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9375U -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9375U
CN216649375U CN202122792645.1U CN202122792645U CN216649375U CN 216649375 U CN216649375 U CN 216649375U CN 202122792645 U CN202122792645 U CN 202122792645U CN 216649375 U CN216649375 U CN 216649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wall portion
impeller
radiall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26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宮本雄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9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9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马达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上外壳;下外壳;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上外壳具有上轴承保持部、上连接部及上突出部,所述下外壳具有下轴承保持部及下连接部,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所述上连接部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上突出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朝下方突出的部位,所述上突出部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的径向外端部朝下方延伸的壁状的部位,所述第二壁部是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壁部靠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所述第二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下外壳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电动送风机,其由电动机、安装于电动机的外周的壳体及固定在电动机的转轴上的叶轮等构成。(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786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设为适合电动送风机的马达的情况下,有时,期望位于马达外周的外壳在轴向上一分为二。如果在轴向上将外壳一分为二,则在进行其组装时需要提高组装的精度、组装的强度。通过提高两个外壳的组装的精度、组装的强度,马达的旋转精度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高马达的组装精度、组装的强度,提高马达的旋转精度。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上外壳;下外壳;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上外壳具有上轴承保持部、上连接部及上突出部,所述下外壳具有下轴承保持部及下连接部,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所述上连接部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上突出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朝下方突出的部位,所述上突出部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的径向外端部朝下方延伸的壁状的部位,所述第二壁部是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壁部靠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所述第二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下外壳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上突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外壳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与所述下连接部的径向外侧面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径向内侧面和所述下连接部的所述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下轴承的上表面至所述下轴承的下表面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上突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下外壳中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上外壳还具有朝上方凹陷的固定凹部,所述下外壳还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固定孔,固定构件贯通所述固定孔并插入所述固定凹部。
也可以是,构成所述固定孔的所述下外壳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所述固定构件的外侧面相向。
也可以是,所述下外壳还具有第一下壁部,所述第一下壁部是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下连接部的径向外端部连接的部位,所述第一下壁部的上表面具有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有上述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吸尘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组装精度、组装的强度提高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示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叶轮的横剖视图。
图5是图4示出的虚线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叶轮周边的放大图。
图7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轴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转子芯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9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上外壳和下外壳周边的放大图。
图10是上外壳的俯视立体图。
图11是上外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12是下外壳的俯视立体图。
图13是叶轮的变形例的横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叶轮的变形例的周边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J中心轴线
