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0034A -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0034A
CN105460034A CN201510795787.XA CN201510795787A CN105460034A CN 105460034 A CN105460034 A CN 105460034A CN 201510795787 A CN201510795787 A CN 201510795787A CN 105460034 A CN105460034 A CN 105460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port
port
air suppl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957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0034B (zh
Inventor
尹海国
李安桂
刘志永
孙翼翔
陈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7957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00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0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0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0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0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9Means for ventilating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方法的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设置一条送风管;在送风管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在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设置一下送风风口;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设有一风速调节阀;步骤3: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本发明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以此减少现有送风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升包厢内人员的整体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的通风空调系统,同时适用于学生宿舍、救生舱等相对密闭且人员密度较大空间的通风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列车的通风空调是列车车厢内环境控制的基础,合理的送风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车厢内的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独立门的存在使列车软卧包厢成为一个密闭的微型空间,它与普通建筑的室内环境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包厢内人员密度大,二氧化碳及人体异味排放量大;软卧包厢相对狭小,且内部设施布置紧凑,不利于空气流通和气流组织的设计;车厢墙壁的传热系数比建筑墙壁的传热系数大,在壁面处温度梯度较大,包厢内不易形成均匀的温度场。因此,列车软卧包厢送风系统的设计是影响人员热舒适的关键因素。
目前,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的送风方式有顶板散流器下送风、单条缝贴附送风、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顶板散流器送风属于送风口位于包厢顶部的传统混合通风模式,实际应用中存在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弊病。单条缝贴附送风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是在顶板散流器下送风基础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送风方式,由于送风与包厢壁面形成了贴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的吹风感,但这两类送风方式并未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以上三种送风方式下,人员工作区往往位于回风或排风环境中,卫生条件较差,送风效率也相对较低。为此,已有学者提出了风口位于包厢下部的置换通风模式,并对顶置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送风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置换通风具有送风温度低,工作区热舒适性好,噪声低,节能等优点。但同时发现送风口设在包厢下部区域的置换通风会使下铺旅客有凉的不舒适感。
鉴于此,针对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现有通风方式的优缺点,研发一种可有效消除上述送风方式弊端,并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送风模式就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水平设置一条送风管;在送风管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同时,在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上设置一下送风风口;同时,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
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风速调节阀;
步骤3: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送风过程中,通过风速调节阀调节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的宽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由水平设置在包厢门上方的送风管,设置在送风管侧壁的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设置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的一下送风风口,以及设置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上铺的下端的两个回风口组成;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有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进一步的,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3的宽度取50~150mm。
本发明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以此减少现有送风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升包厢内人员的整体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用于上、下铺人员区域环境分析的测点分布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参数设置下,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图。
图6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实施例5)时,上、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比较图。
