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7810U -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07810U
CN216907810U CN202123392026.XU CN202123392026U CN216907810U CN 216907810 U CN216907810 U CN 216907810U CN 202123392026 U CN202123392026 U CN 202123392026U CN 216907810 U CN216907810 U CN 216907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accommodating
cavity
dust collection
di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920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文海
孙金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920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07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07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07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集尘主体、抽吸风机和压缩部件;集尘主体包括收容体和集尘体,所述集尘体设置在收容体内,所述收容体开设有抽风口和进尘口,所述抽风口和所述进尘口连通,且所述抽风口与所述抽吸风机连通,抽吸风机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口进入集尘体内;所述压缩部件用于压缩所述集尘体内的待集尘物。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可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而用户只需进行一次扔垃圾的操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及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清洁机器人用于在待清洁面上行进,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扫和拖擦清洁。一般地,清洁机器人内设有集尘盒,用于储存在清洁过程中收集的灰尘。
现有技术中,清洁机器人内设的集尘盒为固定容量,灰尘垃圾由入尘口进入集尘盒的内部,集尘盒所能够容纳的灰尘垃圾受限于其内部容积的大小,具有设定容积的集尘盒仅能够容纳与之对应的垃圾容量,集尘盒内部的容积未被得以充分利用,单次所能够容纳的垃圾容量小,需用户频繁执行倒垃圾的操作,导致清洁机器人的使用体验感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清洁机器人的集尘盒内部容积未被充分利用而导致用户需频繁倒垃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尘组件,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集尘主体、抽吸风机和压缩部件;
所述集尘主体包括收容体和集尘体,所述集尘体设置在收容体内,所述收容体开设有抽风口和进尘口,所述抽风口和所述进尘口连通,且所述抽风口与所述抽吸风机连通,抽吸风机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口进入集尘体内;所述压缩部件用于压缩所述集尘体内的待集尘物。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体的体壁允许所述抽吸风机产生的风流通过,进而使所述集尘体的内部和所述抽风口连通形成风通道;
或,所述集尘体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过孔,所述过孔和所述抽风口连通,所述过孔和所述抽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覆设有滤网。
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部件包括压缩部,所述压缩部和所述集尘主体二者可相对运动,进以压缩所述集尘体内的待集尘物。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体为滤袋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体可拆离地收容于所述收容体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设有收容腔,所述进尘口和抽风口分别连通于所述收容腔,所述集尘体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收容体包括收容座体和收容盖体,所述收容盖体可拆卸或活动连接于所述收容座体,所述收容盖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和所述收容座体互并合,所述收容盖体和所述收容座体互并合的结构体设有所述收容腔,所述集尘体可拆离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拆离于所述收容座体或与所述收容座体呈角度连接而开放所述收容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座体设有第一半腔结构,所述收容盖体设有第二半腔结构;
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半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半腔结构互并合而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半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半腔结构互分离而各自呈开放状态。
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座体设有半腔结构,所述半腔结构具有敞口;
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封闭所述敞口,所述收容盖体和所述半腔结构并合而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开放所述敞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盖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和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对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铰接于所述收容座体,所述第二连接端可拆卸卡接于所述收容座体;
