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30834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30834U
CN216530834U CN202122354732.9U CN202122354732U CN216530834U CN 216530834 U CN216530834 U CN 216530834U CN 202122354732 U CN202122354732 U CN 202122354732U CN 216530834 U CN216530834 U CN 216530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wires
motor
peripheral surfac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47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樱田国士
森下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30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30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马达包括:多根导线;插入有多根导线的管;插入有管且从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筒状的罩构件;以及配置于罩构件的内部的树脂部,罩构件在一侧具有小径部,且在另一侧具有内径比小径部的内径大的大径部,管的外周面与小径部的内周面接触,多根导线在大径部的内部从管被引出,树脂部配置于大径部的内部且对多根导线进行覆盖。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包括固定轴的马达。以往,在固定轴上固定有定子。定子与导线连接(例如,参照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6-311702公报)
以往,使用具有贯通孔的固定轴。在贯通孔中插入有导线。
这里,在将导线插入固定轴的贯通孔的结构中,存在异物顺着导线从马达的外部侵入内部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异物从马达的外部侵入内部进行抑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马达包括:多根导线;插入有多根导线的管;插入有管且从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筒状的罩构件;以及配置于罩构件的内部的树脂部。罩构件在一侧具有小径部,且在另一侧具有内径比小径部的内径大的大径部。管的外周面与小径部的内周面接触。多根导线在大径部的内部从管被引出。树脂部配置于大径部的内部且对多根导线进行覆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配置于所述大径部的内部的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具有多个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从所述一侧贯通至所述另一侧,多根所述导线分别配置于互不相同的所述第一贯通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制构件具有在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一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制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不同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从所述一侧贯通至所述另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比所述第二贯通孔靠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树脂部配置于所述大径部中的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一侧的区域和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另一侧的区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径部的内周面具有朝与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另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径部的内周面具有朝与所述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突出部隔开间隔,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贯通孔具有小径孔及孔径比所述小径孔的孔径大的大径孔,在所述小径孔中配置有多根所述导线中的具有第一外径的导线,在所述大径孔中配置有多根所述导线中的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大的第二外径的导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径部在所述一侧具有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从所述一侧朝所述另一侧沿内径变大的方向倾斜,所述树脂部配置于所述管中的从所述小径部突出至所述中间部分的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中间部分的内周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马达,能对异物从马达外部侵入内部进行抑制。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罩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罩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沿筒轴向观察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而且,以轴向为上下方向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上述上下方向的定义不对马达100的使用时的朝向和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内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轴110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2示出以包括中心轴线CA的平面剖切轴110时的轴110的截面构造。而且,图2中,示出配置于轴110的内部的多根导线1。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与电动摩托车的后轮一体化。即,马达100是轮内马达。马达100包括轮圈101。在轮圈101上安装有轮胎。
