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21742U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21742U
CN216821742U CN202120854297.3U CN202120854297U CN216821742U CN 216821742 U CN216821742 U CN 216821742U CN 202120854297 U CN202120854297 U CN 202120854297U CN 216821742 U CN216821742 U CN 2168217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ir
atomizing
air inlet
at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42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542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217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21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217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气孔;底座,设有气流通道,底座封盖于壳体的敞口端,气流通道在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气流通道包括阻流段,阻流段连向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位于其连向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之上,第一通气孔连通进气孔,第二通气孔通向壳体内。通过进气孔和气流通道连通向壳体内,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可有效防止漏液,并有效降低因其漏液对本体组件造成的故障率。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本体组件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可雾化介质,雾化组件用于对可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食者食用的气雾;本体组件用于向雾化组件提供能量。
电子雾化装置中还设置有与雾化组件流体连通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常流经雾化器和本体组件之间,雾化器或电子雾化装置在运输、仓储或使用过程中,储液腔内的可雾化介质存在经过雾化组件从气流通道泄漏的风险,进一步还可能造成本体组件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以解决经雾化器内漏液容易经气流通道泄漏并存在致使本体组件故障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孔;底座,设有气流通道,所述底座封盖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所述气流通道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所述气流通道包括阻流段,所述阻流段连向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位于其连向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之上,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进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通向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基底和至少一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设置于所述基底的一侧,其中所述基底设有所述第二通气孔,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臂设有所述第一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连通的进气段和所述阻流段,所述进气段设置于所述基底,所述阻流段设置于所述支撑臂上,所述进气段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孔,所述阻流段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上还设有导气段,所述导气段连通所述阻流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所述基底,所述进气段和所述导气段设置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支撑臂的一侧;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过孔,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并封盖所述进气段和所述导气段,且所述过孔连通所述导气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设有入气孔,所述雾化座自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嵌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入气孔并经由所述入气孔连通所述进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包括座体和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进液孔,所述座体内且位于所述隔板的一侧形成有雾化腔,所述进液孔用于向所述雾化腔所在的方向导液,所述座体的侧壁上设有所述入气孔,且所述座体的侧壁内设有装配腔,所述装配腔与所述入气孔连通;
其中,所述支撑臂装配于所述装配腔,以使得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入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腔包括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呈阶梯设置,所述第二腔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入气孔连通;
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基底的端面,所述支撑臂装配于所述第一腔体,使得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基底的端面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腔与所述雾化腔之间的隔离壁上开设有滑入口;
