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75984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5984U
CN216875984U CN202220402307.4U CN202220402307U CN216875984U CN 216875984 U CN216875984 U CN 216875984U CN 202220402307 U CN202220402307 U CN 202220402307U CN 216875984 U CN216875984 U CN 216875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tainer
ribs
noise reduction
container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23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小承
李建
杜征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23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75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5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5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体包括容器底;发热件,与容器底的外侧相连接;降噪部,设置在容器底的内侧上,降噪部的位置与发热件相对应;其中,降噪部包括多条凸筋,多条凸筋中任一条凸筋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和下降段,上升段和下降段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低点相连接。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多条凸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结构,多条凸筋的设置增加了发热件与容器底的导热面积,也增加了容器底与容器体内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容器底的传热面热量更均衡,减缓了气泡的剧烈生成,加快了小气泡的破裂,避免大量的小气泡集中破裂,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的噪音。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加热容器常采用发热管的方式进行加热,发热管直接连接在容器底的外侧,因而对容器底上与发热管直接接触区域集中加热,加热面积小,导致容器底上与发热管直接接触的局部区域受热明显,在发热管工作时,将会造成容器底气泡不均匀,与发热管接触处的局部气泡密集,大量气泡在容器底集中破裂,使容器产生共振,因而产生较大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体包括容器底;发热件,与容器底的外侧相连接;降噪部,设置在容器底的内侧上,降噪部的位置与发热件相对应;其中,降噪部包括多条凸筋,多条凸筋中任一条凸筋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和下降段,上升段和下降段均倾斜并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低点相连接。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发热件和降噪部,发热件连接在容器底的外侧,用于对容器体供热,在容器底的内侧上设置有降噪部,降噪部的位置与发热件相对应,用于降低煮水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地,降噪部包括多条凸筋,并且,多条凸筋中任一条凸筋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和下降段,上升段和下降段均倾斜并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低点相连接,使得多条凸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结构,多条凸筋的设置增加了发热件与容器底的导热面积,也增加了容器底与容器体内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容器底的传热面热量更均衡,减缓了气泡的剧烈生成,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的噪音;凸筋的设置也均衡了发热件的热量在容器底上的横向传导,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容器底与发热管直接接触的局部区域受热明显,造成容器底气泡不均匀,与发热管接触处的局部气泡密集,避免了气泡在容器底的集中破裂,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另外,小气泡容易在凸筋最低点处汇集成大气泡,大气泡能够沿着凸筋表面向上延伸,在凸筋最高点处脱离容器底表面,减少小气泡在容器底表面的集中破裂,从而减少了容器体因气泡破裂产生的共振,起到降噪的效果。
另外,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部覆盖发热件。如此设置,使得发热件不直接与容器底的平面结构接触,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全部经过多条凸筋的传递、再传递到容器体内的液体上,起到传热均衡的作用,减缓了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中的噪音,并且,使得发热件的热量能够均衡地传递到容器底的其他位置,从而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也进一步避免了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凸筋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锯齿状;或多条凸筋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波纹状。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了多条凸筋分布后形成纵截面呈连续分布的锯齿状或波纹状的结构,将凸筋设置成锯齿状或波纹状,可使气泡在凸筋最低点处汇聚成大气泡,大气泡沿着凸筋表面向凸筋的最高点处移动,由于气泡运动至最高点时与容器底接触面积最小,粘附力最小,容易脱离容器底表面,可以减少气泡在容器底表面的破裂,降低了容器体的共振,起到降噪的作用;降噪,凸筋呈锯齿状或波纹状连续分布,增大了容器底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容器底的传热面热量更均衡,减缓了气泡的剧烈生成。也使得多条凸筋的形状较为规整,有利于容器底的加工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为0.5mm至5mm。如此设置,使得相邻的两条凸筋的间隔合理,既能够起到将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又方便容器底的加工成型;具体地,如果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小于0.5mm,则间隔过小,无法成型;反之,如果相邻的两条凸筋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大于5mm,则间隔过大,凸筋最低点处的夹角过大,不利于凸筋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而凸筋最高点处的夹角过大,也不利于气泡向凸筋最高点处移动,从而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降噪效果;并且容器底上凸筋间隔较小,有利于容器底排布更多的凸筋,从而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从而减少气泡的发生,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条凸筋的高度为0.5mm至3mm。