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8250U - 加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8250U
CN216628250U CN202120918594.XU CN202120918594U CN216628250U CN 216628250 U CN216628250 U CN 216628250U CN 202120918594 U CN202120918594 U CN 202120918594U CN 216628250 U CN216628250 U CN 216628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s
gravity
heating
heating appliance
l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185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旋
高莎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185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8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8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8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器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加热器具包括面板(10)、壳体(20)及至少三个支脚(30),其中至少一个支脚为(32),面板(10)盖设在壳体(20)上,且与壳体(20)形成腔体(201),腔体(201)内设置有加热件(202),面板(10)包括加热面,支脚(30)设置在壳体(20)的外底面上,至少三个支脚(30)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

Description

加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加热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厨具,常用的加热器具包括电磁炉和电陶炉等,其中,电磁炉是利用磁场感应涡流的加热原理,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加热器具,利用红外线发热的技术原理,通过炉盘上的镍铬丝进行发热产生热量,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和烹煮,其中,加热过程中加热器具的表面温度最高可达到600摄氏度左右。
现有的加热器具在使用时,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的加热面上,锅具吸收加热面上的温度,加热器具包括面板和壳体等,通常在壳体的外底面设置有重力感应器,重力感应器用于检测锅具中食材重量。
然而,目前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器具,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器具,包括面板、壳体及至少三个支脚,其中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壳体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面板包括加热面,所述支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面上,至少三个支脚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通过设置至少三个支脚,其中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至少三个所述支脚围成环形区,所述加热面的重心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环形区内,这样有助于提高加热器具整体的稳定性,并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其中一方面,本申请中的支脚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式的灵活性较高,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这样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以便在无锅状态时控制加热器具关闭,使得加热器具具有安全和节能的特点;再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对锅具内食材的重量检测,避免因锅具内食材过少而出现干烧的问题,从而确保加热器具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至少三个所述支脚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所述重力检测支脚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面的周缘上间隔分布。
通过设置至少三个重力检测支脚,至少三个重力检测支脚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环形区内,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以便在无锅状态时控制加热器具关闭,另一方面间隔分布重力检测支脚,有助于提高加热器具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均为重力检测支脚,所述重力检测支脚均靠近所述壳体的外边缘设置,这样能够判断出加热面上是否放置有锅具,并根据加热面上是否放置有锅具来对应控制加热件的开启和关闭。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壳体为方形,所述重力检测支脚为四个,四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位于所述壳体的拐角处。
当壳体为方形时,设置四个重力检测支脚,提高了加热器具在使用时的整体的稳定性,同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包括固定支脚。
通过设置固定支脚,这样固定支脚与重力检测支脚相配合,固定支脚对加热器具可以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不仅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还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为三个;
其中一个所述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另外两个所述支脚为固定支脚;
或,其中两个所述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另外一个所述支脚为固定支脚。
通过这种配合方式,有助于提高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并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为四个,所有所述支脚均靠近所述壳体的外边缘设置。通过设置四个支脚,进一步提高了加热器具在使用时的整体的稳定性,同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其中一个所述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另外三个所述支脚为固定支脚;
或,其中两个所述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另外两个所述支脚为固定支脚;
或,其中三个所述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另外一个所述支脚为固定支脚。
通过这种配合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并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为至少五个,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面上,一部分所述支脚靠近所述壳体的外边缘设置,另一部分所述支脚靠近所述壳体的中心设置。通过设置支脚为至少五个,这样使得支脚之间的配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并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为五个,五个所述支脚包括四个所述固定支脚,以及一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
