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9853U -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9853U
CN216889853U CN202123135241.1U CN202123135241U CN216889853U CN 216889853 U CN216889853 U CN 216889853U CN 202123135241 U CN202123135241 U CN 202123135241U CN 216889853 U CN216889853 U CN 2168898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clamping
counterweight
turntable
counter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352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印西达
刘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 Medium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 Medium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 Medium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 Medium Lif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352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98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98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98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该装置包括活动配重、转台和用于提升所述活动配重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活动配重上,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转台,所述转台上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进入部和卡接部,所述第二端用于通过所述进入部,且在所述转台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所述卡接部。这样,通过将提升机构可拆卸式安装在活动配重上,以使提升机构不占用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指标,进而减轻了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配重是保证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设备整机稳定性的重要构件,随着整车起吊性能的提升,配重的质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使整车质量符合道路运输标准,通常采用活动配重的形式,即配重单独由运输车运输至起重机的车架上,然后利用提升油缸将配重提升至起重机的转台上。
现有技术中,用于提升配重的提升油缸固定安装在转台上,当需要挂配重时,提升油缸的活塞杆朝下伸出,插入放置在车架上的配重的提升孔中,然后提升油缸的活塞杆缩回,提升并挂上配重。但由于提升油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重量,会占用起重机的整车重量指标,且当配重质量较大时,所采用的提升油缸的重量也会达到几百公斤,不利于起重机整车重量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设备的整车重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包括活动配重、转台和用于提升所述活动配重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活动配重上,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转台,所述转台上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进入部和卡接部,所述第二端用于通过所述进入部,且在所述转台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所述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转台包括转台本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于所述转台本体的两侧,所述进入部包括第一进入部和第二进入部,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进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部和第二提升部,所述第一提升部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提升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架。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为相互连通的圆形孔和第一U形孔,所述第一提升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圆形孔的截面半径,且大于所述第一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U形孔,所述第二U形孔连通于外部空间,以使所述外部空间形成所述第二进入部,所述第二提升部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板,所述第二卡板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第二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下方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所述第一底板上与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所述第一提升部穿过的过孔结构,且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过孔结构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限位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下方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二进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所述第二底板上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提升部的缺口,且所述第二卡接部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缺口内。