如此设置,使得任一条凸筋的高度合理,既能够起到将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又方便容器底的加工成型;具体地,如果凸筋的高度低于0.5mm,则高度过低,凸筋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也不利于气泡脱离容器底表面,没有降噪效果;且凸筋的高度较高能够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从而减少气泡的发生,起到降噪的效果;反之,如果凸筋的高度高于3mm,容器底的模具和成型无法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为发热管,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降噪部分布为扇环形。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降噪部的形状设计为与发热管形状相适配的扇环形,不仅能起到降噪降噪的作用,还能够确保多条凸筋完全覆盖发热管,使得发热管产生的热量全部经过多条凸筋的传递再传递到容器体内的液体上,起到传热均衡的作用,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环扇形的凸筋结构与发热管形状相配适,使容器底仅在发热管处导热速度较慢,在发热管没有覆盖到的地方依然保持原有的导热速度,使容器底的导热更为均匀,不容易使气泡富集,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为发热管,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降噪部分布为环形。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凸筋设计为整圈的环形,不仅能起到降噪降噪的作用,以及多条凸筋能够完全覆盖发热管,还能够使得容器底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并且,整圈的凸筋成型工艺更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部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为发热件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的1.5至5倍。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降噪部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过小,而导致通过设置多条凸筋所增加的容器底与容器体内液体的接触面积过小,热量损失大,并且,不能起到良好的使得容器底的受热面积均衡,减缓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煮水过程的噪音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降噪部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过大,而导致容器底所需的空间大,造成浪费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导热盘,导热盘的第一面与容器底的外侧相贴合,导热盘的第二面与发热件相贴合。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在容器底的外侧和发热件之间设置了用于传导热量的导热盘,发热件的热量先传导到导热盘上,再经由导热盘传导到容器底上,进一步使得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传热均衡,减缓了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的噪音,并且,也进一步避免了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同时使发热件的热量能够均衡地传递到容器底的其他位置,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盘为铝盘或铜盘,导热盘的厚度为1mm至10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于铝盘或铜盘的导热性能好,传热快,且材料常见、成本低,因此设置导热盘为铝盘或铜盘;进一步地,导热盘的厚度H为1mm至10mm,在该范围内,既避免了导热盘厚度过薄而导致发热件的纵向传热太快,增加气泡的产生,导致烧水时噪音过大的问题;又避免了导热盘的厚度过厚而导致成型较为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夹角为90°至150°。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任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夹角过小,而导致凸筋的形状过于尖锐,相邻的凸筋之间的空隙过小,无法成型;另一方面,避免了任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夹角过大,导致凸筋过于平缓,也不利于气泡向凸筋最高点处运动,并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且角度过大导致排布的凸筋数量较少,不利于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不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无法减少气泡的集中富集,无法起到降噪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凸筋的其中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为第一上升段,下降段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的所示上升段为第二上升段,下降段为第二下降段;其中,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相连接,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为90°至150°。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相连接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过小,而导致相邻的凸筋之间的空隙过小,无法成型;另一方面,避免了相连接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过大,导致相邻的凸筋之间的空隙过大,凸筋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且角度过大导致排布的凸筋数量较少,不利于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不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无法减少气泡的集中富集,无法起到降噪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圆角,第一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任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的连接处设置用于过渡的第一圆角,避免凸筋的上升段与下降段的连接处过于尖锐,而无法成型。