四个所述固定支脚均靠近所述壳体的外边缘设置,所述重力检测支脚靠近所述壳体的中心设置。通过这种配合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并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支脚为六个,六个所述支脚包括四个所述固定支脚,以及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
四个所述固定支脚均靠近所述壳体的外边缘设置,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靠近所述壳体的中心设置,通过设置支脚为六个,进一步提高支脚之间的配合灵活性。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分别位于所述加热面的重心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的投影的相对两侧。
如上所述的加热器具,可选的,所述加热器具为电磁炉或者电陶炉等。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中的支脚的剖面图;
图5a是图4中I部分的支脚第一种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5b是图4中I部分的支脚第二种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第一种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第二种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
图1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加热器具;
10-面板;
20-壳体;
201-腔体;
202-加热件;
203-控制器;
21-侧壁;
22-底壳;
221-通孔;
30-支脚;
31-固定支脚;
32-重力检测支脚;
321-弹性件;
322-支撑件;
3221-弹性支脚;
3222-支架;
323-顶杆;
40-电子感应装置;
401-接触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加热器具作为现代家庭中一种常用的烹饪器具,加热器具主要包括电磁炉和电陶炉等,其中,电磁炉是利用磁场感应涡流的加热原理,电流通过线圈并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接触到含有铁质的锅具底部时,产生无数的小涡流,锅具在涡流的作用下自行发热,产生的热量作用于锅内食物,电陶炉是一种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加热器具,利用红外线发热的技术原理,通过炉盘上的镍铬丝进行发热产生热量,在产生热量的同时发射出红外线。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陶炉为上述加热器具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电陶炉主要包括发热盘、微晶板、电控系统、温控系统和炉体等,发热盘由发热部分的铁铬发热片和绝热盘组成,电陶炉在发热时的表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600摄氏度,从而能够对锅具内的食材持续性进行加热。
电陶炉在正常使用时,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的加热面上,锅具吸收加热面上的温度,加热器具包括面板和壳体等,通常在壳体的外底面设置有重力感应器,其中,重力感应器可用于检测锅具中的食材重量,避免因锅具内食材过少而出现干烧的问题,然而,目前重力感应器设置在壳体的外底面上,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
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器具,通过设置至少三个支脚,其中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至少三个支脚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这样有助于提高加热器具整体的稳定性,并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其中一方面,本申请中的支脚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式的灵活性较高,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这样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以便在无锅状态时控制加热器具关闭,使得加热器具具有安全和节能的特点;再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对锅具内食材的重量检测,避免因锅具内食材过少而出现干烧的问题,从而确保加热器具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中的支脚的剖面图,图5a是图4中I部分的支脚第一种状态下的放大图,图5b是图4中I部分的支脚第二种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第一种状态下的侧视图,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第二种状态下的侧视图,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10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1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1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图1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结构的支脚的俯视图,图1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侧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器具100,加热器具100可以包括面板10、壳体20以及至少三个支脚30,其中至少一个支脚30为重力检测支脚32,面板10盖设在壳体20上,且与壳体20形成腔体201,腔体201内设置有加热件202,面板10包括加热面,支脚30设置在壳体20的外底面上,并且至少三个支脚30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中的重力检测支脚32的具体结构以及实现原理不做进一步限定,例如,本申请中的重力检测支脚32可以为机械压缩式的,也可以为电子感应式的,其中,当重力检测支脚32为机械压缩式的结构时,这样一方面通过重力检测支脚32的压缩量便可以准确识别加热器具100上为有锅状态或者无锅状态,以便在无锅状态时控制加热器具关闭,另一方面根据重力检测支脚32的压缩量可以对锅具内食材的重量进行检测,例如:重力检测支脚32的压缩量较大时,即锅具内放置的食材较多,重力检测支脚32的压缩量较小时,即锅具内放置的食材较少。
另外,本申请中的重力检测支脚32也可以为电子感应式的结构,即加热器具内设置有电控组件,重力检测支脚32在检测到加热器具自重(即无锅)状态和增加锅具(即有锅)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形变量,并将形变量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电控组件依据获取的电信号对重力检测支脚32所承受的重力大小进行判断,根据该重力的大小、变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上锅具内食材的重量检测。
其中,本实施例中,加热器具100可以包括三个支脚30,加热器具100可以包括四个支脚30,加热器具100也可以包括多个支脚30,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是包括至少三个支脚30,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支脚30为重力检测支脚32即可,示例性的,以设置三个支脚30为例进行说明,这样当加热器具100的加热面上没有放置锅具时,加热器具100具有自己本身的一个重心点(具体如图6a中A点位置所示),当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100的加热面上后,加热面根据锅具的实际摆放位置会形成一个新的重心点(具体如图6a中B点位置所示),新的重心点与加热器具100自身的重心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偏移量,同时,A点与B点两点之间可以形成环形区,该环形区具体如图6a中C处位置所示。