R旋转方向
C1周向一侧
C2周向另一侧
DL1长边方向一侧
DL2长边方向另一侧
DS1短边方向一侧
DS2短边方向另一侧
CM重心
M1轴向中点
M2径向中点
N法线
S固定构件
W1周向上的宽度
W2周向上的宽度
1送风装置
10马达
11转子
12轴
13转子芯部
14定子
15定子芯部
16绝缘体
17线圈
18基板
19基板罩
20上外壳
21上轴承保持部
22上连接部
23上突出部
24第一壁部
241连通部
25第二壁部
251径向内侧面
26固定叶片
27柱状部
271凸部
28固定凹部
30下外壳
31下轴承保持部
32下连接部
321径向外侧面
33第一下壁部
331倾斜面
34第二下壁部
35固定孔
351内侧面
40上轴承
41下表面
50下轴承
51上表面
52下表面
53下衬套
60叶轮
61上基部
611下表面
612径向外端
613径向内端
62第一突出部
621侧面
622侧面
623长边方向一侧端
624长边方向另一侧端
63第二突出部
631侧面
632侧面
633长边方向一侧端
634长边方向另一侧端
635凸部
636下端
64上方延伸部
641下表面
65进气口
66下基部
661上表面
662下表面
663径向内侧面
664上突出部
665下表面
666下突出部
667上表面
668扩大部
67叶片
671侧面
672侧面
674长边方向另一侧端
68衬套
681筒部
682上表面
683下表面
684突出部
685上表面
686下表面
687径向外侧面
6870加工面
688连接部
70外壳
71叶轮罩
711进气口
72扩散器
73顶面部
74内壁部
75外壁部
76固定叶片
80吸尘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中,分别将与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J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以相对于定子14配置有叶轮60的那侧为上。上下方向仅仅是用于说明的方向,不对送风装置1的使用状态中的位置关系和方向进行限定。而且,“上游”和“下游”分别示出在使叶轮6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的上游及下游。
此外,在送风装置1中,叶轮6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旋转。在本说明书中,在叶轮60的旋转方向R上,将旋转的前方设为“旋转方向前方”或“周向另一侧”,将旋转方向的跟前设为“旋转方向后方”或“周向一侧”。换言之,在以叶轮60上的某点为基准时,将该点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到达的一侧设为旋转方向R前方或周向另一侧,将已经经过的一侧设为旋转方向R后方或周向一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为了易于理解各部位的结构而使各部位的形状、尺寸与实际的结构不同,有时记载将特定部位从附图中去除后的状态。
<吸尘器>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8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80是所谓的杆式电动吸尘器,具有框体81,该框体81在内部形成有配置送风装置1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框体81上配置有进气部82和排气部83。在进气部82上连接有筒状的吸引管84。另外,吸尘器80不限于杆式,也可以是所谓的机器人式、罐式或手提式的电动吸尘器。即,吸尘器80具有送风装置1。由此,在装设于吸尘器80的送风装置1中,能提高叶轮60的强度并对送风效率的降低进行抑制。
图2是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图2示出的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图3示出以穿过中心轴线J的截面剖切送风装置1后的纵截面。如图2至图3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10、上外壳20、下外壳30、上轴承40、下轴承50、叶轮60及外壳70。
马达10具有转子11、定子14、上外壳20、下外壳30、上轴承40及下轴承50。转子11具有能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旋转的轴12。在轴12的径向外周面上固定有转子芯部13。转子芯部13是环状的磁体。转子芯部13可以直接固定于轴12的径向外周面,也可以经由其它构件固定。
定子14在径向上与转子11相向地配置。定子14具有定子芯部15、绝缘体16及线圈17。定子芯部15具有:环状的芯背151;以及从芯背151朝径向内侧延伸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152。齿152的至少一部分被绝缘体16覆盖。在各齿152上,隔着绝缘体16卷绕导线而形成有线圈17。齿152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与转子芯部13的径向外侧面相向。
上轴承40和下轴承50将轴12支承为能绕中心轴线J旋转。上轴承40配置为比定子14靠上方,下轴承50配置为比定子14靠下方。上轴承40及下轴承50是滚珠轴承。另外,上轴承及下轴承也可以是滑动轴承等其它轴承。而且,也可以将上轴承及下轴承双方配置为比定子靠上方或下方。
上外壳2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比定子14靠上方。上外壳20具有上轴承保持部21、上连接部22及上突出部23。上轴承保持部2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上轴承保持部21在比定子14靠上方处对上轴承40进行支承。上连接部22从上轴承保持部21朝离开中心轴线J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连接部22是从中心轴线J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延伸并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肋。不过,上连接部也可以是沿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位。上突出部23从上连接部22朝下方延伸。
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比定子14靠下方。下外壳30具有下轴承保持部31及下连接部32。下轴承保持部3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下轴承保持部31在比定子14靠下方处对下轴承50进行支承。下连接部32从下轴承保持部31朝离开中心轴线J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连接部32具有从下轴承保持部31朝径向外侧延伸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肋。不过,下连接部也可以是沿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位。
马达10具有基板18。基板18配置为比下外壳30靠下方。下外壳30的径向外侧和下方被基板罩19包围。基板罩19固定于下外壳30。
叶轮60固定于轴12的上端部。叶轮60具有上基部61、下基部66及多个叶片67。上基部61在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在上基部61的中央配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进气口65。下基部66配置为比上基部61靠下方,且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下基部66经由衬套68固定于轴12的上端部。衬套68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多个叶片67将上基部61和下基部66连接,且沿周向排列。
