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46168U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46168U CN216546168U CN202122476010.0U CN202122476010U CN216546168U CN 216546168 U CN216546168 U CN 216546168U CN 202122476010 U CN202122476010 U CN 202122476010U CN 216546168 U CN216546168 U CN 2165461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uct
- roof plate
- carriage
- ai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和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主风道、二次风道、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所述空调机组与所述主风道连接,所述空调机组将冷、热风送到主风道,所述二次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接,所述中顶板风口与所述侧顶板风口均与所述二次风道连接,所述侧顶板风口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所述侧顶板风口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本实用新型一部分通过中顶板风口向下进行送风,另一部分通过侧顶板风口进行送风,不向乘客直接吹风,可以有效解决地铁车辆空调系统送风直接吹向人的头部引起的冷风感导致的乘客不适的问题,该车厢送风系统的轨道车辆大大提高了地铁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送风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送风温和乘坐舒服的轨道车辆及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也有所改变,目前轨道交通车辆为多数人选择的便捷出行方式。为了满足乘客乘车的舒适性,轨道交通车辆一般都设置有空调送风系统。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送风系统中大多数采用的是直接向下送风,来维持轨道车辆车厢内的空气循环以及舒适性,其优点是送风的阻力相对较小,而且有较高的送风速度。但从近些年的投入使用情况来看,随着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车内环境温度、载客量等变化,车辆的内高受到了限制,往往较高的风速会导致在送风格栅下部站立的乘客头部感觉到严重的吹风感,尤其是在载客量较少的情况下更明显,严重的影响到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轨道车辆车厢送风系统送风口向下直接送风时送风风速高,导致在送风口下部站立的乘客头部感觉到严重的吹风感,乘客舒适感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和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主风道、二次风道、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
所述空调机组与所述主风道连接,所述空调机组将冷、热风送到主风道,所述二次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接,所述中顶板风口与所述侧顶板风口均与所述二次风道连接,所述侧顶板风口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所述侧顶板风口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二次风道设置于所述主风道的两侧,所述主风道与所述二次风道之间设置有静压隔板,所述静压隔板上设置有开孔。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侧顶板风口出风面朝向该侧顶板风口所在这一侧的车厢的侧壁。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二次风道出风口的方向沿车厢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的方向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中顶板风口为孔板形式,侧顶板风口为格栅出风口。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中顶板风口位于所述二次风道的正下方。
如上所述车厢送风系统,所述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的出风量的大小可调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多个车厢,每个所述车厢均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厢送风系统。
如上所述轨道车辆,所述空调机组设置于所述车厢的顶部,所述送风风道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送风风道沿车厢横截面的中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和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主风道、二次风道、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空调机组与主风道连接,空调机组将冷、热风送到主风道,二次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接,中顶板风口与所述侧顶板风口均与所述二次风道连接,侧顶板风口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侧顶板风口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该车厢送风系统空调机组提供的冷/热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一部分通过中顶板风口向下进行送风,该送风气流分散,扩散速度快;另一部分通过侧顶板风口进行送风,该侧顶板风口比较隐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风口的美观性,该侧顶板风口送风不向乘客直接吹风,可以有效解决地铁车辆空调系统送风直接吹向人的头部引起的冷风感导致的乘客不适,包含该车厢送风系统的轨道车辆大大提高了地铁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送风系统中送风风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的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1和送风风道2,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主风道21、二次风道22、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
所述空调机组1与所述主风道2连接,所述空调机组提供冷、热风送到主风道21,所述二次风道22与所述主风道21连接,所述中顶板风口23与所述二次风道22连接,所述侧顶板风口24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所述侧顶板风口24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1提供的冷、热风通过主风道21、二次风道22 后从中顶板风口23和侧顶板风口24送出,中顶板风口23为孔板形式的风口,由于孔板形式的风口阻力大,而且比格栅分散,向下的风速小,不会有吹冷风的感觉。大部分风走侧顶板风口24且不向乘客直接吹送,减小了严重的吹风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顶板风口24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本实施例对夹角的大小不做特别限制,优选为10-60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风道22设置于所述主风道21沿车厢的车身方向延伸的两侧,所述主风道21与所述二次风道22之间设置有静压隔板25,所述静压隔板25上设置有开孔。通过设置静压隔板25,二次风道22形成静压腔,二次风道22同一出风面上出风量相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顶板风口24出风面朝向该所述侧顶板风口24所在这一侧的车厢的侧壁。侧顶板风口24朝向车厢的侧壁进行送风,送风不向乘客直接吹送,减小了严重的吹风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风道22出风口的方向沿车厢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的方向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由于冷、热风是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从二次风道22出风口吹出的,之后再沿着车身长度方向进入车厢,由于风向发生了变化,风速也会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顶板风口24为格栅出风口。通过设置格栅出风口,增加了出风口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顶板风口23位于所述二次风道22的正下方。由于空调机组位于主风道2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顶板风口23的出风口避开主风道21正下方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空调机组的噪音对车厢内部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的出风量的大小可调节。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节中顶板风口23和侧顶板风口24的出风量分配比,决定主要送风形式。
