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8116U -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78116U
CN216478116U CN202123203223.2U CN202123203223U CN216478116U CN 216478116 U CN216478116 U CN 216478116U CN 202123203223 U CN202123203223 U CN 202123203223U CN 216478116 U CN216478116 U CN 216478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charger
oil
pressure chamber
pump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032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飞
张景胜
张伟
孙丰迎
解瑞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032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78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78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78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包括主工作缸、油箱和增压供油装置,增压供油装置包括增压器和比例泵装置,比例泵装置适于连接油箱与增压器的高压腔和低压腔,并适于将油箱内的油注入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增压供油装置设有两组,两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的高压腔均与主工作缸的工作腔连接,且两组增压供油装置适于轮流为主工作缸的工作腔供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组增压供油装置,实现了主工作缸的连续供油以及供油的稳定,且使得增压器单体的尺寸得以降低;而且,通过比例泵装置和增压器配合使用,使得主工作缸的执行速度可以降得更低,提升了主工作缸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满足大吨位油压机的加压需求,通常采用大体积的液压执行机构(液压缸等)或采用单套增压器结构为液压执行机构提供高压油,但采用大体积的液压执行机构会增加大吨位油压机的占地面积及其生产制造和运输的成本。而对于大吨位油压机通常所采用的增压器结构,一方面,该增压器结构一般仅适于单向运动,且为满足相应的增压比,该增压器结构同样需要具有较大体积;另一方面,由于输入液压执行机构的高压油的流速在增压器结构投入使用前后是不同的,使得大吨位油压机的液压系统难以为液压执行机构连续且稳定地提供高压油,无法满足相应工件的生产制造,且会影响到液压执行机构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以降低增压器的体积且保证液压执行机构的连续供油及供油的稳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包括主工作缸、油箱和增压供油装置,所述增压供油装置包括增压器和比例泵装置,所述比例泵装置适于连接所述油箱与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和低压腔,并适于将所述油箱内的油注入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所述增压供油装置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增压供油装置的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均与所述主工作缸的工作腔连接,且两组所述增压供油装置适于轮流为所述主工作缸的工作腔供油。
可选地,所述增压供油装置还包括管路结构和阀门总成,所述增压器通过所述比例泵装置和所述管路结构连接所述油箱,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通过所述管路结构与所述主工作缸的工作腔连接;所述阀门总成设置在所述管路结构上并适于控制所述管路结构的通断。
可选地,所述阀门总成包括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所述管路结构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与所述主工作缸的工作腔的第一管路,所述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阀门总成还包括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所述管路结构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主工作缸的工作腔与所述油箱的第二管路,所述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管路结构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与所述比例泵装置的第三管路以及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的低压腔与所述比例泵装置的第四管路,所述阀门总成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和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阀门总成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并位于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与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之间。
可选地,所述管路结构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的低压腔与所述油箱的第五管路,所述阀门总成还包括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所述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比例泵装置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泵本体上的泵速调节结构,所述泵本体适于连接所述油箱与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和低压腔,所述泵速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流经所述泵本体的油的流速。
可选地,所述比例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比例泵和/或多个小排量泵,所述比例泵装置适于通过所述比例泵控制注入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中的油的流速,和/或,通过多个所述小排量泵逐个投入使用以控制注入所述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中的油的流速。
可选地,所述泵直传式液压系统还包括适于设置在所述增压器上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适于检测所述增压器的活塞的运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组增压供油装置,一方面,两组增压供油装置轮流(交替)为主工作缸的工作腔供油,实现了主工作缸的连续供油以及供油的稳定,保证了主工作缸的稳定作业;另一方面,使得增压器单体的尺寸、占用的空间及生产制造的成本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增压供油装置及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占用的空间及生产制造的成本。增压供油装置通过设置比例泵装置,一方面,以对注入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无级调节,以无级调节主工作缸的执行速度,提升了主工作缸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提升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以对注入增压器的高压腔或低压腔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平稳地调节,减少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内部流量及流速的变化对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冲击和振动,避免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受损的情况发生,且使得增压供油装置能够连续且稳定地为主工作缸提供高压油,进一步保证了主工作缸的稳定作业。