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1306U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61306U CN216561306U CN202122497243.9U CN202122497243U CN216561306U CN 216561306 U CN216561306 U CN 216561306U CN 202122497243 U CN202122497243 U CN 202122497243U CN 216561306 U CN216561306 U CN 216561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mp beads
- plate
- reflecting
- backlight module
- type back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板上设有反射板、扩散板及光源,反射板及扩散板围成一腔室,光源伸入腔室中,光源包括PCB及多个在PCB上间隔设置的灯珠,PCB与背板固定连接,反射板上设有供灯珠穿过的通孔,PCB上具有至少两组灯珠,每组灯珠包括相邻的两个灯珠,其中一组灯珠之间的间隔大于另一组灯珠之间的间隔,扩散板的靠近反射板的一面具有多个第一网点,扩散板上任意区域中第一网点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光源的光照强度成正比。还公开了显示器,包括显示屏,还包括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显示屏与背板固定连接。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整体亮度均匀,有效避免出现暗角,提升了显示器的画面效果,利于用户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具有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一般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其中具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具有更加细腻逼真的画面,并且色彩和明暗对比更加优秀,广受消费者青睐。
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背板,背板上安装有反射板、扩散板及光源,反射板与扩散板之间具一定的空间且光源伸入反射板与扩散板之间,光线从光源发出后经反射板反射后再通过扩散板均匀地射出。由于受到光源在扩散板上的排列方式的影响,液晶显示器显示面的亮度并不均匀,特别是液晶显示器的四角由于距离光源较远会形成暗角,导致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显示器画面效果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具有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反射板、扩散板及光源,所述反射板及所述扩散板围成一腔室,所述光源伸入所述腔室中,所述光源包括PCB及多个在所述PCB上间隔设置的灯珠,所述PCB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反射板上设有供所述灯珠穿过的通孔,所述PCB上具有至少两组所述灯珠,每组所述灯珠包括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其中一组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隔大于另一组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隔,所述扩散板的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面具有多个第一网点,所述扩散板上任意区域中所述第一网点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所述光源的光照强度成正比。
进一步的,所述PCB呈折线形,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PCB呈C字型,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点的直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点的直径为0.15mm-0.30m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面具有第二网点,所述第二网点环绕所述通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片及四片反射侧片,所述反射片呈矩形,四片所述反射侧片依次首尾相连并与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反射侧片与所述反射片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的,任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反射侧片上分别具有多个凸出的反射切线,多个所述反射切线平行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切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任意一个所述反射侧片上的所述反射切线与所述反射片与该所述反射侧片相连的侧边平行。
进一步的,四个所述反射侧片上分别具有所述反射切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显示器,包括显示屏,还包括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器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背板上的反射板、扩散板、光源等组件,其中光源包括固定在背板上的PCB及多个设置在PCB上的灯珠,每个PCB 上的灯珠分为至少两组且每组灯珠包括相邻的两个灯珠,其中一组灯珠之间的间隔大于另一组灯珠之间的间隔,以通过灯珠在背板上的排列使灯珠发出的光线均匀的到达显示器显示区域的各个位置,并在扩散板上设置第一网点,扩散板上任意区域中第一网点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光源照射的强度成正比,以通过第一网点遮蔽光照强度高的区域,进而通过第一网点的疏密程度调整显示器显示区域各部分的亮暗程度,使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整体亮度均匀,有效避免出现暗角,进而提升显示器的画面效果,利于用户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显示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显示器中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显示器中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显示器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背板;2、反射板;21、通孔;22、第二网点;23、反射片;24、反射侧片;25、反射切线;3、扩散板;31、第一网点;4、光源;41、PCB;42、灯珠;5、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6,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板1上设有反射板2、扩散板3及光源4,所述反射板2及所述扩散板3围成一腔室,所述光源4伸入所述腔室中,所述光源4包括PCB41及多个在所述PCB41上间隔设置的灯珠42,所述PCB41与所述背板1固定连接,所述反射板2上设有供所述灯珠42穿过的通孔21,所述PCB41上具有至少两组所述灯珠42,每组所述灯珠42包括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42,其中一组所述灯珠42之间的间隔大于另一组所述灯珠42之间的间隔,所述扩散板3的靠近所述反射板2的一面具有多个第一网点31,所述扩散板3上任意区域中所述第一网点31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所述光源4的光照强度成正比。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整体亮度均匀,有效避免出现暗角,提升了显示器的画面效果,利于用户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PCB41呈折线形,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将PCB41设置为折线形并将多个灯珠42间隔设置在 PCB41上,以通过对PCB41的形状进行设计改变灯珠42在背板1上的位置,使灯珠42发出的光线能够到达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的各个位置,特别是显示区域的四角,防止出现暗角。
