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2262U -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2262U
CN216642262U CN202220180388.8U CN202220180388U CN216642262U CN 216642262 U CN216642262 U CN 216642262U CN 202220180388 U CN202220180388 U CN 202220180388U CN 216642262 U CN216642262 U CN 216642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cover
cooling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03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03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2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2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利用阻隔件能够显著降低从导流侧壁处流出的风回流至蜗舌处而再次循环进入进风通道内的风量,进而能够避免在蜗舌处产生啸叫噪音。同时,利用阻隔件还能对从出风口流入导流通道内的冷却风进行进一步导流,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好的沿导流通道的延伸轨迹流动,能够避免或减少冷却风与导流通道的远离高热负荷部件的内侧壁相碰撞,进而避免冷却风发生能量损耗,保证冷却风能够尽量的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进行热交换,保证冷却效果。并且,利用阻隔件对冷却风的导流作用,还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加集中的以较高流速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背景技术
二轮踏板车等车辆通常采用风冷的方式对发动机的相关部件进行冷却,其中,风冷装置包括风扇及与风扇的出风口导通的导风罩,通过导风罩将风扇的冷风输送至热负荷高的缸头或缸体等部件进行对流换热。
随着发动机的功率不断提升,相关部件的热负荷急剧上升,需要更多的冷空气对其进行降温冷却。传统的方式为增大风扇的规格,即增大叶片的直径,这势必会相应增大风扇罩的尺寸。但由于风扇周围是车架,风扇罩的尺寸需要与车架的结构相匹配,当叶片的直径增加时,而风扇罩向外扩大受限的情况下,会使得叶片与风扇罩之间的间距变小,从而出现啸叫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出现啸叫噪音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冷装置,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包括设有出风口的风扇罩,所述风扇罩的出风口处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蜗舌及导流侧壁,所述蜗舌至叶片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流侧壁至所述叶片的距离;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风扇罩连接,使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及
阻隔件,所述阻隔件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内并与所述导风罩连接,所述阻隔件用于阻隔从所述导流侧壁流出的风朝向所述蜗舌回流。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阻隔件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投影位于所述蜗舌与所述导流侧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0°≤θ<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远离所述风扇罩的一端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投影落在所述蜗舌的最下端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靠近所述风扇罩的一端位于所述风扇罩与所述导风罩的连接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与所述导风罩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阻隔件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阻隔件形成导流分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相连形成所述导流通道,所述第一罩体相对所述第二罩体靠近所述导流侧壁设置,所述第二罩体相对所述第一罩体靠近所述蜗舌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阻隔件与所述第一罩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阻隔件与所述第二罩体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所述的风冷装置。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利用阻隔件能够显著降低从导流侧壁处流出的风回流至蜗舌处而再次循环进入进风通道内的风量,进而能够避免在蜗舌处产生啸叫噪音。同时,利用阻隔件还能对从出风口流入导流通道内的冷却风进行进一步导流,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好的沿导流通道的延伸轨迹流动,能够避免或减少冷却风与导流通道的远离缸头或缸体散热片的内侧壁相碰撞,进而避免冷却风发生能量损耗,保证冷却风能够尽量的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进行热交换,保证冷却效果。并且,利用阻隔件对冷却风的导流作用,还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加集中的以较高流速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风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风冷装置的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传统的风冷装置的冷却风分布图;
