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7074U -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7074U
CN216887074U CN202220206532.0U CN202220206532U CN216887074U CN 216887074 U CN216887074 U CN 216887074U CN 202220206532 U CN202220206532 U CN 202220206532U CN 216887074 U CN216887074 U CN 216887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icycle
rear wheel
bottom fork
axl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065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凯明
周振福
黄河胜
张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poco Blu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poco Bl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poco Blu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poco Bl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065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7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7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7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上述后平叉。单车包括上述车架组合及前后车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逐渐都使用交通工具,单车作为健康出行的方式之一,人们也愈加倾向选择用单车来作为短程的出行工具,然而在现有的单车技术中,单车后车轮在经历颠簸时,链条容易松动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
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
优选地,所述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所述后轮轴心端与所述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
优选地,所述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所述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所述加强管设置于两所述夹持臂之间。
优选地,两所述夹持臂末端分别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
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
一种车架组合,所述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的上述后平叉。
优选地,所述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所述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所述下管,所述头管和所述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所述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
优选地,所述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所述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
一种单车,所述单车包括车轮及上述车架组合,所述后平叉连接所述车架及所述车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通过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的轮轴,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和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大时,使后平叉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小时,限制转轴的作用发挥。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自由端与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与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后轮轴心端与自由端的距离过大,导致后轮轴心端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加强管设置于两夹持臂之间。加强管的设计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进而使单车后车轮结构更加平衡稳定。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轮轴心端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轮的连接或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后平叉的整体结构的牢固稳定,且避免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过大导致加强管与后车轮距离太近进而影响骑行。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架组合,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述车架的上述后平叉。车架具有与上述后平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下管,头管和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下管转动连接,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车架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耳片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架后轴的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且耳片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设计避免了直接在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上设置用于与车架后轴的连接孔,进而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牢固。减震件的设计减少了单车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车,单车包括车轮及上述车架组合,后平叉连接车架及车轮。单车具有与上述车架组合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与后车轮及牙盘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单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后平叉;
11、后轮轴心端;12、自由端;13、转轴;14、加强管;15、耳片;16、卡槽;01、后车轮;02、轮轴;03、牙盘;
111、夹持臂;
2、车架组合;
21、后平叉;22、车架;
211、自由端;221、下管;222、头管;223、立管;
3、单车;
31、车架组合;32、车轮;33、动力元件;34、控制器;35、喇叭;36、减震件;37、电子控制器;
311、后平叉;312、车架;321、后车轮;
3111、后轮轴心端;3112、耳片;3121、鞍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图1及图2,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1,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01及车架,后平叉1大致呈Y型。包括相对的自由端12与后轮轴心端11,自由端12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后轮轴心端11包括沿远离自由端12方向延伸的两对称夹持臂111以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的自由端12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11和自由端12上的链条张紧,防止链条脱落。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自由端12通过转轴13转动连接于车架。
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可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从而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11和自由端12上的链条张紧。转轴13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在摆动时更加的稳定,进一步地防止在后车轮颠簸时链条脱落。
请结合图2-图4,可选的,转轴13的直径R(如图2中R所示)为10mm~30mm。优选的,转轴13的直径R为20mm。
可以理解的,转轴13的直径R为10mm~30mm使转轴13结构牢固且避免转轴13直径过大导致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后平叉1的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转轴13的直径R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3的直径R为20mm。
可选的,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如图3中L所示)为20mm~70mm。优选的,自由端12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30mm~45mm。
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太大时,使后平叉1摆动弧度较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太小时,限制转轴13的作用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不做任何限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30mm~45mm。
具体的,自由端12还与单车的牙盘03连接,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如图3中H所示)为300mm~600mm。优选的,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400mm~500mm。
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过大,导致后轮轴心端11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400mm~500mm。
具体的,自由端12、转轴13及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连接的轮轴02在同一平面上。
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转轴13及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连接的轮轴02在同一平面上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更加平稳,且使后平叉1与单车配合时更加节省单车空间。
请继续结合图2-图4,具体的,两夹持臂111的长度D(如图3中D所示)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如图3中W所示)为170mm~220mm。保证了后平叉1与车轮的配合稳定,进而保证单车的平衡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夹持臂111的长度D及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两夹持臂111的长度D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为170mm~220mm。
具体的,后平叉1还包括加强管14,加强管14设置于两夹持臂111之间。
可以理解的,加强管14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进而使单车后车轮结构更加平衡稳定。
进一步的,转轴13与加强管4之间距离F(如图3中F所示)为100mm~200mm。
可以理解的,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为100mm~200mm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后平叉的整体结构的牢固稳定,且避免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过大导致加强管14与后车轮01之间的距离太近进而影响骑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为100mm~200mm。
更进一步的,加强管14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管体。
可以理解的,加强管14的形状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的设计更加贴合单车后车轮的形状,提高了后平叉1的空间利用率。且加强管14为管体的设计使得加强管14整体结构轻便,进而避免对使用者骑行带来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加强管14的设置不做任何限制,加强管14只是起到一个使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的作用。加强管14可以为笔直或者弧形的管体或柱体。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14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管体。
