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22013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22013U
CN216522013U CN202123030531.XU CN202123030531U CN216522013U CN 216522013 U CN216522013 U CN 216522013U CN 202123030531 U CN202123030531 U CN 202123030531U CN 216522013 U CN216522013 U CN 2165220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ntrol box
air
electric control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305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铸剑
刘恩孝
柴兵
邵宗臣
郭强
冯志扬
袁天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305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220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220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220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框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换热器,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呈夹角拼接构成,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换热器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进风侧空间和出风侧空间;电控盒,设置在所述进风侧空间中;顶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顶部与所述顶部支承板转动连接;底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底部与所述底部支承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室内机,将换热器采用折线形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同时配备可旋转电控盒,有效地提高了空调的可维修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数据中心机房制冷一直是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重要问题。现有机房空调主要采用冷冻水列间空调,该制冷模式需要进行大量的土建,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同时还需要将水引入机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冷冻水列间空调需要大功率风机实现送风,存在高能耗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列间空调受限于标准间距的限制,整机布局大都比较紧凑,在满足制冷量的前提下,整机的维修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机型制冷系统采用“一字型”布局,电控盒置于其中一侧,此种情况下,电控盒阻风面积较大,影响风量和制冷效果;或采用“V 字型”换热器,但电控盒无法布局或只能将电控盒放置于中间位置,此种情况会导致阻风面积增大,且需要多余的支撑装置以安装电控盒。上述情况,除了影响空调的性能之外,对于后期的维修便捷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以便于减小管路成本,增大换热面积和便于电控盒的维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框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换热器,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呈夹角拼接构成,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换热器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进风侧空间和出风侧空间;电控盒,设置在所述进风侧空间中;顶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顶部与所述顶部支承板转动连接;底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底部与所述底部支承板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将换热器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呈夹角拼接构成,从而增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同时配备可旋转的电控盒,有效地提高了空调的可维修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具有换热器开口端和换热器闭合端,所述换热器开口端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换热器闭合端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承板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控盒的底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插孔以使得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底部支承板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支承板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电控盒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插销铰链,所述弹簧插销铰链可穿设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固定卡勾,所述换热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侧面端板,所述限位固定卡勾可转动至与所述侧面端板勾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上设置有避让边,所述避让边为斜边,所述避让边用于所述电控盒转动时避让所述换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进风门和出风门,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门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门上,所述进风门和所述出风门均与所述框架通过门锁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出风口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隔板上设置多个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与所述风机间连接有多个导流罩,多个所述导流罩用于将通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导流至所述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设有电控盒盖,所述电控盒盖盖设安装于所述电控盒,以保护和遮蔽所述电控盒的内部组件,所述电控盒盖上设置有开关视窗,所述开关视窗与所述电控盒盖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风机安装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电控盒和电控盒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电控盒的维修状态时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00、空调室内机;200、电控盒;201、顶部支承板;202、限位孔;203、底部支承板;204、限位固定卡勾;205、电控盒盖;206、弹簧插销铰链;207、旋转轴;208、侧板限位板;209、开关视窗;210、短边限位板;211、避让边;300、显示单元;400、风机;401、橡胶圈;402、隔板;403、导流罩;404、风机支架;405、防护网;500、框架;501、顶板;502、侧板;503、横梁;504、门锁; 505、进风门;506、出风门;507、接水盘;508、支撑架;509、底板; 600、换热器;601、气管;602、集管;603、顶部端板;604、侧面端板;605、中间端板;606、翅片;607、底部端板;608、检修阀;609、液管;700、过滤网;800、空调室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中空调器为重力热管式列间空调,整个制冷系统通过重力来驱动制冷剂,通过水冷循环进行散热。