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37353U -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37353U CN216837353U CN202220170923.1U CN202220170923U CN216837353U CN 216837353 U CN216837353 U CN 216837353U CN 202220170923 U CN202220170923 U CN 202220170923U CN 216837353 U CN216837353 U CN 216837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water
- overflow weir
- water inlet
- working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包括工作区和事故区,事故区与工作区通过单向透水墙隔开,单向透水墙上设置闸板阀;工作区分为进水区、混合区和出水区,进水区内的进水管从底部进水,进水区与混合区之间设置第一溢流堰和第二溢流堰,第二溢流堰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其有益效果是:工作区内设置容积较小,满足平峰时污水流量需求,水流通过工作区内廊道前进,通过折板设计,改变水流流速和流向,流速较高,在不设置搅拌设备或配水穿孔管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沉淀;溢流堰可对进水进行补充充氧,也可与初始部分的进水进行充分混合。事故区内的污水可通过单向透水墙再渗透入工作区内,保证工作区内的水量能均匀进入生化池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构筑物能正常工作,不受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的影响,需在污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调节池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调节均衡水质;二是调节均衡水量,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工艺;三是调节池设置时间一般较长,事故时可起缓冲作用。
传统的调节池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长,长时间运行后为防止事故池内有机物沉降,一般会在调节池内设置搅拌设备或是穿孔管搅拌污水,以防有机物沉淀,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部分能量浪费。调节池一般设置成正方形或是矩形池,池内污水不能充分进行混合,部分污水易形成短流,混合不充分,影响构筑物的后续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污水混合充分、具有自搅拌功能的新型水量调节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水量调节池,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包括工作区和事故区,所述事故区与所述工作区通过单向透水墙隔开,所述单向透水墙上设置闸板阀;所述工作区分为进水区、混合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内的进水管从底部进水,所述进水区与所述混合区之间设置第一溢流堰和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二溢流堰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溢流堰延伸设置,将混合区分割为狭长转折的内廊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溢流堰为斜板结构。
优选地,所述单向透水墙的两个相对侧面上设置两个闸板阀。
优选地,所述进水区与进水管连接,所述出水区与出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水量调节池,其中工作区功能分为进水、混合和出水区,工作区内设置容积较小,满足平峰时污水流量需求,水流通过工作区内廊道前进,通过折板设计,改变水流流速和流向,流速较高,在不设置搅拌设备或配水穿孔管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沉淀;其中进水区内进水管从底部进水后,用上升水流流速对污水进行充分搅动,以防污水中有机物在进水区进行沉淀;进水区与混合区位置设置的第一溢流堰为斜板设置,同一时间通过的水流水质不同,能起到混合水质作用,且第一溢流堰跌水的设置也便于大气中的氧气能及时补充到进水中,对进水起到一定的复氧作用,使得调节池内水不会产生厌氧,产生异味;进水区中第二溢流堰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可通过第二溢流堰溢流进混合区中部,对进水进行补充充氧,也可与初始部分的进水进行充分混合。
事故区与所述工作区完全分隔开,其中事故区的墙体设置采用单向透水墙设计,墙体上设置两个闸板阀。当流量达到峰值流量时,闸板阀开启,工作区内的污水会自流进入事故区内,待峰值流量过后,事故区内的污水可通过单向透水墙再渗透入工作区内,无需安装提升泵进行提升,这样完全可以保证工作区内的水量能均匀进入生化池内,不会对后续生化池产生冲击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水量调节池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水量调节池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区;2、混合区;3、出水区;4、第一溢流堰;5、第二溢流堰;6、事故区;7、闸板阀;8、单向透水墙;9、进水管;10、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包括工作区和事故区6,事故区6与工作区通过单向透水墙8隔开,单向透水墙8上设置闸板阀7;事故区6与工作区完全分隔开,其中事故区6的墙体设置采用单向透水墙8设计,墙体上设置两个闸板阀7。当流量达到峰值流量时,闸板阀7开启,工作区内的污水会自流进入事故区6内,待峰值流量过后,事故区6内的污水可通过单向透水墙8再渗透入工作区内,无需安装提升泵进行提升,这样完全可以保证工作区内的水量能均匀进入生化池内,不会对后续生化池产生冲击负荷。