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93834U -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93834U
CN216893834U CN202123041239.8U CN202123041239U CN216893834U CN 216893834 U CN216893834 U CN 216893834U CN 202123041239 U CN202123041239 U CN 202123041239U CN 216893834 U CN216893834 U CN 216893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arm
piece
handle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4123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双双
王鹏
黄李祥
周校明
谢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ei S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ei S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ei S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ei Si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4123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93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93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93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涉及把手结构的技术领域。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包括:壳体和把手件,把手件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于壳体内,且第一驱动件具有与壳体铰接的第一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安装部铰接的第二连接端;第二驱动件,被配置于壳体内,且第二驱动件具有与壳体铰接的第一铰接端以及与第二安装部铰接的第二铰接端;执行件具有与第一驱动件抵接的第一执行端以及与第二驱动件抵接的第二执行端。本申请可实现驱动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同时移动,并使得把手件外露于壳体,满足用户打开车门的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把手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与传统机械碰撞、融合,使汽车工业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传统汽车门把手与电子技术结合,使隐藏式汽车门把手应运而生。
传统直拉式门把手高出车门钣金,破坏了整车流线造型,既不美观、风阻也较大,无法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旨在解决传统直拉式门把手不能进行伸缩的技术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包括:
把手主体,包括壳体和把手件,且所述把手件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铰接的第一连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铰接的第二连接端;
第二驱动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铰接的第一铰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铰接的第二铰接端;
执行件,至少一部分的结构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执行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第一执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第二执行端,以使所述执行件工作时,所述第一驱动件绕着第一连接端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绕着第一铰接端转动,所述把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转动方向,且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同步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执行件的第一执行端与第一驱动件抵接,执行件的第二执行端与第二驱动件抵接,使得执行件工作时,可实现驱动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同时移动,并使得把手件外露于壳体,满足用户打开车门的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与解锁臂同轴设置的从动件以及与所述从动件限位连接的第一从动臂,所述从动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所述第一从动臂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外露于所述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外露结构被配置为所述从动件背离所述第二执行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外露结构与所述把手件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动件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以使从动件靠近第二执行端的一侧先与第一从动臂接触,且第一从动臂在从动件的作用下一起运动,最终实现开门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件包括从动凸轮以及第一锁扣,所述从动凸轮布设有与所述第一从动臂滑动连接的限位槽,所述第一从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锁扣适配的避让槽,以使所述第一从动臂相对于所述从动凸轮滑动时,所述第一锁扣对所述避让槽形成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动凸轮的限位槽能够在转动的过程中实现对第一从动臂形成限位,并带动第一从动臂沿着其转动方向进行转动,而第一从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其避让槽能够与第一锁扣形成抵接,从而在用户的作用下,通过解锁臂实现车门的开启,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一从动杆、第二从动臂以及与解锁臂同轴设置的第二锁扣,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从动杆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臂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把手件的第二安装部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外露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锁扣与所述第一从动杆形成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从动杆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从动臂进行转动,在把手件外露于壳体的过程中,第二锁扣逐渐与第一从动杆形成卡接,最终在用户的作用下,第二锁扣与解锁臂一同转动,实现开门操作,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杆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适配的第一抵接部,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一从动杆的竖直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从动杆上设置与第二锁扣适配的第一抵接部,可实现在第一从动杆转动的过程带动第二锁扣一同转动,进而实现解锁臂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三从动臂、