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2295U -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2295U
CN216642295U CN202122754372.1U CN202122754372U CN216642295U CN 216642295 U CN216642295 U CN 216642295U CN 202122754372 U CN202122754372 U CN 202122754372U CN 216642295 U CN216642295 U CN 216642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ylinder cover
upper cylinder
water jacke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543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晶
朱国华
李伟军
张子庆
李建国
张海峰
马利宇
汪凯
顾陆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543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2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包括上缸盖水套,上缸盖水套包括T形通道、呈带状延伸的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以及上缸盖第五通道;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一镂空区域,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二镂空区域,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三镂空区域;能够利用多个通道将冷却液分配至不同的区域,有助于针对性地对发动机的不同部件进行冷却,利用多个镂空区域,能够避免对发动机冷却需求不高的区域进行过度冷却,从而避免发动机的热量损失,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Description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提高,涡轮增压器前排气温度的限值放宽,气缸盖的热负荷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具有双层片状水套的发动机气缸盖,对燃烧室与排气道进行冷却。
然而,现有技术的双层片状水套中,冷却液的流量不够集中,针对于高热负荷区域(例如排气道、排气导管等)的,冷却液的流速不够,因而往往会造成高热负荷区域冷却效果不佳,针对于低热负荷区域,冷却液会带走低热负荷区域的部分热量,造成热量损失。
可见,现有技术存在发动机高热负荷区域冷却效果不佳且低热负荷区域易造成热量损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高热负荷区域冷却效果不佳且低热负荷区域易造成热量损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上缸盖水套,上缸盖水套包括T形通道、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以及上缸盖第五通道;
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均呈带状延伸。
上缸盖第一通道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和上缸盖第三通道均连通于T形通道的第一端;上缸盖第四通道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二通道,另一端连通于T形通道的第二端,上缸盖第五通道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三通道,另一端连通于T形通道的第三端。
沿冷却液流动方向,上缸盖第二通道与上缸盖第三通道位于上缸盖第一通道的两侧;上缸盖第四通道位于上缸盖第二通道远离上缸盖第三通道的一侧,上缸盖第五通道位于上缸盖第三通道远离上缸盖第二通道的一侧,T形通道位于上缸盖第四通道与上缸盖第五通道之间;其中,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形成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T形通道远离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形成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
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一镂空区域,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二镂空区域,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和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三镂空区域;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和第三镂空区域均位于第一边缘区域与第二边缘区域之间;第二镂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第三镂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
第一边缘区域设有上缸盖水套的入口,第二边缘区域设有上缸盖水套的出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能够利用呈带状延伸的多个通道(包括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以及T形通道,将冷却液分配至不同的区域,进而有助于针对性地对发动机的不同部件(例如位于发动机高热负荷区的部件)进行冷却,其中,呈带状延伸的通道水流较为集中,有利于提高冷却液在通道内的流速,进而优化冷却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多个通道形成了多个镂空区域(包括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和第三镂空区域),进而能够避免对发动机冷却需求不高的区域(例如位于发动机低热负荷区域的部件)进行过度冷却,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的热量损失,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可选的,第一镂空区域呈伞状,第一镂空区域的顶部朝向背离上缸盖第一通道的方向,第二镂空区域和第三镂空区域均呈条状,其中,第二镂空区域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第三镂空区域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第二镂空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部分重叠,第三镂空区域和第一镂空区域部分重叠。
