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061U - 一体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061U
CN216620061U CN202123040366.6U CN202123040366U CN216620061U CN 216620061 U CN216620061 U CN 216620061U CN 202123040366 U CN202123040366 U CN 202123040366U CN 216620061 U CN216620061 U CN 216620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wind wheel
duc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403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航
谢鹏
刘发申
李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403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风道座,风道座设在机壳内;风道盖,风道盖设在机壳内,风道盖设于风道座,风道盖与风道座配合以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风道分别与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一风轮,第一风轮设于第一风道内,第一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风道座和/或风道盖;第二风轮,第二风轮设于第二风道内,第二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风道座和/或风道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安装方便,稳定性好,工作噪音小,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Description

一体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是一体化小壳体机型,其内部空间非常紧凑,通常采用拼凑及堆叠式设计进行固定安装,整体结构较为复杂,装配效率低,一致性差,可靠性低,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一体式空调器,所述风道模块结构简单,整体结构稳定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风道座,所述风道座设在所述机壳内;风道盖,所述风道盖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盖设于所述风道座,所述风道盖与所述风道座配合以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座和/或所述风道盖;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座和/或所述风道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通过风道座和风道盖配合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更加方便地安装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零部件少,装配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好,工作噪音小;且通过设置风道座和风道盖,即可形成空调器整体骨架,安装风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所述风道座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二风轮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第一风道板,所述第一风道板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一风道板向靠近所述风道盖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板与所述风道盖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盖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以安装所述第一风轮,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以安装所述第二风轮;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二风道板与所述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二风道板与所述风道座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舌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蜗舌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蜗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一框架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舌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蜗舌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蜗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风道盖中的一个具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风道盖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槽插接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插槽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板的内边沿,且所述第一插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板和/或所述第二框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板的背离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具有用于安装保温件的安装凹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示第一风道板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形成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风轮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端,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风轮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座与所述风道盖之间还限定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风轮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轮的上端,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风轮转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座与所述风道盖之间还限定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所述风道座为一体成型件,所述风道盖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贯流风轮,且所述第一风轮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风轮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座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座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盖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盖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述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第一风道101,第二风道102,第一安装腔103,第二安装腔104,空调器200,第一进风口201,第一出风口202,第二进风口203,第二出风口204,
风道座10,第一框架11,第一纵向段111,第一横向段112,第一风道板12,第一安装部131,第二安装部132,第一蜗舌14,第一加强筋15,第一插槽16,安装凹部17,保温件171,第一端板18,第二插接部19,
风道盖20,第二框架21,第二纵向段211,第二横向段212,加强段213,第二风道板22,第三安装部231,第四安装部232,第二蜗舌24,第一插接部26,第二端板27,第二插槽28,
第一风轮30,第二风轮40,第一电机50,第二电机60,第一外罩壳71,第二外罩壳72,底座73,第一换热器74,第二换热器7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这里的一体式空调器200可以为窗式空调器、移动空调、台式空调等。