第三锁扣以及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二从动杆,所述第二从动杆、所述第三锁扣以及解锁臂三者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从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杆背离所述第三锁扣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三从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件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外露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三锁扣与所述第二从动杆形成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从动杆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三从动臂进行转动,并在用户的作用下,通过第二从动杆带动第三锁扣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解锁臂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从动杆上凸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从动杆的竖直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从动杆上设置与第三锁扣适配的第二抵接部,可实现在第二从动杆转动的过程带动第三锁扣一同转动,进而实现解锁臂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件包括执行器以及与所述执行器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前滚轮,所述推杆背离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后滚轮,且所述前滚轮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后滚轮的转动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杆的一端设置前滚轮,推杆的另一端设置后滚轮,可实现执行器工作时,能够将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件包括执行器以及与所述执行器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第一执行部,所述推杆背离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第二执行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杆的一端设置第一执行部,推杆的另一端设置第二执行部,可实现执行器工作时,能够将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背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背离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执行端以及第二执行端配置在把手件的同一侧,可实现执行件工作时,能够将把手件水平外露于壳体,保证车门外观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执行件的第一执行端与第一驱动件抵接,执行件的第二执行端与第二驱动件抵接,使得执行件工作时,可实现驱动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同时移动,并使得把手件外露于壳体,满足用户打开车门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第二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从动凸轮与第一从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第二锁扣与第一从动杆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的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的第四复位弹簧与第一锁扣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把手主体;101、壳体;102、把手件;1021、第一安装部;1022、第二安装部;200、第一驱动件;201、第一连接端;202、第二连接端;300、第二驱动件;301、从动件;3011、从动凸轮;3012、第一锁扣;3013、限位槽;3014、第一凸筋结构;302、第一从动臂;3021、避让槽;3022、第二凸筋结构;303、第一从动杆;304、第二从动臂;305、第二锁扣;306、第二从动杆;307、第三从动臂;308、第三锁扣;400、执行件;401、执行器;402、推杆;4021、前滚轮;4022、后滚轮;500、解锁臂;600;第一复位弹簧;700、第二复位弹簧;800、第三复位弹簧;900、第四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包括:把手主体100、第一驱动件200、第二驱动件300以及执行件400,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第二驱动件300两者被配置在所述把手主体100的同一侧,所述执行件400的执行端用于对应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使得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能够通过所述执行件400进行同步转动,并将所述把手主体100的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所述把手主体100的壳体101。
示例性的,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可用于安装在汽车外车门上,可以是其他车门的应用场景中,以安装在汽车外车门为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以及所述执行件400三者均可通过所述把手主体100安装在汽车外车门上,且汽车外车门上设置有与所述把手主体100的把手件102对应的开口槽,当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隐藏于所述汽车外车门时,所述把手件102可设置成与所述汽车外车门平齐,以保证汽车的外观性,当需要开启车门时,所述执行件400进行工作,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在所述执行件400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并凸设于所述车门,所述执行件400的完成最大行程后,用户通过在所述把手件102靠近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的一侧施加一外力,进而将车门开启。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所述把手主体100,包括壳体101和把手件102,且所述把手件10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1021和第二安装部1022。
示例性的,所述壳体101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两者均被配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执行件400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被配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对所述把手件102进行避让,所述壳体101的周缘间隔设置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用于将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安装在汽车门上。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安装部1021位于所述把手件102的左侧,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位于所述把手件102的右侧,且所述把手件102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壳体101的长度方向,所述执行件400、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三者沿着所述壳体101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
