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9921U - 增压泵及净水器 - Google Patents

增压泵及净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9921U
CN216429921U CN202120857103.5U CN202120857103U CN216429921U CN 216429921 U CN216429921 U CN 216429921U CN 202120857103 U CN202120857103 U CN 202120857103U CN 216429921 U CN216429921 U CN 216429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ing
membrane
annular
pressurizing
booste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71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宏旭
吴志文
欧常福
周军
杨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571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9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9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9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泵壳及增压膜。所述底座的顶部凹设有限位沉槽,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供作动轮通过的作动孔;所述泵壳罩盖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增压膜设置在所述膜安装板上,所述增压膜适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活塞盖围合形成增压腔,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限位沉槽内,并覆盖所述作动孔。本实用新型的增压泵,能够提高增压膜安装的稳定性,以减少增压膜移位或被挤破等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增压泵漏水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增压泵及净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净水设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净水器通常会在其管路上配置增压泵,该增压泵主要通过驱动作动组件的作动轮来鼓动增压膜,以使得增压膜上方的增压腔容积改变,从而改变增压腔的压力,实现对流体的增压和输送。传统增压泵的增压膜通常直接放置在增压泵的壳支架上表面,然后通过增压泵的泵壳压紧固定。然而,由于增压膜在壳支架的上表面处于可活动状态,在泵壳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无法目视增压膜,从而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增压膜移位或被泵壳挤破等情况时无法及时发现,容易发生漏水,进而导致电机出现短路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旨在提高增压膜安装的稳定性,以减少增压膜移位或被挤破等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增压泵漏水的情况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增压泵及净水器,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泵壳及增压膜。所述底座的顶部凹设有限位沉槽,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供作动轮通过的作动孔。所述泵壳罩盖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的位于所述限位沉槽外周的部分连接固定。所述增压膜设置在所述限位沉槽内,并覆盖所述作动孔,以适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活塞盖围合形成增压腔。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座本体和壳支架,所述壳支架包括膜安装板及自所述膜安装板的环周朝下延伸以与所述座本体连接的支架框;所述限位沉槽设置在所述膜安装板上。
可选地,所述限位沉槽的内周壁形成环形挡壁;所述增压膜的上周缘设置有环形包边,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限位沉槽内,且所述增压膜的环形包边的外周面与所述环形挡壁贴合。
可选地,所述环形包边的外周面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环形挡壁的内周面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环形挡壁倾斜的角度小于所述环形包边倾斜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环形包边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或等于5°;和/或,所述环形挡壁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
可选地,所述环形挡壁具有与所述泵壳连接的固定面;其中,所述环形包边的顶面与所述环形挡壁的固定面齐平;或者,所述环形包边的顶面低于所述环形挡壁的固定面。
可选地,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还设置有环绕在环形支撑筋,所述环形支撑筋环绕在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周缘,所述环形支撑筋适用于与所述增压膜的下表面抵持。
