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4903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4903U
CN216844903U CN202123140864.8U CN202123140864U CN216844903U CN 216844903 U CN216844903 U CN 216844903U CN 202123140864 U CN202123140864 U CN 202123140864U CN 216844903 U CN216844903 U CN 216844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408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奇伟
袁紫琪
张爱川
李秋芳
何甜
钟文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408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4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4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机壳、风道组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导风组件。机壳内设有分隔的安装腔和蓄能腔,机壳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内循环出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风道组件设置于安装腔中,风道组件包括蜗壳以及设置于蜗壳内的风轮,蜗壳具有与内循环出风口连通的室内送风口以及与外循环出风口连通的室外送风口;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位于制冷剂循环回路上,第一换热器位于安装腔中,第二换热器位于蓄能腔中;导风组件设置于蜗壳上,导风组件包括牵引机构和导风板,导风板在牵引机构的作用下选择性地遮盖室内送风口或者遮盖室外送风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无需设置独立的内循环气流通道及外循环气流通道。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具备内循环和外循环功能,以分别实现调控室内温度和促进室内与外界之间空气循环的目的。
内循环气流通道和外循环气流气流通道之间彼此分隔独立,以防止两者间发生气流串扰,导致功耗上升等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通过交替开启内、外循环实现制冷的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机壳,机壳内设有分隔的安装腔和蓄能腔,所述机壳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内循环出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
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中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以及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风轮,所述蜗壳具有与所述内循环出风口连通的室内送风口以及与所述外循环出风口连通的室外送风口;
位于制冷剂循环回路上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蓄能腔中;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蜗壳上,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牵引机构和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在所述牵引机构的作用下选择性地遮盖所述室内送风口或者遮盖所述室外送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仅具有一个所述风轮,在所述空调器从所述室外送风口送风的情况下以及在所述空调器从所述室内送风口送风的情况下,所述风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从所述蜗壳的轴向进风,所述室外送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设置于所述蜗壳的周向;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内循环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底侧;所述外循环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朝向所述室外送风口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和所述蓄能腔之间具有间隔壁,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风轮和所述间隔壁之间,且将所述安装腔间隔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室内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子腔的下方,所述内循环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下方,所述外循环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送风口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所述室外送风口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所述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凸出部,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牵引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沿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机构设置于所述蜗壳的周向外侧,所述牵引机构与所述导风板的第二端连接并对所述导风板施加沿上下方向的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电机、齿条以及至少一个齿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一个所述齿轮,所述齿条与所述导风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齿条和齿轮啮合传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的周向外侧设有导槽,所述齿条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风板遮盖所述室外送风口的状态下,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夹角大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沿所述风轮的径向连接并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风轮的导风腔,所述第一半壳沿轴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壳沿周向的对接边缘处间隔形成敞口,所述敞口沿所述蜗壳周向的一部分为所述室内送风口,另一部分为所述室外送风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热交换,能够将热量存储于蓄能腔中的介质或者将蓄能腔中介质的热量释放。