊袋或斜向浆囊袋;钻孔、置注浆管、锚杆、土工布袋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施工孔上有止水密封结构。修复结构不在基坑外侧的地表上施工,注浆对地表的抬升恢复或地下管的复位针对性强且恢复或复位效果好。

Description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软土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土体开挖过程一般会造成基坑围护墙或称基坑围护结构如地下连续墙或由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向基坑内侧位移,该位移会造成基坑外侧或称基坑围护墙外侧土体向基坑围护墙方向变形,造成地表沉降或市政工程的各种预埋的地下管变形。尤其是基坑开挖处理不当时会造成基坑围护墙变形过大,基坑围护墙向基坑内变形带动周围土体向基坑围护墙方向变形,造成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甚至造成道路开裂和塌陷。
传统处理方式是通过增加基坑围护墙的深度或增加基坑内支撑的刚度,或对基坑围护墙的底部加固,或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用分区分块开挖的措施对地表沉降或地下管线变形进行超前控制。但此种方式的加固与保护存在盲目性,往往投入大收益小,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以致造成的道路开裂和塌陷的现象仍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该技术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后有技术人员采用注浆的方法对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进行修复,如有的在基坑外侧的地面上采用竖向注浆或斜向注浆进行地表沉降修复,有的采用从地下管内凿孔后竖向注浆进行地下管沉降变形修复。以上现有技术基坑外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的注浆修复方式仍存在以下不足:由于从地表往下竖向注浆或斜向注浆,对地表的抬升恢复或地下管的变形的复位针对性不强,如对沉降或称塌陷的抬升效果不明显,需要抬升的位置可能未得到抬升,不需要抬升的位置可能又得到了抬升。又如在地下管内凿孔,给地下管产生了创口,且地下管变形的形态是复杂的,其变形不一定是在地下管的正下方。所以,该注浆方式修复即恢复或复位效果不明显,且未起到恢复或复位作用的水泥浆液占比较大,造成浆液的浪费较大,使修复成本过高。又由于该注浆是在基坑外的需修复的地表上操作,施工全程需进行交通管制,带来交通不便,且施工空间受到限制,既可能妨碍正常施工,又可能破坏地表原有路面和设施,且施工设备在需修复的地面震动,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在基坑外侧的地表上施工、注浆对地表的抬升恢复或地下管的复位针对性强且恢复或复位效果好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包括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至少一排施工孔,每排为多个,每个施工孔呈水平向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基坑围护墙外侧土体内有至少一排、每排多个经施工孔钻通的水平向孔或斜向孔,每个水平向孔或斜向孔内置入一注浆管、一锚杆和土工布袋,土工布袋沿轴向绑扎在注浆管和锚杆上构成多个土工布袋,每个土工布袋对应水平向注浆管或斜向注浆管上的至少一个注浆口,每个土工布袋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构成抬升基坑外侧地表下陷土体或复位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的水平向浆囊袋或斜向浆囊袋;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施工孔上有止水密封结构。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地表下陷处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内或变形的地下管的以下土体水平向孔内、或地下管的侧部土体的斜向孔内或地下管的以下土体的斜向孔内的每根水平向注浆管或斜向注浆管上沿轴向绑扎有多个土工布袋,经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构成抬升土体恢复下陷地表或复位变形管道的水平向浆囊袋或斜向浆囊袋,对表层地面沉降或开裂的抬升恢复或接近地面的地下管的复位针对性很强,有时可凭肉眼和施工经验就可判定哪里需抬升,哪里的地下管需横抵平移,有时可根据监测点的监测值判定哪里需抬升,哪里的地下管需横抵平移,可在沉降下方或变形地下管的侧部和下方布置水平向锚杆、水平向注浆管和水平向浆囊袋或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和斜向浆囊袋,且变形地下管抬升和复位过程不会对地下管本身产生创口,且可对变形地下管进行竖向和水平向两个矢量方向的变形修复。地表下陷土体的抬升恢复或地下管变形的复位的效果均很明显。且由于采用浆囊袋定点抬升,土工布袋包裹住浆体,浆液不扩散,注浆质量有保障,且注浆量可根据现场每根注浆管上绑扎构成的多个土工布袋所能充盈的总的体积进行预估,既能得到较好的注浆充盈效果即抬升和复位效果,又使水泥浆液的消耗量相对小,使修复成本大幅度降低。