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冷凝器的部分,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采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通过水冷来进行降温散热。
制冷系统整体分为空调室内机部分和冷量分配单元(Coolant DistributionUnit,CDU)两部分,其中空调室内机内的蒸发器采用铜管翅片式换热器,冷量分配单元中的冷凝器主要为板式换热器,蒸发器的位置要低于板式换热器一定的高度,从而形成重力势差。制冷系统运行时工质依靠自身的重力作为驱动势进行循环,无需其他动力。具体的,首先制冷剂从气管进入板式换热器中,并在板式换热器中经过冷冻水冷却降温,凝结为液态,从板式换热器下端的液管出来,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入蒸发器下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空调室内机中流经空气的热量沸腾蒸发,变为气态。在气液密度差的作用下,气态制冷剂上升进入气管中并回到板式换热器中。板式换热器经过冷冻水冷却降温,气态制冷剂向板式换热器中的冷冻水释放热量,重新凝聚为液态,完成循环。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数据中心机房内空间的温度。
重力热管式列间空调采用的是水冷方式,空调室外机中不设置风机,仅通过板换系统冷却降温。板换系统是一个冷量分配单元。本实施例中,板换系统置于室外横梁高于空调室内机700mm处及以上,利用高度差实现重力驱动制冷剂。
板换系统主要包含板式换热器、Y型过滤器、电动二通阀等。其中电动二通阀通过控制板换系统的换水流量进而控制板换系统的换热量。板式换热器分为两路,一路流通制冷剂,一路流通水,通过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的连接,制冷剂将室内热量交换到室外板式换热器,再通过水冷的方式进行散热。该种模式,实现了冷冻水仅在室外,不进入室内机房,体现了安全性。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8,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外壳的壳体、框架500、换热器600、电控盒200、顶部支承板201和底部支承板203。
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100主要设置于数据中心机房内,数据中心机房长期工作下,其内部电器组件存在大量发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0可适用于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散热需求,即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器可对数据中心机房内部空间进行有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安装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空间中,壳体1内安装有多个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壳体限定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外观,包括限定侧面构造的壳体1的侧表面,限定底部构造的壳体1的底表面、限定顶部构造的壳体1的顶表面。本申请中的壳体1仅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外壳,不构成空调室内机 100的内部构架。
壳体1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外壳,壳体1内设置有框架500,框架500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构架,起到支承的作用。换热器600 呈折线型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具体为,换热器600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呈夹角拼接构成,换热器600将壳体的内部分为进风侧空间和出风侧空间。电控盒200设置在进风侧空间中。顶部支承板201与框架500 固定连接,电控盒200的顶部与顶部支承板201转动连接。底部支承板203与框架500固定连接,电控盒200的底部与底部支承板203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将换热器600设置为折线形,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的有限空间内增大换热器600的换热面积,同时配备可旋转的电控盒200,有效地提高了空调的可维修性。
换热器600用于对流经换热器600的空气进行制冷,由壳体1的出风口吹出冷气,从而实现对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电气组件进行降温。换热器600的周边设置有翅片606,以用于提高换热器600与空气的接触空间,从而提高换热器600的换热效率。
在空调器制冷的过程中,数据中心机房外部的空气由壳体上的进风口处进入,空气中的水蒸气穿过换热器600,由壳体上的出风口处排放至数据中心机房内,从而实现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降温。在空气中的水蒸气穿过换热器600的过程中,换热器600中的制冷剂吸收水蒸气中的热量致使水蒸气在换热器600处放热凝结成水滴,进而汇流成冷凝水,在换热器600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507,换热器600上冷凝后的冷凝水可沿换热器600的周边设置的翅片606流至接水盘507 中。接水盘507为不锈钢材质的接水盘507,接水盘507的下方贴有海绵,接水盘507的底面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水管相连以便于将冷凝水引流至机房外,防止冷凝水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溢流,避免对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零部件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00设置为折线型,具体的,换热器600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相拼接成“V”型设置,设置为折线型的换热器600 具有换热器开口端和换热器闭合端,换热器开口端朝向出风口设置,换热器闭合端朝向进风口设置,以便于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的有限空间内,实现换热器600的合理布局,提高换热器600的换热效率。