通过导风板遮盖室内送风口或者所述室外送风口,使得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交替进行,气流能够将第一换热器的热量经外循环出风口排出,实现蓄能腔中介质蓄冷的目的,或者通过第一换热器将气流的热量交换至第二换热器,以降低气流的温度,并将气流从内循环出风口排出,实现降温的目的。无需设置独立的内循环气流通道和独立的外循环气流通道,从而简化空调器的结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置于机壳中,使得空调器结构紧凑,减小了空调器的占用空间,提高了空调器的适配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2中C-C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2中D-D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2中E-E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图2中F位置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处于遮盖室外送风口的状态;
图8为图2中F位置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处于遮盖室内送风口的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机壳10;室内进风口10a;内循环出风口10b;外循环出风口10c;安装腔10d;蓄能腔10e;第一子腔10f;第二子腔10g;间隔壁11;风道组件20;导风腔 20a;蜗壳21;室内送风口21a;室外送风口21b;第一导向槽21c;第二导向槽21d;导槽21e;第一半壳211;第二半壳212;风轮22;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导风组件50;牵引机构51;电机511;齿条512;齿轮513;导风板52;第一凸出部521;第二凸出部522;导风管6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上下方向”、“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参阅图1至图8,该空调器包括机壳 10、风道组件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和导风组件50。
机壳10为空调器中其它部件提供了安装位置。机壳10的外部形状根据预设使用场景进行设计,例如,空调器吊挂安装于天花板上时,外壳呈立方体状,以便将外壳嵌入天花板的夹层中,并保持天花板的外观平整。
机壳10内设有分隔的安装腔10d和蓄能腔10e,机壳10上设有室内进风口10a、内循环出风口10b和外循环出风口10c。室内进风口10a、内循环出风口10b和外循环出风口10c均与安装腔10d连通,为气流进出安装腔10d提供流通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室内进风口10a和内循环出风口10b与需要调节温度的内部环境连通,例如室内、车内等。外循环出风口10c与外部环境连通,例如室外、车外等。
蓄能腔10e中装有用于储存或者释放热量的介质。
风道组件20设置于安装腔10d中,风道组件20包括蜗壳21以及设置于蜗壳21内的风轮22,蜗壳21具有与内循环出风口10b连通的室内送风口21a以及与外循环出风口10c连通的室外送风口21b。
通过风轮22的旋转,带动安装腔10d内的气体流动,使气流自内循环出风口10b或者外循环出风口10c流出安装腔10d,同时,由于气流流出后使得安装腔10d与外界形成气压压差,外界气体自室内进风口10a流入安装腔10d,进而实现气流不断进出安装腔10d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包括用于驱动风轮22转动的风轮22电机511,风轮22电机511可以设置于机壳10外,也可以设置于安装腔10d内,根据空调器的预设使用场景灵活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风轮22可以为离心风扇或者轴流风扇。
参阅图3、图4和图6,风轮22为轴流风扇,从而在满足气流流量的前提下,降低空调器的运行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蜗壳21包覆于风轮22的外侧,蜗壳21能够引导风轮22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减少气流的扩散,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
气流能够通过蜗壳21上的室内送风口21a流向内循环出风口10b,或者通过蜗壳21上的室外送风口21b流向外循环出风口10c,
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位于制冷剂循环回路上,第一换热器30 位于安装腔10d中,第二换热器40位于蓄能腔10e中。第一换热器30用于向流经安装腔10d中的气流吸收或者释放热量,第二换热器40用于向蓄能腔10e 中的空气吸收或者释放热量。第一换热器30与第二换热器40之间通过制冷剂循环回路能够进行热量交换,即能够将安装腔10d中的热量带入蓄能腔10e中,或者将蓄能腔10e中热量带入安装腔10d中,从而实现对安装腔10d中气流的温度实现调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的技术原理和具体结构在相关技术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故不在此加以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蓄能腔10e所对应的内壁上敷设有保温材料,以便蓄能腔 10e中的介质能够保温较长一段时间,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能,降低功耗。
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均集成于机壳10中,便于空调器进行安装,使空调器尺寸紧凑,有利于空调器安装于天花板夹层等狭小空间中。
保温材料的具体材质不限,例如聚氨酯泡沫、陶瓷纤维、玻璃棉等,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低,热反射率高,易于制造安装且成本低的特点。
导风组件50设置于蜗壳21上,导风组件50包括牵引机构51和导风板52,导风板52在牵引机构51的作用下选择性地遮盖室内送风口21a或者遮盖室外送风口21b。
空调器包括外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在内循环模式下,牵引机构51驱动导风板52移动,直至导风板52遮盖室外送风口21b,以使风轮22所产生的气流在蜗壳21的引导下经室内送风口21a 流入内循环出风口10b,再进入内部环境;在外循环模式下,牵引机构51驱动导风板52移动,直至导风板52遮盖室内送风口21a,以使风轮22所产生的气流在蜗壳21的引导下经室外送风口21b流入外循环出风口10c,再流出至外部环境。
通过导风板52的移动实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的切换,避免了将内循环模式下的气流通路和外循环模式下的气流通路分开独立设置,从而简化了空调器内部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外循环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下,气流能够与第一换热器 30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流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而后,气流自外循环出风口10c 或者内循环出风口10b流出。
