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50747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50747U
CN216450747U CN202122438825.XU CN202122438825U CN216450747U CN 216450747 U CN216450747 U CN 216450747U CN 202122438825 U CN202122438825 U CN 202122438825U CN 216450747 U CN216450747 U CN 216450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insulating sheet
separator
region
electric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388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卫东
易梓琦
吴祖钰
张男
唐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aich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aich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aich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50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50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电芯组件设于容纳腔内,电芯组件包括裸电芯和包覆于裸电芯之外的绝缘片,裸电芯具有本体部,本体部具有分别位于本体部两端的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顶端面、底端面的周面,绝缘片包覆周面和/或底端面;隔离件,设于壳体内,用于分隔裸电芯的底端面与壳体的底面;以及顶盖组件,与壳体密封连接,用于封闭壳体的开口,顶盖组件与绝缘片间隔设置。该电池通过隔离件将裸电芯的底端面与壳体的底面间隔设置,从而可以避免裸电芯与壳体圆角碰撞,保护裸电芯的电性稳定,实现对裸电芯的绝缘、防撞保护,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中,电力能源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力能源的产生和存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对电力能源的存储,通过电池将不能够被完全消耗的电能储存起来,以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实现电能的持续供应。
相关技术的电池中通常将裸电芯安装在壳体的容纳腔中,但是,在当将裸电芯安装于壳体的容纳腔的过程中以及在电池的移动过程中,裸电芯可能会与壳体发生碰撞,导致裸电芯结构受损,进而影响电池的电性能的稳定性,严重时可能导致电池无法使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实现对裸电芯的绝缘、防撞保护,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的容纳腔;
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裸电芯和包覆于所述裸电芯之外的绝缘片,所述裸电芯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面、所述底端面的周面,所述绝缘片包覆所述周面和/或底端面;
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分隔所述裸电芯的底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底面;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用于封闭所述壳体的开口,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绝缘片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与所述顶盖组件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包括周向包覆区,所述周向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周面,所述隔离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片上并作为所述绝缘片的底部包覆区,所述底部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底端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为平行于所述底端面的绝缘片材,所述绝缘片材的厚度为0.1mm-2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的至少一个表面突设有凸起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包括周向包覆区和底部包覆区,所述周向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周面,所述底部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底端面,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背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平行设置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背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厚度总和为0.1mm-2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上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孔进行定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底部包覆区上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位于所述隔离件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上还设有防呆孔,所述防呆孔偏离所述隔离件的中心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通过热熔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采用相同的材料通过热塑工艺制备而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上设有导液流道,所述导液流道将所述裸电芯与所述绝缘片之间的电解液部分引导至所述绝缘片与壳体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括胶带,所述胶带用于设置于所述周向包覆区或者所述周向包覆区与所述底部包覆区之间,以使所述周向包覆区与所述底部包覆区围合形成用于包覆所述裸电芯的腔体,且所述胶带位于所述腔体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的所述周向包覆区和所述底部包覆区的朝向所述裸电芯的表面与所述裸电芯之间未设置胶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裸电芯之间满足:
L1+3mm≤L2≤L1+6mm;
W1+3mm≤W2≤W1+6mm;
其中,L1为所述裸电芯的长度,W1为所述裸电芯的宽度;
L2为所述隔离件的长度,W2为所述隔离件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该电池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和设于容纳腔的电芯组件,电芯组件还包括裸电芯以及包覆于裸电芯之外的绝缘片,电池通过绝缘片的包覆实现对裸电芯的绝缘保护;同时,裸电芯的底端面与壳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隔离件,由于在壳体的加工过程中,会将壳体底面的边角设计为圆角,当将裸电芯直接放置于壳体的容纳腔中时,通过隔离件的设置,可以将裸电芯的底端面与壳体底面间隔设置,可以实现裸电芯的底端面与壳体底面的圆角间隔开,有效防止裸电芯会与壳体的圆角发生碰撞,避免裸电芯内部的活性物质掉落,导致裸电芯发生短路的情况,有效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电池通过顶盖组件实现对壳体容纳腔的开口进行封闭,且顶盖组件与绝缘片为间隔设置,以防止在顶盖组件与壳体进行焊接的过程中绝缘片与顶盖组件发生干涉,导致绝缘片发生卷边的情况,进而导致绝缘片变形的情况;同时绝缘片与顶盖组件间隔设置时,可以使得绝缘片与裸电芯之间的空间与壳体与绝缘片之间的空间进行导通,以使得壳体内部的气体可以在壳体内部进行循环流动,进而可以提高对裸电芯的散热功能,减小壳体内部与外界的气压差,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此外,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裸电芯会产生气体,由于壳体与绝缘片之间的空间可以连通于绝缘片与裸电芯之间的空间,可以使得裸电芯产生的气体流动到绝缘片与壳体之间,进而可以减轻裸电芯产生的气体对绝缘片的冲压力,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另一种结构的A向剖视图;