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卡接于所述收容座体;所述收容盖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端拆离于所述收容座体,所述收容盖体和所述收容座体以所述第一连接端为顶点而呈角度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主体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抽吸风机所产生的风流在所述集尘腔内的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所述进尘口和所述抽风口均设于所述收容座体上,所述进尘口和所述抽风口位于同一侧面上,所述进尘口和所述抽风口所在的侧面和所述中心轴线平行。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体设有集尘腔和连通于所述集尘腔的集尘口;所述进尘口和所述集尘口连通;
所述集尘主体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收容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一卡装结构,所述第一卡装结构沿所述收容腔的周向延伸;所述集尘口的口沿上设有第二卡装结构,所述第二卡装结构沿所述集尘口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卡装结构可拆卸卡接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所述集尘体可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拆离于所述收容体。
一实施例中,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所述集尘腔和所述进尘口分设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的两侧,所述集尘腔和所述压缩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的两侧,且所述压缩部设于所述进尘口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的腔壁上设有支撑凸起,所述集尘体的外壁抵接于所述支撑凸起,所述集尘体的外壁和所述收容腔的腔壁通过所述支撑凸起间隔开。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主体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抽吸风机所产生的风流在所述集尘腔内的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所述压缩部的运动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所述过渡尘盒结构设有过渡尘腔及连通于所述过渡尘腔的入尘口和出尘口,所述入尘口供于待集尘物进入所述过渡尘腔,所述出尘口和所述进尘口连通;
所述进尘口和所述抽风口设于所述收容体的同一侧面上,所述过渡尘盒结构和所述抽吸风机均设于所述进尘口和所述抽风口所在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部件还包括固定部和伸缩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收容体的外侧,所述伸缩部活动插接于所述收容体,所述伸缩部位于所述收容体外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压缩部连接于所述伸缩部位于所述收容体内侧的一端,所述固定部提供驱动所述伸缩部相对所述收容体运动的动力;
其中,所述压缩部呈板状,所述压缩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集尘口的径向尺寸。
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收容体上的进尘口和集尘体上的集尘口连通,提供待集尘物进入集尘腔的进入通道,抽风口与抽吸风机连通,抽吸风机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进尘口进入集尘体内。压缩部件用于压缩集尘体内的待集尘物,待集尘物由低密度状态转换为高密度状态,进而腾出集尘口附近的空间,可再次收集待集尘物,如此集尘腔可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集尘腔内部的容积被高效利用。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可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而用户只需进行一次扔垃圾的操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及便捷性。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如上所述的集尘组件。
一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机器人具有中扫口;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所述过渡尘盒结构设有过渡尘腔及连通于所述过渡尘腔的入尘口和出尘口,所述入尘口和所述中扫口连通,供于待集尘物进入所述过渡尘腔,所述出尘口和所述进尘口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其中收容盖体处于第一位置;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的示意图,其中收容盖体处于第二位置;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部分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部分集尘组件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集尘组件;200、清洁机器人;20a、中扫口;
10、集尘主体;20、抽吸风机;30、压缩部件;40、过渡尘盒结构;
101、收容体;101a、收容腔;101b、进尘口;101c、抽风口;101d、侧壁;101e、端壁;101f、第一卡装结构;101g、侧壁支撑凸起;101h、端壁支撑凸起;1011、收容座体;1012、收容盖体;1012a、第一连接端;1012b、第二连接端;
102、集尘体;102a、集尘腔;102b、集尘口;102c、第二卡装结构;
201、风机主体;202、风道上盖;203风道下盖;
301、固定部;302、伸缩部;303、压缩部;
