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3245U -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3245U
CN216553245U CN202120554257.7U CN202120554257U CN216553245U CN 216553245 U CN216553245 U CN 216553245U CN 202120554257 U CN202120554257 U CN 202120554257U CN 216553245 U CN216553245 U CN 216553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piston rod
movable
fixed
fixed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542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朋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5542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3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3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3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两轮车停放器,第二施力部件采用第二反拉气弹簧,第二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中且第二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而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二线材、第二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二可动体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二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第二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二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二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二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与第二可动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耗材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停放自行车,人们开发设计了专门用于停放自行车的停放装置,相关的专利也有不少。比如,中国专利CN107575061B就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停放器。
配合图1至图7所示,该专利自行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10',其具有停车架11'以及第一可动体12',该停车架11'能够供自行车搭载,该第一可动体12'能够使所述停车架1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以筒状形态立起设置的支柱3'而升降,利用具有对未搭载自行车的空车状态的停车架11'和第一可动体12'的合计载荷进行牵引的功能的第一施力部件81',以始终朝上方拉动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升降部10'施力;第二升降部20',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10'的下方,具有能够沿所述支柱3'而与所述第一升降部10'一体地升降的第二可动体21',利用具有对以实车状态搭载于所述停车架11'的自行车和所述第二可动体21'的合计载荷进行牵引的功能的第二施力部件80',以始终朝上方拉动的方式对所述第二升降部20'施力;以及卡合部30U'和30L',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10'与第二升降部20'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柱3'而将所述第一升降部10'和第二升降部20'分别锁定,并且,在所述空车状态下,能够实现所述第一升降部10'的单独状态下的升降,在所述实车状态下,通过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10'以及第二升降部20'的抵接部压接而能够使二者在一体化的状态下进行升降。
上述结构为自行车停放器的常规结构设计,该专利自行车停放器的设计要点如下:
第一,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0'由配置于所述支柱3'的内部的气体弹簧构成,该气体弹簧的气缸80S'直接或者经由安装部件而间接地安装于所述支柱3',朝下突出而发挥牵引力的活塞杆80R'的前端部经由包括动滑轮8M'的绕挂传动机构8'而与所述第二可动体21'连接;
第二,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1'由作为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0'的气体弹簧分体地配置于所述支柱3'的内部的辅助气体弹簧构成,该辅助气体弹簧的辅助气缸81S'直接或者经由安装部件而间接地安装于所述支柱3',朝下突出而发挥牵引力的辅助活塞杆81R'的前端部经由辅助绕挂传动机构800'而与所述第一可动体12'连接,所述辅助绕挂传动机构800'包括作为与所述动滑轮8M'分体地设置的辅助动滑轮8N',是与所述绕挂传动机构8'分体地设置的其他绕挂传动机构;
第三,所述绕挂传动机构8'构成为: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柱3'的连结部件(线材8w')绕挂于在所述活塞杆80R'的前端部安装的所述动滑轮8M'以及在所述支柱3'安装的定滑轮8F',所述连结部件(线材8w')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体21';
第四,所述辅助绕挂传动机构800'构成为:作为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柱3'、且与所述连结部件(线材8w')分体地设置的其他连结部件的辅助连结部件(线材8x')绕挂于所述辅助动滑轮8N'以及辅助定滑轮8E',所述辅助动滑轮8N'安装于所述辅助活塞杆81R'的前端部,所述辅助定滑轮8E'是安装于所述支柱3'、且与所述定滑轮8F'分体地设置的其他定滑轮,所述辅助连结部件(线材8x')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可动体12';
第五,所述绕挂传动机构8'和所述辅助绕挂传动机构800'相对于沿着所述停车架1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11y'而左右分开、且在所述支柱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
第六,在俯视时,所述定滑轮8F'以及所述辅助定滑轮8E'的绕挂中心线8f'、8e'以在长度方向上以规定距离而分离的位置处与所述宽度中心线11y'分别交叉的方式倾斜配置,并且,绕挂于所述定滑轮8F'的所述连结部件(线材8w')从与所述宽度中心线11y'的交点下垂并到达所述第二可动体21',绕挂于所述辅助定滑轮8E'的所述辅助连结部件(线材8x')从与所述宽度中心线11y'的交点下垂并到达所述第一可动体12'。
分析CN107575061B专利自行车停放器,不难发现其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第一施力部件81'(辅助气体弹簧)的辅助活塞杆81R'和第二施力部件80'(气体弹簧)的活塞杆80R'都是朝下突出而发挥牵引力,在自然状态下,辅助活塞杆81R'从辅助气缸81S'中伸出,活塞杆80R'从气缸80S'中伸出,即辅助气体弹簧和气体弹簧采用的都是拉伸气弹簧。安装时,辅助气缸81S'和气缸80S'固定在支柱3'的上方,而辅助定滑轮8E'和定滑轮8F'位于支柱3'的顶部。