图5为图4的C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片和隔离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c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e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f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绝缘片结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片与顶盖组件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C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片与顶盖组件分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D部放大图。
图标:
10、壳体;11、底面;12、圆角;20、电芯组件;21、裸电芯;211、本体部;212、顶端面;213、底端面;214、第一侧面;215、第二侧面;22、绝缘片;221、周向包覆区;2211、第一包覆区;2212、第二包覆区;221a、第一侧翼;221b、第二侧翼;221c、第三侧翼;221d、第四侧翼;221e、第一弯折区;221f、第二弯折区;221g、第三弯折区;221h、第四弯折区;2213、第二热熔连接位置;222、底部包覆区;2221、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2、第二定位孔;223、导液流道;224、顶面;30、胶带;40、顶盖组件;41、顶盖板; 42、下塑胶;421、连接凸台;42a、第一热熔连接位置;50、隔离件;51、第一表面;511、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2、第一定位孔;52、边角;1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100,该电池100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10和电芯组件20,电芯组件20设于容纳腔内,电芯组件 20包括裸电芯21和绝缘片22,绝缘片22包覆于裸电芯21的外侧,以实现对裸电芯21的绝缘保护,裸电芯21具有本体部211,本体部211具有分位于本体部211两端的顶端面212、底端面213以及连接于顶端面212、底端面213 的周面,绝缘片22可以包覆于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的周面,或包覆于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的底端面213,或者同时包覆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的周面和底端面213,以提高绝缘片22的绝缘保护作用。
由于在壳体10的加工过程中,会将壳体10底面11的边角设计为圆角 12,当将裸电芯21直接放置于壳体10的容纳腔中时,若裸电芯21与壳体10 直接接触,在壳体10的圆角12位置,裸电芯21与圆角12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此时会导致裸电芯21的与壳体10圆角12接触的部分承受较大的压力,进而导致裸电芯21内部的活性物质脱落,使得裸电芯21内部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发生短路,使得裸电芯21无法实现正常充电、放电的功能,导致电池电性失效,甚至会发生危险。
基于上述原因,如图3至5所示,将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 的底面11之间通过设置隔离件50而进行间隔设置。通过将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11间隔设置,可以实现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 10底面11的圆角12间隔开,有效防止裸电芯21会与壳体10的圆角12发生碰撞,避免裸电芯21内部的活性物质掉落,使得裸电芯21发生短路的情况。
结合图6、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大致可为方形块体,其长度方向的尺寸为L1,宽度方向的尺寸为W1,高度方向的尺寸为H1,裸电芯21整体上可大致形成长×宽×高为L1×W1×H1的长方体结构,将裸电芯21设计为简单、规则的立体形状,有助于后续对裸电芯21的包装、保护等,简化电池100的整体结构设计。
具体地,裸电芯21的周面包括的沿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第一侧面214,以及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第二侧面215,底面11在裸电芯21的安装过程中,绝缘片22会对两个第一侧面214、两个第二侧面215以及底面11底端面213进行包覆,以实现对裸电芯21的绝缘保护。
请再次参阅图2、图3、图6以及图7,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绝缘片 22包括周向包覆区221,周向包覆区221包覆于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的周面,隔离件50一体成型于绝缘片22,并作为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该底部包覆区包覆于裸电芯21的本体部211的底端面213。当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一体成型时,可以提高绝缘片22与隔离件50的连接强度,同时,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一体成型,可以减小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 的底面11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缩小壳体10的内部空间,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在此实施方式中,隔离件50为平行于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设置,以实现对裸电芯21的稳定承载作用,同时,为了实现对裸电芯21的绝缘保护,该隔离件50为绝缘材料。考虑到电池100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有限,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100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隔离件50为片状结构,以实现隔离件50在对裸电芯21进行承载的同时减小其对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而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考虑到隔离件50对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11 的隔离作用,隔离件50的厚度H为0.1mm至2mm,即隔离件50的厚度H 可以为0.1mm、0.2mm、0.5mm、1mm、1.5mm、2mm等,同时由于壳体10底面11的圆角12具有一定的尺寸,当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 11之间的间隔小于0.1mm时,裸电芯21与壳体10底面11的圆角12之间必然发生干涉,导致裸电芯21内部的活性物质掉落的可能性极大,会严重影响裸电芯21的电性能稳定性。当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2mm时,会使得电芯组件20占用壳体10容纳腔空间较大,导致电池的整体尺寸变大,影响电池的结构设计,并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