401、尘盒主体;402、尘盒盖体;401a、过渡尘腔;401b、入尘口;401c、出尘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100及清洁机器人200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100包括集尘主体10、抽吸风机20、压缩部件30和过渡尘盒结构40;
其中,集尘主体10包括收容体101和集尘体102,收容体101用于收容集尘体102,集尘体102不可拆卸或可拆卸地收容于集尘体102内。
具体地,收容体101设有收容腔101a及分别连通于收容腔101a的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集尘体102设有集尘腔102a和连通于集尘腔102a的集尘口102b。进尘口101b和集尘口102b连通,以提供待集尘物进入集尘腔102a的进入通道。抽风口101c和抽吸风机20连通,抽吸风机20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口101b进入集尘体102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收容体上的进尘口和集尘体上的集尘口连通,提供待集尘物进入集尘腔的进入通道,抽风口与抽吸风机连通,抽吸风机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进尘口进入集尘体内。压缩部件用于压缩集尘体内的待集尘物,待集尘物由低密度状态转换为高密度状态,进而腾出集尘口附近的空间,可再次收集待集尘物,如此集尘腔可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集尘腔内部的容积被高效利用。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集尘组件,可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而用户只需进行一次扔垃圾的操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及便捷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集尘体102的体壁允许抽吸风机20产生的风流通过进而使集尘腔102a和抽风口101c连通形成风通道。其中,集尘体102可与收容腔101a的腔壁贴合或间隔开。
进一步优选地,集尘体102与收容腔101a的腔壁间隔开,集尘体102的整个体壁可透风,供于风流穿过,进而加大待集尘物的收集效率和收集效果。该实施例中,优选集尘体102为滤袋结构,滤袋结构采用熔喷布材质。
集尘体102的体壁允许抽吸风机20产生的风流通过进而使集尘腔102a和抽风口101c连通形成风通道,如此进尘口101b、集尘口102b、集尘腔102a、抽风口101c和抽吸风机20依次连通,供于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由进尘口101b吸附待集尘物,待集尘物由进尘口101b进入,通过集尘口102b进入集尘腔102a内,而由于集尘体102的体壁的阻隔,待集尘物无法通过集尘体102的体壁,被阻隔于集尘腔102a的内部,进而被收集于集尘腔102a内。
该实施例中,优选抽风口101c远离集尘口102b,例如设置于集尘腔102a的尾部。当然,集尘体102优选为滤袋结构时,抽风口101c可靠近集尘口102b,例如可设置于集尘腔102a的中部。
其他实施例中,集尘体102的体壁中与抽风口101c相对的部分可允许抽吸风机20产生的风流通过进而使集尘腔102a和抽风口101c连通形成风通道。该实施例中,集尘体102与收容腔101a的腔壁贴合或间隔均可。例如,集尘体102的体壁中与抽风口101c相对的部分采用熔喷布材质,而集尘体102的体壁中的其他部分可采用无法过滤风流的材质。
例如,集尘体102采用刚性材质,其体壁中与抽风口101c相对的部分开设一过孔,该过孔和抽风口101c中至少一者上覆盖有滤网,滤网优选为熔喷布。而集尘体102采用可拆卸方式收容于收容腔101a中,用户倒垃圾只需拆离集尘体102即可,该拆离不影响抽风口101c和抽吸风机20的连接,也不影响下述的过渡尘盒结构40和进尘口101b的连接。
一实施例中,压缩部件30包括压缩部303,压缩部303可相对集尘主体10运动,用于沿集尘口102b指向抽风口101c的方向推动待集尘物。
具体地,可以是压缩部303相对集尘主体10运动,也可以是集尘主体10相对压缩部30运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压缩部303可相对集尘主体10运动,并且优选压缩部303可沿集尘口102b指向抽风口101c的方向推动待集尘物,被收集的待集尘物被沿集尘口102b指向抽风口101c的方向压缩,由低密度状态转换为高密度状态,进而腾出集尘口102b附近的空间,可再次收集待集尘物。
本申请实施例中,集尘体102可拆离地收容于收容腔101a内,经过多次收集和压缩待集尘物后,用户只需进行一次拆离集尘体102而实现扔垃圾的操作,以下对收容体101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以实现集尘体102的可拆离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收容体101包括收容座体1011和收容盖体1012,收容盖体1012可拆卸或活动连接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收容盖体1012和收容座体1011互并合,收容盖体1012和收容座体1011互并合的结构体设有收容腔101a,集尘体102可拆离地收容于收容腔101a内。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收容盖体1012拆离于收容座体1011或与收容座体1011呈角度连接而开放收容腔101a。
其中,针对于收容腔101a的形成,本申请提供以下3种优选实施例。
一实施例中,收容座体1011设有第一半腔结构,收容盖体1012设有第二半腔结构。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互并合而形成收容腔101a。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互分离而各自呈开放状态。
一实施例中,收容座体1011设有半腔结构,半腔结构具有敞口。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收容盖体1012封闭敞口,收容盖体1012和半腔结构并合而形成收容腔101a;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收容盖体1012开放敞口。
一实施例中,收容盖体1012设有半腔结构,半腔结构具有敞口。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收容座体1011封闭敞口,收容座体1011和半腔结构并合而形成收容腔101a。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收容座体1011开放敞口。
