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1857U -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1857U
CN216661857U CN202122640999.4U CN202122640999U CN216661857U CN 216661857 U CN216661857 U CN 216661857U CN 202122640999 U CN202122640999 U CN 202122640999U CN 216661857 U CN216661857 U CN 216661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film
alignment
assembly
brightness enhancement
synchronous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409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安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ty Shixi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ty Shixi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ty Shixi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ty Shixi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409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1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1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1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包括包括设备本体、对位装置、第一吸取装置和第二吸取装置;对位装置设于设备的工作平台上;第一吸取装置设于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前级设备运送的增光片,并将增光片释放于对位装置中;第二吸取装置设于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前级设备运送的复合膜,并将复合膜释放于对位装置中;对位装置用于调整复合膜和增光片的位置以使复合膜和增光片位于预设区域;当对位装置完成对复合膜和增光片的位置调整后,第一吸取装置还用于分别吸取复合膜和增光片,并先后将复合膜和增光片释放于后级设备中的背板模组中以完成对复合膜和增光片的贴合。本实用新型可以自动对复合膜与增光片进行贴合。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器背板的组装过程之一是将复合膜和增光片贴合在一起,而现有的方法一般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拿取复合膜和增光片,并将复合膜和增光片放置在显示器背板内以完成对复合膜和增光片的贴合,而复合膜与增光片的贴合需要做到紧密贴合且不错位,人工贴合存在较大的误差,同时,工作人员在拿取与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复合膜和增光片边缘的磨损和脏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能够自动对背光模组中的复合膜和增光片进行贴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损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所述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对位装置、第一吸取装置和第二吸取装置;所述对位装置设于所述设备的工作平台上;所述第一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前级设备运送的增光片,并将所述增光片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中;所述第二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所述前级设备运送的复合膜,并将所述复合膜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中;所述对位装置用于调整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以使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位于预设区域;当所述对位装置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调整后,所述第一吸取装置还用于分别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并先后将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释放于后级设备中的背板模组中以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对位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工作平台两侧的复合膜对位组件和增光片对位组件;所述第一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靠近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均包括对位平台、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所述对位平台通过支撑杆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方,且在所述对位平台上设有若干滑槽;所述第一同步带沿所述对位平台的底面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同步带沿所述对位平台的底面纵向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同步带和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滑槽;所述第一同步带和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设有对位件,所述对位件架设在两个所述滑槽之间,且所述对位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槽穿过所述对位平台,并可在所述第一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横向移动或者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纵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还包括辅助移动组件,所述辅助移动组件设于所述对位平台靠近所述前级设备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对位平台与所述工作平台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移动组件包括第三同步带、第一导轨组件和辅助对位件;所述第三同步带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所述第一导轨组件设于所述第三同步带的两侧;所述辅助对位件其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三同步带和所述第一导轨组件连接,可在所述第三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组件移动,所述辅助对位件的顶部设有抵挡部,且所述抵挡部所处的平面高于所述对位平台所处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取装置包括基座、第一驱动装置、旋转组件和吸取件;所述基座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与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旋转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以往返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与所述增光对位组件之间;所述吸取件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臂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旋转臂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性相连,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与所述旋转臂的连接点为支点进行旋转;所述吸取件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可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吸取和释放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进一步地,所述吸取件包括固定平台、至少一个导轨和多个吸嘴;所述固定平台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轨设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底面,可在外力作用下沿与所述固定平台的连接点进行旋转;所述多个吸嘴设于所述导轨上,