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6869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6869U
CN216346869U CN202122984324.1U CN202122984324U CN216346869U CN 216346869 U CN216346869 U CN 216346869U CN 202122984324 U CN202122984324 U CN 202122984324U CN 216346869 U CN216346869 U CN 216346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air duct
section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43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波
袁宏亮
马列
郑杰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43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6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6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6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和第二送风处理组件。机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第一腔室均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第二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第二腔室均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送风处理组件设于第一腔室且包括第一风机单元和第一空气处理单元,第一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净化模块,第二送风处理组件设于第二腔室且包括第二风机单元和第二空气处理单元,第二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净化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机壳内设置两个腔室,并且两个腔室内分别设置具有净化功能的送风处理组件,可以显著地提高风量,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风量较小,一般为300-400m3/h,无法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量大,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均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腔室均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送风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且包括第一风机单元和第一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净化模块;第二送风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且包括第二风机单元和第二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第二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净化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机壳内设置两个腔室,并且两个腔室内分别设置具有净化功能的送风处理组件,可以显著地提高风量,提升空气的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均独立控制;和/或,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互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上下或左右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包括第一风轮,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包括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轴流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包括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内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风轮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大致呈直筒状;第二风道段,所述第二风道段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上游侧,在由所述第一风轮的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段的至少一部分呈渐缩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周向排布的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壁的轴向截面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第一风道壁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的第二风道壁段,所述第一风道壁段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壁段在由所述第一风轮的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上朝向邻近所述第二风道段的中心倾斜延伸,所述第二风道壁的轴向截面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第三风道壁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的第四风道壁段,所述第三风道壁段和所述第四风道壁段均沿轴向延伸且大致共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段的截面直径为D1,所述第二风道段的截面最大直径为D2,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L1、L2,D1<D2<Lmin,所述Lmin为L1和L2中的最小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段的截面直径为D1,所述第一风轮的直径为D0,D0+10mm≤D1≤D0+3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包括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内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风轮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形状相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侧壁,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周向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壁,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侧壁且沿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的外周侧形成有沿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延伸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构成所述第二子出风口,所述导风通道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为两个且分别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且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单元、所述第二净化模块以及所述电控单元依次排布,所述电控单元、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进风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腔的左右侧壁,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控单元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单元包括:电控盒;散热板,位于所述电控盒的前侧且与所述电控盒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散热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板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多个通风孔;和/或,所述散热板的外周沿与所述电控盒之间限定出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连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所述第一子机壳具有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子机壳具有所述第二腔室。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纵向剖视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横向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正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空气处理装置100;