第一换热器30与气流在内循环模式下和外循环模式下的热交换状态相反。以便第一换热器30与第二换热器40之间的热交换向蓄能腔10e中介质的导入或者导出热量,以实现调节温度的目的。
例如,在对需要调节温度的环境进行降温的情况下,首先,空调器处于外循环模式,第二换热器40将蓄能腔10e中介质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换热器30,外循环气流通道中的气流将第一换热器30上的热量带走并经外循环出风口10c 排出至外界,使得蓄能腔10e中介质的温度能够降低。而后,空调处于内循环模式,第一换热器30将热量经第二换热器40传导至蓄能腔10e中介质,从而使得流经第一换热器30的内循环气流通道中的气流降温,并将降温后的气流经内循环出风口10b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通过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之间的热交换,能够将热量存储于蓄能腔10e中的介质或者将蓄能腔10e中介质的热量释放。通过导风板52遮盖室内送风口21a或者室外送风口21b,使得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交替进行,气流能够将第一换热器30的热量经外循环出风口 10c排出,实现蓄能腔10e中介质蓄冷的目的,或者通过第一换热器30将气流的热量交换至第二换热器40,以降低气流的温度,并将气流从内循环出风口10b 排出,实现降温的目的。无需设置独立的内循环气流通道和独立的外循环气流通道,从而简化空调器的结构。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均设置于机壳 10中,使得空调器结构紧凑,减小了空调器的占用空间,提高了空调器的适配性。
可以理解的是,蜗壳21内设有导风腔20a用于安装风轮22,并为风轮22 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提供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室内送风口21a的边缘和\或室外送风口21b的边缘设有涡舌,通过涡舌对气流的切割作用,降低了气流在蜗壳21内循环流动的几率,提高了气流从蜗壳21中流出的效率。
通过调节涡舌与风轮22的间隙以及涡舌的圆弧半径大小,以减小涡舌在切割气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4和图6,空调器仅具有一个风轮22。风板能够通过择一地遮盖室内送风口21a和室外送风口21b的方式,改变气流的流通路线,因此,仅需要一个风轮22为产生气流提供动力,从而简化了空调器的结构,降低了功耗,减少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从室外送风口21b送风的情况下以及在空调器从室内送风口21a送风的情况下,风轮22的转动方向相同。利用导风板52的移动实现的对气流的流出方向的改变,使得风轮22的旋转方向可以始终保持,一方面,避免风轮22的频繁转向造成的功耗上升以及噪声增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使得风轮22持续工作,在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的切换过程中风轮22能够继续送风,使得气流能够持续与第一换热器30交换热量,提高了空调器的响应速度。
在一些风轮22为轴流风扇的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7和图8,风轮22 从蜗壳21的轴向进风,室外送风口21b和室内送风口21a设置于蜗壳21的周向。以使得气流流入蜗壳21的方向、气流流出蜗壳21的方向与风轮22驱动气流的流动方向相适应,从而减少气流在流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降低气流所产生的噪声,减小气流流出风轮22后的能量损耗。
可以理解的是,风轮22可以从蜗壳21沿轴向的两端同时进风,以提高气流流入量;也可以从蜗壳21沿轴向的一端进风,而在另一端则使风轮22与驱动风轮22转动的驱动装置直接连接,从而减少驱动风轮22转动的转接件,提高传动效率,节省安装腔10d内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7和图8,室内进风口10a和内循环出风口 10b设置于机壳10的底侧。从而便于空调器以吊挂的形式进行安装后从内部环境中抽吸气体并将调节温度后的气体输送回内部环境中。外循环出风口10c设置于机壳10朝向室外送风口21b的一侧。从而减小了外循环出风口10c与室外送风口21b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流的流动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外循环出风口10c位于机壳10沿水平方向的一侧或者机壳 10的顶侧。
可以理解的是,参阅图2,安装腔10d和蓄能腔10e之间具有间隔壁11,减少安装腔10d与蓄能腔10e之间的热交换,以提升蓄能腔10e的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第一换热器30位于风轮22和间隔壁11之间,且将安装腔10d间隔出第一子腔10f和第二子腔10g。室内进风口10a位于第一子腔10f的下方。以使空调器以吊挂的形式进行安装后便于从内部环境中抽吸气体。内循环出风口10b位于第二子腔10g的下方。以使空调器以吊挂的形式进行安装后便于向内部环境输送调控温度后的气体。外循环出风口10c位于第二子腔10g的侧壁。气流经室内进风口10a流入第一子腔10f中,风道组件20 位于第二子腔10g中,由于第一换热器30的阻隔,从第一子腔10f流入至第二子腔10g的气流均需要穿过第一换热器30,从而提高了第一换热器30对气流的换热效果,提升了热交换的效率。
在室内进风口10a位于第一子腔10f的下方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第一换热器30的迎风面倾斜于水平方向,以增大气流进入第一子腔10f后与第一换热器3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换热器30对气流的换热效果,提升热交换的效率,降低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调器中设有辅助结构以约束导风板52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4、图7和图8,室内送风口21a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21c,室外送风口21b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21d,导风板52的第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槽21c滑动配合的第一凸出部521,第二端设置有与第二导向槽21d滑动配合的第二凸出部522,牵引机构51驱动导风板52沿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滑动。在第一导向槽 21c和第二导向槽21d的约束下,一方面,第一端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端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导风板52通过移动实现择一地遮盖室内送风口21a和室外送风口21b的目的;另一方面,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限定了导风板52的移动路线,避免了导风板52在运动过程中与空调器中的其它器件发生干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两者可以相互连通或者彼此独立。