所述支撑臂包括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第一子臂设有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子臂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臂的一侧,所述第一子臂和所述第二子臂的连接处形成有滑道;
其中,所述滑道与所述滑入口相装配,所述第一子臂嵌设于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子臂位于所述雾化腔内,所述第二子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端用于提供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包括基部和设置于所述基部的一侧的环壁,所述环壁与所述基部配合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基部并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基部连接并设于所述容置腔;
所述座体的一端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支撑臂与所述环壁之间,使得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容置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朝向所述雾化腔的一侧设有换气槽,所述换气槽连通所述进液孔和所述雾化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一侧还设有缓存槽,所述换气槽流经所述缓存槽,所述缓存槽沿所述换气槽的路径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换气槽在同方向上的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气槽的深度为0.1mm至0.5mm,所述换气槽沿与所述路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至0.5mm,所述缓存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换气槽的宽度,所述缓存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换气槽的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腔的内侧壁还设有导引槽,所述导引槽与所述换气槽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体上还设有气溶胶出口,所述座体的侧壁的外侧开设有气溶胶流道,所述气溶胶流道连通所述雾化腔和所述气溶胶出口,所述座体的侧壁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冷凝槽,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槽分布于所述气溶胶流道的两侧,所述雾化腔的内侧壁还设有第二冷凝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本体组件和如上述的雾化器,所述本体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并给所述雾化器供电。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进气孔,底座上设有气流通道,且底座封盖于壳体的敞口端,气流通道在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气流通道包括阻流段,阻流段连向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位于其连向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之上,第一通气孔连通进气孔,第二通气孔通向壳体内,则由于阻流段的存在,壳体内即使存在漏液,其也无法越过阻流段而经第一通气孔向外泄漏,且壳体上的进气孔连通外部大气,漏液更不可能向本体组件泄漏,因而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可有效防止漏液,并有效降低其对本体组件造成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底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雾化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雾化座一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雾化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营养液或药液等液态基质的雾化。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器100和本体组件200,雾化器100 用于存储液态基质并雾化液态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本体组件200用于为雾化器100供电,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雾化液态基质形成气溶胶。
雾化器100包括壳体10、雾化座20、雾化芯30和底座40。其中,雾化座20、雾化芯30和底座40均装配于壳体10内,雾化芯30设置于雾化座20和底座40之间,并用于雾化壳体10内装载的液态基质。
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储液腔体12和导气管14,导气管14设置于储液腔体12内,且导气管14连接于储液腔体12的闭口端,储液腔体12和导气管14之间形成有储液腔120,储液腔120用于储存液态基质,导气管14用于将形成的气溶胶导向用户口腔。
其中,壳体10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16,该进气孔16用于吸入壳体 10外部的气体。换言之,储液腔体12的侧壁上设有该进气孔16,且储液腔体12的敞口端为壳体10的敞口端。雾化座20、雾化芯30和底座 40自该敞口端装配于壳体10。
雾化座20自壳体10的敞口端嵌设于壳体10内,以封堵储液腔120,且雾化座20上设有气溶胶出口24,导气管14与气溶胶出口24连接,以将雾化座20内产生的气溶胶从气溶胶出口24导入导气管14。其中,雾化座20的侧壁设有入气孔22,且入气孔22与进气孔16连通。
底座40设有气流通道42,底座40封盖于壳体10的敞口端,且气流通道42与入气孔22连通。其中,外部气体依次流经进气孔16、入气孔22和气流通道42进入雾化座20内。
可选地,底座40与雾化座20连接并封盖壳体10的敞口端,并使得气流通道42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或者,底座40连接于壳体10的敞口端并封盖壳体10的敞口端,底座40顶抵雾化座20并使得气流通道42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
现有的雾化器中,其底座中部常设有通气孔,从雾化座20处泄漏的液态基质常通过该通气孔向本体组件200滴落,致使本体组件200发生故障。