可选地,如图6、图8所示,隔离件50至少一个表面突设有凸起结构514,即隔离件5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第一表面51为隔离件 50朝向裸电芯21一侧的表面,第二表面52为隔离件50的朝向壳体10的一侧的表面。一种示例性的,在第一表面51设置有凸出于第一表面51的凸起结构514,通过在隔离件50的第一表面51设置凸起结构514,可以提高隔离件50与裸电芯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裸电芯21在隔离件50上的固定更加稳定,而不会轻易滑动,进而可以防止裸电芯21与壳体10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另一种示例性的,在第二表面52设置有凸出于第二表面52的凸起结构514,通过在隔离件50的第二表面52设置凸起结构514,可以提高隔离件 50与底面1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隔离件50在底面11上的固定更加稳定,而不会轻易滑动,进而可以防止裸电芯21与壳体10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再一种示例性的,在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同时设置有分别凸出于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的凸起结构514。通过在隔离件50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凸起结构514,可以提高隔离件50与裸电芯21以及壳体10的底面11之间的固定稳定性,防止裸电芯21与壳体10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
此外,在隔离件50至少一个表面突设有凸起结构514,可以降低隔离件50的加工制造难度,当隔离件50的表面过于光滑时,重叠放置的两个隔离件 50之间容易发生粘连的现象,不容易分离,导致隔离件50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进行个体分离,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具体地,凸起结构514可以为凸台、凸块、凸条等其他可以实现凸出于隔离件50的表面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绝缘片 22具有周向包覆区221和底部包覆区222,周向包覆区221包覆于所述本体部211的周面,底部包覆区222包覆于本体部211的底端面213,绝缘片22 通过周向包覆区221和底部包覆区222实现对裸电芯21除裸电芯21顶端面 212的全面包覆,以提高绝缘片22的绝缘保护作用。此时隔离件50与绝缘片 22为分体设置,且隔离件50设置于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222的背离本体部211的一侧面。当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为分体设置时,绝缘片22即可设计为整体厚度相同的片状结构,此时可以降低隔离件50和绝缘片22的制造难度,即分体设置,可以实现对隔离件50和绝缘片22分别生产,可以有效提高绝缘片22与隔离件50的生产效率。此外,分体设置可以对隔离件50 和绝缘片22的结构进行分别设计,进一步减小了为一体成型结构时需要考虑的结构设计的难度。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隔离件50对裸电芯21的承载稳定性,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222的背离本体部211的一侧面平行设置,以实现隔离件50、绝缘片22以及裸电芯21的固定稳定性,防止裸电芯21以及绝缘片 22从隔离件50上滑落;通过平行设置,可以使得隔离件50受力更加均匀,防止隔离件50受力不均,发生断裂、损坏,进而影响电池100的使用寿命的情况。
当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为分体设置时,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222的厚度与隔离件50的厚度之和H为0.1mm至2mm,即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222的厚度与隔离件50的厚度之和H可以为0.1mm、0.2mm、0.5mm、 1mm、1.5mm、2mm等,同时由于壳体10底面11的圆角12具有一定的尺寸,当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11之间的间隔小于0.1mm时,裸电芯21与壳体10底面11的圆角12之间必然发生干涉,使得裸电芯21内部的活性物质掉落的可能性极大,会严重影响裸电芯21的电性能稳定性。当裸电芯21的底端面213与壳体10底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2mm时,会使得电芯组件20占用壳体10容纳腔空间较大,导致电池的整体尺寸变大,影响电池的结构设计,并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
进一步地,考虑到隔离件50需要对裸电芯21进行承托,而绝缘片22仅需要实现对裸电芯21的绝缘保护,从隔离件50和绝缘片22的受力特点对其结构强度的影响,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绝缘片22的厚度,或者隔离件50的厚度为绝缘片22的厚度的二倍,亦或者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为绝缘片22的厚度的三倍等,以使得隔离件50在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时,能够对裸电芯21起到更好地承托作用,以实现隔离件50的对裸电芯21的缓冲、减震效果。
具体地,绝缘片22的厚度可以为0.1mm-1mm,当绝缘片22的厚度过小时,绝缘片22的强度无法保证,容易被损坏;当绝缘片22的厚度过大时,无法实现二次电池100的轻便性,同时会需要壳体10具有较大的容纳腔以实现对裸电芯21和绝缘片22的容纳,进而导致二次电池100的尺寸更大的情况。
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为0.1mm-2mm,当隔离件50的厚度过小时,隔离件50的承载强度无法保证,容易被损坏;当隔离件50的厚度过大时,无法实现二次电池100的轻便性,同时较厚的隔离件50需要壳体10具有较大的容纳腔以实现对隔离件50的容纳,进而导致二次电池100的尺寸更大。
综合考虑上述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厚度关系以及隔离件50与绝缘片 22的厚度范围的条件,绝缘片22和隔离件50的厚度关系示例如下:
当绝缘片22的厚度为0.15mm时,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为0.30mm或 0.45mm等;当绝缘片22的厚度为0.5mm时,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为1.0mm 或1.5mm等;当绝缘片2220的厚度为1.0mm时,隔离件50的厚度可以为 2.0mm绝缘片22隔离件50。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厚度,仅为一些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只要绝缘片22与隔离件50的厚度同时满足上述的厚度范围即可,其具体厚度值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当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分体设置时,隔离件50连接于绝缘片 22的底部包覆区222的背离裸电芯21的一侧,通过在裸电芯21与壳体10的底面11之间设置隔离件50,利用隔离件50对裸电芯21进行承托。当壳体10 受到外界冲击时,可以利用隔离件50对来自壳体10的冲击进行缓冲、减震,减小外界冲击对裸电芯21的冲击作用,以更好地保护裸电芯21,防止裸电芯21在受冲击时发生活性物质脱落,而发生内部短路的情况。
由于电池100内部的结构要对裸电芯21起到绝缘保护作用,绝缘片22 和隔离件50均为绝缘材料,并采用热塑工艺制成,采用热塑工艺制成的绝缘片22和隔离件50的韧性高、耐冲击性能好。示例性的,绝缘片22和隔离件 50通常为高分子绝缘材料,例如隔离件50可以为聚丙烯、聚乙烯等,绝缘片 22可以为聚丙烯、聚乙烯等。
