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21652U -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21652U CN216521652U CN202122343668.4U CN202122343668U CN216521652U CN 216521652 U CN216521652 U CN 216521652U CN 202122343668 U CN202122343668 U CN 202122343668U CN 216521652 U CN216521652 U CN 2165216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base
- burner
- combustion
-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包括送气底座、反射板、燃烧结构及加热导流管,送气底座上均布有喷嘴,送气底座上设置有所述反射板,送气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管道,燃烧结构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对应连接在所述喷嘴上,加热导流管蜿蜒设置于若干所述燃烧结构的喷火位置一侧,所述加热导流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加热导流管另一端连接进气阀。本燃烧器通过设置加热导流管,使可燃气体从进气阀流入加热导流管,加热导流管在燃烧结构处被火焰加热加热,进而增大可燃气体的压力,从而能快速流入送气底座中,可燃气体流速更快,引射空气的量则提升,从而提升氧气量,进而提升燃烧效率,使火力更强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灶具的燃烧效率是评价灶具性能的主要指标。其中,灶具中的燃烧器是燃气灶具上最重要的部件,喷嘴将可燃气体通路燃烧器内部时,同时将空气也引入其内部,并将空气和可燃气体混合均匀,由电子点火点燃。但是,现有的燃烧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燃烧效率低,火力强度不够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燃烧效率低,火力强度不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包括送气底座、反射板、燃烧结构及加热导流管,所述送气底座上均布有喷嘴,所述送气底座上设置有所述反射板,所述送气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管道,所述燃烧结构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对应连接在所述喷嘴上,所述加热导流管蜿蜒设置于若干所述燃烧结构的喷火位置一侧,所述加热导流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加热导流管另一端连接进气阀。
优选的,所述送气底座内设置有送气通道,所述进气管道内设置有第一输气通道,所述送气通道与所述第一输气通道连通,所述喷嘴与所述送气通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送气底座上呈环状结构设置。
优选的,所述送气底座与位于所述送气底座中部的喷嘴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块及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进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支撑柱,所述反射板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及第三支撑柱上。
优选的,所述反射板上按间隔距离设置有穿孔,所述燃烧结构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喷嘴连接。
优选的,所述燃烧结构包括托架、外罩、分流器及阻流圈,所述托架螺纹连接于所述喷嘴上,所述外罩罩于所述托架上,所述分流器固定于所述托架上,所述阻流圈安装于所述分流器上,所述托架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一气孔,所述分流器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一气孔的中轴与所述第二气孔的中轴重叠,所述第一气孔与所述喷嘴连通。
优选的,所述外罩的上开口朝内弯折形成有弧形部。
优选的,所述分流器外壁凹陷形成有若干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第一气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型设备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燃烧器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通过设置加热导流管,使可燃气体从进气阀流入加热导流管,加热导流管在燃烧结构处被火焰加热加热,进而增大可燃气体的压力,从而能快速流入送气底座中,并进入燃烧结构被点燃,进而能提升燃烧效率,并能提升可燃气体的供气速度。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5所示,提供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包括送气底座1、反射板2、燃烧结构3及加热导流管4,所述送气底座1上均布有喷嘴11,所述送气底座1上设置有所述反射板2,所述送气底座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管道12,所述燃烧结构3穿过所述反射板2并对应连接在所述喷嘴11上,所述加热导流管4蜿蜒设置于若干所述燃烧结构3的喷火位置一侧,所述加热导流管4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道12,所述加热导流管4另一端连接进气阀。
在本实施例中,可燃壳体通过进气阀进入到加热导流管4中,由于加热导流管4是蜿蜒设置在燃烧结构3的喷火位置一侧,燃烧结构3的产生的热量从而使加热导流管4内的可燃气体的气压升高,进而能加速可燃气体进入到送气底座1中,从而提升燃烧效率。
所述送气底座1上设置有一个进气管道12。所述送气底座1上还设置有安装柱用于安装在灶体上。
反射板2呈圆盘状结构,反射板2的尺寸与送气底座1的尺寸相适配,其用于反射热辐射,进而提升燃气灶整体的加热效率。
参见图1~5所示,所述送气底座1内设置有送气通道,所述进气管道12内设置有第一输气通道,所述送气通道与所述第一输气通道连通,所述喷嘴11与所述送气通道连通。
参见图1~5所示,所述送气底座1上呈环状结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送气底座1采用环状结构设置能减轻送气底座1自身重量,使送气底座1更为之轻便。
参见图1~5所示,所述送气底座1与位于所述送气底座1中部的喷嘴1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3及第二连接块14,所述第一连接块13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柱131,所述第二连接块14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141,所述进气管道12上设置有第三支撑柱121,所述反射板2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31、第二支撑柱141及第三支撑柱121上。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板2朝向送气底座1的表面上对应第一支撑柱131、第二支撑柱141及第三支撑柱121设置有定位孔。在组装时,将反射板2上的定位孔对准第一支撑柱131、第二支撑柱141及第三支撑柱121安装,进而使反射板2与送气底座1定位安装,加强反射板2与送气底座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参见图1~5所示,所述反射板2上按间隔距离设置有穿孔(未示出),所述燃烧结构3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喷嘴1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反射板2上设置有穿孔,并且该穿孔数量与喷嘴11数量一致。当反射板2安装在送气底座1上时,反射板2的穿孔与喷嘴11一一对应。
