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91879U -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91879U
CN216391879U CN202122664300.8U CN202122664300U CN216391879U CN 216391879 U CN216391879 U CN 216391879U CN 202122664300 U CN202122664300 U CN 202122664300U CN 216391879 U CN216391879 U CN 216391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late
opening
water cooling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43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来红
邓小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430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91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91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91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其中转接装置包括转接主体和第一连接板,所述转接主体的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转接主体内设有连通所述开口的转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一个所述第一水口与一个所述水冷板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水冷板的表面与所述转接主体连接并盖合所述开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水口均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转接槽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利用转接槽的槽道实现了多组水冷板的串联,相比于管道连接减少了管道弯折半径的影响,有效地减小了转接装置的体积,同时转接装置以及水冷板均通过板材交接,装配简便,可靠性高,有效地减少安装工时,结构稳固。

Description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水冷装置因其更好的散热效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中,其多通过水冷板来带走冷却液热量的方式从而实现散热。
为了使水冷装置能实现更佳的散热效果,目前多采用多组水冷板串联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散热,而现有的多组水冷板串联普遍使用不锈钢管或者橡胶软管的管道连接方式。采用不锈钢管连接时,通过在水冷板端面安装法兰盘,并与不锈钢管的法兰盘对接,利用不锈钢管将水冷板串联起来;采用橡胶软管软连接方案时,通过在水冷板的端面安装水嘴,并将软管固定在水嘴上,利用软管将水冷板串联起来。
可是采用不锈钢管或者橡胶软管安装时都必须考虑管路弯折半径的影响,为保障管路顺畅流通,一般弯折半径为管道半径的4倍以上,此时若散热系统的流量较大时,对应的管径也会比较大,水冷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便于设备的轻便化设计。同时采用管道连接的装配工艺复杂,所需的安装工时较长,并且若装配不规范还会有漏水的风险。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接装置,旨在减小串联水冷板的水冷装置的体积,并且方便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接装置包括:转接主体和第一连接板,所述转接主体的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转接主体内设有连通所述开口的转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一个所述第一水口与一个所述水冷板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水冷板的表面与所述转接主体连接并盖合所述开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水口均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转接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转接主体包括主体板、第一围板以及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围板连接所述主体板,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主体板围合形成所述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槽口形成为所述开口;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围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宽度值W1的范围为:W1≤8mm,所述主体板、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一翻边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水冷板的表面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开设有所述第一水口,所述水冷板插接于所述限位槽。
可选地,所述转接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接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接触面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围绕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水口。和/或,所述转接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和/或,两个所述第一水口的表面积之和小于所述开口的表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水冷装置,所述水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水冷板和至少一个转接装置,相邻两所述水冷板通过所述转接装置串联,所述转接装置为以上所述的转接装置。
可选地,所述水冷装置还包括堵头装置,所述堵头装置包括堵头主体、第二连接板以及至少两个堵嘴。所述堵头主体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堵头主体内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槽和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槽,所述进水槽设有第一开孔,所述出水槽设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水口,一个所述第二水口与一个所述水冷板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水冷板的表面与所述堵头主体连接并盖合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一个所述第二水口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另一个第二水口与所述第二开孔连通;两个所述堵嘴与所述堵头主体的表面连接,一个所述堵嘴盖合所述进水口并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槽连通,另一个所述堵嘴盖合所述出水口并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孔的表面积或者第二开孔的表面积,所述进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进水槽的表面积,所述出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出水槽的表面积。
可选地,所述堵头主体包括堵头板、第二围板以及第二翻边。所述堵头板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第二围板连接所述堵头板,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堵头板围合形成所述进水槽和所述出水槽,所述进水槽的槽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孔,所述出水槽的槽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围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宽度值W2的范围为:W2≤8mm,所述堵头板、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第二翻边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或者对焊连接。