轮圈10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轮圈101在轴向上方和轴向下方分别具有开口。轮圈101的轴向上方的开口及轴向下方的开口分别由未图示的罩覆盖。而且,在轮圈101的内周面配置有未图示的多个磁体。多个磁体在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周向上排列。轮圈101绕中心轴线CA的轴线旋转。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轮圈101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内定义为马达100内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轮圈101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外定义为马达100外部。
马达100包括轴110。轴110沿中心轴线CA配置。即,轮圈101绕轴110的轴线旋转。
马达100包括定子120。定子120安装于轴110。定子120配置于轮圈101的径向内侧。即,定子120配置于马达100内部。定子120的外周面与配置于轮圈101的内周面的多个磁体沿径向相向。定子120使轮圈101旋转。
定子120包括未图示的定子芯部、绝缘体121及线圈部122。定子芯部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的磁性体,且定子芯部是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得的层叠体。绝缘体121是使用树脂等的绝缘构件。绝缘体121覆盖定子芯部的至少一部分。线圈部122是铜线,且经由绝缘体121卷绕于定子芯部。
定子120还包括电路基板123。电路基板123安装于绝缘体121。电路基板123与线圈部122连接。
这里,轴110具有位于马达100内部的部分和位于马达100外部的部分。而且,轴110具有第一孔111及第二孔112。第一孔111及第二孔112在轴110内部彼此相连。
第一孔111在轴110中的马达100内部的部分具有开口。第二孔112在轴110中的马达100外部的部分具有开口。即,轴110具有从马达100内部到达外部的孔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罩构件3的筒轴线3C平行的方向称为“筒轴向”。而且,将图3中的筒轴向的右侧称为“一侧”,将图3中的筒轴向的左侧称为“另一侧”。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罩构件3的剖视图。另外,图3示出以包括筒轴线3C的平面剖切罩构件3时的截面构造。在图3中,示出多根导线1、管2、树脂部4及限制构件5。而且,在图3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两根导线1。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罩构件3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5的立体图。图6是沿筒轴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5时的俯视图。在图6中,示出插入至限制构件5的多根导线1。
马达100包括多根导线1、管2、罩构件3及树脂部4。而且,马达100包括限制构件5。
多根导线1是彼此独立的线。管2是配线捆扎用收缩管。在管2中插入有多根导线1。即,多根导线1配置于管2的内部。由此,多根独立的导线1被聚集。管2配置于轴110的内部(参照图2)。
管2经由第一孔111引出至马达100内部。并且,多根导线1在马达100内部与定子120电连接。具体而言,一部分导线1与电路基板123连接,其他导线1与线圈部122连接。
而且,管2经由第二孔112引出至马达100外部。并且,多根导线1在马达100外部从管2被引出。即,管2的端部2a位于马达100外部。管2的端部2a是具有多根导线1被引出的开口的部分。另外,管2的另一个端部位于马达100内部。
多根导线1在马达100外部与未图示的PDU(Power Drive Unit:动力驱动单元)连接。PDU对马达100的驱动进行控制。而且,PDU对朝马达100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
罩构件3是橡胶制的。另外,罩构件3也可以是树脂制的。罩构件3呈从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筒状。在罩构件3中插入有管2。即,管2配置于罩构件3的内部。
罩构件3在一侧具有小径部31,且在另一侧具有大径部32。大径部32的内径比小径部31的内径大。而且,大径部32在一侧具有中间部分320。中间部分320是与小径部31相连的部分。因此,中间部分320从一侧朝另一侧沿内径变大的方向倾斜。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从大径部32中省略中间部分320。即,也可以是,大径部32的内径从一侧朝另一侧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罩构件3在小径部31与大径部32间的边界处具有呈直角弯曲的内周面及外周面。
管2配置于小径部31的内部。而且,管2的端部2a从小径部31突出至中间部分320。即,管2的端部2a位于中间部分320的内部。另外,中间部分320是大径部32的一部分。因此,多根导线1在大径部32的内部从管2被引出。管2的端部2a配置为从小径部31跨越到大径部32。
此外,管2的外周面与小径部31的内周面接触。具体而言,管2中的位于小径部31内部的部分的外周面与小径部31的内周面接触。例如,管2被压入于小径部31的内部。管2中的位于中间部分320内部的端部2a的外周面配置为在正交于筒轴向的方向上与中间部分320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隔。
树脂部4是固化后的粘接剂。树脂部4使用硅树脂。树脂部4配置于罩构件3的内部。并且,树脂部4覆盖多根导线1。具体而言,树脂部4配置于大径部32的内部。大径部32是对多根导线1的线间进行密封的构件。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从罩构件3的另一侧的开口注入树脂。即,从大径部32的开口注入树脂。
这里,通过使多根导线1在大径部32的内部从管2被引出来使多根导线1分散。换而言之,多根导线1一根一根地分离。因此,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树脂填充于多根导线1的线间,因而能可靠地将树脂部4配置于多根导线1的线间,能用树脂部4将多根导线1的线间堵塞。由此,能在马达100外部对异物从多根导线1的线间侵入管2内部进行抑制。其结果是,能对异物顺着多根导线1从马达100外部侵入内部进行抑制。另外,异物包括水等液体。而且,异物包括尘埃等灰尘。
而且,树脂部4覆盖管2的端部2a。即,树脂部4配置于管2中的从小径部31突出至中间部分320的端部2a的外周面与中间部分320的内周面之间。由此,能用树脂部4将管2的端部2a的开口堵塞。其结果是,能对异物从管2的端部2a的开口侵入进行抑制。
这里,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填充至与管2的端部2a的外周面及中间部分320的内周面接触的位置。由此,树脂部4相对于罩构件3的内周面的紧贴性增加。而且,树脂部4相对于管2的端部2a的外周面的紧贴性增加。
限制构件5是橡胶制的。限制构件5由与罩构件3相同的材料构成。限制构件5也可以是树脂制的。而且,限制构件5也可以由与罩构件3不同的材料构成
限制构件5配置于大径部32的内部。限制构件5呈以筒轴线3C为中心的圆盘状。而且,限制构件5的外径与大径部32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限制构件5的外周面与大径部32的内周面接触。
而且,限制构件5具有多个第一贯通孔51。第一贯通孔51从一侧贯通至另一侧。另外,第一贯通孔51的个数是与导线1的根数相同的数量以上即可。例如,第一贯通孔51的个数是与导线1的根数相同的数量。