外壳70具有叶轮罩71及扩散器72。叶轮罩71对叶轮60的径向外侧和上方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在叶轮罩71的中央配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进气口711。另外,外壳70也可以仅由单一的叶轮罩构成,也可以包括结构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其它构件。
扩散器72具有顶面部73、内壁部74、外壁部75及固定叶片76。顶面部73是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部位。顶面部73的径向内缘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21。内壁部74是从顶面部73的径向外缘朝下方延伸的部位。外壁部75是配置为比内壁部74靠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固定叶片76将内壁部74和外壁部75连接。在内壁部74与外壁部75的径向间配置有流路。
当叶轮60旋转时,从进气口711吸入的气体穿过进气口65而被引入至叶轮60内,穿过叶轮罩71的径向内侧而在内壁部74与外壁部75的径向间朝下方流动。另外,气体的一部分穿过沿周向排列的内壁部74之间而被引导至比内壁部74靠径向内侧处,在转子11及定子14的周边朝下方流动。由此,能对转子11及定子14进行冷却。
图4是叶轮60的横剖视图。更详细而言,图4示出沿着图3示出的截面X-X对叶轮60进行剖切而从下方观察的模样。图5是示出图4的虚线区域的放大图。以下,主要参照图4和图5对叶轮60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叶片67朝长边方向一侧DL1延伸。长边方向一侧DL1是朝径向外侧且朝周向一侧C1的方向。另外,将沿着叶片67所延伸的方向朝径向内侧且朝周向另一侧C2的方向称作长边方向另一侧DL2。而且,将与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称作短边方向。在短边方向上,分别将朝周向一侧C1的方向称作短边方向一侧DS1,将朝周向另一侧C2的方向称作短边方向另一侧DS2。
上基部61具有第一突出部62及第二突出部63。第一突出部62从上基部61的下表面611朝下方突出。第一突出部62与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接触。由此,能通过第一突出部62对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支承进行支承,因而叶轮60的强度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基部66和叶片67成型为一体的构件。但也可以是上基部和叶片成型为一体的构件,下基部66具有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
第二突出部63从上基部61的下表面611朝下方突出。第二突出部63与叶片67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71接触。更详细而言,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32与叶片67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71接触。由此,能通过第二突出部63对叶片67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71进行支承,因而叶轮60的强度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67的周向两侧的侧面分别被第一突出部62及第二突出部63支承,因而叶轮60的强度进一步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62及第二突出部63与叶片67熔敷。因此,叶轮60的强度进一步提高。
第一突出部62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23配置成比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33靠长边方向一侧DL1。由此,能抑制叶轮60中的流路变窄,因而能抑制叶轮60的送风效率降低。换言之,相比于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33的长边方向位置与第一突出部62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23的长边方向位置大致相同的情况,能使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缩短。因此,能对叶轮60中的流路因第二突出部63在长边方向上较长而变窄进行抑制。
而且,在叶轮60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时,能通过在长边方向上较长的第一突出部62对应力更容易集中的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进行支承,同时对叶轮60中的流路因第二突出部63而变窄进行抑制。因此,能在提高叶轮60的强度的同时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旋转方向R是与周向另一侧C2相同的方向。
此外,在组装叶片67和上基部61时,需要将叶片67配置在第一突出部62与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之间。此时,若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33的长边方向位置与第一突出部62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23的长边方向位置大致相同,则将叶片67插入至第一突出部62与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之间的工序的作业性有可能变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变短,能抑制上述工序的作业性变差。
送风装置1具有:上述叶轮60;能使叶轮60绕中心轴线J旋转的马达10;以及将叶轮60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外壳70。由此,能提高装设于送风装置1的叶轮60的强度,能减少送风效率的降低。
第一突出部62配置成沿着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也就是说,第一突出部62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21配置成沿着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由此,能通过第一突出部62更牢固地支承叶片67。
第一突出部6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在长边方向上是大致恒定的。因此,第一突出部62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22配置成沿着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
第二突出部63具有凸部635。凸部635是在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31处朝周向一侧C1突出的部位。也就是说,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31朝周向一侧C1突出。由此,能使第二突出部63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变宽,因而第二突出部63的强度提高。因此,叶轮60的刚性提高。