上述的3种实施例中,集尘体102可同时可拆卸连接于收容座体1011和收容盖体1012,例如采用可拆卸卡接方式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和收容盖体1012。当收容盖体101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切换时,收容盖体1012和集尘体10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被拆离,当收容盖体1012切换至第二位置时,用户可手动拆离集尘体102和收容座体10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当然,集尘体102可单独可拆卸连接于收容座体1011,例如采用可拆卸卡接方式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当收容盖体1012切换至第二位置时,集尘体102被裸露出,用户可手动拆离集尘体102和收容座体10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其中,针对于收容盖体1012和收容座体1011的连接方式,本申请提供以下2种优选实施例。
一实施例中,收容盖体1012具有第一连接端1012a和与第一连接端1012a相对的第二连接端1012b,第一连接端1012a铰接于收容座体1011,第二连接端1012b用于可拆卸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连接端1012b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连接端1012b拆离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和收容座体1011以第一连接端1012a为顶点而呈角度连接,进而开放收容腔101a。
一实施例中,收容盖体1012具有第一连接端1012a和与第一连接端1012a相对的第二连接端1012b;第一连接端1012a用于可拆卸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第二连接端1012b用于可拆卸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接端1012a和第二连接端1012b均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连接端1012a和第二连接端1012b拆离于收容座体1011,进而开放收容腔101a。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收容盖体1012的第一连接端1012a铰接于收容座体1011,第二连接端1012b可拆卸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优选收容座体1011设有第一半腔结构,收容盖体1012设有第二半腔结构。优选集尘体102同时可拆卸连接于收容座体1011和收容盖体1012。
如此,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连接端1012b卡接于收容座体1011,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互并合而形成收容腔101a。而收容盖体101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连接端1012b拆离于收容座体1011,收容盖体1012和收容座体1011以第一连接端1012a为顶点而呈角度连接,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互分离而各自呈开放状态。
当收容盖体101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切换时,第二半腔结构和集尘体10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被拆离。当收容盖体1012切换至第二位置时,用户可手动拆离集尘体102和第一半腔结构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收容腔101a的腔壁上设有第一卡装结构101f,第一卡装结构101f沿收容腔101a的周向延伸;集尘口102b的口沿上设有第二卡装结构102c,第二卡装结构102c沿集尘口102b的周向延伸,第二卡装结构102c可拆卸卡接于第一卡装结构101f,集尘体102可沿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方向拆离于收容体101。
基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的腔壁上均设有上述的第一卡装结构101f,第一卡装结构101f呈弧形,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并合后,两个第一卡装结构101f并合为环形,第二卡装结构102c呈环形,二者可拆卸地卡接。
或者,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的腔壁上均设有上述的多个第一卡装结构101f,多个第一卡装结构101f呈分段设置,第一半腔结构和第二半腔结构并合后,多个第一卡装结构101f位于同一环周上,第二卡装结构102c整体呈环形,或多个第二卡装结构102c位于同一环周上,第一卡装结构101f和第二卡装结构102c二者可拆卸地卡接。
其中,第一卡装结构101f和第二卡装结构102c二者中的一者为凸起结构,第一卡装结构101f和第二卡装结构102c二者中的另一者为凹槽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卡装结构101f为凹槽结构,第二卡装结构102c为凸起结构。
基于上述的集尘体102与收容腔101a的腔壁间隔开,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方案是在收容腔101a的腔壁上设有支撑凸起,集尘体102的外壁抵接于支撑凸起,集尘体102的外壁和收容腔101a的腔壁通过支撑凸起间隔开,集尘体102的整个体壁可透风,集尘体102的外壁和收容腔101a的腔壁之间的间隔空隙供于风流穿过。
具体地,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收容体101具有沿该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101e,进尘口101b靠近其中一个端壁101e,抽风口101c靠近另一个端壁101e。支撑凸起包括多个侧壁101d支撑凸起和多个端壁101e支撑凸起。
其中,多个侧壁101d支撑凸起设于收容腔101a的侧壁101d内侧,其具有延伸长度,该延伸长度的方向和集尘主体10的中心轴线方向一致,多个侧壁101d支撑凸起沿收容腔101a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
其中,多个端壁101e支撑凸起设于收容腔101a上的抽风口101c所临近的端壁101e内侧,其具有延伸长度,该延伸长度的方向和集尘主体10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多个端壁101e支撑凸起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通过上述的多个侧壁101d支撑凸起和多个端壁101e支撑凸起作为支撑,使得集尘体102的外壁和收容腔101a的腔壁通过支撑凸起间隔开,以提供足够面积的通风通道。
