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50341U - 数据中心 - Google Patents

数据中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50341U
CN216650341U CN202122993999.2U CN202122993999U CN216650341U CN 216650341 U CN216650341 U CN 216650341U CN 202122993999 U CN202122993999 U CN 202122993999U CN 216650341 U CN216650341 U CN 216650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pply
temporary
return pipeline
pipelin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39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煌
黄华烽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939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50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50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50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包括:一个或多个供冷终端;集成供回液管路,集成供回液管路与供冷终端连接,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有预留接口;第一阀门装置,配置为控制集成供回液管路与供冷终端之间导通或截止;临时冷源,与预留接口连通,临时冷源能沿预留接口向集成供回液管路内传递介质。本数据中心,能实现对机柜等待散热部件临时供冷,且灵活性好、成本低、可复制性好、推广性强。

Description

数据中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中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当前在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过程中,对于设备急需上架开通业务却又缺乏供冷条件或者暖通管网需要更换维修等情况,没有一种既能复制推广又能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中心,能实现对机柜等待散热部件进行临时供冷,且灵活性好、成本低、可复制性好、推广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中心,包括:一个或多个供冷终端;集成供回液管路,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所述供冷终端连接,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有预留接口;第一阀门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所述供冷终端之间导通或截止;临时冷源,与所述预留接口连通,所述临时冷源能沿所述预留接口向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内传递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预留接口两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装置,所述第二阀门装置配置为能控制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导通或截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廊道,位于所述廊道的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所述预留接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临时冷源与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接有临时管道;所述临时管道沿着管井走管设置,并自管井间伸出与所述廊道内的所述预留接口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留接口与所述临时冷源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或所述预留接口与所述临时冷源之间的临时管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预留接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包括供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所述供液管路和所述回液管路上分别设置所述预留接口;所述临时冷源的供液口与所述供液管路的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通;所述临时冷源的回液口与所述回液管路的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临时冷源被设置在屋顶,并且与位于屋顶的冷却塔控制室内的配电柜电连接;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被设置在低于屋顶的预设楼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数据中心还包括:多个预设单元,多个所述预设单元分别设置有所述供冷终端,且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多个所述预设单元的所述供冷终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阀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预设单元之间一对一地配套设置,所述第一阀门装置能控制与之配套的所述预设单元的所述供冷终端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之间导通或截止,其中,所述预设单元包括机房和供冷终端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供冷终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一子阀,所述第一子阀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并能控制所述连接管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二子阀,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沿长度方向间距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阀,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阀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临时冷源包括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所述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所述子模块之间同程联接;或所述临时冷源包括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所述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所述子模块之间同程联接或异程联接。