可选地,所述转台包括角度检测机构,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转台转动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活动配重上设有定位槽和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提升机构与所述活动配重连接的一端插在所述定位槽内,并在所述螺纹孔处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活动配重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重自提升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台上的液压阀和第一液压管,所述提升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提升油缸和第二液压管,所述第一液压管的一端适于通过所述液压阀与起重设备的液压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液压管远离于所述提升油缸的一端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配重自提升装置通过将提升机构可拆卸式安装在活动配重上,即提升机构的第一端可拆卸式连接在活动配重上,提升机构的第二端与转台用于通过进入部,且在转台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卡接部。这样,当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设备需要挂配重时,通过将提升机构的第二端在转台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转台上,然后利用提升机构提升活动配重,并挂在转台上,如此以完成起重机的配重操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使得提升机构既可以起到提升活动配重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与活动配重一起作为配重来使用,保证起重设备能够稳定地进行吊装作业。当起重设备完成吊装作业时,通过驱动转台反向转动以解除提升机构与转台之间的卡接,使得提升机构与转台分离,从而将提升机构与活动配重一起从转台上拆卸下来,使得提升机构不会占用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指标,进而减轻了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同时,通过卡接的方式来实现提升机构与转台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以减少拆装配重时的工作量,提高拆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自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自提升装置的俯视示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自提升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台在第一支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台在第一支架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台在第二支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台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升机构与活动配重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升机构与活动配重装配时的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活动配重;11、定位槽;12、螺纹孔;2、转台;21、转台本体;22、进入部;221、第一进入部;23、卡接部;231、第一卡接部;232、第二卡接部;24、第一支架;241、第一限位板;242、第一底板;243、过孔结构;25、第二支架;251、第二限位板;252、第二底板;253、缺口;3、提升机构;31、第一提升部;311、第一卡板;32、第二提升部;321、第二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左侧,X轴的反向代表右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前侧,Y轴的反向代表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包括活动配重1、转台2和用于提升活动配重1的提升机构3,提升机构3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活动配重1上,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转台2,转台2上对应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进入部22和卡接部23,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用于通过进入部22,且在转台2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卡接部23。
具体地,在活动配重1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先将提升机构3装配到活动配重1上,使得提升机构3与活动配重1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输和使用。提升机构3可以是通过伸缩运动来提升活动配重1,例如采用伸缩油缸,也可以是通过滑轮来提升活动配重1,还可以是通过多节爬升机构来提升活动配重1,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为方便解释说明,本实施例以提升机构3通过伸缩运动来提升活动配重1为例进行说明。当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设备需要挂配重时,通过运输车等运输设备将带有提升机构3的活动配重1运输至起重机的车架上,此时,提升机构3先进行伸出运动,当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穿过进入部22时停止伸出运动,然后驱动转台2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卡接于卡接部23,从而使得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即提升机构3远离与活动配重1连接的一端)连接至转台2上,然后提升机构3进行收缩运动,以带动活动配重1向上运动,直至挂在转台2上,如此以完成起重机的配重操作,同时也实现了配重的自提升操作;而在起重机完成重物的吊装作业且需要将配重拆下来时,提升机构3进行伸出运动以带动活动配重1向下运动,直至活动配重1下降至起重机的车架上,然后驱动转台2反向转动以使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与卡接部23解除卡接,从而解除提升机构3与转台2之间的连接,使提升机构3与转台2分离,最后提升机构3进行收缩运动以使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向下穿过进入部22并收回,直至提升机构3和活动配重1恢复至活动配重1使用之前的状态。