一实施例中,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均设于收容座体1011上,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位于同一侧面上,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所在的侧面和中心轴线平行,抽吸风机20和过渡尘盒结构40可设置于同一侧,如此缩小集尘主体10沿垂直于其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尺寸,以利于该集尘组件100在清洁机器人200中的设置,使得集尘组件100适配于清洁机器人200的现有内部布局。
当然,如不局限于集尘组件100的应用场景,不考虑集尘组件100本身的体积大小,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可位于不同的侧面上。例如,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可分别布设于位于中心轴线两侧的两个不同的侧壁101d上,或者进尘口101b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平行的侧壁101d上,而抽风口101c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垂直的端壁101e上,或者进尘口101b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垂直的一端壁101e上,而抽风口101c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另一端壁101e上。
其中,沿中心轴线的方向,集尘腔102a和进尘口101b分设于第一卡装结构101f的两侧,集尘腔102a和压缩部303分设于第一卡装结构101f的两侧,且压缩部303设于进尘口101b内,压缩部303的运动方向和中心轴线方向一致。
压缩部件30还包括固定部301和伸缩部302,固定部301设于收容体101的外侧,伸缩部302活动插接于收容体101,伸缩部302位于收容体101外侧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301,压缩部303连接于伸缩部302位于收容体101内侧的一端,固定部301提供驱动伸缩部302相对收容体101运动的动力;其中,压缩部303呈板状,压缩部303的径向尺寸小于集尘口102b的径向尺寸。
优选实施例中,进尘口101b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平行的侧壁101d上,伸缩部302活动插接于临近该进尘口101b的端壁101e上。其他实施例中,进尘口101b开设于与中心轴线垂直的端壁101e上,伸缩部302活动插接于该同一端壁101e上,而压缩部303的面积可为集尘口102b面积的一半,以避免影响进尘口101b和集尘口102b之间的连通通道。
如上所述,在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压缩部303的运动方向和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亦即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压缩部303的压缩方向保持一致。
而其他实施例中,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压缩部303的压缩方向可呈角度,例如可相互垂直。由于抽吸风机20和压缩部件30在不同的时间工作,抽吸风机20将待集尘物收集于集尘腔102a后,压缩部件30再将待集尘物进行压缩,因此二者在工作时序上不产生干涉。因此,抽吸风机20可以多种方向将待集尘物收集于集尘腔102a内,而压缩部303可沿多种方向将待集尘物进行压缩并使其远离集尘口102b即可。例如,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压缩部303的运动方向和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中,集尘组件100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40,过渡尘盒结构40设有过渡尘腔401a及连通于过渡尘腔401a的入尘口401b和出尘口401c,入尘口401b供于待集尘物进入过渡尘腔401a,出尘口401c和进尘口101b连通;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设于收容体101的同一侧面上,过渡尘盒结构40和抽吸风机20均设于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所在的一侧。通过设置过渡尘盒结构40,使得待集尘物进入集尘腔102a的通道更加顺畅。
本申请实施例中,过渡尘盒结构40包括尘盒主体401和尘盒盖体402,尘盒主体401设有过渡尘腔401a及连通于过渡尘腔401a的入尘口401b、出尘口401c、上敞口;其中,入尘口401b和出尘口401c设于尘盒主体401的侧壁101d,尘盒盖体402用于敞开或封闭上敞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抽吸风机20包括风机主体201,以及风道上盖202和风道下盖203,风机主体连通于抽风口101c,风道上盖202和风道下盖203用于将风机主体201内部的风机部件封设于风机主体201内部。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200,该清洁机器人200包括如上的集尘组件100。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200具有中扫口20a;集尘组件100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40,过渡尘盒结构40设有过渡尘腔401a及连通于过渡尘腔401a的入尘口401b和出尘口401c,入尘口401b和中扫口20a连通,供于待集尘物进入过渡尘腔401a,出尘口401c和进尘口101b连通。当清洁机器人200进行清扫时,抽吸风机20形成的负压从机器人的中扫口20a吸附待集尘物,待集尘物被收集至集尘腔102a中。当清洁机器人200停止清扫时,压缩部件30驱动其中的压缩部303沿集尘主体10的轴线方向运动进入集尘口102b内部,并对集尘腔102a内的待集尘物进行压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200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100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包括集尘主体(10)、抽吸风机(20)和压缩部件(30);