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剖视图,本申请中的所述第一驱动件200,被配置于所述壳体101内,且所述第一驱动件200具有与所述壳体101铰接的第一连接端201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21铰接的第二连接端202。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驱动件200包括但不局限于驱动臂,所述第一连接端201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的左侧,所述第二连接端202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的右侧,且所述第一连接端201通过第一销轴连接于所述壳体101上,其中所述第一销轴上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600;所述第二连接端202通过第二销轴连接于所述把手件102的第一安装部1021,其中所述第二销轴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700,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600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700的共同作用下,当所述执行件400往回收缩时,所述把手件102能够恢复至与壳体101平齐的位置;所述第一复位弹簧600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700均采用平列双扭转弹簧,可保证所述把手件102伸出及复位过程中与车门的间隙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一执行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的左侧面抵接,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二执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的左侧面抵接,且当该所述第一执行端为前滚轮4021,所述第二执行端为后滚轮4022时,为了降低在运动传递过程中存在的摩擦以及噪音,可在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的左侧面与所述前滚轮4021的接触位置涂覆油脂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的左侧面与所述后滚轮4022的接触位置涂覆油脂,为了延长油脂的使用周期,保证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的传动耐久性,可在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与所述前滚轮4021的接触位置以及所述的第二驱动件300与所述后滚轮4022的接触位置设置多个油脂槽结构,所述油脂槽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对应满足所述第一执行端的执行轨迹以及所述第二执行端的执行轨迹即可。
再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所述第二驱动件300,被配置于所述壳体101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具有与所述壳体101铰接的第一铰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铰接的第二铰接端。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布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背离所述执行件400的执行器401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300与所述解锁臂500同轴设置,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在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解锁臂500的转动,所述解锁臂500通过车门拉锁拉动汽车门锁,实现车门开启的过程。
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第二驱动件3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包括与解锁臂500同轴设置的从动件301以及与所述从动件301限位连接的第一从动臂302,所述从动件30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外露于所述从动件301,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外露结构被配置为所述从动件301背离所述第二执行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外露结构与所述把手件102铰接。
示例性的,所述从动件301通过固定销与所述解锁臂500同轴设置,所述固定销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1上,所述从动件301、所述解锁臂500以及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绕着所述固定销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动件301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以使从动件301靠近第二执行端的一侧先与第一从动臂302接触,且第一从动臂302在从动件301的作用下一起运动,最终实现开门操作。
再如图2或图3所示,所述从动件301包括从动凸轮3011以及第一锁扣3012,所述从动凸轮3011布设有与所述第一从动臂302滑动连接的限位槽3013,所述第一从动臂302具有与所述第一锁扣3012适配的避让槽3021,以使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相对于所述从动凸轮3011滑动时,所述第一锁扣3012对所述避让槽3021形成抵接。
示例性的,所述从动凸轮3011可设置成扇形、圆形、方形等,只要满足所述从动凸轮301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从动臂以及所述第一锁扣3012的正常工作即可。
其中,当所述从动凸轮3011设置成扇形时,所述从动凸轮3011的圆弧段位于所述从动凸轮3011背离所述把手件102的一侧,且所述从动凸轮3011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以及容纳所述第一锁扣3012,所述从动凸轮301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限位槽3013,所述限位槽3013与所述开槽相连通,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上下两侧设置有顶柱,所述顶柱布设于所述限位槽3013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限位槽3013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所述避让槽3021的长度方向,所述限位槽3013沿着所述执行件400的执行器401执行方向分布,且所述限位槽3013可设置成圆弧状,以使所述从动凸轮3011转动时,所述第一锁扣3012能够与所述避让槽3021形成抵接,此时所述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开启车门时,用户对所述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1022的附近施加一外力,所述顶柱从所述避让槽3021靠近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二执行端的一侧移动至所述避让槽3021背离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二执行端的一侧(即顶柱从图2中从动凸轮3011的左侧移动至从动凸轮3011的右侧),并通过所述第一锁扣3012带动所述解锁臂500转动,实现了车门的开启。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动凸轮3011的限位槽3013能够在转动的过程中实现对第一从动臂302形成限位,并带动第一从动臂302沿着其转动方向进行转动,而第一从动臂302在转动过程中,其避让槽3021能够与第一锁扣3012形成抵接,从而在用户的作用下,通过解锁臂500实现车门的开启,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从动凸轮3011与第一从动臂302的结构示意图;当所述把手件102处在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的位置以及用户外拉所述把手件102时,由于受重力以及手部向下作用力的影响,所述把手件102会出现上下晃动的现象,为了在不影响其内部结构运动前提下,所述从动凸轮3011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凸筋结构3014,所述可用于与壳体101的内侧抵接,且所述第一从动臂302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二凸筋结构3022,所述第二凸筋结构3022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与所述从动凸轮3011对应的第二凸筋结构3022用于与所述从动凸轮3011抵接,与所述壳体101对应的第二凸筋结构3022用于与所述壳体101抵接。