可选地,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接触面设有围绕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进水口的密封圈和围绕第二开孔与所述出水口的密封圈。和/或,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转接装置与至少两个水冷板连接,该转接装置包括转接主体和第一连接板。转接主体的表面开设有开口,转接主体内设有连通开口的转接槽;第一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一个第一水口与一个水冷板连通,第一连接板背离水冷板的表面与转接主体连接并盖合开口,至少两个第一水口均通过开口与转接槽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转接装置与多组水冷板连接,使水冷板内的冷却液从第一连接板的至少一个第一水口流入转接槽内,再从转接槽内通过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个第一水口流向另一个水冷板,从而实现水冷板的串联,使得冷却液能利用多个水冷板进行更好的散热。采用转接槽实现水冷板串联的方式,相对于现有的管道连接的方式,转接槽无需考虑管道弯折半径的影响,有利于减小转接装置的体积,从而减小水冷装置占用设备的空间,利于设备的轻便化设计。
并且,转接装置以及水冷板的安装均采用板材交接,减少了管道连接的部分繁杂工序,装配简便,可靠性高,并且有利于减少安装工时,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水冷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水冷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图1中的水冷装置一实施例的转接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3的转接装置一实施例的转接主体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图3的转接装置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板的正视图;
图7为图6中A-A方向的截面图;
图8为图1中的水冷装置一实施例的堵头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图8中的堵头装置一实施例的堵头本体的正视图;
图10为图9中C-C方向的截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333828650000041
Figure BDA000333382865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的多组水冷板串联普遍使用不锈钢管或者橡胶软管的管道连接方式,可是采用不锈钢管或者橡胶软管安装时都必须考虑管路弯折半径的影响,为保障管路顺畅流通,一般弯折半径为管道半径的4倍以上,此时若散热系统的流量较大时,对应的管径也会比较大,水冷装置100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便于设备的轻便化设计。同时采用管道连接的装配工艺复杂,所需的安装工时较长,并且若装配不规范还会有漏水的风险。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接装置10。
参照图1至1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装置10包括:转接主体11和第一连接板13,转接主体11的表面开设有开口1151,转接主体11内设有连通开口1151的转接槽1131;第一连接板13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1311,一个第一水口1311与一个水冷板50连通,第一连接板13背离水冷板50的表面与转接主体11连接并盖合开口1151,至少两个第一水口1311均通过开口1151与转接槽1131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转接装置10与至少两个水冷板50连接,该转接装置10包括转接主体11和第一连接板13。转接主体11的表面开设有开口1151,转接主体11内设有连通开口1151的转接槽1131;第一连接板13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1311,一个第一水口1311与一个水冷板50连通,第一连接板13背离水冷板50的表面与转接主体11连接并盖合开口1151,至少两个第一水口1311均通过开口1151与转接槽1131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转接装置10与多组水冷板50连接,使水冷板50内的冷却液从第一连接板13的至少一个第一水口1311流入转接槽1131内,再从转接槽1131内通过第一连接板13的另一个第一水口1311流向另一个水冷板50,从而实现水冷板50的串联,使得冷却液能利用多个水冷板50进行更好的散热。采用转接槽1131实现水冷板50串联的方式,相对于现有的管道连接的方式,转接槽1131无需考虑管道弯折半径的影响,有利于减小转接装置10的体积,从而减小水冷装置100占用设备的空间,利于设备的轻便化设计。
并且,转接装置10以及水冷板50的安装均采用板材交接,减少了管道连接的部分繁杂工序,装配简便,可靠性高,并且有利于减少安装工时,节约成本。
参照图3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接主体11包括主体板111、第一围板113以及第一翻边115,第一围板113连接主体板111,第一围板113与主体板111围合形成转接槽1131,转接槽1131的槽口形成为开口1151;第一翻边115与第一围板113连接,第一翻边115与第一连接板13连接,第一翻边115的宽度值W1的范围为:W1≤8mm,主体板111、第一围板113和第一翻边115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主体11通过主体板111和第一围板113围合形成转接槽1131,再在第一围板113设置第一翻边115与第一连接板13连接,从而形成可供多组水冷板50串联的转接装置10。采用板材连接形成的转接主体11,装配方便且强度高,并且转接槽1131的容积相较于管道的容积更大,有利于冷却液的流通,提高散热的速率。其次,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翻边115的宽度值W1小于等于8mm,该尺寸下既能保障转接主体11的强度,同时还可以减小转接主体11的厚度,进一步减小转接主体11的体积。另外,为了使转接主体11的强度更高,使其适用于更大流量的水冷装置100,可以将主体板111、第一围板113和第一翻边115设为一体结构,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6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3朝向水冷板50的表面形成限位槽131,限位槽131的槽底壁开设有第一水口1311,水冷板50插接于限位槽13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安装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可以在第一连接板13朝向水冷板50的表面设置限位槽131,利用限位槽131与水冷板50卡接,使水冷板50可以稳固地固定在第一连接板13上,然后在限位槽131的槽底壁开设第一水口1311以连通水冷板5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水冷装置100上的水冷板50均与该限位槽131卡接,采用一个限位槽131的设计可利于板材开槽,便于第一连接板13的生产加工。其次,限位槽13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每个限位槽131对应与一个水冷板50卡接,采用多个限位槽131的设计能更稳固安装各个水冷板50,结构更可靠。同时,可以使第一连接板13的厚度H3小于等于8mm,有利于更进一步地减小转接装置10的体积。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均为板材相互连接,为了更便于安装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可以使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一步简化转接装置10装配的工序,减少工时。其次,还可以使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通过对焊连接的方式连接,利于提高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之间的水密性,进一步提高了水冷装置100整体的水密性能。