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一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一方面,避免了第一圆角的半径过小而导致凸筋成型困难、易破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圆角的半径过大而导致凸筋过于平缓,气泡与凸筋最高点处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气泡与凸筋最高点处的粘附力,不利于气泡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凸筋的其中一条凸筋的上升段为第一上升段,下降段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的所示上升段为第二上升段,下降段为第二下降段;其中,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相连接,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圆角,第二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的两条凸筋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圆角,避免了相邻的两条凸筋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的连接处过于尖锐,而无法成型。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而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一方面,避免了第二圆角的半径过小而导致凸筋成型困难、易破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二圆角的半径过大而导致凸筋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结构在倒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的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不可见的发热管以虚线示出;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不可见的发热管以虚线示出;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体与底座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液体加热容器,110容器体,111钢盘,112容器身,121发热件,122导热盘,130降噪部,131凸筋,1311上升段,1312下降段,14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本申请中的“上”、“下”、“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立放置时的方位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此外,在示例的描述中,当认为公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将引起对本实用新型的模糊解释时,将省略这样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1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10。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10,包括:容器体110,容器体110包括容器底;发热件121,与容器底的外侧相连接;降噪部130,设置在容器底的内侧上,降噪部130的位置与发热件121相对应;其中,降噪部130包括多条凸筋131,多条凸筋131中任一条凸筋131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均倾斜并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低点相连接。
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10包括容器体110、发热件121和降噪部130,发热件121连接在容器底的外侧,用于对容器体110供热,在容器底的内侧上设置有降噪部130,降噪部130的位置与发热件121相对应,用于降低煮水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地,降噪部130包括多条凸筋131,并且,多条凸筋131中任一条凸筋131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均倾斜并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低点相连接,使得多条凸筋131形成了高低起伏的结构,多条凸筋131的设置增加了发热件121与容器底的导热面积,也增加了容器底与容器体110内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容器底的传热面热量更均衡,减缓了气泡的剧烈生成,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的噪音,凸筋131的设置也均衡了发热件121的热量在容器底上的横向传导,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121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容器底与发热管直接接触的局部区域受热明显,造成容器底气泡不均匀,与发热管接触处的局部气泡密集,避免了气泡在容器底的集中破裂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另外,小气泡容易在凸筋131最低点处汇集成大气泡,大气泡能够沿着凸筋131表面向上延伸,在凸筋131最高点处脱离容器底表面,减少小气泡在容器底表面的集中破裂,从而减少了容器体110因气泡破裂产生的共振,起到降噪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每个凸筋131均包括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此处仅是为了便于说明不同区域而进行的划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部130覆盖发热件121。如此设置,使得发热件121不直接与容器底的平面结构接触,发热件121产生的热量全部经过多条凸筋131的传递、再传递到容器体110内的液体上,起到传热均衡的作用,减缓了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中的噪音,并且,使得发热件121的热量能够均衡地传递到容器底的其他位置,从而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也进一步避免了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121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条凸筋131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锯齿状;或多条凸筋131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波纹状。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了多条凸筋131分布后形成纵截面呈连续分布的锯齿状或波纹状的结构,将凸筋设置成锯齿状或波纹状,可使气泡在凸筋131最低点处汇聚成大气泡,大气泡沿着凸筋131表面向凸筋131的最高点处移动,由于气泡运动至最高点时与容器底接触面积最小,粘附力最小,容易脱离容器底表面,可以减少气泡在容器底表面的破裂,降低了容器体110的共振,起到降噪的作用;凸筋131呈锯齿状或波纹状连续分布,增大了容器底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得容器底的传热面热量更均衡,减缓了气泡的剧烈生成。也使得多条凸筋131的形状较为规整,有利于容器底的加工生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X为0.5mm至5mm。