这样,辅助活塞杆81R'的前端是处于辅助定滑轮8E'的固定点和辅助气缸81S'的固定点之外,即辅助活塞杆81R'的前端始终是在两个固定点之外运动,不论辅助活塞杆81R'是从辅助气缸81S'伸出还是被拉回辅助气缸81S'中,都会因为线材8x'的拉力或者自身的伸出推力,而容易产生扭力,导致发生偏转,为了防止辅助活塞杆81R'偏转,需要保证辅助活塞杆81R'前端的运动轨迹,必须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包括导辊822'与轨道等)。
同样,活塞杆80R'的前端是处于定滑轮8F'的固定点和气缸80S'的固定点之外,即活塞杆80R'的前端始终是在两个固定点之外运动,不论活塞杆80R'是从气缸80S'伸出还是被拉回气缸80S'中,都会因为线材8w'的拉力或者自身的伸出推力,而容易产生扭力,导致发生偏转,为了防止活塞杆80R'偏转,需要保证活塞杆80R'前端的运动轨迹,必须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包括导辊821'与轨道等)。因此,CN107575061B的构件多,结构复杂,安装麻烦。
二是绕挂的线材8x'、线材8w'都必须经过对应的辅助气缸81S'和辅助活塞杆81R'、气缸80S'和活塞杆80R'。因此,CN107575061B的线材8x'和线材8w'所需长度长,耗材大。
三是辅助活塞杆81R'和活塞杆80R'的前端都使用了直线状引导机构,来保证动滑轮8M'和辅助动滑轮8N'的运动轨迹位置固定,动滑轮8M'和辅助动滑轮8N'的轮轴线都垂直于宽度中心线11y',这样,为了保证线材8w'和线材8x'对第二可动体21'和第一可动体12'的准确牵引,同时避免线材8w'和线材8x'缠绕,定滑轮8F'以及辅助定滑轮8E'的绕挂中心线8f'、8e'必须与宽度中心线11y'分别交叉,定滑轮8F'以及辅助定滑轮8E'倾斜配置,安装位置受限。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上述专利自行车停放器的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开发设计出本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车停放器,使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耗材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第二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二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中且第二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二线材、第二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二可动体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二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第二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二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二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二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与第二可动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二: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第一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一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一气缸中且第一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一线材、第一动滑轮和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一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一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前置定滑轮,第一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一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一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一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与第一可动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三: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第一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一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一气缸中且第一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一线材、第一动滑轮和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一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一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前置定滑轮,第一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一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一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一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二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二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中且第二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二线材、第二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二可动体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二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第二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二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二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二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与第二可动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和第二反拉气弹簧在支柱的内部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第一绕挂传动机构和第二绕挂传动机构在支柱的内部也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
所述支柱在俯视时,第一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停车架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呈交叉的方式倾斜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线材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的交点下垂并到达第一可动体;第二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二可动体。