而且,通过比例泵装置和增压器配合使用,使得主工作缸的执行速度可以降得更低,从而使得主工作缸能够停得更稳,且控制超差更小,进一步提升了主工作缸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提升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工作缸,11-工作腔;2-油箱;3-增压器,31-高压腔,32-低压腔;4-比例泵装置,5-管路结构,51-第一管路,52-第二管路,53-第三管路,54-第四管路,55-第五管路,6-阀门总成,61-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2-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3-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4-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5-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6-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7-回程缸;8-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包括主工作缸1、油箱2和增压供油装置,增压供油装置包括增压器3和比例泵装置4,比例泵装置4适于连接油箱2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并适于将油箱2内的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增压供油装置设有两组,两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均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连接,且两组增压供油装置适于轮流为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供油。
本实施例中,泵直传式液压系统适用于例如大吨位油压机等涉及到超高压力的液压设备。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增压供油装置用于为主工作缸1连续提供高压油,以保证主工作缸1的稳定作业。具体地,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3为例如活塞缸的液压缸结构,其具有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并适于在缸体内移动的活塞,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分别设置在活塞的两端。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适于连接油箱2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其中,比例泵装置4的进油口连接油箱2,比例泵装置4的出油口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且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分别通过不同的管路(后文具体介绍)与比例泵装置4的出油口连接,以将油箱2内的油(液压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即一个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的注油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交替进行的,以保证增压器3的正常工作)内。增压供油装置设有两组,也就是说,增压器3和比例泵装置4均设有两组,在一组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为相应的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注油(该增压器3的活塞朝向低压腔32移动)时,另一组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则为相应的增压器3的低压腔32注油(该增压器3的活塞朝向高压腔31移动并将高压腔31内的高压油供给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以实现两组增压供油装置轮流(交替)为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供油,实现了主工作缸1的连续供油以及供油的稳定,保证了主工作缸1的稳定作业。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适于无级调节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的油的流量及流速,使得比例泵装置4适于无级调节增压器3的活塞在缸体内移动的速度,使得比例泵装置4适于无级调节输入主工作缸1的高压油的流量及流速,从而使得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即主工作缸1的柱塞或活塞的移动速度)适于无级调节,提升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适用范围。而且,比例泵装置4适于平稳地调节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的油的流量及流速,减少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内部流量及流速的变化对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冲击和振动。而且,由于比例泵装置4存在最小控制流量(控制死区),若通过比例泵装置4直接驱动主工作缸1,则比例泵装置4的最小控制流量对应主工作缸1的一个最小执行速度,即比例泵装置4无法直接驱动主工作缸1执行速度至更低。本实施例通过比例泵装置4和增压器3配合使用,使得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内的流量为比例泵装置4输出流量除以增压器3的增压比,即可以使得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可以降得更低,使得主工作缸1能够停得更稳,且控制超差更小。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大吨位油压机的加压需求,通常采用大体积的液压执行机构(液压缸等)或采用单套增压器结构为液压执行机构提供高压油,但大体积的液压执行机构不仅增加了大吨位油压机的占地面积,同时增加了大吨位油压机的生产制造和运输的成本。而对于大吨位油压机通常所采用的增压器结构,一方面,该增压器结构一般仅适于单向运动,使得增压器结构的高压腔容积需与液压缸高压行程内容积相等,而为满足相应的增压比,增压器结构的低压腔容积及增压器结构会非常庞大,增加了大吨位油压机的占地面积和生产制造及运输的成本;另一方面,输入液压执行机构的高压油的流量(或流速)在增压器结构投入使用前后是不同的,使得大吨位油压机的液压系统难以为液压执行机构连续且稳定地提供高压油,无法满足锻造过程或挤压过程中要求速度恒定的工件的生产制造,且会影响到液压执行机构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而且,由于大吨位油压机内部的流量和压力往往非常庞大,增压器结构投入使用前后所带来的流量的较大变化容易对大吨位油压机的液压系统造成强烈的冲击和振动从而导致大吨位油压机受损。本实施例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通过设置两组增压供油装置,一方面,两组增压供油装置轮流(交互)为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供油,实现了主工作缸1的连续供油以及供油的稳定,保证了主工作缸1的稳定作业;另一方面,使得增压器3单体的尺寸、占用的空间及生产制造的成本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增压供油装置及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占用的空间及生产制造的成本。增压供油装置通过设置比例泵装置4,一方面,以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无级调节,以无级调节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提升了主工作缸1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提升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以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平稳地调节,减少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内部流量及流速的变化对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冲击和振动,避免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受损的情况发生,且使得增压供油装置能够连续且稳定地为主工作缸1提供高压油,进一步保证了主工作缸1的稳定作业。而且,通过比例泵装置4和增压器3配合使用,使得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可以降得更低,从而使得主工作缸1能够停得更稳,且控制超差更小,进一步提升了主工作缸1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提升了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适用范围。