在本申请中,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预留接口,临时冷源与预留接口相连,临时冷源处产生的载冷介质可以沿集成供回液管路传递给供冷终端用于散热降温,这样,通过采用既有的或已搭建好的集成供回液管路及供冷终端搭载临时冷源进行临时供冷,实现对机柜等待散热物体供冷降温的同时,灵活性好,机房内无新增设备,不影响机柜使用率,且极大地减少成本投入,同时结构及配置组成简单,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数据中心的屋顶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数据中心的预设楼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临时冷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临时冷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临时冷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临时冷源100;供液口102;回液口104;风冷冷水机110;子模块120;泵体130;临时管道200;第一管道210;第二管道220;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供液管路310;预留接口A311;回液管路320;预留接口B321;第一阀门装置A410;第二子阀a411;第二子阀b412;第二子阀c413;第二子阀d414;第一阀门装置B420;第二子阀e421;第二子阀f422;第二子阀g423;第一阀门装置C430;第一阀门装置D440;第一阀门装置E450;第一阀门装置F460;第二阀门装置G510;第二阀门装置H520;第二阀门装置I530;第二阀门装置J540;屋顶600;第一管井间610;预设楼层700;廊道710;第二管井间720;第一机房731;第二机房732;第三机房733;第四机房734;第一空调间735;第二空调间736;第一供冷终端810;第二供冷终端820;第三供冷终端830;第四供冷终端840。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申请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申请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申请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的指示(诸如M1位置、M2位置、N1位置、N2位置等)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如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中心,包括:一个或多个供冷终端、集成供回液管路300、第一阀门装置(例如可参照第二子阀a411、第二子阀b412、第二子阀c413、第二子阀d414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进行理解)和临时冷源100。
供冷终端可例如为能用于对机柜等待降温物体进行散热降温的终端设备。更具体如,供冷终端包括空调,空调通过调节待降温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从而实现对待降温物体进行散热降温。
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与供冷终端连接。第一阀门装置配置为控制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与供冷终端之间导通或截止。
其中,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设置有预留接口(例如可参照预留接口A311、预留接口B321中的一者或多者进行理解)。临时冷源100与预留接口连通,临时冷源100能沿预留接口向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内传递介质(如传递载冷介质,具体如冷冻水等)。
这样,对于临时需要启用的供冷终端,可通过相应的第一阀门装置控制该供冷终端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之间导通,使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能向该供冷终端传递载冷介质以及能回流来自于该供冷终端的载冷介质。这样,临时冷源100提供的载冷介质沿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进入供冷终端内之后,将冷量通过供冷终端进行释放,释放冷量之后的载冷介质沿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进行回流。可实现供冷终端处的载冷介质补充和排放,从而保障该需要启用的供冷终端处的供冷需求。
且本结构中,通过采用既有的或者说是已搭建好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及供冷终端(既有的或已搭建好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及供冷终端可以理解为,已经搭建成型并可以投入使用的集成供回液管路及供冷终端)搭载临时冷源100进行临时供冷,实现对机柜等待散热物体供冷降温的同时,灵活性好,并且机房内无须新增设备,不影响机柜使用率,且极大地减少了成本投入,同时结构及配置组成简单,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沿长度方向位于预留接口两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装置(例如可参照第二阀门装置G510、第二阀门装置H520、第二阀门装置I530、第二阀门装置J540中的一者或多者进行理解),第二阀门装置配置为能控制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导通或截止。这样,可通过第二阀门装置控制集成供回液管路300截止以便于预留接口与临时冷源100之间装卸,使用更加灵活、方便、简单。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集成供回液管路30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廊道710,位于廊道710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设置预留接口。这样,可以在廊道710位置进行预留接口处的接管操作,不会影响机房配置,也无需对机房墙壁打孔进行走管,实现充分利用既有的供冷终端的同时,更好地保障了机房内暖通管道的完善性,避免机房内暖通管道受损风险。