进一步地,当绝缘片22与隔离件50之间的连接失效时,隔离件50会与绝缘片22发生相对移动,此时绝缘片22会受到来自隔离件50的摩擦力,导致绝缘片22发生摩擦损坏,而不能对裸电芯21起到良好的绝缘保护作用。因此,为了实现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的稳定连接,绝缘片22与隔离件 50之间可采用热熔连接,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连接的表面为第一表面51,第一表面51具有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1,绝缘片22的底面11底部包覆区222 具有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1,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在热熔时,可将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1和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1进行热熔连接,以实现绝缘片22 与隔离件50的稳定连接,进而实现绝缘片22对裸电芯21的良好的绝缘保护。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的热熔连接的连接稳定性,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选择为相同的材料。当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为相同的高分子材料时,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的分子结构相同,二者在热熔时能够具有较强的键合力,可以使得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防止发生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损坏绝缘片22的情况以及导致电池100性能稳定性下降,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
可选地,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均为聚丙烯材料,由于聚丙烯材料为高分子的绝缘材料,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选用该材料可以实现对裸电芯21的绝缘保护。且由于聚丙烯材料不可伸缩,易形成为单层膜结构,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选为该材料时其承载力更强,不容易被损坏,进而可以提高电池100 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材料也可均选用为聚乙烯或其他高分子绝缘材料,其具体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8,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之间的连接位置的精准性,可在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底部包覆区222设置相对应的定位孔进行定位。具体地,可在隔离件50的第一表面51(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相连接的表面)设置两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孔512,两个第一定位孔位于隔离件的两端并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实际设置中,两个第一定位孔512 的中心位于第一表面51的沿长度方向(即图8中的X方向)的中轴线上,当将第一定位孔512设置于第一表面51的中轴线上时,可以使得隔离件50的中心与绝缘片22的中心相对,防止绝缘片22以及裸电芯21偏心设置于隔离件50而导致隔离件50的承载受力不均,进而导致隔离件50发生局部变形甚至损坏,无法实现对裸电芯21的缓冲减震作用的情况。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定位孔512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第一表面51的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的一半,即隔离件50的长度L2的一半,这是由于两个第一定位孔512之间的距离越大,两个第一定位孔512所确定的直线误差越小,第一定位孔512的定位精度越准确,因此两个第一定位孔512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隔离件50的长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隔离件50的承载强度,第一定位孔512的直径应不大于3mm,例如可为1mm、1.5mm、2mm、2.5mm、3mm等。不管第一定位孔512为盲孔或是通孔,由于该第一定位孔512的存在,在第一定位孔512的位置上隔离件50的材料厚度要小于其他未设置开孔结构的材料厚度,使得隔离件50在第一定位孔512的位置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第一定位孔512的直径不能过大。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隔离件50要与绝缘片22之间进行热熔连接,第一定位孔512的位置可避开隔离件50的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1,进而可以避免由于第一定位孔512被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1所遮挡,导致第一定位孔512 不容易识别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512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隔离件50的第三热熔连接位置511,此时,在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 的相对位置确定好后,再进行热熔连接,可以通过热熔连接对第一定位孔512 进行材料填充,以增强隔离件50的承载强度。
相应地,如图8所示,由于隔离件50的第一表面51与绝缘片22的底面 11底部包覆区222对应连接,因此在底部包覆区222底面11上设置有与两个第一定位孔512的位置、直径大小相同的两个第二定位孔2222,两个第二定位孔2222的中心设置于底部包覆区222底面11的沿长度方向(即图8中的 X方向)的中轴线上,以保证绝缘片22可以均匀连接于隔离件50且两个第二定位孔2222之间的距离应与两个第一定位孔512之间的距离,即当隔离件 50与绝缘片22之间正确连接时,第一定位孔512与第二定位孔2222可完全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孔512与第二定位孔2222,可以均为通孔,当二者均为通孔时,电解液可以通过定位孔进行循环,可以提高电解液的浸润程度。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隔离件50要与绝缘片22之间进行热熔连接,第二定位孔2222的位置可避开绝缘片22的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1,进而可以避免由于第二定位孔2222被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1所遮挡,导致第二定位孔2222不容易识别。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孔2222的位置可以设置于绝缘片22的第四热熔连接位置2221,此时,在将隔离件50与绝缘片22的相对位置确定好后,再进行热熔连接,可以通过热熔连接对第二定位孔2222 进行材料填充,以增强绝缘片22的承载强度。
请参阅图8,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50上还设置有防呆结构,通过设置防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隔离件安装错误。具体地,该防呆结构可以为防呆孔 513,防呆孔513偏离隔离件50的中心线设置,以实现防呆孔513的防呆功能;且防呆孔513为通孔,通过将防呆孔513设置为通孔,可以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结合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0的容纳腔为方形腔体,且容纳腔的四个边角为圆角12,当将隔离件50放置于壳体10的容纳腔内部时,为了实现隔离件50与壳体10的紧密配合,将隔离件50设计为矩形片状结构,同时将隔离件50的四个边角52设计为圆角结构,以实现隔离件50与壳体10的紧密配合。若隔离件50的四个边角52为直角结构时,隔离件50的边缘与壳体10之间为线接触,此时隔离件50受到壳体10的力会集中与隔离件50的边角52位置,导致隔离件50的边角52位置容易发生损坏。因此,本实施例将隔离件50的四个边角52设计为圆角时,隔离件50与壳体10之间可以为面接触,隔离件50可以将来自壳体10的力均匀分散到隔离件50的各个位置,减轻边角52的压力,保证隔离件50的结构强度。
请再次参阅图7、图8,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隔离件50对裸电芯21的承载作用,隔离件50的尺寸与裸电芯21的尺寸之间应满足:
L2=L1±5mm;
W2=W1±5mm;
其中,L2为隔离件5030的长度,W2为隔离件5030的宽度。
