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42654U -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42654U
CN216942654U CN202220351960.2U CN202220351960U CN216942654U CN 216942654 U CN216942654 U CN 216942654U CN 202220351960 U CN202220351960 U CN 202220351960U CN 216942654 U CN216942654 U CN 216942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earing
power output
shafts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519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光海
赵玉婷
陈史俊
姚文博
施悠笛
苟世全
谭艳军
林霄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gq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519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42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42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42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包括两个驱动电机、与两个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两个传动机构,驱动电机具有电机输出轴,两个传动机构通过壳体支撑,每个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输出组件、中间传动组件以及动力输出组件,驱动输出组件包括电机输出齿轮,中间传动组件包括中间轴、中间输入齿轮和中间输出齿轮,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动力输出齿轮,中间轴与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中间轴与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在传动机构的X、Y、Z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驱动电机或两个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车辆动力系统体积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辆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电动车已成为发展趋势。电动车的性能越来越受关注,受限于电机技术发展,当前单电机要达到高功率时,体积与重量都会增加很多,这限制了高性能电动车的发展,同时,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性能的背景下,矢量控制,差速锁等动力配置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有传动系统多是采用单电机进行控制,因此为了保证传动系统能够实现差速、差速锁和矢量控制等功能,需要在传动系统内设置额外的机械机构(例如减速机构、差速机构和矢量调节机构等),如此一来,增大了传动系统自身的体积,导致车辆耗能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辆动力系统,旨在解决现有车辆动力系统体积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辆动力系统,所述车辆动力系统包括:
两个驱动电机、各所述驱动电机均具有电机输出轴;以及,
与两个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两个传动机构,两个所述传动机构通过壳体支撑,每个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输出组件、中间传动组件以及动力输出组件,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电机输出齿轮,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包括中间轴、中间输入齿轮和中间输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动力输出齿轮,所述中间轴与所述电机输出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齿轮传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的X、Y、Z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相对且同轴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上,两个所述中间轴平行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中间轴的投影重叠设置,沿所述中间轴的延伸方向投影,两个所述中间输入齿轮的投影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中间轴为分体结构,分别为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通过花键连接,其中之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另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中间轴为分体结构,分别为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通过花键连接,其中之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另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可选地,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相对并同轴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嵌套设置,定义两个所述中间轴分别为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具有通孔,所述第二中间轴穿过所述通孔;
定义两个中间输入齿轮为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为第一输出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一中间轴同步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二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之间,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滚针轴承;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或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或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轴的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的所述第二中间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滚针轴承,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
可选地,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同一侧,沿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中间轴和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之间,两个所述中间轴在第一方向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相对设置。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输出组件、所述中间传动组件以及所述动力输出组件中的一组对应同轴设置,至少位于同轴设置的以上组件其中之一轴的末端齿轮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同轴设置的另一所述驱动输出组件、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和所述动力输出组件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支撑。
可选地,其中之一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腔,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该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外周。
可选地,其中之一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腔,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外周。
可选地,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中间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中间轴的外周。
可选地,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轮圈与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轮圈支撑,该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凸起部外周。
可选地,其中之一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固定连接,该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动力输出轴的外周。
可选地,其中之一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固定连接,该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外周。
可选地,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或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所述中间输入齿轮或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第二安装腔,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轴承、支撑部,所述第二轴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中间输入齿轮通过所述第二轴承支撑于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壳体的凸出部或所述支撑部与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驱动电机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之间,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的投影重叠,自所述电机输出轴到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两个所述电机并排设置。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两个驱动电机,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如此一来,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提供动力,相互之间不存在影响,当需要实现差速功能或者实现矢量控制时,只需要调整两个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从而实现差速功能或者矢量控制;同时,在所述传动机构的X、Y、Z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一来利用合理的布局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将能够缩小所述车辆动力系统的体积,使得结构更加紧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五种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示意图;