图7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实施例5)时,包厢中间位置竖向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比较图。
图8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热舒适性评价的PMV值分布图。
图9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空气新鲜程度评价的平均空气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列车软卧包厢空间相对狭小,如果采用目前的单一风口送风模式,势必会对送风气流直接作用区域的人员造成吹风感,同时此区域与非气流直接作用区域之间会存在明显的空气温度差值,不利于包厢内全体人员的舒适性。相对于传统顶板散流器下送风来说,贴附送风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包厢内人员造成的吹风感,而风口位于包厢下部区域的置换送风模式,在合理的设计下又能提高下铺人员区域的热舒适性。基于以上考虑,本发明的思路是:利用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将原本集中单一送风方式细化为分别针对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的单独送风,同时引入贴附送风和置换送风的理念,以此减少现有送风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下铺人员有明显吹风感、区域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以此提升包厢内人员的整体舒适性。
本发明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水平设置一条送风管1;在送风管1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同时,在两个平送风风口2之间的送风管1底面上设置一下送风风口3;同时,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4。
所述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这样,使得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与包厢顶板形成贴附;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与包厢门壁面形成贴附。
可选的,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4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长度取300~500mm,略小于左右铺位之间过道的宽度;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能够贴附于包厢门流动并经过道后下送到地面区域;宽度取50~150mm,小于送风管1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两个回风口4长×高的尺寸与现有软卧列车回风口的尺寸相同,可选为330mm×140mm。
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与送风管1之间均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连接管的连接:连接管一端与送风管1采用嵌入式连接,另一端与平送风风口2或下送风风口3采用变径构件焊接。
风速调节阀用于调整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以实现不同需求下的组合式送风模式。
步骤3:通过送风管1进行送风,送风过程中,通过风速调节阀调节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送风速度取0.4~0.6m/s。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本发明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由水平设置在包厢门上方的送风管1,设置在送风管1侧壁的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设置两个平送风风口2之间的送风管1底面的一下送风风口3,以及设置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上铺的下端的两个回风口4,如图1所示。
所述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这样的设计,使得平送风风口2的出风与包厢顶板形成贴附;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与包厢门壁面形成贴附。
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与送风管1之间均有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连接管的连接:连接管一端与送风管1采用嵌入式连接,另一端与平送风风口2或下送风风口3采用变径构件焊接。
风速调节阀用于调整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以实现不同需求下的组合式送风模式。
可选的,所述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4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可选的,平送风风口2的送风速度取0.4~0.6m/s。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长度取300~500mm,略小于左右铺位之间过道的宽度;下送风风口3的出风能够贴附于包厢门流动并经过道后下送到地面区域;宽度取50~150mm,小于送风管1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可选的,所述两个回风口4长×高的尺寸与现有软卧列车回风口的尺寸相同,可选为330mm×140mm。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两个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2送出的气流主要对上铺人员区域进行环境调节。由于考虑了上、下铺区域的分区环境控制,因此送风量较现有方式有所减少;同时平送风风口2送出的气流与包厢顶板形成了贴附,能够有效减少现有送风方式直吹人体造成的上铺人员吹风感和上铺、下铺人员区域空气温度差值大、分布不均匀的弊病。
下送风风口3送出的气流主要对下铺人员区域进行环境调节。送风在壁面康达效应的作用下能够与包厢门形成贴附,而后在初始动量的作用下沿包厢门向下运动,与地面冲击后,气流的运动方向由竖直向转为水平向,然后沿着地面向前运动。此时,在包厢壁面的贴附作用下,下送风风口3送出的绝大部分冷空气被送到了下铺区域,从而在包厢下部区域形成一个空气湖,对位于空气湖内的下铺人员区域形成准置换通风的效果,提升包厢的通风效率和人员舒适性;与风口位于包厢下部的置换通风模式相比,下送风风口3的送风量有所减少;而与风口直接设置在下部相比,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的下送风风口3设在包厢上部,空气由上往下贴附流动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空气形成一定量的掺混,将风量和冷量的一部分分配给流通路径中的环境空气,从而在均匀上铺、下铺区域空气温度差值的同时,有效降低传统置换通风高风速直吹人体带来的吹风感;同时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的下送风风口3设置在包厢的上部区域,与下部直接设风口相比,安装布置更加简单、美观,并且不会对人员通行和下铺区域的有效使用面积造成影响。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先进性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RW25K型空调列车软卧包厢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其结构参数为2000mm×2000mm×2540mm(长×宽×高);包厢内下铺床板高度为0.50m,上铺床板高度为1.70m,床的几何尺寸为0.75m×2.00m;茶桌高0.80m,几何尺寸为0.50m×0.80m;包厢内定员4人,对身体姿态为躺卧状,人体头部朝向厢门一侧,采用已有理论计算得到此状态下人体发热量为85W/人;根据客车设计规范参数设置要求,包厢内设计温度为25.0℃,相对湿度取60%;送风温度为20.0℃,相对湿度为55%,送风量为525.6m3/h。现有的单条缝贴附送风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模式,回风口布置在包厢内墙面上;而对于本发明所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为避免下送风风口送出的空气短路,将回风口布置在包厢外墙。