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接主体11和第一连接板13的接触面设有密封圈15,密封圈15围绕开口1151和第一水口1311。和/或,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和/或,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和/或,两个第一水口1311的表面积之和小于开口1151的表面积。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转接装置10的水密性,可以在转接主体11和第一连接板13的接触面设置密封圈15,使密封圈15围绕开口1151和第一水口1311,利用密封圈15阻挡水流从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的配合间隙中溢出。其次,还可以采用对焊连接的方式连接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避免水流从转接主体11与第一连接板13的配合间隙中溢出,进一步提高了转接装置10的密封性能。
而为了进一步简化转接装置10与水冷板50之间的安装工序,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接板13与水冷板50,进一步简化整体安装工序,减少工时。
同时,为了减少水流阻力对转接装置10的影响,可以使第一连接板13的两个第一水口1311的表面积之和小于开口1151的表面积,使得转接槽1131可以对进入转接槽1131的液体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利于减小冷却液对转接主体11的作用力,提高转接装置10的寿命,同时转接槽1131的表面积大于第一水口1311的表面积还有利于提高冷却液从转接槽1131流向水冷板50的水流压力,减小一定的水流压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水冷装置100,该水冷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水冷板50和至少一个转接装置10,该转接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相邻两水冷板50通过转接装置10串联,由于本水冷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照图1、图8、图9和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水冷装置100还包括堵头装置30,堵头装置30包括堵头主体31、第二连接板33以及至少两个堵嘴35。堵头主体31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3111和至少一个出水口3113,堵头主体31内设有连通进水口3111的进水槽3131和连通出水口3113的出水槽3133,进水槽3131设有第一开孔3151,出水槽3133设有第二开孔3153;第二连接板33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水口331,一个第二水口331与一个水冷板50连通,第二连接板33背离水冷板50的表面与堵头主体31连接并盖合第一开孔3151和第二开孔3153,一个第二水口331与第一开孔3151连通,另一个第二水口331与第二开孔3153连通;两个堵嘴35与堵头主体31的表面连接,一个堵嘴35盖合进水口3111并通过进水口3111与进水槽3131连通,另一个堵嘴35盖合出水口3113并通过出水口3113与出水槽3133连通。第二水口331的表面积小于第一开孔3151的表面积或者第二开孔3153的表面积,进水口3111的表面积小于进水槽3131的表面积,出水口3113的表面积小于出水槽3133的表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水冷装置100与进出水管的连接,可以在水冷装置100上设置堵头装置30用以连接进出水管。通过堵嘴35直接与进出水管连接可以简便水冷装置100的安装,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堵头本体设置进水槽3131和储水槽的方式缓冲冷却液的水流压力作用,减少冷却液对堵头主体31的作用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堵嘴35上开设的进水口3111或者出水口3113的表面积小于进水槽3131或者出水槽3133的表面积,利用进水槽3131或者出水槽3133对冷却液进一步地缓冲,从而提高堵头装置30的耐久度。
同时,第二连接板33上开设的第二水口331的表面积可以小于出水口3113或者进水口3111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冷却液通过进水口3111或者出水口3113时的水流压力,减少一定的水流压力损失。
其次,为了更好地安装第二连接板33与水冷板50,可以在第二连接板33朝向水冷板50的表面设置限位安装槽(未图示),利用限位安装槽与水冷板50卡接,使水冷板50可以稳固地固定在第二连接板33上,然后在限位安装槽的槽底壁开设第二水口331以连通水冷板50。并且还可以使第二连接板33的厚度小于等于8mm,有利于更进一步地减小转接装置10的体积。
进一步地,参照图8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堵头主体31包括堵头板311、第二围板313以及第二翻边315。堵头板311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3111和至少一个出水口3113;第二围板313连接堵头板311,第二围板313与堵头板311围合形成进水槽3131和出水槽3133,进水槽3131的槽口形成第一开孔3151,出水槽3133的槽口形成第二开孔3153;第二翻边315与第二围板313连接,第二翻边315与第二连接板33连接,第二翻边315的宽度值W2的范围为:W2≤8mm,堵头板311、第二围板313和第二翻边315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堵头主体31通过堵头板311和第二围板313围合形成进水槽3131和储水槽,在堵头板311上开设进水口3111与出水口3113以连通堵嘴35,再在第二围板313设置第二翻边315用以与第二连接板33连接。采用板材连接形成的堵头主体31,装配方便且强度高,并且采用进水槽3131和出水槽3133的结构缓冲冷却液,有利于冷却液的流通,提高散热的速率。其次,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二翻边315的宽度值W2小于等于8mm,该尺寸下既能保障转接主体11的强度,同时还可以减小堵头主体31的厚度,有利于减小堵头装置30的体积。另外,为了使堵头主体31的强度更高,使其适用于更大流量的水冷装置100,可以将堵头板311、第二围板313和第二翻边315设为一体结构,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1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第二连接板33与水冷板50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或者对焊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均为板材相互连接,为了更便于安装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可以使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一步简化堵头装置30装配的工序,减少工时。其次,还可以使第二连接板33与水冷板50通过对焊连接的方式连接,利于提高第二连接板33与水冷板50之间的水密性,进一步提高了水冷装置100整体的水密性能。
其次,为了进一步简化堵头装置30与水冷板50之间的安装工序,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二连接板33与水冷板50,进一步简化整体安装工序,减少工时。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接触面设有围绕第一开孔3151与进水口3111的密封圈15和围绕第二开孔3153与出水口3113的密封圈15。和/或,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堵头装置30的水密性,可以在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接触面设置围绕第一开孔3151与进水口3111的密封圈15和围绕第二开孔3153与出水口3113的密封圈15,利用密封圈15阻挡水流从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配合间隙中溢出。其次,还可以采用对焊连接的方式连接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避免水流从堵头主体31与第二连接板33的配合间隙中溢出,进一步提高了转接装置10的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装置连接至少两个水冷板,所述转接装置包括:
转接主体,所述转接主体的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转接主体内设有连通所述开口的转接槽;和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水口,一个所述第一水口与一个所述水冷板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水冷板的表面与所述转接主体连接并盖合所述开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水口均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转接槽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主体包括:
主体板;
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连接所述主体板,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主体板围合形成所述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槽口形成为所述开口;以及
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围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宽度值W1的范围为:W1≤8mm,所述主体板、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一翻边为一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水冷板的表面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开设有所述第一水口,所述水冷板插接于所述限位槽。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接触面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围绕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水口;
和/或,所述转接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和/或,两个所述第一水口的表面积之和小于所述开口的表面积。
6.一种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水冷板和至少一个转接装置,相邻两所述水冷板通过所述转接装置串联,所述转接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转接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还包括堵头装置,所述堵头装置包括:
堵头主体,所述堵头主体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堵头主体内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槽和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槽,所述进水槽设有第一开孔,所述出水槽设有第二开孔;
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水口,一个所述第二水口与一个所述水冷板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水冷板的表面与所述堵头主体连接并盖合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一个所述第二水口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另一个第二水口与所述第二开孔连通;以及
至少两个堵嘴,两个所述堵嘴与所述堵头主体的表面连接,一个所述堵嘴盖合所述进水口并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槽连通,另一个所述堵嘴盖合所述出水口并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槽连通;
所述第二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孔的表面积或者第二开孔的表面积,所述进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进水槽的表面积,所述出水口的表面积小于所述出水槽的表面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主体包括:
堵头板,所述堵头板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
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连接所述堵头板,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堵头板围合形成所述进水槽和所述出水槽,所述进水槽的槽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孔,所述出水槽的槽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孔;以及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围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宽度值W2的范围为:W2≤8mm,所述堵头板、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第二翻边为一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水冷板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或者对焊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接触面设有围绕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进水口的密封圈和围绕第二开孔与所述出水口的密封圈;
和/或,所述堵头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方式为对焊连接。
CN202122664300.8U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Active CN216391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300.8U CN216391879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300.8U CN216391879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91879U true CN216391879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48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4300.8U Active CN216391879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91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6839B (zh) 电池换热系统
CN114789639A (zh) 流体管理装置
WO2013089357A1 (ko) 차량용 통합형 열교환기
KR20020047267A (ko) 개량된 열교환기
CN216391879U (zh) 一种转接装置和水冷装置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218472081U (zh) 液冷组件及电池总成
CN216673706U (zh) 水冷板装置及车辆
CN215522383U (zh) 转接水管及电池模组
CN211082043U (zh) 中冷器
CN215109140U (zh) 发动机水泵
CN216385179U (zh) 转接装置和水冷组件
CN112146475B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2510302A (zh) 液冷式电池包箱体
CN209070485U (zh) 一种装配有液冷散热装置的车载计算单元
CN218000772U (zh) 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及液冷系统
CN221150207U (zh)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20021255U (zh) 进出口总成、换热板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219534572U (zh) 燃料电池歧管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21882257U (zh)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CN213636103U (zh) 管路组件和电池模组
CN216213562U (zh) 一种端板组件
CN221099479U (zh) 一种换热管路系统及分容柜
CN220769984U (zh) 一种轴承瓦水冷机构
CA2520238A1 (en) Flanged connection for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