本申请通过在壳体10的侧壁上设置进气孔16作为雾化器100的进气孔16,并在雾化座20的侧壁设置入气孔22,在底座40上设有气流通道42,并在雾化座20自壳体10的敞口端嵌设于壳体10内,和底座 40封盖于壳体10的敞口端之后,进气孔16、入气孔22和气流通道42 流体连通,外部气体可依次流经进气孔16、入气孔22和气流通道42进入雾化座20内,因而由雾化座20和底座40分别与壳体10的装配位置关系可知,从雾化座20处泄漏的液态基质将难以克服自身重力而逆向沿气流通道42、入气孔22和进气孔16泄漏出雾化器100外,且漏液更不可能向本体组件200泄漏,因而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100可有效防止漏液,并有效降低本体组件200的故障率。
结合参阅图2至图4,图4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地,气流通道42在底座40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二通气孔402,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二通气孔402错位设置,气流通道42 包括阻流段420,阻流段420连向第一通气孔401的一端位于其连向第二通气孔402的一端之上;其中,外部气体经第一通气孔401沿气流通道42流向第二通气孔402。
换言之,第一通气孔401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第二通气孔402 通向壳体10内,外部气流流经第一通气孔401、阻流段420和第二通气孔402通向雾化座20。
需要说明的是,阻流段420连向第一通气孔401的一端位于其连向第二通气孔402的一端之上,是以底座40位于壳体10的敞口端一侧的侧面为基准面来进行限定的,则在用户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雾化座20 内的漏液即便向第二通气孔402泄漏,则由于阻流段420的存在,漏液也无法越过阻流段420而从第一通气孔401向外泄漏。
可选地,气流通道42设置于底座40内部,则漏液将无法向本体组件200泄漏。或者,气流通道42的至少部分外露于底座40的表面,例如气流通道42的一部分外漏于其侧面,并在装配于壳体10的敞口端时,壳体10的内侧壁或者雾化座20的侧壁封盖该外漏的部分气流通道42,且第一通气孔401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或者,气流通道42的一部分外漏于其底面,则还可通过在壳体10的敞口端设置端盖封盖该暴露的部分气流通道42。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401还可以直接连通进气孔16,而无需借助于雾化座20上的入气孔22以连通进气孔16,如底座20嵌设于壳体10的敞口端即可使得第一通气孔401连通进气孔16。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底座40包括基底41和至少一个支撑臂 43,支撑臂43设置于基底41的一侧,其中基底41设有第二通气孔402,至少一个该支撑臂43上设有第一通气孔401。
可选地,基底41上设有一个或两个、三个等多个支撑臂43,其中至少一个支撑臂43上设有第一通气孔401,并在底座40封盖于壳体10 的敞口端时,支撑臂43可使得第一通气孔401连通入气孔22。
可选地,第一通气孔401可设置于支撑臂43背离基底41的端面。或者,第一通气孔401设置于支撑臂43的侧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二通气孔402还可设置于至少一个支撑臂43上,换言之,至少一个支撑臂43上同时设置有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二通气孔402,阻流段420位于该支撑臂43内并连通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二通气孔402。
结合参阅图2、图3、图7和图8,其中图7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雾化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雾化座20包括座体21和设置于座体21上的隔板23,隔板23上设有进液孔230,座体21内且位于隔板23的一侧形成有雾化腔210,雾化腔210与气溶胶出口24流体连通,座体21的侧壁上设有该入气孔22。
其中,隔板23的一侧用于设置雾化芯30,进液孔230连通储液腔 120,进液孔230可将储液腔120内存储的液态基质导向雾化芯30。雾化芯30容置于雾化腔210内,进液孔230将液态基质导向雾化芯30的导液面,雾化芯30的雾化面位于雾化腔210内,以将液态基质在雾化腔210内雾化形成气溶胶。
本实施例中,隔板23将座体21的内部空间划分成进液腔212和雾化腔210,进液腔212和雾化腔210通过隔板23相连通,气溶胶出口 24和进液腔212位于座体21的同侧。
可选地,隔板23还可连接于座体21朝向储液腔120的一端,从而无需形成进液腔212。或者,隔板23连接于座体21背离储液腔120的一端,从而无需形成雾化腔210。
进液孔230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三个等多个,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座体21的侧壁上可设有一个或两个、三个等多个入气孔22。
可选地,壳体10的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16,座体21的侧壁同样设有一个入气孔22,以在雾化座20嵌设于壳体10内时,将使得入气孔 22与进气孔16流体连通。或者,壳体10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进气孔 16,而座体21的侧壁仅设有一个入气孔22,可在雾化座20与壳体10 组装时防呆,雾化座20按两种不同的姿态嵌设于壳体10内时,均可使得入气孔22与其中的一个进气孔16流体连通。或者,壳体10的侧壁上对称设有多个进气孔16,座体21的侧壁也设有多个入气孔22,入气孔22的数量可以多于、等于或小于进气孔16的数量,进而雾化座20 可用多种不同的姿态嵌设于壳体10,并使得至少一个入气孔22与至少一个进气孔16流体连通。
可选地,底座40上气流通道4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条或两条、三条等多条,且气流通道42的数量也可以多于、等于或小于入气孔22的数量,进而底座40可用多种不同的姿态封盖壳体10的敞口端,并使得至少一气流通道42与至少一入气孔22流体连通,同时还具有防呆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座体21的侧壁内还设有装配腔216,装配腔216与入气孔22连通。装配腔216用于与底座40相装配,进而使得雾化座20可与底座40连接,从而连通入气孔22和气流通道42。
具体地,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8,装配腔216与支撑臂43相装配,即支撑臂43嵌设于装配腔216,进而第一通气孔401通过装配腔 216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并同时可将底座40固定于雾化座20上。
本实施例中,装配腔216包括连通的第一腔体217和第二腔体218,且第一腔体217与第二腔体218呈阶梯设置,第二腔体218设置于第一腔体217的底部并与入气孔22连通。第一通气孔401位于支撑臂43背离基底41的端面,支撑臂43装配于第一腔体217内,使得支撑臂43 背离基底41的端面朝向第一腔体217的底部,且第一通气孔401连通第二腔体218。
