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3884U -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3884U
CN216783884U CN202122962399.XU CN202122962399U CN216783884U CN 216783884 U CN216783884 U CN 216783884U CN 202122962399 U CN202122962399 U CN 202122962399U CN 216783884 U CN216783884 U CN 216783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er
guide
charged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623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杰
王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623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3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3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3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通过导向部与联动机构,在无人设备未精确停置在充电区域时,导向部能够通过与无人设备上的支撑部导向配合,让无人设备导向移动至充电区域中,从而让无人设备抵触抵压部,并通过与抵压部联动的联动部驱动充电器,完成对无人设备的充电。从而降低对无人设备在停置过程中的定位精度要求,让无人设备停置过程耗时更短,进而提高无人设备的充电效率,在无人设备驶离充电区域后,联动部能带动充电器朝远离无人设备的方向运动,让充电器能够被保护,避免外部物体或停置过程中的无人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发生接触,提高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设备,是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组合导航、信息融合、自动控制和体系结构等众多高技术于一体的设备。
无人设备以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飞行器,其可以空气中(例如,定翼飞机、旋翼飞机,或既没有定翼也没有旋翼的飞机)、陆地上(例如,汽车)等环境下移动。而无人设备一般采用电池作为其动力系统的的动力源,因此,电池的容量是无人设备续航能力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由于电池容量有限,每当电池电量耗尽,则需要对无人设备进行电池更换或充电。
现有实现无人设备自动远程作业的解决方案是为无人设备配置充电站,使无人设备可通过充电站进行自动充电,完成电量补给后再根据预先规划的作业路线自动进行作业,无人设备的电量补给方式主要包括置换电池、接触式充电和非接触式充电。
在无人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人工操作协助,无人设备需要精确地停置在充电站的充电区域中,充电区域中的充电装置方可与无人设备进行电性连接以对其进行充电,这对无人设备和充电站的软硬件要求高,需要通过增加设备的复杂度来提升操作精细度和定位精确度。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定位精确的充电装置以供无人设备停置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充电机构,解决无人设备在停置方位存在偏差时,难以实现对无人设备进行充电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平台,降低无人设备在停机平台上的定位精度要求,提高无人设备的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系统,通过设置在无人设备上的支撑部,让导向部更容易地对无人设备的停置方位进行导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位充电机构,包括支撑板,限定有充电区域;导向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并环绕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的周部,用于将停置于导向部上的待充电设备导向移动至所述充电区域中;充电器;联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包括相互连接的联动部和抵压部,所述联动部用于带动所述充电器相对于所述支撑板运动;当所述充电区域停置有待充电设备时,所述联动机构处于充电位置,待充电设备与所述抵压部相抵触,以使所述联动部带动所述充电器靠近待充电设备并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当待充电设备未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时,所述联动机构处于待命位置,所述抵压部未被待充电设备所抵触,以使所述联动部与所述充电器恢复至初始状态。
为达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包括基座,内部中空形成安装腔,所述基座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开口;电池,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充电器电性连接;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基座并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如上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基座连接并覆盖于所述开口。
为达上述目的之三,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待充电设备,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待充电设备;当所述待充电设备未完全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且所述支撑部置于所述导向部时,所述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支撑部进行导向,以将所述待充电设备导向至完全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中的位置;所述待充电设备还设置有充电部,当所述联动机构处于充电位置时,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充电机构,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导向部,让导向部环绕设置限定出充电区域,使无人设备在进入充电区域进行充电时,即使没有完全精确地停置在相应的充电区域内,位于充电区域周部的导向部也会将待充电的无人设备朝充电区域中导向移动,通过导向部对无人设备从物理上协助其停置导向,从而降低对无人设备在停置过程中的定位精度要求,让无人设备停置过程耗时更短,进而提高无人设备的充电效率;
