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3406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3406U
CN216943406U CN202220591846.7U CN202220591846U CN216943406U CN 216943406 U CN216943406 U CN 216943406U CN 202220591846 U CN202220591846 U CN 202220591846U CN 216943406 U CN216943406 U CN 216943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assembly
limiting
bracket
rea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18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光兵
谷年华
左延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18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3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3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3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发动机、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第三支撑结构及限位结构。发动机安装于车架组件上;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一支撑结构位于发动机的同一端,第三支撑结构位于发动机与第二支撑结构相对的一端,三个支撑结构均用于支撑并安装发动机;限位结构安装于车架组件上,且至少部分限位结构与发动机连接,以对发动机的摆动进行限位。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和三个支撑结构,使发动机在极限工况时,能有效地将发动机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消除发动机与周边附件的干涉、磨损及异响风险,进一步消除整车行驶安全隐患风险,使全地形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全地形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产生动力,保证全地形车的正常行驶。
现有中,对于发动机的固定,通常在发动机的下方设置两个安装点与车架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该两个安装点将发动机安装于车架上。
但,采用上述方式固定发动机,由于发动机与全地形车仅通过发动机下部的两个安装点连接,其稳定性较差,当全地形车在恶劣的路况行驶时,发动机上部的缸头会发生晃动,容易与周边件发生干涉,容易导致零件磨损甚至损坏,且有异响,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组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且驱动组件包括发动机;悬架组件,悬架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车轮组件,车轮组件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组件;全地形车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发动机,以使发动机相对车架组件悬空设置;第二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一支撑结构位于发动机的同一端,第二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发动机;第三支撑结构,第三支撑结构位于发动机与第二支撑结构相对的一端,第三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发动机;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安装于车架组件上,且至少部分限位结构与发动机连接,用于对发动机的摆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车架组件包括后车架,第三支撑结构包括:支架组件,支架组件的一端与发动机连接;悬置组件,悬置组件安装于后车架上;锁紧组件,锁紧组件穿设支架组件及悬置组件,并将悬置组件与支架组件远离发动机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支撑结构还包括:防扭销,防扭销分别穿设支架组件及悬置组件,并将支架组件与悬置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悬置组件包括:安装柱,安装柱位于悬置组件靠近后车架的一端,并与后车架连接;定位销,定位销与安装柱位于悬置组件的同一端,并与后车架连接。
进一步地,发动机包括上端及下端,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位于下端,且第一限位组件套设于至少部分锁紧组件,并与后车架连接;第二限位组件,第二限位组件位于上端,且第二限位组件分别与后车架及发动机连接;其中,第一限位组件能够对发动机沿后车架高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第二限位组件能够对发动机沿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支架,第一限位支架套设于至少部分锁紧组件;紧固件,紧固件穿设第一限位支架及后车架,以将第一限位支架安装于后车架上。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支架,第二限位支架的一端与发动机连接;第三限位支架,第三限位支架与第二限位支架远离发动机的一端连接;限位衬套单元,限位衬套单元位于第三限位支架内,并与后车架连接;其中,限位衬套单元与第二限位支架及第三限位支架配合能够限位发动机沿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
进一步地,第三限位支架包括: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与第二限位支架远离发动机的一端连接;限位套,限位套至少部分与连接支架贴合并连接;其中,限位衬套单元安装于限位套内,并与后车架连接;限位套能够与限位衬套单元配合,以对发动机沿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限位衬套单元及第一限位组件均包括缓冲单元。
进一步地,悬置组件还包括隔振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和三个支撑结构,使发动机在极限工况时,能够有效地将发动机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避免发动机缸头晃动过大,从而消除发动机与周边附件的干涉、磨损及异响风险,进一步消除整车行驶安全隐患风险,使全地形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增加骑乘人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安装于后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第三支撑结构及第一限位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第一支撑结构及第二支撑结构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及第二限位组件的爆炸图。
