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2254U -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 Google Patents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2254U
CN216692254U CN202123454573.6U CN202123454573U CN216692254U CN 216692254 U CN216692254 U CN 216692254U CN 202123454573 U CN202123454573 U CN 202123454573U CN 216692254 U CN216692254 U CN 216692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outlet
valve
permanent magnet
electromagnetic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45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纪强
沈勇
毕路
徐士龙
巩文涛
钟如意
李贝贝
龚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Power Technology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45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2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2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2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阀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该流量调节阀包括壳体、阀芯和电磁驱动装置,阀芯位于壳体的腔室内,壳体上还设置有与腔室连通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电磁驱动装置与阀芯驱动连接以便驱动阀芯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和/或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进而改变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将流量调节阀的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电机的定子和转子连通,能够改变进入定子的冷却油的流量与进入转子的冷却油的流量之间的比值,从而适应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对冷却的需求。

Description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阀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背景技术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为解决碳达峰的问题,目前正在减少石油能源的使用、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尾气排放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如何替代石油能源才是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使用电能驱动,传统的发动机被更加环保的驱动电机替代。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多年,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电池的寿命、安全一直限制着新能源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电驱的效率以及更优化电驱的不同工况下的效率,成为电驱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电驱将会朝着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集成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对冷却方式、冷却效率、冷却设计提出了挑战,电驱的冷却方式将随着电驱发展不断更新,冷却设计将成为电驱设计重要技术。
目前驱动电机主要冷却方式分为水冷和油冷。水冷电机存在热阻,从绕组到水冷机壳,存在温度梯度。定子的热量要经过机壳与定子铁芯之间的接触热阻,壳体本身热阻,以及水道对流换热热阻。定子绕组线包端部无法有效的降温,成为整个电驱的热岛,因此水冷已经无法满足新能源电机对冷却的要求。
油冷一般采用定子通油后对线包进行滴淋冷却降温,转子采用通油进行冷却。冷却液与发热源直接接触可以有效减少热阻、提高换热效率,因此高功率密度、高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势必将电机推向高压、油冷。
驱动电机的定子、转子虽然都发热,但是发热的功率是不同的。电机定子发热源量较大,电机转子的发热相对较小,目前解决定子、转不同发热量的问题采用的是设计不同的管路,使进入电机定子、转子的流量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这种冷却方式无法适应在不同工况下电机定子、转子对冷却的需求,存在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运行工况。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或者缓解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或者缓解现有车辆的冷却方式无法适应在不同工况下电机定子、转子对冷却的需求,存在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室,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阀芯,其位于所述腔室内;以及电磁驱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驱动装置与所述阀芯驱动连接以便驱动所述阀芯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和/或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随着所述阀芯的移动而改变。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流量调节阀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阀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阀芯与所述壳体之间。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包括永磁铁和电磁构件,所述永磁铁和所述电磁构件中的一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和所述电磁构件中的另一个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电磁构件相对设置,以便在所述电磁构件通入电流时在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电磁构件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所述永磁铁或所述电磁构件带动所述阀芯移动。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构件包括环形线圈和推拉杆,所述环形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环形线圈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推拉杆位于所述环形线圈内,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永磁铁设置,以便在所述环形线圈内通入电流时在所述永磁铁与所述推拉杆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所述推拉杆带动所述阀芯移动。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流量调节阀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阀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阀芯与所述环形线圈之间。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液口包括主进液口和辅助进液口,所述辅助进液口和所述主进液口均与所述腔室连通。
