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9636U -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9636U
CN216709636U CN202220176794.7U CN202220176794U CN216709636U CN 216709636 U CN216709636 U CN 216709636U CN 202220176794 U CN202220176794 U CN 202220176794U CN 216709636 U CN216709636 U CN 216709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fixed
rod
rod body
air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767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川
过淙明
张佳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xun Innovatio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xun Innovatio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xun Innovatio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xun Innovatio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767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9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9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9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包括:前翼、后翼、垂起杆和螺旋桨,所述垂起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翼上部,所述垂起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翼下部,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垂起杆下部;其中工作时螺旋桨通过垂起杆驱动飞行器垂直升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在前翼和后翼之间设置有一垂起杆,螺旋桨固定在垂起杆上,垂起杆将前翼和后翼与螺旋桨连接成一个整体,大大减轻了无人机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前翼和后翼的抗扭性能,同时垂起杆是螺旋桨的电机安装座,减轻了机身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机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垂直起降串列翼无人机(以下简称串列翼无人机)也慢慢兴起。传统的串列翼无人机,四个(或多个)垂直起降电机均安装在机翼的电机座上,前翼与后翼仅通过机身连接。
传统的串列翼无人机,前翼、后翼均独立承载,机翼需要付出较多的结构重量,以得到足够的抗扭性能,这样的结构增加了无人机的重量,因此研发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机重量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包括:
前翼、后翼、垂起杆和螺旋桨,所述垂起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翼上部,所述垂起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翼下部,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垂起杆下部;其中
工作时螺旋桨通过垂起杆驱动飞行器垂直升降。
作为优选,所述前翼包括:第一挡流板、第一固定台和第一机翼,所述第一机翼固定在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流板铰接在第一机翼靠近机身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翼上部,所述第一固定台与所述垂起杆相适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台上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呈十字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槽适于定位垂起杆。
作为优选,所述后翼包括:第二挡流板、第二固定台和第二机翼,所述第二机翼固定在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流板铰接在所述第二机翼远离机身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翼的下部,所述第二固定台与所述垂起杆相适配。
作为优选,所述垂起杆包括:杆本体和固定在干本体下部的两定位台,所述杆本体长条状,且所述杆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台上;
所述杆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块;
所述定位台适于固定螺旋桨的驱动电机;其中
固定时,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提高杆本体与第一固定台接触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杆本体的两端还分别开设有两适于螺栓的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台和所述第二固定台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适配的螺纹孔,固定时,螺栓穿过所述杆本体螺纹固定在第一固定台或第二固定台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杆本体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适应槽,所述第一适应槽设置在所述杆本体靠近所述前翼的一端下部,且所述第一适应槽与所述第一固定台相适配,所述第一适应槽内底壁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块,固定时,所述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所述杆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适应槽,所述第二适应槽设置在所述杆本体靠近所述后翼的一端上部,且所述第二适应槽与所述第二固定台相适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包括:前翼、后翼、垂起杆和螺旋桨,所述垂起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翼上部,所述垂起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翼下部,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垂起杆下部;其中工作时螺旋桨通过垂起杆驱动飞行器垂直升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在前翼和后翼之间设置有一垂起杆,螺旋桨固定在垂起杆上,垂起杆将前翼和后翼与螺旋桨连接成一个整体,大大减轻了无人机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前翼和后翼的抗扭性能,同时垂起杆是螺旋桨的电机安装座,减轻了机身重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前翼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垂起杆的立体图。
图中:
1、前翼;11、第一挡流板;12、第一固定台;13、第一机翼;14、第一限位槽;15、第二限位块;
2、后翼;21、第二挡流板;22、第二固定台;23、第二机翼;
3、垂起杆;31、杆本体;32、定位台;33、通孔;34、螺纹孔;35、第一适应槽;36、第二适应槽;4、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包括:前翼1、后翼2、垂起杆3和螺旋桨4,所述垂起杆3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翼1上部,所述垂起杆3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翼2下部,所述前翼1和所述后翼2对称固定在机身的两侧,前翼1和后翼2的设置是为了保证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螺旋桨4固定在所述垂起杆3下部;其中工作时螺旋桨4通过垂起杆3驱动飞行器垂直升降。垂起杆3的设置,将前翼1和后翼2连接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前翼1和后翼2的抗扭性能,同时垂起杆3中空结构,且外形流线型设置,有助于降低飞行器的整体重量,同时还减小飞行过程中的风阻。
