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2267U -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2267U
CN216642267U CN202123448222.4U CN202123448222U CN216642267U CN 216642267 U CN216642267 U CN 216642267U CN 202123448222 U CN202123448222 U CN 202123448222U CN 216642267 U CN216642267 U CN 216642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hell
assembly
cooling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82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斌兵
曹中基
张文锋
赵阔
柯雨辰
俞展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Kanghe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anghe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anghe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anghe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822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2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该机油冷却总成包括总成壳体;总成壳体上设置有油冷器、节温器、滤清器和驱动泵;总成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口、壳体出油口、壳体冷却入口和壳体冷却出口;壳体冷却入口和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入口分别与驱动泵连通,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出口与壳体冷却出口连通;节温器的入口和油冷器的冷却器进油口分别与壳体进油口连通,节温器的出口和油冷器的冷却器出油口分别与滤清器的入口连通;滤清器的出口与壳体出油口连通。该发动机包括机油冷却总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冷却系统结构复杂和连接管路较多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发动机润滑冷却系统的设计中,油冷器(也即机油冷却器)和滤清器(也即机油滤清器)是分别作为两个独立部件上再安装在发动机的缸体上;油冷器和滤清器之间采用外部管道或内部通道相连。这样设计的缺点是油冷器和滤清器各自占据空间,冷却系统结构不够紧凑,接口多,体积和重量较大。
目前已有集成了油冷器和滤清器的机油模块。其中,油冷器和滤清器分布于壳体上,在壳体上设置有油通道和水通道。来自机油泵的机油通过壳体上的油通道进入油冷器,来自机体的冷却水通过壳体上的水通道进入冷却腔,对其中的机油进行冷却。机油经冷却后进入另一侧的滤清器。这种方式初步实现了较为紧凑的机油模块结构。然而,用于控制进入冷却器的水量、以调节冷却效果的节温器一般是通过水管连接至油冷器的进水口处的,这样设置占据了发动机舱的内部空间,造成冷却系统结构复杂,连接管路较多,存在故障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冷却系统结构复杂和连接管路较多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包括总成壳体;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油冷器、节温器、滤清器和驱动泵;
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口、壳体出油口、壳体冷却入口和壳体冷却出口;
所述壳体冷却入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入口分别与所述驱动泵连通,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出口与所述壳体冷却出口连通;所述驱动泵能够令冷却介质从所述壳体冷却入口流入所述油冷器,并从所述壳体冷却出口流出;
所述节温器的入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进油口分别与所述壳体进油口连通,所述节温器的出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滤清器的入口连通;
所述滤清器的出口与所述壳体出油口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驱动泵包括泵壳和叶轮;所述泵壳与所述总成壳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叶轮的泵腔;
所述叶轮靠近所述总成壳体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强度高于所述总成壳体的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进油口连通的壳体进油通道和与所述滤清器的入口连通的壳体出油通道;
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进油口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出油口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连通;
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之间;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低于预设最低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关闭,以使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连通;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从预设最低温度升高至预设最高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开启且所述节温器的阀门开度逐渐增大;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高于预设最高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完全开启,以使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断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旁通阀;所述滤清器的入口和所述壳体出油口之间连接有所述旁通阀;
