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43421U - 轮胎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轮胎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43421U
CN216443421U CN202122909665.2U CN202122909665U CN216443421U CN 216443421 U CN216443421 U CN 216443421U CN 202122909665 U CN202122909665 U CN 202122909665U CN 216443421 U CN216443421 U CN 216443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avity
tyre
thickening lay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096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刘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Kaiyun Motor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Kaiyun Motor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Kaiyun Motor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Kaiyun Motors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43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43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以及车辆。该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支撑肋、空腔以及环形槽;所述空腔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内部;所述轮胎本体的胎冠部的内表面处设有第一加厚层;所述支撑肋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用于支撑所述空腔;所述环形槽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两侧的趾口部之间,用于与轮辋配合形成充气腔。该轮胎通过第一加厚层的设置,能够使胎冠部的厚度得到明显增加,使轮胎更不容易被路面上的钉子或玻璃碴等尖锐物品扎透,也就会明显降低该轮胎漏气和爆胎的概率。同时,即使轮胎破损漏气,也能通过支撑肋的支撑,维持轮胎形态,不会使轮胎被车身重量压扁,使轮胎依然能完成低速慢行的行驶需求,从而将车辆驾驶到路边的安全地带。

Description

轮胎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车辆的轮胎包括胎冠部、胎侧部以及趾口部,与地面接触的扁平状胎冠部,用于与地面摩擦,为车辆提供前进的摩擦力;两侧的胎侧部用于支撑轮胎本体,同时与趾口部连接,趾口部用于将轮胎本体连接到轮辋上。
传统轮胎的结构一般为薄壁轮胎,通过钢丝网增加强度,通过充气来支撑轮胎内部,但是这种轮胎在遇到路面情况较差或者遇到钉子、玻璃碴等尖锐物品时,很容易被扎漏,继而导致轮胎泄气或爆胎的情况发生,发生轮胎泄气或爆胎时,非常影响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运营效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也会变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轮胎以及车俩。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支撑肋、空腔以及环形槽;
所述空腔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内部;
所述轮胎本体的胎冠部的内表面处设有第一加厚层;
所述支撑肋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用于支撑所述空腔;
所述环形槽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两侧的趾口部之间,用于与轮辋配合形成充气腔。
可选的,所述胎冠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加厚层的高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高度的30%-70%。
可选的,所述胎冠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加厚层的高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高度的50%。
可选的,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加厚层,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加厚层的厚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宽度的20%-80%。
可选的,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加厚层的厚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宽度的50%。
可选的,所述支撑肋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厚层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轮胎本体的趾口部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肋包括两个副肋,两个所述副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肋连接,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到两侧的所述趾口部上。
可选的,还包括侧向支撑肋,所述侧向支撑肋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侧向支撑肋的一端对应的连接在所述轮胎本体的两侧的胎侧部的内表面上,另一端均与所述支撑肋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肋上开设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气孔用于连通所述支撑肋两侧的腔室,所述侧向支撑肋上设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用于连通所述侧向支撑肋两侧的腔室。
可选的,所述副肋上开设有第三气孔,所述第三气孔用于连通所述空腔和所述充气腔。
可选的,所述轮辋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用于将所述充气腔充放气。