又由于利用施工孔在已开挖好的基坑内侧操作施工,以对基坑外侧的下沉地表的以下土体或变形地下管以下土体或变形地下管侧部土体进行钻孔、置放锚杆、置注浆管和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注浆等操作,不需在基坑外需修复的地表上操作,施工全程不需进行交通管制,施工期间基坑外侧地面交通可保持正常不变,施工空间不受限制,能保证修复施工正常顺利进行,更不会破坏基坑外侧地表原有路面和设施,且由于施工设备在基坑内施工,对基坑外侧土体震动相对小,不会由于修复施工而产生新的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
进一步地,基坑围护墙为地下连续墙,施工孔为预埋在地下连续墙上的一排或多排中部分或全部钢管内的第一施工孔,每排为多根钢管,每根钢管呈水平状态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每根钢管的基坑内侧端内凸于地下连续墙的内表面,并设有可拆式密封盖;在钢管预埋时和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及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根钢管的第一施工孔内的基坑外侧端上有防渗水密封材料。采用以上结构后,可根据施工经验或预先所做的对地下连续墙外侧的土体及市政工程的预埋的地下管的监测和评估结果,对可能需要抬升和复位的位置预埋作为第一施工孔用的钢管,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成后并且基坑开挖到一排第一施工孔以下的位置如下述的基坑围梁偏下的基坑开挖面时,即可将根据监测结果需要注浆施工的钢管的密封盖打开,并钻通钢管外侧端防渗水密封材料后,进行钻孔、置放锚杆、置注浆管和绑扎土工布袋、注浆以抬升或复位、封堵钢管内第一施工孔和旋紧密封盖等施工。该结构能保证地下连续墙上预埋的第一施工孔施工操作方便,保证修复效果,且自身结构牢固可靠,打开第一施工孔或封堵第一施工孔均方便。施工完后可密封以止水和保证修复结构的完好性和耐久性。
进一步地,多排钢管中,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错开布置: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不在同一铅垂线上。采用以上结构后,既能保证好的修复效果,又能将在基坑围护墙中的地下连续墙上设第一施工孔而可能产生的对地下连续墙刚度的削弱作用降至最低。
进一步地,基坑围护墙为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施工孔为在内侧的支护排桩相邻支护桩的缝隙的土体和外侧的止水帷幕上现场钻出的第二施工孔;在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及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个第二施工孔内有防渗水密封材料。采用以上结构后,可根据施工经验或准备修复时对地下连续墙外的土体及市政工程的预埋的地下管的监测评估结果,在已施工完成后并且基坑开挖到一排预先确定的第二施工孔以下的位置如下述的基坑围梁偏下的基坑开挖面时,不经预埋而直接在内侧的支护排桩相邻支护桩的缝隙的土体和外侧的止水帷幕上现场钻出的第二施工孔;并对第二施工孔外侧的土体进行钻孔、置放锚杆、置放注浆管和绑扎土工布袋、注浆以抬升或复位、封堵第二施工孔如使注浆溢满并充填整个第二施工孔等施工。水泥浆液凝固后即构成防渗水密封的封孔材料。该结构能保证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的第二施工孔施工工序相对少,保证外侧地表沉降或变形管的修复效果,且形成即钻出第二施工孔或封堵第二施工孔的操作均相对简单方便。施工完后可密封以止水和保证修复结构的完好性和耐久性。
进一步地,连接在一根水平向注浆管上的多个水平向浆囊袋位于基坑外侧地表下陷处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内;连接在一根斜向注浆管上的多个斜向浆囊袋位于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侧部土体的斜向孔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以下土体的斜向孔内。采用以上结构后,位于地表土体下沉处的水平向浆囊袋和位于变形地下管的土体下沉处的水平向浆囊袋对沉降土体的抬升修复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做到抬升修复和节约水泥浆用料的和谐统一。位于变形地下管的土体下沉处或侧部土体的斜向浆囊袋对变形沉降部分的抬升修复或横抵平移复位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做到抬升修复、横抵平移修复和节约水泥浆用料的和谐统一。
进一步地,多个水平向浆囊袋或多个斜向浆囊袋根据不同监测点测出的不同地表沉降值或不同地下管变形下降值或不同地下管变形平移距离值而设置为直径大小不同或长度不同。采用以上结构后,可根据基坑外侧不同沉降程度和不同横移距离进行不同程度的抬升和横抵平移,水平向抬升或横抵平移的针对性更强,抬升或横抵更精准,且水泥浆用料更节约。
