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1178U - 卡扣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卡扣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1178U
CN216951178U CN202220470473.8U CN202220470473U CN216951178U CN 216951178 U CN216951178 U CN 216951178U CN 202220470473 U CN202220470473 U CN 202220470473U CN 216951178 U CN216951178 U CN 216951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lock body
tongue
opening
abu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04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福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04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11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1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11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插舌,插舌开设有卡孔;第二卡扣,包括第二连接部和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卡板,卡板开设有通孔,插舌穿过通孔,且卡孔的孔壁与卡板分别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用于与外部不同零部件连接;锁帽,包括锁体和与锁体连接的锁舌,锁体内形成一端呈敞口设置的插腔,锁体开设有与插腔连通的避让空间,锁舌位于避让空间处,插舌用于穿过敞口插入插腔内,以使锁舌和锁体反向地分别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本实用新型只需两步即可完成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操作简单,装配便利,并满足零部件多样化造型的需求。

Description

卡扣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扣结构。
背景技术
卡扣结构普遍的应用到日常生活和车间生产中,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卡扣结构是重要的连接及组装结构。随着汽车技术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汽车功能的提升,对汽车外观造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型炫酷、有个性的汽车更受人们喜爱。合理的零部件安装结构对实现多样化的造型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零部件因性能需要等原因通常采用先安装后固定的组装方式,这种组装方式通常要用到卡扣结构,但是,现有的卡扣结构存在装配不便的问题,且需占用零部件较多的造型空间,难以满足零部件多样化造型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扣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卡扣结构存在装配不便,且需占用零部件较多的造型空间,难以满足零部件多样化造型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
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插舌,所述插舌开设有卡孔;
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二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卡板,所述卡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插舌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卡孔的孔壁与所述卡板分别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用于与外部不同零部件连接;
锁帽,所述锁帽包括锁体和与所述锁体连接的锁舌,所述锁体内形成一端呈敞口设置的插腔,所述锁体开设有与所述插腔连通的避让空间,所述锁舌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处,所述插舌用于穿过所述敞口插入所述插腔内,以使所述锁舌和所述锁体反向地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
优选地,所述锁舌的内侧具有远离所述敞口设置的第一抵接台,所述第一抵接台位于所述插腔内;所述锁体的外侧具有靠近所述敞口设置的第二抵接台,所述第二抵接台背离所述插腔设置;所述第一抵接台和所述第二抵接台用于在所述插舌穿过所述敞口插入所述插腔内时反向地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
优选地,所述锁舌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锁体连接,所述自由端远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抵接台位于所述锁舌上靠近所述自由端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台为楔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抵接台包括第一抵接面和第一过渡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一过渡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背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面朝向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面为与所述插舌滑动接触配合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一过渡面沿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朝内倾斜;所述第一抵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面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一抵接面自外向内朝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锁体开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所述避让空间,所述锁舌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锁舌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