可选的,上缸盖水套的入口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连通于冷却液源的上缸盖第一入口、上缸盖第二入口和上缸盖第三入口;其中,上缸盖第一入口设于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入口设于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入口设于上缸盖第三通道;
上缸盖水套的出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其中,第一出口设于T形通道与上缸盖第四通道之间,第二出口设于T形通道与上缸盖第五通道之间。
可选的,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缸盖第二入口与上缸盖第三入口位于上缸盖第一入口的两侧,且上缸盖第一入口的横截面分别大于上缸盖第二入口的横截面积和上缸盖第三入口的横截面积。
可选的,上缸盖水套关于上缸盖第一入口对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缸盖第一入口的横截面积较大,因此,进入上缸盖的第一入口的冷却液的流量也较大,并且上缸盖水套关于上缸盖第一入口对称,因而有助于平衡进入各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有助于提高发动机气缸之间温度的均匀性,从而减小发动机爆震、早燃的现象。
可选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还包括下缸盖水套;
下缸盖水套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
上缸盖水套的第一出口连通于第一连接口,上缸盖水套的第二出口连通于第二连接口;
下缸盖水套还包括多个鼻梁区通道,多个鼻梁区通道包括第一鼻梁区通道、第二鼻梁区通道、第三鼻梁区通道与第四鼻梁区通道;
第一鼻梁区通道和第二鼻梁区通道分别连通于下缸盖水套的第一连接口,第三鼻梁区通道和第四鼻梁区通道分别连通于下缸盖水套的第二连接口;
多个鼻梁区通道中的每个鼻梁区通道连通于对应的连接口之间的通道均呈流线型。
可选的,下缸盖水套设有多个延伸部,多个延伸部中的每个延伸部设有多个下缸盖入口,每个下缸盖入口均连通于冷却液源;
多个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与第五延伸部;
第一延伸部、第一鼻梁区通道、第二延伸部、第二鼻梁区通道、第三延伸部、第三鼻梁区通道、第四延伸部、第四鼻梁区通道、第五延伸部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五延伸部均呈直线形,第一延伸部的两端以及第五延伸部的两端均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均呈V形,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以及第四延伸部的端部和交叉部各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能够通过多个下缸盖入口进入下缸盖水套,且多个下缸盖入口与鼻梁区通道间隔设置,有助于提高冷却液进入下缸盖水套后在各通道内的均匀性,从而能够使多个发动机气缸被冷却的程度基本一致,实现较好的各缸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及其可选方案所涉及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可选的,发动机包括多个排气导管与排气道,多个排气导管位于第一边缘区域远离上缸盖水套的出口的一侧,以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排气道的出口位于第二边缘区域远离上缸盖水套的入口的一侧,以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缸盖水套的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第三镂空区域位于多个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能够利用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有效覆盖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对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进行有针对性地冷却,避免排气导管因温度过高导致材料耐磨属性降低而造成磨损严重的风险,同时,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第三镂空区域能够有效避免对发动机排气道冷却需求不高的区域(例如排气道处于多个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之间的区域)进行过度的冷却,有助于减小发动机气缸的热量损失,进而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下缸盖水套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鼻梁区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鼻梁区通道的侧面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缸盖水套;101:第一出口;102:第二出口;111:上缸盖第一入口;112:上缸盖第二入口;113:上缸盖第三入口;121:上缸盖第一通道;1211、1212:支路;122:上缸盖第二通道;123:上缸盖第三通道;124:上缸盖第四通道;125:上缸盖第五通道;126:T形通道;1261:第一端;1262:第二端;1263:第三端;131~138:排气导管避让部;141:排气孔;
2:下缸盖水套;201:第一连接口;202:第二连接口;211、212、213、214:通道;215:第一鼻梁区通道;216:第二鼻梁区通道;217:第三鼻梁区通道;218:第四鼻梁区通道;21:第一延伸部;22:第二延伸部;23:第三延伸部;24:第四延伸部;25:第五延伸部;221~233:下缸盖入口;241~248:下缸盖出口;2111:水套脚;
3:排气道;31:排气道的出口;
4:排气导管;
A:第一镂空区域;B:第二镂空区域;C:第三镂空区域;S1:第一边缘区域;S2:第二边缘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地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地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上缸盖水套1,上缸盖水套1包括T形通道126、上缸盖第一通道121、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上缸盖第四通道124以及上缸盖第五通道125。
上缸盖第一通道121、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上缸盖第四通道124、上缸盖第五通道125均呈带状延伸。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另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上缸盖第二通道122和上缸盖第三通道123均连通于T形通道126的第一端1261;上缸盖第四通道124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二通道122,另一端连通于T形通道126的第二端1262,上缸盖第五通道125的一端连通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另一端连通于T形通道126的第三端1263。