当待充电的无人设备完全停置在充电区域内时,无人设备通过抵触联动机构的抵压部,使联动部带动充电器对无人设备进行充电,确保待充电的无人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实现精确的电性连接;而在无人设备充电完毕需要进行下一轮的作业时,无人设备离开充电区域并与抵压部分离,以使联动部与充电器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在待命状态下,以及在无人设备停置过程中,充电器就能够被保护,避免外部物体或停置过程中的无人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发生接触,提高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飞行器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省略仓盖);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省略仓盖);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设备停放系统侧视图(省略基座);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座、充电器及联动机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翘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座与充电器装配结构剖面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座、充电器及联动机构装配结构二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座、充电器及联动机构装配结构二的剖面图。
图中:10、支撑板;11、充电区域;12、导向部;13、充电孔;14、触发孔;20、联动机构;21、联动部;22、抵压部;23、翘杆;231、折板;232、抵顶头;24、安装座;241、枢转部;2411、枢转板;30、充电器;31、第三弹性复位件;32、转接件;40、支撑座;41、活动空间;42、第一活动口;43、第二活动口;44、导向筒;441、导向孔;45、导向板;46、导向柱;461、限位板;47、第二弹性复位件;48、导轨;49、滑块;50、基座;51、安装腔; 52、开口;53、电池;54、仓盖;541、光伏板;55、容置腔;56、支撑脚; 60、无人飞行器;61、支撑部;62、充电部;63、机身;64、机臂;641、主臂;642、支臂;643、固定座;65、脚架;66、动力组件;67、电源;68、固定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旨意在于降低无人设备自动停置过程中的定位精度,满足无人设备在停置精度较低时仍然能够实现与充电器30的电连接,完成对设备的充电。本实施例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可应用于各类设备充电平台,具体应用于无人设备的远程作业充电平台,为远程作业的无人设备提供一个靠近作业场地的停置平台,减少作业场地与充电平台的间距,降低无人设备往返耗时,提高无人设备的作业效率。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无人设备可以在任何合适的环境下移动,例如,空气中 (例如,定翼飞机、旋翼飞机,或既没有定翼也没有旋翼的飞机)、陆地上(例如,汽车),以及以上各种环境的任何组合。本实施例中的无人设备具体以是无人飞行器60为例,可以理解,无人设备的类型还可以是上述的其他设备,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具体地,无人飞行器可以是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例如四旋翼无人飞行器、六旋翼无人飞行器、八旋翼无人飞行器、十二旋翼无人飞行器等,无人飞行器可以用于搭载负载以完成预定的任务,例如搭载成像装置以进行拍摄,搭载农药、营养液及喷洒装置以进行植保任务,也可以用于地理测绘、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环境监测和灾情巡查等其他领域。
如图2-图5所示,该定位充电机构包括支撑板10,支撑板10可供无人设备停置,并在支撑板10上限定出为无人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区域11,在充电区域11的周部设置有导向部12,导向部12设置在支撑板10上,通过导向部12 所形成的范围,能够限定出充电区域11的大小,在无人设备没有精确地完全停置在充电区域11中,且部分置于导向部12上时,导向部12能够对待充电的无人设备进行导向,导向无人设备精确地置于充电区域11中进行充电。
本实施方式定位充电平台通过导向部12的配合无人设备,无人飞行器60 或无人车辆可利用机器视觉等技术,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定点降落或停车,在无人飞行器60或无人车辆停置失去动力系统为其施加的动力后,导向部12 能够对无人设备进行导向,让无人设备随重力方向及导向部12所导向的方向移动,实现无人设备在充电区域11的定位,结构简单,扩大了无人设备的停机误差范围,不需要高精度的机械臂或者定位导航模块即可实现无人飞行器60、车辆在支撑板10上的精确定位,一方面降低了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的设备成本和复杂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无人设备停放系统中,对无人设备的导航和定位设备的精度要求,通用性强,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在充电区域11中设置有联动机构20,在联动机构20上形成有联动部21以及抵压部22,联动机构20主要用于控制充电器30运动及位置状态,充电器30 可设置在联动部21上,也可通过其他支撑部件支撑定位于联动部21处,使联动部21在运动过程中带动充电器30相对运动,联动机构20可以设置在支撑板 10上,也可以为安装于导向部12当中。
具体说明联动机构20在不同位置下的状态,联动机构20包括用于对无人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位置,以及非工作、充电状态下的待命位置:
在待充电的无人设备停入充电区域11中时,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待充电设备与充电区域11中的抵压部22相抵触,以使联动部21带动充电器30 相对于支撑板10运动,靠近无人设备,实现与待充电的无人设备的电性连接,保证充电器30与无人设备电池53的电性连接强度;
在无人设备充电完毕,或待机完毕需要进行下一轮作业时,无人设备驶离支撑板10及充电区域11,充电区域11中未停置有待充电的无人设备,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抵压部22未被待充电设备所抵触,使联动部21未被联动机构20所驱动或未接收到抵压部22触发的驱动指令,联动部21带动充电器30 恢复至初始状态,协助充电器30在无人设备驶离充电区域11时与无人设备的分离,同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联动部21与充电器30处于初始状态时,充电器30的水平高度小于充电位置下充电器30的水平高度,这样,在非充电状态下即能够对充电器30进行更好的保护,也能减少或避免无人设备在停置过程中与充电器30之间发生磕碰的风险,进而降低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的损坏率,降低维护、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在没有外力抵压抵压部22的情况下,联动机构20保持在初始状态。
基于上述的定位充电机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平台,该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用于启停无人设备,以及检测无人设备的飞行、行驶环境和为无人设备充电。其可以设置在无人设备的待作业区域,例如农田、果园内。本实施例中,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可以与控制终端通信连接,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控制终端对无人设备发送操控指令让其作业,无人设备作业完毕后,无人设备可以停放在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内,由此,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可为无人设备提供保护,且无需携带转移无人设备,作业效率高。当然,无人设备可以根据设定在符合起飞、行驶环境时自动飞行作业。