可选地,主工作缸1可以是活塞缸也可以是柱塞缸。当主工作缸1采用柱塞缸时,主工作缸1的油腔即为工作腔11,此时,结合图1所示,泵直传式液压系统还包括回程缸7,回程缸7用于在主工作缸1的柱塞伸长后驱动主工作缸1的柱塞进行收缩。当主工作缸1采用活塞缸时,其具有活塞腔和活塞杆腔,主工作缸1的活塞腔作为工作腔11,活塞杆腔则起到上述回程缸7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增压供油装置还包括管路结构5和阀门总成6,增压器3通过比例泵装置4和管路结构5连接油箱2,增压器3的高压腔31通过管路结构5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连接;阀门总成6设置在管路结构5上并适于控制管路结构5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泵直传式液压系统的各部件之间通过管路结构5连通,以用于液压油的流通。阀门总成6设置在管路结构5上,用于控制相应管路结构5的通断,从而控制相应管路结构5中液压油的流通。具体地,增压器3通过比例泵装置4和管路结构5连接油箱2,以便于比例泵装置4将油箱2内的液压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且增压器3的高压腔31通过管路结构5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连接,以便于增压器3为主工作缸1提供高压油。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阀门总成6包括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管路结构5包括适于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的第一管路51,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适于设置在第一管路51上。
本实施例中,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设置在用于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的第一管路51上,其中,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的进油口通过第一管路51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的出油口通过第一管路51连接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如此,使得流经第一管路51的液压油适于定向地朝向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流动,且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的压力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的压力一样。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阀门总成6还包括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与油箱2的第二管路52,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适于设置在第二管路52上。
本实施例中,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设置在用于连接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与油箱2的第二管路52上,用于控制第二管路52的通断。在主工作缸1作业时,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关闭,以保证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压力的稳定;在主工作缸1完成作业后,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打开,主工作缸1的柱塞(或活塞)朝向工作腔11移动以将工作腔11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管路52排到油箱2内。如此,保证了主工作缸1的顺利作业。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比例泵装置4的第三管路53以及适于连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比例泵装置4的第四管路54,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和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适于设置在第三管路53上,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适于设置在第四管路54上。
本实施例中,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和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后文具体介绍)设置在用于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比例泵装置4的第三管路53上,用于控制第三管路53的通断;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设置在用于连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比例泵装置4的第四管路54上,用于控制第四管路54的通断。且用于每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与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的开关适于交替进行,具体地,在用于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3的活塞朝向其高压腔31上升到上极限时,打开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并关闭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比例泵装置4将油箱2内的液压油经第三管路53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从而驱动增压器3的活塞朝向低压腔32移动并排出(后文介绍)低压腔32内的液压油。直至增压器3的活塞运行到下极限时,关闭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并打开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比例泵装置4将油箱2内的液压油经第四管路54注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从而驱动增压器3的活塞朝向高压腔31移动并排出高压腔31内的液压油,即高压腔31内的液压油通过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和第一管路51进入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以为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提供高压油,直至增压器3的活塞上升到上极限时,则关闭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并打开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如此往复。如此,实现增压器3活塞的往复运动,从而便于两组增压供油装置轮流为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提供高压油,保证主工作缸1的连续供油以及供油的稳定。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适于设置在第三管路53上,并位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之间。