支撑臂43背离基底41的端面还可顶抵于第一腔体217的底部,以进行一次密封,支撑臂43还与第一腔体217挤压以进行二次密封,以实现入气孔22与气流通道42的良好连通性且避免漏气。
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配腔216还可呈直筒状,第一通气孔401设置于支撑臂43背离基底41的端面,或者第一通气孔401设置于支撑臂43 的侧面,支撑臂43嵌入该装配腔216,可使得第一通气孔401与入气孔 22流体连通。
本实施例中,储液腔体12沿与导气管14的轴向相垂直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储液腔体12在椭圆形的两长轴端均设有进气孔16,雾化座20 也对应设有两个入气孔22,座体21的侧壁内对应设有两个装配腔216,基底41朝向雾化座20的一侧连接有两个支撑臂43,两个支撑臂43中的一个设有第一通气孔401,另一个支撑臂43未设置第一通气孔401。
则雾化座20嵌入壳体10内,雾化座20和壳体10基于自身结构形状彼此导向且适配,使得入气孔22与进气孔16对准,且两个支撑臂43 任意对位装配于两个装配腔216内,即可连通第一通气孔401、入气孔 22和进气孔16,从而还可实现防呆,降低雾化器100的组装难度。
结合参阅图8至图10,其中图8是图7所示雾化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雾化座一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7所示雾化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第二腔体218与雾化腔210之间的隔离壁上开设有滑入口213,以供底座40沿滑入口213滑入并部分延伸进雾化腔210,进而从雾化芯 30背离隔板23的一侧夹持固定雾化芯30。
具体地,如图4所示,支撑臂43包括第一子臂431和第二子臂432,第一子臂431设有第一通气孔401,第二子臂432连接于第一子臂431 的一侧,第一子臂431和第二子臂432的连接处形成有滑道433;其中,滑道433与滑入口213相装配,并沿滑入口213滑动,第一子臂431装配于第一腔体217,第二子臂432位于雾化腔210内,第二子臂432背离基底41的一端用于提供支撑,并可支撑于雾化芯30背离隔板23的一侧,以配合隔板23夹持固定雾化芯30。
第二子臂432上的一侧还设有导液槽434,导液槽434用于将雾化芯30上凝结的液态基质或储液腔120的漏液导向基底41上,还可以聚集及冷凝气溶胶中未充分雾化的小液滴。
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11,图11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雾化器100还包括密封盖50,密封盖50盖设于雾化座20上,且位于雾化座20和储液腔体12的内壁之间,以密封雾化座20与储液腔体12及导气管14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液。
密封盖50包括密封侧壁51、密封端部52和围壁53,密封端部52 对应于进液腔212的位置开设有导通孔520,和对应于气溶胶出口24的位置设有避让孔522,密封侧壁51围设于密封端部52的外周,围壁53 连接于避让孔522的内边缘,其中密封侧壁51夹设于座体21与储液腔体12的内壁之间,围壁53夹设于气溶胶出口24与导气管14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座体21的侧壁设有沉槽214,入气孔22 设置于沉槽214的底部,沉槽214用于装配密封部件,并使得进气孔16 与入气孔22流体连通以及避免漏气。
结合参阅图3、图7和图11,密封盖50还包括与密封侧壁51连接的密封套54,该密封套54设置于沉槽214内,以入气孔22所在的侧壁与进气孔16所在的侧壁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其密封套54设有通孔 540,入气孔22通过通孔540与进气孔16流体连通。
结合参阅图4至图6,其中图5是图4所示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底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42包括连通的进气段422和阻流段420,进气段422设置于基底41,阻流段420贯穿支撑臂43,进气段422连通第二通气孔402,阻流段420连通第一通气孔401。换言之,阻流段420 连向第二通气孔402的一端位于基底41,阻流段420连向第一通气孔 401的一端位于支撑臂43背离基底41的端部,则雾化座20内的漏液将难以通过阻流段420。
可选地,进气段422位于基底41内部,则底座40可阻挡雾化座20 内的漏液向本体组件200泄漏。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孔402贯穿基底41,进气段422设置于基底 41背离雾化座20的一侧。
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13,图1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雾化器100还包括端盖60,端盖60设置于壳体10的敞口端,并封盖进气段422,端盖60可防止漏液从进气段422处泄漏。
如图3至图6所示,基底41的中部设有多个第二通气孔402,多个第二通气孔402正对导气管14设置,外部气体从底座41的中部进入雾化腔210,并流经雾化芯30,携带走液态基质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并经导气管14进入用户口腔,可保证雾化效率和口感。多个第二通气孔 402连通进气段422,第二通气孔402的孔径较小,漏液可在第二通气孔402的表面形成液膜,进而可阻止漏液向第二通气孔402泄漏。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端盖60与壳体10的敞口端连接,并封盖底座40,可阻挡雾化座20内的漏液向本体组件200泄漏。
可选地,端盖60还可以与底座40连接,并封盖进气段422,也可阻挡雾化座20内的漏液向本体组件200泄漏。
进一步地,本体组件200上设有气流检测件,该气流检测件可以是咪头等,其通过检测因用户的抽吸动作引起的气流通道42内的气流状态改变,以触发本体组件中的控制器给雾化器100供电或断电。
如图6所示,基底41上还设有导气段424,导气段424连通阻流段 420,导气段424用于通向本体组件200中的气流检测件。导气段424 与第二通气孔402相间隔,并与进气段422同侧,端盖60上还设有过孔62,端盖60连接于壳体10的敞口端时,过孔62与导气段424流体连通,以通过过孔62通向本体组件200上的气流检测件。
其中,导气段424沿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尺寸小于进气段422沿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尺寸,且导气段424的表面对液体等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可使得进入第二通气孔402的漏液即使进入进气段422也难以进入导气段424,从而阻止漏液通过导气段424及过孔62向本体组件200泄漏。
可选地,导气段424还可部分地设置于基底41的内部,导气段424 连接阻流段420的一端位于基底41的内部,从而导气段424连接阻流段420的一端与进气段422连接阻流段420的一端之间形成有高度差,以阻挡漏液进入导气段424。