可选的,所述前翼1包括:第一挡流板11、第一固定台12和第一机翼13,所述第一机翼13固定在机身的一侧,第一机翼13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机翼13对称设置在机身的两侧,两第一机翼13起到机身平衡的效果。所述第一挡流板11铰接在第一机翼13靠近机身的一端,第一挡流板11在飞行器起飞和停止的过程中,可以辅助飞行器起飞或停止。所述第一固定台12固定在所述第一机翼13上部,所述第一固定台12与所述垂起杆3相适配,第一固定台12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前翼1与垂起杆3连接的稳定型;同时第一固定台12的设置并不会破坏前翼1的流线型设置,当垂起杆3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台12上后,不会增加前翼1的空气组件。所述第一固定台12上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14,所述第一限位槽14呈十字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槽14适于定位垂起杆3。所述垂起杆3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4相适配,所述第一限位块成十字型,固定时,所述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4内;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14的设置,使得垂起杆3固定在第一固定台12上端后,增加了垂起杆3端部与第一固定台1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后翼2包括:第二挡流板21、第二固定台22和第二机翼23,所述第二机翼23固定在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二机翼23固定在机身的一侧,第二机翼23为两个,且两个第二机翼23对称设置在机身的两侧,两第二机翼23与两第一机翼13互相配合起到机身平衡的效果。所述第二挡流板21铰接在所述第二机翼23远离机身的一端,第二挡流板21在飞行器起飞和停止的过程中,与第一挡流板11互相配合可以辅助飞行器起飞或停止。所述第二固定台22固定在所述第二机翼23的下部,所述第二固定台22与所述垂起杆3相适配。所述第二固定台22上开设有一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呈十字结构,所述第二限位槽适于定位垂起杆3。所述垂起杆3的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二限位块15,所述第二限位块15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适配,所述第二限位块15成十字型,固定时,所述第二限位块15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第二限位块15与第二限位槽的设置,使得垂起杆3固定在第二固定台22下端后,增加了垂起杆3端部与第二固定台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垂起杆3包括:杆本体31和固定在干本体下部的两定位台32,所述杆本体31长条状,所述杆本体31内部中空,且所述杆本体3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台12和第二固定台22上;所述杆本体31的一端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4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定位台32适于固定螺旋桨4的驱动电机,定位台32的设计为螺旋桨4的固定提供了固定平台;其中固定时,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4内以提高杆本体31与第一固定台12接触面积。所述杆本体31的两端还分别开设有两适于螺栓的通孔33,所述第一固定台12和所述第二固定台22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33相适配的螺纹孔34,固定时,螺栓穿过所述杆本体31螺纹固定在第一固定台12或第二固定台22上端。
可选的,所述杆本体31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适应槽35,所述第一适应槽35设置在所述杆本体31靠近所述前翼1的一端下部,且所述第一适应槽35与所述第一固定台12相适配,杆本体31一端开设第一适应槽35,固定是杆本体31通过第一适应槽35与第一固定台12相适配,这样杆本体31的端部与前翼1的流线型外壁设计相适配,不会破坏前翼1流线型设计,在增加了接触面积的同时,还不会增加杆本体31与前翼1的空气阻力;所述杆本体31的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适应槽36,所述第二适应槽36设置在所述杆本体31靠近所述后翼2的一端上部,且所述第二适应槽36与所述第二固定台22相适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翼、后翼、垂起杆和螺旋桨,所述垂起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翼上部,所述垂起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翼下部,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垂起杆下部;其中
工作时螺旋桨通过垂起杆驱动飞行器垂直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翼包括:第一挡流板、第一固定台和第一机翼,所述第一机翼固定在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流板铰接在第一机翼靠近机身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翼上部,所述第一固定台与所述垂起杆相适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台上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呈十字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槽适于定位垂起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翼包括:第二挡流板、第二固定台和第二机翼,所述第二机翼固定在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流板铰接在所述第二机翼远离机身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翼的下部,所述第二固定台与所述垂起杆相适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起杆包括:杆本体和固定在干本体下部的两定位台,所述杆本体长条状,且所述杆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台上;
所述杆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块;
所述定位台适于固定螺旋桨的驱动电机;其中
固定时,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提高杆本体与第一固定台接触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本体的两端还分别开设有两适于螺栓的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台和所述第二固定台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适配的螺纹孔,固定时,螺栓穿过所述杆本体螺纹固定在第一固定台或第二固定台上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本体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适应槽,所述第一适应槽设置在所述杆本体靠近所述前翼的一端下部,且所述第一适应槽与所述第一固定台相适配,所述第一适应槽内底壁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块,固定时,所述第一限位块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所述杆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适应槽,所述第二适应槽设置在所述杆本体靠近所述后翼的一端上部,且所述第二适应槽与所述第二固定台相适配。
CN202220176794.7U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6709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794.7U CN21670963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794.7U CN21670963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9636U true CN216709636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7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76794.7U Active CN21670963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96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07564A1 (zh) 无人飞行器
CN109178301A (zh) 一种固定翼旋翼混合无人机
CN206984353U (zh) 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11001843U (zh) 一种无人机
CN107284640A (zh) 一种可变形的浮升一体垂直起降飞行器及飞行方法
CN202345908U (zh) 一种有活动翼面的机翼
CN216709636U (zh) 一种飞行器部件的连接结构
CN110803280A (zh) 一种纯电动载人飞行器
CN106828911B (zh) 串翼无人机
CN108382578B (zh) 一种高速混合布局垂直起降飞行器
CN211281472U (zh) 一种涵道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10550203A (zh) 一种超音速飞机
CN107284658B (zh) 一种复合型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
CN214029126U (zh) 一种共轴双桨复合推力直升机
CN211253017U (zh) 一种串列翼可垂直起降的无人飞机
CN110282126B (zh) 固定翼飞机的垂直起降机架结构和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CN210618464U (zh) 固定翼无人机的垂直起降连接组件及固定翼无人机
CN210191820U (zh)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09956223U (zh) 一种尾座双发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113562172A (zh) 一种具有倾转机翼的货运无人机
CN102390521A (zh) 一种表面能够产生驻涡的机翼
CN208419754U (zh) 高时速无人机靶机
CN110775273A (zh) 一种无人机
CN215098344U (zh) 一种机翼部件装配型架
CN220315290U (zh) 一种飞行器用螺旋桨安装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