如图6所示,包括基座50、电池53以及上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基座50的内部中空形成安装腔51,用于安装停机平台所需的硬件设备,基座50的顶部开设有连通安装腔51的开口52,开口52能够便于安装腔51内的硬件设备的安装以及维护、更换。在安装腔51内安装有电池53,本实施方式中,电池53与充电器30电性连接,在基座50上还设置有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分别与电池53及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在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正常供电的情况下,电池53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装置对充电器30进行正常供电,与此同时,电池53通过充电装置储蓄一定的电能,在外部电源断电时,电池53能够为充电器30及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的其他带电作业设备应急供电,确保在短时间断电的情况下停机平台仍然能够正常作业。当然,电池53也可直接与外部电源连接,充电装置可以是与电池53相互独立的两个充电电路,外部电源直接通过充电装置与充电器 30连接,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启用充电装置对充电器30进行供电,在断电状态下,启用电池53对充电器30进行供电。
上述的定位充电机构设置在基座50上,支撑板10与基座50连接并覆盖于开口52,基座50上枢接有仓盖54并通过仓盖54在打开或关闭的方向上运动,以敞开或遮蔽支撑板10,关闭状态下与支撑板10与仓盖54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无人设备的容置腔55。仓盖54顶部设置有与电池53电性连接的光伏板541,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为电池53 充电。
在安装腔51内还可设置用于驱动仓盖54打开或闭合的驱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仓盖54为两个,两个仓盖54分别枢转连接于基座50的相对两侧,其可在相互靠近和远离的方向上运动,以实现仓盖54的完全闭合或敞开,对应的,驱动件的数量与仓盖54数量相匹配,两个驱动件用于分别驱动两个仓盖54的开合。
优选的,驱动件为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与仓盖54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拆卸的安装于安装腔51。由于仓盖54与基座50的安装腔51可拆卸转动连接,利用伸缩杆的伸长和缩短控制仓盖54的开合,伸缩杆可以为电动伸缩杆、气动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的一种或两种组合。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伸缩杆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又名电动推杆是一种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推杆的直线往复运动的电力驱动装置,在工艺流程中作为执行机械使用,以实现远距离控制、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
对于伸缩杆的具体结构以及安装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安装腔51内还设置有行程开关,其用于检测仓盖54的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进一步地,对应仓盖54的数量,安装腔51的内部至少设置有两个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可由安装腔51穿出于支撑板10上,从而检测仓盖54是否完全关闭。行程开关还可设置在安装腔51内与驱动件相配合,当作为驱动件的电动推杆将仓盖54打开时,电动推杆会挤压位于安装腔51内的行程开关,从而检测仓盖54是否打开完全,由此避免仓盖54未打开给无人设备带来障碍。
进一步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上还设有烟雾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烟雾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烟雾传感器用于检测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内部及周围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摄像头、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来监控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的外部环境。
接上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还包括停机状态摄像头(图未示),摄像头用于观察无人设备的停靠环境。
这里,为了提高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的隔热性能以及降低前期加工难度,基座50、支撑板10以及仓盖54可以通过滚塑或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优选地,基座50、支撑板10以及仓盖54的内部呈空心结构。在无人设备停放平台设置于户外环境时,基座50、支撑板10以及仓盖54内形成的空心槽可以隔热,防止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内的电子设备受热损坏,在基座50上还可设置有警示灯,能让工作人员便于寻找放置在作业环境中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以及对安装腔51内的环境情况进行指示。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座50大致形成方形壳体结构,基座50底部通过4 个支撑脚56支撑。
基于上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设备停放系统,包括上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待充电设备,这里所述的待充电设备为上述的无人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待充电设备为无人设备的一个别称,上述及在后所述的待充电设备,为了便于说明及理解,均可理解为本实施方式上述的无人设备,其可以是已充电的,或待充电的无人设备,也可以是充电中的无人设备,无人设备设有支撑部61,支撑部61用于支撑无人设备并与导向部 12配合导向,当待充电设备未完全停置于充电区域11,支撑部61位于导向部 12时,导向部12用于对支撑部61进行导向,以将待充电设备导向至完全停置于充电区域11中的位置。待充电设备还设置有与其内部电源电性连接的充电部 62,当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充电器30与充电部62电连接。
当无人设备为无人飞行器60时,支撑部61可以是无人飞行器60的脚架65,当无人设备为无人车辆时,支撑部61可以是车轮或从车辆底盘伸出的支撑架等结构,让车轮离地后由支撑架支撑无人车辆并实现与导向部12的配合导向。
当无人设备需要降落至所述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时,停机平台上的通信模块会发送停机平台的位置信息至无人设备,便于无人设备根据位置信息驶至停机平台,并停置至充电区域11和/或导向部12上,这样,无人设备再沿着导向方向沿导向部12移动至充电区域11中定位充电。
上述的无人设备停放系统的无人设备停机定位充电方法包括:
S10、无人设备停放平台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平台位置信息至无人设备;
S20、无人设备根据位置信息驶至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平台;
S30、无人设备通过行驶或飞行降落至支撑板10上,并尽可能靠近停置于充电区域11;
S40、当无人设备部分停置在导向部12上时,无人设备则可通过支撑部61 沿着导向部12所导向的方向移动至完全置于充电区域11中的位置上;