此处所定义的回风口位置位于软卧包厢的中上部,原因如下:1、传统软卧包厢的回风口都位于下床铺的下面,但是此处还采用传统布置,回风口的位置就会影响到由下送风口送出的空气在下铺人员区域形成空气湖的效果,而本发明正是通过空气湖来解决下铺人员区域的热舒适问题,所以此处提升了回风口在包厢内的位置;2、若将回风口的位置上升到上铺的上面,则会影响到上送风口的通风效果,由上送风口送出的空气有可能直接从回风口排出,造成短路;3、若把回风口设在位于上、下床铺中间高度的外墙面上,此时无论是下铺乘客靠着外墙坐着,还是乘客把行李靠着外墙放在下铺上,都会影响到回风口的效果。综上所述,把回风口设在位于上铺下方的外墙上,既能满足气流组织的需要,又能避免回风口对乘客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平送风风口2尺寸为长度700mm、高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0.50m/s;下送风风口3尺寸为长度400mm、宽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1.90m/s。总的送风量为525.6m3/h,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实施例2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考虑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增大、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减小的情况: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为0.60m/s,下送风风口3尺寸为长度400mm、宽度100mm,其送风速度为1.55m/s;总的送风量为525.6m3/h,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长度330mm、高度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实施例3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考虑两个平送风风口2送风速度减小、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增大的情况: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两个平送风风口2尺寸为700mm×100mm、送风速度为0.40m/s,下送风风口3尺寸为400mm×100mm、送风速度为2.25m/s,总的送风量为525.6m3/h,两个回风口4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为便于和现有送风方式比较,分别给出现有的两种送风方式的参数设置以及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的参数设置如下。同时,为了对比分析,各种送风方式下的送、排风风量均相同。
对比实施例4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送风方式采用现有的单条缝贴附送风模式,条缝送风口尺寸为2000mm×50mm,送风量为525.6m3/h时计算得到送风速度为1.46m/s,两个回风口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对比实施例5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送风方式采用现有的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模式,两个送风口尺寸均为1000mm×50mm,送风量为525.6m3/h时计算得到两个送风口的送风速度均为1.46m/s,两个回风口尺寸均为330mm×140mm,总排风与总送风量相等。
各实施例对比
1、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即实施例1、2、3)之间的对比
图3-5分别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参数设置下,、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左图)及速度(右图)分布图。由图对比可知,实施例1、2和3上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分别为24.48℃、23.78℃和25.09℃,下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分别为24.81℃、24.74℃和25.56℃。各实施例上、下床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比较接近,差值均在1℃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包厢内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3个实施例各测点温度值分布方面,实施例1、2和3上铺人员区域最大温差分别为1.96℃、3.15℃和3.96℃,下铺人员区域最大温差分别为2.27℃、3.34℃和3.56℃,实施例1区间内温度分布最均匀,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大温差不超过3℃的要求。实施例2区间内温度均匀性分布有所降低、实施例3区间内温度均匀性分布相对较差。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3-5对比可知,实施例1人员区域风速分布较为均匀,上铺和下铺头部区域的平均风速分别为0.108和0.117m/s,这样既不会使休息的乘客有吹风感,又能保证乘客呼吸区域空气的流畅性,避免乘客在列车包厢这类微型空间内出现憋闷的不舒适感。实施例2上铺和下铺头部区域的平均风速分别为0.111和0.102m/s,亦能满足舒适性要求。实施例3上铺人员区域3号头部测点处风速超过文献规定的0.25m/s的要求,容易造成上部人员的吹风感,但除这个测点外,其余各测点风速均能满足要求,并且整个人员区域内风速分布相对均匀,基本能够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
综上所述,对于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采用不同的送风速度组合,能得到不同的气流组织效果。本发明研究范围内,采用平送风风口2和下送风风口3送风速度分别为0.5m/s和1.9m/s的实施例1送风为最优实施例,能有效解决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并为乘客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下面选用实施例1下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实施例5)进行对比分析,如图6所示。
2、本发明最优实施例(即实施例1)与现有技术实施例间的对比(即实施例4、5)