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位于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两侧;上缸盖第四通道124位于上缸盖第二通道122远离上缸盖第三通道123的一侧,上缸盖第五通道125位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远离上缸盖第二通道122的一侧,T形通道126位于上缸盖第四通道124与上缸盖第五通道125之间。
其中,上缸盖第一通道121、上缸盖第二通道122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123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124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部分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125靠近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部分通道形成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S1(如图4中虚线方框所示);T形通道126远离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部分通道形成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S2(如图4中虚线方框所示)。
上缸盖第一通道121、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三通道123和T形通道126围合形成第一镂空区域A,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四通道124和T形通道126围合形成第二镂空区域B,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上缸盖第五通道125和T形通道126围合形成第三镂空区域C;第一镂空区域A、第二镂空区域B和第三镂空区域C均位于第一边缘区域与第二边缘区域之间;第二镂空区域B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第三镂空区域C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
其中,第一边缘区域设有上缸盖水套的入口,第二边缘区域设有上缸盖水套的出口。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能够利用呈带状延伸的多个通道(包括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上缸盖第五通道)以及T形通道,将冷却液分配至不同的区域,进而有助于针对性地对发动机的不同部件(例如位于发动机高热负荷区的部件)进行冷却,其中,呈带状延伸的通道水流较为集中,有利于提高冷却液在通道内的流速,进而优化冷却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多个通道形成了多个镂空区域(包括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和第三镂空区域),进而能够避免对发动机冷却需求不高的区域(例如位于发动机低热负荷区域的部件)进行过度冷却,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的热量损失,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进一步的,第一镂空区域A呈伞状,第一镂空区域A的顶部朝向背离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方向,第二镂空区域B和第三镂空区域C均呈条状,其中,第二镂空区域B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第三镂空区域C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第二镂空区域B和第一镂空区域A部分重叠,第三镂空区域C和第一镂空区域A部分重叠。
一种实施方式中,沿第二镂空区域B的延伸方向,第二镂空区域B的宽度是逐渐变小又逐渐变大的,且第二镂空区域B靠近T形通道126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镂空区域B远离T形通道126的一端的宽度。沿第三镂空区域C的延伸方向,第三镂空区域C的宽度是逐渐变小又逐渐变大的,且第三镂空区域C靠近T形通道126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三镂空区域C远离T形通道126的一端的宽度。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上缸盖水套的入口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连通于冷却液源的上缸盖第一入口111、上缸盖第二入口112和上缸盖第三入口113;其中,上缸盖第一入口111设于上缸盖第一通道121,上缸盖第二入口112设于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上缸盖第三入口113设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
上缸盖水套的出口间隔设置的第一出口101和第二出口102;其中,第一出口101设于T形通道126与上缸盖第四通道124之间,第二出口102设于T形通道126与上缸盖第五通道125之间。
进一步的,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缸盖第二入口112与上缸盖第三入口123位于上缸盖第一入口111的两侧,且上缸盖第一入口111的横截面分别大于上缸盖第二入口112的横截面积和上缸盖第三入口113的横截面积。进一步的,上缸盖水套1关于上缸盖第一入口111对称。进一步的,上缸盖水套1的最高位置处设有排气孔141,用于排出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进一步的,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设有多个排气导管避让部131~138,发动机的各排气导管位于对应的一个排气导管避让部。
可见,由于上缸盖第一入口的横截面积较大,因此,进入上缸盖的第一入口的冷却液的流量也较大,并且上缸盖水套关于上缸盖第一入口对称,因而有助于平衡进入各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有助于提高发动机气缸之间温度的均匀性,从而减小发动机爆震、早燃的现象。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至图5,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还包括下缸盖水套2。下缸盖水套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口201和第二连接口202。上缸盖水套1的第一出口101连通于第一连接口201,上缸盖水套1的第二出口102连通于第二连接口202。