如此设置,使得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间隔X合理,既能够起到将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又方便容器底的加工成型;具体地,如果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X小于0.5mm,则间隔过小,无法成型;反之,如果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X大于5mm,则间隔过大,凸筋131最低点处的夹角过大,不利于凸筋131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而凸筋131最高点处的夹角过大,也不利于气泡向凸筋131最高点处移动,从而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降噪效果;并且容器底上凸筋131间隔较小,有利于容器底排布更多的凸筋131,从而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从而减少气泡的发生,起到降噪的效果。优选地,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X为2mm,既方便加工生产,又具有良好地汇聚小气泡形成大气泡的效果。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条凸筋131的高度Y为0.5mm至3mm。如此设置,使得任一条凸筋131的高度Y合理,既能够起到将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又方便容器底的加工成型;具体地,如果凸筋131的高度Y低于0.5mm,则高度过低,凸筋131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131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也不利于气泡脱离容器底表面,没有降噪效果;且凸筋131的高度较高能够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从而减少气泡的发生,起到降噪的效果;反之,如果凸筋131的高度Y高于3mm,容器底的模具和成型无法完成。优选地,凸筋131的高度Y为0.6mm,既方便加工生产,又具有良好地汇聚小气泡形成大气泡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筋131的高度Y为凸筋131的最高点与容器底的外侧之间的距离。
对于降噪部130的分布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发热件121为发热管,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降噪部130分布为扇环形。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降噪部130的形状设计为与发热管形状相适配的扇环形,不仅能起到降噪降噪的作用,还能够确保多条凸筋131完全覆盖发热管,使得发热管产生的热量全部经过多条凸筋131的传递再传递到容器体110内的液体上,起到传热均衡的作用,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环扇形的凸筋131结构与发热管形状相配适,使容器底仅在发热管处导热速度较慢,在发热管没有覆盖到的地方依然保持原有的导热速度,使容器底的导热更为均匀,不容易使气泡富集,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每一条凸筋131的形状均为扇环形,使得每一条凸筋131的形状简单,便于加工生产,多条凸筋131组合后形成面积较大的扇环形,从而覆盖发热件121。
对于降噪部130的分布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发热件121为发热管,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降噪部130分布为环形。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凸筋131设计为整圈的环形,不仅能起到降噪降噪的作用,以及多条凸筋131能够完全覆盖发热管,还能够使得容器底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并且,整圈的凸筋131成型工艺更为简单。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一条凸筋131的形状均为环形,使得每一条凸筋131的形状简单,便于加工生产,多条凸筋131组合后形成面积较大的环形,从而覆盖发热件121。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为发热件121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的1.5至5倍。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过小,而导致通过设置多条凸筋131所增加的容器底与容器体110内液体的接触面积过小,热量损失大,并且,不能起到良好的使得容器底的受热面积均衡,减缓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煮水过程的噪音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过大,而导致容器底所需的空间大,造成浪费的问题。优选地,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为发热件121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的2倍,既便于加工生产,又能够起到良好的均衡发热管热量分布,从而降噪的效果。具体地,发热件121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一般为12.5mm,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值优选25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降噪部130在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Z为最外侧的凸筋131的最高点与最内侧的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10还包括:导热盘122,导热盘122的第一面与容器底的外侧相贴合,导热盘122的第二面与发热件121相贴合。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在容器底的外侧和发热件121之间设置了用于传导热量的导热盘122,发热件121的热量先传导到导热盘122上,再经由导热盘122传导到容器底上,进一步使得发热件121产生的热量传热均衡,减缓了气泡剧烈生成与破裂,从而降低了煮水过程的噪音,并且,也进一步避免了容器底上加热区只有与发热件121接触处的一圈温度最高,其它部位温度较低的问题,同时使发热件121的热量能够均衡地传递到容器底的其他位置,实现容器底的均匀加热。
对于导热盘122的具体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盘122为铝盘或铜盘,如图4所示,导热盘122的厚度H为1mm至10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于铝盘或铜盘的导热性能好,传热快,且材料常见、成本低,因此设置导热盘122为铝盘或铜盘;进一步地,导热盘122的厚度H为1mm至10mm,在该范围内,既避免了导热盘122厚度H过薄而导致发热件121的纵向传热太快,增加气泡的产生,导致烧水时噪音过大的问题;又避免了导热盘122的厚度H过厚而导致成型较为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优选地,导热盘122的厚度H为4mm,既方便加工生产,成本也较低,又能够起到良好的均衡发热件121热量的效果,减少气泡的产生,降低噪音。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热盘122优选为铝盘,铝盘相比于铜盘具有成本低、质轻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b为90°至150°。