图9为显示同轴设置轴、相对的齿轮、第一安装腔以及第一轴承的第一种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显示同轴设置轴、相对的齿轮、第一安装腔以及第一轴承的第二种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传动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传动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端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车辆动力系统 21 中间输入齿轮
1 驱动电机 211 第一输入齿轮
11 第一驱动电机 212 第二输入齿轮
12 第二驱动电机 22 中间输出齿轮
10 电机输出轴 221 第一输出齿轮
20 中间轴 222 第二输出齿轮
30 动力输出轴 31 动力输出齿轮
14 电机输出齿轮 201 第一中间轴
41 第一安装腔 202 第二中间轴
42 第一轴承 61 滚针轴承
43 推力轴承 311 第一动力输出齿轮
51 第二安装腔 312 第二动力输出齿轮
52 第二轴承 301 第一动力输出轴
53 支撑部 302 第二动力输出轴
141 第一电机输出齿轮 142 第二电机输出齿轮
63 第一推力轴承 64 第二推力轴承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电动车已成为发展趋势。电动车的性能越来越受关注,受限于电机技术发展,当前单电机要达到高功率时,体积与重量都会增加很多,这限制了高性能电动车的发展,同时,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性能的背景下,矢量控制,差速锁等动力配置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有传动系统多是采用单电机进行控制,因此为了保证传动系统能够实现差速、差速锁和矢量控制等功能,需要在传动系统内设置额外的机械机构(例如减速机构、差速机构和矢量调节机构等),如此一来,增大了传动系统自身的体积和重量,导致耗能增加。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车辆动力系统,图1至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动力系统的一实施例,以下结合具体的附图主要对所述车辆动力系统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12,所述动力系统100包括两个驱动电机1,分别记为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与两个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两个传动机构,驱动电机1具有电机输出轴10,两个所述传动机构通过壳体(图中未示出)支撑,每个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输出组件、中间传动组件以及动力输出组件,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电机输出齿轮14,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包括中间轴20、中间输入齿轮21和中间输出齿轮22,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30和动力输出齿轮31,所述中间轴20与所述电机输出轴14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轴20与所述动力输出轴30传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的X、 Y、Z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传动机构的X、Y、Z方向,见图11和图12的标示方向,即在传动机构的三维坐标方向。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两个驱动电机1,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如此一来,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分别提供动力,相互之间不存在影响,当需要实现差速功能或者实现矢量控制时,只需要调整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转速,从而实现差速功能或者矢量控制;此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和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之间,用于传递动力;同时,在所述传动机构的X、Y、Z 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一来利用合理的布局驱动电机和传动机构将能够缩小所述车辆动力系统的体积,使得结构更加紧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两个驱动电机1的驱动力经过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10输出,两个所述电机输出齿轮14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10 同步转动,两个所述电机输出齿轮14与两个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啮合,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22通过两个中间轴20与两个中间输入齿轮21分别同步转动,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22分别与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31啮合,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31同步转动,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1分别驱动连接至车辆的外部负载,车辆的外部负载为车辆的左车轮和右车轮;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驱动电机1将动力传递给一个所述传动机构,一个所述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将动力传递给车辆的左车轮;另一个所述驱动电机1将动力传递给另一个所述传动机构,另一个所述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另外一个动力输出轴30,另外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将动力传递给车辆的右车轮,在此传递过程中,两侧的动力传递过程相互独立,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差速控制、差速锁功能和矢量控制;故,在本车辆动力系统100无需额外的设置减速机构、差速机构和矢量控制机构即可实现差速控制、差速锁功能和矢量控制,从而减小了所述车辆动力系统100总体体积和重量,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提升了整体的功率密度。
进一步地,当车辆平稳的行驶过程中,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的转速相同,使得传递到车辆的左车轮和右车轮的转速相同,车辆得以平稳直线行驶;当车辆需要转弯时,为了避免车轮打滑,需要控制左右车轮的转速不同,此时只需要根据车辆转动的方向控制相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机1的转速即可,如此一来即可实现差速功能和矢量控制功能。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两个传动机构定义为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为了区分两个传动机构的各个零部件,其中第一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齿轮、中间轴、中间输入齿轮、中间输出齿轮、动力输出齿轮以及动力输出轴均为加上第一,其中第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齿轮、中间轴、中间输入齿轮、中间输出齿轮、动力输出齿轮以及动力输出轴均为加上第二,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中,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个中间输出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中间轴不限于一个,为了保证车轮的转速要求,可以有多级减速。图1至图3,为了表达清楚对应关系,第一传动机构以及第一驱动电机用实线表示,第二传动机构和第二驱动电机用双点划线表示。
定义两个驱动电机1为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定义两个中间轴20为第一中间轴201和第二中间轴202,定义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10为第一电机输出轴101和第二电机输出轴102,定义两个电机输出齿轮14为第一电机输出齿轮141和第二电机输出齿轮142,定义两个中间输入齿轮21为第一输入齿轮211和第二输入齿轮212,定义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22为第一输出齿轮221和第二输出齿轮222,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为第一动力输出轴301和第二动力输出轴302,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31为第一动力输出齿轮311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312,其中带有第一的为同一动力传动链,带有第二的为同一动力传动链。
需要说明的是,在考虑减小所述车辆动力系统100的体积,也需要考虑布局设置,避免所述传动机构对其他机构造成影响,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中间轴平行设置至少两个所述中间轴的投影重叠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嵌套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同一侧并投影重叠设置。
参见图1、图2、图3以及图11和图12,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30相对并同轴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14至所述动力输出轴30方向,两个所述中间轴20平行设置至少两个所述中间轴20的投影重叠设置,沿所述中间轴的延伸方向投影,两个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2的投影部分重叠。
参见图2,其中之一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另一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一中间输入齿轮与第二传动机构的第二中间输出齿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图示中为左侧,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一中间输出齿轮与第二传动机构的第二中间输入齿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图示中为右侧。
结合参见图1、图3,同一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另一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入齿轮21和中间输出齿轮22位于第一方向的左侧,第二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入齿21和中间输出齿轮22位于第一方向的右侧。
