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3749U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3749U
CN216693749U CN202123443873.4U CN202123443873U CN216693749U CN 216693749 U CN216693749 U CN 216693749U CN 202123443873 U CN202123443873 U CN 202123443873U CN 216693749 U CN216693749 U CN 216693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xygen
shell
hole
permeable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38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家栋
李玉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38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3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3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3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有机壳和出风口,还包括有增氧装置,将增氧装置的外壳设置为双层的结构,将双层结构之间设置为导风道,且分别在两层结构上设置错位的孔组,使气流在导风道内流动,通过延长流动距离,增加气流的流动效果,使更多气流流过透氧膜,并带走泵的热量,解决了真空泵的散热问题和解决了增氧膜效率不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会关闭门窗,因此室内空间就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用户长时间的处于封闭的空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会升高,氧气的含量会降低,长时间使用空调器后会对用户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中常加入一个增氧装置,以补充室内的氧气含量,现有的增氧装置主要是使用透氧膜的氧气透过率高,可以聚集氧气为原理进行增氧,在促进气流通过透氧膜时需要利用真空泵制造压强差,而真空泵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影响真空泵的质量,另外,现有的透氧膜的工作效率有限。
因此,对真空泵进行散热和增强氧气产生的效率是现在空调器的增氧装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有机壳和出风口,还包括有增氧装置,将增氧装置的外壳设置为双层的结构,将双层结构之间设置为导风道,且分别在两层结构上设置错位的孔组,使气流在导风道内流动,通过延长流动距离,增加气流的流动效果,使更多气流流过透氧膜,并带走泵的热量,解决了真空泵的散热问题和解决了增氧膜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增氧装置的外壳进行了改进,通过将增氧装置的外壳的设置为双层的结构,分别为第一层壳和第二层壳,第一层壳和第二层壳之间构成导风道,用于引导气流在其中流动,另外双层外壳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孔组和第二孔组,使两个层壳之间的孔组互相错位,以使气流会在导风道之间流动一段距离,起到聚集气流的作用,增强气流的定向流动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增氧装置的进风风道进行了改进,通过在第一层壳上设置第一透气孔,在第二层壳上设置第二透气孔,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的朝向方向相邻,并设置隔道板,在导风道中隔离出单独的进风风道,使空气气流在第二透气孔进入后,在导风道的定向引流下,流向第一透气孔,对进风气流有聚集作用,保证透氧膜附近的空气充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增氧装置的输氮风道进行了改进,通过在第一层壳上设置第三透气口,在第二层壳上设置第四透气孔,使第三透气孔和第四透气孔的朝向方向相邻,并设置隔道板,在导风道中隔离出单独的输氮风道,经过透氧膜透过氧气后,剩余的富氮气体在第三透气孔中,经过导风道再由第四透气孔排出,一段距离的导风道对富氮气流起到了聚集作用,加快富氮气流的排出,进而增加富氧气流的排出效率,增加氧气的产生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增氧装置的散热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设置进风风道和输氮风道,加快的气流的流动效率和定向性,由此使定向的气流带走真空泵产生的热量,进一步的还在第四透气孔处设置风机,提高热量的排出效率,且双层的结构加长了气流的流动长度,在流动过程中进行自由散热,减小了真空泵热量对增氧装置外部其他部件的影响,或避免排出的富氧气流带有过多热量,对空调器的调温功能有影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组成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还包括: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用于排出富氧气流;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双层的结构,分别为设置在内部的第一层壳和设置在外部的第二层壳;导风道,所述导风道为所述第一层壳和所述第二层壳的间隙;第一孔组,所述第一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上,以通过气流;第二孔组,所述第二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层壳上,以通过气流;所述第一孔组和所述第二孔组错位设置,使气流沿所述导风道的走向流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透氧膜,所述透氧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所述透氧膜围成闭合的结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且与所述透氧膜内部连通,以使所述透氧膜内部真空;输氧风道,所述输氧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透氧膜内部连通,所述输氧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向室内空间排出富氧气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透氧膜和所述真空泵之间,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气流孔,所述隔板的两侧边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壁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组包括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在所述真空泵