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临时冷源100与预留接口之间连接有临时管道200。这样,临时冷源100与预留接口之间装卸更方便,且临时冷源100及预留接口的位置设计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场地的适配性,产品的可复制性更好。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临时管道200沿着管井走管设置,并自第二管井间720伸出与廊道710内的预留接口相连。这样,无需对机房外墙打孔进行走管,避免了后期墙体修补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更好地保障了明铺设置临时管道200的情况下对于临时管道200的防护可靠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预留接口与临时冷源100之间可拆地连接。例如,预留接口与临时冷源100的供液口102或回液口104之间经由可拆卸管接头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装卸方便。如,当需要临时供冷时,将临时冷源100与预留接口之间临时组装连接在一起,通过临时冷源100提供的载冷介质在供冷终端处进行供冷,当完成临时供冷任务后,可以方便地将临时冷源100与预留接口之间拆卸,具有施工便利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预留接口与临时冷源100之间衔接过渡有临时管道200,临时管道200与预留接口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如,当需要临时供冷时,将临时管道200与预留接口之间临时组装连接在一起,通过临时冷源100提供的载冷介质在供冷终端处进行供冷,当完成临时供冷任务后,可以方便地将临时管道200与预留接口之间拆卸,具有施工便利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包括供液管路310和回液管路320,供液管路310和回液管路320上分别设置预留接口;临时冷源100的供液口102与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之间连通;临时冷源100的回液口104与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之间连通。这样,临时冷源100提供的载冷介质沿供液管路310流至供冷终端处进行供冷之后,从供冷终端排出的载冷介质沿回液管路320回流到临时冷源100形成循环。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临时冷源100被设置在屋顶600,并且与位于屋顶600的冷却塔控制室内的配电柜电连接。这样可更好地保障临时冷源100的供电以及散热需求,同时也充分地利用了既有的冷却塔控制室内的配电柜,无需额外增设配电柜,成本投入进一步降低。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被设置在低于屋顶600的预设楼层700。这样,可充分地利用重力势能使得屋顶600的临时冷源100向集成供回液管路300提供载冷介质更加高效。
在某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还包括多个预设单元,具体地,多个预设单元分别设置有供冷终端,且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与多个预设单元的供冷终端分别连接,其中,第一阀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且与多个预设单元之间一对一地配套设置,第一阀门装置能控制与之配套的预设单元的供冷终端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之间导通或截止,其中,预设单元包括机房和供冷终端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这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地控制临时冷源100对当前需要启用临时供冷的预设单元提供载冷介质进行供冷。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供冷终端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连接;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一子阀,第一子阀设置于连接管,并能控制连接管导通或截止。和/或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二子阀,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沿长度方向间距地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子阀,连接管连接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阀之间的位置。这样,第一子阀控制连接管的通断,第二子阀控制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的连接管两侧位置处的通断,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将载冷介质分配到需要供冷的预设单元,对于无需供冷的预设单元,也可以实现截流,避免冷量浪费。
可选地,临时冷源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每个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120,多个子模块120之间同程联接。
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临时冷源100包括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8个子模块120,每个子模块120包括一个或多个风冷冷水机110,8个子模块120之间同程联接。以每个子模块的制冷量为130kw为例,每个子模块可满足约32.5个机柜的满负荷运行的制冷需求,本实施例的临时冷源100的最大制冷量可达n×(130×8)kw,其中,n为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的数量,如此,可以基于具体制冷需求灵活地搭载临时冷源100配置,灵活性好,也可以减少能源浪费。
当然,本方案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的子模块120数量根据需求也可设计为少于8个,如7个、6个、5个、4个、3个等。或者,子模块120数量也可以设置为超过8个,如9个、10个等。
可选地,临时冷源100包括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120且多个子模块120之间同程联接或异程联接。