S50、无人设备与抵压部22相抵触,使与之联动的联动部21带动充电器30 靠近无人设备并与无人设备的电源67电性连接对其充电;
S60、当无人设备驶离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无人设备与抵压部22脱离配合,让与之联动的联动部21带动充电器30朝远离无人设备的方向移动,与无人设备的电源67断开连接。
如图3所示,以下,对以无人设备为无人飞行器60为例,对无人飞行器60 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该无人飞行器60包括机身63、机臂64、脚架65、动力组件66以及电源67。该实施方式中,该无人飞行器60为四旋翼无人飞行器60,因此,对应的动力组件66数量为四个,四个动力组件66通过机臂64的支撑而分布于机身63外周的矩形区域内,且每一个动力组件66位于矩形一个顶点上。
当然,依据不同的需求,动力组件66的数量可以作合适的变化,例如动力组件6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六个等,甚至,动力组件66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相应地,机臂64的数量也可以依据所述动力组件66的数量而合理设置。
并且,根据无人飞行器60的应用领域的不同,机身63上也可以搭载其他的能够实现特定任务的负载,例如,该无人飞行器60用于航拍或测绘时,机身 63可以搭载配有增稳云台的拍摄设备,无人飞行器60用于农业领域,播种、对农作物进行农药播撒时,机身63可搭载用于存储种子或农药的箱体。
如图3所示,机身63尾部设置有固定仓68,对无人飞行器60进行供电的电源67配置在固定仓68内,充电部62形成于无人飞行器60的下部,即,无人飞行设备使用状态下无人飞行设备朝向地面的一侧。
机臂64可转动地连接于机身63的侧部,用于支撑动力组件66并使动力组件66以预定样式分布于机身63周围,这里,动力组件66一般包括电机以及旋翼,电机的壳体固定在机臂64端部,旋翼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电机转动以使旋翼旋转,最终驱动机身63上升或下降。由于机臂64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机身63的侧部,因此,机臂64能够相对于机身63调整不同的位置、状态。
进一步,机臂64包括主臂641以及与主臂641相连的支臂642。主臂641 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机身63上,另一端与支臂642相连。本实施方式中,主臂641与支臂642大致连接呈“T”形。本实施例中,以上述机臂64结构为例,主臂6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臂641分别连接于机身63的相背两侧,每一个主臂641连接两个支臂642,两个支臂642同轴设置分别位于主臂641的两侧。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主臂641两侧的支臂642可以一体连接,支臂642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长形臂,支臂642通过连接套件固定主臂641远离机身63的端部。支臂642的大致中部位置连接主臂641,支臂642与主臂641大致垂直。支臂64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动力组件66的固定座643。
脚架65用于作为无人飞行器60着陆时的支撑。本实施方式中,脚架65的数量为四个,脚架65分别设置于各支臂642的末端并与固定座643枢接。
电源67设置在机身63的尾部的固定仓68内。电源67的尾部凸出固定仓 68于下端形成有充电部62,这里所述的充电部62,可以是通过插接配合的充电端子,或通过无线充电的充电板面,而图3中所示,充电部62为稍凸出于固定仓68的充电端子。
作为定位充电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板10上贯穿设置有充电孔13和触发孔14,充电孔13与触发孔14为分别开设在支撑板10上的两个间隔设置的通孔,充电孔13和触发孔14也可合并为一个大的通孔,从而让该通孔实现充电孔13与触发孔14两者的功能,联动机构20设置于支撑板10 的下部并位于充电孔13与触发孔14之间,优选的,联动机构20设置在支撑板 10的下部,即安装腔51之中,联动机构20具体可设置在导向部12的下部或直接设置在支撑板10的下部。
当联动机构20设置在支撑板10下部时,充电孔13与触发孔14均设置在支撑板10上,当联动机构20设置在导向部12下部时,触发孔14设置在导向部12的底部,充电孔13设置在支撑板10上。
具体的,抵压部22与触发孔14相对设置,以使抵压部22至少部分可从触发孔14中伸出支撑板10,或使待充电设备可通过触发孔14抵触抵压部22;充电器30与充电孔13相对设置,以使充电器30可根据联动机构20的位置状态伸出或缩入充电孔13。
本实施例中,提供三种联动机构20的实施方式:
如图7-图10所示为本方案优选的实施方式,联动机构20具体为杠杆机构,该杠杆机构包括翘杆23,翘杆23活动设置于支撑板10并可相对于支撑板10摆转,位于翘杆摆转轴心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联动部21以及抵压部22,抵压部 22与联动部21相连,无人设备在停放于充电位置时,可对抵压部22进行抵推,从而让翘杆23带动联动部21靠近无人设备。
本实施方式以联动机构20设置在安装腔51内为例,当触发孔14设置于导向部12的底部,充电孔13设置于支撑板10上时,翘杆23可枢接设置在支撑板10的下部或导向部12的下部,翘杆23位于联动部21的一端,正对设置于导向部12底部的充电孔13,翘杆23位于抵压部22的一端,正对设置于支撑板 10上的触发孔14;当触发孔14与充电孔13均设置于支撑板10时,翘杆23枢接设置于支撑板10的下部,翘杆23的两端,即联动部21及抵压部22分别正对支撑板10上的充电孔13及触发孔14设置。
并且,由于翘杆23设置在支撑板10的下部,为了便于无人设备在停置于支撑板10上时能够对翘杆23一端的抵压部22进行抵压,在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抵压部22可至少部分从触发孔14中凸出支撑板10的表面,或者无人设备在停置状态下与触发孔14对应的位置上,可设置凸出于无人设备表面,用于抵压抵压部22的凸块等部件;而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联动部21 与充电器30可藏陷于支撑板10的下部,或至少部分从充电孔13凸出支撑板10 的表面,抵压部22被无人设备定位停置后所抵压触发,使翘杆23绕自身转动轴线摆转,抵压部22下降,联动部21上升,从而带动充电器30朝靠近停置状态下的无人设备靠近,让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进而让充电器30与无人设备的电源67电性连接,对其充电。当无人设备需要驶离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离开支撑板10时,无人设备脱离抵压部22,使抵压部22失去无人设备所施加的外部作用力,由于联动部21设置有充电器30,联动部21会受其重量影响下降,翘杆23绕自身转动轴线摆转,让抵压部22上升翘起,恢复初始状态,等待下一次无人设备的停置充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无人设备离开支撑板10时,翘杆23能够顺利地恢复至待命位置,翘杆23的与支撑板10之间的转轴,应靠近抵压部22设置,靠近联动部21的一端力臂大于靠近抵压部22的一端力臂,这样,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联动部21就会以翘杆23的转动轴线位置作为支点,持续对翘杆23施加一个趋于待命位置方向的作用力。