在上述流量调节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阀芯包括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分别用于调节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的流量调节阀。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流量调节阀。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包括壳体、阀芯和电磁驱动装置,壳体内设置有腔室,阀芯位于腔室内,壳体上还设置有与腔室连通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电磁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上,电磁驱动装置与阀芯驱动连接以便驱动阀芯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和/或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进而改变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用于对电机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中,示例性地,可以将流量调节阀的第一出液口与电机的定子连通,第二出液口与电机的转子连通,这样一来,通过改变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就能够改变进入定子的冷却油的流量与进入转子的冷却油的流量之间的比值,从而适应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对冷却的需求,避免或者缓解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第一弹性构件位于壳体内且沿阀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阀芯与壳体之间。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阀芯平缓地移动,从而提高流量调节阀的可靠性。
又进一步地,阀芯包括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以及位于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之间的连接部,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分别用于调节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阀芯可以同时调节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以改变第一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与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调节更加灵活,调节效率更高。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冷却系统和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流量调节阀,进而具备了上述流量调节阀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冷却系统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和车辆能够适应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对冷却的需求,避免或者缓解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循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油池;2、油泵;3、压滤;4、热交换器;5、流量调节阀;6、定子;7、转子;51、壳体;511、第一出液口;512、第二出液口;513、进液口;514、腔室;5131、主进液口;5132、辅助进液口;52、阀芯;521、第一封堵部;522、第二封堵部;523、连接部;53、永磁铁;54、电磁构件;541、环形线圈;542、推拉杆;55、第一弹性构件;56、第二弹性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结合车辆的冷却系统进行介绍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还可以适用于其他需要对流量进行调节的应用场合,这种对流量调节阀的具体应用场景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左”、“右”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解现有车辆的冷却方式无法适应在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转子对冷却的需求,存在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量调节阀,旨在通过流量调节阀来调节流入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冷却油的流量,从而适应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对冷却的需求,避免或者缓解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
首先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循环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包括油池1、油泵2、压滤3、热交换器4、流量调节阀5、定子6和转子7,油泵2将油池1内的高温冷却油经压滤3过滤后泵入热交换器4内,热交换器4内通入冷却液将高温冷却油的热量吸收,使高温冷却油变成低温冷却油,低温冷却油从热交换器4内排出后,进入流量调节阀5,流量调节阀5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进入定子6和转子7的冷却油的流量,冷却油将定子6和转子7产生的热量带走,冷却油的油温升高,重新流回油池1,随着电机的运行不断的循环。
继续参阅图1,并接着参阅图2至图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5包括壳体51、阀芯52和电磁驱动装置,壳体51内设置有腔室514,阀芯52位于腔室514内,壳体51上还设置有与腔室514连通的进液口513、第一出液口511和第二出液口512,其中,进液口513与热交换器4连通,第一出液口511与电机的定子6连通,第二出液口512与电机的转子7连通。
继续参阅图1至图4,电磁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51内,电磁驱动装置与阀芯52驱动连接以便驱动阀芯52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进而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
通过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从而能够改变进入定子6的冷却油的流量与进入转子7的冷却油的流量之间的比值,进而适应不同工况下电机的定子6和转子7对冷却的需求,避免或者缓解产品散热能力设计过剩的成本浪费及设计不足造成的潜在失效风险。
具体而言,电机处于不同的工况下,电机的定子6产生的热量与电机的转子7产生的热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的冷却油的量也会不同,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5,可以根据电机在当前工况下定子6产生的热量与转子7产生的热量的比值,来调节进入定子6的冷却油的流量与进入转子7的冷却油的流量之间的比值,从避免或者缓解散热过剩、散热不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仅通过阀芯52来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即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随着阀芯52的移动而变大或变小,而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保持不变;或者,也可以仅通过阀芯52来调节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即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随着阀芯52的移动而变大或变小,而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保持不变,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优选通过阀芯52来同时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阀芯52包括第一封堵部521和第二封堵部522以及位于第一封堵部521和第二封堵部522之间的连接部523,第一封堵部521用于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第二封堵部522用于调节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
也就是说,阀芯52可以同时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以改变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通过这样的设置,调节更加灵活,调节效率更高。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进液口513设置在壳体51的左侧壁上,第一出液口511和第二出液口512均设置在壳体51的右侧壁上,第一出液口511和第二出液口512沿竖直方向分布,且第一出液口511位于第二出液口512的上方,阀芯52的第一封堵部521和第二封堵部522也沿竖直方向分布,且第一封堵部521位于第二封堵部522的上方,第一封堵部521和第二封堵部522的左右两侧均与壳体51的内壁密封抵靠。