本实施例的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和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主风道、二次风道、中顶板风口、侧顶板风口,空调机组与主风道连接,空调机组将冷、热风送到主风道,二次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接,中顶板风口与所述侧顶板风口均与所述二次风道连接,侧顶板风口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侧顶板风口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该车厢送风系统空调机组提供的冷/热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一部分通过中顶板风口向下进行送风,该送风气流分散,扩散速度快;另一部分通过侧顶板风口进行送风,该侧顶板风口比较隐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风口的美观性,该侧顶板风口送风不向乘客直接吹风,减小了严重的吹风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相较于大多数地铁车的仅有两侧送风格栅的送风形式,总的出风面积更大,且更分散,所以送风气流扩散快。
实施例二:
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多个车厢,每个所述车厢均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车厢送风系统,所述空调机组设置于所述车厢的顶部,所述送风风道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送风风道沿车厢横截面的中线对称设置。
空调机组提供的冷/热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一部分通过中顶板风口向下进行送风,该送风气流分散,扩散速度快;另一部分通过侧顶板风口进行送风,该侧顶板风口比较隐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风口的美观性,该侧顶板风口送风不向乘客直接吹风,减小了严重的吹风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包括空调机组(1)和送风风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2)包括主风道(21)、二次风道(22)、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所述空调机组(1)与所述主风道(21)连接,用于输送冷、热风到主风道,所述二次风道(22)与所述主风道(21)连接,所述中顶板风口(23)与所述侧顶板风口(24)均与所述二次风道(22)连接,所述侧顶板风口(24)设置于靠近车厢的一侧,所述侧顶板风口出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风道(22)设置于所述主风道(21)的两侧,所述主风道与所述二次风道之间设置有静压隔板(25),所述静压隔板上设置有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顶板风口(24)出风面朝向该侧顶板风口所在这一侧的车厢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风道(22)出风口的方向沿车厢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的方向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板风口(23)为孔板形式,所述侧顶板风口(24)为格栅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板风口(23)位于所述二次风道(22)的正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板风口(23)、侧顶板风口(24)的出风量的大小可调节。
8.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多个车厢,每个所述车厢均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厢送风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送风系统中的送风风道(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送风风道沿车厢横截面的中线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76010.0U CN216546168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76010.0U CN216546168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46168U true CN216546168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76010.0U Active CN216546168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4616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30116A (zh) * | 2021-10-14 | 2021-12-24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
2021
- 2021-10-14 CN CN202122476010.0U patent/CN2165461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30116A (zh) * | 2021-10-14 | 2021-12-24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76766B (zh)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空调风道 | |
CN209795481U (zh)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 | |
CN202213585U (zh) | 高速轨道车辆空调通风系统 | |
CN110065508B (zh)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
CN216546168U (zh)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
CN103158730A (zh) |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 |
CN206141559U (zh) | 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 | |
CN103158732B (zh) |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 |
CN110126864A (zh) | 一种低噪声低静压轨道车辆空调系统 | |
JP4729209B2 (ja) | 鉄道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 |
CN113183997B (zh) | 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 | |
CN201201496Y (zh) | 一种客车空调的出风通道 | |
CN201300857Y (zh) | 高吸力风机风道系统 | |
CN204095825U (zh) | 轨道车辆空调送回风系统 | |
WO2023241095A1 (zh) | 双层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双层车辆 | |
CN113830116A (zh) |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 |
CN106184251B (zh) | 一种送风装置 | |
CN105460034A (zh) |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 |
CN20448843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 | |
CN106143522A (zh) | 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 | |
CN203844758U (zh) | 送风道 | |
CN201272356Y (zh) | 轨道车辆的空调风道系统 | |
CN209833626U (zh) | 一种地铁通风系统 | |
CN216943065U (zh) | 一种多厢式轨道游览车的空调风道结构 | |
CN208263926U (zh) | 一种客车及其客车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