具体的,后轮轴心端11开设有卡槽16,用于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可以理解的,卡槽16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与后车轮01的连接或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连接的设计不做任何限制。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可通过在后轮轴心端11开设卡槽16或通孔连接,只要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能够连接即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后轮轴心端11开设有卡槽16,用于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进一步的,后平叉1靠近卡槽16的一端朝向后轮轴心端11的方向形成斜坡。
可以理解的,斜坡的设计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凹陷,保护了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的连接点,避免外界碰撞导致后轮轴心端11与车轮的连接松动甚至脱落断开连接。提高了单车骑行的安全性。
具体的,后平叉1的后轮轴心端11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111延伸方向的耳片15。
可以理解的,耳片15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与车架后轴的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且耳片15垂直于夹持臂111延伸方向的设计避免了直接在后平叉1的后轮轴心端11上设置用于与车架后轴的连接孔,进而使得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牢固。
具体的,后平叉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整体质量轻便,减轻了单车的重量,进而能够让使用者骑行起来更加轻松。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组合,车架组合2包括车架22及后平叉21。其中后平叉2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1。后平叉21通过自由端211可转动连接于车架22上。
可以理解的,后平叉21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1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车架22包括下管221、及分别与下管221连接的头管222和立管223。下管221,头管222和立管223三向延伸,后平叉21与下管221转动连接,立管223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
可以理解的,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进一步的,车架2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可以理解的,车架2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能够使车架22整体质量轻便,进而不会增加使用者的负担,能够让使用者在骑行时更加轻松。且当单车需要的导线进行内部连接时,中空的设计能够使车架22作为导线的容置空间,提高了车架22的空间利用率,并使单车外观简洁。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单车3,单车3包括车轮32及车架组合31。其中车架组合3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2。后平叉311连接车架312及后车轮321。
可以理解的,车架组合31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2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单车3还包括减震件36,后轮轴心端3111通过减震件36与车架312连接。减震件36通过与后平叉311的后轮轴心端3111末端上的耳片3112与后平叉311连接。
可以理解的,减震件36的设计减少了单车3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3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具体的,单车3还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中的动力元件33、与动力元件33电性连接的控制器34及喇叭35。控制器34及喇叭35布置于车架312车身的两侧空隙中。
控制器34及喇叭35布置于车架312车身的两侧空隙中的设计使得控制器34与喇叭35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3外观简洁。
进一步的,单车3还包括与动力元件33电性连接的电子控制器37。电子控制器37设置于车轮32上方,且电子控制器37与车架312的鞍座3121的距离为20mm~40mm。
可以理解的,电子控制器37的位置设置使电子控制器37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3外观简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电子控制器37的位置不做任何限制。电子控制器37设置在单车3任意位置均可,只要能发挥电子控制器37控制单车3状态的作用即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器37设置于车轮32上方,且电子控制器37与车架312的鞍座3121的距离为20mm~4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通过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的轮轴,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和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大时,使后平叉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小时,限制转轴的作用发挥。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自由端与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与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后轮轴心端与自由端的距离过大,导致后轮轴心端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加强管设置于两夹持臂之间。加强管的设计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进而使单车后车轮结构更加平衡稳定。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轮轴心端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轮的连接或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后平叉的整体结构的牢固稳定,且避免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过大导致加强管与后车轮距离太近进而影响骑行。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架组合,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述车架的上述后平叉。车架具有与上述后平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下管,头管和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下管转动连接,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车架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耳片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架后轴的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且耳片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设计避免了直接在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上设置用于与车架后轴的连接孔,进而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牢固。减震件的设计减少了单车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车,单车包括车轮及上述车架组合,后平叉连接车架及车轮。单车具有与上述车架组合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的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与所述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所述后轮轴心端与所述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所述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所述加强管设置于两所述夹持臂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轴心端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与所述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
7.一种车架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的权利要求1~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后平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所述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所述下管、所述头管和所述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所述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所述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
10.一种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车包括车轮及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组合,所述后平叉连接所述车架及所述车轮。
CN202220206532.0U 2022-01-25 2022-01-25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Active CN216887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06532.0U CN216887074U (zh) 2022-01-25 2022-01-25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06532.0U CN216887074U (zh) 2022-01-25 2022-01-25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7074U true CN216887074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06532.0U Active CN216887074U (zh) 2022-01-25 2022-01-25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7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0202B1 (en) Foldable bicycle
US9493205B2 (en) Tricycle with foldable double-wheel assembly
JP6183089B2 (ja) 電動車両
US20010030404A1 (en) Shock absorber for a scooter
JP4198186B1 (ja) 子供用前籠付きハンドル操作前二輪自転車
CN216887074U (zh)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CN203427963U (zh) 电动车
CN114524045A (zh) 一种后平叉及单车
CN20583707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中置斜拉减震结构
CN103847882A (zh) 电动车
CN208102225U (zh) 置物车架
CN207496865U (zh) 减震车把和自行车
CN106741422B (zh) 一种重力倾斜转向平衡离心力电动车
CN103350733B (zh) 一种车辆前轮悬挂及车把总承的组合结构
CN214930354U (zh) 一种车架可转换使用的多用途儿童车
CN221623865U (zh) 一种用于货运自行车的车架及货运自行车
CN218070360U (zh) 一种代步车电池包插接结构
CN217146268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后车架结构
CN219857492U (zh) 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8198631U (zh) 一种减震型长续航电动车车架
CN210027752U (zh) 一种折叠车
CN201172462Y (zh) 软梁无锁销折叠自行车或电动车车架
CN201931952U (zh) 全地型四轮娱乐车的后轮独立悬挂
CN210761108U (zh) 一种双轮连接结构及代步车
JP201312933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