进一步地,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施工孔优选为沿基坑围护墙上下布置的多排;置于水平向孔内的水平向锚杆、水平向注浆管及水平向浆囊袋或置于斜向孔内的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及斜向浆囊袋也优选为多排。采用以上结构后,本修复结构对基坑围护墙外侧的土体全方位地修复和加固,从空间上讲,既有在同一水平面的多个水平向抬升和修复,又有随基坑逐层向下开挖过程中竖向逐层抬升和加固。从时间上讲,从基坑开挖至基坑最后完成时间段中,若监测到新出现的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在不同的时间点可针对性利用施工孔即第一施工孔或第二施工孔增加以上所述的水平向锚杆、水平向注浆管及水平向浆囊袋或增加斜向孔内的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及斜向浆囊袋,以使修复的针对性更好,修复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每排施工孔布置在两排支撑围梁上下之间的基坑围护墙上。采用以上结构后,基坑外地表沉降土体的修复或变形地下管的复位或称修复与基坑内开挖工程施工能有效契合,基坑开挖到一排第一施工孔或第二施工孔的基坑围梁偏下的基坑开挖面后,需要进行基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浇筑工作,此时基坑内挖土作业暂停,等基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达到预定强度后再继续向下挖土。在这个位置和这个时间点进行基坑外地表沉降土体的修复或变形地下管的复位施工,既不影响基坑开挖的工期,又使注浆修复施工空间更大,施工条件更理想,施工操作更方便,施工更顺利。
进一步地,水平向孔内的锚杆远离基坑围护墙的一端固定在相邻的地下连续墙的沉孔内,水平向注浆管也延伸至沉孔内以向沉孔内注浆以固定。采用以上结构后,可使设有水平向浆囊袋的水平向注浆管经水平向锚杆的两端固定,以构成担架结构而使水平向浆囊袋保持水平状态,从而更好实现抬升和加固土体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呈水平向布置时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可理解为水平向注浆管与水平向锚杆平行且水平向锚杆被遮挡)。
图2是从基坑内侧看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中一种实施例的预埋钢管构成的第一施工孔在地下连续墙上的竖向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中一种实施例的预埋钢管和内端的密封盖及外端的密封材料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可理解为水平向注浆管与水平向锚杆平行且水平向锚杆被遮挡)。
图4是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呈水平向和斜向交叉布置时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可理解为水平向注浆管与水平向锚杆平行且水平向锚杆被遮挡;斜向注浆管与斜向锚杆平行且斜向锚杆被遮挡))。
图5是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呈水平向布置且为两排时与相邻地下连续墙连接时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可理解为水平向注浆管与水平向锚杆平行且水平向锚杆被遮挡;沉孔中可有注浆体)。
图6是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中一根呈水平向布置时锚杆与相邻地下连续墙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可理解为水平向注浆管与水平向锚杆平行且水平向注浆管被遮挡)。
图7是采用钻机利用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中的钢管钻斜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基坑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监测点布置俯视示意图(七条横向长方形可理解为水平向浆囊袋示意图或斜向浆囊袋示意图)。
图中所示:1、外侧地表,2、地表沉降曲线,3、地下连续墙,4、支撑围梁,5、钢筋混凝土内支撑,6、水平向钢管,7、水平向孔,8、土工布袋,9、水平向注浆管,10、绑扎带,11、注浆体,12、水平向浆囊袋,13、密封盖,14、地下室底板,15、防渗水密封材料,16、密封垫圈,17、变形地下管,18、地下管,19、斜向孔,20、斜向注浆管,21、斜向浆囊袋,22、斜向钢管,23、相邻的地下连续墙,24、固定端,25、沉孔,26、监测点,27、水平向锚杆,28、第一施工孔,29、钻杆,30、钻杆夹具,31、钻机,32、基坑开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声明的是,对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展开讲为,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修复结构或基坑围护墙外侧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也可称为修复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的结构。