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5580U - 均温板 - Google Patents
均温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95580U CN216795580U CN202123432733.7U CN202123432733U CN216795580U CN 216795580 U CN216795580 U CN 216795580U CN 202123432733 U CN202123432733 U CN 202123432733U CN 216795580 U CN216795580 U CN 2167955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hell
- working fluid
- heat absorption
- vapor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用以解决现有均温板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填充有一个工作流体,该外壳具有一个吸热区及一个冷凝区,该外壳内具有至少一个支撑柱及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该间隔结构沿着该吸热区往该冷凝区的方向延伸;及一个毛细结构,位于该外壳内并接触该工作流体,该毛细结构具有一个基部及至少一个延伸条,该基部位于该吸热区并受该支撑柱抵接,该延伸条连接该基部并受该间隔结构抵接,相对抵接的该延伸条与该间隔结构形成一个液体导引部,该液体导引部与相邻的外壳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或/及相邻的液体导引部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是一种对电子组件进行散热的均温板。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电子装置局部过热,目前电子装置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将一个均温板设于该电子装置的内部,该均温板可以贴接于该电子装置的一个发热区,该现有的均温板可以具有一个上板体及一个下板体,该上板体及该下板体相结合以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能够用以填充一个工作液体;借此,该发热区产生的热能可以扩散至该均温板上,以有效避免热能聚集在该发热区,可以实现散热效果。
上述现有的均温板,即使该发热区可以加热该工作液体并使该工作液体汽化,气态的工作液体蒸发至远离该发热区的一侧放热后凝结,并带离该发热区的热量;然而,由于该工作液体于该空腔内执行气液相变化,使该工作液体的气相及液相均位于同一个空间,使得该均温板对该发热区的散热效果有限,导致散热效率不佳。
有鉴于此,现有的均温板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可以使气、液相的工作流体分离而提升良好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可以提升组装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可以提升工作流体气液相的循环速度。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记载的组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实用新型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复数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结合”、“组合”或“组装”等近似用语,主要包括连接后仍可不破坏构件地分离,或是连接后使构件不可分离等型态,是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欲相连的构件材质或组装需求予以选择的。
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填充有一个工作流体,该外壳具有一个吸热区及一个冷凝区,该外壳内具有至少一个支撑柱及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该间隔结构沿着该吸热区往该冷凝区的方向延伸;及一个毛细结构,位于该外壳内并接触该工作流体,该毛细结构具有一个基部及至少一个延伸条,该基部位于该吸热区并受该支撑柱抵接,该延伸条连接该基部并受该间隔结构抵接,相对抵接的该延伸条与该间隔结构形成一个液体导引部,该液体导引部与相邻的外壳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或/及相邻的液体导引部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利用相对抵接的延伸条与间隔结构形成该液体导引部,该液体导引部与相邻的外壳之间形成该气体通道,或/及相邻的液体导引部之间形成该气体通道;该均温板运作时,可以由该工作腔室中工作流体吸收该热源处的热能,该工作流体可以从液态吸收热能而蒸发成气态,形成气态的工作流体可以于该气体通道移动,接着,位于该气体通道中的工作流体可以迅速由气态冷凝成液态,且形成液态的工作流体可以通过该液体导引部回流,借此,气相的工作流体与液相的工作流体可以分别于该气体通道与该液体导引部运作,使气、液相的工作流体可以分离,使该工作流体可以充分吸收该热源的热能,具有提升良好散热效能的功效。
其中,该外壳可以具有相对结合的一个第一板体及一个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容槽,该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容槽中。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组装,具有组装便利性的功效。
其中,该外壳可以具有相对结合的一个第一板体及一个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容槽,该支撑柱及该间隔结构位于该第二容槽且连接该第二板体的内表面。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支撑柱及该间隔结构可以为该第二板体的蚀刻构造。如此,可易于薄型化的均温板中以蚀刻的方式形成该支撑柱及该间隔结构,具有降低加工难度的功效。
其中,该间隔结构可以具有多个片体,该多个片体未相连接。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间隔结构可以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间隙,该间隙可以连通相邻的气体通道。如此,形成气态的工作流体于该气体通道移动的过程中,部分的工作流体可以迅速由气态冷凝成液态,且可以直接通过邻近的间隙吸附于该毛细结构的延伸条,并通过该液体导引部回流,具有提升该工作流体气液相的循环速度的功效。