所述集尘主体(10)包括收容体(101)和集尘体(102),所述集尘体(102)设置在收容体(101)内,所述收容体(101)开设有抽风口(101c)和进尘口(101b),所述抽风口(101c)和所述进尘口(101b)连通,且所述抽风口(101c)与所述抽吸风机(20)连通,抽吸风机(20)工作时,待集尘物在风流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口(101b)进入集尘体(102)内;
所述压缩部件(30)用于压缩所述集尘体(102)内的待集尘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体(102)的体壁允许所述抽吸风机(20)产生的风流通过,进而使所述集尘体(102)的内部和所述抽风口(101c)连通形成风通道;
或,所述集尘体(102)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过孔,所述过孔和所述抽风口(101c)连通,所述过孔和所述抽风口(101c)中的至少一者覆设有滤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部件(30)包括压缩部(303),所述压缩部(303)和所述集尘主体(10)二者可相对运动,进以压缩所述集尘体(102)内的待集尘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体(102)为滤袋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体(102)可拆离地收容于收容体(101)内。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体(101)设有收容腔(101a),所述进尘口(101b)和抽风口(101c)分别连通于所述收容腔(101a),所述集尘体(102)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1a)内;所述收容体(101)包括收容座体(1011)和收容盖体(1012),所述收容盖体(1012)可拆卸或活动连接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所述收容盖体(101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1012)和所述收容座体(1011)互并合,所述收容盖体(1012)和所述收容座体(1011)互并合的结构体设有所述收容腔(101a),所述集尘体(102)可拆离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1a)内;
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1012)拆离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或与所述收容座体(1011)呈角度连接而开放所述收容腔(101a)。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座体(1011)设有第一半腔结构,所述收容盖体(1012)设有第二半腔结构;
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半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半腔结构互并合而形成所述收容腔(101a);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半腔结构和所述第二半腔结构互分离而各自呈开放状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座体(1011)设有半腔结构,所述半腔结构具有敞口;
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1012)封闭所述敞口,所述收容盖体(1012)和所述半腔结构并合而形成所述收容腔(101a);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收容盖体(1012)开放所述敞口。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盖体(1012)具有第一连接端(1012a)和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012a)相对的第二连接端(1012b);所述第一连接端(1012a)铰接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所述第二连接端(1012b)可拆卸卡接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
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端(1012b)卡接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所述收容盖体(101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端(1012b)拆离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所述收容盖体(1012)和所述收容座体(1011)以所述第一连接端(1012a)为顶点而呈角度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所述集尘腔(102a)内的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抽风口(101c)均设于所述收容座体(1011)上,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抽风口(101c)位于同一侧面上,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抽风口(101c)所在的侧面和所述中心轴线平行。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体(102)设有集尘腔(102a)和连通于所述集尘腔(102a)的集尘口(102b);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集尘口(102b)连通;
所述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收容腔(101a)的腔壁上设有第一卡装结构(101f),所述第一卡装结构(101f)沿所述收容腔(101a)的周向延伸;所述集尘口(102b)的口沿上设有第二卡装结构(102c),所述第二卡装结构(102c)沿所述集尘口(102b)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卡装结构(102c)可拆卸卡接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101f),所述集尘体(102)可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拆离于所述收容体(10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所述集尘腔(102a)和所述进尘口(101b)分设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101f)的两侧,所述集尘腔(102a)和所述压缩部(303)分设于所述第一卡装结构(101f)的两侧,且所述压缩部(303)设于所述进尘口(101b)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腔(101a)的腔壁上设有支撑凸起,所述集尘体(102)的外壁抵接于所述支撑凸起,所述集尘体(102)的外壁和所述收容腔(101a)的腔壁通过所述支撑凸起间隔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组件(100)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40),所述过渡尘盒结构(40)设有过渡尘腔(401a)及连通于所述过渡尘腔(401a)的入尘口(401b)和出尘口(401c),所述出尘口(401c)和所述进尘口(101b)连通;