所述支柱在俯视时,第一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停车架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一可动体;第二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二可动体;顶部第二定滑轮位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下方,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直径小于顶部第一定滑轮,使顶部第二定滑轮落入顶部第一定滑轮的投影中。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二施力部件都采用反拉气弹簧,且各自活动端的运动轨迹分别处于对应的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即活动端始终是在前置定滑轮的固定点和固定端之间运动,受线材的拉力引导,使活动端运动轨迹确定,所以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置,减去了导辊与支柱中的轨道,构件减少,结构简化,耗材降低,安装更方便。
二是当反拉气弹簧设置成气缸在下且底部为固定端、气缸的开口向上时,活塞杆是向上伸出,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这样,缩短了活塞杆的前端与前置定滑轮和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之间的距离,线材绕挂在活塞杆的前端与前置定滑轮和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上,不经过气缸和活塞杆,线材所需长度大大缩短,进一步降低耗材。
或者当反拉气弹簧设置成气缸在上且顶部为活动端、气缸的开口向下时,活塞杆是向下伸出,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这样,缩短了气缸的顶部与前置定滑轮和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之间的距离,线材绕挂在气缸的顶部与前置定滑轮和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上,不经过气缸和活塞杆,线材所需长度同样大大缩短,降低耗材。
三是活动端在对应的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运动,运动轨迹确定,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使得动滑轮的位置可根据需要改变,相应地,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位置也可根据需要来定,绕挂传动机构的定滑轮安装位置不受限制,安装设计更灵活,只要能保证线材对第一可动体和第二可动体的准确牵引,以及避免线材缠绕就可以。
附图说明
图1是CN107575061B的附图28,表示停车架在实车状态下处于上层位置的整体后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CN107575061B的附图32,表示停车架在空车状态下处于下层位置的情况的右视图;
图5是CN107575061B的附图33,表示停车架在空车状态下处于下层位置的情况的右视图;
图6是俯视观察图1中的定滑轮时的支柱的剖视图;
图7是俯视观察图1中的动滑轮时的支柱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表示停车架在空车状态下处于下层位置的支柱内结构后视图;
图9是图8的左视图;
图10是图8的右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表示停车架在实车状态下处于上层位置的支柱内结构后视图;
图12是图11的左视图;
图13是图11的右视图;
图14是俯视观察图8中的动滑轮和顶部定滑轮的位置关系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表示两个顶部定滑轮上下对齐时,停车架在空车状态下处于下层位置的支柱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俯视观察图15中的动滑轮和顶部定滑轮的位置关系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表示停车架在空车状态下处于下层位置的支柱内结构后视图;
图23是图22的右视图;
图24是图22的左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表示停车架在实车状态下处于上层位置的支柱内结构后视图;
图26是图25的左视图;
图27是图25的右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表示绕挂传动机构的简意示图。
标号说明:
第一升降部10',停车架11',第一可动体12',支柱3',第一施力部件81',辅助气缸81S',辅助活塞杆81R',辅助绕挂传动机构800',辅助动滑轮8N',线材8x',辅助定滑轮8E';
第二升降部20',第二可动体21',第二施力部件80',气缸80S',活塞杆80R',动滑轮8M',绕挂传动机构8',线材8w',定滑轮8F';
卡合部30U'、30L',宽度中心线11y',绕挂中心线8f'、8e',导辊821',导辊822';
第一升降部1,停车架11,第一可动体12,第一施力部件(第一反拉气弹簧)13,第一活塞杆131,第一气缸132,宽度中心线11y;
第二升降部2,第二可动体21,第二施力部件(第二反拉气弹簧)22,第二活塞杆221,第二气缸222;
卡合部3;
支柱4,安装部41;
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第一线材51,第一动滑轮52,第一定滑轮53,第一前置定滑轮531,绕挂中心线L1;
第二绕挂传动机构6,第二线材61,第二动滑轮62,第二定滑轮63,第二前置定滑轮631,绕挂中心线L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8至图1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
此较佳实施例一揭示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1、第二升降部2、卡合部3和支柱4。第一升降部1具有停车架11、第一可动体12和第一施力部件13。第二升降部2,配置于第一升降部1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21和第二施力部件22。卡合部3设置于第一升降部1与第二升降部2之间。上述结构为两轮车停放器的基本结构,可参见CN107575061B或其他现有技术结构。
本实用新型此实施例一的改进点是:第一施力部件13和第二施力部件22采用反拉气弹簧,反拉气弹簧与CN107575061B中气体弹簧的自然状态不同,发挥牵引力的形态不同。并且,本实用新型增加前置定滑轮,反拉气弹簧的活塞杆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活动端,将反拉气弹簧的活动端设置在前置定滑轮的固定点和固定端之间,受线材的拉力引导,使活动端运动轨迹确定,不需要像CN107575061B那样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置,减去了导辊与支柱中的轨道,构件减少,结构简化,耗材降低,安装更方便。
具体地说,第一施力部件13由配置于支柱4内部的第一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活塞杆131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一气缸132中,第一活塞杆131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132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4中,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132在下方,第一气缸132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131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132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经由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与第一可动体12连接,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包括第一线材51、第一动滑轮52和第一定滑轮53。