机壳10;壳体101;顶盖102;隔板103;第一腔室11;第一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第一子出风口131;第二子出风口132;导风通道14;第二腔室21;第二进风口22;第二出风口23;进风腔24;
第一风机单元30;第一风道件31;第一风道311;第一风道段3111;第二风道段3112;第一风道壁312;第一风道壁段3121;第二风道壁段3122;第二风道壁313;第三风道壁段3131;第四风道壁段3132;第一风轮32;第一电机33;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第一净化模块41;
第二风机单元50;第二风道件51;第二风道511;第三风道段5111;第四风道段5112;第二风轮52;第二电机53;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第二净化模块61;加湿模块62;加湿水箱621;
电控单元70;电控盒71;电控盒体711;电控组件712;散热板72;板体721;散热凸起722;连通口73;散热风道74;
安装支架80;子安装支架81;维修盖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用于处理空气,该空气处理装置100至少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例如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为净化机或消毒机。在此基础上,该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可以具有加湿功能、新风功能、温度调节功能等。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放置在地面上使用,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通过移动或搬运,从一个室内空间取出并放入另一个室内空气使用,例如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底部可以设置万向轮,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方便移动,可以方便地将该空气处理装置100移动至设定的位置或设定的室内空间使用;该空气处理装置100也可以挂设在墙体上使用。
参照图1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包括:机壳10、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和第二送风处理组件。
机壳10可以具有第一腔室11以及第二腔室21,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可以沿一定方向排布。例如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具体地,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可以沿左右方向排布,或者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也可以沿前后方向排布。
其中,第一腔室11的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以及第一出风口13,第一进风口12与第一腔室11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第一腔室11连通。例如,第一进风口12可以连通第一腔室11与室内,第一出风口13可以连通第一腔室11与室内,室内空气可以经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再例如,第一进风口12可以连通第一腔室11与室外,第一出风口13可以连通第一腔室11与室内,室外空气可以经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
第二腔室21的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二进风口22以及第二出风口23,第二进风口22与第二腔室21连通,第二出风口23与第二腔室21连通。例如,第二进风口22可以连通第二腔室21与室内,第二出风口23可以连通第二腔室21与室内,室内空气可以经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内,最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再例如,第二进风口22可以连通第二腔室21与室外,第二出风口23可以连通第二腔室21与室内,室外空气可以经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内,最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
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可以设于第一腔室11内,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风机单元30以及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在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可以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内,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其中,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可以包括第一净化模块41,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对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内。在第一进风口12与室内连通时,可以将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第一进风口12与室外连通时,可以将引入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室外新鲜空气排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具有过滤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的作用,例如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包括滤网,例如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包括海帕滤网、静电除尘滤网等。第一净化模块41也可以具有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例如第一净化模块41包括活性炭,可以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第一净化模块41还可以包括杀菌消毒件,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具有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可以设于第二腔室21内,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可以包括第二风机单元50以及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在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可以驱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内,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其中,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可以包括第二净化模块61,第二净化模块61可以对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内。在第二进风口22与室内连通时,可以将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第二进风口22与室外连通时,可以将引入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室外新鲜空气排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第二净化模块61可以具有过滤空气的固定颗粒的作用,例如第二净化模块61可以包括滤网,例如第二净化模块61可以包括海帕滤网、静电除尘滤网等。第二净化模块61也可以具有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例如第二净化模块61包括活性炭,可以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第二净化模块61还可以包括杀菌消毒件,第二净化模块61可以具有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通过设置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工作时,可以使得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均工作,可以显著地提升风量,提升单位时间净化空气的量,从而提升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并且,通过在机壳10内设置分别用于容纳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的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21,可以减少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的相互影响,例如避免或减少出现窜风、气流紊乱等,使得整体的效率较高、噪音较小,并且也方便了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的模块化安装。