避让空间处;各所述锁舌上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抵接台,两个第一抵接台错位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二抵接台为楔形结构,且所述第二抵接台包括第二抵接面和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面背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二抵接面朝向所述敞口设置并用于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抵接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自外向内朝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过渡面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二过渡面沿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朝内倾斜。
优选地,所述锁体的外侧具有两对所述第二抵接台,两对所述第二抵接台分设于所述锁体的两端,每对所述第二抵接台对称布置于所述锁体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插舌呈矩形板,且所述插舌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拐角处呈倒圆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两个零部件之间需要组装时,可应用该卡扣结构,卡扣结构中,第一卡扣的第一连接部可与其中一个零部件连接,第二卡扣的第二连接部可与另外一个零部件连接。组装过程中,第一步,将第一卡扣的插舌穿过通孔,此时,卡孔的孔壁与卡板分别形成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二步,将锁帽插在插舌外,在该过程中,插舌穿过敞口插入插腔内,此时,锁舌和锁体反向地分别与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从而使得锁帽将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锁紧,进而实现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本实用新型卡扣结构只需上述两步即可完成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操作简单,装配便利,并且,装配过程中锁帽插入插舌即可,锁帽无需额外占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造型空间,也就无需额外占用两个零部件的造型空间,满足零部件多样化造型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中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中第一卡扣、第二卡扣及锁帽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卡扣、第二卡扣及锁帽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中锁帽在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中锁帽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中插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卡扣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锁帽与插舌装配过程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7中锁帽与插舌装配完成后的A-A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锁帽与插舌装配完成后的B-B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卡扣结构 31 锁体
10 第一卡扣 311 插腔
11 第一连接部 312 敞口
12 插舌 313 避让空间
13 卡孔 314 第二抵接台
131 第一抵接部 3141 第二抵接面
20 第二卡扣 3142 第二过渡面
21 第二连接部 32 锁舌
22 卡板 321 第一抵接台
221 通孔 3211 第一抵接面
222 第二抵接部 3212 第一过渡面
30 锁帽 322 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至图3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至图3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卡扣结构。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卡扣结构100包括第一卡扣10、第二卡扣20以及锁帽30,其中,第一卡扣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插舌12,插舌12开设有卡孔13;第二卡扣20包括第二连接部21和与第二连接部21连接的卡板22,卡板22开设有通孔221,插舌12穿过通孔221,且卡孔13的孔壁与卡板22分别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131和第二抵接部222;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分别用于与外部不同零部件连接;锁帽30包括锁体31和与锁体31连接的锁舌32,锁体31内形成一端呈敞口312设置的插腔311,锁体31开设有与插腔311连通的避让空间313,锁舌32位于避让空间313处,插舌12用于穿过敞口312插入插腔311内,以使锁舌32和锁体31反向地分别与第一抵接部131和第二抵接部222对应抵接。
两个零部件之间需要组装时,可应用该卡扣结构100,卡扣结构100中,第一卡扣10的第一连接部11可与其中一个零部件连接,第二卡扣20的第二连接部21可与另外一个零部件连接。组装过程中,第一步,将第一卡扣10的插舌12向上穿过通孔221,如图1所示,此时,卡孔13的上孔壁位于卡板22的上方,卡孔13的上孔壁与卡板22上下相对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二步,将锁帽30向下插在插舌12外,在该过程中,插舌12穿过敞口312插入插腔311内,此时,锁舌32向上与第一抵接部131抵接,而锁体31向下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从而使得锁帽30将第一卡扣10和第二卡扣20锁紧,进而实现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卡扣结构100只需上述两步即可完成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操作简单,装配便利,并且,装配过程中锁帽30自上而下插入插舌12即可,锁帽30在左右方向上无需额外占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的造型空间,也就无需额外占用两个零部件的造型空间,满足零部件多样化造型的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锁舌32的内侧具有远离敞口312设置的第一抵接台321,第一抵接台321位于插腔311内;锁体31的外侧具有靠近敞口312设置的第二抵接台314,第二抵接台314背离插腔311设置;第一抵接台321和第二抵接台314用于在插舌12穿过敞口312插入插腔311内时反向地分别与第一抵接部131和第二抵接部222对应抵接。