设置为折线型的换热器600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为换热器进风侧和换热器出风侧,换热器进风侧对应换热器闭合端和壳体的进风口设置,换热器出风侧对应换热器开口端和壳体的出风口设置。换热器进风侧为高温区域,换热器出风侧为低温区域,空调室内机100与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相连通,由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热空气由空调室内机 100的壳体的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流至换热器进风侧,此时换热器进风侧的空气为热空气,该热空气穿过呈折线型设置的换热器600时,换热器600中的制冷剂吸收该热空气中水蒸气的热量,使得穿过换热器600后的热空气温度降低变为冷空气,该冷空气经过壳体的出风口流至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实现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空间的散热,即对数据中心机房的内部的电气组件实现了降温,保证了数据中心机房中电气组件的正常运行。
框架500包括支撑架508和横梁503。其中,支撑架508呈矩形,分别设置在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横梁503设置在两个支撑架508 中间以连接两个支撑架508,横梁503与支撑架508相连接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框架500。框架500可起到支承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结构,便于固定换热器600的作用。
壳体包括顶板501、侧板502和底板509。壳体呈矩形设置,顶板 501设置在壳体的顶部,顶板501用于限定壳体的顶部构造。底板509 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底板509用于限定壳体的底部构造。侧板502设置在壳体的四个侧面,侧板502用于限定壳体的侧面构造。
换热器600还包括顶部端板603、侧面端板604、中间端板605、底部端板607。其中,顶部端板603设置在换热器600的顶端,顶部端板603连接于框架500顶端的横梁503,以将换热器600的顶端与框架500顶端的横梁503相对应连接。侧面端板604连接于换热器600 的左右两端的侧面,由于换热器600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相拼接成“V”型设置,即侧面端板604设置在每块直板型换热器的侧面,以便于固定连接每块直板型换热器上的翅片606,以及便于通过侧面端板604 将直板型换热器固定在横梁503上。
中间端板605设置在换热器600的中部,中间端板605连接换热器600两侧的侧面端板604,以增强换热器600的结构强度。底部端板607设置在换热器600的底端,底部端板607连接于框架500底端的横梁503和底端的底板509上,底部端板607与框架500的底端的横梁503相连接。侧面端板604通过螺钉与中间端板605和直板型换热器相连接,为换热器600提供强度支承,保证搬运及运输过程中换热器不会出现散架及倒伏现象,同时该三者连接可为换热器在壳体中提供固定点和支撑位。
换热器60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集管602,底部的集管602 用于汇流液化的冷媒介质,顶部的集管602用于汇流汽化后的冷媒介质。换热器600的顶部的集管602连接有气管601,气管601用于流通汽化的冷媒介质。换热器600的底部的集管602连接有液管609,液管609内流通有液化的冷媒介质。换热器600的气管601中传递的冷媒介质与液管609中传递的冷媒介质在换热器600与外部空调室外机800的板换系统进行热交换。液管609上还设置有检修阀608,以便于换热器600故障时的维修。整个换热器600组件置于接水盘507 之上,通过接水盘507上的接口将冷凝水导出。
换热器600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507,即换热器600置于接水盘 507的上方,接水盘507上设置有冷凝水接口,通过冷凝水接口将冷凝水导流至空调室内机100外,防止冷凝水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内部溢流。
电控盒200设置在进风侧空间中,顶部支承板201固定连接于框架500,电控盒200的顶部与顶部支承板201转动连接。底部支承板 203固定连接于框架500,电控盒200的底部与底部支承板203转动连接。从而使得在满足制冷效果的同时,通过旋转电控盒200来使得电控盒200的维修更加便捷。
本实施例中,电控盒200设置为两个,两个电控盒200分别设置在进风侧空间的左右两侧,即两个电控盒200分别设置在换热器闭合端的左右两侧,有利于减少阻风面积,均衡进风量。相对应的,与电控盒200配合设置的顶部支承板201和底部支承板203也均对应设置为两个。
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控盒200采用双电控进行强弱电分离设计,即一个电控盒200连通强电,支持整机控制及对风机400的控制。另一个电控盒200连通弱电,主要进行传感器的数据处理。采用双电控强弱电分离设计,有利于保证数据传输稳定性,提高设备安全性。
底部支承板203上设置有插孔,电控盒200的底部设置有旋转轴 207,旋转轴207插入插孔以使得电控盒200与底部支承板203转动连接。
顶部支承板201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电控盒20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贯穿孔,电控盒200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插销铰链206,弹簧插销铰链206可穿设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使得电控盒200与顶部支承板201可转动连接。
为保证在电控盒200在不需要维修时的稳固性,需要将电控盒200 固定设置。本实施例中,顶部支承板201和底部支承板203上均设置有螺栓孔,电控盒200上设置有与螺栓孔对应的开孔,通过螺栓穿设螺钉孔和开孔以固定电控盒200,此时电控盒200为完全固定。
空调室内机100还设有电控盒盖205,电控盒盖205盖设安装于电控盒200,以保护和遮蔽电控盒200的内部组件。电控盒盖205上设置有开关视窗209,开关视窗209与电控盒盖205通过固定轴转动连接,开关视窗209可通过转动打开或关闭。开关视窗209打开时,可通过开关视窗209对电控盒200内部的空气开关等部件进行操作,从而避免了拆卸电控盒200,便于操作。开关视窗209关闭时,可保护和遮蔽电控盒200的内部组件。
电控盒盖205的侧边设置有侧板502限位板208,电控盒200的侧边设置有对应侧板502限位板208的限位孔202,通过侧板502限位板208插入限位孔202中来固定连接电控盒200和电控盒盖205。
电控盒盖205的底边设置有短边限位板210,短边限位板210可防止电控盒盖205与电控盒200装配时插错,对电控盒盖205的装配起到限位作用。电控盒盖205盖设装配在电控盒200上后,通过螺栓将电控盒盖205与电控盒200固定连接。
电控盒200的内部的底面设置有限位固定卡勾204,限位固定卡勾204转动连接于电控盒200的底面。当电控盒200围绕旋转轴207 转动一定角度后,通过限位固定卡勾204勾连到换热器闭合端的侧面端板604上进行固定,从而限制电控盒200的旋转角度,对电控盒200 进行定位。此时,转动后的电控盒200可便于对其进行维修,操作维修更加便捷。
本实施例中,电控盒200上还设置有避让边211,弹簧插销铰链 206设置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避让边211设置在电控盒200上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上。从上向下看,电控盒200的外观设置为在矩形的基础上,在远离进风口的方向上,且靠近换热器600的夹角设置为斜边。将直角边设置为斜边可有效减少电控盒200对风量的影响,防止直角边对进风空气的流通造成阻碍,同时能够避免电控盒200在旋转时碰到换热器600翅片606,为避让换热器600预留出空间。
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进风门505和出风门506,进风口设置在进风门505上,出风口设置在出风门506上,进风门505和出风门506 均与框架500通过门锁504可拆卸连接。
出风门506的上方设置有显示单元300,显示单元300固定连接于支撑架508上,显示单元300具有触摸屏,从而方便工作人员通过触摸屏进行操作控制室内机以及获取相关性能参数和故障提示。