第一定滑轮53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前置定滑轮531,第一前置定滑轮531位于第一活塞杆131向外伸出的前方,即第一前置定滑轮531位于上方,第一动滑轮52安装在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第一线材51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531和第一动滑轮52上,使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531和第一气缸132之间,第一线材51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4顶部的第一定滑轮53与第一可动体12连接。其中,第一动滑轮52和第一定滑轮53的具体个数、第一线材51的绕挂方式是依设计而定,可以如图所示但不限于图示结构。配合图17所示,实施例三中显示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只有一个第一定滑轮53且在支柱4的顶部,此实施例中第一定滑轮53同时起到实施例一中第一前置定滑轮531的作用。实际装配时,如图9和图12所示,支柱4顶部设置有安装部41,位于顶部的第一定滑轮53通过轮轴设置在安装部41上。为了方便示意内部结构,图8、10、11、13、15省去了安装部41。
第二施力部件22由配置于支柱4内部的第二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活塞杆221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222中,第二活塞杆221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222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4中,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222在下方,第二气缸222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221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222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部经由第二绕挂传动机构6与第二可动体21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6包括第二线材61、第二动滑轮62和第二定滑轮63。第二定滑轮63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631,第二前置定滑轮631位于第二活塞杆221向外伸出的前方,即第二前置定滑轮631位于上方,第二动滑轮62安装在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第二线材61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631和第二动滑轮62上,使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631和第二气缸222之间,第二线材61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4顶部的第二定滑轮63与第二可动体21连接。其中,第二动滑轮62和第二定滑轮63的具体个数、第二线材61的绕挂方式是依设计而定,可以如图所示但不限于图示结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6同样可以像图17所示的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那样,只有一个第二定滑轮63且在支柱4的顶部,这样,第二定滑轮63同时起到第二前置定滑轮631的作用。
此实施例中,气缸在下且固定,活塞杆向上伸出,缩短了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与第一前置定滑轮531和位于支柱4顶部的第一定滑轮53的距离,第一线材51绕挂时不经过第一气缸132和第一活塞杆131,第一线材51所需长度大大缩短,进一步降低耗材。同样,第二线材61所需长度也大大缩短,降低耗材。
此实施例一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施力部件13的第一反拉气弹簧和第二施力部件22的第二反拉气弹簧在支柱4的内部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第一绕挂传动机构5和第二绕挂传动机构6在支柱4的内部也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安装方式。
本实用新型因为活塞杆的前端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使得动滑轮的位置不被限制,相应地,位于支柱4顶部的定滑轮安装位置也不受限制,安装设计更灵活,只要能保证线材对第一可动体12和第二可动体21的准确牵引,以及避免线材缠绕就可以。
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支柱4在俯视时,安装在支柱4顶部的第一定滑轮53的绕挂中心线L1与停车架1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11y呈交叉的方式倾斜配置,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第一线材51从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绕挂中心线L1与宽度中心线11y的交点下垂与第一可动体12连接;安装在支柱4顶部的第二定滑轮63的绕挂中心线L2与宽度中心线11y呈重合的方式配置,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63的第二线材61下垂与第二可动体21连接。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定滑轮53的绕挂中心线L1与宽度中心线11y呈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定滑轮63的绕挂中心线L2与宽度中心线11y呈交叉的方式倾斜配置,其效果与图14相似,本文不另做图示。又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支柱4在俯视时,安装在支柱4顶部的第一定滑轮53的绕挂中心线L1与宽度中心线11y呈重合的方式配置,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第一线材51下垂与第一可动体12连接;安装在支柱4顶部的第二定滑轮63的绕挂中心线L2与宽度中心线11y呈重合的方式配置,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63的第二线材61下垂与第二可动体21连接;顶部第二定滑轮63位于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下方,顶部第二定滑轮63的直径小于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直径,使顶部第二定滑轮63落入顶部第一定滑轮53的投影中。当然,本实用新型定滑轮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现有技术(如CN107575061B)的安装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停放器,不仅可以如实施例一所示将第一施力部件13和第二施力部件22都采用反拉气弹簧,也可以根据需要只将第一施力部件13和第二施力部件22中的一个采用反拉气弹簧,而另一个采用其它施力部件,比如,可以是CN107575061B中的恒力弹簧或气体弹簧等。另外,第一施力部件13和第二施力部件22可以使用一根反拉气弹簧或者多根反拉气弹簧组合。
