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49484U - 一种升降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升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49484U
CN216549484U CN202121607714.0U CN202121607714U CN216549484U CN 216549484 U CN216549484 U CN 216549484U CN 202121607714 U CN202121607714 U CN 202121607714U CN 216549484 U CN216549484 U CN 2165494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ide wall
base body
base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77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荣宝
夏炜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hua Ente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hua Ente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hua Ente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hua Ente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77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494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494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494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charge Of Articles From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机构,基体的侧壁设置多个沟槽,沟槽贯穿基体的顶部和底部,进一步的提高了分选压板与缺陷工件撞击时升降部件的抗形变能力,避免升降部件经长时间冲击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此外,第一侧壁的多个沟槽依序为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而设置,从而避免导杆在受力时给基体带来更大的内应力,提高基体的牢固性。再者,第二侧壁的第二沟槽和梯形的设置,均可以提高基体的抗冲击形变能力;特别的,第三侧壁两端设置五边形凸棱,进一步提高基体在不断连续的冲击下的抗变形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升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缺陷分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在扁铝管(俗称口琴管)生产中,最后一道工序是在切断机上完成矫直、整形、切断;并配有缺陷检测,尺寸检测等手段,将“缺陷根”筛选出。在配有检测手段的设备中,目前也没有很好的筛选手段,分选出“缺陷根”。缺陷根指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工件。现有的切断机上,检测出缺陷之后,再进行工件的切断,然后通过输送带将切断的工件运输到包装台上,由于缺陷检测之后经历了切断和输送两个过程,导致工件到达包装台之后,很难找出具有缺陷的那根工件。通常的做法是,检测出缺陷后立即做个挤压变形形成破坏标记,到达包装台之后人工挑出。
然而,删除缺陷检测和分选,需要通过人工挑选,费时费力而且会出现疏漏,而且往往切断机还需要安装编码器和标记装置,增加设备成本和体积
因此,研发出分选执行机构从而通过机器控制自动将工件甩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效率和良率,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传统的升降机构在安装时需要螺丝固定,且拆卸也需要拧出螺丝,费时费力,且在螺丝固定之前,升降机构的位置只能通过人工用手按住来固定位置再插入螺丝,造成最后一颗螺丝所在的孔有偏差而需要矫正,这样进一步导致最后一颗螺丝拧进去十分困难。
而且,升降机构往往是用于抬升物体的,在频繁的抬升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造成基体产生内应力和变形,降低使用寿命;特别是,在缺陷分选时,缺陷工件随着传输带运动,冲击力会传导到升降机构的导杆和基体上,导致基体容易产生内应力和变形,降低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升降机构,提高抗变形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机构,包括:
一基体;具有穿透基体顶部进入到基体内部的通孔,通孔用于导杆穿入;
一固定件,与基体之间开合连接,基体通过固定件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具有四个侧壁;每个侧壁均具有沟槽,所述沟槽贯穿于基体的顶部和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与固定件相卡合的面为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具有的多个沟槽依序为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而设置;