图3(b)为图1的风冷装置的冷却风分布图;
图4为传统的风冷装置的冷却风对高热负荷部件的冷却图;
图5为图1的风冷装置的冷却风对高热负荷部件的冷却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风扇;110、风扇罩;111、出风口;112、蜗舌;113、导流侧壁;114、进风通道;120、叶片;200、导风罩;210、导流通道;220、第一罩体;230、第二罩体;300、阻隔件;310、导流分通道;400、高热负荷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冷装置,能够对发动机上的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进行降温冷却。
如图1及图2所示,可选地,风冷装置包括风扇100、导风罩200及阻隔件300。
其中,风扇100用于抽取外界的空气以变为冷却风对高热负荷部件进行降温冷却。
如图1及图2所示,具体地,风扇100包括风扇罩110及叶片120。
更具体地,风扇罩110设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未标注)与出风口111,进风口与出风口111连通形成进风通道114,叶片120设置于进风通道114内并朝向进风口设置,叶片120与风扇罩110利用轴承等部件转动连接。叶片120转动时,外界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114内并最终从出风口111处流出。
可选地,出风口111位于进风口的侧部,从而使得叶片120转动时将高速流动的空气从叶片120的边缘处甩出。
其中,风扇100可以为离心式风扇,可以使得空气的流动路径呈阿基米德螺旋曲线风道。
并且,在风扇罩110的出风口111处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蜗舌112和导流侧壁113。而且,蜗舌112至叶片120的距离小于导流侧壁113至叶片120的距离。
其中,叶片120可以是现有的部件,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叶片120可以与进风口同心设置,保证进风量。叶片120的边缘与风扇罩110的内侧壁的间距形成空气流道并呈阿基米德螺旋曲线风道。
具体地,蜗舌112可以为凸包的形式。导流侧壁113的延伸轨迹可以为圆弧形。如此,叶片120边缘处甩出的冷却风在导流侧壁113的导流作用下从出风口111处排出,并且,利用蜗舌112还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从出风口111处排出的冷却风再次进入进风通道114内,能够有效的削弱或消除噪音。
如图1所示,其中,导风罩200设有导流通道210。当导风罩200与风扇罩110采取卡接、螺接等方式连接时,使得导流通道210与出风口111连通,从而使得从出风口111处流出的风经过导风通道的导流后输送至对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降温冷却。
具体地,导风罩200可以为壳体结构。
其中,阻隔件300设置于导流通道210内并与导风罩200连接。
具体地,阻隔件300用于阻隔从导流侧壁113流出的风朝向蜗舌112回流,从而显著降低从导流侧壁113处流出的风回流至蜗舌112处而再次循环进入进风通道114内的风量,进而能够避免在蜗舌112处产生啸叫噪音。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提供更多的冷空气对高热负荷部件进行降温冷却,即使增大风扇100的规格,使得叶片120的直径变大,叶片120的边缘与风扇罩11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距变小,在阻隔件300的阻隔作用下能够避免从出风口111处流出的空气从蜗舌112处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进而能够避免产生啸叫噪音。而且,不需对整车布置和外观进行改变,即可增强风冷装置的冷却效果,简单、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
同时,利用阻隔件300还能对从出风口111流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进行进一步导流,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好的沿导流通道210的延伸轨迹流动,能够避免或减少冷却风与导流通道210的远离高热负荷部件400的内侧壁相碰撞,进而避免冷却风发生能量损耗,保证冷却风能够尽量的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热交换,保证冷却效果。并且,利用阻隔件300对冷却风的导流作用,还使得冷却风能够更加集中的以较高流速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其中,阻隔件300可以为阻隔片的形式,也可以为阻隔板的形式,其具体的轮廓形状可以不做限制,只需满足能够阻隔从导流侧壁113处流出的冷却风朝向蜗舌112处回流即可。
具体地,阻隔件300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侧壁113的切线呈夹角设置,并且,阻隔件300在出风口111处的投影位于蜗舌112与导流侧壁113之间,如此,叶片120边缘甩出的冷却风在导流侧壁113的导流作用下从出风口111处流出而进入导流通道210内,进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在阻隔件300的阻隔作用下,不会从蜗舌112处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避免产生啸叫噪音。另外,在阻隔件300的导流作用下,在导流通道210内流动的冷却风不会与导流通道210的内侧壁发生碰撞,避免冷却风发生能量损耗,保证冷却效果。此外,导流通道210内的阻隔件300使得冷却风的流动更加集中,也使得冷却风以较高的流速流动至与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其中,导流侧壁113的切线是指其延伸轨迹线的切线。
其中,阻隔件300在出风口111处的投影位于蜗舌112与导流侧壁113之间,可以是指阻隔件300在出风口111的轮廓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在该轮廓范围内,从而保证进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不会再次从蜗舌112处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