现有技术中,提升机构3安装在转台2上,不管起重设备需不需要挂配重,提升机构3始终安装在转台2上,也就是说,在起重设备不工作时,提升机构3也作为起重设备的组成部件而占有一定的整车质量指标。而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机构3可拆卸式安装在活动配重1上,即提升机构3的第一端可拆卸式连接在活动配重1上,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用于通过进入部22,且在转台2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卡接部23。这样,当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设备需要挂配重时,通过将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在转台2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转台2上,然后利用提升机构3提升活动配重1,并挂在转台2上,如此以完成起重机的配重操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使得提升机构3既可以起到提升活动配重1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与活动配重1一起作为配重来使用,保证起重设备能够稳定地进行吊装作业。当起重设备完成吊装作业时,通过驱动转台2反向转动以解除提升机构3与转台2之间的卡接,使得提升机构3与转台2分离,从而将提升机构3与活动配重1一起从转台2上拆卸下来,使得提升机构3不会占用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指标,进而减轻了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同时,通过卡接的方式来实现提升机构3与转台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以减少拆装配重时的工作量,提高拆装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3所示,转台2包括转台本体21、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相对设置于转台本体21的两侧,进入部22包括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二进入部,卡接部23包括第一卡接部231和第二卡接部232,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设于第一支架24上,第二进入部和第二卡接部232设于第二支架25上,提升机构3包括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第一提升部31用于连接于第一支架24,第二提升部32用于连接于第二支架25。
具体地,在提升活动配重1时,可以采用一个提升部进行提升,此时提升部安装在活动配重1的中心位置,以保证提升过程的平稳性;也可以采用两个、三个等多个提升部进行提升,此时,多个提升部均匀分布在活动配重1上,以保证活动配重1在提升过程中受力平衡。其中,提升部通常为提升油缸,即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通常采用提升油缸。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转台本体21上,当然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转台本体21上,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通常竖直设置安装在活动配重1上,即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的下端(即提升机构3的第一端,也是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位于图中Z轴反向的一端)可拆卸式固定在活动配重1上,在起重设备需要装载配重时,即将活动配重1提升至转台2上时(也就是提升活动配重1时),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的上端(即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也是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位于图中Z轴正向的一端,也是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远离于活动配重1的一端)在转台2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分别与第一支架24上的第一卡接部231和第二支架25上的第二卡接部232卡接,而在需要拆卸配重时,通过解除第一提升部31与第一支架24、第二提升部32与第二支架25之间的卡接,以将活动配重1连同提升机构3一起拆卸下来。
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两个提升部来提升活动配重1,即提升机构3包括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如此设置,以将活动配重1的重量分配到两个提升部上,避免采用一个提升部时使得该提升部承受较大载荷,从而可以选择规格较小、质量较小的提升部,降低了配重自提升装置的生产成本;而且,通过在转台本体21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并将第一进入部221和卡第一卡接部231设置在第一支架24上,将第二进入部和第二卡接部232设置在第二支架25上,以在不改变转台2的主体结构的基础上,给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用于连接转台2的一端提供安装位,实现提升机构3与转台2之间的连接和分离。
进一步地,转台本体21包括卷扬箱,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分别设置在卷扬箱的左右两侧(即卷扬箱位于图中X轴方向的两侧)。
可选地,结合图1、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分别为相互连通的圆形孔和第一U形孔,第一提升部31与第一支架24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板311,第一卡板311的截面半径小于圆形孔的截面半径,且大于第一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具体地,第一提升部31用于连接第一支架24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板311,且第一卡板311为圆形板,当第一提升部31为提升油缸时,第一卡板311设置在提升油缸的活塞杆的端部,并与活塞杆一体式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第一进入部221为圆形孔,第一卡接部231为第一U形孔,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相互连通后形成类似于钥匙孔或类似于“8”字形的异形孔结构,并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设置,且圆形孔位于第一U形孔靠近第二卡接部232的一端,圆形孔与第一U形孔在U形的开口处连通,其中,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为转台本体21绕竖直轴线旋转时所形成的运动轨迹中的一条圆形轨迹;而且,呈圆形板的第一卡板311的截面半径小于圆形孔的截面半径,且大于第一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其中,第一卡板311的截面半径指的是第一卡板311在其法线方向上的截面的半径,而圆形孔的截面半径指的是圆形孔的半径,由于第一U形孔包括平行部分和呈半圆孔状的圆弧部分,故第一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指的是该半圆孔的半径。