可选地,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分别独立控制时,可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中的一个工作,也可以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例如,在室内空间较小时,可以仅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也可以仅控制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从而在满足净化需求的同时,可以减少能耗;在室内空间较大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提升单位时间净化空气的量,从而可以提升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也可以同步控制,即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同时工作且同时停机。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可以同时工作,提升单位时间净化空气的量,从而可以提升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风量可达800m3/h,大大地提升了风量,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得大空间的室内环境得到有效快速地改善。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与室内连通且第二进风口22与室内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室内连通且第二出风口23与室内连通。在仅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在仅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同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其中,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同时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与室外连通且第二进风口22与室外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室内连通且第二出风口23与室内连通。在仅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在仅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同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其中,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同时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与室内连通且第二进风口22与室外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室内连通且第二出风口23与室内连通。在仅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在仅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同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其中,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同时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与室外连通且第二进风口22与室内连通,第一出风口13与室内连通且第二出风口23与室内连通。在仅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在仅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第一风机单元30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同时第二风机单元50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其中,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室外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同时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室内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至室内。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23的出风方向可以不同,这样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出风方向更多,出风范围更广,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有利于驱动室内位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不同方位的空气流动,使得室内空气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空气处理效率。
例如,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23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这样在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将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经第一出风口13吹向室内且经过第二出风口23吹向室内,这样可以使得室内空间中上下层空气的质量均可以快速地得到有效改善。
再例如,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可以沿左右方向排布,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23可以沿左右方向排布,这样在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将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经第一出风口13吹向室内且经过第二出风口23吹向室内,这样可以使得室内空间中沿水平方向的左右两部分空气的质量均可以快速地得到有效改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将机壳10内设置两个腔室,并且两个腔室内分别设置具有净化功能的送风处理组件,可以显著地提高风量,提升空气的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独立控制。由此,可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中的一个工作,也可以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例如,在室内空间较小时,可以仅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也可以仅控制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从而在满足净化需求的同时,可以减少能耗;在室内空间较大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提升单位时间净化空气的量,从而可以提升净化效率,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
并且,由于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独立控制,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不同的空气处理模式,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启相应的空气处理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还可以满足更多的工作模式需求。
例如,在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均与室内连通时,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实现小风量模式和大风量模式的切换,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中一个工作时,实现小风量模式;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实现大风量模式。