所述固定件上具有与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相配合的第二T字形沟槽、第三梯形沟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梯形沟槽为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一侧壁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与固定件相背离的面为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沟槽;第二球形沟槽为多个且以一个导杆的中心轴为对称轴而对称设置;靠近该第二侧壁的边缘处且对应于另一个导杆中心轴处,具有第二梯形沟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梯形沟槽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二侧壁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的横截面图形为矩形、或弧形+矩形;所述第二沟槽的横截面图形为矩形、或弧形+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的两个面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与第二梯形沟槽或与第一梯形沟槽相邻,且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棱;凸棱贯穿所述基体的顶部和底部;凸棱的横截面为五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棱的横截面为正五边形,且正五边形的顶角朝外,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的中心线的延伸线与相邻的所述另一个导杆的中心轴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宽度大于基体的宽度,固定件超出基体的部分具有开孔;螺栓穿过该开孔将基体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固定件的设置,方便基体在任意位置安装,利用固定件先将基体的位置确定,避免了上述现有的人工用手按压确定位置的弊端;并且,基体与固定件之间卡合连接,方便基体从固定件上安装或取出,非常方便灵活。基体的侧壁设置多个沟槽,沟槽贯穿基体的顶部和底部,进一步的提高了导杆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基体的抗形变能力,避免基体经长时间冲击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此外,第一侧壁的多个沟槽依序为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而设置,从而避免导杆在受力时给基体带来更大的内应力,提高基体的牢固性。再者,第二侧壁的第二沟槽和梯形的设置,均可以提高基体的抗冲击形变能力;特别的,第三侧壁两端设置五边形凸棱,进一步提高基体在不断连续的冲击下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部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球形沟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选执行机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选执行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选执行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弯管结构与基体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弯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缺陷工件甩出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包括:
一基体023;具有穿透基体023顶部进入到基体023内部的通孔,通孔用于导杆022穿入;
一固定件024,与基体023之间开合连接,基体023通过固定件024固定于其它设备上。请参阅图2,为了清楚地表达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的装配关系,图2中没有示出其它结构。基体023具有四个侧壁C1、C2、C3、C4;每个侧壁均具有沟槽,沟槽贯穿于基体023的顶部和底部;基体023与固定件024之间卡合连接,固定件024用于将基体023固定于其它设备上。进一步的,固定件024的宽度大于基体023的宽度,固定件024超出基体023的部分具有开孔;螺栓穿过该开孔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请结合图3,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相卡合的面为第一侧壁C1,第一侧壁C1具有的多个沟槽依序为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沟槽0232、第一梯形沟槽0233;第一梯形沟槽0233为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一侧壁C1的边缘;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沟槽0232、第一梯形沟槽0233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0221、0222、0223而设置。
而且,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相背离的面为第二侧壁C2;第二侧壁C2上具有第二沟槽0235;第二沟槽0235为多个且以一个导杆0222的中心轴为对称轴而对称设置;靠近该侧壁C2的边缘处且对应于另一个导杆0223中心轴处,具有第二梯形沟槽0237;第二梯形沟槽0237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二侧壁C2的边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沟槽0232、第二沟槽0235的横截面图形可以为矩形,为了避免导杆在受力时给基体023带来更大的内应力,提高基体023的牢固性和抗冲击形变能力以及散热性,第一沟槽0232、第二沟槽0235的横截面图形也可以为弧形+矩形的形貌,如图4所示。