所述反拉气弹簧的安装方式除实施例一至三所示气缸设在下方且固定的形态之外,还可以如图18和图19所示,将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132设在上方,且第一气缸132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131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132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为活动端,第一前置定滑轮531位于第一活塞杆131向外伸出的前方,即第一前置定滑轮531位于下方,第一线材51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531和第一动滑轮52上,使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531和第一气缸132之间。如图20和图21所示,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与第一反拉气弹簧一样,也可以将第二气缸222设置在上且第二气缸222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221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222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221的前端为活动端,第二前置定滑轮631位于第二活塞杆221向外伸出的前方,即第二前置定滑轮631位于下方,第二线材61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631和第二动滑轮62上,使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631和第二气缸222之间。这样,同样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置,减去了导辊与支柱中的轨道,结构简化,耗材降低,安装更方便。
或者,如图22至图27所示,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132设置在上方且第一气缸132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131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132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131的前端为固定端;同样,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222设置在上方且第二气缸222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221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222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为固定端。此实施例同样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作为活动端的气缸的顶部始终是在前置定滑轮的固定点和活塞杆的固定端之间运动,受线材的拉力引导,使气缸的顶部运动轨迹确定,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置,减去了导辊与支柱中的轨道,构件减少,结构简化,耗材降低,安装更方便。而且,气缸的顶部与前置定滑轮和位于支柱顶部的定滑轮之间的距离短,线材绕挂所需长度大大缩短,降低耗材。
也或者,如图28和图29所示,是将图19和图20中的第一反拉气弹簧和第二反拉气弹簧倒置,将第一气缸132和第二气缸222设置在下方,且第一气缸132和第二气缸222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131和第二活塞杆221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132和第二气缸222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131和第二活塞杆221的前端为固定端,同样使活动端(第一气缸132或第二气缸222的底部)始终是在第一前置定滑轮531(或第二前置定滑轮631)的固定点和第一活塞杆131(或第二活塞杆221)的固定端之间运动,使活动端运动轨迹确定,不需要使用直线状引导机构置,减去了导辊与支柱中的轨道,构件减少,结构简化,耗材降低,安装更方便。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9)

1.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其特征在于:第二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二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中且第二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二线材、第二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二可动体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二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第二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二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二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二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与第二可动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或者,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3.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其特征在于:第一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一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一气缸中且第一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一线材、第一动滑轮和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一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一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前置定滑轮,第一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一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一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一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与第一可动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5.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具备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卡合部和支柱;第一升降部具有停车架、第一可动体和第一施力部件;第二升降部,其配置于第一升降部的下方,具有第二可动体和第二施力部件;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其特征在于:第一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一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一气缸中且第一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一线材、第一动滑轮和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一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一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一前置定滑轮,第一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一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一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一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