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b过小,而导致凸筋131的形状过于尖锐,相邻的凸筋131之间的空隙过小,无法成型;另一方面,避免了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b过大,导致凸筋131过于平缓,也不利于气泡向凸筋131最高点处运动,并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且角度过大导致排布的凸筋131数量较少,不利于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不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无法减少气泡的集中富集,无法起到降噪的作用。优选地,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b为135°,既便于加工生产,又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其中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为第一上升段,下降段1312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131的所示上升段1311为第二上升段,下降段1312为第二下降段;其中,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相连接,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为90°至150°。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相连接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a过小,而导致相邻的凸筋131之间的空隙过小,无法成型;另一方面,避免了相连接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a过大,导致相邻的凸筋131之间的空隙过大,凸筋131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131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且角度过大导致排布的凸筋131数量较少,不利于增大液体与容器底的接触面积,不利于容器底的均匀加热,无法减少气泡的集中富集,无法起到降噪的作用。优选地,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相连接,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为a为135°,既便于加工生产,又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a。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圆角,第一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任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的连接处设置用于过渡的第一圆角,避免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与下降段1312的连接处过于尖锐,而无法成型。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一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一方面,避免了第一圆角的半径过小而导致凸筋131成型困难、易破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一圆角的半径过大而导致凸筋131过于平缓,气泡与凸筋131最高点处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气泡与凸筋131最高点处的粘附力,不利于气泡脱离容器底表面,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优选地,第一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壁厚的1.2倍,既便于加工生产,又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具体地,容器底的壁厚一般为0.5mm,第一圆角的半径Rc优选0.6mm。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圆角的半径Rc。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其中一条凸筋131的上升段1311为第一上升段,下降段1312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131的所示上升段1311为第二上升段,下降段1312为第二下降段;其中,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相连接,第一下降段与第二上升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圆角,第二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第一下降段1312与第二上升段1311的连接处设置第二圆角,避免了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第一下降段1312与第二上升段1311的连接处过于尖锐,而无法成型。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而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一方面,避免了第二圆角的半径过小而导致凸筋131成型困难、易破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第二圆角的半径过大而导致凸筋131过于平缓,不能起到将凸筋131处的小气泡汇聚成大气泡的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优选地,第二圆角的半径为容器底壁厚的1.2倍,既便于加工生产,又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具体地,容器底的壁厚一般为0.5mm,第二圆角的半径Rd优选0.6mm。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圆角的半径Rd。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圆角和/或第二圆角的半径可根据成型工艺进行微调,可以对第一圆角和/或第二圆角的半径与容器底的厚度的相对尺寸关系在1倍至5倍的范围外做适当微调,此处就不再针对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对于容器体11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体110还包括容器身112,容器底为连接在容器身112底端的钢盘111,多条凸筋131为在钢盘111上冲压形成。如此设置,便于多条凸筋131的成型,也简化了多条凸筋131的成型工艺,有利于产品的批量生产。
进一步地,钢盘111为不锈钢材质制成,钢盘111可以选择SUS316或SUS304材质;优选地,钢盘111选用SUS304材质,SUS304材质相比于SUS316材质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钢盘111的直径为60mm至250mm,优选为125mm;发热管的功率满足相应安规标准,一般在100W至1800W内,优选1500W为宜;发热管的外径可以为钢盘111直径的75%,本实施例中的发热管的外径优选为95mm左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140,底座140与容器体110可拆卸连接,便于单独取放容器体110,减轻用户握持的重量;容器体110的底部设置有上耦合器,底座140上设置有电源线、与上耦合器配合连接的下耦合器,通过上耦合器和下耦合器的连接为发热件121供电。