这样,在起重设备将放置在车架上的带有提升机构3的活动配重1挂到转台2上的过程中,第一提升部31向上伸出,直至位于第一提升部31端部的第一卡板311穿过圆形孔时停止,此时通过驱动转台2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一提升部31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从圆形孔卡入第一U形孔,然后第一提升部31收缩,使得第一卡板311卡接于第一U形孔,且第一提升部31继续收缩,以带动活动配重1向上运动,直至活动配重1上升至转台本体21的底部位置(即卷扬箱的底部)时停止,从而将活动配重1挂在转台2上;而在拆卸活动配重1时,第一提升部31进行伸出运动,以驱使活动配重1向下运动,直至活动配重1降至起重设备的车架上,然后驱动转台2反向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一提升部31端部的第一卡板311从第一U形孔移至圆形孔,从而解除第一提升部31用于连接转台2的一端与第一卡接部231之间的卡接,此时,第一提升部31进行收缩运动,并带动第一卡板311向下穿过圆形孔,直至第一提升部31全部收回,如此以完成配重的拆卸;从而可以通过转台2的回转运动来实现第一提升部31与转台2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操作简单,效率高。
可选地,结合图3、图6至图8所示,第二卡接部232为第二U形孔,第二U形孔连通于外部空间,以使该外部空间形成第二进入部,第二提升部32与第二支架25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板321,第二卡板321的截面半径大于第二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具体地,第二提升部32用于连接第二支架25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板321,且第二卡板321为圆形板,当第二提升部32为提升油缸时,第二卡板321设置在提升油缸的活塞杆的端部,并与活塞杆一体式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第二卡接部232为第二U形孔,且第二U形孔连通于外部空间,即第二卡接部232呈U形豁口结构,并沿转台本体21转动时的切线方向设置,其中,第二U形孔沿转台本体21转动时的切线方向设置指的是第二U形孔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设置,也就是说,从第二U形孔的U形开口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位于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而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为转台本体21绕竖直轴线旋转时所形成的运动轨迹中的一条圆形轨迹。而且,呈圆形板的第二卡板321的截面半径大于第二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其中,第二卡板321的截面半径指的是第二卡板321在其法线方向上的截面的半径,由于第二U形孔包括平行部分和呈半圆孔状的圆弧部分,故第二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指的是该半圆孔的半径。
这样,在起重设备将放置在车架上的带有提升机构3的活动配重1挂到转台2上的过程中,第二提升部32向上伸出,当位于第二提升部32端部的第二卡板321上升到进入第二进入部并位于第二卡接部232的旁侧时停止,此时通过驱动转台2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二提升部32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从第二U形孔的外部空间(即第二进入部)卡入第二U形孔内,然后第二提升部32收缩,使得第二卡板321与第二卡接部232卡接,且第二提升部32继续收缩,以带动活动配重1向上运动,直至活动配重1上升至转台本体21的底部位置(即卷扬箱的底部)时停止,从而将活动配重1挂在转台2上;而在拆卸活动配重1时,第二提升部32进行伸出运动,以驱使活动配重1向下运动,直至活动配重1降至起重设备的车架上,然后驱动转台2反向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二提升部32从第二U形孔内移动至第二进入部,即第二U形孔的外部空间,从而解除第二提升部32用于连接转台2的一端与第二卡接部232之间的卡接,此时,第二提升部32进行收缩运动,并带动第二卡板321向下运动,直至第二提升部32全部收回,如此以完成配重的拆卸;从而可以通过转台2的回转运动来实现第二提升部32与转台2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操作简单,效率高。
进一步地,在将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分别设置为相互连通的圆形孔和第一U形孔的基础上,将第二卡接部232设置为第二U形孔,并使第二U形孔连通于外部空间,以使该外部空间形成第二进入部。这样,当第一提升部31穿过第一进入部221,且第二提升部32上升至第二卡接部232的U形开口处时,驱动转台2转动一定角度,就可以使第一提升部31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从第一进入部221卡入第一卡接部231,同时使第二提升部32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从第二卡接部232的外部卡入第二卡接部232内。从而可以通过转台2的回转运动来同时实现第一提升部31和第二提升部32与转台2之间的连接和分离,进一步提高了拆装配重时的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地,转台2包括角度检测机构,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转台2转动的角度。角度检测机构通常为角度传感器,即转台2上设有角度传感器。这样,在通过驱动转台2转动一定角度以使两个提升部用于连接转台2的一端卡入对应的卡接部时,可以利用角度传感器来检测转台2转动的角度,以确定转台2与活动配重1之间的相对位置,方便活动配重1自提升。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第一支架24包括第一限位板241和设置在第一限位板241下方的第一底板242,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设置在第一限位板241上,第一底板242上与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第一提升部31穿过的过孔结构243,且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在第一底板242上的正投影均位于过孔结构243内。