本实施例中,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设置在第三管路53上并位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之间,具体地,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的出油口通过第三管路53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的进油口通过第三管路53连接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通过设置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保证经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流入增压器高压腔的液压油不会经第三管路53回流向比例泵装置4。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油箱2的第五管路55,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适于设置在第五管路55上。
本实施例中,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设置在用于连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油箱2的第五管路55上,用于控制第五管路55的通断。在上述的一组增压供油装置的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打开且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关闭时,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同时打开,以用于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低压腔32通过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和第五管路55排油至油箱2。而在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关闭且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打开时,该组增压供油装置的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同时关闭,以关闭(断开)第五管路55,避免第五管路55开通影响到增压器3的低压腔32内液压油的注入。如此,通过设置第五管路55和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保证了增压器3的低压腔32能够顺利排油,以保证增压器3的活塞能够顺利地往复运动,从而保证通过两组增压供油装置实现主工作缸1的连续供油。
可选地,比例泵装置4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泵本体上的泵速调节结构,泵本体适于连接油箱2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泵速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流经泵本体的油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比例泵装置4为例如计量泵(比例泵)的泵装置,其包括泵本体和泵速调节结构,泵本体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泵本体的进油口用于连接油箱2,泵本体的出油口用于通过第三管路53和第四管路54连接增压器3,其中,泵本体的出油口通过第三管路53连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泵本体的出油口通过第四管路54连接增压器3的低压腔32。泵速调节结构设置在泵本体上,用于调节流经泵本体的油的流速,也是用于调节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的油的流速,使得比例泵装置4能够为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注入一定流速的液压油,从而控制增压器3的活塞的移动速度以及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速调节结构选用伺服电机,比例泵装置4通过调整伺服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泵本体的流量输出,以无级调节增压器3的速度(即增压器3活塞的运动速度)。另外,泵速调节结构还可以是比例阀,即比例泵装置4由泵本体、普通电机和比例阀等结构构成,比例阀用于保证比例泵装置4输出油速的平稳以及通过无级调节输出的油速来无级调节增压器的速度。
可选地,比例泵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比例泵和/或多个小排量泵,比例泵装置4适于通过比例泵控制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速,和/或,通过多个小排量泵逐个投入使用以控制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比例泵装置4可以是采用比例泵,又可以是采用多个小排量泵,还可以是同时采用比例泵和多个小排量泵进行配合使用。其中,比例泵适于根据给定电气信号的相应变化,对其输出流量也可以进行无级调节,从而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控制;多个小排量泵适于根据给定电气信号的相应变化,通过控制小排量泵投入使用的数量以对其输出流量进行步进式地调节(有级调节),即通过多个小排量泵逐个投入使用以对注入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量及流速进行控制。
而且,每组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可以是设有一组,也可以是设置多组。在一组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仅设有一组时,该组比例泵装置4采用比例泵或多个小排量泵。在一组增压供油装置的比例泵装置4设有多组时,该增压供油装置的多组比例泵装置4可以是均采用比例泵;又可以是均多个小排量泵(其中,每组比例泵装置4设有多个小排量泵);还可以是在该增压供油装置的多组比例泵装置4中,一部分比例泵装置4采用比例泵,另一部分比例泵装置4采用多个小排量泵。
可选地,泵直传式液压系统还包括适于设置在增压器3上的位移传感器8,位移传感器8适于检测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
由于增压器3的高压腔31的体积与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的体积是一定比例的,通过控制增压器3活塞的速度即可按照一定比例控制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因此,通过控制比例泵流量控制增压器3活塞的速度也就控制了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本实施例通过在增压器3上设置用于检测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的位移传感器8,以实时反映增压器3的活塞的实时运动速度,从而便于对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进行调节以及便于将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调节至所需值,以得到所需的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如此,通过调节比例泵装置4驱动的液压油的流速以对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主工作缸1的执行速度,提升了主工作缸1的控制精度以及所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精度。