所述滤清器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旁通阀处于打开状态,以使所述滤清器的入口和所述壳体出油口通过所述旁通阀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旁通阀通过螺堵安装在所述总成壳体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总成壳体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总成壳体之间形成冷却腔;
所述盖板和/或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壳体冷却出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油冷器通过螺栓和密封圈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和/或,所述滤清器通过螺纹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节温器通过螺纹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或者,所述驱动泵通过螺栓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或者,所述机油冷却总成的热交换功率大于50KW。
一种发动机包括机油冷却总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发动机,还包括发动机缸体滤清器;所述发动机缸体滤清器的轴向与所述机油冷却总成的滤清器的轴向具有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包括油冷器、节温器、滤清器和驱动泵,通过将油冷器、节温器、滤清器和驱动泵集成在总成壳体上,以简化冷却系统结构,减少其连接管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油冷器、滤清器或节温器单独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而造成的冷却系统结构复杂、连接管路较多的问题。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机油冷却总成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未显示盖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叶轮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结构框图。
图标:1-总成壳体;2-滤清器;3-节温器;4-驱动泵;41-泵壳;42-叶轮;43-挡板;5-密封圈;6-油冷器;7-螺栓;8-盖板;13-螺堵;14-旁通阀;15-螺栓;
21-壳体进油口;22-壳体出油口;23-壳体冷却入口;24-壳体冷却出口;25-油泵;26-壳体进油通道;27-壳体出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请参照图1-图9,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机油冷却总成的A-A向剖视图;图4和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两个视角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未显示盖板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泵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叶轮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的结构框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总成,用于机油冷却,尤其用于发动机的润滑冷却系统中。
参见图1-图9所示,该机油冷却总成,包括总成壳体1;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油冷器6、节温器3、滤清器2和驱动泵4。
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壳体进油口21、壳体出油口22、壳体冷却入口23和壳体冷却出口24;
壳体冷却入口23和油冷器6的冷却器冷却入口分别与驱动泵4连通,油冷器6的冷却器冷却出口与壳体冷却出口24连通;驱动泵4能够令冷却介质从壳体冷却入口23流入油冷器6,并从壳体冷却出口24流出;其中,冷却介质例如为冷却水。
节温器3的入口和油冷器6的冷却器进油口分别与壳体进油口21连通,节温器3的出口和油冷器6的冷却器出油口分别与滤清器2的入口连通;也即,滤清器2的入口与壳体进油口21之间并联设置有节温器3和油冷器6。可选地,壳体进油口21连接有油泵25,以通过油泵25给机油冷却总成供油。
滤清器2的出口与壳体出油口22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油冷却总成,包括油冷器6、节温器3、滤清器2和驱动泵4,通过将油冷器6、节温器3、滤清器2和驱动泵4集成在总成壳体1上,以简化冷却系统结构,减少其连接管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油冷器6、滤清器2或节温器3单独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而造成的冷却系统结构复杂、连接管路较多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油冷却总成具有以下至少一种优点:1、其结构紧凑、重量减轻;2、连接管路少、故障点少;3、安装方便,结构简单,功能易行。
参见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驱动泵4包括泵壳41和叶轮42;泵壳41与总成壳体1之间形成容纳叶轮42的泵腔。
叶轮42靠近总成壳体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挡板43;挡板43的强度高于总成壳体1的强度。通过驱动泵4转动,以使冷却介质进入泵腔内;通过在叶轮42与总成壳体1之间增加挡板43,以使挡板43将叶轮42与总成壳体1隔开,从而使总成壳体1与驱动泵4的配合面不存在低压区,从而极大降低了水泵汽蚀现象。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与壳体进油口21连通的壳体进油通道26和与滤清器2的入口连通的壳体出油通道27。
油冷器6的冷却器进油口与壳体进油通道26连通,油冷器6的冷却器出油口与壳体出油通道27连通。
节温器3设置在壳体进油通道26与壳体出油通道27之间。可选地,节温器3为现有产品,其具有感温组件,该感温组件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进行伸出与缩短,从而根据油温开启、完全开启或关闭所述节温器。
可选地,节温器3用于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机油温度低于预设最低温度时,节温器3关闭,以使壳体进油通道26与壳体出油通道27连通,以允许机油从壳体进油通道26直接流入到壳体出油通道27,进而使得机油不经过油冷器6可直接流入到滤清器2内。