如图1至图6所示,敞口312位于插腔311的底部,锁舌32上靠上的位置具有第一抵接台321,锁体31上靠下的位置具有第二抵接台314,其中,第一抵接台321位于插腔311内,第二抵接台314位于插腔311外。在插舌12插入插腔311时,第一抵接台321向上与第一抵接部131抵接,第二抵接台314向下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实现将第一卡扣10和第二卡扣20锁紧,进而实现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结构设计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锁舌32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322,连接端与锁体31连接,自由端322远离敞口312设置,第一抵接台321位于锁舌32上靠近自由端322的位置。如图1至图9所示,锁舌32的下端为连接端,连接端与锁体31连接,锁舌32的上端为自由端322,第一抵接台321位于锁舌32上靠近自由端322的位置。在插舌12向上插入插腔311的过程中,插舌12的顶部首先与第一抵接台321抵接,使得插舌12随着插舌12相对锁帽3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其自由端322向外发生形变,直至插舌12完全插入插腔311后,插舌12的顶部不再与第一抵接台321抵接,插舌12的自由端322回弹,使其第一抵接台321与插舌12的第一抵接部131抵接。
可以理解地,需要拆卸锁帽30时,可将锁舌32的自由端322向外扳动,使得插舌12与第一抵接部131脱离抵接,再将锁帽30向上提拉,使得插舌12脱离插腔311即可,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进一步地,第一抵接台321为楔形结构,且第一抵接台321包括第一抵接面3211和第一过渡面3212,第一抵接面3211和第一过渡面3212圆滑过渡连接,第一抵接面3211背离敞口312设置,第一过渡面3212朝向敞口312设置;第一过渡面3212为与插舌12滑动接触配合的倾斜面,且第一过渡面3212沿远离敞口312的方向朝内倾斜;第一抵接面3211用于与第一抵接部131抵接。
具体地,第一抵接面3211位于上方,第一过渡面3212位于下方,第一过渡面3212为倾斜面,第一过渡面3212自下向上朝内倾斜。在插舌12向上插入空腔的过程中,插舌12的顶部首先与第一过渡面3212抵接,并随着插舌12相对锁帽3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插舌12始终与第一过渡面3212滑动接触配合。由于插舌12的挤压,使得第一抵接台321带动自由端322向外偏移而发生形变。直至插舌12完全插入插腔311后,第一抵接台321不再受到挤压,其自由端322回弹后第一抵接台321滑进插舌12的卡孔13内,使得第一抵接面3211与第一抵接部131抵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抵接面3211为倾斜面,且第一抵接面3211自外向内朝靠近敞口312的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一抵接面3211自外向内朝下倾斜,不仅利于第一抵接台321在自由端322回弹后顺畅地滑进插舌12的卡孔13内,还利于在拆卸螺帽时,锁舌32的自由端322被向外扳动时,第一抵接台321易于与第一抵接台321脱离抵接,提高拆装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锁体31开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避让空间313,锁舌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锁舌32分别对应位于两个避让空间313处;各锁舌32上设置有一个第一抵接台321,两个第一抵接台321错位分布。具体地,锁体3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避让空间313,锁舌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锁舌32分别对应位于两个避让空间313处。在插舌12插入插腔311的过程中,两个锁舌32同步工作,使得两个第一抵接台321共同抵接第一抵接部131,提高锁帽30将第一卡扣10和第二卡扣20锁紧的锁紧力,进而实现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稳定组装。并且,两个第一抵接台321前后错位分布,避免相互产生干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抵接台314为楔形结构,且第二抵接台314包括第二抵接面3141和第二过渡面3142,第二抵接面3141和第二过渡面3142圆滑过渡连接,第二过渡面3142背离敞口312设置,第二抵接面3141朝向敞口312设置并用于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
如图1至图5、图10所示,第二抵接面3141位于下方,第二过渡面3142位于上方,在插舌12向上完全插入空腔后,第一抵接台321的第一抵接面3211与第一抵接部131抵接,同时,第二抵接台314的第二抵接面3141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锁帽30将第一卡扣10和第二卡扣20牢牢锁紧,进而提高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组装牢固性。
进一步地,第二抵接面3141为倾斜面,第二抵接面3141自外向内朝靠近敞口312的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二抵接面3141自外向内向下倾斜,第二抵接面3141位于最低端的位置首先与卡板22的上表面抵接,即,第二抵接面3141位于最低端的位置首先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并且,第二过渡面3142为倾斜面,且第二过渡面3142沿远离敞口312的方向朝内倾斜,即,第二过渡面3142自下向上朝内倾斜,且第二抵接面3141和第二过渡面3142圆滑过渡连接,提高锁帽30结构的整体流畅性。
更进一步地,锁体31的外侧具有两对第二抵接台314,两对第二抵接台314分设于锁体31的两端,每对第二抵接台314对称布置于锁体31的两侧。如图2至图5所示,两对第二抵接台314沿前后方向分设于锁体31的前后两端,每对第二抵接台314对称布置于锁体31的左右两侧。两对第二抵接台314能同时抵接于第二抵接部222,提高锁帽30将第一卡扣10和第二卡扣20锁紧的锁紧力。
在一实施例中,插舌12呈矩形板,且插舌12上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拐角处呈倒圆角设置,即,插舌12的顶部拐角处成倒圆角设置,利于提高插舌12插入插腔311过程中的顺畅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包括:
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插舌,所述插舌开设有卡孔;