包括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至少一排施工孔,每排为多个,每个施工孔呈水平向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1以下土体内如外侧地表1的地表沉降曲线2以下的土体内有至少一排、每排多个经施工孔钻通的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每个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内置入一注浆管、一锚杆和土工布袋8,注浆管包括水平向注浆管9或斜向注浆管20,土工布袋8沿轴向绑扎在注浆管和锚杆上构成多个土工布袋8,每个土工布袋8对应水平向注浆管9或斜向注浆管20上的至少一个注浆口(图中未示出)。每个土工布袋8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11构成抬升基坑外侧地表1下陷土体或称沉降土体或复位基坑外变形地下管17的水平向浆囊袋12或斜向浆囊袋21。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8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施工孔上有止水密封结构,换句话讲,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8和注浆这五项施工完成后的施工孔上有止水密封结构。施工孔包括下述的第一施工孔28和第二施工孔(图中未示出)。基坑围护墙上的施工孔一般位于基坑挖好后的地下室底板14水平位置以上的基坑围护墙上。抬升可称隆起。地下管18为市政工程各种预埋的地下管18。地下管18也可称地下管道。所述施工孔和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的每排多个均指每排可为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或几十几个等。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1也称基坑外侧地表1,外侧地表1也称外侧地面。基坑围护墙也称基坑围护结构。
不难理解,在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内的锚杆的长度和注浆管的长度可以相等,土工布袋8可为沿锚杆和注浆管长度方向延长并且为一个完整的袋,经绑扎带10绑扎在水平向锚杆27和水平向注浆管9或斜向锚杆(图中未示出)和斜向注浆管20上后,构成沿轴向连接成串的多个,多个土工布袋8的直径可相等,但一般会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做成直径大小不同和/或长短不同的土工布袋8,如上所述,每个土工布袋8对应水平向注浆管9或斜向注浆管20上的至少一个注浆口,注浆口优选为沿注浆管圆周排列的多个。不难理解,注浆管远离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的一端连接于注浆泵(图中未示出)或称注浆泵机,但完成注浆后一般是从施工孔靠近锚杆处切断,以不妨碍下述的密封盖13密封等操作。当然,切断是很常规的操作,因为注浆管一般为PE塑料管,可采用伸入钢管内的电动切割刀切割。
基坑围护墙一般为两种结构,地下连续墙3和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图中未示出)。以下为地下连续墙3上设本实用新型修复结构的具体实施例。
基坑围护墙为地下连续墙3,施工孔为预埋在地下连续墙3上的一排或多排中部分或全部钢管内的第一施工孔28,每排为多根钢管,每根钢管呈水平状态即为水平向钢管6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即为斜向钢管22。每根钢管的基坑内侧端内凸于地下连续墙3的内表面,即每根水平向钢管6的基坑内侧端内凸于地下连续墙3的内表面,每根斜向钢管22的基坑内侧端也内凸于地下连续墙3的内表面。每根钢管的基坑内侧端上设有可拆式密封盖13,可拆式如螺纹连接,可在钢管基坑内侧端的内孔设内螺纹,在密封盖13的外圆周上设外螺纹,还可在密封盖13上套密封垫圈16,以密封钢管基坑内侧的端面与密封盖13的台阶面。所述的施工孔为预埋在地下连续墙3上的一排或多排中部分或全部钢管内的第一施工孔28,这句话很好理解:预埋好的钢管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可能全部用作第一施工孔28而均钻出孔并在孔内均设有锚杆、注浆管和浆囊袋,可能部分用上,即部分用作第一施工孔28而均钻出孔并在孔内均设有锚杆、注浆管和浆囊袋,另部分钢管则因对应处没有土体沉降或地下管18变形,故该部分钢管6则没有用作第一施工孔28而没有钻出孔也没有在钻出的孔内设锚杆、注浆管和浆囊袋。
所述的钢管预埋,可以在地下连续墙3的钢筋笼制作时,预先将水平向钢管6或斜向钢管22焊接在钢筋笼(图中未示出)的预定位置上,钢管的基坑内端用下述的密封盖13预先密封,钢管的基坑外端可采用零时密封材料如丝绵或石棉等预先密封,待地下连续墙3施工完成后,需注浆时,再将内端预埋钢管的密封盖13旋下而将外端的临时密封材料钻孔钻出。