在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相互连通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21c 和第二导向槽21d可以一次性制作完成,从而减少制造工序,加快生产速率,在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的连通位置设有挡块,以防止第一凸出部521进入到第二导向槽21d中或者第二凸出部522进入到第一导向槽21c中,降低导向板的移动出现卡滞的几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凸出部521和\或第二凸出部522上设置轴承,以降低导向板移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减少摩擦噪声,降低导向板的移动出现卡滞的几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均为盲槽,以避免气流穿过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进入到蜗壳21之外,避免由此带来的噪音和气流流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3、图5和图6,牵引机构51设置于蜗壳 21的周向外侧。一方面,避免蜗壳21内的气流直接与牵引机构51发生摩擦、冲击,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便于日常检修、更换牵引机构51,减小工作量。
可以理解的是,牵引机构51对导风板52施加的牵引力的具体方向不限。
例如,牵引机构51与导风板52的第一端连接并对导风板52施加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
又如,参阅图2、图7和图8,牵引机构51与导风板52的第二端连接并对导风板52施加沿上下方向的作用力。
将牵引机构51所输出的沿直线方向的作用力转化为导风板52的摆动,从而简化了牵引机构51的牵引力输出形式,有利于简化牵引机构51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至图8,牵引机构51包括电机511、齿条512 以及至少一个齿轮513,电机51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一个齿轮513,齿条512与导风板52的第二端连接,齿条512和齿轮513啮合传动。采用齿轮513与齿条 512的传动形式,能够实现导风板52的第二端沿直线方向运动,传动效率高,齿条512的移动位置能够实现较为精确的控制,减少了导风板52在惯性作用下的位移。
齿条512与导风板52的第二端连接的具体形式不限,例如铰接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调器上设有限位结构,以降低齿轮513和齿条512之间发生脱离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至图8,齿条512夹设与齿轮513与蜗壳21之间。以降低齿轮513与齿条512之间发生脱离而使得传动失效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至图8,蜗壳21的周向外侧设有导槽21e,齿条512滑动地设置于导槽21e中。通过导槽21e的约束,以降低齿轮513与齿条512之间发生脱离而使得传动失效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1的周向外侧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沿蜗壳21的径向延伸,且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沿蜗壳21的轴向间隔形成导槽21e,电机511设置于第一挡板或者第二挡板背离齿轮513的一侧。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既实现了形成导槽21e,以约束齿轮513和齿条512 位置的目的,又为电机511的安装提供了安装位置,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应避免第一凸出部521进入到第二导向槽21d中或者第二凸出部522进入到第一导向槽21c中,以防止导风板52出现运动死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导风板52遮盖室外送风口21b的状态下,导风板52与第一导向槽21c的夹角大于90°。以防止导风板52出现运动死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导向槽21d中设有限位块,以使导风板52与第一导向槽21c所形成的锐角大于5°。
可以理解的是,蜗壳21的具体结构便于进行装配以及相关零件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7和图8,蜗壳21包括第一半壳211和第二半壳212,第一半壳211与第二半壳212沿风轮22的径向连接并围设形成用于容纳风轮22的导风腔20a。在装配风轮22的过程中,先将风轮22等零件装入第一半壳211或者第二半壳212中,在将第一半壳211与第二半壳212进行连接,避免在蜗壳21上开设较大的用于风轮22等零件穿过的安装孔,减少了气流的逸散,同时,减少了安装过程中蜗壳21的遮挡,提高了安装效率。
第一半壳211与第二半壳21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后续修理维护。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形式不限,例如螺钉螺纹连接、弹性卡扣与孔配合连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壳211沿轴向的边缘与第二半壳212沿周向的对接边缘处间隔形成敞口,敞口沿蜗壳21周向的一部分为室内送风口21a,另一部分为室外送风口21b。避免在第一半壳211以及第二半壳212上额外单独设置室内送风口21a和室外送风口21b,减少了制造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调器中设置辅助装置以提高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第一辅热装置,第一辅热装置设置于内循环出风口10b位置,以加热流出内循环出风口10b的气流,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空调器包括导风管60,导风管60的一端与外循环出风口10c连通。导风管60将外循环出风口10c所排出的气流引导至外部环境,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导风管60,以提高了空调器的安装适配性。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机壳(10),机壳(10)内设有分隔的安装腔(10d)和蓄能腔(10e),所述机壳(10)上设有室内进风口(10a)、内循环出风口(10b)和外循环出风口(10c);
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0d)中的风道组件(20),所述风道组件(20)包括蜗壳(21)以及设置于所述蜗壳(21)内的风轮(22),所述蜗壳(21)具有与所述内循环出风口(10b)连通的室内送风口(21a)以及与所述外循环出风口(10c)连通的室外送风口(21b);
位于制冷剂循环回路上的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所述第一换热器(30)位于所述安装腔(10d)中,所述第二换热器(40)位于所述蓄能腔(10e)中;