参见图11,图1、图2以及图3的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轴20可以为分体结构,分别为中间轴的第一部分和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中间输入齿轮21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出齿轮22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通过花键连接。
参见图4,第一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出齿轮具有第一安装腔,第二传动机构的中间轴的支撑轴承位于第一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出齿轮的安装腔内,支撑轴承没入安装腔内,相当于,沿第一方向,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交错重叠,减少了一个支撑中间轴轴承,减少了零部件有利于减重,同时有利于动力系统的体积较小。
参见图5a和图5b,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嵌套设置,定义两个所述中间轴分别为第一中间轴201和第二中间轴202,第一中间轴201和第二中间轴202 同轴嵌套设置。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电机输出轴1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10相对并同轴设置;在电机输出轴10至动力输出轴30方向,所述第一中间轴201 具有通孔,第二中间轴202穿过通孔,定义两个中间输入齿轮为第一输入齿轮211和第二输入齿轮212,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为第一输出齿轮221和第二输出齿轮222,所述第一输入齿轮211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221通过所述第一中间轴201同步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齿轮212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222 通过所述第二中间轴202通过传动连接.
参见图5b,所述第一输入齿轮211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221位于所述第二输入齿轮212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222之间,所述第一中间轴20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1之间具有滚针轴承61,所述第一输入齿轮21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2或所述第二输出齿轮222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63,所述第一输出齿轮22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2或所述第二输入齿轮212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64。
参见图5a,其中所述第一输入齿轮211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221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轴202的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即位于图示中的左侧,所述第二输出齿轮222和所述第二输入齿轮212的所述第二中间轴202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即位于图示中的右侧,所述第一中间轴20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1 之间具有滚针轴承61,所述第一输入齿轮21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2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63,所述第一输出齿轮22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202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64。
参见图6,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3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同一侧,即图示中的左侧,沿所述第一方向,两个驱动电机重叠设置,两个所述中间轴和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之间,两个所述中间轴在第一方向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相对设置。
参见图7,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3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驱动电机1位于两个传动机构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的投影重叠,自所述电机输出轴10到所述动力输出轴30方向,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1、12并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8、图9以及图10,同轴设置中间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组件,其中之一轴的末端齿轮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同轴设置的另一中间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组件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支撑。
参见图8至图9,动力输出轴相对并同轴设置,其中之一所述动力输出齿轮30设置第一安装腔41,所述第一轴承42的一轴承圈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 30固定连接,该动力输出齿轮30与其中一动力输出轴同步转动,另一动力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动力输出轴的外周。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为第一动力输出齿轮311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312,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为第一动力输出轴301和第二动力输出轴302,第一动力输出齿轮具有第一安装腔41,第二动力输出轴302插入第一轴承42内圈并同步转动,第一动力输出齿轮311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312之间具有推力轴承43。参见图10,第二动力输出齿轮312设置有凸起部67,该凸起部67通过第一轴承42的另一轴承圈支撑,第一动力输出齿轮311和第二动力输出齿轮312 之间具有推力轴承43,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67外周。
参见图4,第一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出齿轮22具有第一安装腔41,第二传动机构的中间轴的第一轴承42位于第一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出齿轮的安装腔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2没入第一安装腔41内,相当于,沿第一方向,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交错重叠,减少了一个支撑中间轴轴承,减少了零部件有利于减重,同时有利于动力系统的体积较小。当然该实施方式中,可以是中间轴支撑于第一轴承也可以是中间轴的齿轮设置凸起部进行支撑,具体结构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
当然,也可以在电机输出齿轮14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腔,该电机输出齿轮与其中一电机输出轴10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该电机输出齿轮14固定连接,另一电机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该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电机输出轴外周。也可以是另一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输入齿轮21和/或动力输出齿轮22设置支撑结构,如此一来,能够缩小所述传动机构的轴向距离,使得所述传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使得所述车辆动力系统100的体积更加小。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11所示,中间输入齿轮21和/或动力输出齿轮30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或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第二安装腔51,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轴承52、支撑部53,所述第二轴承5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51,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 通过所述第二轴承52支撑于所述支撑部53,所述支撑部为壳体的凸出部或所述支撑部与壳体固定连接。
参见图1和图2,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入齿轮21具有第二安装腔51,第二轴承52安装于第二安装腔51,所述轴承内圈与所述支撑部53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53嵌入所述轴承内圈内周,至少所述轴承外圈高度的3/4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且该部分轴承外圈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接触并限位。
参见图3,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中间输入齿轮21具有第二安装腔51,第二轴承52安装于第二安装腔51,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圈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21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输入齿轮 21具有环形凸缘,所述轴承内圈套设于所述环形凸缘外周,所述支撑部套设于所述轴承外圈的外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驱动电机、各所述驱动电机均具有电机输出轴;以及,