可选地,所述增压膜设置有与所述作动孔对应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包括有用于与所述作动轮配合的作动面,所述作动面的周缘凸设有膜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多个所述作动孔;所述增压膜对应每一所述作动孔设有一个作动部;所述活塞盖包括出水座和排布在所述出水座环周的多个进水盖,所述进水盖盖合在与其对应的作动部上,而与该作动部围合形成多个增压腔。
可选地,所述活塞盖的下周缘具有座边沿及位于所述座边沿内侧的环形凸筋,所述座边沿的下表面与所述环形凸筋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形插槽;所述增压膜的环形包边插置于所述环形插槽内。
可选地,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内的作动组件,所述作动组件包括作动支架和多个作动轮;其中,所述作动支架沿上下向可摆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多个所述作动轮固定在所述作动支架的环周上,多个所述作动轮可摆动地配置在所述底座的多个作动孔内,并与其对应的作动部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增压泵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作动轮和所述作动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块和连接件;其中,所述固定块配置在所述作动部上;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固定块与对应的作动部、作动轮穿设连接。
可选地,所述作动轮和所述作动部均设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其中,所述作动轮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第一沉槽;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膜定位台,所述膜定位台搭置在所述第一沉槽内。
可选地,所述作动轮在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内配置有膜密封圈;所述膜定位台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所述膜施压台按压在所述膜密封圈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增压泵,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和增压膜。所述底座包括座本体和壳支架,所述壳支架包括膜安装板及自所述膜安装板的环周朝下延伸以与所述座本体连接的支架框。所述增压膜设置在所述膜安装板上,所述增压膜适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活塞盖围合形成增压腔。所述膜安装板的上表面凹设有限位沉槽,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供作动轮通过的作动孔;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限位沉槽内,并覆盖所述作动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支架的膜安装板的上表面设置限位沉槽,并将增压膜安装到该限位沉槽内,从而限制所述增压膜的水平活动,使得所述增压膜难以从所述限位沉槽向外脱落出来,也就不会轻易发生移位或被泵壳挤破。因此,在泵壳安装过程中,即使安装人员无法目视增压膜,也无需担心增压膜移位或被挤破等情况的情况出现,确保泵壳及增压膜的装配正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压泵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增压泵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底座的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增压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增压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增压膜由垂直于其上表面的平面所截得的剖面图;
图9为图4中活塞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作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作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固定组件的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固定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4中固定组件与增压膜、作动轮装配前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固定组件与增压膜、作动轮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5775747000004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5775747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市场上的净水器通常会在其管路上配置增压泵,该增压泵主要通过驱动作动组件的作动轮来鼓动增压膜,以使得增压膜上方的增压腔容积改变,从而改变增压腔的压力,实现对流体的增压和输送。传统增压泵的增压膜通常直接放置在增压泵的壳支架上表面,然后通过增压泵的泵壳压紧固定。