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包括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一从动杆303、第二从动臂304以及与解锁臂500同轴设置的第二锁扣305,所述第二从动臂304的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从动杆303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臂304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1022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102外露于所述壳体101时,所述第二锁扣305与所述第一从动杆303形成抵接。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从动杆303背离所述把手件102的一侧,所述第一从动杆303的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壳体101铰接,所述第一从动杆30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销轴与所述第二从动臂30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臂304的另一端通过第五销轴与所述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1022铰接,所述第二锁扣305布设于所述第一从动杆303与所述把手件10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锁扣305通过紧固销与所述解锁臂500同轴连接,且为了保证用户脱离所述把手件102时,汽车车门能够自动上锁,所述解锁臂500显露于所述壳体101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800,其中所述第三复位弹簧800包括但不局限于扭簧,且所述第三复位弹簧800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解锁臂500形成抵接,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壳体101形成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把手件102外露于所述壳体101时,所述第三复位弹簧800具有一定的扭转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从动杆303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从动臂304进行转动,在把件外露于壳体101的过程中,第二锁扣305逐渐与第一从动杆303形成卡接,最终在用户的作用下,第二锁扣305与解锁臂500一同转动,实现开门操作,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第二锁扣305与第一从动杆303连接示意图,所述第一从动杆303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臂304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305适配的第一抵接部,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一从动杆303的竖直方向。
示例性的,当所述把手件102刚好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时,所述第二锁扣305刚好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当用户握住所述把手件102并施加一外力时,所述第二锁扣305随着所述第一从动杆303转动一定角度后,所述解锁臂500也随着所述第二锁扣305进行转动,从而完成车门的开启。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从动杆303上设置与第二锁扣305适配的第一抵接部,可实现在第一从动杆303转动的过程带动第二锁扣305一同转动,进而实现解锁臂500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
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包括第三从动臂307、第三锁扣308以及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二从动杆306,所述第二从动杆306、所述第三锁扣308以及解锁臂500三者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从动臂30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杆306背离所述第三锁扣308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三从动臂307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件102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102外露于所述壳体101时,所述第三锁扣308与所述第二从动杆306形成抵接。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从动杆306的一端与第三锁扣308通过解锁臂500铰接于壳体101上,所述第二从动杆3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从动臂307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三从动臂307的另一侧与所述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1022铰接,其中,所述第二从动杆306的一端可设于所述第三锁扣308与所述解锁臂500之间,所述第二从动杆306的一端也可设于所述第三锁扣308背离所述解锁臂500的一侧,所述第三锁扣308可通过固定销固定于所述解锁臂500上,以使第二从动杆306与第三锁扣308接触后,能够实现所述第二从动杆306、所述第三锁扣308以及解锁臂500三者的同步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从动杆306在第二执行端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三从动臂307进行转动,并在用户的作用下,通过第二从动杆306带动第三锁扣308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解锁臂500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提升了汽车的外观性,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汽车在形式过冲中的风阻。
再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从动杆306上凸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从动杆306的竖直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从动杆306上设置与第三锁扣308适配的第二抵接部,可实现在第二从动杆306转动的过程带动第三锁扣308一同转动,进而实现解锁臂500的转动,完成车门开启的操作。