如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包括:机壳、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机壳具有第一进风口201、第一出风口202、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均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盖20设置在风道座10上,风道盖20与风道座10配合以限定出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第一风道101与第一出风口202和第一进风口201连通,第二风道102与第二出风口204和第二进风口203连通,即第一进风口201进入的风通入第一风道101,并通过第一出风口202流出,第二进风口203进入的风通入第二风道102,并通过第二出风口204流出,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是两个完全隔开的风道,两者不连通。
一体式空调器200还具有风轮,风轮具有两个,即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第一风轮30设置在第一风道101内,第一风轮30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风道座10上,或者第一风轮30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风道盖20上,第一风轮30的两端同时支撑在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上,且第一风轮30可以在第一风道101内沿轴线旋转;第二风轮40设置在第二风道102内,第二风轮40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风道座10上,或者第二风轮40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风道盖20上,第二风轮40的两端同时支撑在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上,且第一风轮30可以在第二风道102内沿轴线旋转。
现有技术中,风轮的两端支撑在不同的零件上,不同的零件拼凑组合装配,导致风轮两端容易不同轴,导致整机振动大,且多零件装配导致生产效率低,可靠性差,而在本申请中,风轮可以支撑在风道座10或风道盖20上,使得风轮的两端可以支撑在同一个零件上,再通过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的配合,将风轮固定在对应的风道内,使风轮两端实现较好的同轴度,可以降低振动噪音,且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生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通过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配合限定出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更加方便地安装在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内,零部件少,装配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好,工作噪音小;且通过设置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即可形成空调器整体骨架,安装风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101可以与室外空气相连通,例如第一风道101位于室外侧以直接与室外空气连通,或者第一风道101通过管路与室外空气连通,第二风道102可以与室内相连通,即该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组成的模块是可以与外界以及室内同时进行进出风的,进第一风轮30可用于室外侧的风的导流,实现室外侧的进出风,第二风轮40用于室内侧的风的导流,实现室内侧的进出风,而可以实现室外换热以及室内换热。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可以同时集成室外侧的进出风功能和室内侧的进出风功能,完成整体式空调的室内和室外换热功能;通过设置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即可形成整体骨架,安装风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道座10包括:第一框架11和第一风道板12,第一框架11具有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32,第一风轮30可以与第一安装部131配合,第二风轮40与第二安装部132配合,这里的配合可以是通过端部外套轴承固定在第一安装部131上,也可以是插接配合、间隙配合等,实现第一风轮30在风道座10上的安装,例如,第一安装部131形成支撑台,第一风轮30的一端端部可以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撑台上,第一安装部131可以形成安装孔,第一风轮30的另一端穿设安装孔与驱动件连接,以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对应地,第二安装部132可以与第一安装部131结构形态相同,以实现第二风轮40的固定安装;第一风道板12的外侧与第一框架11连接,第一风道板12的内侧向靠近风道盖20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风道板12可以与风道盖20之间限定出第二风道102。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安装部131可以具有两个,第一安装部131可以对应第一风轮30的两端设置,第一风轮3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安装部131上,第一风轮30两端与第一安装部131的配合形式可以不同;第二安装部132可以具有两个,第二风轮4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部132上,第二风轮40两端与第二安装部132的配合形式可以不同。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道板12的朝向第二风道102的一侧形成弧面,由此便于第一风道板12与风道盖20配合形成适于气体流动的第二风道102,第二风道102壁面光滑,便于实现良好的导风性能。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道板12具有安装凹部17,安装凹部17设置在第一风道板12的背离第二风道102的一侧,保温件171可以安装在安装凹部17内,这里的保温件171可以为风道泡沫,通过在第一风道板12上设置凹陷的安装凹部17,可以实现保温件171的定位安装,进而可以使得保温件171与第一风轮30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即保温件171与第一风轮30的间隙一致性好,可以避免性能和噪音波动,使得产品输出质量更稳定。
如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包括:第二框架21和第二风道板22,第二框架21具有第三安装部231和第四安装部232,第三安装部231与第一安装部131相配合,第四安装部232与第二安装部132相配合,这里的配合方式可以为抵接、紧固件连接等,第一风轮30的端部可以安装在第三安装部231与第一安装部131之间,第二风轮40的端部可以安装在第四安装部232与第二安装部132之间,实现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在风道盖20上的安装,具体而言,第三安装部231形成支撑台,第一安装部131同样形成支撑台,两个支撑台配合形成环形支撑台,第一风轮30的一端端部可以通过轴承安装在环形支撑台上,第一安装部131形成安装孔,第三安装部231对应形成安装孔,两个安装孔配合形成一个圆孔,第一风轮30的另一端穿设圆孔与驱动件连接,以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对应地,第三安装部232可以与第三安装部231结构形态相同,以实现第二风轮40的固定安装;第二风道板22与第二框架21相连接,第二风道板22可以与风道座10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101。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三安装部231可以具有两个,第三安装部231可以对应第一风轮30的两端设置,第一风轮3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三安装部231上,第一风轮30两端与第三安装部231的配合形式可以不同;第四安装部232可以具有两个,第二风轮4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四安装部232上,第二风轮40两端与第四安装部232的配合形式可以不同。