然而,由于增压膜在壳支架的上表面处于可活动状态,在泵壳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无法目视增压膜,从而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增压膜移位或被泵壳挤破等情况时无法及时发现,容易发生漏水,进而导致电机出现短路等故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泵的实施例,所述增压泵可以应用在净水器或者其他需要增压输送的供水系统中。所述增压泵可以提高增压膜安装的稳定性,以减少增压膜移位或被挤破等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增压泵漏水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增压泵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包括底座100、泵壳800及增压膜300。其中,所述底座100的顶部凹设有限位沉槽123,所述限位沉槽123的底面贯设有供作动轮220通过的作动孔127;所述泵壳800罩盖在所述底座100上,并与所述底座100的位于所述限位沉槽 123外周的部分连接固定;所述增压膜300设置在所述限位沉槽123内,并覆盖所述作动孔127,以适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活塞盖500围合形成增压腔501。
具体说来,底座100的顶部凹设形成限位沉槽123,限位沉槽123具有底面及环绕在其底面周围的环周侧壁;其中,限位沉槽123的底面贯设有多个作动孔127,多个作动孔127沿一环形区域间隔排布,每一个作动孔127可供一个作动轮220活动安装;限位沉槽123的环周侧壁形成环形挡壁124。泵壳 800则与底座100的位于限位沉槽123外周的部分连接固定。
当将增压膜300安装于底座100的限位沉槽123内之后,相当于将增压膜300嵌入到底座100内,增压膜300受到限位沉槽123周围的环形挡壁124 阻挡,使得增压膜300的水平活动被限制在底座100的限位沉槽123内,从而使得增压膜300不易从限位沉槽123向外脱落出来,进而增压膜300难以发生移位。而泵壳800与底座100的位于限位沉槽123外周的部分连接固定,则使得泵壳800不易挤压到增压膜300,从而增压膜300也就不会轻易被泵壳 800挤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100的顶部设置限位沉槽123,并将增压膜300安装到该限位沉槽123内,从而限制增压膜300的水平活动,使得增压膜300难以从限位沉槽123向外脱落出来,也就不会轻易发生移位或被泵壳800挤破。因此,在泵壳800安装过程中,即使安装人员无法目视增压膜300,也无需担心增压膜300移位或被挤破等情况的情况出现,确保泵壳 800及增压膜300的装配正常。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00包括座本体110和壳支架120,壳支架120包括膜安装板121及自膜安装板121的环周朝下延伸以与座本体110连接的支架框122。限位沉槽123设置在膜安装板121上。
具体地,底座100的壳支架120安装于座本体110上,并与座本体110 围合形成供作动组件200安装的容置腔101。壳支架120的支架框122呈圆筒状设置,且支架框122的下端与座本体110连接固定。壳支架120的膜安装板121盖设在支架框122的上端,并与支架框122连接固定。膜安装板121 的位于限位沉槽123外周的部分形成供泵壳800连接的连接部。膜安装板121 和支架框122可以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2、图3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鉴于限位沉槽123的环周侧壁形成环形挡壁124,故可选地,增压膜300的上周缘设置有环形包边340,增压膜300安装于限位沉槽123内,且增压膜300的环形包边340的外周面与环形挡壁124贴合。如此,可将此增压膜300和膜安装板121之间配合的间隙密封,避免在增压膜300和膜安装板121形成有间隙,从而避免水流从这些位置的间隙渗漏到下方的驱动组件900上。
进一步地,为增强增压膜300周缘的环形包边340与限位沉槽123环周的环形挡壁124贴合的紧密程度,将环形包边340的外周面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也就是使得环形包边340的外周面的直径自下向上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使得环形包边340和环形挡壁124过盈配合,两者贴合更紧密,密封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还可以将限位沉槽123的环形挡壁124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这样设计可使得限位沉槽123的槽口具有引导作用,以便于装配时将引导增压膜300嵌入到限位沉槽123内,避免限位沉槽123的槽口过小而增加安装难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环形挡壁124倾斜的角度宜小于环形包边340 倾斜的角度,以使得确保环形包边340和环形挡壁124过盈配合,两者贴合更紧密。其中,图3中的β表示为环形挡壁124倾斜的角度;图9中的α表示为环形包边340的外周面倾斜的角度。因此,β<α。
可选地,环形包边340的外周面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或等于5°。也就是有3°≤α≤5°。例如α的取值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3.2°、3.5°、 3.8°、4.0°、4.2°、4.5°、4.8°、5°等。
可选地,环形挡壁124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也就是有1°≤β≤1.5°,且β<α。例如,β的取值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 1.1°、1.2°、1.3°、1.4°、1.5°等。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环形挡壁124的顶部具有与泵壳800 连接的固定面129。在此有考虑到,如果增压膜300的环形包边340的顶面 341高于环形挡壁124的固定面129,即增压膜300部分从限位沉槽123向外凸出,那么,增压膜300的凸出部分可能会干涉到泵壳800与壳支架120装配连接。
