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5012U -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5012U
CN216665012U CN202122793470.6U CN202122793470U CN216665012U CN 216665012 U CN216665012 U CN 216665012U CN 202122793470 U CN202122793470 U CN 202122793470U CN 216665012 U CN216665012 U CN 216665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cast strip
steel
corrugated
suppor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34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秀才
赵晓红
邬嘉翔
徐晓玲
徐刚
赵锦红
杨卫国
邓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Fif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Fif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Fif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Fif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934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5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5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5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均布且分置于后浇带两侧的多组波纹管对,每组的两根波纹管通过U型卡箍固定于柱侧水平杆上,波纹管的顶端伸入至楼层顶部的梁板模板内并固定,波纹管的底端通过卡具与楼面板或底板固定,波纹管内浇筑有与结构同标号的混凝土。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与结构同时施工,成型后即可视作结构的一部分,模架拆除后受力转换无间隙,使用期间无变形、免维护、占地小,拆除后的模架材料可周转使用,且不影响此处的二次结构施工,降低了投入,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后浇带的支撑施工,具体是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后浇带临时支撑多为独立搭设的模架支撑,这种支撑采用钢管搭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
1)架体占用周期长、成本高
后浇带临时支撑时间一般为从结构施工开始至主体结构完工28天后,后浇带混凝土达到拆模条件后拆除,施工周期长,架体及模板此期间一直占用,无法周转使用,成本高。
2)架体变形大,维护费用高
架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周期较长,在较长的施工过程中,架体钢管可能发生锈蚀、变形、碰撞、松动和人为破坏等情况,导致结构变形,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在整个使用期间架体需要人员定期维护、修整,投入费用高。
3)二次结构穿插施工困难
后浇带每侧布置两排立杆,通过纵向、横向水平杆及剪刀撑连接形成架体,整个架体占用空间大,此处的二次结构只得架体拆除后施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4)杂物清理不便,易形成质量问题
后浇带混凝土在浇筑前应对模板内杂物进行清理,两侧混凝土需要剔毛处理,由于模架支撑周期较长,模内杂物堆积多,又有底模影响,剔凿、清理不便,如清理不彻底,后浇带处新旧混凝土间易形成隔离层,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5)模板占用周期长,更换困难
模板在长期的占用中可能发生变形或破坏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前想要更换模板,则必然要松动支撑,这样会使支撑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易形成变形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包括支撑在楼层之间的结构架体,楼层之间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多组波纹管对,每组波纹管对包括两根分置于后浇带两侧的波纹管,波纹管的顶端伸入至楼层顶部的梁板模板内并固定,波纹管的底端通过卡具与楼面板或底板固定,波纹管内浇筑有与结构同标号的混凝土;每组的两根波纹管上由下而上设置有多根柱侧水平杆,波纹管与柱侧水平杆之间通过U型卡箍连接固定,柱侧水平杆与结构架体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U型卡箍包括U型扁钢,U型扁钢的两端焊接固定有第一钢管,两根第一钢管与柱侧水平杆之间通过十字扣件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卡具包括环形扁钢,环形扁钢的内环口垂直焊接固定有第二钢管,环形扁钢上开设有螺栓孔,环形扁钢通过螺栓孔与楼面板或底板上的预埋螺栓固定连接,波纹管的底端端部插装在第二钢管内。
进一步的,卡具是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卡具单体组成的,两个卡具单体是由第二钢管及环形扁钢沿径向分割而成的。
进一步的,波纹管内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贯通钢筋。
进一步的,波纹管的直径为300mm,U型扁钢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3mm,第一钢管的直径为48mm、长度为200mm,环形扁钢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5mm,第二钢管的直径为300mm、长度为100mm,贯通钢筋的直径为12mm,预埋螺栓采用六条M8螺栓。