由前述可知,L1是裸电芯21的长度,W1是裸电芯21的宽度,即隔离件50的长度L2可以为L1+5mm、L1+4.6mm、L1+3mm等,隔离件50的宽度W2可以为W1+6mmW1+5mm、W1+3mm等。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隔离件 50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尺寸只是一些示例,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只要隔离件 50的尺寸与裸电芯21的尺寸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均可,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考虑到绝缘片22主要用于包覆于裸电芯21的外部,因此,以下将结合附图,对绝缘片22包覆于裸电芯21的外部的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a、图9b、图9c、图9d、图9e、图9f,绝缘片22的周向包覆区221包括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分别连接于底部包覆区222的两侧绝缘片22通过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的围合,形成用于包覆裸电芯21的腔体,实现对裸电芯21的周面的全面包覆。
一种示例中,如图9a所示,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的两侧均设有侧翼,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一侧面214,侧翼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具体地,第一包覆区22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侧翼221a和第二侧翼221b,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侧翼221b 的形状尺寸相同,第二包覆区221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侧翼221c和第四侧翼221d,第三侧翼221c与第四侧翼221d的形状尺寸相同,当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第一侧翼221a和第二侧翼221b分别向裸电芯21 的第二侧面215折叠,第三侧翼221c和第四侧翼221d也朝向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折叠,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连接,第二侧翼221b 与第四侧翼221d连接,以通过第一侧翼221a、第二侧翼221b、第三侧翼221c、第四侧翼221d实现对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的包覆。
进一步地,当通过侧翼对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进行包覆时,如图9a 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与第三侧翼221c的边缘刚好拼接,并完全覆盖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此时可以在绝缘片22面积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对裸电芯 21的全面覆盖,以减少绝缘片22材料的消耗,节约电池的制造成本。
或者如图9b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 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可以搭接于第三侧翼221c上,此时由于第一侧翼221a和第三侧翼221c之间具有重叠部分,可以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的连接部分更加紧密,同时重叠连接可以加厚连接部分的材料厚度,可以进一步加强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防止绝缘片22发生破损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为边缘恰好连接形式,亦或是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部分重叠的连接形式,第一侧翼 221a与第三侧翼221c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只要可以实现上述连接形式即可,本实施例中对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之间的相对尺寸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侧翼221a的结构尺寸相同,第三侧翼221c与第四侧翼221d的结构尺寸相同,因此第二侧翼221b与第四侧翼221d的连接形式可参考上述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的连接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方案中,提供了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侧翼221b的尺寸形状相同、第三侧翼221c与d第四侧翼221d的尺寸相同的案例,考虑到裸电芯21的结构大致为方形块体结构,当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侧翼221b的尺寸不同,第三侧翼221c与第四侧翼221d的尺寸不同时,只要可以实现对裸电芯21的全面包覆即可,此处不对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侧翼221b的尺寸关系以及第三侧翼221c与第四侧翼221d的尺寸关系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9a和图9b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在第一侧翼221a 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区221e,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折区221f,在第三侧翼221c与第二包覆区2212 之间设置有第三弯折区221g,在第四侧翼221d与第二包覆区2212之间设置有第四弯折区221h。第一弯折区221e、第二弯折区221f、第三弯折区221g以及第四弯折区221h在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可以形成周向包覆区221的四个圆角12,即通过上述各弯折区的设置可以使得侧翼相对于包覆区进行弯折时可以更容易弯折,使绝缘片22更容易形成包覆腔体。
弯折区的形成可以通过在绝缘片22上印刻压痕形成,每两条压痕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弯折区,通过印刻压痕的方式可以使得绝缘片22在压痕位置更容易弯折,以更容易使得绝缘片22形成包覆腔体。
可以理解的是,弯折区也可以在绝缘片22成型时通过一体成型制成,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形成,即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另一种示例中,如图9c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的一侧均设有侧翼,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一侧面214,侧翼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具体地,第一包覆区2211的一侧设有第一侧翼221a,第二包覆区2212的相对于第一侧翼221a的另一侧设有第二侧翼221b,当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 21的腔体时,第一侧翼221a向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折叠,第二侧翼221b 也朝向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折叠,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 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连接,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包覆区2211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连接,以通过第一侧翼221a、第二侧翼221b实现对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的包覆。