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孔组包括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朝向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邻的方向;所述导风道包括第一隔道板,所述第一隔道板将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进风风道;气流通过第二透气孔和所述第一透气孔进入到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组包括第三透气孔,所述第三透气孔设置在所述透氧膜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孔组包括第四透气孔,所述第四透气孔朝向与所述所述第三透气孔相邻的方向;所述导风道包括第二隔道板,所述第二隔道板将所述第三透气孔和所述第四透气孔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输氮风道;第一层壳内的富氮气流通过所述第三透气孔和所述第四透气孔排出所述增氧装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第四透气孔处,以引导气流的走向。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氧装置包括:排氮管路,所述排氮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透气孔连通,所述排氮管路的另一端与室外空间连通,以将富氮气流排出到室外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构成所述机壳的底表面,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组和所述第二孔组为格栅孔。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将增氧装置的外壳设置为双层的形式,利用双层壳之间的间隙作为导风道,并使双层壳上的透气孔错位,引导气流在导风道内沿着特定的走向流动,可以起到汇聚气流的作用,提高了气流的流动速度,增加壳通过透气膜的气流的流量,同时气流在流动过程,路过真空泵,可以带走真空泵的热量,为真空泵降温,减弱真空泵因高温产生的的使用损耗;进一步的,在气流通过透氧膜后,剩余的富氮气流在导风道的引导下聚集,可以加快排出速度,增强增氧装置的工作效率;另外还在真空泵和透氧膜之间设置隔板,减少真空泵对透氧膜的伤害,在第四透气孔处设置风扇,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加快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和隔板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中气体流动的路线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110、出风口;120、底座;200、增氧装置;210、外壳;211、第一层壳;212、第二层壳;220、导风道;221、第一隔道板;222、第二隔道板;230、第一孔组;231、第一透气孔;232、第三透气孔;240、第二孔组;241、第二透气孔;242、第四透气孔;250、透氧膜;260、真空泵;270、输氧风道;280、隔板;281、气流孔; 290、风机;300、排氮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竖直方向为相对于地面的竖直方向,水平方向为与地面平行方向。
本申请中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通过冷媒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扇。
例如,室内单元可包括放置在室内地上的立式空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有机壳 100,机壳100上开设的出风口110,空调器内的换热得到的调节室内温度的冷风气流或热风气流由出风口110排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空调器,机壳100中安装有构成制冷循环和净化空气的多个部件,机壳100至少包括有顶表面,设置有出风口110的侧表面和设置有底座120的底表面。
各个面限定了空调器的外观,且在各个面上设置有多个开口,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开口具有与可以内部部件交换气相媒介和液相媒介的功能。
机壳100可以是在分离式空调的情况下设置室内空间的室内挂壁式空调的壳体或立式空调的壳体,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自身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有增氧装置200,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进入道增氧装置200,增氧装置200 产生富氧气流,富氧气流排到室内空间中,用于增加室内空间的氧气含量。
增氧装置200设置在机壳100的内部,具体的设置在室内空调器的底座120上,用于稳定安装整个增氧装置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增氧装置200包括外壳210,透氧膜250,真空泵260和输氧风道270。
透氧膜250为一种对与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的透过率的结构,透氧膜 250对于氧气的透过率大于其他气体,氧气会更多的透过透氧膜250,透氧膜250的结构为一种闭合的结构,空气气流在透氧膜250周围流动时,氧气会更多的进入透氧膜250的内部。
真空泵260可以对一个密闭的空间进行抽真空。
输氧风道270为单独且与其他空间隔离的管路,输氧风道270的一端和透氧膜250的内部连通,输氧风道270的另一端与出风口110连通。
透氧膜250和真空泵260设置在外壳210的内部,真空泵260的泵头伸入到透氧膜250的内部,使真空泵260与透氧膜250的内部连通,对透氧膜250的内部进行抽真空。
真空泵260将透氧膜250抽真空后,透氧膜250的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透氧膜250外部的空气会向内部流动,但只有大部分的氧气会透过透氧膜250进入内部,透氧膜250内部聚集了富氧气流沿着输氧风道 270到达出风口110,在出风口110处排向室内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10为双层结构,分别为内部的第一层壳211和外部的第二层壳212,第一层壳211和第二层壳21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导风道220,起到了引导气流的作用。
其中透氧膜250和真空泵260设置在第一层壳211的内部。
第一层壳211的内部还设置有隔板280,隔板280设置在透氧膜250 和真空泵260之间,隔板280上设置有气流孔281,且隔板280的两侧边分别安装在第一层壳211的内壁上;即隔板280将第一层壳211的内部分割为两个单独的但互相气体连通的空间,两个空间分别置有真空泵260 和透氧膜250。
真空泵260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通过设置隔板280将真空泵260和透氧膜250分离,避免真空泵260和透氧膜250直接接触,减少真空泵260的温度对透氧膜250的伤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增氧装置200包括第一孔组230和第二孔组240。