可选地,节温器3用于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机油温度从预设最低温度升高至预设最高温度时,节温器3开启且节温器3的阀门开度逐渐增大,此时,壳体进油通道26与壳体出油通道27之间的连通截面积越来越小,使机油通过油冷器6的机油流量不断增加,以开始对机油进行冷却。随着机油温度的升高,节温器3的开启度不断增大,壳体进油通道26与壳体出油通道27之间的连通截面积不断减小,以使经油冷器6流入机油流量不断增大,从而增强机油冷却总成的冷却能力。
可选地,节温器3用于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机油温度高于预设最高温度时,节温器3完全开启,以使壳体进油通道26与壳体出油通道27断开,进而使经油冷器6的机油流量达到最大值,油冷器6对机油的冷却能力也达到最大。
例如,当节温器3的感温组件或者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感温组件监测到流入节温器3的机油温度低于100℃时,节温器3关闭,以允许机油经节温器3安装底孔直接流入到油冷器6另一侧油道内,也即流入壳体出油通道27,使得机油不经过油冷器6可直接流入到滤清器2内。当节温器3的感温组件或者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感温组件监测到流入节温器3的机油温度大于约100℃时,节温器3开启,节温器3安装底孔机油通的通道面积减小,使机油通过油冷器6的机油流量不断增加,开始对机油进行冷却。随着机油温度的升高,节温器3的开启度不断增大,节温器3安装底孔机油通的通道面积不断减小,从而经油冷器6流入机油流量不断增大,从而增强机油冷却总成的冷却能力。当节温器3的感温组件或者壳体进油通道26内的感温组件监测到机油温度约116℃时,节温器3可完全开启,从而经油冷器6的机油流量达到最大值,油冷器6对机油的冷却能力也达到最大。
本实施例中,节温器3开启或者完全开启时,从壳体冷却入口23流入的冷却介质与从壳体进油口21流入的机油,在油冷器6内进行热交换,冷却介质对机油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通过总成壳体1内的管道流入到滤清器2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机油回到总成壳体1通过壳体出油口22回到发动机缸体。
参见图1、图5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旁通阀14;滤清器2的入口和壳体出油口22之间连接有旁通阀14。
滤清器2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旁通阀14处于打开状态,滤清器2的入口和壳体出油口22通过旁通阀14连通。当滤清器2正常使用时,旁通阀14处于关闭状态,机油通过滤清器2过滤后流入主油道,当滤清器2前后油压差达到预设值时,例如7bar,旁通阀14开启,机油可经旁通阀14流到主油道,以保证主油道流量及油压。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旁通阀14通过螺堵13安装在总成壳体1上。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总成壳体1连接有盖板8;盖板8与总成壳体1之间形成冷却腔。
盖板8和/或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壳体冷却出口24。也即,盖板8上设置有壳体冷却出口24,或者总成壳体1上设置有壳体冷却出口24,或者盖板8和总成壳体1上均设置有壳体冷却出口24。壳体冷却出口24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油冷器6通过螺栓7和密封圈5与总成壳体1连接;例如螺栓7为六角法兰面螺栓或者其他结构螺栓,密封圈5为硅胶圈或者橡胶圈或者其他材质密封圈。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滤清器2通过螺纹与总成壳体1连接,或者滤清器2通过其他方式与总成壳体1连接。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节温器3通过螺纹与总成壳体1连接,或者节温器3通过其他方式与总成壳体1连接。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驱动泵4通过螺栓15与总成壳体1连接。例如螺栓15为六角法兰面螺栓或者其他结构螺栓。
可选地,机油冷却总成的热交换功率大于50KW。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该发动机,通过采用集成有油冷器6、节温器3、滤清器2和驱动泵4的机油冷却总成,可以简化冷却系统结构,减少其连接管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油冷器6、滤清器2或节温器3单独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而造成的冷却系统结构复杂、连接管路较多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发动机还包括发动机缸体滤清器;发动机缸体滤清器的轴向与机油冷却总成的滤清器2的轴向具有夹角。当发动机缸体滤清器的轴向与机油冷却总成的滤清器2的轴向具有夹角,以使滤清器2更有滤镜机体布置,从而使得机油冷却总成结构更加紧凑。
可选地,发动机缸体滤清器的轴向与机油冷却总成的滤清器2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包括上述的机油冷却总成,上述所公开的机油冷却总成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发动机,上述已公开的机油冷却总成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具有上述机油冷却总成的优点,上述所公开的所述机油冷却总成的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总成壳体;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油冷器、节温器、滤清器和驱动泵;
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口、壳体出油口、壳体冷却入口和壳体冷却出口;
所述壳体冷却入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入口分别与所述驱动泵连通,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冷却出口与所述壳体冷却出口连通;所述驱动泵能够令冷却介质从所述壳体冷却入口流入所述油冷器,并从所述壳体冷却出口流出;
所述节温器的入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进油口分别与所述壳体进油口连通,所述节温器的出口和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滤清器的入口连通;
所述滤清器的出口与所述壳体出油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泵包括泵壳和叶轮;所述泵壳与所述总成壳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叶轮的泵腔;