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处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W1比叶片67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处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W2窄。另外,短边方向是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易于利用第一突出部62与第二突出部63的周向间使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插入。因此,叶轮60的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第一突出部62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24、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和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34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大致配置于一直线上。由此,能通过第一突出部62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24和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34双方对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进行支承,因而叶轮60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在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W1较窄的情况下,通过从周向两侧对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进行支承来提高叶轮60的强度的效果更为显著。
参照图3至图5,上基部61具有朝径向内侧且朝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部64。即,上方延伸部64是上基部61的比下表面611中的径向外端612与径向内端613的径向中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上方延伸部64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进气口65。
第二突出部63配置于上方延伸部64的下表面641。因此,第二突出部63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是叶片67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下。第二突出部63的下端636配置为比上基部61的下表面611中的径向外端612靠上方。由此,能对在叶轮60内压力容易变高的区域即上基部61的下表面611的径向外端612处的流路变窄进行抑制,能对叶轮60的送风效率降低进行抑制。换言之,能在牢固地固定叶片67和上基部61的同时对叶轮60的送风效率降低进行抑制。尤其,在上方延伸部64处,上基部61朝上方弯曲,因而存在不易对叶片67和上基部61进行熔敷的倾向。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方延伸部64上形成第二突出部63,能在抑制对叶轮60的送风效率的影响的同时将叶片67和上基部61牢固地熔敷。
图6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叶轮60周边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叶轮60具有下基部66、多个叶片67及衬套68。下基部66在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多个叶片67在下基部66的上表面661上沿周向排列。衬套68配置于下基部66的中央附近。
衬套68具有筒部681及突出部684。筒部68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突出部684从筒部681的径向外侧面6811朝径向外侧突出。下基部66经由衬套68固定于轴12。轴12的径向外侧面与衬套68的径向内侧面固定。衬套68的径向外侧面与下基部66的径向内侧面663固定。
下基部66具有下突出部666。下突出部666从下基部66的径向内侧面663朝径向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基部66具有配置为比下突出部666靠上方的上突出部664。上突出部664从下基部66的径向内侧面663朝径向内侧突出。
突出部684的下表面686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下突出部666的上表面667接触。由此,能将下基部66和衬套68牢固地固定。在叶轮60旋转时,通过叶轮60使气体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排出,因此,在叶轮60上,作为其反作用力,作用有朝上方的力。这时,通过使下基部66的一部分即下突出部666的上表面667在轴向上与突出部684的下表面686接触,能够对下基部66朝上方移动进行抑制。
送风装置1具有:上述叶轮60;能使叶轮60绕中心轴线J旋转的马达10;以及将叶轮60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外壳70。由此,在装设于送风装置1的叶轮60中,能将下基部66和衬套68牢固地固定。
吸尘器80具有上述送风装置1。由此,能在装设有送风装置1的吸尘器80中提高叶轮60的强度。
突出部684的上表面685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上突出部664的下表面665接触。由此,能将下基部66和衬套68牢固地固定。在叶轮60中,上突出部664的下表面665及下突出部666的上表面667分别在轴向上与突出部684的上表面685和下表面686接触,因此,能进一步牢固地固定下基部66和衬套68。
对突出部684的径向外侧面687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了滚花加工。即,突出部684的径向外侧面687具有被进行了滚花加工的加工面6870。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工面6870具有:在轴向上具有长边方向并朝径向外侧突出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以及在凸部的周向间配置且与凸部的径向外侧面相比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加工面6870在径向上与下基部66的径向内侧面663接触。由此,能将下基部66和衬套68牢固地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基部66中的、比上突出部664靠下方且比下突出部666靠上方的部分的径向内侧面663在径向上与加工面6870接触。但也可以是,筒部681的径向外侧面具有被进行了滚花加工的加工面,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在径向上与上述加工面接触。
突出部684的上表面685和突出部684的径向外侧面687经由连接部688连接。连接部688是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延伸的部位。也就是说,突出部684具有将突出部684的上表面685和径向外侧面687连接并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延伸的连接部688。