换热器600与出风口间设置有隔板402,隔板402固定连接于框架500上,隔板402上设置多个风机400。隔板402将换热器出风侧分隔为风机400侧和换热器600侧,风机400安装在风机400侧,风机400侧连通出风口设置,换热器600设置在换热器600侧,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内的空气仅能通过风机400导流至出风口。
风机400呈多排布局,横向至少设置为两排风机400,当其中有风机400故障后,其它风机400仍可起到驱动换热的作用,保障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本例中,采用横向设置为三排风机400,竖向设置为一列风机400。
具体的,风机400与隔板402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导流罩403,隔板402上设置有橡胶圈401。导流罩403呈环形设置,便于将换热器600侧的空气导流至风机400侧。为更好的固定风机400,将风机 400通过风机支架404固定于框架500上,即将风机400通过风机支架404固定连接于支撑架508上,可提高风机400安装的稳定性。
风机400与出风口间设置有防护网405,且防护网405设置在每个风机支架404之间,防护网405呈格栅状设置,在不妨碍出风效率的同时,可防止用户触碰到风机400,避免造成机械伤害。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处对应设置有过滤网700,过滤网700用于净化通过进风口进入的空气,避免杂质和絮状物进入空调室内机100 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框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换热器,由两块直板型换热器呈夹角拼接构成,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换热器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进风侧空间和出风侧空间;
电控盒,设置在所述进风侧空间中;
顶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顶部与所述顶部支承板转动连接;
底部支承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电控盒的底部与所述底部支承板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具有换热器开口端和换热器闭合端,所述换热器开口端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换热器闭合端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支承板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控盒的底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插孔以使得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底部支承板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支承板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电控盒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插销铰链,所述弹簧插销铰链可穿设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固定卡勾,所述换热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侧面端板,所述限位固定卡勾可转动至与所述侧面端板勾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盒上设置有避让边,所述避让边为斜边,所述避让边用于所述电控盒转动时避让所述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进风门和出风门,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门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出风门上,所述进风门和所述出风门均与所述框架通过门锁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出风口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隔板上设置多个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与所述风机间连接有多个导流罩,多个所述导流罩用于将通过所述换热器的空气导流至所述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设有电控盒盖,所述电控盒盖盖设安装于所述电控盒,以保护和遮蔽所述电控盒的内部组件,所述电控盒盖上设置有开关视窗,所述开关视窗与所述电控盒盖转动连接。
CN202123030531.XU 2021-12-03 2021-12-03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65220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0531.XU CN216522013U (zh) 2021-12-03 2021-12-03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0531.XU CN216522013U (zh) 2021-12-03 2021-12-03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22013U true CN216522013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66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30531.XU Active CN216522013U (zh) 2021-12-03 2021-12-03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220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68675U (zh) 空调器
JP276536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522013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0046375A (ja) 室外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8514733U (zh) 空调装置
CN114017846B (zh) 重力热管列间空调的控制方法和重力热管列间空调
CN218379667U (zh) 空调装置
CN2163466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67622U (zh) 变频器和制冷系统
KR20240028977A (ko) 전기 제어 박스, 공기조화기 실외기 및 공기조화기
CN215570861U (zh)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1405068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配电柜
CN207113103U (zh) 一种列间空调
CN215983536U (zh) 一种风冷式冷水机的机箱
CN216437843U (zh) 一种机柜空调及机柜
JPH05118671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気品箱
WO2024046165A1 (zh) 空调装置
CN215808905U (zh) 一种冷风风道系统及冷风机
CN215723684U (zh) 机架空调及空调机柜
CN211786972U (zh) 一种5g高热密度bbu集中池侧送侧回温控设备
CN218955042U (zh) 列间空调装置
CN220545343U (zh) 通信机房冷却设备
CN214581499U (zh) 加湿表冷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N220689424U (zh) 一种箱式风冷冷凝器
CN220042033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