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临时冷源100包括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8个子模块120(子模块120数量也允许设计为8个以下,如7个、6个、5个、4个、3个、2个等),每个子模块120包括一个或多个风冷冷水机110,8个子模块120之间同程联接。以每个子模块的制冷量为130kw为例,每个子模块可满足约32.5个机柜的满负荷运行的制冷需求,本实施例的临时冷源100的最大制冷量可达(130×8)=1040kw,如此,可以基于具体制冷需求灵活地搭载临时冷源100配置,灵活性好,也可以减少能源浪费,且通过单个子模块,可大约提供7~15℃的冷冻水供水温度,能满足一个供冷终端微模块的机柜满载冷负荷,并且冷量分配灵活,开启不同供冷终端微模块内的供冷终端(如空调末端),可实现为不同通道内机柜负载制冷。供冷终端制冷效果:冷冻供/回水温度8.4℃/18.3℃,送/回风温度为22.5℃/23.1℃。
举例而言,如图8所示,临时冷源100包括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4个子模块120(子模块120数量也允许设计为4个以下,如3个、2个、1个等),每个子模块120包括一个或多个风冷冷水机110,4个子模块120之间异程联接。最大制冷量可达(130×4)=520kw。
当然,对于上述举例说明的任一实施例,临时冷源100还可包括用于驱动液体流动的泵体130。
通过上述举例的配置有多模块或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的临时冷源100,可以根据供冷负荷灵活地搭配风冷冷水机组的数量和装配,从而满足相应的供冷需求,灵活性更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风冷冷水机组作为临时冷源100进行临时制冷方案的应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1、机房楼新建或原有制冷系统为冷冻水系统,末端供冷终端为冷冻水型空调;和/或,2、室外或屋顶600具有满足机组安装要求的空间。满足以上,有临时制冷需求或者制冷系统备份需求,可采用风冷冷水模块机组作为冷源的方案。这样,该临时冷源100搭载既有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及供冷终端,可以实现该方案无需在已建成的数据机房内进行施工,不占用机房使用空间,且冷量配置灵活,扩容方便,在类似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
具体实施例1: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具有屋顶600和位于屋顶600以下的预设楼层700,预设楼层700根据楼高具体可例如选择为楼层的一层、二层或三层等。
如图1所示,屋顶600设置有临时冷源100(例如包括风冷冷水机110)和第一管井间610,甚至,屋顶600还可设置冷却塔控制室内的配电柜,以经由该配电柜对临时冷源100供电。
如图3所示,预设楼层700设置有集成供回液管路300、第二管井间720、廊道710、一个或多个机房及一个或多个空调间等。
第二管井间720与第一管井间610之间沿管井导通。
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包括沿廊道710设置的供液管路310和沿廊道710设置的回液管路320,临时冷源100具有供液口102和回液口104。第一管道210连接临时冷源100的供液口102及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第二管道连接临时冷源100的回液口104及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
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及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临近第二管井间720设置。
第一管道210自供液口102处引出后,从第一管井间610沿管井走管至第二管井间720,并伸出第二管井间720与位于廊道710中的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连接。
第二管道自回液口104处引出后,从第一管井间610沿管井走管至第二管井间720,并伸出第二管井间720与位于廊道710中的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连接。
其中,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位置的两侧相应设置有第二阀门装置G510和第二阀门装置H520,这样,通过第二阀门装置G510和第二阀门装置H520控制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两侧的通断,可以方便于供液管路310的预留接口A311与第一管道210之间装卸。
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位置的两侧相应设置有第二阀门装置I530和第二阀门装置J540,这样,通过第二阀门装置I530和第二阀门装置J540控制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两侧的通断,可以方便于回液管路320的预留接口B321与第二管道之间装卸。
预设楼层700内设置第一机房731、第二机房732、第三机房733、第四机房734、第一空调间735及第二空调间736等。
供冷终端可以以机房为单位设置,例如:
第一机房731内设置多个第一供冷终端810,多个第一供冷终端810之间相连形成第一终端模块,第一终端模块的连接管连接于回液管路320的M1位置以及供液管路310的N1位置。第一终端模块与回液管路320及供液管路310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通断的第一阀门装置A410。第一阀门装置A410具体包括供液管路310上N1位置两侧的第二子阀a411及第二子阀b412,第一阀门装置A410具体还包括回液管路320上M1位置两侧的第二子阀c413及第二子阀d414。
第二机房732内设置多个第二供冷终端820,多个第二供冷终端820之间相连形成第二终端模块,第二终端模块的连接管连接于回液管路320的M2位置以及供液管路310的N2位置。第二终端模块与回液管路320及供液管路310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通断的第一阀门装置B420。第一阀门装置B420具体包括供液管路310上的第二子阀e421,第二子阀e421和第二子阀b412位于供液管路310D的N2位置的两侧。第一阀门装置B420具体还包括回液管路320上M2位置两侧的第二子阀f422及第二子阀g423。
第三机房733和第四机房734内相应设置第三供冷终端830和第四供冷终端840,且相应地设置有第一阀门装置C430用于控制第三供冷终端830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之间的通断,第一阀门装置C430可以参照第一阀门装置A410或第一阀门装置B420进行理解,在此不再重复,以及相应地设置有第一阀门装置D440用于控制第四供冷终端840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之间的通断,第一阀门装置D440可以参照第一阀门装置A410或第一阀门装置B420进行理解,在此不再重复。
另外,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还连接于第一空调间735内的供冷模块终端的连接管以及第二空调间736内的供冷模块终端的连接管。