参见图1~5所示,所述燃烧结构3包括托架31、外罩32、分流器33及阻流圈34,所述托架31螺纹连接于所述喷嘴11上,所述外罩32罩于所述托架31上,所述分流器33固定于所述托架31上,所述阻流圈34安装于所述分流器33上,所述托架31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一气孔311,所述分流器33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二气孔331,所述第一气孔311的中轴与所述第二气孔331的中轴重叠,所述第一气孔311与所述喷嘴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燃气体从喷嘴11进入到第一气孔311后。一部分可燃气体进入到第二气孔331中,另一部分可燃气体沿着导流槽向上移动,并最终在外罩32的上开口处被点燃。
此外,分流器33能起到引流、导流气体的作用。其中,分流器的第二气孔能使可燃气体及空气无阻碍流动,且可燃气体及空气流速块,进而能引射吸入更多空气,燃烧更为之充分,火焰温度达到1300℃,而由导流槽通过的分流气流起到稳定火焰的作用。
参见图1~5所示,所述外罩32的上开口朝内弯折形成有弧形部321。在本实施例中,弧形部321能使气体聚集,使火焰燃烧效果更佳。
参见图1~5所示,所述分流器33外壁凹陷形成有若干导流槽332,所述导流槽332与所述第一气孔311连通。
本燃烧器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通过设置加热导流管4,使可燃气体从进气阀流入加热导流管4,加热导流管4在燃烧结构3处被火焰加热加热,进而增大可燃气体的压力,从而能快速流入送气底座1中,并进入燃烧结构3被点燃,进而能提升燃烧效率,并能提升可燃气体的供气速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送气底座、反射板、燃烧结构及加热导流管,所述送气底座上均布有喷嘴,所述送气底座上设置有所述反射板,所述送气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管道,所述燃烧结构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对应连接在所述喷嘴上,所述加热导流管蜿蜒设置于若干所述燃烧结构的喷火位置一侧,所述加热导流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道,所述加热导流管另一端连接进气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底座内设置有送气通道,所述进气管道内设置有第一输气通道,所述送气通道与所述第一输气通道连通,所述喷嘴与所述送气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底座呈环状结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底座与位于所述送气底座中部的喷嘴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块及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进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支撑柱,所述反射板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及第三支撑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上按间隔距离设置有穿孔,所述燃烧结构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喷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结构包括托架、外罩、分流器及阻流圈,所述托架螺纹连接于所述喷嘴上,所述外罩罩于所述托架上,所述分流器固定于所述托架上,所述阻流圈安装于所述分流器上,所述托架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一气孔,所述分流器中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一气孔的中轴与所述第二气孔的中轴重叠,所述第一气孔与所述喷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上开口朝内弯折形成有弧形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外壁凹陷形成有若干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第一气孔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43668.4U CN21652165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43668.4U CN21652165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21652U true CN216521652U (zh) | 2022-05-13 |
Family
ID=81520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43668.4U Active CN216521652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21652U (zh)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43668.4U patent/CN2165216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13183A (zh) | 一种引射管隐藏式灶具燃烧器 | |
CN113983681A (zh) | 燃气热水器 | |
KR101231948B1 (ko) | 실드 더블 버너 | |
CN216521652U (zh) | 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
CN204786405U (zh) |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 |
CN2476728Y (zh) | 红外线和大气式组合灶具 | |
CN216521651U (zh) | 一种用于直喷式燃烧器的燃烧结构 | |
CN216521645U (zh) | 一种直喷式燃烧器 | |
KR20070076894A (ko) | 가스 버너 및 이를 이용한 히팅장치 | |
KR100751418B1 (ko) | 가스 버너 및 이를 이용한 히팅장치 | |
CN219976427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8883966U (zh) | 一种商用燃气灶具助燃高效燃烧器 | |
CN219913046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3686809U (zh) | 燃烧器小火盖、燃烧器及灶具 | |
CN220061838U (zh) | 一种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 |
CN220355469U (zh) | 增压卡式炉 | |
CN219868002U (zh) | 一种可提高进风量的燃烧炉头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 |
CN219976426U (zh) |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 |
CN211694875U (zh) | 一种低压燃气自吸风文武火燃烧器 | |
CN215216223U (zh) | 煲仔炉燃油炉头 | |
CN220038463U (zh) | 燃烧器 | |
CN219995333U (zh) | 燃烧器 | |
CN217503645U (zh) | 一种甲醇燃烧换热装置 | |
CN213300159U (zh) | 一种红外线辐射甲醇灶具 | |
CN216244262U (zh) | 一种防干烧、爆炒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