由图6可知,温度分布方面,实施例1上、下铺人员区域平均温度分别为24.48℃和24.81℃,相差0.33℃,实施例5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4.88℃、25.42℃、相差0.54℃,均能有效解决包厢内上、下床铺温差太大的问题;实施例4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2.99℃、25.41℃、相差2.42℃,因此在实施例4的送风条件下,列车包厢内容易出现上铺人员冷下铺人员热的热不均匀现象。上铺及下铺人员区域最大温差方面,实施例5下铺区域最大温差为4.22℃,不满足规范对温差不超过3℃的要求,会使乘客感到身体冷热不均的热不舒适感,其余实施例均能满足要求。温度趋势方面,除了实施例4上铺人员区域温度场外,在其余实施例上、下床铺人员区域,从头部到脚部,温度都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这符合人体头凉脚热的热舒适要求。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6可知,除了实施例1以外,实施例4和5的上、下床铺人员区域都出现了风速超过0.25m/s的测点。同时,实施例5的不满足区域出现在人员头部区域,而实施例4上铺测点6的风速更是达到0.42m/s,这种情况下,即使乘客休息时盖着被子,也会造成人员的吹风感。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单条缝贴附送风(实施例4)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实施例5),本发明采用实施例1的双贴附组合式的送风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它们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吹风感的弊端,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图4-6对比可知,实施例2和3的速度及温度分布效果整体上也优于实施例4和5。
为了进一步比较本发明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与现有送风方式的优劣,还研究了包厢内竖向温度和速度分布的均匀性,以此反应乘客在非休息状态,而是站立时的热舒适性。为此给出包厢中心位置2.0m高度范围内的温度、速度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温度分布方面,采用本发明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的三个工况竖向温度分布均为下部空间低、上部空间高,这样的温度分布与传统室内建筑温度分布一致,人员可接受程度较高。并且非休息时刻人员主要在下部区域活动,下部温度低也更利于这些时刻人员负荷的消除。具体数值方面,实施例1竖向2m高度范围内测点温度位于22.78-24.17℃之间,平均温度为23.35℃,最大温差为1.39℃;实施例4测点温度位于22.71-26.09℃之间,平均温度为23.78℃,最大温差为3.38℃;实施例5测点温度位于22.97-24.56℃之间,平均温度为23.92℃,最大温差为1.59℃。从平均温度来看,实施例1对应的室内平均温度最低,则在相同的送风温度下,实施例1的通风效率最高;最大温差方面,实施例1的最大温差最小,则包厢内沿高度方向温度分布均匀性最好,人员舒适性强。实施例4对应的竖向最大温差为3.38℃,超过了3℃的最大温差要求,会影响到乘客站立时的热舒适性。
速度分布方面,由图7可知,实施例1在0.6m高度处速度稍微超过了标准要求的速度不大于0.25m/s的规定,其余高度均满足要求,总体来说2.0m高度范围内的速度分布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实施例4和实施例5,约0.5m以上高度范围内风速均不满足规范规定,同时乘客站立时头部的风速超过0.5m/s,会造成乘客头部强烈的吹风感。均匀性方面,引入速度不均匀系数分别计算得到各实施例所对应的速度不均匀系数分别为1.98%、4.86%和2.38%。实施例1较实施例4速度均匀性提升145.5%,较实施例5速度均匀性提升20.2%。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相对于传统单条缝贴附送风和双条缝对吹贴附送风来说,能够有效解决上铺和下铺人员区域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吹风感,以及包厢沿高度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弊端。同时,在相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量下,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模式包厢内平均温度最低,因此通风效率最高;并且能够实现人员睡姿时头凉脚热,非休息时刻包厢下部人员活动区域温度较低,包厢整体速度分布均匀性较好的环境分布,有效满足包厢内人员的热舒适要求。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中,实施例1给出的参数设置为最优送风工况。
3、最优实施例的人员舒适性验证
为了进一步研究实施例1送风条件下的通风效果,在此引入预测平均投票数(PredictedMeanVote,PMV)和平均空气龄(Meanageofair)两个参数对其进行舒适性及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
图8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热舒适性评价的PMV值分布图。由图可知,采用实施例1送风方式时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PMV值均在-1到1的范围内,根据Fanger的热舒适理论,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热感觉都位于微凉到微暖的区间内,人员热舒适性好。同时,上、下铺人员区域PMV值的一致性较好,不同位置处数值差别不大,人员的热舒适性比较均匀。因此实施例1的送风条件能为休息的乘客提供一个舒适、均匀的热环境。
图9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送风时,下铺(左图)、上铺(右图)人员区域空气新鲜程度评价的平均空气龄分布图。由图可得,采用实施例1送风方式时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的空气龄数值较低,平均值小于60s,送风空气新鲜度能较好满足人员呼吸需求。上、下床铺人员区域相比,上铺区域平均空气龄较下铺区域小,这是因为上送风口距上铺人员区域比较近,而从下送风口送出的空气,需要在与地面撞击形成空气湖后才能到达下铺的人员区域。然而虽然流动距离比较远,但是由于下送风口的送风速度比较大,送风与包厢内空气掺混比较少,送到下铺人员区域空气的新鲜度还是能满足人员呼吸的需要,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本发明下送风口出风速度高于上送风口的合理性。同时由图还可以看出,上、下床铺人员区域头部的平均空气龄相对于其他部位小,也就是说,送风都是从人的头部流向脚部的,这样更利于人员呼吸到新鲜空气,有效提升包厢内的空气品质。
综上,本发明提出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式相对传统方式通风效率高、通风效果好,有效解决了传统送风方式的弊病。同时,本发明给出的送风方式注重了包厢内人员的舒适性与健康,能够有效减少软卧包厢这类狭小空间内人员的压迫感,降低焦虑程度,减少乘客长时间乘车时的抱怨。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包厢门上方水平设置一条送风管;在送风管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同时,在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上设置一下送风风口;同时,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两个上铺的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回风口;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
步骤2:在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风速调节阀;