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如上所述的轮胎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轮胎,通过第一加厚层的设置,能够使胎冠部的厚度得到明显增加,使轮胎更不容易被路面上的钉子或玻璃碴等尖锐物品扎透,也就会明显降低该轮胎漏气和爆胎的概率。同时,即使轮胎破损漏气,也能通过支撑肋的支撑,维持轮胎的形态,不会使轮胎被车身重量压扁,使轮胎依然能完成低速慢行的行驶需求,从而将车辆驾驶到路边的安全地带或者维修地点,这样设置能够显著地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运营效率,也能大幅度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该轮胎还能通过充气腔和空腔的配合工作,能够使整个轮胎具有一定弹性,能够吸收一部分路面向驾驶舱传递的振动,从而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轮胎沿其轴线剖开的部分内部结构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轮胎沿其滚动方向剖开的内部结构图。
其中,11、胎冠部;111、第一加厚层;12、胎侧部;121、第二加厚层;13、趾口部;2、支撑肋;21、副肋;3、侧向支撑肋;41、第一气孔;42、第二气孔;43、第三气孔;5、空腔;6、轮辋;7、充气腔;8、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提供一种轮胎以及车辆,通过第一加厚层的设置,能够使胎冠部的厚度得到明显增加,使轮胎更不容易被路面上的钉子或玻璃碴等尖锐物品扎透,也就会明显降低该轮胎漏气和爆胎的概率。同时,即使轮胎破损漏气,也能通过支撑肋的支撑,维持轮胎的形态,不会使轮胎被车身重量压扁,使轮胎依然能完成低速慢行的行驶需求,从而将车辆驾驶到路边的安全地带或者维修地点,这样设置能够显著地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运营效率,也能大幅度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该轮胎还能通过充气腔和空腔的配合工作,能够使整个轮胎具有一定弹性,能够吸收一部分路面向驾驶舱传递的振动,从而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更好。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支撑肋2、空腔5以及环形槽;空腔5开设在轮胎本体内部;轮胎本体的胎冠部11的内表面处设有第一加厚层111;支撑肋2设置在空腔5内,用于支撑空腔5;环形槽开设在轮胎本体两侧的趾口部13之间,用于与轮辋6配合形成充气腔7。
通过第一加厚层111的设置,能够使胎冠部11的厚度得到明显增加,使轮胎更不容易被路面上的钉子或玻璃碴等尖锐物品扎透,也就会明显降低该轮胎漏气和爆胎的概率。同时,即使轮胎破损漏气,也能通过支撑肋2的支撑,维持轮胎的形态,不会使轮胎被车身重量压扁,使轮胎依然能完成低速慢行的行驶需求,从而将车辆驾驶到路边的安全地带或者维修地点,这样设置能够显著地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运营效率,也能大幅度提高使用该轮胎的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该轮胎还能通过充气腔7和空腔5的配合工作,能够使整个轮胎具有一定弹性,能够吸收一部分路面向驾驶舱传递的振动,从而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胎冠部11的高度h与第一加厚层111的高度h’之和占轮胎本体的高度H的30%-7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胎冠部11的高度h与第一加厚层111的高度h’之和占轮胎本体的高度H的50%。通过胎冠部11的高度h和第一加厚层111的高度h’之和达到轮胎本体的高度H的50%的设置方式,当发生扎胎时,使轮胎本体有更多的容纳侵入物的实体部分,使侵入物接触到轮胎本体内的空腔5的概率更低,漏气和爆胎的概率也能进一步降低。
其中,胎冠部11为弧形结构、扇形结构或平面结构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加厚层121,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厚度w与第二加厚层121的厚度w’之和占轮胎本体的宽度W的20%-8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厚度w与第二加厚层121的厚度w’之和占轮胎本体的宽度W的50%。这样设置能够使轮胎的支撑效果更好的同时,也能进一步降低钉子、玻璃或其他物品从胎侧部12侵入到轮胎本体的空腔5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该轮胎本体的漏气率和爆胎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肋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加厚层111上,另一端连接在轮胎本体的趾口部13上。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支撑肋2包括两个副肋21,两个副肋21的一端与支撑肋2连接,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到两侧的趾口部13上。通过副肋21的设置,能够使支撑肋2在两侧的副肋21的支撑下,保证其位于空腔5内的中心位置处,两个副肋21分别连接到两侧的趾口部13上能让支撑肋2的支撑效果更好,另外,两个副肋21还能为两侧的趾口部13提供支撑力,能够在车辆转弯时,轮胎受到横向的压力也能被副肋21支撑,防止两个趾口部13靠近,导致轮胎与轮辋6接触不牢固,从而发生轮胎脱落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轮胎本体还包括侧向支撑肋3,侧向支撑肋3的数量有两组,两组侧向支撑肋3的一端对应的连接在轮胎本体的两侧的胎侧部12的内表面上,另一端均与支撑肋2连接。通过侧向支撑肋3的设置,能够保证轮胎在车辆转弯时,胎侧部12和胎冠部11不会向空腔5的一侧塌陷太多,防止轮胎的侧面无法抵消车辆自重和离心力等其他应力,从而出现爆胎、轮胎脱落以及轮胎被压扁等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厚层111、第二加厚层121、支撑肋2和侧向支撑肋3可以一体成型,方便加工生产,并且连接强度也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肋2和侧向支撑肋3可以设置成沿轮胎本体的周向均匀排布的多个单体,形成片状、板状以及蜂窝状等支撑形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支撑肋2和侧向支撑肋3的断面形成五角星形状,更加稳定牢固,支撑轮胎本体的效果更好的同时,还能为彼此分担压力,延长该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肋2上开设有第一气孔41,第一气孔41用于连通支撑肋2两侧的腔室,侧向支撑肋3上设有第二气孔42,第二气孔42用于连通侧向支撑肋3两侧的腔室。这样设置能够使空腔5内的各个腔室相互连通,当轮胎本体的某一部位受到较为集中并且很大的应力时,与该部位对应的腔室的内部的气体受到挤压,然后通过第一气孔41和/或第二气孔42向其他腔室排出气体来平衡压力,能够显著地降低轮胎的变形和爆胎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孔41和第二气孔42的数量均为多个,并且均沿轮胎的周向均匀排布;第一气孔41和第二气孔42除了能够平衡空腔5内各个腔室的气压外,还能让支撑肋2和侧向支撑肋3的强度更好,力学性能更好,同时第一气孔41和第二气孔42还能充当减重孔,降低轮胎本体的质量,使转向等操作更加轻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肋21上开设有第三气孔43,第三气孔43用于连通空腔5和充气腔7。通过第三气孔43的设置,使充气腔7和空腔5连通,当发生空腔5漏气时,能够及时通过充气腔7的充气通道。同时,也因为空腔5和充气腔7相连通,使得轮胎本体内部的气压更加均匀,能够显著降低因轮胎本体内部某处气压过大而造成爆胎的概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轮辋6上设有通气孔8,通气孔8用于将充气腔7充放气。