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二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卡板,所述卡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插舌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卡孔的孔壁与所述卡板分别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用于与外部不同零部件连接;
锁帽,所述锁帽包括锁体和与所述锁体连接的锁舌,所述锁体内形成一端呈敞口设置的插腔,所述锁体开设有与所述插腔连通的避让空间,所述锁舌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处,所述插舌用于穿过所述敞口插入所述插腔内,以使所述锁舌和所述锁体反向地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的内侧具有远离所述敞口设置的第一抵接台,所述第一抵接台位于所述插腔内;所述锁体的外侧具有靠近所述敞口设置的第二抵接台,所述第二抵接台背离所述插腔设置;所述第一抵接台和所述第二抵接台用于在所述插舌穿过所述敞口插入所述插腔内时反向地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锁体连接,所述自由端远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抵接台位于所述锁舌上靠近所述自由端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台为楔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抵接台包括第一抵接面和第一过渡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一过渡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背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面朝向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面为与所述插舌滑动接触配合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一过渡面沿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朝内倾斜;所述第一抵接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一抵接面自外向内朝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开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所述避让空间,所述锁舌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锁舌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避让空间处;各所述锁舌上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抵接台,两个第一抵接台错位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台为楔形结构,且所述第二抵接台包括第二抵接面和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面背离所述敞口设置,所述第二抵接面朝向所述敞口设置并用于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自外向内朝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过渡面为倾斜面,且所述第二过渡面沿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朝内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的外侧具有两对所述第二抵接台,两对所述第二抵接台分设于所述锁体的两端,每对所述第二抵接台对称布置于所述锁体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舌呈矩形板,且所述插舌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拐角处呈倒圆角设置。
CN202220470473.8U 2022-03-04 2022-03-04 卡扣结构 Active CN2169511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0473.8U CN216951178U (zh) 2022-03-04 2022-03-04 卡扣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0473.8U CN216951178U (zh) 2022-03-04 2022-03-04 卡扣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1178U true CN216951178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0473.8U Active CN216951178U (zh) 2022-03-04 2022-03-04 卡扣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11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04072A (en) Insert type of disengageable underground conduit holder
US75341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retaining mechanism having slide clip member
ITTO970950A1 (it) Cursore auto-bloccante per cerniera lampo
JP2585191Y2 (ja) 端子係止具付コネクタ
JP4032925B2 (ja) コネクタ
CN216951178U (zh) 卡扣结构
CN212626223U (zh) 一种适用于fpc连接器的自动锁扣结构
JP2547909Y2 (ja) 結合コネクタ
CN2590886Y (zh) 一种组合式周转箱
CN212257868U (zh) 一种拉带解锁的线缆连接器
CN217804592U (zh) 一种汽车出风口的侧装卡接件结构
CN217574864U (zh) 一种汽车卡扣安装件
CN115462605B (zh) 一种旅行箱用框及旅行箱壳与框的连接结构
CN205827553U (zh) 一种固定商用终端的基座
CN220374262U (zh) 一种车门玻璃呢槽总成
CN214711606U (zh) 靠背背板装配结构
JPS61107175U (zh)
CN215775976U (zh) 一种装配式结构的拉链头
CN218352874U (zh) 车辆控制器
CN215711535U (zh) 蓄电池锁定机构及叉车
CN217554635U (zh) 一种踏板连接结构
CN214648053U (zh) 一种门槛条组件
CN214469270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
CN220966906U (zh) 一种床邦、床尾的加固结构及包含其的床
CN219601136U (zh) 一种汽车饰条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