如图13所示,具体地,端盖60包括盖体61和环壁63,环壁63设置于盖体61的外边缘,且环壁63设有与储液腔体12的外壁相连接的扣接结构,该扣接结构可以是扣接接口或扣接凸起等,盖体61上设有过孔62,且盖体61用于封盖基底41背离雾化座20的一侧,进而封盖进气段422和导气段424,导气段424只能通过过孔62流体连通本体组件200内的气流检测件。
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13,雾化器100还包括电极70,基底41 上设有电极孔410,盖体61上还有与电极孔410对应地穿孔610,电极 70连接于电极孔410上,且通过穿孔610与本体组件100上的电源电连接,电极70还与雾化座20内的雾化芯30电连接,以给雾化芯30供电。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基底41包括基部412和设置于基部 412的一侧的环壁414,环壁414与基部412配合形成一容置腔416,第二通气孔402设置于基部412上并连通容置腔416,支撑臂43与基部 412连接并设于容置腔416,且支撑臂43与环壁414之间形成有供插接的空间。
如图7所示,座体21背离气溶胶出口24的一端还设有插接部219。插接部219插接于支撑臂43与环壁414之间的插接空间,使得雾化腔 210连通容置腔416。
换言之,如图3所示,底座40还封盖于雾化座20背离储液腔120 的一端,且底座40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置于雾化座20内,例如支撑臂43 与装配腔216相装配,第二子臂432位于雾化腔210内以配合隔板23 夹持固定雾化芯30。
结合参阅图3至图5,环壁414的外侧面设有呈凸出状的密封筋415,环壁414夹设于雾化座20与储液腔体12的内壁之间,密封筋415用于密封环壁414与储液腔体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底座40与雾化座20连接且封盖雾化座20背离储液腔120的一端,以使得漏液全部聚集在容置腔416内而避免向本体组件200泄漏。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基部412在电极孔410及第二通气孔402 的周侧均设有集液槽417,集液槽417用于聚集漏液等,防止漏液浸泡电极40,以及减少漏液进入第二通气孔402。
如图7和图8所示,座体21的侧壁的外侧开设有气溶胶流道240,气溶胶流道240连通雾化腔210和气溶胶出口24,座体21的侧壁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冷凝槽241,多个第一冷凝槽241分布于气溶胶流道240 的两侧,雾化腔210的内侧壁还设有第二冷凝槽242。
第一冷凝槽241和第二冷凝槽242用于聚集及冷凝气溶胶中未充分雾化的小液滴,以提升气溶胶的纯度,从而使得用户可获得更好的口感。
多个第一冷凝槽241沿底座40朝向储液腔120的方向平行排列设置,以便于充分凝结随气溶胶流经气溶胶流道240的小液滴。多个第二冷凝槽242竖直设置于雾化腔210的内侧壁,以将凝结的小液滴导向集液槽417。
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隔板23与雾化芯30之间还设有密封件55,密封件55用于密封隔板23与雾化芯30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密封件55为密封垫,其设置于雾化芯30的端面与隔板23 的下表面之间。或者,密封件55呈盖帽状,其可套设于雾化芯30的一端,并位于雾化芯30与隔板23的下表面及雾化腔210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参阅图3、图9和图10,隔板23和/或密封件55上设有换气槽232,换气槽232连通储液腔120和雾化腔210,以自适应地调节雾化腔210内的气压。
例如,当储液腔120内的液态基质消耗时,储液腔120内若得不到补充气体,则储液腔120内气压将持续降低,当腔内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将致使液态基质下液不畅,导致雾化芯30得不到充足地供液而易产生焦味和降低雾化效率,最终给用户带来不良的抽吸体验。或者,在雾化芯30雾化液态基质时,储液腔120内空气被加热而致使腔内气压增大,而储液腔120内过大的气压将可能导致液态基质向外渗漏,这些因素将增加电子雾化装置300的故障率。
换气槽232连通储液腔120和雾化腔210,进而通过雾化腔210连通外部大气,外部气体可通过换气槽232进入储液腔120内,以增大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储液腔120内的液态基质还可进入换气槽232,并通过自适应调节进入换气槽232内的液态基质量,可维持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平衡,从而避免雾化器100下液不畅和漏液的状况发生,改善了雾化器100的品质。
本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隔板23朝向雾化腔210的一侧设有换气槽232,换气槽232连通进液孔230和雾化腔210,密封件55 封盖换气槽232,使得换气槽232的一端连通进液孔230,其另一端连通雾化腔210。
换气槽232可在隔板23上迂回设置,以增长换气槽232自身的长度及增加可存储的液态基质的空间。换气槽232也可呈直线设置,只需换气槽232能够连通进液孔230和雾化腔210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换气槽232还可设置成多条,多条换气槽232可提升储液腔120内气压的调节速率。多条换气槽232可同时进行换气,以快速提升储液腔 12内的气压,多条换气槽26也可同时进液,以快速降低储液腔12内的气压。换气槽232也可设置成一条,本申请对换气槽232的数量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隔板23背离储液腔体12的一侧还设有缓存槽234,换气槽232流经缓存槽234,缓存槽234沿换气槽232的路径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换气槽232在同方向上的截面积。缓存槽234用于缓存液态基质,缓存槽234可容纳较多的液态基质,因而可提升换气槽232的储液能力,以避免液态基质自换气槽232泄漏。
经过研究发现,换气槽232的深度应设置为0.1mm至0.5mm,换气槽232沿与其路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应设置为0.1mm至 0.5mm,且缓存槽234的宽度大于等于换气槽232的宽度,缓存槽234 的深度大于换气槽232的深度。
换气槽232与路径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尺寸在上述尺寸范围内时,可使得换气顺畅,且换气槽232对液态基质的表面吸附力适当,使得储液腔120内的液态基质可在换气槽232得到良好的调节,且不易漏液。而换气槽232的深度小于0.1mm或换气槽232的宽度小于0.1mm时,换气槽232对液态基质的吸附力过大,致使换气困难,不利于储液腔120 内的气压调节。换气槽232的深度大于0.5mm或换气槽232的宽度大于 0.5mm时,换气槽232对液态基质的吸附力过小,换气槽232易造成液态基质泄漏。
本实施例中,隔板23上设有两条换气槽232,两条换气槽232彼此首尾相邻且围绕进液孔230设置,因而可使得换气槽232具有较长的长度,可存储较多的液态基质,使得储液腔12内气压的调节度更大。换气槽232与进液孔230连通的端口异位设置,可避免两个端口处于同一处产生的气泡发生聚合而增加液态基质的下液难度。