筒部681的上表面682与下基部66的上表面661的径向内端部大致处于一平面。由此,能对下基部66的轴向上的长度变长进行抑制。即,与筒部681的上端突出至比下基部66的上表面靠上方处的情况相比,能使下基部66的轴向上的长度变短。
下基部66的上表面661具有扩大部668。扩大部668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方延伸。扩大部668的径向内端配置为比突出部684的径向外侧面687靠径向内侧。扩大部668的径向外端配置为比突出部684的径向外侧面687靠径向外侧且靠下方。
扩大部668的至少一部分与从连接部688朝向径向外侧且朝向上方的法线N交叉。由此,与突出部的上表面与径向外侧面垂直连接的情况相比,能使突出部684的上表面685和径向外侧面687的连接区域与扩大部668间的距离变长。因此,在扩大部668与法线N交叉的区域,下基部66的法线N方向的厚度增加,因而下基部66的强度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部668和连接部688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以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由此,在该区域中,能使下基部66的法线N方向上的厚度大致恒定,因而能在该区域的整个区域中提高下基部66的强度。
筒部681的下表面683与下基部66的下表面662处于一平面。由此,能对叶轮60在轴向上变长进行抑制。
图7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轴12周边的放大图。图8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转子芯部13周边的放大图。参照图3、图7、图8,马达10具有转子组装件100。
转子组装件100具有轴12、叶轮60、转子芯部13、上轴承40和下轴承50。轴12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叶轮60固定于轴12,且能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芯部13固定于轴12。上轴承40和下轴承50固定于轴12。下轴承50配置为比上轴承40靠下方。
轴12具有第一外径部121、第二外径部122、第三外径部123及第四外径部124。第一外径部121的外径是第一外径d1。在第一外径部121固定有叶轮60及上轴承40。第二外径部122配置为比第一外径部121靠下方。第二外径部122的外径是第二外径d2,比第一外径d1大。第三外径部123配置为比第二外径部122靠下方。第三外径部123的外径是第三外径d3,比第二外径d2小。在第三外径部123固定有转子芯部13。第四外径部124配置为比第三外径部123靠下方。第四外径部124的外径是第四外径d4,比第三外径d3小。在第四外径部124固定有下轴承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外径d3比第一外径d1大。也就是说,第三外径部123比第一外径部121粗。
第一外径部121的下端部和第二外径部122的上端部经由在离开中心轴线J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一连接部125而连接。第二外径部122的下端部和第三外径部123的上端部经由在离开中心轴线J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二连接部126而连接。第三外径部123的下端部和第四外径部124的上端部经由在离开中心轴线J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三连接部127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25、第二连接部126和第三连接部127由在径向上延伸的平面构成。
上轴承40的下表面4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一连接部125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对上轴承40和轴12进行定位。而且,例如,能通过将上轴承40压入直至上轴承40的下表面41与第一连接部125的上表面接触来容易地进行上轴承40和轴12的定位,因此,转子组装件100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转子芯部13的上表面13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二连接部126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对转子芯部13和轴12进行定位。而且,例如,能通过将转子芯部13压入直至转子芯部13的上表面131与第二连接部126的下表面接触来容易地进行转子芯部13和轴12的定位,因此,转子组装件100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下轴承50的上表面5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第三连接部127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对下轴承50和轴12进行定位。而且,例如,能通过将下轴承50压入直至下轴承50的上表面51与第三连接部127的下表面接触来容易地进行下轴承50和轴12的定位,因此,转子组装件100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轴12、叶轮60和转子芯部13的重心CM配置于第二外径部122。更详细而言,重心CM配置于中心轴线J上,重心CM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外径部122的上端与第二外径部122的下端的轴向间。由此,能在转子组装件100中利用上轴承40和下轴承50从轴向两侧支承重心CM。
而且,通过使转子组装件100具有上述结构,能抑制转子组装件100的径向上的尺寸变大。也就是说,由于在马达中,在转子芯部与定子之间作用有力,因此,在构成通常的构成转子组装件的情况下,轴、叶轮和转子芯部的重心的轴向位置经常配置于转子芯部的上端与下端的轴向间。但是,在该情况下,固定有转子芯部的区域的外径比轴的其它区域的外径大,转子芯部的外径会变大,因而造成转子组装件的径向尺寸变大。另一方面,在转子组装件100中,第二外径d2比固定有转子芯部13的第三外径部123的第三外径d3大,由此,能使第三外径d3相对变小。因此,能对转子组装件100的径向尺寸变大进行抑制。另外,轴12、叶轮60和转子芯部13的重心CM是指由轴承支承为能旋转的旋转体。也就是说,在转子组装件具有间隔件的情况下,将轴、叶轮、转子芯部和间隔件的重心配置于第二外径部即可。
送风装置1具有;上述转子组装件100;在径向上与转子芯部13相向地配置的定子14;以及将叶轮60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外壳70。由此,在装设于送风装置1的转子组装件100中,能抑制径向尺寸变大。
吸尘器80具有送风装置1。由此,能抑制装设于吸尘器80的转子组装件100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一外径部121的轴向长度L1比第二外径部122的轴向长度L2长。第三外径部123的轴向长度L3比第二外径部122的轴向长度L2长。第四外径部124的轴向长度L4比第二外径部122的轴向长度L2短。由此,转子组装件100的旋转稳定。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三外径部123的轴向长度L3比第二外径部122的轴向长度L2长,能使重心CM尽量配置于下方。因此,在轴向上,能尽量使重心CM靠近转子芯部13,因而能使重心CM靠近在转子芯部13与定子14之间作用有力的区域,转子组装件100的旋转稳定。
第三外径部123的上端至第四外径部124的下端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外径部121的轴向长度L1长。也就是说,轴向长度L3与轴向长度L4之和比轴向长度L1长。由此,在轴向上,重心CM靠近转子芯部13,因而转子组装件100的旋转稳定。