再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所述执行件400,至少一部分的结构被配置于所述壳体101内,所述执行件400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抵接的第一执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0抵接的第二执行端,以使所述执行件400工作时,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绕着第一连接端201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绕着第一铰接端转动,所述把手件102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所述第一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200背离所述第一安装部1021的一侧,所述第二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300背离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的一侧;通过将第一执行端以及第二执行端配置在把手件102的同一侧,可实现执行件400工作时,能够将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壳体101,保证车门外观性。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200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300的转动方向,且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同步转动。
示例性的,所述执行件400可以安装在所述壳体101内,也可安装在所述壳体101的外部,所述执行件400的第一执行端以及第二执行端执行的方向一致,且所述第一执行端以及第二执行端的执行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壳体101的长度方向,当所述执行件400执行至最大位移时,所述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10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执行件400的第一执行端与第一驱动件200抵接,执行件400的第二执行端与第二驱动件300抵接,使得执行件400工作时,可实现驱动第一驱动件200以及第二驱动件300同时移动,并使得把手件102外露于壳体101,满足用户打开车门的操作。
如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爆炸示意图,所述执行件400包括执行器401以及与所述执行器401连接的推杆402,所述推杆402靠近所述执行器401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抵接的前滚轮4021,所述推杆402背离所述执行器401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0抵接的后滚轮4022,且所述前滚轮4021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后滚轮4022的转动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杆402的一端设置前滚轮4021,推杆402的另一端设置后滚轮4022,可实现执行器401工作时,能够将第一驱动件200以及第二驱动件300同步转动。
再如图2、图5、图7所示,所述执行件400包括执行器401以及与所述执行器401连接的推杆402,所述推杆402靠近所述执行器401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0抵接的第一执行部,所述推杆402背离所述执行器401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00抵接的第二执行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杆402的一端设置第一执行部,推杆402的另一端设置第二执行部,可实现执行器401工作时,能够将第一驱动件200以及第二驱动件300同步转动。
示例性的,所述把手件102处于伸出状态,即汽车在接收到把手件102开启的信号后,所述执行件400的执行器401电路接通,所述推杆402的第一执行端以及第二执行端对应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00、所述第二驱动件300向前移动,最终所述把手件102水平外露于壳体101,为了实现车门开启动作,用户还需进一步手动操作,即用户将手部放置于所述把手件102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的一侧,并往外侧用力拉动所述把手件102,所述把手件102被拉动后,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将往外侧运动,并带动所述解锁臂500旋转,使得固定在所述解锁臂500上部的车门拉锁被拉动,最终实现车门门锁的打开;当完成车门开启动作后,用户的手部将离开所述把手件102,此时所述第三复位弹簧800处于扭转状态,手部松开后,所述把手件102将恢复至与壳体101水平外露的位置,进而所述执行件400的执行器401进行收缩动作,带动所述推杆402恢复至原始位置,此时,由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600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700处于扭转状态,故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600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700的作用下将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00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件300恢复至原始状态,从而完成所述把手件102隐藏于所述壳体101。
请参照图9、图10,在所述把手件102被推出的过程中,所述执行器401需要同时克服第一复位弹簧600及第二复位弹簧700的扭转力;其中,第二复位弹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为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提供复位力,为了保证把手件102伸出后顺利复位,且在复位位置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则要求第一复位弹簧600及第二复位弹簧700具有较大的回弹力,而第一复位弹簧600及第二复位弹簧700的回弹力增大将会进一步增大执行器401的推出阻力。
为了降低执行器401的推出阻力,在其中的一个方案中将取消第二复位弹簧700,新增第四复位弹簧900,所述第四复位弹簧900套设于第一锁扣3012或者第二锁扣305或者第三锁扣308上,以套设于第一锁扣3012为例,第四复位弹簧900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一锁扣3012的卡爪面抵接,第四复位弹簧900的第二自由端与第一从动臂302抵接,其相对于第二复位弹簧600,第四复位弹簧900距离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位置更近,故第四复位弹簧900可使用更小的扭力使得把手件102的第二安装部复位。
具体的,在把手件102处于隐藏状态下,为防止各零件的松动,第四复位弹簧900处于初步扭转状态,当把手件102处于伸出过程中,第一从动臂302将推动第四复位弹簧900进行扭转,此时由于第一锁扣3012与解锁臂500相连接,而解锁臂500上部具有第三复位弹簧800,在第三复位弹簧800的反作用力下,第一锁扣3012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第四复位弹簧900与第一锁扣3012的卡爪面抵接的一端将保持不动,且当用户对把手件102进行手拉时,第四复位弹簧900将同时与第一从动臂302、第一锁扣3012进行同步旋转运动,当把手件102需要复位时,由于第四复位弹簧900处于扭转状态,在第四复位弹簧900的作用力基础上,把手件102的相关零部件将进行复位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汽车处于断电或亏电状态下时,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为了保证用户能够在该状态下正常实现开门操作,用户使用手部在所述把手件102靠近第一安装部1021的一侧向其内侧按压,所述把手件102将以其与第一驱动件200的铰接处作为旋转点,进而翘动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向外侧运动,此时用户使用手部握住所述第二安装部1022位置附近,并通过车门钥匙与钥匙孔的适配,实现开门的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把手主体,包括壳体和把手件,且所述把手件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铰接的第一连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铰接的第二连接端;
第二驱动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铰接的第一铰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铰接的第二铰接端;