如图3和图12所示,密封件55包括密封环垫550和分别设置于密封环垫550相对两端的两个隔离垫552,密封环垫550开设有与进液孔 230对应的开口554,隔离垫552用于顶抵雾化腔210的内侧壁,使得密封环垫550与雾化腔210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以便于换气槽232 通过该间隙连通雾化腔210。
进一步地,再次参阅图9和图10,雾化腔210的内侧壁还设有导引槽211,导引槽211与换气槽232连通,以使得即使液态基质沿换气槽 232少量外泄,外泄的液态基质可沿导引槽211和导液槽434向集液槽 417聚集,以避免漏液随意飞溅。
可选地,密封件55上可设有上述换气槽232和缓存槽234,而隔板 23上不设置换气槽232和缓存槽234。或者,隔板23和密封件55均设有部分的换气槽232和缓存槽234,且隔板23和密封件55彼此配合形成换气槽232和缓存槽234,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进气孔,底座上设有气流通道,且底座封盖于壳体的敞口端,气流通道在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气流通道包括阻流段,阻流段连向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位于其连向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之上,第一通气孔连通进气孔,第二通气孔通向壳体内,则由于阻流段的存在,壳体内即使存在漏液,其也无法越过阻流段而经第一通气孔向外泄漏,且壳体上的进气孔连通外部大气,漏液更不可能向本体组件泄漏,因而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可有效防止漏液,并有效降低其对本体组件造成的故障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孔;
底座,设有气流通道,所述底座封盖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所述气流通道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所述气流通道包括阻流段,所述阻流段连向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位于其连向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之上,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进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通向所述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基底和至少一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设置于所述基底的一侧,其中所述基底设有所述第二通气孔,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臂设有所述第一通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连通的进气段和所述阻流段,所述进气段设置于所述基底,所述阻流段设置于所述支撑臂上,所述进气段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孔,所述阻流段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还设有导气段,所述导气段连通所述阻流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所述基底,所述进气段和所述导气段设置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支撑臂的一侧;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过孔,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并封盖所述进气段和所述导气段,且所述过孔连通所述导气段。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设有入气孔,所述雾化座自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嵌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入气孔并经由所述入气孔连通所述进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包括座体和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进液孔,所述座体内且位于所述隔板的一侧形成有雾化腔,所述进液孔用于向所述雾化腔所在的方向导液,所述座体的侧壁上设有所述入气孔,且所述座体的侧壁内设有装配腔,所述装配腔与所述入气孔连通;
其中,所述支撑臂装配于所述装配腔,以使得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入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包括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呈阶梯设置,所述第二腔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入气孔连通;
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基底的端面,所述支撑臂装配于所述第一腔体,使得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基底的端面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与所述雾化腔之间的隔离壁上开设有滑入口;
所述支撑臂包括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第一子臂设有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子臂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臂的一侧,所述第一子臂和所述第二子臂的连接处形成有滑道;
其中,所述滑道与所述滑入口相装配,所述第一子臂嵌设于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子臂位于所述雾化腔内,所述第二子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端用于提供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基部和设置于所述基部的一侧的环壁,所述环壁与所述基部配合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基部并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基部连接并设于所述容置腔;