如图1所示,更具体地,阻隔件300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侧壁113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0°≤θ<90°。如此,可以使得阻隔件300的延伸方向呈直线,该直线与导流侧壁113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从而使得叶片120边缘甩出的冷却风在导流侧壁113的导流作用下从出风口111处能够顺畅的流出至导流通道210内,不会对冷却风的流动造成阻挡;同时,当进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朝向蜗舌112处回流时,阻隔件300能够对回流的风进行阻挡,避免冷却风重新进入进风通道114而循环流动,避免产生啸叫噪音。
其中,θ可以为0°、10°、20°、30°、40°、50°、60°、70°或80°。
进一步地,阻隔件300远离风扇罩110的一端在出风口111处的投影落在蜗舌112的最下端处,从而使得蜗舌112最下端处的切线经过阻隔件300远离风扇罩110的一端的端部,进而使得阻隔件300能够更好的避免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朝向蜗舌112处回流,能够更好的避免产生啸叫噪音。
其中,蜗舌112的最下端是指蜗舌112最靠近导流侧壁113的一端。
其中,阻隔件300在导流通道210内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加工条件和装配条件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利用阻隔件300能够避免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朝向蜗舌112处回流即可。
可选地,阻隔件300靠近风扇罩110的一端位于风扇罩110与导风罩200的连接部位,如此,使得阻隔件300与叶片120之间的间距最小,使得进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尽可能少的通过阻隔件300与叶片120之间的间隙而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产生循环流动,能够有效的减弱啸叫噪音。
进一步地,风扇罩110与导风罩200的连接部位的轨迹线与叶片120的边缘相切,从而使得阻隔件300靠近风扇罩110的一端与叶片120的边缘相切设置,能够避免进入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通过阻隔件300与叶片120之间的间隙而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产生循环流动,能够有效的消除啸叫噪音
此外,阻隔件300与导风罩200可以单独成型后采取螺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阻隔件300还可以与导风罩200一体成型,节省加工成本。
可选地,阻隔件300与导风罩200采用铰接、枢接等方式转动连接,从而能够通过转动阻隔件300而调整阻隔件300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侧壁113的切线之间的夹角,进而能够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对θ进行调节,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通用性强。
另外,阻隔件300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利用阻隔件300能够避免导流通道210内的冷却风朝向蜗舌112处回流即可。
如图1所示,可选地,阻隔件300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阻隔件300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阻隔件300形成导流分通道310,如此,利用至少两个阻隔件300能够将导流通道210分隔为多个流通截面积更小的导流分通道310,从而使得冷却风在导流分通道310内的流速更快,使得更多的冷却风能够流动至与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如图3(a)所示,传统的导风罩200内并未设置阻隔件300,冷却风在导流通道210内流动过程中与导流通道210的内侧壁发生碰撞,造成能量损耗,也使得冷却风的流速下降,从而只有少量的冷却风能够流动至与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如图4所示,其中,箭头表示冷却风),冷却效果较差。
如图3(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导流通道210内设置阻隔件300,冷却风在导流通道210内流动过程中,在阻隔件300的导流作用下,不会有冷却风与导流通道210的内侧壁发生碰撞或仅有少量的冷却风与导流通道210的内侧壁发生碰撞,冷却风的能量不会发生损坏,冷却风的流速不会下降,甚至在导流分通道310的作用下冷却风的流速进行进一步提高,从而有大量的冷却风能够流动至与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如图5所示,其中,箭头表示冷却风),冷却效果好。
其中,阻隔件3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
进一步地,导风罩200包括第一罩体220及第二罩体230,第一罩体220与第二罩体230采取卡接、螺接等方式相连从而形成导流通道210。如此,将导风罩200设计成分体式结构,便于将阻隔件300安装在导流通道210内。
具体地,第一罩体220相对第二罩体230靠近导流侧壁113设置,第二罩体230相对第一罩体220靠近蜗舌112设置。其中,当导流侧壁113设置于风扇罩110的下方而蜗舌112设置于风扇罩110的上方时,第一罩体220相应设置于下方而第二罩体230设置于上方。
并且,至少一个阻隔件300与第一罩体220连接,至少一个阻隔件300与第二罩体230连接。如此,使得进入第一罩体220内的冷却风和进入第二罩体230内的冷却风均能通过对应的阻隔件300进行阻挡与导流,不仅能够避免冷却风从蜗舌112处回流至进风通道114内,进而能够避免产生啸叫噪音,还能对冷却风的流动进行导向,保证冷却风能够顺畅的流动至与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400进行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风冷装置。