进一步的,所述PCB41呈C字型,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将PCB41设置为C字形并将多个灯珠42间隔设置在 PCB41上,通过对PCB41的形状进行设计改变灯珠42在背板1上的布局,使灯珠42发出的光线能够到达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的各个位置,特别是显示区域的四角,防止出现暗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点31的直径相等。
由上述描述可知,将第一网点31的直径设置为相等以便于在扩散板3上成型第一网点3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点31的直径为0.15mm-0.30m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板2靠近所述扩散板3的一面具有第二网点22,所述第二网点22环绕所述通孔21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反射板2上设置第二网点22吸收灯珠42发出的部分光线,以调节显示器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使显示区域整体亮按均衡。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板2包括反射片23及四片反射侧片24,所述反射片 23呈矩形,四片所述反射侧片24依次首尾相连并与所述反射片23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反射侧片24与所述反射片23的夹角为钝角。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反射片23的四周设置反射侧片24将灯珠4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3处,以将光线聚集。
进一步的,任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反射侧片24上分别具有多个凸出的反射切线25,多个所述反射切线25平行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切线25 之间的间距相等,任意一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上的所述反射切线25与所述反射片23与该所述反射侧片24相连的侧边平行。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任意相对的两个反射侧片24上设置反射切线25使光线被反射侧片24折射时过渡更加均匀,从而使显示器显示区域亮暗更加均衡。
进一步的,四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上分别具有所述反射切线25。
显示器,包括显示屏5,还包括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5与所述背板1固定连接。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显示器,包括显示屏5及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5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板1上设有反射板2、扩散板3及光源4,所述显示屏5与所述背板1固定连接且所述反射板 2、所述扩散板3及所述光源4均设置在所述背板1与所述显示屏5之间,其中所述反射板2与所述扩散板3围成一腔室,所述光源4伸入该腔室中,所述光源4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反射板2反射后到达所述扩散板3或直接从所述光源4 到达所述扩散板3,光线穿过所述扩散板3后均匀的射出,以提高所述显示屏5 的亮度并使所述显示屏5各个区域的亮度保持均匀。
请结合图2和图6,所述光源4包括PCB41及多个设置在所述PCB41上的灯珠42,所述PCB41固定在所述背板1上且所述反射板2上设有供所述灯珠42 穿过的通孔21,所述灯珠42在所述PCB41上沿所述PCB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将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42分为一组,所述PCB41上具有至少两组所述灯珠42,其中一组的两个所述灯珠42之间的间距大于另一组的两个所述灯珠 42之间的间距,即多个所述灯珠42在所述PCB41上不等距排列,以通过调整所述灯珠42在所述背板1上分布的位置使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线能够均匀的到达所述扩散板3的各个位置,确保所述显示屏5的亮度均匀,以避免所述显示屏5的四角出现暗角。所述灯珠42在所述背板1上分布的位置可通过光学模拟确定,以使所述灯珠42在所述背板1上的位置与所述显示屏5适配。
具体的,所述PCB41可设置为由多段直线连接而成的折线型或具有一定弧度的C字型,将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42分为一组,所述PCB41上设有至少两组所述灯珠42,其中一组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的两个所述灯珠4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即多个所述灯珠42在所述PCB41上交错设置,进而通过对所述PCB41的形状进行设计即可调整所述灯珠42在所述背板1上布局,同时所述反射板2上所述通孔21与所述灯珠42一一对应,以便于所述显示器设计制造及组装。
如图4所示,为了对穿过所述扩散板3的光线的亮度进行调整使所述显示屏5的亮度均匀,所述扩散板3靠近所述反射板2的一面具有用于阻碍光线的第一网点31,且所述扩散板3上任意区域内所述第一网点31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所述光源4光照的强度成正比,即所述扩散板3上受到所述光源4光照强度高的区域所述第一网点31的密度大,以降低该区域的亮度,所述扩散板3上受到所述光源4光照强度低的区域所述第一网点31的密度低或不设置所述第一网点31,以调整所述显示屏5各个位置的亮暗程度,使穿过所述光源4板到达所述显示屏5的光线在各个区域内的亮度均匀,从而提高所述显示器的画面效果。
详细的,所述扩散板3上全部的所述第一网点31的直径相同,进而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网点31在所述扩散板3上分布的密度即可方便的控制穿过所述扩散板3后的光线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一网点31的直径为0.15mm-0.30mm。所述第一网点31在所述扩散板3上分布的位置及密度可通过光学模拟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点31由黑色油墨及白色油墨混合后丝印于所述扩散板3的表面,其中黑色油墨与白色油墨的比例为1:1000至1:500,优选为 1.5:1000。
请参照图5,所述反射板2包括反射片23及四片反射侧片24,所述反射片 23呈矩形,四片所述反射侧片24依次首尾相连并且四片所述反射侧片24分别与所述反射片23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每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与所反射板2 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且所述通孔21均设置在所述反射片23上,进而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穿过所述扩散板3,其余部分经所述反射片23或所述反射侧片24反射后穿过所述扩散板3,以使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线汇聚至所述扩散板3,以减少能量损失。所述反射片23及所述反射侧片24上分别设有第二网点22,所述第二网点22环绕所述通孔21设置,所述第二网点22用于吸收部分光线以调节光线到达所述扩散板3前的亮度,进一步提高所述显示屏5亮度的均匀性。