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如上所述的轮胎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具体实现方式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轮胎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支撑肋(2)、空腔(5)以及环形槽;
所述空腔(5)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内部;
所述轮胎本体的胎冠部(11)的内表面处设有第一加厚层(111);
所述支撑肋(2)设置在所述空腔(5)内,用于支撑所述空腔(5);
所述环形槽开设在所述轮胎本体两侧的趾口部(13)之间,用于与轮辋(6)配合形成充气腔(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部(11)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加厚层(111)的高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高度的30%-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部(11)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加厚层(111)的高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高度的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加厚层(121),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加厚层(121)的厚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宽度的20%-8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部(12)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加厚层(121)的厚度之和占所述轮胎本体的宽度的5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厚层(11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轮胎本体的趾口部(1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2)包括两个副肋(21),两个所述副肋(2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肋(2)连接,另一端对应的连接到两侧的所述趾口部(1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向支撑肋(3),所述侧向支撑肋(3)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侧向支撑肋(3)的一端对应的连接在所述轮胎本体的两侧的胎侧部(12)的内表面上,另一端均与所述支撑肋(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2)上开设有第一气孔(41),所述第一气孔(41)用于连通所述支撑肋(2)两侧的腔室,所述侧向支撑肋(3)上设有第二气孔(42),所述第二气孔(42)用于连通所述侧向支撑肋(3)两侧的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肋(21)上开设有第三气孔(43),所述第三气孔(43)用于连通所述空腔(5)和所述充气腔(7)。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6)上设有通气孔(8),所述通气孔(8)用于将所述充气腔(7)充放气。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CN202122909665.2U 2021-11-05 2021-11-24 轮胎以及车辆 Active CN2164434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6658 2021-11-05
CN2021227066582 2021-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43421U true CN216443421U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5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09665.2U Active CN216443421U (zh) 2021-11-05 2021-11-24 轮胎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43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68079U (zh) 一种车辆工程耐磨轮胎
CN216443421U (zh) 轮胎以及车辆
CN207617438U (zh) 免充气轮胎
CN108749489A (zh) 一种汽车免充气空心轮胎及其车轮
CN205905645U (zh) 一种轮毂和轮胎一体式车轮
CN109382946A (zh) 崎岖地面行驶用的摩托车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11409395A (zh) 一种新型轮胎结构
WO2023138176A1 (zh) 免充气式轮胎
CN207059645U (zh) 一种免充气轮胎
CN217145535U (zh) 一种胎体及车胎
CN106915200B (zh) 一种非充气车轮结构
CN212499743U (zh) 免充气轮胎及车轮
CN207310987U (zh) 一种实心轮胎
CN102248863A (zh) 非充气防爆轮胎
CN211308143U (zh) 免充气轮胎、车轮及车辆
CN207902032U (zh) 两轮车用免充气轮胎
CN210454347U (zh) 一种胎侧蜂窝式结构免充气实心轮胎
CN208530176U (zh) 汽车免充气空心轮胎及其车轮
CN204870379U (zh) 空腔隧道型免充气减震轮胎
CN111055633A (zh) 一种中空复合胎结构
CN110920325A (zh) 免充气轮胎、车轮及车辆
CN2883046Y (zh) 形成两腔或多腔的轮胎
CN214874032U (zh) 非充气轮胎
CN216993776U (zh) 免充气式轮胎
CN112549600B (zh) 一种可伸缩式的复杂结构轮胎硫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