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总成,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啸叫噪音;并且,缸头或缸体等高热负荷部件400能够得到有效的降温冷却,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工作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发动机总成。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啸叫噪音,驾驶体验感好;并且,发动机不会过热,散热性能好。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是摩托车、踏板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包括设有出风口的风扇罩,所述风扇罩的出风口处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蜗舌及导流侧壁,所述蜗舌至叶片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流侧壁至所述叶片的距离;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风扇罩连接,使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及
阻隔件,所述阻隔件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内并与所述导风罩连接,所述阻隔件用于阻隔从所述导流侧壁流出的风朝向所述蜗舌回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阻隔件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投影位于所述蜗舌与所述导流侧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0°≤θ<9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远离所述风扇罩的一端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投影落在所述蜗舌的最下端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靠近所述风扇罩的一端位于所述风扇罩与所述导风罩的连接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与所述导风罩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阻隔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阻隔件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阻隔件形成导流分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包括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相连形成所述导流通道,所述第一罩体相对所述第二罩体靠近所述导流侧壁设置,所述第二罩体相对所述第一罩体靠近所述蜗舌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阻隔件与所述第一罩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阻隔件与所述第二罩体连接。
9.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冷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CN202220180388.8U 2022-01-21 2022-01-21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Active CN216642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0388.8U CN216642262U (zh) 2022-01-21 2022-01-21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0388.8U CN216642262U (zh) 2022-01-21 2022-01-21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2262U true CN216642262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8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0388.8U Active CN216642262U (zh) 2022-01-21 2022-01-21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2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0102B2 (en) Guide blade of axial-flow fan shroud
EP1016790B1 (en) Stator for axial flow fan
JP5072506B2 (ja) ファンモータ
US7625276B2 (en) Shroud for axial flow fan
JP4557738B2 (ja) 燃料電池車の冷却装置
US5765630A (en) Radiator with air flow directing fins
KR102120183B1 (ko) 팬쉬라우드 조립체
CN102213237A (zh) 散热装置及其采用的离心风扇
US20090129918A1 (en) Blower unit
US20110303395A1 (en) Vehicle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KR101459431B1 (ko) 차량용 쿨링 장치
CN216642262U (zh)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CN114263524A (zh) 车辆、发动机总成及风冷装置
US7004732B2 (en) Fan shroud assembly
CN215991691U (zh) 风冷散热显示器
KR101284889B1 (ko) 팬 및 쉬라우드의 조립체
CN112339554B (zh) 一种驱动轴系统
CN115013287A (zh) 一种压缩机散热结构
JP2012164887A (ja) 放熱器、及び放熱システム
US20090114366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CN108868998B (zh) 风扇护罩、冷却系统及其摩托车
JP6493427B2 (ja) ファンシュラウド
CN215979582U (zh) 用于发动机的风扇罩、风扇组件及发动机
CN115195452A (zh) 空冷装置
CN114194403B (zh) 驱动装置的散热结构及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