此外,固定件024上具有与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梯形沟槽0233分别相配合的第二T字形沟槽0241、第三梯形沟槽0242,使得基体023与固定件024之间通过T字形沟槽0231与T字形沟槽0241的配合、第一梯形沟槽0233与第三梯形沟槽0242的配合而开合在一起,方便安装时定位,降低在进行螺栓安装时的难度。
此外,基体023另外两个面为第三侧壁C3和第四侧壁C4;第三侧壁C3与第二梯形沟槽0237或与第一梯形沟槽0233相邻,且第三侧壁C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棱0234;凸棱0234贯穿基体023的顶部和底部(如图2所示);较佳的,凸棱023的横截面可以为正五边形,且正五边形的顶角朝外,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的中心线的延伸线与相邻的另一个导杆0223的中心轴相交,如图5表示导杆0223中心轴的虚线与表示凸棱0234的边的中心线的虚线相交。当然,图3中所示的凸棱0234可以的横截面可以不是正五边形。
以下以升降机构应用于本实施例的一个分选执行机构为例,来进一步解释描述本发明的升降机构。
请参阅图5和图7,本实施例的一种分选执行机构包括:
一分选压板01,具有一倾斜边;这里,分选压板01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边011和第二边012;倾斜边即是第二边012。分选压板01具有贯穿分选压板01的狭长开槽015;螺栓穿过狭长开槽015连接升降机构,从而将分选压板01固定在升降机构02顶部;螺栓在固定之前能够沿着狭长开槽015移动。利用狭长开槽015,螺栓可以将分选压板01与升降机构02固定在一起。狭长开槽015的设置,螺栓可以沿狭长开槽015的长度方向移动,便于调整分选压板01的位置。靠近分选压板01的第一边011分别设置多排狭长开槽015;且每一排设置至少一个狭长开槽015。较佳的,每一排中,最靠近第二边012的狭长开槽015的端部(图7中a点指的端部)超过分选压板01的第一边011与第二边012之间的间距的一半,图3中分选挡板01中的虚线所示为第一边011与第二边012之间的间距的一半所在位置;第一排与最后一排之间的距离(图7中d1所示距离)大于分选压板01的第一边011的长度的一半;本实施例中,分选压板01为直角梯形,第二边012为直角梯形的斜边,第三边013为直角梯形的顶边,第四边014为直角梯形的底边;从直角梯形的顶边到底边方向上,依次为第一排至第N排;第N排位于直角梯形的底边,第一排距离直角梯形的顶边的距离(图7中所示d2)不小于第一排与第N排之间的距离(图7中d1所示)的一半,请结合图6,使得分选挡板01相对于升降部件02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向外凸出的部分016。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所示狭长开槽015为两排,而这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狭长开槽015还可以为多排。
升降机构02,与分选压板01连接,用于带动分选压板01进行移动触碰到缺陷工件(图5~7中虚线矩形所示为缺陷工件),使得缺陷工件沿着分选压板01移动而被甩出,本实施例中是用于带动分选压板01上下移动;这里,升降机构02设置于靠近第一边011的分选压板01的下方;升降机构02包括连接部件021、导杆022、基体023;连接部件021固定于导杆022的顶部,螺栓穿过狭长开槽015与连接部件021连接,结合图1所示,为了清楚的表达升降机构02,将升降机构02单独表达在图1中,图1中在连接部件021的顶部设置有螺纹孔,从而使得螺栓可以穿过狭长开槽015连接于其中。这里,在连接部件021为连接板,螺纹孔设置为多排与狭长开槽015的多排一一对应,相邻每排螺纹孔的间距与相邻每排狭长开槽015的间距相同;导杆022活动连接于基体023中。
本实施例中,导杆022为多个,具有主动杆和从动杆,图1中,位于中间的导杆为主动杆,位于主动杆两边的为从动杆;基体023还具有固定件024。
请参阅图2,为了清楚地表达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的装配关系,图2中没有示出其它结构。基体023具有四个侧壁C1、C2、C3、C4;每个侧壁均具有沟槽,沟槽贯穿于基体023的顶部和底部;基体023与固定件024之间卡合连接,固定件024用于将基体023固定于其它设备上。进一步的,固定件024的宽度大于基体023的宽度,固定件024超出基体023的部分具有开孔;螺栓穿过该开孔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请结合图3,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相卡合的面为第一侧壁C1,第一侧壁C1具有的多个沟槽依序为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沟槽0232、第一梯形沟槽0233;第一梯形沟槽0233为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一侧壁C1的边缘;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沟槽0232、第一梯形沟槽0233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0221、0222、0223而设置。
而且,基体023与固定件024相背离的面为第二侧壁C2;第二侧壁C2上具有第二沟槽0235;第二沟槽0235为多个且以一个导杆0222的中心轴为对称轴而对称设置;靠近该侧壁C2的边缘处且对应于另一个导杆0223中心轴处,具有第二梯形沟槽0237;第二梯形沟槽0237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二侧壁C2的边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沟槽0232、第二沟槽0235的横截面图形可以为矩形,为了避免导杆在受力时给基体023带来更大的内应力,提高基体023的牢固性和抗冲击形变能力以及散热性,第一沟槽0232、第二沟槽0235的横截面图形也可以为弧形+矩形的形貌,如图4所示。
此外,固定件024上具有与第一T字形沟槽0231、第一梯形沟槽0233分别相配合的第二T字形沟槽0241、第三梯形沟槽0242,使得基体023与固定件024之间通过T字形沟槽0231与T字形沟槽0241的配合、第一梯形沟槽0233与第三梯形沟槽0242的配合而开合在一起,方便安装时定位,降低在进行螺栓安装时的难度。