例如,在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均与室内连通时,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62,由此不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实现小风量模式和大风量模式的切换。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与否,控制是否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在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不仅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还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例如,在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均与室外连通时,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实现小风量模式和大风量模式的切换,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中一个工作时,实现小风量模式,此时可以引入较少的室外新风;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实现大风量模式,此时可以引入较多的室外新风。可选地,可以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的工作,例如在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时,可以使得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可以引入较多的室外新鲜空气,快速地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快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较小时,可以开启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中的一个,既可以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质量,并且可以降低整体能耗。
例如,在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均与室外连通时,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62,由此不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实现小风量模式和大风量模式的切换。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与否,控制是否对室外空气进行加湿,在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不仅可以对室外空气进行净化,还可以对室外空气进行加湿。
例如,在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中的一个与室内连通且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中的另一个与室外连通时,由此不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实现小风量模式和大风量模式的切换。并且,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实现空气的不同循环模式。例如,第一进风口12与室内连通且第二进风口22与室外连通,在仅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室内空气净化的循环;在仅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可以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净化循环;在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均工作时,其中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实现室内空气净化循环,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实现室内外空气净化循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4,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可以是相互隔断设置的,即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互不连通。这样可以减少第一腔室11内气流与第二腔室21内的气流的相互影响,更好地提升整机的工作效率,减少气流紊乱,降低噪音。例如,机壳10内可以设置隔板103,以将机壳10内的空间分隔为上述相互隔断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隔板103可以为中空结构,可以进一步地减少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0包括第一子机壳以及第二子机壳,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之间可以是可拆卸相连的,例如第一子机壳与第二子机壳之间可以通过卡扣相连,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也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连接,或者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之间可以通过卡扣加紧固件连接。其中,第一子机壳具有第一腔室11,第二子机壳具有第二腔室21。通过将机壳10设置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机壳以及第二子机壳,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机壳10内的零部件的维护。
并且,通过将机壳10设置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机壳以及第二子机壳,有利于将空气处理装置100中的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以及第二送风处理组件从整体上拆下单独使用。例如,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二风机单元50独立控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相互隔断,并且机壳10设置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机壳以及第二子机壳,第一子机壳具有第一腔室11,第二子机壳具有第二腔室21。这样,第一送风处理组件与第一子机壳可以构成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第二送风处理组件与第二子机壳可以构成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这样可以将空气处理装置100拆成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两部分进行单独使用,例如再将空气处理装置100拆成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两部分之后,可以使根据需要使得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中一个工作,也可以使得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放置在不同的室内空间工作,还可以使得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位于同一室内空气的不同位置进行工作。当然,第一子空气处理装置和第二子空气处理装置也可以装配成一个整体的空气处理装置100进行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图6和图7,第一风机单元30可以包括第一风轮32,第一风轮32可以为轴流风轮,第二风机单元50可以包括第二风轮52,第二风轮52可以为轴流风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轴流风轮,利用轴流风轮流量高的优点,可以显著地提升风量,更好地满足大空间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4、图6和图7,第一腔室11可以位于第二腔室21的上方,第二风轮52的轴线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由于轴流风轮的气流沿平行于轴流风轮的轴向流动,这样可以使得第二进风口22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上以及第二出风口23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上,空气可以大致沿水平方向流动,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底面进风造成容易将地面的灰尘吸起而造成空气污染。并且,第一风轮32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由于第一风轮32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11内,可以使得第一进风口12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周向侧壁且第一出风口13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顶壁,实现沿水平方向进风,且向上出风。从而不仅避免了由于底面进风造成容易将地面的灰尘吸起而造成空气污染,还可以实现不同方向出风,可以实现水平方向出风以及向上出风,扩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并且出风方向的设置也可以避免出风气流容易将地面的灰尘吸起而造成空气污染。