重心CM配置为比第二外径部122的轴向中点M1靠下方。由此,在轴向上,重心CM靠近转子芯部13,因而转子组装件100的旋转稳定。
如图8所示,转子芯部13的径向内端133与转子芯部13的径向外端134的径向中点M2配置为比第二外径部122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减小第二外径部122的粗细,因而能抑制转子组装件100的重量变大。而且,通过抑制第二外径部122的粗细,使得重心CM在轴向上靠近转子芯部13,因此,转子组装件100的旋转稳定。
转子芯部13的上表面131中的径向内缘132随着靠近中心轴线J而朝下方延伸。由此,能减少转子芯部13的上表面131与第二连接部126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对转子芯部13的磁通漏出至第二外径部122进行抑制。而且,转子芯部13和轴12的定位精度提高。
图9是图3示出的纵剖视图的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周边的放大图。图10是上外壳20的俯视立体图。图11是上外壳20的仰视立体图。图12是下外壳30的俯视立体图。
如图9至图11所示,上外壳20具有上轴承保持部21、上连接部22及上突出部23。上轴承保持部2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上连接部22从上轴承保持部21朝径向外侧延伸。上突出部23是从上连接部22朝下方突出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突出部23具有第一壁部24和第二壁部25。第一壁部24是从上连接部22的径向外端部朝下方延伸的壁状的部位。第一壁部24的径向外侧面的一部分与内壁部74固定。在第一壁部24的上部配置有在径向上贯通的连通部24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部241是在上连接部22的周向间将第一壁部24的一部分切除而在径向上连通的缺口。利用叶轮60从内壁部74的附近朝下方流动的气体的一部分穿过连通部241而与转子11及定子14碰撞。由此,能对转子11及定子14进行冷却。
第二外壁部25是配置为比第一壁部24靠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第一壁部24和第二壁部25由固定叶片26连接。第二壁部25的至少一部分与叶轮罩71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25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壁部75固定。由此,在第一壁部24与第二壁部25之间配置气体的流路。因此,在内壁部74与外壁部75的径向间朝下方流动的气体在配置于第一壁部24与第二壁部25的径向间的流路中朝下方流动,从上外壳20的下端部排出至送风装置1的外部空间。
上突出部23具有多个柱状部27。柱状部27是连接第一壁部24和第二壁部25的一部分且朝下方延伸的柱状的部位。柱状部27的径向上的宽度比第一壁部24的径向上的宽度及第二壁部25的径向上的宽度宽。通过使上突出部23具有柱状部27,使上外壳20的刚性提高。而且,尤其使柱状部27的附近的刚性提高。
在柱状部27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凸部271。换言之,第二壁部25的一部分作为凸部271而朝下方突出。凸部271与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更详细而言,第二壁部25的径向内侧面251与下外壳30接触。也就是说,上外壳20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与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由此,能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也就是说,能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因此,固定于上外壳20的上轴承40与固定于下外壳30的下轴承50的同轴度提高。因此,马达10的旋转精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突出部23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与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由此,通过在上外壳20上形成任意形状的上突出部23,并使该上突出部23中的适合的形状的部位与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能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
上外壳20具有朝上方凹陷的固定凹部28。更详细而言,固定凹部28构成为从作为上外壳20的一部分的柱状部27的下表面朝上方凹陷的凹部。在固定凹部28中插入有固定构件S。通过在刚性较高的柱状部27上配置固定凹部28,能抑制上外壳20的刚性降低。而且,通过采用刚性较高的部位并使用固定构件S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固定,能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
下外壳30具有下轴承保持部31及下连接部32。下轴承保持部31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在下轴承保持部3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下衬套53。下轴承50由下衬套53的径向内侧面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连接部32是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排列的肋。不过,下连接部32也可以是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的部位。
下外壳30具有第一下壁部33和第二下壁部34。第一下壁部33是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下连接部32的径向外端部连接的部位。第一下壁部33的上表面具有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31。由此,在配置于第一壁部24与第二壁部25之间的流路中朝下方流动的气体经由倾斜面331被平滑地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引导,因而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提高。
第二下壁部34是从第一下壁部33的下端部朝下方延伸的部位。第二下壁部34的至少一部分与下连接部32的径向外端部连接。通过配置第二下壁部34,使下外壳30的径向外端部的刚性提高。
下外壳3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固定孔35。更详细而言,固定孔35配置于下连接部32的径向外端部。在固定孔35中插入有固定构件S。也就是说,固定构件S贯通固定孔35而插入固定凹部28。因此,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由沿轴向延伸的固定构件S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S是螺钉。但固定构件S也可以是螺钉以外的构件。由此,能使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在高精度地定位的状态下固定。