因此,可选地,将环形包边340的顶面341设置为与环形挡壁124的固定面129齐平;或者,将环形包边340的顶面341设置为低于环形挡壁124 的固定面129。也就是说,环形包边340的顶面不高于环形挡壁124的固定面,使得增压膜300完全容置在限位沉槽123内,从而避免增压膜300干涉到泵壳800与壳支架120装配连接。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限位沉槽123的底面还设置有环绕在环形支撑筋128,环形支撑筋128环绕在限位沉槽123的底面周缘,环形支撑筋128适用于与增压膜300的下表面抵持。
具体地,环形支撑筋128将限位沉槽123的底面的作动孔127包围在其中;环形支撑筋128与环形挡壁124呈间隔设置。活塞座500的环形凸筋540 插置在增压膜300的环形凹槽内;环形支撑筋128与该环形凹槽的底部抵持,从而与环形凸筋540配合压紧增压膜300的位于环形凹槽底部的位置,使得增压膜300的被压紧位置发生明显变形,而与活塞座500、限位沉槽123的底面贴合更紧密,减少在增压膜300和活塞座500之间或者300和限位沉槽123 的底面之间出现间隙。如此,即使环形挡壁124和环形包边340之间出现漏水间隙,那么从该漏水间隙到作动孔127之间的通路也会被环形支撑筋128 阻断,从而环形挡壁124和环形包边340之间渗漏的水流也难以越过环形支撑筋128,也就难以流向作动孔127,有效避免漏水的情况出现,防止底座100 下方的驱动组件900被打湿而发生短路。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限位沉槽123的底面贯设有多个作动孔127;增压膜300对应每一作动孔127设置有一个作动部 310;活塞盖500包括出水座510和排布在出水座510环周的多个进水盖520,进水盖520盖合在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上,而与该作动部310围合形成多个增压腔501。
具体地,多个作动孔127沿限位沉槽123内的一环形区域间隔排布;增压膜300的多个作动部310与膜安装板121上的多个作动孔127一一对应,并覆盖与其对应的作动孔127。活塞盖500的多个进水盖520分别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围合而形成有多个增压腔501。
请参阅图1、图5、图6及图9,在本实施例中,增压膜300设置有五个环绕其中心排布的作动部310,每一个作动部310呈扇形或花瓣形设置,且每一作动部310的外边缘设计为半圆形,从而使得增压膜300的外轮廓呈五叶花瓣状设置。并且,增压膜300的五个作动部310分别覆盖在膜安装板121 上的五个作动孔127上。相应地,活塞盖500设置有五个进水盖520,五个进水盖520分别与增压膜300的五个作动部310一一对应围合,从而在增压泵内形成五个沿同一环周排布的增压腔50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底座100上以罩盖活塞盖500 的泵壳800,泵壳800的内部设有出水腔801及排布在出水腔801环周的多个进水腔802;其中,每一所述进水腔802用于与对应的增压腔501连通,出水腔801用于与多个所述增压腔501连通。
具体说来,泵壳800包括壳盖板810及自壳盖板810的周缘朝下延伸的壳盖沿820,壳盖沿820的下端与底座100连接固定。所述泵壳800在其内部的中心构造有出水腔801,并在该出水腔的环周布置有多个进水腔802。泵壳 800还设置有与多个进水腔802连通的进水管接口,以及与出水腔801连通的出水管接口。其中,所述进水管接口用于与净水器的进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管接口用于与净水器的反渗透滤芯的原水入口端连通。活塞盖500的每一个进水盖520均设置有多个进水孔522,每一个进水盖520的多个进水孔522 用于将该进水盖520对应的增压腔501和进水腔802连通。进水盖520的内侧还配置有用于开关进水孔522的进水阀700,进水阀700为单向阀。活塞盖 500的出水座510设置有多组排水孔513,多组排水孔513分别与多个增压腔 501一一对应,每一组排水孔513用于将其对应的增压腔501和出水腔801连通。出水座510的外侧还配置有用于开关排水孔513的排水阀600,排水阀600为单向阀。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底座 100上的作动组件200,作动组件200包括作动支架210及固定在作动支架210 的环周上的多个作动轮220;其中,作动支架210沿上下向可摆动地安装于底座100内;多个作动轮220分别可摆动地配置在底座100的多个作动孔127 内,以鼓动对应的作动部310。
具体说来,作动支架210呈圆环状设置;作动支架210的内周形成有供驱动组件900的第二轴承940安装的轴承槽211。作动支架210在其上周缘设置有多个作动轮220(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作动支架210安装在底座 100的容置腔101内,且作动支架210相对于底座100沿上下可摆动。作动支架210上的多个作动轮220分别配置在底座100的多个作动孔127内。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作动孔127内配置仅有一个作动轮220,以使得各个作动轮 220相互独立摆动,以实现各个所述增压腔501相互独立完成吸排水,互不干涉。
当作动支架210相对底座100沿上下摆动时,作动支架210上的作动轮 220也沿上下向摆动,作动轮220带动增压膜300上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向下鼓动,使得所述增压腔501体积增大形成负压,该负压驱使排水阀600遮盖排水孔513而将关闭排水孔513,且该负压还驱使进水阀700从进水孔522 撤离而将该进水孔522打开,从而将进水腔802的水经进水孔522吸入到增压腔501内,此为吸水过程。在上述吸水过程之后,作动轮220切换至向上摆动,作动轮220带动增压膜300上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向上鼓动,使得所述增压腔501体积减小形成高压,该高压驱使进水阀700遮盖进水孔522 而将进水孔522关闭,且该高压还驱使排水阀600从排水孔513离开而打开排水孔513,从而将高压水流排出到出水腔801内,此为排水过程。由此可见,通过驱动组件900驱动作动支架210上下摆动,即可分别鼓动增压膜300的多个作动部310,从而使得各个增压腔501反复有序地进行吸水过程和排水过程,从而实现对流体增压输送。