进一步的,波纹管的安装位置距后浇带边200mm范围之内,波纹管的顶端伸入至梁板模板内的距离为10mm。
进一步的,柱侧水平杆设置根数按照结构架体步距由下而上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支撑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与结构同时施工,成型后即可视作结构的一部分,模架拆除后受力转换无间隙,使用期间无变形、免维护、占地小,拆除后的模架材料可周转使用,且不影响此处的二次结构施工,降低了投入,节约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模架拆除后,底部无模板,两侧梁板混凝土易凿毛,杂物易清理,严格保证了施工质量。
3)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采用了免拆模柱,节约了安拆成本,方便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4)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适用于不同结构、不同层高的后浇带临时支撑,施工方便快捷,所用材料均为常用材料,无需定做,安全适用,推广价值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中U型卡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中卡具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卡具中卡具单体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波纹管、2-柱侧水平杆、3-U型卡箍、3-1- U型扁钢、3-2-第一钢管、4-卡具、4-1-环形扁钢、4-2-第二钢管、4-3-螺栓孔、5-预埋螺栓、6-结构架体、7-贯通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包括支撑在楼层之间的结构架体6,楼层之间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多组波纹管对,每组波纹管对包括两根分置于后浇带两侧的波纹管1,波纹管1的安装位置距后浇带边200mm范围之内。
波纹管1的顶端伸入至楼层顶部的梁板模板内并固定,波纹管1的顶端伸入至梁板模板内的距离为10mm。
波纹管1的底端通过卡具4与楼面板或底板固定,如图4所示,卡具4包括环形扁钢4-1,环形扁钢4-1的内环口垂直焊接固定有第二钢管4-2,环形扁钢4-1上开设有螺栓孔4-3,环形扁钢4-1通过螺栓孔4-3与楼层底板上的预埋螺栓5固定连接,波纹管1的底端端部插装在第二钢管4-2内;如图5所示,卡具是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卡具单体组成的,两个卡具单体是由第二钢管4-2及环形扁钢4-1沿径向平均分割而成的两部分,这样设计一方面容易对波纹管1进行插装固定、另一方面也能适配不同规格的波纹管1。
波纹管1内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贯通钢筋7,贯通钢筋7起到增加管柱侧向刚度和上下层同心定位的作用;波纹管1内浇筑有与结构同标号的混凝土,形成免拆模主要承力波纹管柱,与结构形成整体受力支撑体系。
每组的两根波纹管1上按照结构架体步距由下而上设置多根柱侧水平杆2,波纹管1与柱侧水平杆2之间通过U型卡箍3连接固定,柱侧水平杆2与结构架体连接固定;如图3所示,U型卡箍3包括U型扁钢3-1,U型扁钢3-1的两端焊接固定有第一钢管3-2,两根第一钢管3-2与柱侧水平杆2之间通过十字扣件连接固定。
具体实施时,波纹管1的直径为300mm,U型扁钢3-1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3mm,第一钢管3-2的直径为48mm、长度为200mm,环形扁钢4-1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5mm,第二钢管4-2的直径为300mm、长度为100mm,贯通钢筋7的直径为12mm,预埋螺栓5采用六条M8螺栓。
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是按照后浇带受力原理进行设计施工的,适用于建筑工程中较广泛的临时支撑,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性能可靠,能够实现临时支撑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受力无缝转换,有效地避免了结构变形、裂缝产生的问题,是现代工程建设快速、方便、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在成本方面替代了传统模架支撑体系在建设周期中的占用时间,提高周转效率,有效节约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通过临时支撑柱与结构自身形成移定的支撑体系,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控制裂缝产生的有效控制手段。从材料选型、技术创新、工艺施工等方面均能从方便、适用、节能、节资、环保入手,避免了传统临时支撑在较长施工周期中材料锈蚀、变形、松动对结构的影响,保证了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在成本投入方面较传统的施工方法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占用和维护费用,提高了材料的周转效率,有效减少了施工企业一次性投入费用。波纹管柱拆除后可根据现场情况应用于其他部位或可粉碎后再生利用,资源损耗小、环保排放影响小。在社会与经济效益中有着极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应用于山西省太原市亲贤村城中村改造太原广场项目中,本项目为超高层项目,后浇带总长达到3100多米,支撑期长达900多天,采用本实用新型支撑系统节约钢管、扣件租赁费用约(0.9+0.8)*3100*900/10000=474.3万元,是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资源管控中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建筑市场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应用市场大、推广价值高,前景广阔。