如图9所示,构成固定孔35的下外壳30的内侧面351的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固定构件S的外侧面相向。也就是说,构成固定孔35的下外壳30的内侧面351的至少一部分不接触固定构件S的外侧面。由此,能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也就是说,例如在构成固定孔35的下外壳30的内侧面351的内径与固定构件的外径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中,上述构件的径向上的位置由固定构件插入于固定孔时的配置决定。但在本结构中,在内侧面351与固定构件S的径向外侧面之间有间隙。因此,能以上外壳20的径向内侧面251与下外壳30的径向外侧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两者的径向位置将两者用固定构件S固定。因此,能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突出部23的径向内侧面251在径向上与下连接部32的径向外侧面321接触。由此,能在将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设置成简单的结构的同时,高精度地对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进行定位。由于能不在下外壳30上形成朝上方突出的部位就固定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因此尤其能简化下外壳30的结构。
固定构件S配置于上外壳20的径向内侧面251与下外壳30的径向外侧面321接触的区域附近。由此,能进一步提高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的定位精度。
上突出部23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由此,能使上外壳20和下外壳30在轴向上固定。尤其,在构成固定孔35的内侧面351的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固定构件S的外侧面相向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利用上述结构在轴向上将下外壳30按压于上外壳20一边对两者进行固定,能牢固地固定两者。
上突出部23的至少一部分和下外壳30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于下轴承50的上表面51与下表面52的轴向间。更具体而言,第二壁部25的径向内侧面251和下连接部32的径向外侧面321在径向上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于下轴承50的上表面51至下轴承50的下表面52之间。由此,上外壳20与下外壳30的固定区域更靠近下轴承50,因而转子11的旋转精度提高。
送风装置1具有:上述马达10;配置为比上轴承40靠上方且固定于轴12的叶轮60;以及将叶轮60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外壳70。由此,装设于送风装置1的马达10的旋转精度提高。而且,吸尘器80具有送风装置1。由此,能实现具有旋转精度高的马达10的吸尘器。
图13是叶轮的变形例的横剖视图的放大图。也就是说,图13是就叶轮的变形例示出与图5相同的区域的放大图。在图13中,第一突出部62A的结构与第一突出部62不同,其它结构与叶轮60相同。因此,关于图13示出的叶轮的变形例,对与图5示出的叶轮60的结构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以下,仅对图13示出的叶轮与图5示出的叶轮6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图13示出的叶轮的变形例中,第一突出部62A在长边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由此,与叶轮60的第一突出部62相比,能使全部第一突出部62A在长边方向上的合计长度变短,因此能减轻叶轮60的重量。而且,第一突出部62A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21A与叶片67的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72局部接触,因而能使叶片67与第一突出部62A的接触面积变窄,因此,对两者进行组装时的作业性提高。
第一突出部62A的周向一侧C1的侧面621A与周向另一侧C2的侧面622A间的周向上的宽度在各第一突出部62A中大致恒定。由此,在将第一突出部62A和叶片67熔敷时,能使熔敷的强度在长边方向上尽量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某个叶片67接触的第一突出部62A的数量是三个。但第一突出部62A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配置于长边方向一侧DL1的第一突出部62A的长边方向一侧端623A配置为比叶片67的长边方向一侧端靠长边方向另一侧DL2。而且,配置于长边方向另一侧DL2的第一突出部62A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24A与叶片6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端674在长边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图14是示出叶轮的变形例的周边的纵剖视图。图14在叶轮的变形例中示出与图6示出的剖视图对应的区域。以下,关于叶轮的变形例,仅对与叶轮6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图14示出的叶轮的变形例中,下基部66A的形状与下基部66的形状不同。在图14中,下基部66A的径向内端部呈杯状。也就是说,上突出部664A的上侧朝径向内侧进一步延伸而成为板状的部位,覆盖轴12的上表面128。同样地,下基部66A的上表面661A中的径向内端部覆盖筒部681的上表面。由此,下基部66A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与下基部66的形状相比,能使下基部66A的上表面661A进一步朝上方且朝径向内侧延长。因此,能进一步平滑地将通过叶片67吸引的气流朝下方且朝径向外侧引导。因此,能抑制在下基部66A的上表面661A产生湍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就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及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利用于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具有:
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上外壳;
下外壳;
上轴承;以及
下轴承,
所述上外壳具有上轴承保持部、上连接部及上突出部,
所述下外壳具有下轴承保持部及下连接部,
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
所述上连接部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朝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上突出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朝下方突出的部位,
所述上突出部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
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壁部是从所述上连接部的径向外端部朝下方延伸的壁状的部位,
所述第二壁部是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壁部靠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