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平台上的四个角落均连接有一所述导轨,每个所述导轨间隔设有两个所述吸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取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框架、第二导轨组件、第四同步带和复合膜吸取件;所述支撑板通过支撑柱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上方,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所述第二导轨组件和所述第四同步带;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导轨组件连接,且可在所述第四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二导轨组件移动;所述复合膜吸取件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可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带动下往返于所述前级设备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通过第一吸取装置和第二吸取装置吸取前级设备的复合膜和增光片,再将复合膜和增光片放入对位装置中,通过对位装置调整复合膜与增光片的位置以使复合膜和增光片处于预设区域,再通过第一吸取装置吸取复合膜,并将复合膜释放在后级设备的背光模组中,以及通过第一吸取装置吸取增光片,并将增光片释放在复合膜上面以完成复合膜与增光片的贴合,无需工作人员参与,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对复合膜和增光片的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复合膜对位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增光片对位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复合膜对位组件的第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增光片对位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第一吸取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第二吸取装置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0、设备本体;11、工作平台;20、对位装置;21、复合膜对位组件;22、增光片对组件;23、对位平台;24、第一同步带;25、第二同步带;26、对位件;27、辅助移动组件;271、第三同步带;272、第一导轨组件; 273、辅助对位件;274、抵挡部;28、滑槽;30、第一吸取装置;31、基座; 32、第一驱动装置;33、旋转组件;331、旋转臂;332、第二驱动装置;34、吸取件;341、固定平台;342、导轨;343、吸嘴;40、第二吸取装置;41、支撑板;42、支撑框架;43、第二导轨组件;44、第四同步带;45、复合膜吸取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参见图1至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的整体结构图,图2和图4是复位膜对位组件21的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的结构图,图 3和图5是增光片对位组件22的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的结构图,图6是第一吸取装置30的结构图,图7是第二吸取装置40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可以自动完成对复合膜的取料。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0、对位装置20、第一吸取装置30和第二吸取装置40;所述对位装置20设于所述设备的工作平台11上;所述第一吸取装置30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上,用于吸取前级设备运送的复合膜,并将所述复合膜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20中;所述第二吸取装置40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上,用于吸取所述前级设备运送的增光片,并将所述增光片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20中;所述对位装置20用于调整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以使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位于预设区域;当所述对位装置20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调整后,所述第一吸取装置30 还用于分别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并先后将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释放于后级设备中的背板模组中以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贴合。
具体地,前级设备一般是指复合膜除尘机和增光片除尘机,复合膜和增光片在各自的除尘机完成除尘后通过输送装置运送至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处,通常情况下,将复合膜运送至靠近第二吸取装置40处,将增光片运送至靠近第一吸取装置30处。第一吸取装置30可在前级设备、后级设备以及对位装置20之间移动,便于从前级设备吸取增光片,并将增光片释放在对位装置20中,再通对位装置20中先后吸取复合膜和增光片,并将复合膜和增光片先后释放在后级设备中以完成对复合膜和增光片的贴合。第二吸取装置40用于从前级设备中吸取复合膜,再将复合膜释放在对位装置20中,之后进行复位,等待下一次吸取复合膜。对位装置20用于调整复合膜与增光片的位置,使得复合膜与增光片均处于预设区域,当第一吸取装置30吸取复合膜与增光片时,由于复合膜与增光片均处于预设区域,而第一吸取装置30吸取复合膜与增光片以及释放复合膜与增光片都不会改变复合膜与增光片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确保在释放复合膜与增光片时,复合膜与增光片紧密贴合在一起,且不会错位。
参见图2至图5,作为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对位装置20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工作平台11两侧的复合膜对位组件21和增光片对位组件22;所述第一吸取装置30设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所述第二吸取装置40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上靠近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一侧。
其中,图2和图3是对位装置20的正面结构图,图4和图5是对位装置20 的背面结构图。复合膜对位组件21用于调整复合膜的位置,增光片对位组件22 用于调整增光片的位置,其中,复位膜对位组件与增光片对位组件22均有一预设区域,便于复合膜对位组件21将复合膜的位置调整至预设区域处,以及便于增光片对位组件22将增光片的位置调整至预设区域处,当复合膜与增光片均处于各自的预设区域处时,只需要将复合膜与增光片重叠在一起即可完成对复合膜有增光片的贴合。第一吸取装置30设置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与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便于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与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移动,第二吸取装置40设置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一侧,便于在前级设备与复合膜对位组件21之间移动。
参见图2和图4,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22均包括对位平台23、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所述对位平台23通过支撑杆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上方,且在所述对位平台23上设有若干滑槽28;所述第一同步带24沿所述对位平台23的底面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同步带25沿所述对位平台23的底面纵向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同步带24和所述第二同步带25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滑槽28;所述第一同步带24和所述第二同步带25的两端均设有对位件26,所述对位件26架设在两个所述滑槽28之间,且所述对位件26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槽28穿过所述对位平台23,并可在所述第一同步带24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28横向移动或者在所述第二同步带25 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28纵向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还包括辅助移动组件27,所述辅助移动组件27设于所述对位平台23靠近所述前级设备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对位平台23与所述工作平台11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辅助移动组件27包括第三同步带271、第一导轨组件272和辅助对位件27326;所述第三同步带271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上;所述第一导轨组件272设于所述第三同步带271的两侧;所述辅助对位件27326 其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三同步带271和所述第一导轨组件272连接,可在所述第三同步带271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组件272移动,所述辅助对位件27326 的顶部设有抵挡部274,且所述抵挡部274所处的平面高于所述对位平台23所处的平面。