图中,100、全地形车;10、车架组件;11、后车架;12、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20、车身覆盖件;30、驱动组件;31、发动机;40、悬架组件;50、车轮组件;60、第一支撑结构;70、第二支撑结构;80、第三支撑结构;81、支架组件;82、悬置组件;821、安装柱;822、定位销;83、锁紧组件;84、防扭销;85、第一锁紧件;90、限位结构;91、第一限位组件;911、第一限位支架;912、紧固件;92、第二限位组件;921、第二限位支架;922、第三限位支架;923、第二锁紧件;924、第三锁紧件;925、第四锁紧件;9221、连接支架;9222、限位套;93、限位衬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组件10、车身覆盖件20、驱动组件30、悬架组件40及车轮组件50。车身覆盖件20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10;驱动组件30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10,且驱动组件30包括发动机31,发动机31是全地形车100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产生动力,保证全地形车100的正常行驶。悬架组件40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10,车轮组件50通过悬架组件40连接至车架组件10。
为了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图2所示的前端、后端、左端、右端、上端和下端。
请参阅图2,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60、第二支撑结构70、第三支撑结构80及限位结构90。第一支撑结构60与第二支撑结构70位于发动机31的同一端,第三支撑结构80位于发动机31与第二支撑结构70相对的一端。其中,第一支撑结构60、第二支撑结构70及第三支撑结构80均用于支撑并安装发动机31,以使发动机31相对车架组件10悬空设置。通过设置三个支撑结构,从而实现发动机31安装的稳定性。
其中,发动机31包括前端及后端,第一支撑结构60与第二支撑结构70位于发动机31的后端,第三支撑结构80位于发动机31的前端,并且,第一支撑结构60、第二支撑结构70以及第三支撑结构80呈三角形布设,从而形成三点支撑,实现发动机31稳定的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位置及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例如第一支撑结构60与第二支撑结构70位于发动机31的前端,第三支撑结构80位于发动机31的后端。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稳定支撑并安装发动机31的作用即可。
同时,限位结构90安装于车架组件10上,且至少部分限位结构90与发动机31连接,用于对发动机31的摆动进行限位。通过设置限位结构90和三个支撑结构,使发动机31在一般工况或极限工况时,都能有效地将发动机31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避免发动机31缸头晃动过大,从而消除发动机31与周边附件的干涉、磨损及异响风险。进一步消除整车行驶安全隐患风险,使全地形车100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增加骑乘人员的舒适性。
请参阅图3至图5,车架组件10包括后车架11;本申请的第一支撑结构60、第二支撑结构70与第三支撑结构80均包括支架组件81、悬置组件82及锁紧组件83。支架组件81的一端与发动机31连接;悬置组件82安装于后车架11上;锁紧组件83穿设支架组件81及悬置组件82,并将悬置组件82与支架组件81远离发动机31的一端相连接,发动机31通过支架组件81与悬置组件82间接地安装在后车架11上,从而实现发动机31稳定的安装。
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第一锁紧件85,第一锁紧件85分别穿设支架组件81及发动机31,以将支架组件81与发动机31连接。
车架组件10还包括第一横梁12及第二横梁13,第一横梁12与第二横梁13均连接至后车架11上。其中,第三支撑结构80连接至第一横梁12上,第一支撑结构60与第二支撑结构70连接至第二横梁13上。
请参阅图4,第三支撑结构80还包括防扭销84,防扭销84分别穿设支架组件81及悬置组件82,并将支架组件81与悬置组件82连接,防扭销84能够限制发动机31的扭转而产生翻转,提供发动机31安装的稳固性。
悬置组件82包括安装柱821及定位销822,安装柱821位于悬置组件82靠近后车架11的一端,并与后车架11连接。定位销822与安装柱821位于悬置组件82的同一端,并与后车架11连接。定位销822能够保证悬置组件82整体的安装角度,防止扭力大时悬置组件82产生转动,从而保证悬置组件82安装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822的数量为两个,进一步增强悬置组件82安装的稳定性,避免悬置组件82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销822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个数,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如定位销822的数量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
请参阅图4及图6,发动机31包括上端及下端,限位结构90包括第一限位组件91及第二限位组件92。第一限位组件91位于发动机31的下端,且第一限位组件91套设于至少部分锁紧组件83,并与后车架11连接。第一限位组件91能够对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高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当发动机31产生晃动时,发动机31带动支架组件81及锁紧组件83摆动,由于第一限位组件91与后车架11连接且套设于锁紧组件83外,锁紧组件83的摆动一方面被第一限位组件91限制,另一方面被悬置组件82限制,从而使锁紧组件83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进一步有效地将发动机31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提高发动机31的安装稳定性。
第二限位组件92位于发动机31的上端,且第二限位组件92分别与后车架11及发动机31连接;其中,第二限位组件92能够对发动机31沿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当发动机31产生晃动时,发动机31带动部分与发动机31相连的第二限位组件92摆动,由于部分第二限位组件92还与后车架11连接,从而使与后车架11连接的第二限位组件92限制了与发动机31相连的第二限位组件92的摆动,从而进一步地限制了发动机31的晃动,提高发动机31安装的稳定性。