上面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包括支撑在楼层之间的结构架体,其特征在于:楼层之间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多组波纹管对,每组波纹管对包括两根分置于后浇带两侧的波纹管,波纹管的顶端伸入至楼层顶部的梁板模板内并固定,波纹管的底端通过卡具与楼面板或底板固定,波纹管内浇筑有与结构同标号的混凝土;每组的两根波纹管上由下而上设置有多根柱侧水平杆,波纹管与柱侧水平杆之间通过U型卡箍连接固定,柱侧水平杆与结构架体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U型卡箍包括U型扁钢,U型扁钢的两端焊接固定有第一钢管,两根第一钢管与柱侧水平杆之间通过十字扣件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卡具包括环形扁钢,环形扁钢的内环口垂直焊接固定有第二钢管,环形扁钢上开设有螺栓孔,环形扁钢通过螺栓孔与楼层底板上的预埋螺栓固定连接,波纹管的底端端部插装在第二钢管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卡具是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卡具单体组成的,两个卡具单体是由第二钢管及环形扁钢沿径向分割而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波纹管内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贯通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波纹管的直径为300mm,U型扁钢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3mm,第一钢管的直径为48mm、长度为200mm,环形扁钢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5mm,第二钢管的直径为300mm、长度为100mm,贯通钢筋的直径为12mm,预埋螺栓采用六条M8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波纹管的安装位置距后浇带边200mm范围之内,波纹管的顶端伸入至梁板模板内的距离为1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柱侧水平杆设置根数按照结构架体步距由下而上设置。
CN202122793470.6U 2021-11-16 2021-11-16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Active CN216665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3470.6U CN216665012U (zh) 2021-11-16 2021-11-16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3470.6U CN216665012U (zh) 2021-11-16 2021-11-16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5012U true CN216665012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85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3470.6U Active CN216665012U (zh) 2021-11-16 2021-11-16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5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9791B (zh) 环梁、环形牛腿柱劲性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06884541B (zh) 剪力墙内预留插筋的定位组件、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CN106948598B (zh) 一种用于变截面矩形柱的铝合金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0206144B (zh) 一种钢骨柱梁柱节点的施工方法
CN214194152U (zh) 一种斜拉桥索塔上横梁施工模板装配式托架支承结构
CN201953070U (zh) 建筑施工现场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加工棚
CN206245231U (zh) 一种箱涵内模支撑装置
CN105201204A (zh) 一种防止浇筑钢筋混凝土柱柱脚时烂根的方法及结构
CN216665012U (zh) 无缝受力转换的后浇带临时支撑系统
CN106351429A (zh) 一种重型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1058619A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板后浇带临时支撑体系及应用方法
CN216616848U (zh) 一种梁板后浇带支撑与封模结构
CN204687050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矩形梁的模具
CN116201351A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
CN211899624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板后浇带临时支撑体系
CN212105103U (zh) 一种核电站大跨度设备间厚楼板桁模支架
CN211369523U (zh) 一种伸缩缝剪力墙的模板体系
CN211007744U (zh) 用于高层建筑竖向构件混凝土置换的可拆卸托换机构
CN209924989U (zh) 一种超深竖井混凝土环框梁快速支模体系
CN112376704A (zh) 螺栓安装固定架及其施工方法
CN203403668U (zh) 自承板式钢筋网架组合模板
CN113073841A (zh) 一种模块化组装式后浇带单独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525629A (zh) 地铁车站施工方法及装置
CN215860222U (zh) 隧道二衬缺陷整治可调式支撑系统
CN219118754U (zh) 一种后浇带浇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