进一步地,当通过侧翼对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进行包覆时,如图9c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边缘刚好拼接,并完全覆盖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此时可以在绝缘片22面积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对裸电芯21的全面覆盖,以减少绝缘片 22材料的消耗,节约电池的制造成本。亦或者如图9d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可以搭接于第二包覆区2212上,此时由于第一侧翼 221a和第二包覆区2212之间具有重叠部分,可以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部分更加紧密,同时重叠连接可以加厚连接部分的材料厚度,可以进一步加强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防止绝缘片22发生破损的情况。
由于裸电芯21的两个第二侧面215的结构尺寸相同,因此第二侧翼221b 与第一包覆区2211的连接形式可参考上述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 的连接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9c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当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边缘刚好拼接时,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区221e,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二包覆区 22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折区221f。第一弯折区221e和第二弯折区221f在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可以形成周向包覆区221的两个圆角12,即通过上述各弯折区的设置可以使得侧翼相对于包覆区进行弯折时可以更容易弯折,使绝缘片22更容易形成包覆腔体。
请参阅图9d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当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 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至少部分重叠时,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一包覆区 2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区221e,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重叠部分设置有第二弯折区221f,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二包覆区2212之间设置有第三弯折区221g,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包覆区2211的重叠部分设置有第四弯折区221h。第一弯折区221e、第二弯折区221f、第三弯折区221g以及第四弯折区221h在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可以形成周向包覆区221的四个圆角12,即通过上述各弯折区的设置可以使得侧翼相对于包覆区进行弯折时可以更容易弯折,使绝缘片22更容易形成包覆腔体。
又一种示例中,如图9e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包覆区2211的两侧均设有侧翼,第二包覆区2212的两侧未设置侧翼,第一包覆区2211和第二包覆区2212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一侧面214,侧翼包覆于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具体地,即第一包覆区22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侧翼221a和第二侧翼221b,当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第一侧翼221a 向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折叠,第二侧翼221b也朝向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折叠,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连接,第二侧翼221b与第二包覆区2212连接,以通过第一侧翼221a、第二侧翼221b实现对裸电芯 21的第二侧面215的包覆。
进一步地,如图9e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当通过侧翼对裸电芯21 的第二侧面215进行包覆时,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边缘刚好拼接,并完全覆盖裸电芯21的第二侧面215,此时可以在绝缘片22面积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对裸电芯21的全面覆盖,以减少绝缘片22材料的消耗,节约电池的制造成本。亦或者如图9f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可以搭接于第二包覆区2212上,此时由于第一侧翼221a和第二包覆区2212之间具有重叠部分,可以使得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部分更加紧密,同时重叠连接可以加厚连接部分的材料厚度,可以进一步加强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防止绝缘片22发生破损的情况。
由于裸电芯21的两个第二侧面215的结构尺寸相同,因此第二侧翼221b 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形式可参考上述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 的连接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9e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当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的边缘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边缘刚好拼接时,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区221e,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折区221f。第一弯折区221e和第二弯折区221f在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可以形成周向包覆区221的两个圆角12,即通过上述各弯折区的设置可以使得侧翼相对于包覆区进行弯折时可以更容易弯折,使绝缘片22更容易形成包覆腔体。
请参阅图9f中的绝缘片22的结构形式,当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 2212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未设置侧翼的一侧至少部分重叠时,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区221e,在第一侧翼221a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重叠部分设置有第二弯折区221f,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一包覆区2211之间设置有第三弯折区221g,在第二侧翼221b与第二包覆区2212的重叠部分设置有第四弯折区221h。第一弯折区221e、第二弯折区221f、第三弯折区221g以及第四弯折区221h在绝缘片22形成包覆于裸电芯21的腔体时,可以形成周向包覆区221的四个圆角12,即通过上述各弯折区的设置可以使得侧翼相对于包覆区进行弯折时可以更容易弯折,使绝缘片22更容易形成包覆腔体。
为了实现绝缘片22对裸电芯21的全面包覆,现以上述第一种绝缘片22 的结构,即如图9a中所示的绝缘片22的结构为例,绝缘片22各个部分的尺寸与裸电芯21之间的尺寸关系应满足:
第一包覆区2211的长度X1应不小于裸电芯21的高度H1,第一包覆区 2211的宽度Y1应不小于裸电芯21的长度L1,第一侧翼221a的宽度Y2应不小于裸电芯21宽度W1的一半,第二包覆区2212的宽度Y3应不小于裸电芯21的宽度W1;