如图2所示,多排钢管中,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如水平向钢管6或斜向钢管22错开布置: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如水平向钢管6或斜向钢管22不在同一铅垂线上。换句话说,相邻的上下两排第一施工孔28错开布置:相邻的上下两排的第一施工孔28不在同一铅垂线上。
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8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根钢管即水平向钢管6或斜向钢管22的第一施工孔28内的基坑外侧端上有防渗水密封材料15如注浆溢至该处并凝固后的水泥浆液。然后将钢管的内螺纹处的水泥浆液清除干净以旋合密封盖13。防渗水密封材料15又称填充材料。每排钢管为多根中的多根可为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几十几根等。每排钢管在这里可理解为全部为水平向钢管6,或全部为斜向钢管22,或同时具有水平向钢管6和斜向钢管22。
连接在一根水平向注浆管9上的多个水平向浆囊袋12位于基坑外侧地表1下陷处或称沉降处以下土体如图1、图4、图5和图7所示的地表沉降曲线2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7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17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7内。连接在一根斜向注浆管20上的多个斜向浆囊袋21位于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17侧部土体的斜向孔19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17以下土体的斜向孔19内。
多个水平向浆囊袋12或多个斜向浆囊袋21根据不同监测点26测出的不同地表沉降值或不同地下管18变形下降值或地下管18变形不同平移距离值而设置为直径大小不同或长度不同。
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施工孔可为沿基坑围护墙上下布置的多排。置于水平向孔7内的水平向锚杆27、水平向注浆管9及水平向浆囊袋12或置于斜向孔19内的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20及斜向浆囊袋21也可为多排。位于基坑围护墙即地下连续墙3或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上的施工孔即第一施工孔28或第二施工孔均为沿基坑围护墙上下布置的多排。
所述的施工孔如第一施工孔28或第二施工孔可为一排,也可为多排,如两排、三排或四排等。每排均为多个如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或几十几个等。
所述的水平向孔7或斜向孔19可为一排,也可为多排,如两排、三排或四排等。每排可为多个如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或几十几个等。
所述的水平向孔7内由水平向锚杆27、水平向注浆管9和轴向布置的多个土工布袋8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11构成的水平向浆囊袋12可为一排,也可为多排,如两排、三排或四排等,每排可为多组如几组、十几组、几十组或几十几组等。
所述的斜向孔19内由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20和轴向布置的多个土工布袋8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11构成的斜向浆囊袋21可为一排,也可为多排,如两排、三排或四排等,每排可为多组如几组、十几组、几十组或几十几组等。
水平向孔7内的水平向锚杆27远离基坑围护墙的一端固定在相邻的基坑围护墙如相邻的地下连续墙23的沉孔25内,水平向注浆管9也延伸至沉孔25内以向沉孔25内注浆以固定。换句话说,水平向孔7内的水平向锚杆27远离基坑围护墙的一端为固定端24。具体可为两种结构,一种在水平向锚杆位于沉孔25内的顶端焊接几个锚固钉,在施工孔这端借助一辅助加强杆和锤,敲击施工孔如第一施工孔28这端,使锚固钉扎紧沉孔25的端壁上,再经注浆管向沉孔25内注浆并待凝固即到达固定效果。另一种,将水平向锚杆27位于沉孔25内,在施工孔这端借助一辅助加强杆和锤,敲击施工孔这端,如图6所示使水平向锚杆27位于沉孔25内的那端顶至沉孔25的端壁上,再将施工孔这端的水平向锚杆临时轴向限位,如采用一根不妨碍注浆的钢杆如12mm的圆钢,一端抵紧水平向锚杆施工孔这端,另一端伸出钢管基坑端并点焊固定,再经注浆管向沉孔25内注浆并待凝固即到达固定效果,再用砂轮磨去焊点,抽出圆钢。
图7所示为钻一个斜向孔19的示意图。
钻机31可采用市售的锚杆锚索钻机履带式KLD-200液压电动锚固钻机。
以上注浆体11为注浆浆液凝固后构成,如注浆浆液可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0.55。