下缸盖水套2还包括多个鼻梁区通道,多个鼻梁区通道包括第一鼻梁区通道215、第二鼻梁区通道216、第三鼻梁区通道217与第四鼻梁区通道218。第一鼻梁区通道215和第二鼻梁区通道216分别连通于下缸盖水套2的第一连接口201,第三鼻梁区通道217和第四鼻梁区通道218分别连通于下缸盖水套2的第二连接口202。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下缸盖水套设有多个延伸部,多个延伸部中的每个延伸部设有多个下缸盖入口,每个下缸盖入口均连通于冷却液源。多个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22、第三延伸部23、第四延伸部24与第五延伸部25。第一延伸部21、第一鼻梁区通道215、第二延伸部22、第二鼻梁区通道216、第三延伸部23、第三鼻梁区通道217、第四延伸部24、第四鼻梁区通道218、第五延伸部25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延伸部21与第五延伸部25均呈直线形,第一延伸部21的两端以及第五延伸部25的两端均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具体的,第一延伸部21的两端设有下缸盖入口221和下缸盖入口222,第五延伸部25的两端设有下缸盖入口232和下缸盖入口233,第二延伸部22、第三延伸部23和第四延伸部24均呈V形,第二延伸部22、第三延伸部23以及第四延伸部24的端部和交叉部各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具体的,第二延伸部22的两个端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23和下缸盖入口225,交叉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24,第三延伸部23的两个端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26和下缸盖入口228,交叉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27,第四延伸部24的两个端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29和下缸盖入口231,交叉部设有下缸盖入口230。
可见,冷却液能够通过多个下缸盖入口进入下缸盖水套,且多个下缸盖入口与鼻梁区通道间隔设置,有助于提高冷却液进入下缸盖水套后在各通道内的均匀性,从而能够使多个发动机气缸被冷却的程度基本一致,实现较好的各缸均匀性。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下缸盖水套2远离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的位置处设有多个连通于发动机缸体水套的下缸盖出口,例如下缸盖出口241、242、243、244、245、246、247、248,其中下缸盖出口的数量不限,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8个,也可以是其它数量。
一种举例的工作过程中,请参考图3,并结合图1与图2理解,冷却液分两部分进入缸盖,一部分(占比较大)从发动机的排气侧通过上缸盖水套1的三个上缸盖水套的入口(上缸盖第一入口111、上缸盖第二入口112、上缸盖第三入口113)进入上缸盖水套1;另一部分(占比较小)从下缸盖水套2的十三个下缸盖入口(下缸盖入口221、下缸盖入口222、下缸盖入口223、下缸盖入口224、下缸盖入口225、下缸盖入口226、下缸盖入口227、下缸盖入口228、下缸盖入口229、下缸盖入口230、下缸盖入口231、下缸盖入口232、下缸盖入口233)进入下缸盖,对发动机多个气缸进行缸间冷却,辅助协调各气缸之间温度的均匀性。
从上缸盖第一入口111进入的冷却液分两路分别流向上缸盖第一通道121的支路1211与支路1212,支路1211内的冷却液与上缸盖第二入口112内的冷却液汇合后流向上缸盖第二通道122与上缸盖第四通道124,支路1212内的冷却液与上缸盖第三入口113的冷却液汇合流向上缸盖第三通道123与上缸盖第五通道125,上缸盖第二通道122内的冷却液与上缸盖第三通道123内的冷却液汇合后流向T形通道126,T形通道126内的部分冷却液通过T形通道的第二端1262经上缸盖水套的第一出口101流向下缸盖水套的第一连接口201进入下缸盖水套2,T形通道126内的部分冷却液通过T形通道的第三端1263经上缸盖水套的第二出口102流向下缸盖水套的第二连接口202进入下缸盖水套2,上缸盖第四通道124内的冷却液经上缸盖水套的第一出口101流向下缸盖水套的第一连接口201进入下缸盖水套2,上缸盖第五通道125内的冷却液经上缸盖水套的第二出口102流向下缸盖水套的第二连接口202进入下缸盖水套2;从而能够冷却发动机的排气道与设于排气导管避让部的多个排气导管。
进入下缸盖水套2的冷却液分别通过通道211、通道212、通道213、通道214进入第一鼻梁区通道215、第二鼻梁区通道216、第三鼻梁区通道217与第四鼻梁区通道218并对其进行冷却,同时,自下缸盖水套的多个下缸盖入口(下缸盖入口221、下缸盖入口222、下缸盖入口223、下缸盖入口224、下缸盖入口225、下缸盖入口226、下缸盖入口227、下缸盖入口228、下缸盖入口229、下缸盖入口230、下缸盖入口231、下缸盖入口232、下缸盖入口233)进入的冷却液与四个鼻梁区通道内的冷却液汇合后从下缸盖出口(下缸盖出口241、下缸盖出口242、下缸盖出口243、下缸盖出口244、下缸盖出口245下缸盖出口246、下缸盖出口247、下缸盖出口248)流至发动机缸体水套。进而通过冷却液在发动机缸盖水套中的流动,依次冷却发动机的排气道、排气导管与发动机的燃烧室。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液先对发动机排气道进行冷却,然后再对发动机的燃烧室进行冷却,由于对发动机排气道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液有一定程度的升温,因而再对发动机的燃烧室进行冷却时,能够有效避免发动机燃烧室的热量损失,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进一步的,多个鼻梁区通道中的每个鼻梁区通道连通于对应的连接口之间的通道(例如图4中所示的通道211、通道212、通道213和通道214)均呈流线型。
具体的,请参考图6与图7,沿冷却液流动方向,以第一鼻梁区通道215为例,第一鼻梁区通道215的通道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第一鼻梁区通道215连通于第一连接口201的通道211呈流线型,并且通道211到第一鼻梁区通道215整个通道的走向流线较为光顺(类似过山车滑道),除水套脚2111外,避免通道出现局部的折弯或者凸起,这样能够减少冷却液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鼻梁区通道216、第三鼻梁区通道217、第四鼻梁区通道218的结构与第一鼻梁区通道215的结构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请参考图8与图9,并结合图1理解,发动机包括多个排气导管4与排气道3,其中,排气道3的进口连接至发动机气缸的出口,多个排气导管位于第一边缘区域远离上缸盖水套的出口的一侧,以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具体的,每个排气导管4位于第一边缘区域上对应的排气导管避让部。