请参阅图9和图10,值得一提的是,作动部310具有靠近增压膜300中心的近心部分3101,以及远离增压膜300中心的远心部分3102。相对于作动部310的远心部分3102而言,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的面积较为狭窄,传统圆形的作动轮不易接触或鼓动到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为解决该问题,可选地,作动轮220包括主轮部221及自主轮部221侧向延伸的轮侧部222。其中,主轮部221与作动部310的远心部分3102配合,轮侧部222 与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配合。
当将增压膜300覆盖到底座100的作动孔127上之后,作动轮220其主轮部221对应支撑于该作动部310的远心部分3102,而该作动轮220的轮侧部222则对应支撑于该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从而使得作动轮220可以同时鼓动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和远心部分3102,以提高作动部310 的面积的利用率,增大作动轮220与增压膜300作动面积,进而增大作动轮 220运动过的体积,如此可以有效扩大作动轮220驱动增压膜300鼓动的区域,增大增压泵的流量。
值得一提的是,供作动轮220安装的作动孔127的孔径越大,壳支架120 的镂空程度越高,则壳支架120的可用于支撑增压膜300的支撑面会越小,壳支架120的强度会降低。因此,将作动孔127的形状设计为与作动轮220 的形状一致,既能够确保壳支架120的作动孔127可供作动轮220适配安装,也可以尽可能得保证壳支架120具有较大的支撑面,以稳定增压膜300。
请参阅2、图8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的下表面包括有供作动轮220配合作动的作动面317。作动面317与作动轮220的形状相一致,以供作动轮220贴合固定。也就是说,鉴于作动轮220呈水滴形设置,故相应地,作动面317也呈水滴形设置。
在此考虑到,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被作动轮220鼓动时,作动部310 会上下鼓动而发生变形,特别是作动面317的周缘会因被上下鼓动变形而变得较薄,使得该位置的强度减弱,从而增压膜300的可承受作动轮310施加的作动程度较弱,增压膜300的鼓动量不足难以提高增压腔的压力,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情况。
鉴于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可选在作动面317的周缘凸设有膜加强筋316。膜加强筋316呈水滴形设置。作动轮220与作动面317贴合,膜加强筋316环绕在作动轮220的外周。膜加强筋316可以增加作动面317周缘的厚度,从而加强作动面317周缘处的强度,进而提升增压膜300对作动组件 200向上的鼓动的承受能力,确保作动组件200对增压膜300的鼓动量而不会破坏增压膜300的完整性。
请参阅图1至图3,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活塞盖500的下周缘具有座边沿550及位于所述座边沿内侧的环形凸筋540,所述座边沿550的下表面与环形凸筋54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形插槽504;增压膜300的环形包边 340插置于所述环形插槽504内。
具体地,活塞盖500的外轮廓呈五叶花瓣形设置,相应地,环形凸筋540 亦呈花瓣形设置。装配时,将增压膜300的环形密封筋330对应插置到环形密封槽503内,可以对活塞盖500和增压膜300环周方向上的配合位置进行密封,提高增压泵多个增压腔501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膜的上周缘还设有包围多个作动部310的环形密封筋330,环形密封筋330位于增压膜300的环形包边340的内侧;活塞盖500 设置有位于环形凸筋540内周的环形密封槽503,以供环形密封筋330插置。
具体地,环形包边340自增压膜300的上表面凸设的高度,大于环形密封筋330自增压膜300的上表面凸设的高度。相应地,活塞盖500上的环形插槽504的深度大于环形密封槽503的深度,以供环形包边340适配插置。由于增压膜300的环形包边340朝上凸出一定的高度,从而在将增压膜300 的环形包边340插置到环形插槽504后,可加强对活塞盖500和增压膜300 环周方向上的配合位置进行密封,有效提高增压泵多个增压腔501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1、图3及图12,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将作动轮220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连接,所述增压泵还包括用于连接作动轮220及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的固定组件400,固定组件400包括固定块410和连接件420;其中,固定块410配置在作动部310上;连接件420将固定块410与对应的作动部310、作动轮220穿设连接。
具体说来,固定组件400的数量与作动支架210上的作动轮220数量一致。每一个固定组件400用于固定一个作动轮220和作动部310。具体地,鉴于作动组件200具有五个作动轮220,相应地,固定组件400的数量为五个。安装时,先将固定块410固定到增压膜300的作动部310上,然后将增压膜 300安装到支撑架的限位沉槽123内,而后采用连接件420将固定块410、作动部310及作动轮220三者穿设连接在一起(如图14和图15所示)。连接件420为螺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420也可以采用插销等具有连接功能的零部件。