所述叶轮靠近所述总成壳体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强度高于所述总成壳体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进油口连通的壳体进油通道和与所述滤清器的入口连通的壳体出油通道;
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进油口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连通,所述油冷器的冷却器出油口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连通;
所述节温器设置在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之间;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低于预设最低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关闭,以使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连通;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从预设最低温度升高至预设最高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开启且所述节温器的阀门开度逐渐增大;
所述节温器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温度高于预设最高温度时,所述节温器完全开启,以使所述壳体进油通道与所述壳体出油通道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旁通阀;所述滤清器的入口和所述壳体出油口之间连接有所述旁通阀;
所述滤清器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旁通阀处于打开状态,以使所述滤清器的入口和所述壳体出油口通过所述旁通阀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通过螺堵安装在所述总成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总成壳体之间形成冷却腔;
所述盖板和/或所述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壳体冷却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通过螺栓和密封圈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和/或,所述滤清器通过螺纹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通过螺纹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或者,所述驱动泵通过螺栓与所述总成壳体连接;
或者,所述机油冷却总成的热交换功率大于50KW。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机油冷却总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缸体滤清器;所述发动机缸体滤清器的轴向与所述机油冷却总成的滤清器的轴向具有夹角。
CN202123448222.4U 2021-12-30 2021-12-30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Active CN216642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8222.4U CN216642267U (zh) 2021-12-30 2021-12-30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8222.4U CN216642267U (zh) 2021-12-30 2021-12-30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2267U true CN216642267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4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8222.4U Active CN216642267U (zh) 2021-12-30 2021-12-30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22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0584A (zh) 汽车发动机机油滤清冷却集成结构以及汽车
WO2013123657A1 (en) Filter cartridge endplate with integrated flow structure
CN104797317A (zh) 过滤器,过滤部件,过滤器外壳和过滤器的排放装置
CN216642267U (zh) 机油冷却总成及发动机
US8256746B2 (en) Integrated cross-flow reservoir
US20080056887A1 (en) Hydraulic gear motor with integrated filter
CN201874638U (zh) 机油滤清器与机油冷却器组合装置
CN101979844B (zh) 机油滤清器与机油冷却器组合装置
CN112762340A (zh) 一种冷却一体化润滑油箱
CN202745959U (zh) 汽车发动机机油滤清冷却集成结构以及汽车
CN108087532B (zh) 热交换组件
KR20010007490A (ko) 개량된 내연기관용 펌프 하우징
CN212429281U (zh) 气悬浮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制冷系统
CN219412698U (zh) 机油冷却设备总成及发动机
CN212429282U (zh) 气悬浮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制冷系统
CN210461057U (zh) 温控阀外置的双源水冷滑片式空气压缩机
CN113638787B (zh) 一种发动机
RU2507404C1 (ru) Модуль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корпус модуля и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CN104373648B (zh) 一种膨胀水箱用多功能安全隔离阀
CN209067305U (zh) 一种润滑冷却模块及发动机总成
CN218953392U (zh) 冷却换热装置及油冷换热装置
CN219389690U (zh) 干湿态无扰切换的超临界机组循环泵的冷水保护装置
CN220522646U (zh) 一种集成式循环液体管理模块
CN216716644U (zh) 一种模块化的集成式水箱
CN108953155B (zh) 罗茨泵前后端盖冷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