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出液口511的靠近顶端的部分被阀芯52的第一封堵部521封堵,第二出液口512的靠近底端的部分被阀芯52的第二封堵部522封堵,此时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近似为1:1。
阀芯52从图2中的位置向下移动至图3中的位置时,第一出液口511的大部分被阀芯52的第一封堵部521封堵,第二出液口512被完全打开,此时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近似为1:3。
阀芯52从图2中的位置向上移动至图4中的位置时,第一出液口511被完全打开,第二出液口512的大部分被阀芯52的第二封堵部522封堵,此时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近似为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并不限于上述的三种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电机的不同工况下的试验数据进行灵活地设置。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一出液口51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出液口512的横截面积设置为相同的数值,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数值,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也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阀芯52的具体结构也并不局限具上述的具体结构形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图5中所示的阀芯52,该阀芯52为一个整体,阀芯52的上部分用于调节第一出液口511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阀芯52的下部分用于调节第二出液口512与腔室514的连通面积,等等,这种对阀芯52的具体结构形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采用图2至图4中示出的阀芯52。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阀芯52时,只需要适应性的调整进液口513与阀芯5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确保进液口513能够与第一出液口511和第二出液口512连通即可。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阀芯2的运动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直线运动,例如,也可以将阀芯2设置成圆周运动,相应地,使第一出液口511和第二出液口512沿圆周方向分布即可,这种对阀芯2的具体移动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5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55,第一弹性构件55位于壳体51内且沿阀芯52移动的方向设置在阀芯52与壳体51之间。
通过沿阀芯52的移动方向,在阀芯52与壳体51之间设置第一弹性构件55,能够使阀芯52平缓地移动,从而提高流量调节阀5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弹性构件55设置在阀芯52的底部与壳体51的内底壁之间,第一弹性构件55的顶端与阀芯52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性构件55的底端与壳体5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当阀芯52向下移动时,受到第一弹性构件55的阻力,能够使阀芯52平缓地移动,同样地,当阀芯52向上移动时,受到第一弹性构件55的拉力,也能够使阀芯52平缓地移动,防止出现因阀芯52移动过快而出现调节失衡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一弹性构件55设置为弹簧、橡胶块等弹性结构,这种对第一弹性构件55的具体结构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将第一弹性构件55设置为弹簧。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电磁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51内。
示例性地,电磁驱动装置位于阀芯52的上方,当电磁驱动装置通入电流后,能够带动阀芯52上下移动。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电磁驱动装置包括永磁铁53和电磁构件54,永磁铁53与壳体51固定连接,电磁构件54与阀芯52固定连接,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相对设置,以便在电磁构件54通入电流时在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电磁构件54带动阀芯52移动。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永磁铁53固定在壳体51的内顶壁上,电磁构件54位于永磁铁53与阀芯52之间,电磁构件54与阀芯52的顶部固定连接,当电磁构件54通入正向电流时,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之间产生排斥力,电磁构件54带动阀芯52向下移动,当电磁构件54通入反向电流时,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之间产生吸力,电磁构件54带动阀芯52向上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的位置进行互换,即,将电磁构件54与壳体51固定连接,永磁铁53与阀芯52固定连接,在电磁构件54通入电流时在永磁铁53与电磁构件54之间产生磁力,永磁铁53带动阀芯52上下移动。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磁驱动装置并不限于上述的情形,例如,电磁驱动装置包括两个电磁构件54,一个电磁构件54位于阀芯52的上方,与壳体5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另一个电磁构件54位于阀芯52的下方,与壳体5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阀芯52采用铁质材料制成,当位于阀芯52上方的电磁构件54通电时,阀芯52受到该电磁构件54吸引,向上移动,当位于阀芯52下方的电磁构件54通电时,阀芯52受到该电磁构件54吸引,向下移动,等等,这种对电磁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采用上述永磁铁53和电磁构件54相组合的电磁驱动装置。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电磁构件54包括环形线圈541和推拉杆542,环形线圈541与壳体51固定连接,永磁铁53与壳体51固定连接且与环形线圈541的一端相对设置,推拉杆542位于环形线圈541内,推拉杆542的一端与阀芯52固定连接,推拉杆542的另一端靠近永磁铁53设置,以便在环形线圈541内通入电流时在永磁铁53与推拉杆542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推拉杆542带动阀芯52移动。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永磁铁53固定在壳体51的内顶壁上,环形线圈541位于永磁铁53与阀芯52之间,环形线圈541与壳体5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推拉杆542位于环形线圈541的中心孔内,环形线圈541的中心孔的内径大于推拉杆542的外径,推拉杆542能够相对于环形线圈541上下移动,推拉杆542的底端与阀芯52的顶端固定连接,推拉杆542的顶端穿过环形线圈541,靠近永磁铁53设置。
当环形线圈541通入正向电流时,永磁铁53与推拉杆542之间产生排斥力,推拉杆542带动阀芯52向下移动,当环形线圈541通入反向电流时,永磁铁53与推拉杆542之间产生吸力,推拉杆542带动阀芯52向上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推拉杆542可以采用铁、猛、钴等导磁材料制成,当然,优选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推拉杆542。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制作永磁体53的材料可以包括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钐钴、铝镍钴等等,但是,并不局限于这些材料。此外,永磁体53也可以用通电线圈替代,使得流量调节阀5对该位置的磁场强弱、磁场方向,电流大小、电流方向进行控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磁构件54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情形,例如,还可以将电磁构件54设置为电磁吸盘等结构,这种对电磁构件54的具体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采用上述环形线圈541和推拉杆542相组合的电磁构件54。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阀5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56,第二弹性构件56位于壳体51内且沿阀芯52移动的方向设置在阀芯52与环形线圈541之间。