所述座体的一端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支撑臂与所述环壁之间,使得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容置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雾化腔的一侧设有换气槽,所述换气槽连通所述进液孔和所述雾化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背离储液腔体的一侧还设有缓存槽,所述换气槽流经所述缓存槽,所述缓存槽沿所述换气槽的路径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换气槽在同方向上的截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槽的深度为0.1mm至0.5mm,所述换气槽沿与所述路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至0.5mm,所述缓存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换气槽的宽度,所述缓存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换气槽的深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腔的内侧壁还设有导引槽,所述导引槽与所述换气槽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还设有气溶胶出口,所述座体的侧壁的外侧开设有气溶胶流道,所述气溶胶流道连通所述雾化腔和所述气溶胶出口,所述座体的侧壁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冷凝槽,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槽分布于所述气溶胶流道的两侧,所述雾化腔的内侧壁还设有第二冷凝槽。
16.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本体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本体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并给所述雾化器供电。
CN202120854297.3U 2021-04-23 2021-04-23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ctive CN216821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4297.3U CN216821742U (zh) 2021-04-23 2021-04-23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4297.3U CN216821742U (zh) 2021-04-23 2021-04-23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21742U true CN216821742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8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4297.3U Active CN216821742U (zh) 2021-04-23 2021-04-23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217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7103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93568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7103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93568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42653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3814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气液平衡元件
CN110403246B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861815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82174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746997U (zh) 本体组件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1960908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212684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1772236A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148297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21378535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113100485A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112826136A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底座
CN112493550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226835A1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937910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7429252U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底座
CN21744666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和雾化器
CN217117523U (zh) 用于电子烟的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电子烟
CN214710348U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底座
CN21480230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51462A (zh) 一种具有平衡通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113455713A (zh) 可补气的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113197351A (zh) 一种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85183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