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风道板22的朝向第一风道101的一侧形成弧面,由此便于第二风道板22与风道座10配合形成适于气体流动的第一风道101,第一风道101壁面光滑,便于实现良好的导风性能。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座10还包括第一蜗舌14,第一蜗舌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轮30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相同,第一蜗舌1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框架11的两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蜗舌14可以一体成型在风道座10上,实现了一体化蜗舌,一体化蜗舌可以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由于第一风轮30可以稳定安装在风道座10内,因而可以使得第一蜗舌14与第一风轮30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即第一蜗舌14与第一风轮30的间隙一致性好,可以避免性能和噪音波动,使得产品输出质量更稳定。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座1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15,第一加强筋15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加强筋15的一端第一蜗舌14连接,第一加强筋15的另一端与第一框架11连接,第一加强筋15可以包括沿竖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由此在不影响第一风道101进出风的情况下,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降低风道噪音。当然,第一加强筋1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蜗舌14和第一风道板12之间,第一加强筋15的两端也可以分别与第一蜗舌14和第一风道板12连接,以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降低风道噪音。
如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框架11包括第一纵向段111和第一横向段112,第一安装部131设置在第一横向段112上,第一纵向段112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风道板12的外侧与一个第一纵向段112连接,第一蜗舌14临近另一个第一纵向段112设置,且第一蜗舌14与第一纵向段112通过第一加强筋15连接,第一蜗舌14与第一风道板12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15沿横向延伸,第一加强筋15可以包括沿竖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由此在不影响第一风道101进出风的情况下,提高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风道座10可以拆分两个零件,例如风道座10包括第一蜗舌14以及一体成型的第一框架11和第一风道板12,第一蜗舌14与第一框架1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风道座10整体,在又一些示例中,风道座10可以拆分三个零件,例如风道座10包括第一蜗舌14、第一框架11和第一风道板12,第一风道板12与第一框架11固定连接,第一蜗舌14与与第一框架11固定连接,形成风道座10整体。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还包括第二蜗舌24,第二蜗舌2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轮40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相同,第二蜗舌2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框架21的两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蜗舌24可以一体成型在风道盖20上,实现了一体化蜗舌,一体化蜗舌可以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由于第二风轮40可以稳定安装在风道盖20内,因而可以使得第二蜗舌24与第二风轮40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即第二蜗舌24与第二风轮40的间隙一致性好,可以避免性能和噪音波动,使得产品输出质量更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可以拆分两个零件,例如风道盖20包括第二蜗舌24以及一体成型的第二框架21和第二风道板22,第二蜗舌24与第二框架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风道盖20整体,在又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可以拆分三个零件,例如风道盖20包括第二蜗舌24、第二框架21和第二风道板22,第二风道板22与第二框架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蜗舌24与第二框架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风道盖20整体。
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道板12具有第一插槽16,风道盖20具有第一插接部26,通过第一插接部26插接至第一插槽16内,可以实现第一风道板12与风道盖20的配合,且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第二风道102与第一风道101连通而漏风。
当然,也可以在第一风道板12上设置第一插接部26,在风道盖20上设置第一插槽16,通过第一插接部26与第一插槽16插接配合,实现第一风道板12与风道盖20的密封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插槽16设置在第一风道板12的内侧边沿,第一插槽16沿竖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即第一风道板12的靠近风道盖20的一侧边沿,由此便于风道盖20上的第一插接部26与第一插槽16插接配合,具体地,第一风道板12的一部分向内凹陷,从而在第一风道板12的外侧形成安装凹部17,在第一风道板12的内侧形成凸部,凸部的靠近第一风道板12内边沿的一侧边与第一风道板12之间限定出第一插槽16,也就是说,随着安装凹部17的成型,同时限定出了第一插槽16,制造工艺简单,在第一插接部26插接至第一插槽16内时,第一插接部26可以与凸部的侧边抵接,既保证了配合处的密封性,又可以提高结构强度,避免晃动异响等。
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具有第一插接部26,第一插接部26可以与风道座10插接配合,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第二风道102与第一风道101连通而漏风,其中,第一插接部26可以设置在第二框架21上,第一插接部2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风道板22上,第一插接部2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风道板22和第二框架21的连接处,以提高第一插接部26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插接部26形成插接块,采用块状结构可以提高第一插接部26的结构强度,提高连接处的稳定性,且块状结构可以通过多边配合的方式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框架21包括第二纵向段211、第二横向段212和多个加强段213,加强段213可以提高整体结构强度。第二风道板2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横向段212连接,第三安装部231形成在第二横向段212上,第二纵向段211沿竖直方向延伸,位于第二框架21中部的第二纵向段211形成弧形,第二风道板21通过至少一个加强段213与该第二纵向段211连接,该部分加强段213沿竖向延伸,且该部分围设形成第一插接部26,在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配合时,第一插接部26插接至第一插槽16内,加强段213和第二风道板21可以分别与第一插槽16的两个侧壁抵接,在实现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装配,同时实现第二风道102与第一风道101的相对密封,避免两风道连通漏风,且通过插槽配合的方式,可以消除制造装配中的尺寸偏差,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中的一个具有第二插接部19,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插槽28,通过第二插槽28和第二插接部19插接配合,可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第一风道101与一体式空调器200室内部分连通而向室内透风,同时影响换热效率。
如图5、7和图14所示,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二插槽28形成在风道盖20的侧边缘,第二插槽28形成开口朝向第一风道的插槽,第二插接部19形成在风道座10的边缘处,且第二插接部19形成板状结构,例如,风道座10的第一框架11的边缘的框架板即可形成第二插接部19,在风道盖20与风道座10装配时,第一框架11边缘的框架板可以插接至风道盖20边缘的第二插槽28内,在实现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装配的同时,实现风道的相对密封,且通过插槽配合的方式,可以消除制造装配中的尺寸偏差,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