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抽风口(101c)设于所述收容体(101)的同一侧面上,所述过渡尘盒结构(40)和所述抽吸风机(20)均设于所述进尘口(101b)和所述抽风口(101c)所在的一侧。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主体(10)具有一中心轴线,所述抽吸风机(20)所产生的风流在所述集尘体(102)内的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所述压缩部(303)和所述集尘主体(10)的相对运动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集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部件(30)还包括固定部(301)和伸缩部(302),所述固定部(301)设于所述收容体(101)的外侧,所述伸缩部(302)活动插接于所述收容体(101),所述伸缩部(302)位于所述收容体(101)外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301),所述压缩部(303)连接于所述伸缩部(302)位于所述收容体(101)内侧的一端,所述固定部(301)提供驱动所述伸缩部(302)相对所述收容体(101)运动的动力;
其中,所述压缩部(303)呈板状,所述压缩部(303)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集尘口(102b)的径向尺寸。
17.一种清洁机器人(200),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集尘组件(100)。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机器人(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具有中扫口(20a);所述集尘组件(100)还包括过渡尘盒结构(40),所述过渡尘盒结构(40)设有过渡尘腔(401a)及连通于所述过渡尘腔(401a)的入尘口(401b)和出尘口(401c),所述入尘口(401b)和所述中扫口(20a)连通,供于待集尘物进入所述过渡尘腔(401a),所述出尘口(401c)和所述进尘口(101b)连通。
CN202123392026.XU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Active CN216907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2026.XU CN21690781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2026.XU CN21690781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07810U true CN216907810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55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92026.XU Active CN21690781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07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22574B2 (ja) 真空掃除機用集塵容器
US6934994B2 (en) Vacuum cleaner
EP1674023A1 (en) Multi-cyclone dust collecting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comprising same
US20060137308A1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US20080235899A1 (en) Dust receptacle and steam vaccum cleaner
GB2389034A (en) Vacuum cleaner with interchangeable filtration apparatus
GB2419833A (en) Filter arrangement for cyclone separator
JP4809200B2 (ja) 真空掃除機
EP1674021B1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the same
CN108451442A (zh) 吸尘器
CN216907810U (zh)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100577080C (zh) 电动吸尘器
CN111904323B (zh) 积灰底座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总成
KR20210130461A (ko) 청소기거치대
CN112587029B (zh)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CN116407001A (zh)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0124713U (zh) 积灰底座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总成
CN103908194B (zh) 寝具清洁器
KR100846904B1 (ko) 진공 청소기
CN218922420U (zh) 一种高效尘气分离的双尘杯结构
CN115005725B (zh) 集尘基站
JP2004194806A (ja) 電気掃除機
JP4000521B2 (ja) 電気掃除機
KR20100093444A (ko) 먼지 압축식 집진장치
KR20030035629A (ko) 무선 진공청소기용 집진필터의 착탈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