排气道的出口31位于第二边缘区域远离上缸盖水套的入口的一侧,以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缸盖水套的第一镂空区域A、第二镂空区域B、第三镂空区域C位于多个排气导管4与排气道的出口31之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排气道的出口31附近(如图8中虚线圈出部分)以及排气导管4附近(如图8中实线圈出部分)均为高热负荷区,其温度较高,排气道3的其它部分均为低热负荷区,其温度较低。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能够利用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有效覆盖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对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进行有针对性地冷却,避免排气导管因温度过高导致材料耐磨属性降低而造成磨损严重的风险,同时,通过上缸盖水套的第一镂空区域、第二镂空区域、第三镂空区域能够有效避免对发动机排气道冷却需求不高的区域(例如排气道处于多个排气导管与排气道的出口之间的区域)进行过度的冷却,有助于减小发动机气缸的热量损失,进而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暖机速度。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上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缸盖水套包括T形通道、上缸盖第一通道、上缸盖第二通道、上缸盖第三通道、上缸盖第四通道以及上缸盖第五通道;
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均呈带状延伸;
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和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均连通于所述T形通道的第一端;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T形通道的第二端,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T形通道的第三端;
沿冷却液流动方向,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与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位于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两侧;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且位于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远离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的一侧,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位于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远离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的一侧,所述T形通道位于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与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之间;
其中,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靠近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靠近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靠近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靠近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形成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所述T形通道远离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部分通道形成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
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和所述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一镂空区域,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和所述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二镂空区域,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和所述T形通道围合形成第三镂空区域;所述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三镂空区域均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二边缘区域之间;所述第二镂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边缘区域,所述第三镂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边缘区域;
所述第一边缘区域设有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入口,所述第二边缘区域设有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呈伞状,所述第一镂空区域的顶部朝向背离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三镂空区域均呈条状,其中,所述第二镂空区域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边缘区域,所述第三镂空区域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边缘区域;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一镂空区域部分重叠,所述第三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一镂空区域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入口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分别连通于冷却液源的上缸盖第一入口、上缸盖第二入口和上缸盖第三入口;其中,所述上缸盖第一入口设于所述上缸盖第一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二入口设于所述上缸盖第二通道,所述上缸盖第三入口设于所述上缸盖第三通道;
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出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其中,所述第一出口设于所述T形通道与所述上缸盖第四通道之间,所述第二出口设于所述T形通道与所述上缸盖第五通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所述上缸盖第二入口与所述上缸盖第三入口位于所述上缸盖第一入口的两侧,且所述上缸盖第一入口的横截面分别大于所述上缸盖第二入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上缸盖第三入口的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缸盖水套关于所述上缸盖第一入口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还包括下缸盖水套;