其中,由于位于下方的第二风轮52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二风轮52对应的第二进风口22以及第二出风口23均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上,在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的过程中,第二进风口22沿水平方向吸入空气,第二进风口22附近的负压区位于第二进风口22的水平方向的一侧而不是下侧,这样可以避免负压区形成在进风口的下方而从下方吸入空气导致将地面的灰尘吸起。同时,第二风轮52附近气流流动速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在邻近第二风轮5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即使得第二风轮52附近气流流动速度最大的区域与地面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更好地避免将地面的灰尘吸起。
例如,在图1和图4的具体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机壳10、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和第二送风处理组件,机壳10内具有相互隔断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21,第一腔室11设在第二腔室21的上方,第一送风处理组件设于第一腔室11内,第二送风处理组件设于第二腔室21内。第二进风口22形成于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第二出风口23形成于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例如第二进风口22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左侧壁以及第二腔室21的右侧壁,由此可以增大第二进风口22的进风面积,从而增大第二进风口22的进风量,第二出风口23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前侧壁,从而实现第二出风口23朝向前出风。第一进风口12形成于第一腔室11的周向侧壁,第一出风口13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顶部;例如第一进风口12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左侧壁、第一腔室11的右侧壁以及第一腔室11的后侧壁,从而可以增大第一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从而增大第一进风口12的进风量。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和第二进风口22的进风面积均设置的较大,可以显著地提升整机的进风量,从而可以提升整机的在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处理量。
第一送风处理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单元30和第一空气处理单元40,第一风机单元30包括第一风道件31、第一风轮32和第一电机33,第一风道件31限定出第一风道311,第一风轮32设于第一风道311,第一风轮32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电机33连接在第一风轮32的轴向一端以驱动第一风轮32转动,第一电机33可以连接在第一风轮32的上端。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邻近第一进风口12和/或第一出风口13设置,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邻近第一进风口12设置,第一净化模块41也可以邻近第一出风口13设置。或者,第一净化模块41为两个,两个第一净化模块41的一个邻近第一进风口12设置,两个第一净化模块41的另一个邻近第一出风口13设置。
具体地,第一风轮32位于第一腔室11的上半部分,第一风轮32邻近第一出风口13,两个第一净化模块41的一个设在第一风轮32的出风侧且位于第一电机33的上侧。第一进风口12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下部分的周向侧壁上,两个第一净化模块41的另一个邻近第一进风口12且位于第一腔室11的下半部分内。在第一风轮32转动时,驱动空气从位于第一腔室11的下部的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室11内,并经过邻近第一进风口12的第一净化模块41净化后,朝向上流动,在第一腔室11内的空气朝向上流动的过程中,经第一风轮32加速后再经邻近第一出风口13的第一净化模块41再进行净化,最后从上侧的第一出风口13吹出至室内。
第二送风处理组件包括第二风机单元50和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第二风机单元50包括第二风道件51、第二风轮52和第二电机53,第二风道件51限定出第二风道511,第二风轮52设于第二风道511,第二风轮52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电机53连接在第二风轮52的轴向一端以驱动第二风轮52转动,第二电机53可以连接在第二风轮52的前端。第二风轮52可以位于第二腔室21的前半部分内,第二风轮52邻近第二出风口23,第二净化模块61设在第二风轮52的远离第二电机53的轴向另一端,第二净化模块61设在第二风轮52的后侧,第二进风口22位于第二净化模块61的后侧。在第二风轮52转动时,驱动空气从后部的第二进风口22进入第二腔室21内,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空气朝向前流动,在第二腔室21内的空气朝向前流动的过程中,经第二净化模块61进行净化,再经第二风轮52加速之后从前侧的第二出风口23吹出至室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3-图5以及图7,第一风机单元30包括第一风轮32,第一风轮32为轴流风轮,第一风机单元30可以包括第一风道件31,第一风道件31内限定出第一风道311,第一风道311用于容纳第一风轮32,即第一风轮32设在第一风道311内。第一风道311可以包括:第一风道段3111和第二风道段3112,在第一风道31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二风道段3112可以连接在第一风道段3111的上游侧(例如第二风道段3112连接在第一风道段3111的下侧),第一风道段3111可以大致呈直筒状,沿第一风道311的轴向(例如沿上下方向)第一风道段3111的横截面积可以大致不变。其中,第一风道段3111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一风道段3111所得的截面的面积。
在由第一风轮32的进风侧至第一风轮32的出风侧的方向上(例如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第二风道段3112的至少一部分呈渐缩状,例如可以是第二风道段3112整体均呈渐缩状,也可以是第二风道段3112的一部分呈渐缩状,在第一风道31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沿第一风道311的轴向第二风道段3112的横截面积减小。由此,在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气流,可以在第二风道段3112内的引导下进入第一风道311内,可以减少气流进入第一风道311的阻力,同时降低气流流经第一风道311内产生的噪音,有助于提升风量。其中,第二风道段3112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二风道段3112所得的截面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5以及图7,第一风道311的内壁可以包括第一风道壁312以及第二风道壁313,第一风道壁312以及第二风道壁313可以沿第一风道311的周向排布。第一风道壁312的轴向截面(第一风道壁312的轴向截面是指过第一风轮3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一风道壁312所得的截面)可以包括第一风道壁段3121和第二风道壁段3122,其中第一风道壁段3121位于第一风道段3111,第二风道壁段3122位于第二风道段3112。第一风道壁段3121可以沿平行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延伸,第一风道壁段3121大致呈直线延伸,例如第一风道壁段3121沿上下方向呈直线延伸,可以减少气流流经第一风道段3111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使得气流的流动更为顺畅。在由第一风轮32的进风侧至第一风轮32的出风侧的方向上(例如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第二风道壁段3122朝向邻近第二风道段3112的中心倾斜延伸,例如第二风道壁段3122可以呈直线延伸、弧线延伸或样条曲线延伸。在气流由第二风道段3112流入第一风道段3111的过程中,第二风道壁段3122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将气流更好地导入第一风道311内,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减少噪音,有助于提升出风量。