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与第一空调间735内的供冷模块终端的连接管之间还设置用于控制通断的第一阀门装置E450。可以理解,第一阀门装置E450可参照上述的第一阀门装置A410或第一阀门装置B420进行理解,或者,第一阀门装置E450在包括第二子阀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包括设于连接管上用于控制连接管的通断的第一子阀。
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与第二空调间736内的供冷模块终端的连接管之间还设置用于控制通断的第一阀门装置F460。可以理解,第一阀门装置F460可参照上述的第一阀门装置A410或第一阀门装置B420进行理解,或者,第一阀门装置F460在包括第二子阀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包括设于连接管上用于控制连接管的通断的第一子阀。
如图5和图6所示,以对第一机房731内的第一供冷终端810启动供冷以及对第二机房732内的第二供冷终端820启动供冷,并且对第三机房733、第四机房734以及第一空调间735、第二空调间736不启用供冷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控制第二阀门装置G510及第二阀门装置I530关闭,控制第二阀门装置H520及第二阀门装置J540打开;
如图5所示,控制第二子阀a411、第二子阀b412、第二子阀c413、第二子阀d414均打开;
控制第二子阀e421及第二子阀f422均关闭;控制第二子阀g423打开。
这样,临时冷源100提供的载冷介质(如冷冻水)沿第一管道210、供液管路310送入第一机房731的第一供冷终端810以及第二机房732的第二供冷终端820,载冷介质在第一供冷终端810及第二供冷终端820处用于供冷之后,从第一供冷终端810及第二供冷终端820流出,并沿回液管路320及第二管道220回流至临时冷源100实现循环。
这样,基于对第一机房731及第二机房732供冷,对第三机房733、第四机房734、第一空调间735及第二空调间736不供冷的需求,实现了载冷介质被准确地送往第一机房731和第二机房732,也即实现了基于需求准确配送载冷介质,且本结构通过采用既有的或已搭建好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及供冷终端(如第一供冷终端810及第二供冷终端820等)搭载临时冷源100进行临时供冷,实现对机柜等待散热物体供冷降温的同时,灵活性好,机房内无须新增设备,不影响机柜使用率,且极大地减少成本投入。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供冷终端也可以以供冷终端模块为单位设置,例如,一个或多个机房内设置多个供冷终端模块,其中一个供冷终端模块为需要启用为临时供冷的目标模块,该目标模块包括第一供冷终端810,或者包括第一供冷终端810和第二供冷终端820,基于此情况,第一供冷终端810和第二供冷终端820可位于同一机房内,也可以位于不同机房内,当需要对目标模块启用临时供冷、而无需对其他供冷终端模块启用临时供冷的情况,可参照上述中的阀门部件的控制实现使该目标模块的第一供冷终端810和第二供冷终端820处接入来自于临时冷源100的载冷介质用于供冷,同时,载冷介质不会蹿流至其他供冷终端模块,从而实现为具有供冷需求的目标模块进行临时供冷。
进一步地,数据中心还包括固定冷水机组、暖通管道、蓄冷罐和冷却塔等。以一栋能容纳2500个左右机柜的数据中心楼为例,比较常用的设计思路会采用三主一备的当前制冷单元,当在两路市电停电或四套制冷单元启动全部启动失败的情况下,附带的蓄冷罐可用于柴发启动及制冷系统恢复前在机房业务满负载下提供一定的后备时间(一般15分钟)。
但在数据中心实际施工期间,由于整体暖通管道系统实施时间较长且还需要经历保压、酸洗和钝化等复杂工序,若碰到有重要客户需要在工期前上设备或者遇到极端条件等情况下,为保障重要业务的连续运行,传统的做法可能会选择是在冷水机组还未进行保压、酸洗和钝化时强行开机对业务机房进行供冷,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如下影响:一是影响管道清洗的进度且会增加更多的难度;二是可能导致部分铁屑或其他杂质进入冷水机组循环,影响冷水机组后期的正常工作。或者,传统方式当中还可能会选择在业务机房特定微模块的冷通道摆放满足供冷的特定数量的分体空调室内机,铜管通过架空地板经墙体临时开洞与房间外的室外机相连,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如下影响:影响数据中心外立面整体美观,增加了后期墙体修补的难点,同时室外机还带来噪音污染。
而本具体实施例的方案,是利用了预设楼层700内已经建成的管道(如集成供回液管路300及第一、第二等供冷终端等),在集成供回液管路300设置预留接口来搭载临时冷源100,并设置各个供冷终端与集成供回液管路300经由相应的第一阀门装置控制通断,可以实现有针对性地对有供冷需求的一个或多个供冷终端提供载冷介质,达到制冷目的同时,又能尽量使其他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投入低、可复制性强、可推广性强等优点。
当整体暖通管道系统完成保压、酸洗和钝化后处理工序之后,可以将临时管道拆除,使预留接口连接于包含固定冷水机组或蓄冷管的管路当中,改造资金投入需求低。又或者如,在既有的集成供回液管路300上设置与预留接口并联的支路,将该支路与包含固定冷水机组或蓄冷管的管路连接,在机房建设期间启用临时供冷时,使支路被截止,预留接口处形成导通,机房建设完成之后,使预留接口处被截止,使支路导通,切换更灵活,改造资金投入进一步降低。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供冷终端;
集成供回液管路,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所述供冷终端连接,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有预留接口;
第一阀门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所述供冷终端之间导通或截止;
临时冷源,与所述预留接口连通,所述临时冷源能沿所述预留接口向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内传递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预留接口两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装置,所述第二阀门装置配置为能控制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导通或截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廊道,位于所述廊道的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设置所述预留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冷源与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接有临时管道;
所述临时管道沿着管井走管设置,并自管井间伸出与所述廊道内的所述预留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留接口与所述临时冷源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或