其中,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与增光片对位组件22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对位平台23、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对位平台23通过支撑杆设置在工作平台11上方,从而在对位平台23与工作平台11之间形成一容腔,便于容纳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同时,在对位平台23的底面沿横向设有第一同步带24和沿纵向设有第二同步带25,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互相垂直,具体地,第一同步带24横跨对位平台23的左右两端,第二同步带25横跨对位平台23的前后两端。在对位平台23上还设有多个滑槽28,例如,在第一同步带24的两端的两侧分别设有滑槽28,在第二同步带25的两端的两侧同样分别设有滑槽28,共计8个滑槽28。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的两端还均设有对位件26,每个对位件26均架设在两个滑槽28之间,且对位件26的两端穿过滑槽28以外露于对位平台23,并且对位件26可以在对应的同步带的驱动下进行移动。当复合膜或者增光片位于对位平台23上时,第一同步带24 在驱动马达的驱动下开始转动,并且带动两侧的对位件26朝向对位平台23的中心移动以调整复合膜或者增光片的左右位置,同时,第二同步带25也会在驱动马达的驱动下开始转动,并且带动两侧的对位件26朝向对位平台23的重心移动,以调整复合膜或者增光片的前后位置,最终将复合膜或者增光片的位置调整至对位平台23的中心区域,之后第一同步带24和第二同步带25再带动对位件26远离对位平台23的中心区域,等待下一次对位。另外,为了避免在释放复合膜的过程中,复合膜偏离至对位平台23外侧,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中的对位平台23上设有一辅助移动组件27,该辅助移动组件27可以包括第三同步带271、第一导轨组件272和辅助对位组件,辅助对位组件可在第三同步带 271的带动下朝着对位平台23移动或者远离对位平台23,从而将复合膜的位置调整至对位平台23内,便于对位平台23中的对位件26调整复合膜的位置。
参见图4,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取装置30包括基座31、第一驱动装置32、旋转组件33和吸取件34;所述基座31设于所述工作平台11 上,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与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设于所述基座31上;所述旋转组件33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 上,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以往返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 21与所述增光对位组件之间;所述吸取件34与所述旋转组件33连接,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旋转组件33包括旋转臂331和第二驱动装置332;所述旋转臂331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连接,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 的驱动下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32设于所述旋转臂33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电性相连,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的驱动下以与所述旋转臂331的连接点为支点进行旋转;所述吸取件34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32 连接,可在第二驱动装置332的驱动下吸取和释放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作为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吸取件34包括固定平台341、至少一个导轨342 和多个吸嘴343;所述固定平台341与所述旋转组件33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导轨342设于所述固定平台341的底面,可在外力作用下沿与所述固定平台341 的连接点进行旋转;所述多个吸嘴343设于所述导轨342上,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作为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固定平台341上的四个角落均连接有一所述导轨342,每个所述导轨342间隔设有两个所述吸嘴343。
其中,基座31设置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和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提供支撑作用,第一驱动装置32提供电力以及控制旋转组件33。旋转组件33具体可以包括旋转臂331和第二驱动装置332,旋转臂331的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 32连接,可在第一驱动装置32的驱动下在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与增光片对位组件22之间进行半圆周运动,而前级设备中运送增光片的设备以及后级设备通常位于第一吸取装置30前方。在旋转臂33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驱动装置332,第二驱动装置332可沿着与旋转臂331的连接点进行圆周运动,通过旋转臂331 与第二驱动装置332的配合,可以较大范围的调整吸取件34的位置。吸取件34 可以包括固定平台341,至少一个导轨342和多个吸嘴343,固定平台341通过一个升降杆与第二驱动装置332连接,可在第二驱动装置332的驱动下进行升降,固定平台341的底面设有至少一个导轨342,例如在固定平台341底面的四个角落均设有一个导轨342,导轨342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与固定平台341的连接点进行旋转,在导轨342上设有多个吸嘴343,例如,设有两个吸嘴343,且吸嘴343的可在导轨342上进行滑动,以调整吸附位置。
参见图5,作为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第二吸取装置40包括支撑板41、支撑框架42、第二导轨342组件43、第四同步带44和复合膜吸取件45;所述支撑板41通过支撑柱与所述工作平台11连接,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上方,所述支撑板41上设有所述第二导轨342组件43和所述第四同步带44;所述支撑框架42与所述第二导轨342组件43连接,且可在所述第四同步带44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二导轨342组件43移动;所述复合膜吸取件45与所述支撑框架42连接,可在所述支撑框架42的带动下往返于所述前级设备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21之间。
其中,支撑板41通过支撑座与工作平台11连接,且位于复合膜对位组件 21的上方,在支撑板41上设有第二导轨342组件43和第四同步带44,将支撑框架42分别与第二导轨342组件43和第四同步带44连接,可在第四同步带44 的带动下沿着第二导轨342组件43移动,第二导轨342组件43可以包括设置在第四同步带44两侧的导轨342。在支撑框架42中设有复合膜吸取件45,可在支撑框架42的带动下往返于前级设备和复合膜对位组件21,用于吸取和释放复合膜。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第一吸取装置吸取前级设备中的增光片,并将增光片释放在增光片对位组件中,再通过第二吸取装置吸取前级设备中的复合膜,并将复合膜释放在复合膜对位组件中,之后复合膜对位组件与增光片对位组件分别调整复合膜和增光片的位置,最后通过第一吸取装置先后吸取复合膜与增光片,并将复合膜与增光片释放在后级设备中的背光模组中以完成对复合膜与增光片的贴合,不仅提高了贴合效率,还降低了复合膜与增光片的损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对位装置,设于所述设备的工作平台上;
第一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前级设备运送的增光片,并将所述增光片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中;