第一孔组230设置在第一层壳211上,以通过气流,第二孔组240设置在第二层壳212上,以通过气流,同时第一孔组230和第二孔组240错位设置,使气流沿所述导风道220的走向流动。
在外部的气流向内部流动时,需要先通过第二孔组240,然后在导风道220上的走向上流动一段距离后,再通过第一孔组230进入到增氧装置200的内部,同理,在内部的气流向外部流动时,需要先通过第一孔组230,然后在导风道220的走向上流动一端距离后,再通过第二孔组240排到增氧装置200的外部;通过在导风道220内的一段距离的流动,可以对气流起到聚集作用,增加气流的流动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200包括有进风风道,具体包括第一孔组230中的第一透气孔231,第二孔组240中的第二透气孔241 和导风板中的第一隔道板221。
第一透气孔231设置在第一层壳211的侧壁上,具体为与真空泵260 相对的位置,第二透气孔241朝向与所述第一透气孔231相邻的方向,以达到错位的效果;第一隔道板221为导风道220内部的挡板,第一隔道板221的一部分在第一透气孔231的一侧,另一部分在第二透气孔241 的另一侧,将第一透气孔231和第二透气孔241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进风风道。
增氧装置200外部的气流通过第二透气孔241进入到导风道220中,沿导风道220流动一端距离后通过第一透气孔231,进入道增氧装置200 的内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200包括输氮风道,具体包括第一孔组230中的第三透气孔232,第二孔组240中的第四透气孔242和导风道220上的第二隔道板222。
第三透气孔232设置在第一层壳211的侧壁上,具体为与透氧膜250 相对的位置,第四透气孔242朝向与所述第三透气孔232相邻的方向,以达到错位的效果;第二隔道板222为导风道220内部的挡板,第二隔道板222的一部分在第三透气孔232的一侧,另一部分在第四透气孔242 的另一侧,将第一透气孔231和第二透气孔241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输氮风道。
在增氧装置200内部的空气气流在透氧膜250附近,由于透氧膜250 内外部的压强差,空气气流中的氧气进入到透氧膜250内部,剩余富含氮气的气流在透氧膜250的外部,进而此富氮气流通过第三透气孔232 进入到导风道220中,在导风道220中流动一段距离后,由第四透气孔 242排出增氧装置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氧装置200还包括排氮管路300,排氮管路300的一端与第四透气孔242连通,另一端和室外空间连通,增氧装置200排出的富氮气流随排氮管路300排出到室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增氧装置200还包括有风机290,风机290设置在第四透气孔242处,以引导气流的走向。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风机290为离心风扇,促使富氮气流的流向为由增氮装置的内部向外部流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组230中的第一透气孔231和第三透气孔232,第二孔组240中的第二透气孔241和第四透气孔242还有隔板280上的气流孔281都设置为格栅孔的形式,可以在提高空气流通量的同时,保证增氧装置200的外观。
在本申请中,如图6所示,由进风通道,排氮风道和排氧风道共同组成了增氧装置200总的气流风道,气流在增氧装置200的具体流动方式为:
空气气流由第二透气孔241进入到导风道220中,在导风道220中流动一段距离后,由第一透气孔231进入到第一层壳211的内部,气流在路过真空泵260后,通过隔板280上的气流孔281流动到透氧膜250周围,在此处气流中的氧气部分透过透氧膜250,进入到透氧膜250内部,在透氧膜250内部流入输氧风道270中,最终在出风口110处进入到室内空间中;在透氧膜250处未进入透氧膜250的部分气流主要为富氮气流,富氮气流在第三透气孔232中进入到导风道220,在导风道220流动一端距离后,经过第四透气孔242,流入到排氮管路300中,最终排出到室外空间。
整个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多重引导结构,其一为在真空泵260的作用下,透氧膜250内部为真空形式,透氧膜250内外的压强差,引导气流向压强底的位置流动;其二为设置在第四透气孔242处的风机290,风机290的转动主要引导的富氮气流由内部向第四透气孔242处流动;其三为外壳210的双层结构,且双层结构上透气孔错位的形式,促使气流在狭隘的风道内流动,且狭隘的风道对气流起到了聚集的作用。
整个增氧装置200具有多个结构减小了真空泵260的热量影响:其一为定向的气流方向,使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带走了真空泵260的热量,加强了散热过程,避免了真空泵260热量提高自身的使用损害;其二是设置在真空泵260和透氧膜250之间的隔板280,避免了真空泵260和透氧膜250的直接接触,减小真空泵260热量对透氧膜250的负面影响。
本申请的增氧装置200,主要通过排出室内空间中的富氮气体,以达到增氧的效果,在空调器使用时,室内虽为封闭的空间,但不是密闭的空间,室内空间仍处于大气压下,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室外排出空气的形式,对室内空气在增氧装置200内进行过滤,仅将氧气传送回室内,将其余气体排出到室外,依旧具有增加室内氧气含量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构思,对增氧装置的外壳进行了改进,通过将增氧装置的外壳的设置为双层的结构,分别为第一层壳和第二层壳,第一层壳和第二层壳之间构成导风道,用于引导气流在其中流动,另外双层外壳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孔组和第二孔组,使两个层壳之间的孔组互相错位,以使气流会在导风道之间流动一段距离,起到聚集气流的作用,增强气流的定向流动性。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构思,对增氧装置的进风风道进行了改进,通过在第一层壳上设置第一透气孔,在第二层壳上设置第二透气孔,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的朝向方向相邻,并设置隔道板,在导风道中隔离出单独的进风风道,使空气气流在第二透气孔进入后,在导风道的定向引流下,流向第一透气孔,对进风气流有聚集作用,保证透氧膜附近的空气充足。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构思,对增氧装置的输氮风道进行了改进,通过在第一层壳上设置第三透气口,在第二层壳上设置第四透气孔,使第三透气孔和第四透气孔的朝向方向相邻,并设置隔道板,在导风道中隔离出单独的输氮风道,经过透氧膜透过氧气后,剩余的富氮气体在第三透气孔中,经过导风道再由第四透气孔排出,一段距离的导风道对富氮气流起到了聚集作用,加快富氮气流的排出,进而增加富氧气流的排出效率,增加氧气的产生速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构思,对增氧装置的散热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设置进风风道和输氮风道,加快的气流的流动效率和定向性,由此使定向的气流带走真空泵产生的热量,进一步的还在第四透气孔处设置风机,提高热量的排出效率,且双层的结构加长了气流的流动长度,在流动过程中进行自由散热,减小了真空泵热量对增氧装置外部其他部件的影响,或避免排出的富氧气流带有过多热量,对空调器的调温功能有影响。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组成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用于排出富氧气流;