此外,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中的一个上还设有安装柱,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中的一个上还设有安装凸耳,安装凸耳具有安装孔,安装孔和安装柱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一体式空调器200还包括第一电机50,第一电机50与第一风轮30连接,第一电机50用于驱动第一风轮30转动,其中,第一风轮30沿竖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电机50设置在第一风轮30的上端。对应地,一体式空调器200还包括第二电机60,第二电机60与第二风轮40连接,第二电机60用于驱动第二风轮40转动,其中,第二风轮40沿竖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第第二电机60设置在第二风轮40的上端。这里的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可以为贯流风轮。
相关技术中,驱动风轮转动的电机通常设置在风轮的下部,然而这种结构在打水布水等作用下容易导致电机轴容易进水,进而影响了电机的寿命,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装配方式,将电机装配在风轮的上部,由此可以解决电机容易进水的隐患,提升了产品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与风道座10之间还限定有第一安装腔103,第一安装腔103与第一风道101相连通,第一电机50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03内,也就是说,第一电机50的安装部也直接形成在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上,电机的两端可以支撑在同一个零件上,再通过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的配合,将第一电机50固定在第一安装腔103内,可以降低振动噪音,且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生产;且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框架11的上端具有第一端板18,第一框架11的邻近第一端板18处具有第一安装部131,第一端板18与第一安装部131间隔布置,第一端板18与第一安装部131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腔103的一部分,可以对应地,第二框架21的上端具有第二端板27,第二框架21的邻近第二端板27处具有第三安装部231,第二端板27与第三安装部231间隔布置,第二端板27与第三安装部231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腔103的另一部分,在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装配时,将第一电机50固定在第一安装腔103内,安装方便,结构稳定。
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风道盖20与风道座10之间还限定有第二安装腔104,第二安装腔104与第二风道102相连通,第二电机60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04内,也就是说,第二电机60的安装部也直接形成在风道座10和风道盖20上,电机的两端可以支撑在同一个零件上,再通过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的配合,将第二电机60固定在第二安装腔104内,可以降低振动噪音,且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生产;且整体一致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框架11的上端具有第一端板18,第一框架11的邻近第一端板18处具有第一安装部131,第一端板18与第一安装部131间隔布置,第一端板18与第一安装部131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腔104的一部分,可以对应地,第二框架21的上端具有第二端板27,第二框架21的邻近第二端板27处具有第三安装部231,第二端板27与第三安装部231间隔布置,第二端板27与第三安装部231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腔104的另一部分,在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装配时,将第二电机60固定在第二安装腔104内,安装方便,结构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道座1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风道座10具有第一蜗舌14,风道盖20同样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风道盖20具有第二蜗舌24,风道盖20与风道座10配合,限定出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以及第一安装腔103和第二安装腔104,也就是说,风道座10上设置有一体化的室第一风道蜗舌,风道盖20上设置有一体化的室第二风道蜗舌,第一风道101用于安装第一风轮30,第二风道102用于安装第二风轮40,在装配时,先摆放好风道座10,将第一电机50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03内,将第二电机60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04内,再将第一风轮30安装在风道座10上第一风道101的位置,第二风轮40安装在风道座10上第二风道102对应的位置,再将风道盖20安装在风道座10上,从而可以完成预装,整个装配过程不需要翻动风道零件,操作方便,即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可以使得整个结构简单,易生产操作,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生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风道101沿竖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风道102沿竖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根据换热能力及风量的需要,第一风道101与第二风道102的长度不相同,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1的长度大于第二风道102的长度,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为贯流风轮,贯流风轮的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风轮30的长度大于第二风轮40的长度,第一风道101设置较长的第一风轮30,第二风道102设置较短的第二风轮40,第二风轮40的上端与第一风轮40的上端平齐,第二风轮40的下方的空间可以安装其它功能部件,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风道101具有更高的风量,满足换热能力和风量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装配成型的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可以作为一体式空调器200的整机支撑骨架,用于对其它功能部件和外观部件进行支撑固定,使整机装配更加稳定可靠,具体而言,在风道座10与风道盖20装配完成后,形成内外侧风道,进而可以在风道座10外侧装配第一换热器74,在风道盖20外侧装配第二换热器75,从而可以形成内外侧换热系统,可选地,第一换热器74可以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75可以为蒸发器。
机壳包括第一外罩壳71和第二外罩壳72,第一外罩壳71上具有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一出风口202,第二外罩壳72上具有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装配成型的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可以贯通整个一体式空调器200的顶部和底部,形成一体式空调器200的整机支撑骨架,在一体式空调器200装配时,风道盖20和风道座10预先装配成型,再将装配成型的模块安装在底座73上,第一换热器74和第二换热器75安装在装配成型的模块上,在第二风轮40下方安装其他功能部件,最后将第一外罩壳71和第二外罩壳72罩设在外侧,构成整个一体式空调器200。其中,一体式空调器200可以为窗式空调器,一体式空调器200的一部分安装在室外,位于室外的部分具有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一出风口202,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一出风口202分别与第一风道101连通,一体式空调器200的一部分安装在室内,位于室内的部分具有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4分别与的第二风道102连通。