作为示例,液体加热容器10为电水壶、养生壶、茶壶、加热水杯等等。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体(110),所述容器体(110)包括容器底;
发热件(121),与所述容器底的外侧相连接;
降噪部(130),设置在所述容器底的内侧上,所述降噪部(130)的位置与所述发热件(121)相对应;
其中,所述降噪部(130)包括多条凸筋(131),所述多条凸筋(131)中任一条凸筋(131)包括相连接的上升段(1311)和下降段(1312),所述上升段(1311)和所述下降段(1312)均倾斜并在最高点相连接,且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最低点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部(130)覆盖所述发热件(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凸筋(131)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锯齿状;或
所述多条凸筋(131)的纵截面大体上呈连续分布的波纹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条所述凸筋(131)的最高点之间的间隔为0.5mm至5mm;和/或
任一条所述凸筋(131)的高度为0.5mm至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121)为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所述降噪部(130)分布为扇环形;或
所述发热件(121)为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弯曲形成扇环形,所述降噪部(130)分布为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噪部(130)在所述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为所述发热件(121)在所述容器底上的分布宽度的1.5至5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10)还包括:
导热盘(122),所述导热盘(122)的第一面与所述容器底的外侧相贴合,所述导热盘(122)的第二面与所述发热件(121)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盘(122)为铝盘或铜盘,所述导热盘(122)的厚度为1mm至10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任一条所述凸筋(131)的所述上升段(1311)与所述下降段(1312)之间的夹角为90°至150°;和/或
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其中一条凸筋(131)的所述上升段(1311)为第一上升段,所述下降段(1312)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131)的所示上升段(1311)为第二上升段,所述下降段(1312)为第二下降段;其中,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相连接,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之间的夹角为90°至15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10),其特征在于,
任一条所述凸筋(131)的所述上升段(1311)与所述下降段(1312)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圆角,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和/或
相邻的两条凸筋(131)的其中一条凸筋(131)的所述上升段(1311)为第一上升段,所述下降段(1312)为第一下降段;另一条凸筋(131)的所示上升段(1311)为第二上升段,所述下降段(1312)为第二下降段;其中,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相连接,所述第一下降段与所述第二上升段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圆角,所述第二圆角的半径为所述容器底厚度的1倍至5倍。
CN202220402307.4U 2022-02-25 2022-02-25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6875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2307.4U CN216875984U (zh) 2022-02-25 2022-02-25 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2307.4U CN216875984U (zh) 2022-02-25 2022-02-25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5984U true CN216875984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7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2307.4U Active CN216875984U (zh) 2022-02-25 2022-02-25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75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75984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7755003U (zh) 内锅及烹饪设备
CN207285912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103494507B (zh) 炊具用的锅体
CN216875983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2591589U (zh) 烹饪锅具和烹饪装置
CN211354968U (zh) 一种防焦糊内胆电饭锅
CN208435286U (zh) 内胆组件以及液体加热器
CN208784367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9995941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7095036U (zh) 内胆以及液体加热器
CN208551238U (zh)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CN209058879U (zh) 热盘、烹饪厨具本体和烹饪厨具
CN107296546B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式炉具
CN207627013U (zh)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07654004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7447360U (zh) 内锅和加热设备
CN210673020U (zh) 一种米饭烹饪器具均匀传热发热盘及米饭烹饪器具
CN211155119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9995940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8677017U (zh) 电热煮饭器
US20230270283A1 (en) Double-bottom enamel pan with good thermal conductivity
CN217928937U (zh) 一种电磁炉桌面垫
CN20946386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用的全玻璃烤盘
CN20710110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