多根导线1分别配置于彼此不同的第一贯通孔51。即,多根导线1分别经由第一贯通孔51从限制构件5的一侧被引出至另一侧。由此,能对多根导线1在大径部32的内部密集进行抑制。其结果是,在大径部32的内部,能可靠地使多根导线1分散。
而且,限制构件5具有在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53。开口部53从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且与第一贯通孔51相连。开口部53是沿筒轴向贯通且从外周面切入至到达第一贯通孔51为止的狭缝。开口部53相对于多个第一贯通孔51各设置有一个。即,限制构件5具有与第一贯通孔51相同数量的多个开口部53。由此,能经由开口部53将导线1配置于第一贯通孔51。其结果是,将导线1配置于第一贯通孔51时的作业性提高。
而且,限制构件5具有与第一贯通孔51不同的第二贯通孔52。第二贯通孔52从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第二贯通孔52的个数为一个,且配置于与第一贯通孔51分开的位置。第二贯通孔52的用途与第一贯通孔51的用途不同。第二贯通孔52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构成树脂的流路。在第二贯通孔52中,未配置导线1。由此,能经由第二贯通孔52使从大径部32的另一侧的开口注入的树脂朝限制构件5的一侧流动。因此,即使在大径部32的内部配置有限制构件5,也能朝向限制构件5的一侧填充树脂。即,能将树脂部4配置在限制构件5的一侧。
另外,第二贯通孔52的个数也可以是多个。在第二贯通孔52的个数是多个的情况下,树脂的流路变大,因此能更顺畅地从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向一侧注入树脂。另一方面,与第二贯通孔52的个数是多个的情况相比,在第二贯通孔52的个数是一个的情况下,能减少在限制构件5上开出的孔,因而能确保限制构件5的强度。
而且,第二贯通孔52位于限制构件5中的与筒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另一方面,多个第一贯通孔51分别位于限制构件5中的比中央部靠外侧的外缘部。即,第一贯通孔51位于比第二贯通孔52靠外侧的位置。例如,与第一贯通孔51相连的开口部53的形成工序包括如下的工序:利用刀具使缺口从限制构件5的外周面形成至到达第一贯通孔51为止。在利用刀具使缺口从限制构件5的外周面形成至到达第一贯通孔51为止时,第一贯通孔51的配置位置越靠近外侧,越容易使刀具进入第一贯通孔51。由此,在第一贯通孔51位于比第二贯通孔52靠外侧的位置的结构中,能够容易地在限制构件5上形成与第一贯通孔51相连的开口部53。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省略与第一贯通孔51相连的开口部53,而在限制构件5上设置作为使第一贯通孔51与第二贯通孔52相连的开口部的内侧开口部。这里,第二贯通孔52位于中央部,第一贯通孔51位于比中央部靠外侧的外缘部。因此,内侧开口部从与筒轴向正交的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延伸。而且,内侧开口部沿筒轴向贯通。在限制构件5具有内侧开口部的情况下,在将多根导线1配置于限制构件5的工序中,首先将多根导线1配置于第二贯通孔52。然后,经由内侧开口部将多根导线1一根一根地配置于彼此不同的第一贯通孔51。由此,可以不进行将导线1一根一根地沿筒轴向插入至限制构件5的各第一贯通孔51的作业,作业性提高。
而且,树脂部4配置于大径部32中的、限制构件5的一侧的区域和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区域。这里,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当在限制构件5的一侧充分地填充有树脂时,树脂从限制构件5的一侧溢出而到达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其结果是,在树脂固化后,变成树脂部4配置于限制构件5的一侧及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状态。即,在树脂部4配置于限制构件5的一侧的区域和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区域的结构中,能可靠地用树脂部4将管2的端部2a的开口堵塞。
另外,在树脂的注入工序中,除了第二贯通孔52以外,第一贯通孔51中的与导线1之间的区域也变成树脂的流路。因此,在第一贯通孔51中的与导线1之间的区域配置有树脂部4。而且,在第二贯通孔52的内部配置有树脂部4。
这里,树脂部4中的、限制构件5的一侧的部分和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部分经由位于第一贯通孔51及第二贯通孔52各自的内部的部分彼此相连。而且,树脂部4中的限制构件5的一侧的部分与限制构件5的朝向一侧的面接触。而且,树脂部4中的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部分与限制构件5的朝向另一侧的面接触。由此,变成树脂部4中的限制构件5的一侧的部分与限制构件5卡合的状态,且变成树脂部4中的限制构件5的另一侧的部分与限制构件5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对树脂部4朝一侧及另一侧发生位置偏移进行抑制。其结果是,能可靠地在罩构件3的内部利用树脂部4进行密封。
而且,罩构件3中的大径部32的内周面具有凹凸。具体而言,大径部32的内周面具有朝与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1。第一突出部321呈以筒轴线3C为中心的环状突出。此外,大径部32的内周面具有朝与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22。第二突出部322呈以筒轴线3C为中心的环状突出。第二突出部322配置为在第一突出部321的另一侧与第一突出部321隔开间隔。
而且,限制构件5配置于第一突出部321的另一侧。此外,限制构件5配置于第二突出部322的一侧。即,限制构件5配置于第一突出部321与第二突出部322之间。
这里,呈环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1及第二突出部322各自的内径比限制构件5的外径小。因此,在使限制构件5从罩构件3的另一侧的开口插入至罩构件3内部的工序中,一边使第二突出部322朝与筒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一边使限制构件5插入至罩构件3内部。然后,当限制构件5配置于第一突出部321与第二突出部322之间时,第二突出部322恢复原形状。由此,变成通过第一突出部321及第二突出部322在筒轴向上夹住限制构件5的状态。即,当限制构件5欲朝一侧移动时,限制构件5朝一侧的移动会被第一突出部321限制。当限制构件5欲朝另一侧移动时,限制构件5朝另一侧的移动会被第二突出部322限制。其结果是,在树脂部4的构成材料即树脂的注入工序中,在注入树脂时,能对限制构件5的位置朝一侧偏移进行抑制。而且,能对限制构件5的位置朝另一侧偏移进行抑制。
这里,多根导线1包括外径不同的两种导线11及导线12。而且,限制构件5具有孔径不同的两种第一贯通孔51。具体而言,第一贯通孔51具有小径孔51a及孔径比小径孔51a的孔径大的大径孔51b。