当作动支架210相对底座100向下摆动时,作动支架210的多个作动轮 220也相应向下摆动,从而作动轮220和固定块410带动固定在此两者之间的作动部310向下鼓动,使得增压腔501体积增大形成负压,该负压驱使排水阀600遮盖排水孔513以将关闭排水孔513,同时该负压还驱使进水阀700从进水孔522撤离而将该进水孔522打开,进而将进水腔802的水经进水孔522 吸入到增压腔501内,此为吸水过程。
在上述吸水过程之后,作动轮220切换至向上摆动,作动轮220和固定块410带动固定在此两者之间的作动部310向上鼓动,使得增压腔501体积减小形成高压,该高压驱使进水阀700遮盖进水孔522而将进水孔522关闭,同时该高压还驱使排水阀600从排水孔513离开而打开排水孔513,从而将高压水流排出到出水腔801内,此为排水过程。
请参阅图1、图3及图12,在此考虑到,固定块410固定在增压膜300 的作动部310上,从而固定块410在作动轮220的摆动下,将驱动增压膜300 的作动部310上下鼓动,进而实现反复吸水和排水过程(详细请参见前文介绍)。在此过程中,固定块410的做动面运动轨迹为圆弧,固定块410与增压膜300接触的面积,影响了固定块410运动过的体积,也就影响增压膜300 的作动部310被鼓动区域的大小,进而决定增压膜300的增压泵输送的流量。举例说来,固定块410与增压膜300接触的面积越大,固定块410运动过的体积就越大,从而固定块410带动增压膜300鼓动的区域就越大,增压膜的鼓动量就越大,从而可以使得增压腔501的容积改变量越大,吸排水量就也越大(即固定块410与增压膜300接触的面积与增压泵的流量成正比)。
然而,增压膜300的每一作动部310呈扇形或花瓣形设置,作动部310 具有靠近增压膜300中心的近心部分3101,以及远离增压膜300中心的远心部分3102。显然,相对于作动部310的远心部分3102而言,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的面积较为狭窄。而传统的固定块410’都呈圆形设置,使得这种传统固定块410’只能安装在作动部310的远心部分3102,该传统的固定块410’难以覆盖至该近心部分3101(如图16所示)。也就说,作动部310 的近心部分3101难以被传统固定块410’带动鼓动,传统固定块410’与增压膜300接触的面积较小,造成了作动部310的较大面积被浪费。
请参阅图1、图2及图11,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410包括主体部411和延伸部412;其中,所述主体部411呈圆形设置,以与所述作动轮220的主轮部221对应;以所述延伸部412自所述主体部411朝沿其径向延伸出,所述延伸部412与所述主体部411配合呈水滴形设置。
具体说来,由于固定块410包括主体部411和延伸部412,该主体部411 和延伸部412呈水滴形设置,从而在将固定块410安装到增压膜300上时,可将固定块410的主体部411与作动轮220的主轮部221配合夹紧作动部310 的远心部分3102,而该固定块410的延伸部412则与作动轮220的轮侧部222 配合夹紧作动部310的近心部分3101,从而可以同时鼓动的远心部分3102和近心部分3101(如图16所示),以有效利用作动部310的面积,大大增加固定块410与增压膜300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固定块410运动过的体积。如此,可以有效扩大固定块410带动增压膜300鼓动的区域,进而大大地增大增压泵的流量。
请参阅图13至图15,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固定块410安装于增压膜 300上的稳定性,可选在固定块410的下表面凸设有固定凸环413;作动部310 设置有供固定凸环413配合的固定凹槽311。或者,在固定块410与其对应的作动部310其中一者设有固定凸起312,另一者设有供所述固定凸起312配合的固定孔414。固定块410可以仅配置有固定凸环413和固定凸起312其中任意一者,也可以同时配置有该两者。
具体在此,固定块410在其主体部41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凸环413;作动部310在其远心部分3102设置有与该固定凸环413配合的固定凹槽311。固定块410还在其延伸部412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孔414;作动部310在其近心部分3101设置有与该固定孔414插置配合的固定凸起312。装配时,将固定块410的固定凸环413对应插置到作动部310的固定凹槽311内,以对固定块410进行定位,限制固定块410水平方向上的活动;相应地,作动部310 上的固定凸起312插置到固定块410的固定孔414内,从而限定固定孔414 的旋转活动,使得固定块410不轻易发生旋转移位。
请参阅图14至图16,在一实施例中,作动轮220和作动部310均设有供连接件420穿过的连接孔;其中,作动轮220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 226外周的第一沉槽223;作动部310的下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膜定位台313,膜定位台313搭置在所述第一沉槽223内。
具体地,作动部310的下表面具有供作动轮220贴合固定的作动面317,作动面317的形状与作动轮220的形状一致。作动面317的周缘凸设有膜加强筋316(参见前文介绍)。膜定位台313设置在作动面317,且位于膜加强筋316的内侧。通过将该增压膜300的各个作动部310的膜定位台313对应安装到作动轮220的各个第一沉槽223内,可以对增压膜300进行定位,使得增压膜300不易在壳支架120的限位沉槽123内发生水平旋转活动。
进一步地,作动轮220在所述第一沉槽223的底面设有第二沉槽224,所述第二沉槽224内设有膜密封圈350;膜定位台313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 314,所述膜施压台314按压在膜密封圈350上。膜定位台313凸设的高度为作动轮220的第二沉槽224的深度的60%~70%,以使得膜定位台313可对膜密封圈350进行充分压缩。
装配时,先将膜密封圈350放置在作动轮220的第二沉槽224内;然后将与固定块410装配成一体的增压膜300覆盖到作动孔127上,使得增压膜 300的各个作动部310的膜定位台313与作动轮220的各个第一沉槽223对应配合,而增压膜300的各个膜定位台313下的膜施压台314按压在膜密封圈 350上,最后再采用固定组件400的连接件420穿过固定块410、增压膜300 的作动部310、作动轮220此三者的连接孔而连接固定成一体。