具体地,第一限位板241和第一底板242均水平设置在转台本体21的左侧,且第一底板242位于第一限位板241的下方;第一提升部31通常呈圆柱状,设置在第一提升部31端部的第一卡板311通常呈圆形板状结构,当第一卡板311的直径大于第一提升部31的外径时,过孔结构243的尺寸要大于第一卡板311的直径,以便于第一卡板311能够从过孔结构243处穿过,而当第一卡板311的直径小于第一提升部31的外径时,过孔结构243的尺寸只需要大于第一提升部31的外径即可,但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过孔结构243的尺寸都要大于第一进入部221与第一卡接部231连通后的异形孔的尺寸,即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在第一底板242上的正投影均位于过孔结构243内。当第一提升部31用于连接转台2的一端从第一进入部221卡入第一卡接部231时,第一卡板311的底部与第一限位板241的顶部抵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板241和第一底板242以增强第一支架24乃至转台2的结构强度,以保证活动配重1挂在转台2上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第一底板242上设置用于第一提升部31穿过的过孔结构243,并使第一进入部221和第一卡接部231在第一底板242上的正投影均位于过孔结构243内,以便于第一提升部31向上伸出时能够从过孔结构243处穿过第一底板242,然后穿过第一进入部221,避免第一底板242阻碍第一提升部31进行伸缩运动。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过孔结构243为腰形孔。
过孔结构243可以设置为方形、椭圆形、U形等几何形状,本实施例中优选将过孔结构243设置为腰形孔,以方便加工。
可选地,结合图6和图7所示,第二支架25包括第二限位板251和设置在第二限位板251下方的第二底板252,第二进入部和第二卡接部232设置在第二限位板251上,第二底板252上与第二卡接部23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避让第二提升部32的缺口253,且第二卡接部232在第二底板252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缺口253内。
具体地,第二提升部32与第一提升部31的结构相同,均呈圆柱结构;第二限位板251和第二底板252均水平设置在转台本体21的右侧,且第二底板252位于第二限位板251的下方;呈第二U形孔的第二卡接部232设置在第二限位板251上,且第二U形孔的开口位于第二限位板251的右侧边;而且,缺口253的尺寸大于第二卡接部232的尺寸,同时也大于第二提升部32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板251和第二底板252以增强第二支架25乃至转台2的结构强度,以保证活动配重1挂在转台2上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第二底板252上设置用于避让第二提升部32的缺口253,并使第二卡接部232在第二底板252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缺口253内,以便于第二提升部32沿转台本体21的轨迹圆的切线方向从第二卡接部232的外部卡入第二卡接部232内时,第二提升部32可以从缺口253的外部进入缺口253内,避免第二底板252阻碍第二提升部32进行伸缩运动。
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缺口253呈U形。
缺口253可以设置为方形、U形、半圆形等几何形状,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缺口253设置为U形,一方面能够与呈U形豁口结构的第二卡接部232相匹配,另一方便可以方便加工。
可选地,结合图8和图9所示,活动配重1上设有定位槽11和螺纹孔12,螺纹孔12设置在定位槽11内,提升机构3与活动配重1连接的一端插在定位槽11内,并在螺纹孔12处通过紧固件与活动配重1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定位槽11沿竖直方向贯穿活动配重1,同时,在活动配重1的底部设有螺纹孔12,且螺纹孔12位于定位槽11内。例如提升油缸的提升机构3插入定位槽11,并在螺纹孔12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活动配重1可拆卸连接。
这样,通过在活动配重1上设置定位槽11以给提升机构3提供安装位;同时,通过将提升机构3以插入定位槽11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可以减小提升机构3装配至活动配重1上后的整体体积,从而方便运输;另外,在定位槽11内设置螺纹孔12,以使提升机构3与活动配重1在螺纹孔12处通过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不仅连接牢固,而且拆装方便。
可选地,配重自提升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转台2上的液压阀和第一液压管,提升机构3包括相互连接的提升油缸和第二液压管,第一液压管的一端适于通过液压阀与起重设备的液压系统连接,第一液压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液压管远离于提升油缸的一端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
驱动提升油缸提升活动配重1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油站,也可以来源于起重设备的动力系统,而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动力来源于起重设备的动力系统。具体地,转台2上布置有液压阀及第一液压管,第一液压管的一端通过液压阀连接至起重设备的液压系统中,另一端采用软管,且软管端带有快速接头,与提升油缸连接的第二液压管上也带有快速接头。这样,通过将第二液压管上的快速接头与第一液压管上的快速接头连接,以便于利用起重设备的整车动力系统给提升油缸提供液压动力,从而无需另外设置动力机构来驱动提升油缸提升活动配重1,简化了配重自提升装置的结构,同时也节省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
本实施例中,起重设备包括底盘、转台2、起重臂以及带有提升机构3的活动配重1,起重臂与转台2铰接,转台2安装在底盘上并可以在底盘上转动。在起重设备需要配重时,由运输车将带有提升机构3的活动配重1运输至底盘的车架上的预定位置,然后利用提升机构3提升活动配重1,并在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穿过转台2上的进入部后,通过驱动转台2转动以使提升机构3的第二端卡接在转台2上的卡接部23处;而在起重设备完成吊装作业时,通过解除提升机构3与转台2之间的卡接以使提升机构3与转台2分离,从而将提升机构3与活动配重1一起从转台2上拆卸下来,使得提升机构3不会占用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指标,进而减轻了起重设备的整车质量。