第二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用于吸取所述前级设备运送的复合膜,并将所述复合膜释放于所述对位装置中;
所述对位装置用于调整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以使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位于预设区域;
当所述对位装置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位置调整后,所述第一吸取装置还用于分别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并先后将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释放于后级设备中的背板模组中以完成对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的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工作平台两侧的复合膜对位组件和增光片对位组件;
所述第一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吸取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靠近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和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均包括:
对位平台,通过支撑杆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方,且在所述对位平台上设有若干滑槽;
第一同步带,沿所述对位平台的底面横向设置;
第二同步带,沿所述对位平台的底面纵向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同步带和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滑槽;
所述第一同步带和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两端均设有对位件,所述对位件架设在两个所述滑槽之间,且所述对位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滑槽穿过所述对位平台,并可在所述第一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横向移动或者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滑槽纵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还包括辅助移动组件,所述辅助移动组件设于所述对位平台靠近所述前级设备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对位平台与所述工作平台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移动组件包括:
第三同步带,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
第一导轨组件,设于所述第三同步带的两侧;
辅助对位件,其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三同步带和所述第一导轨组件连接,可在所述第三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组件移动,所述辅助对位件的顶部设有抵挡部,且所述抵挡部所处的平面高于所述对位平台所处的平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取装置包括:
基座,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与所述增光片对位组件之间;
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基座上;
旋转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以往返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与所述增光对位组件之间;
吸取件,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旋转臂,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旋转;
第二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电性相连,可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与所述旋转臂的连接点为支点进行旋转;
所述吸取件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可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吸取和释放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件包括:
固定平台,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
至少一个导轨,设于所述固定平台的底面,可在外力作用下沿与所述固定平台的连接点进行旋转;
多个吸嘴,设于所述导轨上,用于吸取所述复合膜和所述增光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上的四个角落均连接有一所述导轨,每个所述导轨间隔设有两个所述吸嘴。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取装置包括:
支撑板,通过支撑柱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且位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上方,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导轨组件和第四同步带;
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导轨组件连接,且可在所述第四同步带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二导轨组件移动;
复合膜吸取件,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可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带动下往返于所述前级设备与所述复合膜对位组件之间。
CN202122640999.4U 2021-10-29 2021-10-29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Active CN216661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0999.4U CN216661857U (zh) 2021-10-29 2021-10-29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0999.4U CN216661857U (zh) 2021-10-29 2021-10-29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1857U true CN216661857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8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40999.4U Active CN216661857U (zh) 2021-10-29 2021-10-29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1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03879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ssembling device
CN107481958B (zh) 对位贴合设备和对位贴合方法
CN107934427B (zh) 一种液晶面板精准抓取及放置转移系统
CN210309464U (zh) 用于液晶屏的自动化贴合设备
CN111952404A (zh) 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系统
CN115383421B (zh) 一种基于精准定位的手机组屏装置及其操作系统
CN210590943U (zh) 适用于触摸屏的软对硬贴合上下料结构
CN216661857U (zh) 背光模组贴合设备
CN216097380U (zh) 显示器面板压合设备
CN109760404A (zh) 一种离型膜分离设备
CN210908818U (zh) 翻转式带保压的笔记本组装设备
CN109333844A (zh) 一种硅片裂片装置及硅片划片加工系统
CN110814546B (zh) 一种翻转机构
CN210309465U (zh) 一种用于液晶屏与触摸屏的贴合结构
CN115405599A (zh) 一种自动贴合系统及方法
CN210590559U (zh) 用于光学胶的重离型下撕膜结构
CN214166616U (zh) 一种产品搬送机构
CN114423274A (zh) 一种电子集成电路板针脚处理用的防飞溅式剪脚设备
CN210285926U (zh) 电视机竖立对接设备
CN215885639U (zh) 复合膜吸取设备
CN216313779U (zh) 一种真空贴合装置
CN220825632U (zh) 一种全自动曲面屏背光组装设备
CN113998461B (zh) 一种上料结构
CN215325353U (zh) 一种柔性对中装置
CN110814683B (zh) 镍片分料贴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