并且,在小径孔51a中配置有多根导线1中的具有第一外径的导线11。在大径孔51b中配置有多根导线1中的具有比第一外径大的第二外径的导线12。由此,即使具有第一外径的导线11和具有第二外径的导线12混合,也能将多根导线1一根一根地配置于不同的第一贯通孔51。另外,具有第一外径的导线11是信号线,具有第二外径的导线12是电力供给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本实用新型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追加各种变更加以实施。而且,能将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任意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电动摩托车的轮内马达,但也能用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等各种用途。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用作电动摩托车的轮内马达等。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特征是,包括:
多根导线;
插入有多根所述导线的管;
插入有所述管且从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筒状的罩构件;以及
配置于所述罩构件的内部的树脂部,
所述罩构件在所述一侧具有小径部,且在所述另一侧具有内径比所述小径部的内径大的大径部,
所述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小径部的内周面接触,
多根所述导线在所述大径部的内部从所述管被引出,
所述树脂部配置于所述大径部的内部且对多根所述导线进行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包括配置于所述大径部的内部的限制构件,
所述限制构件具有多个第一贯通孔,
所述第一贯通孔从所述一侧贯通至所述另一侧,
多根所述导线分别配置于互不相同的所述第一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限制构件具有在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从所述一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限制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不同的第二贯通孔,
所述第二贯通孔从所述一侧贯通至所述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比所述第二贯通孔靠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树脂部配置于所述大径部中的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一侧的区域和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另一侧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大径部的内周面具有朝与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大径部的内周面具有朝与所述筒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二突出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突出部隔开间隔,
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贯通孔具有小径孔及孔径比所述小径孔的孔径大的大径孔,
在所述小径孔中配置有多根所述导线中的具有第一外径的导线,
在所述大径孔中配置有多根所述导线中的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大的第二外径的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是,
所述大径部在所述一侧具有中间部分,
所述中间部分从所述一侧朝所述另一侧沿内径变大的方向倾斜,
所述树脂部配置于所述管中的从所述小径部突出至所述中间部分的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中间部分的内周面之间。
CN202122354732.9U 2020-09-30 2021-09-27 马达 Active CN2165308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5804 2020-09-30
JP2020165804A JP2022057508A (ja) 2020-09-30 2020-09-3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30834U true CN216530834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110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4732.9U Active CN216530834U (zh) 2020-09-30 2021-09-27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57508A (zh)
CN (1) CN21653083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7508A (ja)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3284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vehicle
EP1463181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for an electric motor
EP1600780A1 (en) Rotational sensor
JP5672510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JP2019009336A (ja) ノイズ低減ユニット
GB2567970A (en) Moto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6121053B2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
US20170353090A1 (en) Stator unit, motor, and blower
CA2792437C (en) External rotor motor
US20160294245A1 (en) Motor
CN216530834U (zh) 马达
US11336153B2 (en) Motor
CN216390662U (zh) 马达
CN112640264A (zh) 马达
JP2020028177A (ja) 配線部品
JP2008278678A (ja) 回転電機
JPH11308812A (ja) センサ付電動機におけるセンサマグネット取付装置
CN216599211U (zh) 马达
JP2019009040A (ja) ノイズ低減ユニット
CN112640257B (zh) 马达
US11355994B2 (e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11451116B2 (en) Motor
US20230208248A1 (en) Motor unit
KR102477861B1 (ko)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향 장치
US20230318391A1 (en) Motor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