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工作缸(1)、油箱(2)和增压供油装置,所述增压供油装置包括增压器(3)和比例泵装置(4),所述比例泵装置(4)适于连接所述油箱(2)与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并适于将所述油箱(2)内的油注入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所述增压供油装置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增压供油装置的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均与所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连接,且两组所述增压供油装置适于轮流为所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供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供油装置还包括管路结构(5)和阀门总成(6),所述增压器(3)通过所述比例泵装置(4)和所述管路结构(5)连接所述油箱(2),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通过所述管路结构(5)与所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连接;所述阀门总成(6)设置在所述管路结构(5)上并适于控制所述管路结构(5)的通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总成(6)包括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所述管路结构(5)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所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的第一管路(51),所述增压器高压腔排油单向阀(61)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51)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总成(6)还包括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所述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主工作缸(1)的工作腔(11)与所述油箱(2)的第二管路(52),所述主工作缸排油换向阀(62)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52)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所述比例泵装置(4)的第三管路(53)以及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所述比例泵装置(4)的第四管路(54),所述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和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53)上,所述增压器低压腔进油换向阀(64)适于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54)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补油单向阀(66)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53)上,并位于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与所述增压器高压腔进油换向阀(63)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结构(5)还包括适于连接所述增压器(3)的低压腔(32)与所述油箱(2)的第五管路(55),所述阀门总成(6)还包括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所述增压器低压腔排油换向阀(65)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55)上。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泵装置(4)包括泵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泵本体上的泵速调节结构,所述泵本体适于连接所述油箱(2)与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和低压腔(32),所述泵速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流经所述泵本体的油的流速。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泵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比例泵和/或多个小排量泵,所述比例泵装置(4)适于通过所述比例泵控制注入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速,和/或,通过多个所述小排量泵逐个投入使用以控制注入所述增压器(3)的高压腔(31)或低压腔(32)中的油的流速。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直传式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适于设置在所述增压器(3)上的位移传感器(8),所述位移传感器(8)适于检测所述增压器(3)的活塞的运动速度。
CN202123203223.2U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Active CN216478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3223.2U CN216478116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3223.2U CN216478116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78116U true CN216478116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5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03223.2U Active CN216478116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781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1848B2 (ja) 金属成形機等の加工機を液圧により作動させ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このような金属成形機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CN105443468A (zh) 具有快速行程和负载行程的液压驱动装置
CN1286600C (zh) 控制/调节直线加压/浇注运动的方法以及驱动系统
CN108679008B (zh) 一种可改变增压比的连续输出增压器及控制方法
CN216478116U (zh) 一种泵直传式液压系统
CN107013519A (zh) 用于成型机的液压装置以及具有液压装置的成型机
CN205533472U (zh) 一种充液成形液压机的超高压系统
CN206054208U (zh) 一种无脉冲液压4缸直驱式泥浆泵系统
CN104712594A (zh) 一种涂料增压装置
CN102092126A (zh) 用于控制压铸机的双作用液压活塞的装置
CN101328874B (zh) 一种液压泥浆泵
RU2457951C2 (ru)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пресс
CN113915177A (zh) 一种电液伺服驱动装置及层析设备
CN111706558B (zh) 一种连续变压的大变压范围高速阀控液压缸液压变压器
CN110873085B (zh) 一种六面顶压机液压油缸同步控制方法
GB1360800A (en) Reciprocating pumps
CN2357900Y (zh) 转台式注射机液压装置
CN2052458U (zh) 节能液压站
CN219654825U (zh) 一种液压双缸柱塞泵
CN110588039A (zh) 一种大吨位液压机分级控制加压系统
CN217873136U (zh) 高压精密比例气液增压泵
CN216478120U (zh) 一种液压泵源系统
CN215927955U (zh) 回拖增力液压系统及水平定向钻机
CN108772222B (zh) 一种自增压水射流发生方法及系统
CN220515344U (zh) 多缸液压控制同步顶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