所述预留接口与所述临时冷源之间的临时管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预留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包括供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所述供液管路和所述回液管路上分别设置所述预留接口;
所述临时冷源的供液口与所述供液管路的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通;
所述临时冷源的回液口与所述回液管路的所述预留接口之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冷源被设置在屋顶,并且与位于屋顶的冷却塔控制室内的配电柜电连接;
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被设置在低于屋顶的预设楼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预设单元,多个所述预设单元分别设置有所述供冷终端,且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与多个所述预设单元的所述供冷终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阀门装置的数量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预设单元之间一对一地配套设置,所述第一阀门装置能控制与之配套的所述预设单元的所述供冷终端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之间导通或截止,其中,所述预设单元包括机房和供冷终端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冷终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连接;
所述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一子阀,所述第一子阀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并能控制所述连接管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二子阀,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上沿长度方向间距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阀,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集成供回液管路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阀之间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冷源包括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所述多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所述子模块之间同程联接;或
所述临时冷源包括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所述单模块风冷冷水机组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所述子模块之间同程联接或异程联接。
CN202122993999.2U 2021-12-01 2021-12-01 数据中心 Active CN216650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999.2U CN216650341U (zh) 2021-12-01 2021-12-01 数据中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3999.2U CN216650341U (zh) 2021-12-01 2021-12-01 数据中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50341U true CN216650341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7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3999.2U Active CN216650341U (zh) 2021-12-01 2021-12-01 数据中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50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9402B2 (en) Modu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P0190167B1 (en) Modular refrigeration system
US3366164A (en) Multi-room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1672618U (zh) 一种通信机房热量回收水冷空调系统
TWI591301B (zh) 外部空氣處理單元及將經調節空氣輸送至建築物之個別的加熱/冷卻區域的方法
CN110351986B (zh) 具有复合冷源的分区内冷型机柜散热系统
WO2018007234A2 (en) Comb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15413196A (zh) 冷却系统
CN203454307U (zh) 分布式中央空调智能机房系统
CN216650341U (zh) 数据中心
WO2023125009A1 (zh) 数据中心
CN11456277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62257U (zh) 多区域空调系统
CN112050305A (zh) 多区域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2628901A (zh) 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
CN219459630U (zh) 一种应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多层数据中心
CN201103975Y (zh) 融冰机组设备
CN215774043U (zh) 一种机柜
CN219876626U (zh) 集装式液冷冷源装置及液冷系统
CN112628832B (zh) 一种采用集中供热和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能系统
CN220750520U (zh) 水电隔离集装箱冷站
CN109059152B (zh) 基于数据中心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运行系统及方法
CN218042294U (zh) 应用于机房的不间断制冷系统
CN218634603U (zh) 多重保护防冻型间接蒸发冷水机模块化冷站
CN210070282U (zh) 一种热泵冷热箱及热泵冷热箱联合供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