其中,该间隔结构可以由多个柱体形成,该多个柱体可以彼此交错间隔排列或数组间隔排列。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外壳可以具有一个内环边,该间隔结构可以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较该第二端邻近该吸热区,该间隔结构的第二端可以不连接该内环边。如此,该工作流体可易于在该液体导引部与该气体通道之间循环,具有提升散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支撑柱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该多个支撑柱可以呈数组状排列。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毛细结构可以为一个金属网状结构。如此,该金属网状结构可以帮助凝结后的该工作流体重新聚集进行回流,以重新吸收发热源的热量,具有提升良好的散热效能的功效。
其中,该间隔结构及该延伸条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该多个间隔结构可以彼此不相连,各间隔结构抵接各延伸条。如此,可以形成较多个液体导引部及气体通道,具有提升该工作流体气液相的循环速度的功效。
其中,该毛细结构可以具有一个连接部,该连接部可以连接该多个延伸条且远离该基部。如此,该连接部可以使该多个延伸条不易形成散开,具有提升该多个延伸条结构强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沿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沿图2的B-B线剖面图;
图4:沿图3的C-C线剖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俯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面俯视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外壳
1a:第一板体
1b:第二板体
11:第一容槽
12:第二容槽
13:内环边
14:支撑柱
15:间隔结构
15a:第一端
15b:第二端
151:片体
152:间隙
153:柱体
2:毛细结构
21:基部
22:延伸条
23:连接部
D:方向
G:气体通道
F:工作流体
H:热源
J:均温板
K:片体组
L:液体导引部
S:工作腔室
Z1:吸热区
Z2:冷凝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此外,在不同图式中标示相同符号者视为相同,会省略其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均温板J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个外壳1及一个毛细结构2,该毛细结构2位于该外壳1内。
请参照图2、图3所示,该外壳1内填充有一个工作流体F,该外壳1具有一个吸热区Z1及一个冷凝区Z2,该吸热区Z1用以热连接一个热源H,该外壳1可以为高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所制成,该外壳1可以结合有导热胶或导热膏后,再热连接该热源H。其中,该热源H可以例如为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的中央处理器,或者电路板上因运作而产生热的芯片等电子组件。
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制该外壳1的型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可以具有相对结合的一个第一板体1a及一个第二板体1b,该第一板体1a及该第二板体1b可以例如为铜或铝等高导热性能的材质所制成,该第一板体1a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容槽11,该第二板体1b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容槽12,该第一容槽11及该第二容槽12可以由干式蚀刻、湿式蚀刻或电浆蚀刻等蚀刻工艺所形成,该第二容槽12可以朝向该第一容槽11,使该第一板体1a及该第二板体1b可以相对结合以形成一个工作腔室S,该工作流体F位于该工作腔室S,且该外壳1可以具有一个内环边13。
其中,该第一板体1a及该第二板体1b的结合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例如:该第二板体1b可以选择黏贴、镶入或锁固等方式结合于该第一板体1a;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使将该第二板体1b雷射焊接于该第一板体1a,使该第一板体1a及该第二板体1b能够确实焊接结合而不会产生缝隙,以使该工作腔室S可以形成密封,同时,还可以提升该均温板J的结构强度。
特别说明的是,该工作流体F可以为水、酒精或其他低沸点的液体;较佳地,该工作流体F可以为不导电的液体,借此,即使该工作流体F发生泄漏,也不会使系统电路产生短路的情形,该工作流体F可以从液态吸收热量而蒸发成气态,进而利用该工作流体F气液相的变化机制来达成热量传递;并通过该工作腔室S内为封闭状态,可以避免该工作流体F形成气态后散失,以及避免内部因为空气占据,而压缩到该工作流体F形成气态后的空间,进而影响到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1、图2所示,详言之,该外壳1内具有至少一个支撑柱14,该支撑柱14位于该第二容槽12,该支撑柱14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柱14可以形成圆柱形,该支撑柱14可以连接该第二板体1b的内表面并朝该第一板体1a延伸,该支撑柱14可以与该第二容槽12分别制造后再以组装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二容槽12,该结合可以以焊接方式结合于该第二容槽12,或者,该第二板体1b可以一体成形有该支撑柱14,本实用新型不予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柱14可以为该第二板体1b的蚀刻构造,即,该第二板体1b可以在蚀刻形成该第二容槽12时一并形成该支撑柱14。并且,本实施例的该支撑柱14数量以多个来做说明,该多个支撑柱14呈数组状排列,使每一个支撑柱14与其前、后、左、右相邻的支撑柱14均为对齐间隔排列,该多个支撑柱14可用以提升该均温板J的结构强度,具有避免使该均温板J产生形变、以及不易产生弯折的作用。