第二风道壁313的轴向截面(第二风道壁313的轴向截面是指过第一风轮3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二风道壁313所得的截面)可以包括第三风道壁段3131以及第四风道壁段3132,第三风道壁段3131位于第一风道段3111,第四风道壁段3132位于第二风道段3112,第三风道壁段3131沿平行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延伸,第三风道壁段3131呈直线延伸,第四风道壁段3132沿平行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延伸,第四风道壁段3132呈直线延伸,第三风道壁段3131与第四风道壁段3132可以大致共线设置。这样可以优化风道结构,在实现将气流更好地导入第一风道311内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地减少气流的流动阻力,有助于提升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一风道段3111的截面直径为D1,第二风道段3112的截面最大直径为D2,第一腔室11的截面呈矩形,第一腔室11的截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L1、L2,D1<D2<Lmin,所述Lmin为L1和L2中的最小值。在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的平面截第一腔室11所得的截面为矩形时,第一腔室11的长度为L1且第一腔室11的宽度为L2,则上述Lmin的值可以取L2和L1中的较小值,例如其中宽度L2不大于长度L1时,则上述Lmin的值可以取L2。通过将具有渐缩状的第二风道段3112的截面最大直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第一腔室11的空间,增大第二风道段3112的最大直径的值,有利于减少气流的流动阻力,并且可以使得对应设置的第一风轮32的直径设置较大,有利于增大风量,并且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其中,需要解释的是,第一风道段3111的截面直径是指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的平面截第一风道段3111所得的截面的直径。第二风道段3112的截面直径是指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的平面截第二风道段3112所得的截面的直径,所得的所有截面中直径最大的截面为最大截面,最大截面的直径为第二风道段3112的截面最大直径。第一腔室11的截面是指垂直于第一风轮32的轴向的平面截第一腔室11所得的截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一风道段3111的截面直径为D1,第一风轮32的直径为D0,D0+10mm≤D1≤D0+30mm。通过限定第一风道段3111的截面直径D1与第一风轮32的直径D0之间的关系,相当于限定了第一风轮32与第一风道段3111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若第一风轮32与第一风道段3111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过小,第一风轮32在转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与第一风道段3111的内周壁发生干涉,使得第一风轮32无法正常顺利的运转;若第一风轮32与第一风道段3111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过大,则会使得较多的气流沿着第一风轮32与第一风道段3111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流动,降低了第一风轮32的效率。通过将第一风道段3111的截面直径D1与第一风轮32的直径D0之间的关系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既可以保证第一风轮32的正常转动,并且可以使得第一风轮32的工作效率较高,从而有助于提升风量和风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6,第二风机单元50包括第二风轮52,第二风轮52为轴流风轮,第二风机单元50包括第二风道件51,第二风道件51内限定出用于容纳第二风轮52的第二风道511,第二风道511与第一风道311的形状可以相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6,第二风道511可以包括:第三风道段5111和第四风道段5112,在第二风道51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第四风道段5112可以连接在第三风道段5111的上游侧(例如第四风道段5112可以连接在第三风道段5111的后侧),第三风道段5111可以大致呈直筒状,沿第二风道511的轴向(例如沿前后方向)第三风道段5111的横截面积可以大致不变。在由第二风轮52的进风侧至第二风轮52的出风侧的方向上(例如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第二风道段3112的至少部分呈渐缩状,在第二风道51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例如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第四风道段5112的横截面积减小。由此,在进入第二腔室21内的气流,可以在第四风道段5112内的引导下进入第二风道511内,可以减少气流进入第二风道511的阻力,同时降低气流流经第二风道511内产生的噪音,有助于提升风量。
其中,第三风道段5111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二风轮5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三风道段5111所得的截面的面积。其中,第四风道段5112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二风轮52的轴线的平面截第四风道段5112所得的截面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4、图8-图10,第一腔室11位于第二腔室21的上方,第一进风口12可以形成于第一腔室11的周向侧壁,例如第二进风口22可以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左侧壁、第二腔室21的右侧壁以及第二腔室21的后侧壁,第一出风口13可以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顶部。由此,在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空气可以从第一腔室11的左侧、右侧以及后侧进入第一腔室11内,进入第一腔室11的空气向上流动,通过第一出风口13吹入室内。第二进风口22可以形成于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例如第二进风口22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左侧壁以及第二腔室21的右侧壁,第二出风口23可以形成于第二腔室21的周向侧壁,例如第二出风口23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前侧壁。由此,在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空气可以从第二腔室21的左侧以及右侧进入第二腔室21内,进入第二腔室21的空气向前流动,通过第二出风口23吹入室内。
这样空气可以大致沿水平方向流动进入第一腔室11以及第二腔室21内,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底面进风造成容易将地面的灰尘吸起而造成空气污染。并且,还可以实现不同方向出风,可以实现水平方向出风以及向上出风,扩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并且出风方向的设置也可以避免出风气流容易将地面的灰尘吸起而造成空气污染。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2处可以设置进风格栅,第二进风口22处也可以设置进风格栅,第二出风口23处可以设置出风格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4、图8-图10,第一出风口13包括可以第一子出风口131和第二子出风口132,第一子出风口131可以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顶壁,第一子出风口131处可以设置出风格栅。第二子出风口132可以形成在第一腔室11的周向侧壁,第二子出风口132可以沿第一腔室11的周向延伸,第二子出风口132可以沿第一腔室1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第二子出风口132处也可以设置出风格栅。由此,在第一风机单元30工作时,可以驱动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部分气流从第一子出风口131朝向上出风,进入第一腔室11内的另一部分气流从第二子出风口132朝向四周出风,从而使得第二出风口23可以朝向不同的出风方向出风,进一步地扩大整机的送风范围,有利于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4、图8-图10,第一腔室11的外周侧形成有沿第一腔室11的周向延伸的导风通道14,导风通道14与第一腔室11连通,导风通道14的出口构成第二子出风口132,导风通道14可以沿第一腔室1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导风通道14内可以设置出风格栅,出风格栅连接导风通道14的上下两个侧壁,导风通道14在由内(所述内是指邻近第一腔室11的中心的方向)向外(所述外是指远离第一腔室11的中心的方向)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3吹出的风朝向上方以及斜上方出风,有利于对室内空间的上层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4、图8-图10,机壳10可以包括壳体101和顶盖102,壳体101的顶部敞开,顶盖102可以是可拆卸地盖设在壳体101的顶部,第二出风口23形成于顶盖102,上述的邻近第一出风口13设置的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位于顶盖102和第一风机单元30之间。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3设置在可拆卸的顶盖102上,可以充分利用顶盖102内空间,并且方便对顶盖102上的出风结构进行清理维护,同时通过拆装顶盖102,也方便对第一腔室11内的第一送风处理组件进行维护。