通过沿阀芯52的移动方向,在阀芯52与环形线圈541之间设置第二弹性构件56,能够使阀芯52更加平缓地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流量调节阀5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弹性构件56设置在阀芯52的顶部与环形线圈541之间,第二弹性构件56的顶端与环形线圈54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弹性构件56的底端与阀芯52的顶端固定连接,当阀芯52向上移动时,受到第二弹性构件56的阻力,能够使阀芯52平缓地移动,同样地,当阀芯52向下移动时,受到第二弹性构件56的拉力,也能够使阀芯52平缓地移动,防止出现因阀芯52移动过快而出现调节失衡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二弹性构件56设置为弹簧、橡胶块等弹性结构,这种对第二弹性构件56的具体结构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将第二弹性构件56设置为弹簧。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进液口513包括主进液口5131和辅助进液口5132,辅助进液口5132和主进液口5131均与腔室514连通。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主进液口5131与带有油泵2的管路连通,使辅助进液口5132与备用冷却油箱连通,备用冷却油箱位于高点,使得冷却油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流量调节阀5和电机的定子6和转子7。
在正常工作时,设置在辅助进液口5132与备用冷却油箱之间的管路上的控制阀处于断开状态,冷却油从主进液口5131进入流量调节阀5,当油泵2出现故障无法泵油时,将设置在辅助进液口5132与备用冷却油箱之间的管路上的控制阀打开,使备用冷却油箱内的冷却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流量调节阀5,然后进入电机的定子6和转子7进行冷却。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流量控制阀。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室,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
阀芯,其位于所述腔室内;以及
电磁驱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驱动装置与所述阀芯驱动连接以便驱动所述阀芯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和/或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
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之间的比值随着所述阀芯的移动而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阀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阀芯与所述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包括永磁铁和电磁构件,所述永磁铁和所述电磁构件中的一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和所述电磁构件中的另一个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电磁构件相对设置,以便在所述电磁构件通入电流时在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电磁构件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所述永磁铁或所述电磁构件带动所述阀芯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构件包括环形线圈和推拉杆,所述环形线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环形线圈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推拉杆位于所述环形线圈内,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永磁铁设置,以便在所述环形线圈内通入电流时在所述永磁铁与所述推拉杆之间产生磁力并因此使所述推拉杆带动所述阀芯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阀芯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阀芯与所述环形线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包括主进液口和辅助进液口,所述辅助进液口和所述主进液口均与所述腔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分别用于调节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的连通面积。
9.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调节阀。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调节阀。
CN202123454573.6U 2021-12-31 2021-12-31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Active CN216692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4573.6U CN216692254U (zh) 2021-12-31 2021-12-31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4573.6U CN216692254U (zh) 2021-12-31 2021-12-31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2254U true CN216692254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4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4573.6U Active CN216692254U (zh) 2021-12-31 2021-12-31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22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6380B (zh) 氢燃料电池车的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EP2607643B1 (en) Control valve
JP5299728B2 (ja) 車両用冷却液制御弁
CN109386641B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油冷散热电磁阀及散热方法
JP2008069837A (ja) 油圧供給装置
CN216554974U (zh)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CN213892157U (zh) 一种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组合冷却系统
WO2022262430A1 (zh) 冷却控制阀、控制方法、双离合变速器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16692254U (zh) 流量调节阀及包含该流量调节阀的冷却系统、车辆
CN104276003A (zh) 用于车辆的热传递的方法和系统
CN209462156U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系统
CN114825713A (zh) 用于电驱系统的冷却油路系统和具有其车辆
CN216478189U (zh) 一种液压系统和车辆
KR20120055416A (ko) 차량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의 유압회로
CN101958608A (zh) 永磁电机
CN214946283U (zh) 变速器的液冷系统和车辆
CN221162198U (zh) 动力总成和车辆
CN113783360A (zh) 一种用于电驱动系统的冷却系统
CN220639509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9081690U (zh) 一种风冷发动机的电控风扇
CN219119918U (zh) 一种低温升电磁阀
CN106246441B (zh) 一种二冲程气缸驱动式流体发电装置
EP2947665B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CN117103944B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工程车辆
CN111255874A (zh) 一种机电耦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