具体的,至少两个相对的所述反射侧片24上设有凸出的反射切线25,每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上的所述反射切线25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反射切斜相互平行,且任意一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上的所述反射切线25与所述反射片23与该所述反射侧片24相连的侧边平行,以使从所述灯珠42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反射侧片24后被多个所述反射切线25分别向所述扩散板3反射,使光线被所述反射侧片24折射时过渡更加均匀,从而使所述显示屏5亮暗更加均衡。
优选的,四个所述反射侧片24上分别设有所述反射切线25,且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反射切线25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便于在所述反射侧片24上成型所述反射切线2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器采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及设置在背板上的反射板、扩散板及光源,光源包括PCB及设置在PCB上的多个灯珠,通过对PCB的形状及灯珠在PCB上的位置可对灯珠在背板上的布局进行设置,使灯珠发出的光线能够到达显示屏的各个区域并使各个区域的亮度均匀,避免显示屏的四角出现暗角,并且扩散板靠近光源的一面设有用于阻光的第一网点,并且扩散板上任意区域内第一网点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光源照射的强度成正比,以在亮度高的区域设置密度更大的第一网点阻碍光线穿过扩散板,以使穿过扩散板后的光线亮度均匀,有效提高显示屏画面的显示效果,使用户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反射板、扩散板及光源,所述反射板及所述扩散板围成一腔室,所述光源伸入所述腔室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PCB及多个在所述PCB上间隔设置的灯珠,所述PCB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反射板上设有供所述灯珠穿过的通孔,所述PCB上具有至少两组所述灯珠,每组所述灯珠包括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其中一组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隔大于另一组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隔,所述扩散板的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面具有多个第一网点,所述扩散板上任意区域中所述第一网点的密度与该区域受到所述光源的光照强度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呈折线形,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呈C字型,其中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另一组两个所述灯珠的中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点的直径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点的直径为0.15mm-0.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面具有第二网点,所述第二网点环绕所述通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片及四片反射侧片,所述反射片呈矩形,四片所述反射侧片依次首尾相连并与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反射侧片与所述反射片的夹角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反射侧片上分别具有多个凸出的反射切线,多个所述反射切线平行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反射切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任意一个所述反射侧片上的所述反射切线与所述反射片与该所述反射侧片相连的侧边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反射侧片上分别具有所述反射切线。
10.显示器,包括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97243.9U CN216561306U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97243.9U CN216561306U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61306U true CN216561306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5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97243.9U Active CN216561306U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61306U (zh) |
-
2021
- 2021-10-15 CN CN202122497243.9U patent/CN2165613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73315B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2059865B (zh) | 导光板及其印刷方法和背光模组 | |
WO2017036206A1 (zh) | 蓝光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 |
CN202629814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 | |
CN104930399B (zh) | 面发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419361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11204676A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8506106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4508351A (zh) | 照明装置和使用该照明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 | |
KR20110022934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1118348B (zh) | 背光模块及其散射模块 | |
CN216561306U (zh)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
CN112684636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9358451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
CN210072122U (zh) | 一种直下式反射模组 | |
KR20050121578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113189814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20160209571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16901242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7357086A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211856971U (zh) | 一种高光损耗的glgp | |
CN112684635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3718536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8761625B (zh) |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
KR20090119399A (ko) | 미세한 반사성 구슬이 분포된 백라이트용 광학 패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