步骤3:通过送风管进行送风,送风过程中,通过风速调节阀调节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的宽度取50~15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6.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水平设置在包厢门上方的送风管,设置在送风管侧壁的两个对称且尺寸相同的平送风风口,设置于两个平送风风口之间的送风管底面的一下送风风口,以及设置在包厢外窗两侧对应上铺的下端的两个回风口;所述平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下送风风口的出风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与送风管之间均有连接一连接管,每个连接管上设有一电动风速调节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和下送风风口采用条缝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或者单层百叶风口;所述回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风口。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长度取600~800mm;高度取50~150mm。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取0.4~0.6m/s;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送风速度范围取1.55~2.25m/s。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送风风口的长度取300~500mm;下送风风口的宽度取50~150mm。
CN201510795787.XA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4600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5787.XA CN105460034B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5787.XA CN105460034B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0034A true CN105460034A (zh) 2016-04-06
CN105460034B CN105460034B (zh) 2018-01-12

Family

ID=5559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5787.XA Active CN105460034B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003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904A (zh) * 2016-06-28 2016-10-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火车卧铺床头加湿方法及其装置
CN106347394A (zh) * 2016-09-07 2017-01-25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
CN112888489A (zh) * 2018-10-18 2021-06-01 曲线日本株式会社 伸展用运动器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2639C (zh) * 2007-07-24 2009-02-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双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式
CN101850774A (zh) * 2009-04-03 2010-10-06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卧铺列车空调风道系统
CN102679467A (zh) * 2011-03-14 2012-09-19 石家庄奥祥医药工程有限公司 乳品生产预处理车间的空调通风系统
CN102183080B (zh) * 2011-05-11 2013-1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胶囊旅馆的顶部水平贴附式送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2639C (zh) * 2007-07-24 2009-02-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双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式
CN101850774A (zh) * 2009-04-03 2010-10-06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卧铺列车空调风道系统
CN102679467A (zh) * 2011-03-14 2012-09-19 石家庄奥祥医药工程有限公司 乳品生产预处理车间的空调通风系统
CN102183080B (zh) * 2011-05-11 2013-1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胶囊旅馆的顶部水平贴附式送风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彬彬: "列车送风系统送风均匀性及包厢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万方学位论文》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904A (zh) * 2016-06-28 2016-10-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火车卧铺床头加湿方法及其装置
CN106347394A (zh) * 2016-09-07 2017-01-25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
CN112888489A (zh) * 2018-10-18 2021-06-01 曲线日本株式会社 伸展用运动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0034B (zh) 2018-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8730B (zh)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CN201914054U (zh) 一种司机室风道系统
CN101850774B (zh) 高速卧铺列车空调风道系统
CN105946884A (zh) 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
CN105460034A (zh) 一种适用于列车软卧包厢的双贴附组合式送风方法及装置
CN103158732B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201400185Y (zh) 高速卧铺列车空调风道系统
WO2018176912A1 (zh) 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
CN102501975A (zh) 一种高空气品质民机客舱空气分配系统
CN103574864B (zh) 一种柔性个性化送风风口
CN202413811U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201300857Y (zh) 高吸力风机风道系统
CN204095825U (zh) 轨道车辆空调送回风系统
CN104315690B (zh) 一种用于坐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US2015029099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ditioning an environment
CN106143522A (zh) 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
CN205292219U (zh) 一种带有导流板的吹脚风道
CN209208407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3574865B (zh) 一种柔性送风散流器
CN107702305B (zh) 一种适用于变工作区贴附气流组织环境保障方法及装置
CN103998318B (zh) 空调系统及具备该空调系统的铁道列车
CN102180179A (zh) 一种高速列车用外接式变截面均匀送风系统
CN104315688B (zh) 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105157155B (zh) 一种形成空气池气流组织的单侧通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5387052U (zh) 一种空调客车用的可控制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