此外,该外壳1内具有至少一个间隔结构15,该间隔结构15位于该第二容槽12,该间隔结构15可以连接该第二板体1b的内表面,该间隔结构15可以与该第二容槽12分别制造后再以组装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二容槽12,该结合可以以焊接方式结合于该第二容槽12,或者,该第二板体1b可以一体成形有该间隔结构15,本实用新型不予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间隔结构15可以为该第二板体1b的蚀刻构造,即,该第二板体1b可以在蚀刻形成该第二容槽12时一并形成该间隔结构15。
请参照图1、图3、图4所示,其中,本实施例该间隔结构15的数量为多个,且该多个间隔结构15彼此不相连,各间隔结构15可以具有一个第一端15a及一个第二端15b,该第一端15a较该第二端15b邻近该吸热区Z1,各间隔结构15沿着该吸热区Z1往该冷凝区Z2的方向D延伸,各间隔结构15的第二端15b不连接该外壳1的内环边13。另外说明的是,各间隔结构15的型态,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各间隔结构15可以具有多个片体151,该多个片体151未相连接,举例而言,每一个间隔结构15可以具有四个片体151,该四个片体151由该吸热区Z1延伸至该冷凝区Z2,且该四个片体151相间隔排列,使相邻的片体151之间可以如图4所示形成空隙。
请参照图1、图2所示,该毛细结构2位于该第一容槽11中,该毛细结构2接触该工作流体F,该毛细结构2可以利用毛细现象吸附该工作流体F,该毛细结构2可以为多孔性网目结构、微型沟槽或烧结粉末等结构,以增加该工作流体F因毛细现象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该毛细结构2可以为一个金属网状结构,该金属网状结构可以为铜、铝、钛、或不锈钢等具有导热性及延展性的材质,本实用新型不予以限制,以帮助凝结后的该工作流体F可以重新聚集进行回流,以重新吸收发热源的热量,从而提升良好的散热效能。
请参照图3、图4所示,该毛细结构2具有一个基部21及至少一个延伸条22,该基部21位于该吸热区Z1并受该支撑柱14抵接,该工作腔室S可以通过该支撑部14及该基部21的支撑,而避免该外壳1因外部正压力或内部真空的负压力的影响所导致的塌陷或变形,具有避免使该均温板J产生形变、以及不易产生弯折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该延伸条22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延伸条22可以位于该冷凝区Z2,该多个延伸条22连接该基部21并受该多个间隔结构15抵接,相对抵接的该延伸条22与该间隔结构15形成一个液体导引部L,该液体导引部L与相邻外壳1的内环边13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G,以及,相邻的液体导引部L之间也形成一个气体通道G。
请参照图2、图3、图4所示,该均温板J运作时,该外壳1的吸热区Z1可以热连接该热源H,该工作腔室S中的工作流体F可以从液态吸收热能而蒸发成气态,以便由该工作流体F吸收该热源H处的热能;此时,形成气态的工作流体F可以沿该多个气体通道G并朝远离该基部21的方向移动,接着,位于该气体通道G中的工作流体F可以迅速由气态冷凝成液态,且形成液态的工作流体F可以通过该多个液体导引部L朝该基部21的方向回流,借此,气相的工作流体F与液相的工作流体F可以分别于该多个气体通道G与该多个液体导引部L运作,使气、液相的工作流体F可以分离,进使该工作流体F可以充分吸收该热源H的热能,可以达到提供良好散热效能的作用。
请参照图5、图6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均温板J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大致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各间隔结构15的第一端15a及第二端15b之间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间隙152,该间隙152可以连通相邻的气体通道G,其中,本实施例的间隙152以多个来做说明。详言之,各间隔结构15的第一端15a及第二端15b之间可以具有片体组K,每一个片体组K由前述的四个片体151组成,相邻的片体组K形成该间隙152,如此,形成气态的工作流体F(如图2所示)于该多个气体通道G移动的过程中,部份的工作流体F可以迅速由气态冷凝成液态,且可以直接透过邻近的间隙152吸附于该毛细结构2的延伸条22,并通过该多个液体导引部L回流,可以提升该工作流体F气液相的循环速度,具有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的作用。
请参照图7、图8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均温板J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各间隔结构15可以由多个柱体153形成,该多个柱体153彼此可以交错间隔排列,使每一个柱体153与其相邻的柱体153不相对位;或者,该多个柱体153彼此可以数组间隔排列,使每一个柱体153与其前、后、左、右相邻的柱体153相对位而形成对齐,如此,该结构简易而便于制造,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作用。其中,该多个柱体15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本实用新型均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9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均温板J的第四实施例,该第四实施例大致上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在该第四实施例中,该毛细结构2可以具有一个连接部23,该连接部23可以连接该多个延伸条22且远离该基部21,即,该多个延伸条22位于该基部21与该连接部23之间,如此,该连接部23可以使该多个延伸条22不易形成散开,进而确保该多个延伸条22可以与该多个间隔结构15相抵接,具有可以提升该多个延伸条22结构强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利用相对抵接的延伸条与间隔结构形成该多个液体导引部,相邻的液体导引部之间形成该多个气体通道;该均温板运作时,可以由该工作腔室中工作流体吸收该热源处的热能,该工作流体可以从液态吸收热能而蒸发成气态,形成气态的工作流体可以于该多个气体通道移动,接着,位于该气体通道中的工作流体可以迅速由气态冷凝成液态,且形成液态的工作流体可以通过该多个液体导引部回流,借此,气相的工作流体与液相的工作流体可以分别于该多个气体通道与该多个液体导引部运作,使气、液相的工作流体可以分离,进使该工作流体可以充分吸收该热源的热能,具有提升良好散热效能的功效。