导风组件(50),所述导风组件(50)设置于所述蜗壳(21)上,所述导风组件(50)包括牵引机构(51)和导风板(52),所述导风板(52)在所述牵引机构(51)的作用下选择性地遮盖所述室内送风口(21a)或者遮盖所述室外送风口(21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仅具有一个所述风轮(22),在所述空调器从所述室外送风口(21b)送风的情况下以及在所述空调器从所述室内送风口(21a)送风的情况下,所述风轮(22)的转动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22)从所述蜗壳(21)的轴向进风,所述室外送风口(21b)和所述室内送风口(21a)设置于所述蜗壳(21)的周向;所述室内进风口(10a)和所述内循环出风口(10b)设置于所述机壳(10)的底侧;所述外循环出风口(10c)设置于所述机壳(10)朝向所述室外送风口(21b)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0d)和所述蓄能腔(10e)之间具有间隔壁(11),所述第一换热器(30)位于所述风轮(22)和所述间隔壁(11)之间,且将所述安装腔(10d)间隔出第一子腔(10f)和第二子腔(10g),所述室内进风口(10a)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0f)的下方,所述内循环出风口(10b)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0g)的下方,所述外循环出风口(10c)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0g)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送风口(21a)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21c),所述室外送风口(21b)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21d),所述导风板(52)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21c)滑动配合的第一凸出部(521),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槽(21d)滑动配合的第二凸出部(522),所述牵引机构(51)驱动所述导风板(52)沿第一导向槽(21c)和第二导向槽(21d)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51)设置于所述蜗壳(21)的周向外侧,所述牵引机构(51)与所述导风板(52)的第二端连接并对所述导风板(52)施加沿上下方向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51)包括电机(511)、齿条(512)以及至少一个齿轮(513),所述电机(51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一个所述齿轮(513),所述齿条(512)与所述导风板(5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齿条(512)和齿轮(513)啮合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1)的周向外侧设有导槽(21e),所述齿条(512)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槽(21e)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板(52)遮盖所述室外送风口(21b)的状态下,所述导风板(52)与所述第一导向槽(21c)的夹角大于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1)包括第一半壳(211)和第二半壳(212),所述第一半壳(211)与所述第二半壳(212)沿所述风轮(22)的径向连接并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风轮(22)的导风腔(20a),所述第一半壳(211)沿轴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壳(212)沿周向的对接边缘处间隔形成敞口,所述敞口沿所述蜗壳(21)周向的一部分为所述室内送风口(21a),另一部分为所述室外送风口(21b)。
CN202123140864.8U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6844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0864.8U CN216844903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0864.8U CN216844903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4903U true CN216844903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0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40864.8U Active CN216844903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49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45311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US8499575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EP3892927A1 (en) Air duct device and air handling apparatus
CN111075762A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8108139A1 (zh) 分路送风装置及具有该分路送风装置的冰箱
CN21684490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14162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031378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591971U (zh) 一种空调器
US9746200B2 (en) Building ventilator
CN1141359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511922U (zh) 空调柜机
CN110749007B (zh) 一种吊扇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57654B (zh) 送风装置及冰箱
CN111623411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949717U (zh) 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217402686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7876136U (zh) 柜装空调器和柜子组件
CN219499740U (zh) 集成电器
CN217735824U (zh) 用于卫浴中心的出风组件及卫浴中心
CN217057911U (zh) 用于卫浴中心的壳体组件及卫浴中心
CN211925941U (zh) 空调器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398047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81342U (zh) 风道组件以及吹风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