传统的膜密封圈350安装方式,一般是通过固定块410将膜密封圈350 固定在增压膜300上,这会导致膜密封圈350被固定块410遮挡,从而在将与固定块410装配成一体的增压膜300覆盖到作动孔127上,难以及时发现固定块410和增压膜300之间是否装入有膜密封圈350,从而经常出现膜密封圈350漏装的情况。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膜密封圈350安装在作动轮220 的第二沉槽224内,在安装增压膜300之前就可以从作动轮220的上方看出膜密封圈350是否正常安装在第二沉槽224内,如发现第二沉槽224内漏装膜密封圈350,则可及时补充装入膜密封圈350,有效避免出现膜密封圈350 漏装的情况。
此外,由于膜密封圈350被膜施压台314按压,可使得膜密封圈350变形而将周围的间隙封堵,从而可有效地将作动轮220的连接孔周围的缝隙封堵,减少漏水事故的发生。鉴于膜密封圈350壁按压时会发生一定变形,因此,为方便膜密封圈350可以在第二沉槽224内发生适应性变形,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槽223和所述第二沉槽224之间形成有台阶壁225,所述台阶壁 225与所述膜施压台314的侧面之间间隔形成有间隙226(如图15所示),以适用于供膜密封圈350的变形部分嵌入。
具体地,将膜施压台314呈圆锥台状设置,膜施压台314的上端的直径小于作动轮220上的第二沉槽224的直径,膜施压台314的下端的直径为根上端的直径的80%~90%。这样设计,即可在膜施压台314与作动轮220的第二沉槽224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226,膜密封圈350受压缩之后会有一部分填充进这个间隙226内,从而有效加强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所述膜施压台314的下表面还凸设有施压凸筋315,所述施压凸筋315按压在膜密封圈350上。相对于膜施压台314而言,施压凸筋315 与膜密封圈350接触的面积较小,在相同大小的作用力下,施压凸筋315对膜密封圈350的压强较大,从而紧紧抵压在膜密封圈350上,不仅可以固定膜密封圈350,还可以有效增强密封效果。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底座100上的驱动组件900,驱动组件900包括电机910和偏心凸轮920;其中,电机910配置在底座100的外侧;偏心凸轮920与电机910连接,偏心凸轮920安装于底座 100的内部,并与作动支架210连接。
具体地,驱动组件900还包括第一轴承930和第二轴承940;其中,第一轴承930安装在底座100内,偏心凸轮920安装于第一轴承930上,电机910 的电机轴穿过第一轴承930而与偏心凸轮920连接;而第二轴承940则安装在作动支架210的底部的轴承槽211内,偏心凸轮920通过第二轴承940而与作动支架210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所述净水器包括增压泵。所述括增压泵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所述净水器还包括反渗透滤芯(图中未示出),所述反渗透滤芯是将原水通过反渗透膜元件分离成浓度较低的纯水和浓度较高的废水;其中,纯水通过纯水管路供应给用户使用;而废水则通过废水管路排走。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结构类型,在本领域市场上较为常见,在此不一一详述。
具体地,所述增压泵包括泵壳800,泵壳800安装于底座100上,并罩盖活塞盖500。泵壳800设置有适用于与增压腔501连通的出水腔801和进水腔 802,泵壳800还设置有与出水腔801连通的出水管接口805、以及与所述进水腔802连通的进水管接口804。其中,所述进水管接口804与进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管接口805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入口端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凹设有限位沉槽,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供作动轮通过的作动孔;
泵壳,所述泵壳罩盖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的位于所述限位沉槽外周的部分连接固定;以及
增压膜,所述增压膜设置在所述限位沉槽内,并覆盖所述作动孔,以适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活塞盖围合形成增压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座本体和壳支架,所述壳支架包括膜安装板及自所述膜安装板的环周朝下延伸以与所述座本体连接的支架框;所述限位沉槽设置在所述膜安装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沉槽的内周壁形成环形挡壁;所述增压膜的上周缘设置有环形包边,所述增压膜安装于所述限位沉槽内,且所述增压膜的环形包边的外周面与所述环形挡壁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包边的外周面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壁的内周面自下向上朝外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环形挡壁倾斜的角度小于所述环形包边倾斜的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包边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或等于5°;和/或,所述环形挡壁倾斜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