因此通过设置至少三个支脚30,其中至少一个支脚30为重力检测支脚32,并且至少三个支脚30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也就是说,只要三个支脚30能够将该环形区围住即可,这样三个支脚30能够构成三角分布,并且可以将新的重心点B与加热器具100自身的重心点A均包含在其中,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器具100整体的稳定性,并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重力检测支脚32上可以设置有电子感应装置40,重力检测支脚32内可以设置有弹性件321,其中,弹性件321用于感应到加热面上的压力而产生形变,电子感应装置40被配置为将弹性件321的形变量转化为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重力检测支脚32与电子感应装置40之间可以设置间隙,这样一方面当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100的加热面上时,能够确保重力检测支脚32与电子感应装置40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挤压,另一方面能够给重力检测支脚32提供足够的弹性复位空间,也就是说,重力检测支脚32可以不断的进行压缩与复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21可以为弹簧。
其中,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加热器具100在正常使用时,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100的加热面上,其中,当放置的锅具重量较轻时,也就是说,锅具自身的重量较轻,或者是,锅具内放置的食材较少,这样锅具对加热面产生的压力也相应较小,同时锅具会吸收加热面上的温度,以对食材进行加热,当弹性件321感应到加热面上的压力后会相应产生较小的形变量,即弹性件321会朝向远离电子感应装置40的一端进行压缩,电子感应装置40感应到弹性件321的形变后,将弹性件321的形变量转化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发送至加热器具100内的控制器203,控制器203接收到电信号后可以控制加热件202正常开启,从而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放置的锅具重量较重时,也就是说,锅具自身的重量较重,或者是,锅具内放置的食材较多,这样锅具对加热面产生的压力也相应较大,当弹性件321感应到加热面上的压力后会相应产生较大的形变量,电子感应装置40感应到弹性件321的形变后,将弹性件321的形变量转化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发送至加热器具100内的控制器203,控制器203接收到电信号后可以控制加热件202正常开启,从而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因此,本申请中提供的加热器具100,能够根据弹性件321的形变量判断出加热面上的锅具的重量。
其中,本实施例中,锅具从加热器具100的加热面上取下后,此时加热面上无任何压力,弹性件321在感应不到任何压力后开始复位,电子感应装置40感应到弹性件321的复位信号后,将该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发送至加热器具100内的控制器203,控制器203接收到电信号后控制加热组件关闭,从而能够避免当锅具从加热器具100上取下时,加热面上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状态,而容易破坏周围物体甚至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问题,因此本申请中提供的加热器具100,解决了目前的加热器具100无法准确判断加热面上是否放置锅具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于面板10、壳体20、支脚30及电子感应装置40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面板10、壳体20、支脚30及电子感应装置40的尺寸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加热器具100来具体设定,只要是通过自身的结构实现准确判断加热器具100上是否放置有锅具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因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加热器具100,通过设置至少三个支脚30,其中至少一个支脚30为重力检测支脚32,至少三个支脚30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这样有助于提高加热器具100整体的稳定性,并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其中一方面,本申请中的支脚30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式的灵活性较高,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支脚为重力检测支脚32,这样可以实现对加热器具100的锅具状态(比如无锅状态)检测,以便在无锅状态时控制加热器具100关闭,使得加热器具100具有安全和节能的特点;再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对锅具内食材的重量检测,避免因锅具内食材过少而出现干烧的问题,从而确保加热器具100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20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壁21和底壳22,面板10盖设在侧壁21上远离底壳22的一端,底壳22上可以设置有通孔221,这样重力检测支脚32和电子感应装置40在装配时,能够通过通孔221实现抵接(具体如图5a和图5b所示),从而便于实现重力检测支脚32与电子感应装置40之间的压缩与复位,其中,本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支脚30设置在壳体20的外底面上,并且重力检测支脚32的朝向电子感应装置40的一端从该通孔221中伸入至腔体201中,也就是说,重力检测支脚32的一端位于腔体201内,一端位于腔体201外,位于腔体201内的一端与电子感应装置40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如图5a所示),这样能够确保重力检测支脚32与电子感应装置40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挤压,另一方面能够在没有压力时,给重力检测支脚32提供足够的弹性复位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通孔221的尺寸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至少三个支脚30可以为重力检测支脚32,示例性的,可以设置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也可以设置四个重力检测支脚32,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当设置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时,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在壳体20的外底面的周缘上间隔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圆形的加热器具100,也可以适用于方形的加热器具100,还可以适用于其它形状的加热器具100,其中,以加热器具100为圆形状为例进行说明,将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间隔分布在壳体20的外底面的周缘上,也就是说,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分别处于外底面的周缘上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两两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能够围成环形区,加热面的重心在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环形区内。
其中,当设置四个重力检测支脚32时,以加热器具100为方形状为例进行说明,四个重力检测支脚32可以分布在壳体20的拐角处,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加热器具100的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6a至图15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固定支脚31,其中,重力检测支脚32的高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固定支脚31的高度,弹性件321设置在重力检测支脚32内,电子感应装置40设置在重力检测支脚32上,其中,设置固定支脚31的高度可以为H0,重力检测支脚32的高度可以为H1,这样当加热面上没有放置锅具时,H1大于或者等于H0,当放置较轻的锅具时,锅具对加热面产生的压力较小,此时H1仍然大于或者等于H0,但H1与H0之间会产生较小的行程落差,当放置较重的锅具时,锅具对加热面产生的压力较大,这样使得可变的H1可能会小于或者等于H0,因此,通过H1与H0之间的高度差,可以判断出加热面上的锅具的重量。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于固定支脚31和重力检测支脚32的排布方式以及排布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一方面能够提高加热器具100整体的稳定性,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即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固定支脚31和重力检测支脚32的具体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十种方式:
第一种可能实现的实现为,如图6a至图6c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四个固定支脚31和一个重力检测支脚32,其中,四个固定支脚31装配在底壳22的四个角上,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底壳22的外底面上,重力检测支脚32与相对位置的两个固定支脚31构成三角分布,这样可以将放置锅具时的重心点和无锅具时的重心点均包围在其中,提高加热器具100整体的稳定性,并起到对锅具稳定支撑的作用。
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7a和图7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四个固定支脚31和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四个固定支脚31装配在底壳22的四个角上,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底壳22的外底面上;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8a和8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三个固定支脚31和一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三个固定支脚31装配在底壳22的三个角上,重力检测支脚32设置在底壳22的外底面上。
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9a和9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两个固定支脚31和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且两个固定支脚31和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均装配在底壳22的四个角上;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两个固定支脚31和一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两个固定支脚31装配在底壳22的两个角上,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两个固定支脚31相对位置的底壳22的外底面上。
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一个固定支脚31和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且一个固定支脚31和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均装配在底壳22的四个角上;第七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一个固定支脚31和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底壳22的两个角上,一个固定支脚31装配在与两个弹性支脚相对位置的底壳22的边上。
第八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四个重力检测支脚32,且四个重力检测支脚32均装配在底壳22的四个角上;第九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4a和图14b所示,支脚30可以包括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其中两个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底壳22的两个角上,另一个重力检测支脚32装配在与两个弹性支脚相对位置的底壳22的边上;第十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支脚30包括三个重力检测支脚3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固定支脚31和重力检测支脚32的排布方式以及排布数量包括但并不限于上述十种实现方式。通过上述多种排布方式以及排布数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比较固定,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台面,灵活性较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重力检测支脚32还可以包括支撑件322和顶杆323,其中,支撑件322套设在弹性件321的外部,弹性件321套设在顶杆323的外部,顶杆323的根部穿设支撑件322,顶杆323的端部靠近电子感应装置40,通过设置支撑件322,一方面支撑件322能够对加热器具100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弹性件321可以在支撑件322内进行往复的压缩或者复位,另外,通过设置顶杆323,这样当锅具放置在加热面上时,电子感应装置40向下移动并与顶杆323的端部相互挤压,同时,顶杆323的根部穿设支撑件322,这样便于实现顶杆323的往复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支撑件322可以包括弹性支脚3221和支架3222,支架3222的一端抵在底壳22上,支架3222的另一端伸入弹性支脚3221内,弹性件321位于弹性支脚3221与支架3222之间,这样当锅具放置在加热面上时,电子感应装置40受到压力向下移动,电子感应装置40挤压顶杆323的端部,同时弹性件321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弹性支脚3221,弹性支脚3221能够对加热器具100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弹性支脚3221能够在受到不同的压力时产生不同的压缩量,另外,通过设置支架3222,一方面支架3222的一端抵在底壳22上,能够对弹性件321起到限位的作用,另一方面支架3222的另一端伸入弹性支脚3221内,这样支架3222与弹性支脚3221之间可以形成压缩空间,弹性件321在该压缩空间内进行往复压缩与复位。
其中,本实施例中,弹性支脚3221可以为弹性伸缩式或者弹性应变式,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弹性伸缩式中会包含形变量较大的弹性件321,用来产生较大行程,该监测装置相对简单,并且精度要求低,成本低廉;弹性应变式中包含形变量较小的弹性件321,用来产生较小行程,该监测装置相对精密,成本较高,但加热器具100在使用时整体会比较稳定,受到锅具的重力以及其他外力的冲击力时晃动量小。
进一步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电子感应装置40靠近顶杆323的端部处设置有接触触点401,这样当加热面上无锅具时,接触触点401与顶杆323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此时弹性件321处于正常状态(具体如图5a所示),当锅具放置在加热面上时,电子感应装置40受到压力向下移动,接触触点401挤压顶杆323的端部,同时弹性件321受到挤压产生形变(具体如图5b所示),因此,通过设置接触触点401,能够在受力时挤压顶杆323的端部,不受力时与顶杆323的端部保持一定间隙,从而便于弹性件321在支撑件322内往复移动。