即:
X1≥H1;
Y1≥L1;
Figure BDA0003297149840000181
Y3≥W1;
同时为了实现绝缘片22对裸电芯21包覆的紧密性,节省空间,绝缘片 22与裸电芯21之间的尺寸关系还应满足:
X1≤H1+5mm;
Y1≤L1+5mm;
Y2≤W1;
Y3≤W1+5mm;
即第一包覆区2211的长度X1可以为H1、H1+0.1mm、H1+0.2mm、 H1+0.5mm、H1+1mm、H1+2mm、H1+5mm;第一包覆区2211的宽度Y1可以为L1、L1+0.1mm、L1+0.2mm、L1+0.5mm、L1+1mm、L1+2mm、L1+5mm;第一侧翼221a的宽度Y2可以为
Figure BDA0003297149840000182
W1;第二包覆区2212的宽度Y3可以为W1、W1+0.1mm、W1+0.2mm、W1+0.5mm、W1+1mm、W1+2mm、 W1+5mm。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绝缘片22的尺寸只是一些示例,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只要绝缘片22的尺寸与裸电芯21的尺寸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均可,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电池100还包括胶带30,胶带30可用于粘接于绝缘片22的两个连接部分,以使得绝缘片22围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包覆该裸电芯21的腔体,且此时该胶带30位于腔体外。这样,利用胶带30的设置,可实现将周向包覆区221和底部包覆区222连接起来,从而不仅使得绝缘片22可有效包覆该裸电芯21,而且还可便于后续对电池100内部裸电芯 21进行检修时,将绝缘片22拆解下来。
进一步地,胶带30可以粘贴于绝缘片22的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 221c的连接部分、第二侧翼221b与第四侧翼221d的连接部分。通过将胶带 30粘贴于上述位置,可以实现对绝缘片22的固定,以及对绝缘片22的薄弱位置的加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只给出了一种胶带30的粘贴位置,其具体的粘贴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绝缘片22与裸电芯21之间未设置胶层,即,该绝缘片22 的位于腔体内部的一侧表面并未设置胶层,则绝缘片22与裸电芯21之间主要通过上述的胶带30实现固定。如果绝缘片22的腔体相对于裸电芯21的固定,采用胶层固定,即在绝缘片22的位于腔体内部的一侧表面设置胶层,再将绝缘片22贴于胶层上,则在后续对裸电芯21的检修的过程中,绝缘片22 不容易被拆解下来,同时也会在裸电芯21表面留有残胶,影响后续新绝缘片22的安装。此外,在裸电芯21的外表面取消胶层的设置,可以避免由于胶层的存在,导致裸电芯21的热量无法散发的情况,即,取消胶层的设置,可以提高裸电芯21的散热性能。另外,胶层的取消使得裸电芯21与绝缘片2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空间,此时可以扩大电解液的循环流动的空间,提高电解液的浸润程度。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电解液在绝缘片22和裸电芯21之间循环流动,以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果,在绝缘片22上设有导液流道223,进而为电解液提供在壳体10内部的循环通道。具体地,由前述可知,绝缘片22围合形成用于包裹裸电芯21的腔体主要是通过上述的周边包覆区221和底部包覆区 222通过胶带粘合形成,因此,该导液流道223可为形成各个包覆区连接处的间隙,例如第一侧翼221a与第三侧翼221c的连接处、第二侧翼221b与第四侧翼221d的连接处,第一侧翼221a与底部包覆区222之间的连接间隙、第三侧翼221c与底部包覆区222之间的连接间隙等。
由于绝缘片22的各个包覆区的连接是依靠胶带30进行固定,因此在各个包覆区的连接边界存在可以使得电解液通过的连接间隙,这样就不用再单独在绝缘片22上设置导液流道223,降低了绝缘片22的结构设计难度的同时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流道223还可由直接在绝缘片22 的周边包覆区221的任意位置处开孔形成,例如在第一包覆区2211、第一侧翼221a、第二侧翼221b、第二包覆区2212、第三侧翼221c、以及第四侧翼 221d上开设通孔。同样能够实现电解液在裸电芯21与绝缘片22之间的空间和绝缘片22与壳体10之间的空间进行循环流动,以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可见,只要能够实现电解液的循环流动,对于导液流道223的形成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1至图13,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还包括顶盖组件40,顶盖组件40封盖于壳体10的容纳腔的开口,顶盖组件40与壳体10密封连接,以实现对容纳腔的封闭作用,同时顶盖组件40与绝缘片22为间隔设置。
顶盖组件40包括顶盖板41和连接于顶盖板41的朝向裸电芯21的一侧设置的下塑胶42,顶盖板41与壳体10的开口焊接连接,以实现对壳体10容纳腔的封闭,下塑胶4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朝向裸电芯21延伸的连接凸台421。当绝缘片22形成用于包覆裸电芯21的腔体之后,将裸电芯21置于该腔体内部,为了实现对裸电芯21的全面保护,绝缘片22同时包覆于各个连接凸台 421的外侧。考虑到连接凸台421也为塑料材质,为了实现绝缘片22与下塑胶42之间的稳定连接,各个连接凸台421具有第一热熔连接位置42a,绝缘片22还具有第二热熔连接位置2213,绝缘片22与多个连接凸台421之间在热熔连接区域进行热熔连接,以实现绝缘片22与顶盖组件40的稳定连接,进而实现对裸电芯21的全面保护。
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一热熔连接位置42a设置于各个连接凸台421 的朝向外侧的一面,且由于连接凸台421为朝向裸电芯21一侧延伸的结构,使得连接凸台421朝向外侧的一面面积更大,此时第一热熔连接位置42a的面积可以相应增大,当绝缘片22通过第一热熔连接位置42a进行热熔连接时,其热熔连接面积更大,绝缘片22的连接稳定性更强。
进一步地,绝缘片22的顶面224,即朝向顶盖板41的一面至顶盖板41 的下表面(即顶盖板41的朝向裸电芯21的一面)之间具有间距。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在顶盖组件40与壳体10进行焊接的过程中绝缘片22与顶盖组件 40发生干涉,导致绝缘片22发生卷边,进而导致绝缘片22变形的情况。另一方面,绝缘片22与顶盖组件40间隔设置时,通过该间距的设置可以使得绝缘片22与顶盖板41之间形成有可用于绝缘片22与裸电芯21之间的气体流到绝缘片22与壳体10之间的气体流道,从而可以使得绝缘片22与裸电芯 21之间的空间与壳体10与绝缘片22之间的空间进行导通,以使得壳体10内部的气体可以在壳体10内部进行循环流动,进而可以提高对裸电芯21的散热功能,减小壳体10内部与外界的气压差,提高电池100的安全性。此外,考虑到在电池100的使用过程中,裸电芯21会产生气体,由于壳体10与绝缘片22之间的空间可以连通于绝缘片22与裸电芯21之间的空间,可以使得裸电芯22产生的气体流动到绝缘片22与壳体10之间,进而可以减轻裸电芯 21产生的气体对绝缘片21的冲压力,进一步提高电池100的安全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池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的容纳腔;
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裸电芯和包覆于所述裸电芯之外的绝缘片,所述裸电芯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顶端面、底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面、所述底端面的周面,所述绝缘片包覆所述周面和/或底端面;