每排施工孔如图1、图2、图4、图5、图7所示是第一施工孔28布置在两排支撑围梁4上下之间的基坑围护墙如图1、图2、图4、图5、图7所示的地下连续墙3上。可使基坑外侧地表1沉降土体的修复或变形地下管17的复位或称修复与基坑内开挖工程施工能有效契合,基坑开挖到一排第一施工孔28的基坑围梁4偏下如一米的基坑开挖面32后需要进行基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5的浇筑工作,此时基坑内挖土作业暂停,等基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5达到预定强度后再继续向下挖土。在这个位置和这个时间点进行基坑外地表沉降土体的修复或变形地下管17的复位的修复施工,既不影响基坑开挖的工期,又使注浆修复施工空间更大,施工条件更理想,施工操作更方便,施工更顺利。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利用基坑开挖面32,从上至下随着基坑开挖面32的逐步下挖,逐层施工操作。钻杆29固紧在钻杆夹具30上,钻杆夹具30安装在钻机31上,钻机31位于基坑开挖面32上。从第一施工孔28内进入钻孔,斜向孔19钻好后,将绑扎构成的多个土工布袋8随锚杆27和斜向注浆管20置入斜向孔19内,再注浆构成一串复位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17的斜向浆囊袋21,再旋紧密封盖13。水平向布置的施工操作也相同,只是角度不同。
基坑外侧地表1沉降区域或地下管控制区域可呈经纬向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监测地表土体沉降值或地下管变形沉降值或地下管变形水平向移动值的监测点26和监测装置。采用以上结构后,可根据各监测点26和监测装置预先监测评估或当时监测评估得到的沉降值或横向移动值,来确定浆囊袋的位置、水平向还是斜向布置、绑扎构成的每个土工布袋8的长短直径、浆囊袋的充盈量等,抬升或横抵更精准,以使修复的针对性更好,修复效果更好,水泥浆料更节约。所述的监测点26的布置和监测装置的应用即监测方法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以下为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上设本修复结构的具体实施例:基坑围护墙为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施工孔为在内侧的支护排桩相邻支护桩的缝隙的土体和外侧的止水帷幕上现场钻出的第二施工孔。在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及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个第二施工孔内有防渗水密封材料或称封孔材料(本段的结构图中未示出)。本具体实施例除施工孔结构不同和第二施工孔的注浆管从基坑内侧端切断则更方便外,其余操作均同以上具体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至少一排施工孔,每排为多个,每个施工孔呈水平向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基坑围护墙外侧土体内有至少一排、每排多个经施工孔钻通的水平向孔或斜向孔,每个水平向孔或斜向孔内置入一注浆管、一锚杆和土工布袋,土工布袋沿轴向绑扎在注浆管和锚杆上构成多个土工布袋,每个土工布袋对应水平向注浆管或斜向注浆管上的至少一个注浆口,每个土工布袋注满水泥浆液并凝固后的注浆体构成抬升基坑外侧地表下陷土体或复位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的水平向浆囊袋或斜向浆囊袋;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施工孔上有止水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基坑围护墙为地下连续墙,施工孔为预埋在地下连续墙上的一排或多排中部分或全部钢管内的第一施工孔,每排为多根钢管,每根钢管呈水平状态或呈基坑内侧高基坑外侧低的斜向状态;每根钢管的基坑内侧端内凸于地下连续墙的内表面,并设有可拆式密封盖;在钢管预埋时和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根钢管的第一施工孔内的基坑外侧端上有防渗水密封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排钢管中,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错开布置:相邻的上下两排钢管不在同一铅垂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基坑围护墙为外侧的止水帷幕加内侧的支护排桩构成的围护墙,施工孔为在内侧的支护排桩相邻支护桩的缝隙的土体和外侧的止水帷幕上现场钻出的第二施工孔;钻孔、置注浆管、置锚杆、置绑扎好的土工布袋和注浆施工完成后的每个第二施工孔内有防渗水密封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一根水平向注浆管上的多个水平向浆囊袋位于基坑外侧地表下陷处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以下土体的水平向孔内;连接在一根斜向注浆管上的多个斜向浆囊袋位于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侧部土体的斜向孔内或基坑外侧变形地下管以下土体的斜向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水平向浆囊袋或多个斜向浆囊袋根据不同监测点测出的不同地表沉降值或不同地下管变形下降值或不同地下管变形平移距离值而设置为直径大小不同或长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基坑围护墙上的施工孔为沿基坑围护墙上下布置的多排;置于水平向孔内的水平向锚杆、水平向注浆管及水平向浆囊袋或置于斜向孔内的斜向锚杆、斜向注浆管及斜向浆囊袋也为多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排施工孔布置在两排支撑围梁上下之间的基坑围护墙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水平向孔内的锚杆远离基坑围护墙的一端固定在相邻的地下连续墙的沉孔内,水平向注浆管也延伸至沉孔内以向沉孔内注浆以固定。