进一步说明,杠杆机构还包括安装座24,安装座24用于为翘杆23提供位于支撑板10底部的支点,安装座24的安装于支撑板10,安装座24与支撑板 10之间优选为可拆连接,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安装座24的另一侧朝远离支撑板 10的方向延伸有枢转部241,本实施例中,枢转部241由两块相对间隔设置的板状结构的枢转板2411形成,两枢转板2411上均开设有相对的枢转孔,翘杆 23采用钣金结构,翘杆23相对的两侧分别朝同一方向折弯形成有有折板231,两折板231的间距大于两枢转板2411之间的间距,且在两折板231上分别贯穿有与枢转孔对应的通孔,这样,两折板231就能够套在两枢转板2411的外侧,并通过转轴活动穿接于通孔及枢转孔以形成翘杆23的摆转轴心,从而让安装座 24形成翘杆23的支点。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让无人飞行器60在停置到位的状态下能够抵触抵压部 22,翘杆23位于抵压部22的一端朝支撑板10方向折弯成型,并在其末端设置供无人飞行器60底部抵顶的抵顶头232,抵顶头232在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从触发孔14伸出支撑板10表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联动机构20还可采用电控结构(图未示) 来实现带动充电器30的运动。该实施方式中,联动机构20包括设置于支撑板 10的开关与执行机构,当然,在充电孔13设置于导向部12时,开关也可设置在导向部12与充电孔13对应的位置上。开关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开关设置在对应触发孔14的位置上形成抵压部22,执行机构包括固定端以及输出端,固定端固定安装于支撑板10,其输出端正对设置于充电孔13形成联动部21。
当充电区域11停置有待充电设备时,开关与执行机构导通,以使充电器30 通过执行机构的驱动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当待充电设备未停置于充电区域 11时,开关与执行机构断连,以使执行机构与充电器30恢复至初始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执行机构可以为电磁铁配合弹簧复位的驱动机构实现,在待命状态时,电磁铁处于常闭状态,电磁铁磁吸驱动端连通充电器30处于缩入充电孔13的位置上,当开关被触发,执行机构失电,弹簧则可将其驱动端连同充电器30顶出充电孔13。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执行机构也可以采用气缸、油缸等驱动部件实现,在执行机构与开关之间可设置继电器,继电器可以为常开或常闭继电器,在待命状态下,继电器驱动执行机构的活塞杆处于缩入充电孔13的位置上,当开关被触发,继电器则通过导通或断开的方式使执行机构的活塞杆朝伸出充电孔13的方向运动,达到充电位置的状态。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联动机构20还可采用相连通的气缸结构(图未示)来实现带动充电器30的运动,具体的,联动机构20包括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缸筒相互连通,具体说明的是,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中的活塞杆分别将相应的气缸内分隔为靠近活塞杆伸出一侧的第一缸腔以及远离活塞杆伸出一侧的第二缸腔,第一气缸的第二缸腔与第二气缸的第二缸腔相连通,这样,在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缩入缸体内时,其第二缸腔的空气就会被挤压至第二气缸的第二缸腔中,从而将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从第二气缸中顶出,同理,在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缩入缸体内时,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也同样会被顶出第一气缸。
接上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支撑板10的下部,其活塞杆正对设置于触发孔14 形成抵压部22,第二气缸设置在支撑板10或导向部12的下部,其活塞杆正对设置于充电孔13形成联动部21,同理,第二气缸设置于支撑板10还是导向部 12,视乎于充电孔13是设置在支撑板10上还是导向部12上。为了让该联动机构20在充电位置时,无人设备离开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后其能够复位至待命位置,第二气缸的缸筒与其活塞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接以上描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设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并置于第二气缸的第一缸腔内,这样,在第二气缸的第二缸腔充气,其活塞杆朝伸出第二气缸的方向运动时,活塞杆就会持续受到第一弹性复位件对其所施加的朝第二缸腔方向运动的弹性作用力,在第一气缸活塞杆失去外部作用力时,弹性复位件则会驱动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复位,让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重新伸出第一气缸。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待充电设备对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以使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回缩,驱使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从其缸筒伸出并带动充电器30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第一弹性复位件驱动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回缩,从而带动充电器30脱离待充电设备,以让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重新从其缸筒内伸出。
以上所述的联动机构20,除了能够与支撑板10连接以外,还可通过其他支撑部61件或连接部件设置在安装腔51内的任意位置,其可与基座50的其他部位进行连接,只要其功能能够达到上述的联动以使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或待命位置上往复运动即可。
为了让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运动更加稳定,确保联动机构 20与充电器30之间的传动连接有效,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支撑座40,支撑座40 用于与充电器30配合,能够保护充电器30,让其在待命位置下减少与外部接触的几率以外,还能够协助限制充电器30在待命位置与充电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向。具体的,支撑座40设置在支撑板10上,支撑座40可以设置在支撑板1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支撑板10的上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0上的充电孔13 尺寸与支撑座40尺寸相匹配,在支撑板10上设置有定位台,而支撑座40的外部设置有与该定位台相匹配的定位结构,支撑座40部分嵌套于充电孔13中,并部分从充电孔13中凸出于支撑板10的表面,支撑板10与支撑座40之间通过该定位台及定位结构配合,以使支撑座40能够卡置在充电孔13中。
支撑座40的中空形成有活动空间41,支撑座40的上侧开设有连通活动空间41的第一活动口42,充电器30设置于活动空间41,充电器30可从第一活动口42伸出支撑座40。
在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的状态下,充电器30会从第一活动口42伸出支撑座40,以使充电器30能够在更为靠近无人设备的位置上;在支撑板10的水平方向上,处于充电位置的充电器30的水平高度大于处于待命位置的充电器 30的水平高度,在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状态下,充电器30可藏置于活动空间41内,也可以至少部分从第一活动口42凸出支撑座40表面,本实施例中,充电器30为接触式充电器30,具体为充电接线端子,因此,其具有一定的长度,为了减少支撑座40的体积,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30在待命位置上部分凸出充电座的表面。