所述增氧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为双层的结构,分别为设置在内部的第一层壳和设置在外部的第二层壳;
导风道,所述导风道为所述第一层壳和所述第二层壳的间隙;
第一孔组,所述第一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上,以通过气流;
第二孔组,所述第二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层壳上,以通过气流;
所述第一孔组和所述第二孔组错位设置,使气流沿所述导风道的走向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
透氧膜,所述透氧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所述透氧膜围成闭合的结构;
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且与所述透氧膜内部连通,以使所述透氧膜内部真空;
输氧风道,所述输氧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透氧膜内部连通,所述输氧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向室内空间排出富氧气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透氧膜和所述真空泵之间,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气流孔,所述隔板的两侧边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层壳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包括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设置在所述真空泵相对的位置;
所述第二孔组包括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朝向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邻的方向;
所述导风道包括第一隔道板,所述第一隔道板将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进风风道;
气流通过第二透气孔和所述第一透气孔进入到所述第一层壳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包括第三透气孔,所述第三透气孔设置在所述透氧膜对应的位置;
所述第二孔组包括第四透气孔,所述第四透气孔朝向与所述第三透气孔相邻的方向;
所述导风道包括第二隔道板,所述第二隔道板将所述第三透气孔和所述第四透气孔隔离在单独的空间中,以形成输氮风道;
第一层壳内的富氮气流通过所述第三透气孔和所述第四透气孔排出所述增氧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还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第四透气孔处,以引导气流的走向。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
排氮管路,所述排氮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透气孔连通,所述排氮管路的另一端与室外空间连通,以将富氮气流排出到室外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构成所述机壳的底表面,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和所述第二孔组为格栅孔。
CN202123443873.4U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6693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3873.4U CN21669374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3873.4U CN21669374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3749U true CN216693749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3873.4U Active CN21669374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37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029B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04040263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2156375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37U (zh) 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693749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323713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019969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05026870U (zh)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CN216693746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3931186U (zh)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CN105222263A (zh) 一种全热新风换气机
CN2180651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909384U (zh) 一种空调制冷机组通气式机箱
CN217900045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7900043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65220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900044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8096337U (zh)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CN2157236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544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0541025C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88413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22723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