7.如权利要求3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壁具有与所述泵壳连接的固定面;其中,所述环形包边的顶面与所述环形挡壁的固定面齐平;或者,所述环形包边的顶面低于所述环形挡壁的固定面。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还设置有环绕在环形支撑筋,所述环形支撑筋环绕在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周缘,所述环形支撑筋适用于与所述增压膜的下表面抵持。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膜设置有与所述作动孔对应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包括有用于与所述作动轮配合的作动面,所述作动面的周缘凸设有膜加强筋。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沉槽的底面贯设有多个所述作动孔;所述增压膜对应每一所述作动孔设有一个作动部;所述活塞盖包括出水座和排布在所述出水座环周的多个进水盖,所述进水盖盖合在与其对应的作动部上,而与该作动部围合形成多个增压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盖的下周缘具有座边沿及位于所述座边沿内侧的环形凸筋,所述座边沿的下表面与所述环形凸筋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形插槽;所述增压膜的环形包边插置于所述环形插槽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内的作动组件,所述作动组件包括:
作动支架,所述作动支架沿上下向可摆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以及
多个作动轮,多个所述作动轮固定在所述作动支架的环周上,多个所述作动轮可摆动地配置在所述底座的多个作动孔内,并与其对应的作动部连接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作动轮和所述作动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配置在所述作动部上;以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固定块与对应的作动部、作动轮穿设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轮和所述作动部均设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的连接孔;其中,
所述作动轮的上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第一沉槽;
所述作动部的下表面设有环绕在其连接孔外周的膜定位台,所述膜定位台搭置在所述第一沉槽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轮在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内配置有膜密封圈;所述膜定位台的下表面凸设有膜施压台,所述膜施压台按压在所述膜密封圈上。
16.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增压泵。
CN202120857103.5U 2021-04-23 2021-04-23 增压泵及净水器 Active CN216429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7103.5U CN216429921U (zh) 2021-04-23 2021-04-23 增压泵及净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7103.5U CN216429921U (zh) 2021-04-23 2021-04-23 增压泵及净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9921U true CN216429921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5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7103.5U Active CN216429921U (zh) 2021-04-23 2021-04-23 增压泵及净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9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65419A (zh) 增压泵及净水器
CN216429921U (zh) 增压泵及净水器
CN107061241A (zh) 安全微型隔膜泵
KR200446108Y1 (ko) 펌프 제어용 밸브
CN216714660U (zh) 增压泵及净水器
CN110282238B (zh) 一种用于真空袋的气嘴
CN215719391U (zh) 增压泵及净水器
CN215719392U (zh) 增压泵及净水器
WO2007070317B1 (en) Button diaphragm piston pump
CN214511024U (zh) 一种集尘装置及吸尘器
CN113353435B (zh) 一种可单向排气的密封袋
CN210769398U (zh) 一种可内、外置的气泵组件和充气产品
CN211573746U (zh) 一种双头气泵
CN210290083U (zh) 一种具有止漏效果的隔膜水泵
CN220151512U (zh) 一种带泄压保护的微型隔膜泵
CN219452400U (zh) 一种可防止液体吸入的真空泵
CN210977799U (zh) 一种新型真空泵
CN214511015U (zh) 一种多级集尘装置及吸尘器
CN221074552U (zh) 一种气泵底托的封气结构
CN114017290B (zh) 一种自排水结构及立式旋转隔膜真空泵
CN218094292U (zh) 充气式蝶阀
CN216975183U (zh) 一种微型泵及其隔膜装置
CN214944920U (zh) 一种ro增压泵新型泄压机构
CN220956211U (zh) 一种设有放水结构的离心泵
CN220010647U (zh) 一种防盗压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