如图14所示,第一换热器74与第一风轮30形成外侧换热系统,第二换热器75与第二风轮40形成内侧换热系统,在第一风轮30的作用下,风场从第一进风口201进入,通过第一换热器74进行换热,再通过第一出风口202流出,第二风轮40的作用下,风场从第二进风口203进入,通过第二换热器75进行换热,再通过第二出风口204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实现了第二风道102、第一风道101的一体化,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提高整机可靠性,可以降低噪音,实现舒适性的改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前景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其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以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风道座,所述风道座设在所述机壳内;
风道盖,所述风道盖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盖设于所述风道座,所述风道盖与所述风道座配合以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座和/或所述风道盖;
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风轮的每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风道座和/或所述风道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座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风轮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二风轮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
第一风道板,所述第一风道板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一风道板向靠近所述风道盖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板与所述风道盖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盖包括: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以安装所述第一风轮,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以安装所述第二风轮;
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二风道板与所述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二风道板与所述风道座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舌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蜗舌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蜗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一框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舌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蜗舌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蜗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风道盖中的一个具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风道盖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槽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板的内边沿,且所述第一插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板和/或所述第二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的背离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具有用于安装保温件的安装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示第一风道板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形成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风轮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端,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风轮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座与所述风道盖之间还限定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风轮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轮的上端,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风轮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座与所述风道盖之间还限定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座为一体成型件,所述风道盖为一体成型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贯流风轮,且所述第一风轮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风轮的长度。
CN202123040366.6U 2021-12-03 2021-12-03 一体式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0366.6U CN21662006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体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40366.6U CN21662006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体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061U true CN216620061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2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40366.6U Active CN216620061U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体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4566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1628320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6620061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11059627A (zh) 挂墙式空调柜机
CN108224567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2227362U (zh) 风道装置及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3091138A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风道结构的加工系统
CN116221839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2005942U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53424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634669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011641U (zh) 整体式空调
CN218653712U (zh) 一种家用制氧机
CN219454221U (zh) 一种分体式风道结构及风管机
CN112833544B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及其送风结构
CN215490329U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
CN219572081U (zh) 空调器
CN220103327U (zh) 一种新风设备
CN219605651U (zh) 一种离心柜式风机的蜗壳
CN218296120U (zh) 空调风道及空调器
CN214249831U (zh) 空调辅助风道组件
CN220524348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408U (zh) 后壳部件及空调器
CN218154519U (zh) 用于穿墙式空调机的隔板组件、穿墙式空调机
CN217737358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