工作区分为进水区1、混合区2和出水区3,进水区1与进水管9连接,出水区3与出水管10连接,进水区1内的进水管9从底部进水,进水区1与混合区2之间设置第一溢流堰4和第二溢流堰5,第二溢流堰5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4的高度。参见图1,第二溢流堰5延伸设置,将混合区2分割为狭长转折的内廊道,使得污水混合充分。第一溢流堰4为斜板结构。其中工作区功能分为进水、混合和出水区3,工作区内设置容积较小,满足平峰时污水流量需求,水流通过工作区内廊道前进,通过折板设计,改变水流流速和流向,流速较高,在不设置搅拌设备或配水穿孔管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沉淀;其中进水区1内进水管9从底部进水后,用上升水流流速对污水进行充分搅动,以防污水中有机物在进水区1进行沉淀;进水区1与混合区2位置设置的第一溢流堰4为斜板设置,同一时间通过的水流水质不同,能起到混合水质作用,且第一溢流堰4跌水的设置也便于大气中的氧气能及时补充到进水中,对进水起到一定的复氧作用,使得调节池内水不会产生厌氧,产生异味;进水区1中第二溢流堰5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4,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可通过第二溢流堰5溢流进混合区2中部,对进水进行补充充氧,也可与初始部分的进水进行充分混合。
具体地,单向透水墙8的两个相对侧面上设置两个闸板阀7。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包括工作区和事故区,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区与所述工作区通过单向透水墙隔开,所述单向透水墙上设置闸板阀;所述工作区分为进水区、混合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内的进水管从底部进水,所述进水区与所述混合区之间设置第一溢流堰和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二溢流堰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溢流堰延伸设置,将混合区分割为狭长转折的内廊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堰为斜板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透水墙的两个相对侧面上设置两个闸板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与进水管连接,所述出水区与出水管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70923.1U CN216837353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70923.1U CN216837353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37353U true CN216837353U (zh) | 2022-06-28 |
Family
ID=82085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70923.1U Active CN216837353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37353U (zh) |
-
2022
- 2022-01-21 CN CN202220170923.1U patent/CN2168373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95947B (zh) |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
CN103395948B (zh) | Z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
CN107459213A (zh) | 一种圆筒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3392986U (zh) | V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
CN210457859U (zh) | 一种污水厂 | |
CN108623102A (zh) | 一种组合式SBR-MBR-Fenton养猪废水处理方法 | |
CN106865905A (zh) | 一种可满足直接排入地表ⅱ类ⅲ类水体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6837353U (zh) | 一种新型水量调节池 | |
CN103420483B (zh) | 一种批序式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6109169U (zh) | 一种结构紧凑型水解酸化系统 | |
CN205973977U (zh) | 一种ibr生物水处理装置 | |
CN209338214U (zh) | 一种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 |
CN209210478U (zh) | 一种组装式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 |
CN204111421U (zh) | 一体化生物反应系统 | |
CN203392987U (zh) | Z型气提回流两级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 |
CN111003806A (zh) | 一种新型aao工艺一体化设备 | |
CN208151064U (zh) | 节能高效紧凑复合型a2/o除磷脱氮处理系统 | |
CN110627178A (zh) | 一种优质絮凝反应池 | |
CN206089192U (zh) | 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 | |
CN113461157B (zh) | 一种活性污泥导流筒、导流机构及污水处理强化装置 | |
CN213865533U (zh) | 一种浓缩池澄清区水质观测装置 | |
CN211813676U (zh) | 一种新型aao工艺一体化设备 | |
CN207313243U (zh) | 一种微氧-短程反硝化氧化沟 | |
CN209507895U (zh) | 一种生化污水处理池 | |
CN203402960U (zh) | 一种污水水解酸化与水质水量调节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