此外,基体023另外两个面为第三侧壁C3和第四侧壁C4;第三侧壁C3与第二梯形沟槽0237或与第一梯形沟槽0233相邻,且第三侧壁C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棱0234;凸棱0234贯穿基体023的顶部和底部(如图2所示);较佳的,凸棱023的横截面可以为正五边形,且正五边形的顶角朝外,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的中心线的延伸线与相邻的另一个导杆0223的中心轴相交,如图5表示导杆0223中心轴的虚线与表示凸棱0234的边的中心线的虚线相交。当然,图3中所示的凸棱0234可以的横截面可以不是正五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5和图7,当工件(虚线矩形所示)设置于传输部件00传输方向上的中心线或者中心轴上时,分选压板01的倾斜边012与第三边013相交的一端超过传输部件00的垂直于传输方向的宽度的1/2,确保分选压板01下降时触碰到工件使得工件沿着倾斜边移动而被甩出。当然,当分选压板01倾斜边012与第三边013相交的一端短于传输部件00的垂直于传输方向的宽度的1/2,有其它方法使得分选压板01执行任何路径来下降触碰到工件使得工件沿着倾斜边移动而被甩出的,都可以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分选执行机构中。本实施例中只是描述了分选压板01的一种移动方式为上下移动,但这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输部件00为传输轨道,传输轨道上设置传输带,传输轨道的两侧壁是高于传输带的顶部的,如图5中传输轨道侧壁001所示,但是为了提高分选压板01上下左右自动调节,将位于分选压板01下方的传输轨道的两侧壁的顶部设置为与传输带的顶部齐平,如图5中,传输轨道侧壁002所示。
驱动部件,与升降机构02连接,用于驱动升降机构02的移动,本实施例中为驱动升降机构02的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驱动部件设置于基体023中(未示出),与导杆0222连接。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8,基体023的第二侧壁设置有进气口,导管031的一端穿入进气口中与驱动部件连接;导管031另一端连接压缩气体源;以及,一阀门034,设置于导管031上,来控制导管031的开通或关断。这里,进气口外侧壁设置有一尖口管;导管031通过一个弯管结构032与进气口连通;导管031的一端插入弯管结构032的一端,尖口管插入弯管结构032的另一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弯管结构032与基体023通过螺纹连接,尖口管033两端0332和0331都带有外螺纹,尖口管033的一端0332与进气口进行螺纹连接,另一端0331与弯管结构032的内螺纹连接。这里,由于传统压缩气体进入驱动部件的速率的调控时单位截面上的速率调控不能特别精确,因此,这里采用尖口管033的设置,可以缓冲压缩气体进入驱动部件内部的速率,在基体023的侧壁设置了多个进气口,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气口设置尖口管,而其它进气口不设置进气口,在需要微调压缩气体速率时,打开尖口管所连接的阀门,可以对压缩气体流速进行微增,关闭尖口管所连接的阀门,可以对压缩气体流速进行微减。
请参阅图8,弯管结构032的两端为直径扩大的帽口,两端帽口之间连通呈直角弯曲的主管,主管的直径小于帽口的直径;为了提高扭转弯管结构032时,弯管结构的抗变形能力,请结合图9,弯管结构032的外表面拐角处设置了一个脊034,脊034的顶部与帽口的侧壁齐平。并且,主管的拐角进行了圆化处理,也即是主管为一直角圆化结构。
此外,本实施例中,分选执行机构还包括一驱动控制器,连接驱动部件;驱动控制器接收到执行分选信号后,开启驱动部件,驱动部件开始向下移动;当经过预设时间后,驱动部件开始向上移动回到原位置。这里,设t1=L/v;t2=(L+L1/sinα)/v;其中,t1为第一预设时间,L为缺陷工件的长度,v为缺陷工件的传输速率,L1为传输带宽度的一半,α为切斜边相对于传输方向的切斜角。
当缺陷工件的长度大于传输带的宽度时,采用预设时间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此时,缺陷工件可以沿着倾斜边被甩出;
当缺陷工件的长度大于传输带的宽度的一半且小于传输带的宽度时,采用预设时间大于第一预设时间且小于第二预设时间,此时,缺陷工件可以沿着倾斜边被甩出;
当缺陷工件的长度不确定时,无论缺陷工件的长度为多少,均可以采用预设时间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此时,缺陷工件的尾部已经离开传输带的边缘,确保缺陷工件被甩出。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陷工件被甩出时沿倾斜边的方向,此时,缺陷工件沿倾斜边方向的速率大于缺陷工件原有的传输速率,请参阅图10的力学分析,沿着倾斜边方向的力F为缺陷工件的传输摩擦力f与受到的分选压板的垂直于倾斜边的推力n的合力,因此,倾斜边方向运动的力F大于原有传输方向的摩擦力f,因此,沿倾斜边方向的甩出速率大于原有的速率,使得缺陷工件的甩出时间(沿F的方向)小于缺陷工件正常通过分选压板处的时间(沿f的传输方向),因此,由于相邻工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缺陷工件的尾部离开传输带边缘,分选压板的开始上移的时候下一根工件还未到达,不会导致正常工件被甩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固定件的设置,方便基体在任意位置安装。而基体与固定件之间卡合连接,方便基体从固定件上安装或取出,非常方便灵活。基体的侧壁设置多个沟槽,沟槽贯穿基体的顶部和底部,进一步的提高了分选压板与缺陷工件撞击时升降部件的抗形变能力,避免升降部件经长时间冲击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此外,第一侧壁的多个沟槽依序为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而设置,从而避免导杆在受力时给基体带来更大的内应力,提高基体的牢固性。再者,第二侧壁的第二沟槽和梯形的设置,均可以提高基体的抗冲击形变能力;特别的,第三侧壁两端设置五边形凸棱,进一步提高基体在不断连续的冲击下的抗变形能力。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所述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若干的更动与润饰,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