当然,接触式充电器30也可以为无线充电板,充电器30也可以为非接触式充电器30,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充电器30均采用充电器30领域中已有的充电器30结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其具体结构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进一步,支撑座40的下侧还开设有连通活动空间41的第二活动口43,第一活动口42与第二活动口43相对设置,充电器30可在第一活动口42和第二活动口43之间往复运动,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充电器30位于活动空间41靠近第二活动口43的位置上。
具体的,联动机构20的联动部21位于支撑座40的下部,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联动部21靠近第二活动口43,以与充电器30相抵顶,并驱动充电器30朝第一活动口42方向移动,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联动部21 远离第二活动口43,以使充电器30朝第二活动口43方向移动复位。
接上述,为了让充电器30的运动过程更加稳定,本实施方式提供两种用于导向充电器30运动的导向结构:
如图10所示为结构一的剖面装配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座40为壳体结构,其内部的活动空间41为腔体结构,用于保护其内部的充电器结构,支撑座40的外部还设置有导向筒44,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筒44设置在支撑座 40的底部且相邻第二活动口43设置,导向筒44的延伸方向与充电器30的运动方向大致相同,导向筒44一端通过导向孔441与活动空间41连通;
活动空间41及导向筒44内设置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与充电器30连接,用于限制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向。
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板45,导向板45平铺设置在活动空间41内,且导向板45的边缘与活动墙的内壁间隙配合,使其能够活动设置于活动空间41,充电器30固定于导向板45朝向第一活动口42的一侧表面,导向板45的另一侧面朝向第二活动口43并形成供联动机构20抵顶的凸部,这样,在联动机构 20抵顶凸部时,导向板45就能够连同充电器30一同朝第一活动口42方向运动。
在导向筒44内活动设置有导向柱46,导向柱46的直径小于导向孔441,以使其可通过导向孔441与导向板4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导向柱46端部设置有螺纹段,对应的,导向板45上贯通设置有螺纹孔,以使导向柱46能够螺纹连接于导向板45,导向柱46远离导向孔441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导向孔 441的限位板461,导向柱46能够沿导向筒44的长度方向运动,以在伸入活动空间41和缩回导向筒44的方向上往复运动,限位板461和导向板45能够分别对导向柱46的轴向运动行程进行约束,避免导向柱46完全伸入活动空间41或完全退回导向筒44当中,与支撑座40脱离连接。
进一步,为了让导向组件在没有外力施加的情况能够在抵推充电器30伸出第一活动口42后复位,或保持在初始状态下,导向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 47,其直径大于导向孔441,并设置在导向筒44内位于支撑座40与限位板461 之间,以对导向柱46持续施加带动导向板45朝待命位置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筒44为两个,两导向筒44相对设置在第二活动口43 的两侧,对应的,导向柱46及第二弹性复位件47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与之对应的导向筒44当中,两导向柱46分别与导向板45的两端固定连接。
如图11-图12所示为结构二的装配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座40为板件结构,充电器30通过一可在活动空间41内往复移动的壳体进行保护,其与充电器30作为一个整体。支撑座40的下部设置有导轨48,导轨48的延伸方向与充电器30的运动方向一致,具体的,导轨48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相应的,充电器30设有与导轨48滑动配合的滑块49,为了让滑块49能够稳定地固定于充电器30上,充电器30上的壳体下部设置有转接件32,转接件32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而滑块49则沿转接件32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转接件32上,为了滑块49能够对充电器30进行导向,导轨48的长度大于滑块49,以使滑块49在沿导轨48延伸方向滑动时,带动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联动部21与充电器30的底部接触,当联动部21向上抬升时,由于联动部21绕枢接部241摆转,联动部21与充电器30的底部相对滑动并带动充电器30抬升。
进一步,为了便于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能够复位至待命位置,与充电器30 的壳体连接,作为一个整体的转接件32与导轨48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复位件 31,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复位件31为拉簧,具体的,第三弹性复位件31 一端与导轨48远离支撑座40的一端连接,第三弹性复位件31的另一端与转接件32远离支撑座40的一端连接,这样,在充电器30从待命位置运动至充电位置时,转接件32会连同充电器30一起朝第一活动口42方向运动,同时拉动第三弹性复位件31,此时,第三弹性复位件31会对充电器30持续施加朝待命位置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当无人飞行器60离开支撑板10,翘杆23失去无人飞行器60的抵压时,抵压部22失去压力,使第三弹性复位件31能够拉动充电器30朝待命位置方向运动复位,使抵压部22重新上升回到待命位置。
以下为导向部12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为导向部12的其中一种结构,在该方案中,导向部12数量优选与无人设备的支撑部61数量一致,导向部12凹陷设置于支撑板10,导向部12包括与支撑板10表面衔接的导向口、位于导向部 12底部以支撑待充电设备的支撑面,导向口与支撑面之间相连形成导向面。导向面由导向口的一端逐渐朝支撑面方向收窄,以使导向部12形成倒锥形或碗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当无人飞行器60作为支撑部61的脚架65降落至导向部12 时,其脚架65会沿着导向部12的侧壁滑落至导向部12底部,若触发孔14开设于支撑板10,则无人飞行器60的机身63会与抵压部22进行抵触,驱动联动部21带动充电器30靠近无人飞行器60并与其电源67电性连接;若触发孔14 开设于导向部12底部,在无人飞行器60的脚架65滑落至导向部12底部时,其支撑部61则会抵触抵压部22,从而通过联动机构20完成对无人飞行器60的充电。
作为导向部12的另一种结构,导向部12包括面向充电区域11设置的导向面,多个导向面环绕设置于充电区域11的周部,这样,充电区域11与多个导向面之间组合形成一个凹槽状的结构。当无人飞行器60需要降落至无人设备停放平台时,遥控装置发送无人设备停放平台的位置信息至无人飞行器60,用于使无人飞行器60根据位置信息飞行至无人设备停放平台上方,并降落至导向部 12上,沿着导向部12的导向面滑落至充电区域11中,完成定位,再通过上述的过程完成对无人飞行器60的充电。
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让导向部12与联动机构20相配合,让无人设备导向定位完成停置后,让联动机构20驱动充电器30对无人设备的充电,降低无人设备的停机定位精度,让无人设备停置过程耗时更短,进而提高无人设备的充电效率。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10),限定有充电区域(11);