所述下缸盖水套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
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一出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二出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连接口;
所述下缸盖水套还包括多个鼻梁区通道,所述多个鼻梁区通道包括第一鼻梁区通道、第二鼻梁区通道、第三鼻梁区通道与第四鼻梁区通道;
所述第一鼻梁区通道和所述第二鼻梁区通道分别连通于所述下缸盖水套的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三鼻梁区通道和所述第四鼻梁区通道分别连通于所述下缸盖水套的所述第二连接口;
所述多个鼻梁区通道中的每个鼻梁区通道连通于对应的连接口之间的通道均呈流线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缸盖水套设有多个延伸部,所述多个延伸部中的每个延伸部设有多个下缸盖入口,每个下缸盖入口均连通于所述冷却液源;
所述多个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与第五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鼻梁区通道、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鼻梁区通道、所述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鼻梁区通道、所述第四延伸部、所述第四鼻梁区通道、所述第五延伸部依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五延伸部均呈直线形,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五延伸部的两端均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均呈V形,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以及所述第四延伸部的端部和交叉部各设有一个下缸盖入口。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多个排气导管与排气道,所述多个排气导管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远离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出口的一侧,以通过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一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所述排气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边缘区域远离所述上缸盖水套的入口的一侧,以通过所述上缸盖水套的第二边缘区域内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所述上缸盖水套的所述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三镂空区域位于所述多个排气导管与所述排气道的出口之间。
CN202122754372.1U 2021-11-11 2021-11-11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Active CN216642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4372.1U CN216642295U (zh) 2021-11-11 2021-11-11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4372.1U CN216642295U (zh) 2021-11-11 2021-11-11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2295U true CN216642295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4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54372.1U Active CN216642295U (zh) 2021-11-11 2021-11-11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22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9367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US6758173B2 (en) Cooling structure in engine
CN204511689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
US20170175669A1 (en) Cylinder head of engine
KR100865608B1 (ko) 세로형 다기통 엔진의 수냉장치
JP2013088078A (ja) 熱交換器
US20170328262A1 (en) Cylinder head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CN216642295U (zh)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JP6747029B2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11852683A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KR20180039777A (ko) 실린더헤드의 워터재킷
JP2006329128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2012057468A (ja) 内燃機関
CN216111026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JP2017040175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JPH10196449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H0893470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ヒートインシュレータ
US11022020B2 (en) Cylinder head with improved valve bridge cooling
JP2008095645A (ja) 水冷式直列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JP2017190731A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14991983A (zh) 发动机和车辆
CN213838782U (zh) 一种发动机水套
AU2022229339B2 (en) Engine and vehicle
US20170362992A1 (en) Cylinder head of multi-cylinder engine
JP2015129619A (ja) エンジンのegrクー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