所述第二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下外壳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上突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外壳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与所述下连接部的径向外侧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径向内侧面和所述下连接部的所述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下轴承的上表面至所述下轴承的下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上突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下外壳中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上外壳还具有朝上方凹陷的固定凹部,
所述下外壳还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固定孔,
固定构件贯通所述固定孔并插入所述固定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构成所述固定孔的所述下外壳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所述固定构件的外侧面相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下外壳还具有第一下壁部,
所述第一下壁部是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下连接部的径向外端部连接的部位,所述第一下壁部的上表面具有朝径向外侧且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9.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是,
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是,
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2122792645.1U 2020-11-16 2021-11-15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Active CN2166493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0566 2020-11-16
JP2020190566A JP2022079382A (ja) 2020-11-16 2020-11-16 インペラ、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9375U true CN216649375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0759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2645.1U Active CN216649375U (zh) 2020-11-16 2021-11-15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2122793523.4U Active CN216642554U (zh) 2020-11-16 2021-11-15 转子组装件、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2122784398.0U Active CN216642553U (zh) 2020-11-16 2021-11-15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2122783847.XU Active CN216642552U (zh) 2020-11-16 2021-11-15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3523.4U Active CN216642554U (zh) 2020-11-16 2021-11-15 转子组装件、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2122784398.0U Active CN216642553U (zh) 2020-11-16 2021-11-15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2122783847.XU Active CN216642552U (zh) 2020-11-16 2021-11-15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9382A (zh)
CN (4) CN21664937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2552U (zh) 2022-05-31
JP2022079382A (ja) 2022-05-26
CN216642554U (zh) 2022-05-31
CN216642553U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94697A1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CN108350900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WO2017082224A1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EP1820971A1 (en) Centrifugal fan
CN108026937B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EP3760877B1 (en) Electric blowe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nd hand dryer
EP3760878B1 (en) Electric blowe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nd hand dryer
JP2024050626A (ja) 軸流ファン
CN216649375U (zh) 马达、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109958636B (zh) 离心风扇
CN216554502U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09578300B (zh) 离心风扇
CN211009173U (zh) 一种风机及吸尘器
CN110566477A (zh) 一种风机及吸尘器
JP5172115B2 (ja) 渦流式圧縮機及び渦流式圧縮機の製造方法
US20190040874A1 (en) Centrifugal Impeller and Centrifugal Blower
US20230213036A1 (en) Blower device
EP4317703A1 (en) Electric blower
WO2022158000A1 (ja) インペラ、モータ、および掃除機
CN215762420U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7310804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24051755A (ja) ポンプ装置
JP2020133585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24051754A (ja) ポンプ装置
CN117335595A (zh) 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