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动配重、转台和用于提升所述活动配重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活动配重上,所述提升机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转台,所述转台上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进入部和卡接部,所述第二端用于通过所述进入部,且在所述转台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卡接于所述卡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包括转台本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于所述转台本体的两侧,所述进入部包括第一进入部和第二进入部,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进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部和第二提升部,所述第一提升部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提升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为相互连通的圆形孔和第一U形孔,所述第一提升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圆形孔的截面半径,且大于所述第一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U形孔,所述第二U形孔连通于外部空间,以使所述外部空间形成所述第二进入部,所述第二提升部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板,所述第二卡板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第二U形孔的圆弧部分的截面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下方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所述第一底板上与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所述第一提升部穿过的过孔结构,且所述第一进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过孔结构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限位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下方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二进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所述第二底板上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提升部的缺口,且所述第二卡接部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缺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包括角度检测机构,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转台转动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配重上设有定位槽和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提升机构与所述活动配重连接的一端插在所述定位槽内,并在所述螺纹孔处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活动配重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台上的液压阀和第一液压管,所述提升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提升油缸和第二液压管,所述第一液压管的一端适于通过所述液压阀与起重设备的液压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液压管远离于所述提升油缸的一端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
10.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配重自提升装置。
CN202123135241.1U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Active CN2168898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5241.1U CN216889853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5241.1U CN216889853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9853U true CN216889853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4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35241.1U Active CN216889853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98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03749A (zh)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吊装设备的钢缆检测装置
EP3150545A1 (en) Combined counterweight hoo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unterweight mounting structure
CN215479354U (zh) 一种带载变位装置及起重机
CN216889853U (zh) 一种配重自提升装置及起重设备
CN113636449B (zh) 一种带锁紧机构的集装箱门式起重机
CN111824972B (zh) 起重机
CN218201776U (zh) 适用于柴油汽缸砂芯的吊运装置
CN211813140U (zh) 一种起重机配重结构及随车起重机
CN114608383B (zh) 箭体起竖装置
CN210393491U (zh) 一种可快速拆装的化工设备检修用吊装架
CN212222263U (zh) 自拆装变位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CN205328454U (zh) 一种钢桶专用吊具
CN105621261A (zh) 一种轨道式物料吊装装置
CN212055549U (zh) 一种井下三机大规格轴承装配工装
CN113651250A (zh) 一种副卷扬自拆卸起重机
CN209522499U (zh) 一种新型的建筑安装吊装装置
CN110255399A (zh) 一种超大吨位起重机伸缩液压缸用悬空式滑道爬升结构
CN112456373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安装用起吊装置
CN111056436A (zh) 用于安装设备的龙门吊
CN204873408U (zh) 一种飞轮室吊装工装
CN218112828U (zh) 一种车辆拆装用移动设备
CN215402743U (zh) 一种起重机用自装卸式配重装置、配重固定平台及起重机
CN214360128U (zh) 可折叠平台用吊装设备
CN219860128U (zh) 一种板件翻转吊具
CN219708898U (zh) 一种新型隔墙板吊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