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分隔所述裸电芯的底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底面;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用于封闭所述壳体的开口,所述顶盖组件与所述绝缘片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与所述顶盖组件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包括周向包覆区,所述周向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周面,所述隔离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片上并作为所述绝缘片的底部包覆区,所述底部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底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为平行于所述底端面的绝缘片材,所述绝缘片材的厚度为0.1mm-2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的至少一个表面突设有凸起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包括周向包覆区和底部包覆区,所述周向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周面,所述底部包覆区包覆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底端面,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背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平行设置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背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的厚度总和为0.1mm-2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上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孔进行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底部包覆区上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位于所述隔离件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中心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上还设有防呆孔,所述防呆孔偏离所述隔离件的中心线。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通过热熔方式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底部包覆区采用相同的材料通过热塑工艺制备而成。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上设有导液流道,所述导液流道将所述裸电芯与所述绝缘片之间的电解液部分引导至所述绝缘片与壳体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胶带,所述胶带用于设置于所述周向包覆区或者所述周向包覆区与所述底部包覆区之间,以使所述周向包覆区与所述底部包覆区围合形成用于包覆所述裸电芯的腔体,且所述胶带位于所述腔体外。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的所述周向包覆区和所述底部包覆区的朝向所述裸电芯的表面与所述裸电芯之间未设置胶层。
17.根据权利要求6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裸电芯之间满足:
L1+3mm≤L2≤L1+6mm;
W1+3mm≤W2≤W1+6mm;
其中,L1为所述裸电芯的长度,W1为所述裸电芯的宽度;
L2为所述隔离件的长度,W2为所述隔离件的宽度。
CN202122438825.XU 2021-09-30 2021-10-11 电池 Active CN2164507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6131 2021-09-30
CN2021224061318 2021-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50747U true CN216450747U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49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38825.XU Active CN216450747U (zh) 2021-09-30 2021-10-11 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0444A1 (zh)
EP (1) EP4160792B1 (zh)
CN (1) CN216450747U (zh)
ES (1) ES2970375T3 (zh)
HU (1) HUE065002T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3662B2 (ja) * 2012-02-15 2016-10-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7047787A1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7394063B (zh) * 2016-05-16 2023-06-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KR102245620B1 (ko) * 2016-08-18 2021-04-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975381B2 (ja) * 2017-10-02 2021-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E065002T2 (hu) 2024-04-28
ES2970375T3 (es) 2024-05-28
US20230100444A1 (en) 2023-03-30
EP4160792B1 (en) 2023-10-11
EP4160792A1 (en) 2023-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21068A1 (en) Battery, and related devic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preparation apparatus thereof
CN113851769A (zh) 一种电池
KR101040875B1 (ko) 이차전지
CN106876621B (zh)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US8846221B2 (en) Battery pack
KR101775546B1 (ko) 이차전지
US9793569B2 (en) Electric storage element
EP3038188B1 (en)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ember
KR20130110048A (ko) 이차 전지
EP3675213B1 (en) A battery pack
CN112787013A (zh) 电池单元容纳部及包括该电池单元容纳部的电池模块
KR20090081568A (ko) 배터리 팩
WO2023051784A1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2397835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EP4152499A1 (en)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KR101082870B1 (ko) 금속 소재의 전지팩 케이스
CN212434750U (zh) 电池外壳及带有该电池外壳的电池包
CN216450747U (zh) 电池
EP3690976B1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KR20190012980A (ko) 셀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2505609B1 (ko) 전지 팩
US20230021075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216085231U (zh) 一种极耳连接结构及软包锂电池
EP2337105B1 (en) Battery pack
CN113193308A (zh) 电池及其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61100 201-1, complex building 5, No. 11, Butang Middle Road, torch high tech Zone (Tongxiang) industrial base, Xiamen,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100 201-1, complex building 5, No. 11, Butang Middle Road, torch high tech Zone (Tongxiang) industrial base, Xiamen,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