例如,在第一出风口13包括上述的第一子出风口131和第二子出风口132,第一子出风口131形成于顶盖102的顶壁,顶盖102的外周侧部分形成上述导风通道1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机壳10包括上述的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时,壳体101的一部分构成第二子机壳,壳体101的另一部分和顶盖102构成第一子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6,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电控单元70可以设于第二腔室21,电控单元70可以邻近第二进风口22。通过将电控单元70设于第二腔室21且邻近第二进风口22设置,在第二风机单元50工作时,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的气流可以流经电控单元70,对电控单元70进行散热,提升电控单元70的可靠性,延长电控单元7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6,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第二风机单元50、第二净化模块61以及电控单元70可以依次排布,第二进风口22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左侧壁以及第二腔室21的右侧壁上,第二出风口23形成在第二腔室21的前侧壁上。电控单元70、第二净化模块61和第二腔室2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进风腔24,第二进风口22形成在进风腔24的左侧壁以及进风腔24的右侧壁,第二进风口22与进风腔24连通,第二进风口22的至少一部分与电控单元70相对,例如电控单元70与第一净化模块41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第二进风口22的前部分与进风腔24的位于电控单元70的前侧部分相对,第二进风口22的后部分与电控单元70相对。由此,从左右两侧的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的空气,可以直接流动至电控单元70,并带走电控单元70产生的热量,而后流向第二净化模块61经第二净化模块61净化后,再经第二风轮52加速后从第二出风口23垂吹出至室内。该设置,可以使得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的空气直接对电控单元70进行散热,改善散热效果,提升散热效率,并且使得结构紧凑。
可选地,参照图4和图7,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62,加湿模块62可以包括加湿水箱621和加湿件,加湿水箱621用于对加湿件进行供水,加湿件可以包括湿棉,加湿件可以与第一净化模块41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布,例如加湿件与第一净化模块41可以沿前后方向排布,从而使得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可以实现净化和加湿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6,电控单元70可以包括:电控盒71和散热板72,散热板72可以位于电控盒71的前侧,散热板72与电控盒71之间可以限定出散热风道74,散热风道74与进风腔24连通。这样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内的空气,可以流入散热风道74内,并与电控盒71进行换热,将电控盒71产生的热量带走,并流出散热风道74,而后依次流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以及第二风机单元5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23吹出至室内。通过在电控盒71的前侧设置散热板72,且使得散热板72可以电控盒71之间限定出散热风道74,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电控盒71的散热效率。
其中,参照图1和图6,电控盒71包括电控盒体711以及设于电控盒体711的电控组件712,电控组件712包括电控板,电控盒体711的至少与朝向散热风道74的部分为金属件,也可以是整个电控盒体711均为金属件,例如电控盒体711可以为钣金件,散热板72可以为金属板,例如散热板72可以为铝板。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电控盒71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6,散热板72可以包括呈平板状的板体721和多个散热凸起722,散热板7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板体721可以平行于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散热凸起722设在板体721的朝向散热风道74的一侧,每个散热凸起722与电控盒71的前侧面均间隔开设置,从而使得整个散热风道74为连续的通道。每个散热凸起722可以呈长条形,每个散热凸起722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长条形的散热凸起722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这样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内的气流流入散热风道74内,由于散热板72包括上述的多个散热凸起722,可以增大流入散热风道74内的气流与散热板7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散热板72上可以形成有连通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多个通风孔(图未示出),在散热板72包括上述的板体721和散热凸起722时,通风孔形成在板体721上,板体721可以呈格栅状。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的气流,可以从多个通风孔进入散热风道74内,而后再从多个通风孔流出散热风道74,方便地实现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散热板72的外周沿与电控盒71之间限定出连通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连通口73。从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的气流,可以从连通口73进入散热风道74内,而后再从连通口73流出散热风道74,方便地实现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连通。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6,散热板72上可以形成有连通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多个通风孔,散热板72的外周沿与电控盒71之间限定出连通散热风道74和进风腔24的连通口73,具体地,散热板72的左边沿与电控盒71之间限定出连通口73,散热板72的右边沿与电控盒71之间限定出连通口73。位于左侧的连通口73与位于左侧的第二进风口2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这样从左侧的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内的空气可以向右流动直接经过位于左侧的连通口73进入散热风道74内;同时,位于右侧的连通口73与位于右侧的第二进风口2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这样从右侧的第二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24内的空气可以向左流动直接经过位于右侧的连通口73进入散热风道74内,从而可以减少气流的流动路径,且可以减少气流的方向改变,使得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对电控盒71进行散热的同时,可以顺畅流动,减少流动阻力和噪音。从左右两侧的连通口73进入散热风道74内的气流与电控盒71换热后,从散热板72上的多个通风口流出散热风道74并流入进风腔24的位于散热板72的前侧部分,而后气流依次流经第二空气处理单元60以及第二风机单元50,并通过第二出风口23吹出至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6,机壳10内壁上设有安装支架80,具体地,第二腔室21的后侧壁上设有安装支架80,散热板72与安装支架80相连,从而方便散热板72的安装固定,电控盒71可以连接固定在散热板72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6,安装支架80可以包括上下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子安装支架81,散热板7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子安装支架81,电控盒71位于两个子安装支架81以及散热板72所限定的空间内。
可选地,机壳10的与电控盒71对应部分形成有维修口,维修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维修口的维修盖90,从而方便电控盒71的维护。在机壳10的内壁上设置上述的安装支架80时,维修口可以位于安装支架80的两个子安装支架81之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均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室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腔室均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
第一送风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且包括第一风机单元和第一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净化模块;