通过第一限位组件91与第二限位组件92分别在发动机31上方及下方均进行限位,从而能够在极限工况时,有效的将发动机31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很好地控制了发动机31的摆动量,从而消除发动机31与周边附件的干涉、磨损及异响风险,进一步消除整车行使的安全隐患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限位组件的数量。如限位组件的数量为一个、三个或者四个,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4,第一限位组件91包括第一限位支架911及紧固件912。第一限位支架911套设于至少部分锁紧组件83,紧固件912穿设第一限位支架911及后车架11,以将第一限位支架911安装于后车架11上,从而实现第一限位支架911对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高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支架911的形状为“Ω”形,第一限位支架911的形状与锁紧组件83外周侧的形状相适配,采用该形状能够更好地限位锁紧组件83的摆动,从而对发动机31的晃动进行限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支架9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作用即可。
请参阅图6,第二限位组件92包括第二限位支架921、第三限位支架922及限位衬套单元93。第二限位支架921的一端与发动机31连接,第三限位支架922与第二限位支架921远离发动机31的一端连接。限位衬套单元93位于第三限位支架922内,并与后车架11连接。其中,限位衬套单元93与第二限位支架921及第三限位支架922配合能够限位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
当发动机31产生晃动时,带动第二限位支架921及第三限位支架922摆动,由于限位衬套单元93与后车架11连接,且限位衬套单元93位于第三限位支架922内,故限位衬套单元93能够对第二限位支架921及第三限位支架922的摆动进行限位,从而对发动机31的晃动进行限位,以将发动机31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第二锁紧件923、第三锁紧件924及第四锁紧件925,第二锁紧件923分别穿设第二限位支架921及发动机31,以将第二限位支架921与发动机31连接。第三锁紧件924分别穿设第三限位支架922与第二限位支架921,以将第三限位支架922与第二限位支架921连接。第四锁紧件925分别穿设限位衬套单元93与后车架11,以将限位衬套单元93与后车架11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6,第三限位支架922包括连接支架9221及限位套9222。连接支架9221与第二限位支架921远离发动机31的一端连接;限位套9222至少部分与连接支架9221贴合并连接。其中,限位衬套单元93安装于限位套9222内,并与后车架11连接;限位套9222能够与限位衬套单元93配合,以对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发动机3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支架921的形状为“几”字形,连接支架9221的形状为“Ω”形,限位套9222大致呈圆环柱状。第三限位支架922中连接支架9221的形状与限位套9222外周侧的形状相适配,便于连接支架9221与限位套9222的紧密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支架921、连接支架9221及限位套922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支架921布置在发动机31的缸头位置,以限制发动机31缸头的摆动量。第三限位支架922安装后车架11顶部右端的纵梁上,以与第二限位支架921配合来限制发动机31缸头摆动量。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31缸头晃动过大的问题,有效地将发动机31缸头的摆动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当然,第二限位支架921与第三限位支架922的安装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只要能达到相同的作用即可。
当全地形车100在行驶时,发动机31处于怠速和低速一般工况时,限位衬套单元93与第三限位支架922的限位套9222不接触,保证全地形车100的悬置系统在一般工况下的解耦率和隔振率。在发动机31处于极限工况时,第三限位支架922起到极限限位作用,第三限位支架922在与限位衬套单元93的配合下,控制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极限位移。
并且,在本申请中,发动机31前端与后端的悬置组件82的安装方向相差90°,从而安装于发动机31前端与后端的悬置组件82也能够分别限制发动机31沿后车架11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极限位移,从而进一步对发动机31的晃动进行限位,保证发动机31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中,限位衬套单元93及第一限位组件91均包括缓冲单元。缓冲单元能够避免发动机31在极限工况时与周边附件产生干涉及异响等问题,使整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悬置组件82还包括隔振单元,隔振单元为橡胶主簧,能够达到隔振的目的,从而减少振动的传递。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组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发动机;
悬架组件,所述悬架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
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通过所述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
第一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所述发动机,以使所述发动机相对所述车架组件悬空设置;
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同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所述发动机;
第三支撑结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三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并安装所述发动机;
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安装于所述车架组件上,且至少部分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用于对所述发动机的摆动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包括后车架;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包括: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的一端与发动机连接;
悬置组件,所述悬置组件安装于所述后车架上;
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穿设所述支架组件及所述悬置组件,并将所述悬置组件与所述支架组件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结构还包括:
防扭销,所述防扭销分别穿设所述支架组件及所述悬置组件,并将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悬置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组件包括:
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位于所述悬置组件靠近所述后车架的一端,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
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安装柱位于所述悬置组件的同一端,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上端及下端,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位于所述下端,且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锁紧组件,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
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位于所述上端,且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分别与所述后车架及所述发动机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能够对所述发动机沿所述后车架高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能够对所述发动机沿所述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支架,所述第一限位支架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锁紧组件;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限位支架及所述后车架,以将所述第一限位支架安装于所述后车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
第二限位支架,所述第二限位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连接;
第三限位支架,所述第三限位支架与所述第二限位支架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端连接;
限位衬套单元,所述限位衬套单元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支架内,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
其中,所述限位衬套单元与所述第二限位支架及所述第三限位支架配合能够限位所述发动机沿所述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支架包括: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限位支架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端连接;
限位套,所述限位套至少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贴合并连接;
其中,所述限位衬套单元安装于所述限位套内,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所述限位套能够与所述限位衬套单元配合,以对所述发动机沿所述后车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摆动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衬套单元及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均包括缓冲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组件还包括隔振单元。
CN202220591846.7U 2022-03-17 2022-03-17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6943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846.7U CN216943406U (zh) 2022-03-17 2022-03-17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1846.7U CN216943406U (zh) 2022-03-17 2022-03-17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3406U true CN216943406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7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1846.7U Active CN216943406U (zh) 2022-03-17 2022-03-17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34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21682B1 (ko) 조타륜용 독립현가식 서스펜션
KR101115069B1 (ko) 차량 서스펜션 장치
JP2010137806A (ja) 電動式後輪駆動装置を備えた車体後部構造
JP2012041009A (ja) 電気自動車の車両後部構造
US4436174A (en) Vehicular power unit supporting device
US4638878A (en) Device for the cushioned mounting of a tractor cab
CN216943406U (zh) 全地形车
JP3350599B2 (ja) サブフレームの取付構造
KR910002275B1 (ko) 자동차의 후부현가장치 구조
JP2010137805A (ja) 電動式後輪駆動装置を備えた車体後部構造
JP2024047404A (ja) 作業車両
JP2008080874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17472696U (zh) 避震装置及模型车
JP2591097Y2 (ja) 排気管支持装置
KR102647326B1 (ko) 작업차의 프런트 액슬 서스펜션
CN113602054B (zh) 全地形车
CN213920653U (zh) 防扭拉杆悬置的发动机侧支架及车辆
JP3443819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3889491B2 (ja) 後軸の懸架装置
CN107984995B (zh) 用于车辆后桥的车轮悬架
CN113371076A (zh) 一种车头结构及汽车
JPH0719955Y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KR100412870B1 (ko) 자동차용 로어암의 지오메트리 부시
KR100864018B1 (ko) 모노코크 바디와 섀시의 결합구조
KR100267653B1 (ko) 자동차의 롤억제수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