导向部(1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并环绕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的周部,用于将停置于导向部(12)上的待充电设备导向移动至所述充电区域(11)中;
充电器(30);
联动机构(20),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包括相互连接的联动部(21)和抵压部(22),所述联动部(21)用于带动所述充电器(30)相对于所述支撑板(10)运动;
当所述充电区域(11)停置有待充电设备时,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待充电设备与所述抵压部(22)相抵触,以使所述联动部(21)带动所述充电器(30)靠近待充电设备并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当待充电设备未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时,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所述抵压部(22)未被待充电设备所抵触,所述联动部(21)与所述充电器(30)恢复至初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设置有充电孔(13)和触发孔(14),所述联动机构(20)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的下部并位于所述充电孔(13)与所述触发孔(14)之间;
所述抵压部(22)与所述触发孔(14)相对设置,以使所述抵压部(22)至少部分可从所述触发孔(14)中伸出所述支撑板(10),或使待充电设备可通过所述触发孔(14)抵触所述抵压部(22);所述充电器(30)与所述充电孔(13)相对设置,以使所述充电器(30)可根据所述联动机构(20)的位置状态伸出或缩入所述充电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0),包括:
翘杆(23),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并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板(10)摆转,位于所述翘杆(23)摆转轴心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所述联动部(21)以及所述抵压部(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
安装座(24),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0),一侧延伸有枢转部(241)并通过所述枢转部(241)与所述翘杆(23)枢转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0)包括:
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或所述导向部(12)的开关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的执行机构,所述开关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所述开关形成所述抵压部(22),所述执行机构的输出端形成所述联动部(21);当所述充电区域(11)停置有待充电设备时,所述开关与所述执行机构导通,以使所述充电器(30)通过所述执行机构的驱动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当待充电设备未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时,所述开关与所述执行机构断连,以使所述执行机构与所述充电器(30)恢复至初始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0)包括:
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形成所述抵压部(22),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形成所述联动部(21),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与其活塞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
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待充电设备对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回缩,驱使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从其缸筒伸出并带动所述充电器(30)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驱动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回缩,从而带动所述充电器(30)脱离待充电设备,以让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重新从其缸筒内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座(40),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0),其中空形成有活动空间(41),所述支撑座(40)的上侧开设有连通所述活动空间(41)的第一活动口(42),所述充电器(30)设置于所述活动空间(41),所述充电器(30)可从所述第一活动口(42)伸出所述支撑座(40);
处于充电位置的所述充电器(30)的水平高度大于处于待命位置的所述充电器(30)的水平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40)的下侧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活动空间(41)的第二活动口(43),所述充电器(30)可在第一活动口(42)和所述第二活动口(43)之间往复运动;
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所述联动部(21)靠近所述第二活动口(43)以驱动所述充电器(30)朝所述第一活动口(42)方向移动,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待命位置时,所述联动部(21)远离所述第二活动口(43),以使所述充电器(30)朝所述第二活动口(43)方向移动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40)的外部还设置有导向筒(44),所述导向筒(4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充电器(30)的运动方向平行,所述导向筒(44)一端通过导向孔(441)与所述活动空间(41)连通;
所述活动空间(41)及所述导向筒(44)内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充电器(30)连接,用于限制所述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包括:
导向板(45),活动设置于所述活动空间(41),所述充电器(30)固定于所述导向板(45);
导向柱(46),活动设置于所述导向筒(44),所述导向柱(46)的直径小于所述导向孔(441),以使其可通过所述导向孔(441)与所述导向板(45)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46)远离所述导向孔(441)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导向孔(441)的限位板(46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还包括:
第二弹性复位件(47),其直径大于所述导向孔(441),并设置在所述导向筒(44)内位于所述支撑座(40)与所述限位板(461)之间,以对所述导向柱(46)持续施加带动所述导向板(45)朝待命位置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40)的外部还设置有导轨(48),所述导轨(48)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充电器(30)的运动方向平行;
所述充电器(30)还设有与所述导轨(48)滑动配合的滑块(49),用于限制所述充电器(30)在充电位置与待命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30)与导轨(48)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复位件(31),以对所述充电器(30)持续施加朝待命位置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40)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的下部,且所述活动空间(41)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口(42)连通所述支撑板(10)的上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12)凹陷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所述导向部(12)包括与所述支撑板(10)表面衔接的导向口、位于所述导向部(12)底部以支撑待充电设备的支撑面,所述导向口与所述支撑面之间相连形成导向面;
所述导向面由导向口的一端逐渐朝所述支撑面方向收窄,以使所述导向部(12)形成倒锥形或碗状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12)包括面向所述充电区域(11)设置的导向面,多个导向面环绕设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的周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30)为接触式充电器(30)或非接触式充电器(30)。
19.一种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50),内部中空形成安装腔(51),所述基座(50)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51)的开口(52);
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位充电机构,所述支撑板(10)与所述基座(50)连接并覆盖于所述开口(52);
电池(53),设置于所述安装腔(51)内并与所述充电器(30)电性连接;
充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基座(50)并与所述电池(53)电性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50)上枢接有仓盖(54),用于在打开或关闭的方向上运动,以敞开或遮蔽所述支撑板(10),并在关闭状态下与所述支撑板(10)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待充电设备的容置腔(55)。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仓盖(54)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电池(53)电性连接的光伏板(541)。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51)内还设置有行程开关,用于检测所述仓盖(54)的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23.一种无人设备停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
待充电设备,设有支撑部(61),所述支撑部(61)用于支撑所述待充电设备;当所述待充电设备未完全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且所述支撑部(61)置于所述导向部(12)时,所述导向部(12)用于对所述支撑部(61)进行导向,以将所述待充电设备导向至完全停置于所述充电区域(11)中的位置;
所述待充电设备还设置有充电部(62),当所述联动机构(20)处于充电位置时,所述充电器(30)与所述充电部(62)电连接。
CN202122962399.XU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Active CN216783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2399.XU CN216783884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62399.XU CN216783884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3884U true CN216783884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62399.XU Active CN216783884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3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47289B (zh) 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自动回收充电机巢
EP3340423B1 (en) Onboard charging device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860637B (zh) 一种无人机的辅助起降飞行平台以及辅助起降飞行方法
US20200071001A1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ocking system
WO2016130797A1 (en) Pod cover system for a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N110729778A (zh) 一种类伞形无人机自动归中充电装置
CN106787231B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CN114475848B (zh) 一种用于变电站巡检用的四足机器人及无人机组件
US20190339719A1 (en) Self-mov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orking method of same
CN216783884U (zh)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CN113844557B (zh) 一种无人机停机巢及无人机电力运维系统
CN114802791A (zh) 一种定位充电机构、无人设备停放平台及系统
KR200489024Y1 (ko) 수직이착륙 무인기의 무인 운영 시스템
CN210191813U (zh) 一种可折叠旋翼的无人机
CN207759063U (zh) 具有太阳能充电装置的野外无人飞行平台
CN210479035U (zh) 一种可变形空陆植保无人机
CN209366488U (zh) 无人机起降装置及汽车
CN110700668B (zh) 一种太阳能智能无人机机库
CN216734764U (zh) 无限续航查打一体无人飞机
CN212074460U (zh) 一种隐蔽式无人机侦察装置
CN111572767B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河势遥感监测装置
CN114683786A (zh) 一种四足两栖飞行机器狗
CN110877711B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旋翼臂收放机构
CN215475786U (zh) 一种用于植保无人机的近地检测雷达
CN218986974U (zh) 一种太阳能小型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