CN202221056712.1U 2022-04-28 2022-04-28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Active CN2172040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6712.1U CN217204058U (zh) 2022-04-28 2022-04-28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6712.1U CN217204058U (zh) 2022-04-28 2022-04-28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4058U true CN217204058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7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6712.1U Active CN217204058U (zh) 2022-04-28 2022-04-28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40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3065B (zh) 加固装置及富水砂砾地层中深基坑局部冷冻加固施工方法
CN110056369B (zh) 一种隧道进出口洞口的施工方法
CN108442382B (zh) 横穿深基坑的压力管线原位保护及围护挡土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2758458B (zh) 地下连续墙修复方法
CN110847224A (zh) 填方边坡重力式挡土墙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0914158B1 (ko) 무지보형의 차수벽 흙막이공법
CN113174958A (zh) 一种劣质地况下临近道路基坑施工方法
CN211421169U (zh) 填方边坡重力式挡土墙加固结构
CN211340827U (zh) 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桩新建桥梁的构造
CN106812131B (zh) 一种永久板桩地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76992A (zh) 一种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方法以及人工挖孔桩
CN210766754U (zh) 一种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护结构
CN111608174A (zh) 一种基于冲孔灌注桩的岩溶地区溶洞处理方法
CN111335319A (zh) 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沉井施工方法
CN114575355A (zh) 一种土护降施工方法
CN111560964B (zh) 一种基坑后防渗体系施工方法
CN114687345A (zh)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的修复方法
CN217204058U (zh) 基坑围护墙外侧地表沉降或地下管变形修复结构
CN116607975A (zh) 浅埋隧道初支侵限处三台阶施工换拱方法
CN110593258A (zh) 既有建筑桩基钢套管桩加固施工方法及加固结构
CN110792085A (zh) 一种顶管工作坑支护方法
CN216664152U (zh) 锚碇支护的封水结构
CN216194845U (zh) 卵石覆盖层钢板桩围堰系统
CN114411745A (zh) 钢管桩桩端后注浆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09816867U (zh) 一种用于既有建筑周边基坑的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000 No.496, Xindian Road,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uazhan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012 No. 496 Xindian Road,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UAZH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