一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一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与第一可动体连接;第二施力部件由配置于支柱内部的第二反拉气弹簧构成,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活塞杆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在第二气缸中且第二活塞杆向内收缩时发挥牵引力,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于支柱中,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气缸中的另一端为活动端,且活动端经由包括第二线材、第二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绕挂传动机构而与第二可动体连接,第二绕挂传动机构的第二定滑轮中至少有一个为第二前置定滑轮,第二前置定滑轮位于活动端运动轨迹的前方,第二线材的一端绕挂在第二前置定滑轮和活动端安装的第二动滑轮上,使活动端运动轨迹处于第二前置定滑轮和固定端之间,第二线材的另一端绕过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与第二可动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固定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活动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下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一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下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上,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上伸出,第二气缸的底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或者,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的第一气缸在上且第一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一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一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一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反拉气弹簧的第二气缸在上且第二气缸的开口向下,使第二活塞杆可向下伸出,第二气缸的顶部为活动端,第二活塞杆的前端为固定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拉气弹簧和第二反拉气弹簧在支柱的内部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第一绕挂传动机构和第二绕挂传动机构在支柱的内部也左右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在俯视时,第一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停车架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呈交叉的方式倾斜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线材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的交点下垂并到达第一可动体;第二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二可动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两轮车停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在俯视时,第一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停车架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第一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一可动体;第二绕挂传动机构中安装在支柱顶部的第二定滑轮的绕挂中心线与宽度中心线呈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绕挂于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第二线材下垂并到达第二可动体;顶部第二定滑轮位于顶部第一定滑轮的下方,顶部第二定滑轮的直径小于顶部第一定滑轮,使顶部第二定滑轮落入顶部第一定滑轮的投影中。
CN202120554257.7U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Active CN216553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4257.7U CN216553245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4257.7U CN216553245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3245U true CN216553245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3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54257.7U Active CN216553245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32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0936A (zh) * 2021-03-18 2021-06-04 杨朋烨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0936A (zh) * 2021-03-18 2021-06-04 杨朋烨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97980U (zh) 一种载物平台及用于立体车库的运输台车
CN216553245U (zh)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CN112900936A (zh)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CN201102581Y (zh) 新型自行车停车装置
CN112319577A (zh) 一种车载式空气质量检测设备
CN205707487U (zh) 一种缠绕机
WO2022193241A1 (zh) 一种两轮车停放器
CN116607407A (zh) 悬臂机构及桥梁检测装置
CN218541725U (zh) 两轮车停放装置
CN108082335A (zh) 一种可调节的摩托车侧支架
CN212643759U (zh) 一种下降管导向装置
CN106522617B (zh) 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
CN110435368B (zh) 一种公路用交通机械牵引装置
CN219620802U (zh) 一种新型伸缩臂
CN220011754U (zh) 一种步进电机货梯安全平层装置
CN210116335U (zh) 一种汽车轮胎拆装机
CN218170207U (zh) 一种氨纶纺丝用喷丝板组件的维护装置
CN203128116U (zh) 新型车身托举吊具
CN216586169U (zh) 一种可移动式桥梁施工支架
CN116946818B (zh) 一种电动车辆充电装置
CN208328640U (zh) 一种升降可调的线拉式油漆划线车
CN219058405U (zh) 一种车桥举升机构
CN218441487U (zh) 一种停车场用余位指引显示装置
CN220905068U (zh) 一种简易两用型货物转运设备
CN220183806U (zh) 悬臂机构及桥梁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