第二送风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且包括第二风机单元和第二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第二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净化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均独立控制;和/或,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互隔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上下或左右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包括第一风轮,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包括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为轴流风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单元包括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内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风轮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包括:
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大致呈直筒状;
第二风道段,所述第二风道段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上游侧,在由所述第一风轮的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段的至少一部分呈渐缩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包括沿所述第一风道的周向排布的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壁的轴向截面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第一风道壁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的第二风道壁段,所述第一风道壁段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壁段在由所述第一风轮的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上朝向邻近所述第二风道段的中心倾斜延伸;所述第二风道壁的轴向截面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第三风道壁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的第四风道壁段,所述第三风道壁段和所述第四风道壁段均沿轴向延伸且大致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截面直径为D1,所述第二风道段的截面最大直径为D2,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L1、L2,D1<D2<Lmin,所述Lmin为L1和L2中的最小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截面直径为D1,所述第一风轮的直径为D0,D0+10mm≤D1≤D0+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单元包括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内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风轮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形状相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侧壁,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周向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壁,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侧壁且沿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外周侧形成有沿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延伸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构成所述第二子出风口,所述导风通道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为两个且分别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第一出风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且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单元、所述第二净化模块以及所述电控单元依次排布,所述电控单元、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进风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腔的左右侧壁,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控单元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单元包括:
电控盒;
散热板,位于所述电控盒的前侧且与所述电控盒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散热风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多个通风孔;和/或,所述散热板的外周沿与所述电控盒之间限定出连通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连通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子机壳和第二子机壳,所述第一子机壳具有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子机壳具有所述第二腔室。
CN202122984324.1U 2021-11-30 2021-11-30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6346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324.1U CN216346869U (zh) 2021-11-30 2021-11-30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4324.1U CN216346869U (zh) 2021-11-30 2021-11-30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6869U true CN216346869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5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4324.1U Active CN216346869U (zh) 2021-11-30 2021-11-30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6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0716B2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107339749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706920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58723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32209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346869U (zh) 空气处理装置
KR20100128772A (ko) 공기조화기
CN20714656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1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6202167A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10762611A (zh) 一种新风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197702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712728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9116448U (zh) 空调器
CN207740201U (zh) 一种鼓风机及应用该鼓风机的新风机
CN217235845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4347282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6854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7470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8787584U (zh) 空调器
CN21859990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