进一步的,电子感应装置40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接收器和发送器电性连接,这样电子感应装置40与重力检测支脚32在装配使用时,重力检测支脚32中的弹性件321用于感应加热面上的压力而产生形变,接收器感应到弹性件321的形变后,接收弹性件321的形变量,并将形变量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器将电信号发送至加热器具100内的控制器203,从而控制加热件202的开启或者关闭。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限位件(未示出),限位件设置在弹性件321与弹性支脚3221之间,通过设置限位件,这样当放置的锅具重量较重时,弹性件321会产生较大的压缩位移,限位件能够从与支架3222相对的一侧对弹性件321进行限位,从而避免当弹性件321变形量过大时而导致加热器具100不稳定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限位件的形状和尺寸等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复位装置,其中,复位装置可以设置在重力检测支脚32中,复位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电子感应装置40中,或者,复位装置还可以同时设置重力检测支脚32和电子感应装置40中,通过设置复位装置,这样锅具从加热面上取下时,重力检测支脚32与电子感应装置40可以及时复位,从而完成检测。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3,控制器203设置在加热器具100内,控制器203与电子感应装置40电性连接,这样当控制器203接收到发送器发出的电信号后,控制器203可以控制加热组件的开启或者关闭。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加热器具100可以为电磁炉或者电陶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10)、壳体(20)及至少三个支脚(30),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脚(30)为重力检测支脚(32),所述面板(10)盖设在所述壳体(20)上,且与所述壳体(20)形成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设置有加热件(202),所述面板(10)包括加热面,所述支脚(30)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外底面上;
至少三个所述支脚(30)围成环形区,所述加热面的重心在所述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环形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在所述壳体(20)的外底面的周缘上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均为重力检测支脚(32),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均靠近所述壳体(20)的外边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为方形,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为四个,四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位于所述壳体(20)的拐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包括固定支脚(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为三个;
其中一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另外两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固定支脚(31);
或,其中两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另外一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固定支脚(3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为四个,所有所述支脚(30)均靠近所述壳体(20)的外边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另外三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固定支脚(31);
或,其中两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另外两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固定支脚(31);
或,其中三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另外一个所述支脚(30)为所述固定支脚(3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为至少五个,在所述壳体(20)的外底面上,一部分所述支脚(30)靠近所述壳体(20)的外边缘设置,另一部分所述支脚(30)靠近所述壳体(20)的中心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为五个,五个所述支脚(30)包括四个所述固定支脚(31),以及一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
四个所述固定支脚(31)均靠近所述壳体(20)的外边缘设置,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靠近所述壳体(20)的中心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30)为六个,六个所述支脚(30)包括四个所述固定支脚(31),以及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
四个所述固定支脚(31)均靠近所述壳体(20)的外边缘设置,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靠近所述壳体(20)的中心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重力检测支脚(32)分别位于所述加热面的重心在所述壳体(20)的底面上的投影的相对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为电磁炉或者电陶炉。
CN202120918594.XU 2021-04-29 2021-04-29 加热器具 Active CN216628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8594.XU CN216628250U (zh) 2021-04-29 2021-04-29 加热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8594.XU CN216628250U (zh) 2021-04-29 2021-04-29 加热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8250U true CN216628250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3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18594.XU Active CN216628250U (zh) 2021-04-29 2021-04-29 加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8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091557A1 (zh) 电磁式烧烤炉
CN100385219C (zh) 一种电压力锅的压力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CN209068560U (zh) 一种离火自动保护燃气灶
CN110859499A (zh) 一种包含合盖安全保护联动组件的厨房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CN216628250U (zh) 加热器具
CN211380765U (zh) 一种包含合盖安全保护联动组件的厨房器具
CN100394525C (zh) 电饭煲全自动限温中心开关
CN108954402B (zh) 防干烧灶具
KR200464974Y1 (ko) 화구 크기 조절이 가능한 전기 레인지
CN217274313U (zh) 灶具
CN212132545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的加热机构
CN215062248U (zh) 加热器具
CN108006711B (zh) 燃气炉具温度传感器
CN215112780U (zh) 烹饪器具
CN208170456U (zh) 电磁烹饪套装
CN202587415U (zh) 一种加热装置
CN212394564U (zh) 烹饪器具
CN219264376U (zh) 电磁感应加热的智能烹饪器具
CN2867567Y (zh) 电饭煲全自动限温中心开关
CN215959357U (zh) 设有进出风口的烹饪器具
CN2159168Y (zh) 自动全能电熟锅
KR20140131757A (ko) 조리용기 가열부가 별도로 구성된 전기그릴
CN205162758U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嵌入式炊具
CN220379751U (zh) 电磁灶的称重模块设置结构
CN214284438U (zh) 一种具有升降发热盘的电热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