Claims (9)

1.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体;具有穿透基体顶部进入到基体内部的通孔,通孔用于导杆穿入;所述基体具有四个侧壁;每个侧壁均具有沟槽,所述沟槽贯穿于基体的顶部和底部;
一固定件,与基体之间开合连接,基体通过固定件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与固定件相卡合的面为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具有的多个沟槽依序为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对应于三个导杆而设置;
固定件与所述基体之间卡合连接;所述固定件上具有与第一T字形沟槽、第一梯形沟槽分别相配合的第二T字形沟槽、第三梯形沟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梯形沟槽为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一侧壁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与固定件相背离的面为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沟槽;第二球形沟槽为多个且以一个导杆的中心轴为对称轴而对称设置;靠近该第二侧壁的边缘处且对应于另一个导杆中心轴处,具有第二梯形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梯形沟槽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底边位于第二侧壁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横截面图形为矩形、或弧形+矩形;所述第二沟槽的横截面图形为矩形、或弧形+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的两个面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与第二梯形沟槽或与第一梯形沟槽相邻,且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棱;凸棱贯穿所述基体的顶部和底部;凸棱的横截面为五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的横截面为正五边形,且正五边形的顶角朝外,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的中心线的延伸线与相邻的所述另一个导杆的中心轴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宽度大于基体的宽度,固定件超出基体的部分具有开孔;螺栓穿过该开孔将基体固定于其它设备上。
CN202121607714.0U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升降机构 Active CN2165494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7714.0U CN216549484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升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7714.0U CN216549484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升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49484U true CN216549484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37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7714.0U Active CN216549484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升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494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23486U (zh) 一种分选执行机构
CN216323417U (zh) 一种分选执行机构
CN1269182A (zh) 滑扣一拉手组装设备
CN216549484U (zh) 一种升降机构
CN108974474B (zh) 一种纸箱输送滚筒线及纸箱输送方法
CN113894069B (zh) 一种分选执行机构
CN113714154B (zh) 一种分选执行机构
CN213770436U (zh) 一种上料下料的夹持装置
CN210504671U (zh) 间距可调式夹紧装置
CN210148569U (zh) 螺丝刀帽输送装置
CN110586789A (zh) 一种冲床上料自动对中装置
CN113262990B (zh) 智能吹气分拣系统及分拣装置
CN216345421U (zh) 一种压缩气体传输机构
CN216441964U (zh) 吹加吸螺丝锁付模组、三轴螺丝锁付单机
CN212524994U (zh) 一种多类别排料机构
CN109093058A (zh) 一种传动链连续式切断装置
CN210937979U (zh) 一种压装分拣装置
CN113732166A (zh) 模板导向装置及冲孔机
CN113927270A (zh) 一种用于汽车电池壳罩的螺丝自动拧紧机
CN110947961B (zh) 一种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成型缸缸体自动卡箍机构
CN106628947A (zh) 皮带上精定位自动夹紧及卸料装置
CN212734851U (zh) 一种生产加工装配用的顶升定位机构
CN218168613U (zh) 一种具有防倒导料管的热锻送料装置
CN111360163A (zh) 一种用于加工环状工件的弯曲模
CN216227378U (zh) 一种具有振动盘的自动化攻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