执行件,至少一部分的结构被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执行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第一执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第二执行端,以使所述执行件工作时,所述第一驱动件绕着第一连接端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绕着第一铰接端转动,所述把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水平外露于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转动方向,且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与解锁臂同轴设置的从动件以及与所述从动件限位连接的第一从动臂,所述从动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所述第一从动臂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外露于所述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外露结构被配置为所述从动件背离所述第二执行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从动臂的外露结构与所述把手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包括从动凸轮以及第一锁扣,所述从动凸轮布设有与所述第一从动臂滑动连接的限位槽,所述第一从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锁扣适配的避让槽,以使所述第一从动臂相对于所述从动凸轮滑动时,所述第一锁扣对所述避让槽形成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一从动杆、第二从动臂以及与解锁臂同轴设置的第二锁扣,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从动杆铰接,所述第二从动臂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所述把手件的第二安装部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外露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二锁扣与所述第一从动杆形成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杆靠近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适配的第一抵接部,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一从动杆的竖直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三从动臂、第三锁扣以及与所述第二执行端抵接的第二从动杆,所述第二从动杆、所述第三锁扣以及解锁臂三者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从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杆背离所述第三锁扣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三从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件铰接,以使所述把手件外露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三锁扣与所述第二从动杆形成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从动杆上凸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凸设方向被配置为所述第二从动杆的竖直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件包括执行器以及与所述执行器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前滚轮,所述推杆背离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布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后滚轮,且所述前滚轮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后滚轮的转动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件包括执行器以及与所述执行器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抵接的第一执行部,所述推杆背离所述执行器的一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抵接的第二执行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背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执行端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背离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侧。
CN202123041239.8U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Active CN216893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1239.8U CN216893834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1239.8U CN216893834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93834U true CN216893834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5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41239.8U Active CN216893834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93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35763B1 (ko) 글로브박스의 로드 작동장치
CN114046091A (zh)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KR100244167B1 (ko) 차량잠금래치
US20050093306A1 (en) Exterior door handle with minimum surface intrusion
KR20140090212A (ko) 다중-부품 포올을 갖는 록킹 장치
CA2638303C (en) Rotating disk system for a vehicle door latch assembly
EP1649123B1 (en) A lock for a door of a motor vehicle
US4671549A (en) Tubular automatic deadbolt latch
EP3575521A1 (e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EP2716843B1 (en) Lever-type handle and lock member for the lever-type handle
CN216893834U (zh)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JP4092770B2 (ja) 車両用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EP3575522A1 (en) Vehicular door latch device
CN101169016A (zh) 一种可双向开启的插芯式门锁
KR101704060B1 (ko) 자동차용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의 조립 구조
JP3521215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チェッカ兼用ドアヒンジ
JP4368565B2 (ja) 錠前の反転ラッチ用ストッパー機構
KR100526814B1 (ko) 자동차용 아웃 사이드 도어 핸들의 조립 구조
JP5420949B2 (ja)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CN213742756U (zh) 锁舌组件及锁具
CN211874140U (zh) 一种解锁噪音小的电子锁门把手结构
CN210457122U (zh) 电磁安全门锁
CN216949877U (zh) 一种开关门机构
CN210003348U (zh) 一种车辆、内燃机、配气机构及其气门摇臂组件
JP3358980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