Claims (12)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填充有一个工作流体,该外壳具有一个吸热区及一个冷凝区,该外壳内具有至少一个支撑柱及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该间隔结构沿着该吸热区往该冷凝区的方向延伸;及
一个毛细结构,位于该外壳内并接触该工作流体,该毛细结构具有一个基部及至少一个延伸条,该基部位于该吸热区并受该支撑柱抵接,该延伸条连接该基部并受该间隔结构抵接,相对抵接的该延伸条与该间隔结构形成一个液体导引部,该液体导引部与相邻的外壳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或/及相邻的液体导引部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相对结合的一个第一板体及一个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具有一个第一容槽,该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容槽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相对结合的一个第一板体及一个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个第二容槽,该支撑柱及该间隔结构位于该第二容槽且连接该第二板体的内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柱及该间隔结构为该第二板体的蚀刻构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结构具有多个片体,该多个片体未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间隙,该间隙连通相邻的气体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结构由多个柱体形成,该多个柱体彼此交错间隔排列或数组间隔排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个内环边,该间隔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较该第二端邻近该吸热区,该间隔结构的第二端不连接该内环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支撑柱呈数组状排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毛细结构为一个金属网状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结构及该延伸条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间隔结构彼此不相连,各间隔结构抵接各延伸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该毛细结构具有一个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该多个延伸条且远离该基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15211 | 2021-12-21 | ||
TW110215211U TWM626930U (zh) | 2021-12-21 | 2021-12-21 | 均溫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95580U true CN216795580U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2011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32733.7U Active CN216795580U (zh) | 2021-12-21 | 2021-12-30 | 均温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95580U (zh) |
TW (1) | TWM626930U (zh) |
-
2021
- 2021-12-21 TW TW110215211U patent/TWM626930U/zh unknown
- 2021-12-30 CN CN202123432733.7U patent/CN21679558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26930U (zh) | 2022-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81160B (zh) | 平面型熱導管 | |
JP6509680B2 (ja) | シート状ヒートパイプ | |
CN112747619B (zh) | 均温板 | |
CN111912276B (zh) | 均温板 | |
CN114543569A (zh) | 立体传热装置 | |
CN213343091U (zh) | 均温板和电子设备 | |
CN216795580U (zh) | 均温板 | |
CN213426736U (zh) | 均温板 | |
CN211297499U (zh) | 一种具有复合吸液芯结构的超薄均热板 | |
CN102042777A (zh) | 平板式热管 | |
TW201719101A (zh) | 散熱裝置 | |
TWM622344U (zh) | 散熱件 | |
CN218155682U (zh) | 一种具有复合3d毛细结构的均温板 | |
CN218244170U (zh) | 散热模块 | |
CN116471797A (zh) | 散热件 | |
CN214095677U (zh) | 立体传热装置 | |
CN114828540A (zh) | 散热件 | |
CN213426739U (zh) | 均温板 | |
CN116447901A (zh) | 立体传热装置 | |
TWI801739B (zh) | 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3766796A (zh) | 均温板和电子设备 | |
CN109891178A (zh) | 由冲压工艺形成的薄型均热板 | |
CN102802377A (zh) | 具有并列式热管的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3218225A (zh) | 均温板 | |
CN215453703U (zh) | 均温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