与两个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两个传动机构,两个所述传动机构通过壳体支撑,每个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输出组件、中间传动组件以及动力输出组件,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电机输出齿轮,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包括中间轴、中间输入齿轮和中间输出齿轮,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和动力输出齿轮,所述中间轴与所述电机输出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齿轮传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的X、Y、Z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或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对应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相对且同轴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上,两个所述中间轴平行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中间轴的投影重叠设置,沿所述中间轴的延伸方向投影,两个所述中间输入齿轮的投影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为分体结构,分别为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通过花键连接,其中之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另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为分体结构,分别为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一体成形,所述中间轴的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轴的第二部分通过花键连接,其中之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另一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相对并同轴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至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嵌套设置,定义两个所述中间轴分别为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具有通孔,所述第二中间轴穿过所述通孔;
定义两个中间输入齿轮为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两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为第一输出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一中间轴同步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传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二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之间,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滚针轴承;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或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或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轴的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的所述第二中间轴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滚针轴承,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一推力轴承,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具有第二推力轴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两个所述电机输出轴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的同一侧,沿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中间轴和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之间,两个所述中间轴在第一方向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输出组件、所述中间传动组件以及所述动力输出组件中的一组对应同轴设置,至少位于同轴设置的以上组件其中之一轴的末端齿轮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同轴设置的另一所述驱动输出组件、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和所述动力输出组件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支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之一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腔,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该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外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之一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腔,该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电机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电机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外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中间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中间轴的外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轮圈与该所述中间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中间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轮圈支撑,该组所述中间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凸起部外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之一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固定连接,该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另一动力输出轴的外周。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之一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轴承的一轴承圈与所述动力输出齿轮固定连接,该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动力输出轴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凸起部,该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的另一轴承圈支撑,该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凸起部外周。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输入齿轮和/或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所述中间输入齿轮或所述动力输出齿轮设置有第二安装腔,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轴承、支撑部,所述第二轴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中间输入齿轮通过所述第二轴承支撑于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壳体的凸出部或所述支撑部与壳体固定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两个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两个所述驱动电机位于两个所述传动机构之间,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电机的投影重叠,自所述电机输出轴到所述动力输出轴方向,两个所述电机并排设置。
CN202220351960.2U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Active CN216942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1960.2U CN216942654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1960.2U CN216942654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42654U true CN216942654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0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51960.2U Active CN216942654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42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0662B2 (en) Power-drive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EP4230453A1 (en) Multi-motor flexible torque centralized driving synthesis box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16942654U (zh)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N115593205A (zh) 一种车辆动力传动系统以及车辆动力系统
CN110406362A (zh) 电动汽车及其动力总成
CN216915521U (zh) 变速器和车辆
WO2023173318A1 (zh) 电桥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5467944A (zh) 动力耦合系统和车辆
CN114435101B (zh)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N114435101A (zh)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N212604504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同轴式两挡行星排电驱动桥
CN1702014A (zh) 电动车电动轮毂
CN115056641A (zh)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N218326072U (zh) 一种差速器、传动装置及汽车
CN218718583U (zh) 减速器、动力驱动总成和车辆
CN217944878U (zh) 一种同轴驱动装置及车辆
CN219564777U (zh) 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桥以及汽车
EP4180255B1 (en) An electric powertrain for a vehicle
CN110758095A (zh) 汽车及电轴驱动系统
CN110758076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四轮独立驱动系统
CN115157925A (zh) 电驱动桥总成和车辆
CN220884018U (zh)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20973890U (zh) 一种电动车驱动总成
CN214743138U (zh) 一种多功能动力传动装置
CN215042073U (zh) 一种独立悬架平行轴电驱动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30

Address after: No. 99, Beihui Road, Huish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luster,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81

Patentee after: Wuxi Xingqu Pow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