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0372U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0372U
CN216310372U CN202122264433.6U CN202122264433U CN216310372U CN 216310372 U CN216310372 U CN 216310372U CN 202122264433 U CN202122264433 U CN 202122264433U CN 216310372 U CN216310372 U CN 216310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axis
molding structure
peak point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44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恒毅
周明达
林正峰
张明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0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0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镜头载体、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驱动机构以及力学机构。镜头载体定义光轴。第一模造结构与镜头载体对应设置,并包含第一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内部空间,镜头载体容置于内部空间,且第二模造结构包含第二遮光结构。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通光孔。通过通光孔可避免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或成像面,有利于提升成像品质。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且特别是一种设置于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模块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模块及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降低产生杂散光的机率且可维持较佳的成像品质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通过成像镜头模块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模造结构形成的通光孔可避免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或成像面。借此,有利于提升成像品质。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第一模造结构、一第二模造结构、一驱动机构以及一力学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第一模造结构与镜头载体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镜头载体容置于内部空间,且第二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其中通光孔通过光轴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以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且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1<d1/D<0.95;以及0.1<d2/D<0.95。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d1/D<0.91;以及0.5<d2/D<0.9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光轴可通过通光孔,使得镜头载体与通光孔同轴配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通光孔可环绕光轴且为一封闭环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且铁磁性元件对应于驱动机构。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可形成一夹角θ,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一直线可形成一夹角θ1,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直线可形成一夹角θ2。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θ+θ1+θ2=180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θ1<157度;以及5度<θ2<157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第一模造结构、一第二模造结构、一驱动机构以及一力学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第一模造结构与镜头载体对应设置。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镜头载体容置于内部空间。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形成一通光孔,通光孔包含一遮光结构。通光孔通过光轴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以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且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1<d1/D<d2/D;以及0.90<d2/D<1.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d1/D<d2/D;以及0.94<d2/D<1.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光轴可通过通光孔,使得镜头载体与通光孔同轴配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通光孔可环绕光轴且为一封闭环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通光孔的剖面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EDR=[(D-d1)/D]×100%;以及0%<EDR<1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可还包含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并定义另一光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第一模造结构可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容置于内部空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且铁磁性元件对应于驱动机构。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一直线形成一夹角θ1,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直线形成一夹角θ2。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θ+θ1+θ2=180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θ1<157度;以及5度<θ2<157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镜头载体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光线转折元件、一第一模造结构以及一第二模造结构。成像透镜组定义一光轴。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第一模造结构与光线转折元件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成像透镜组与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内部空间,第二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一通光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模造结构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可还包含一第四遮光结构,且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三遮光结构与第四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二通光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可通过第一通光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转折元件的出光光路可通过第二通光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镜头载体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光线转折元件、一第一模造结构、一第二模造结构以及一第三模造结构。成像透镜组定义一光轴。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第一模造结构与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与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三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及第二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成像透镜组与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内部空间,第三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第二遮光结构及第三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三通光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三通光孔通过光轴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以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4<d1/D<1.0;以及0.94<d2/D<1.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通过第三通光孔。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的侧视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G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G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1J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
图1K绘示依照图1J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1L绘示依照图1J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1M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
图1N绘示依照图1M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1O绘示依照图1M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D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平面图;
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一模具的示意图;
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的示意图;
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的侧视图;
图2J绘示依照第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
图2K绘示依照图2J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2L绘示依照图2J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2M绘示依照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
图2N绘示依照图2M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2O绘示依照图2M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2P绘示依照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
图2Q绘示依照图2P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2R绘示依照图2P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爆炸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另一部分剖视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与第二模造子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的示意图;
图3I绘示依照图3H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的侧视图;
图3J绘示依照图3I第三实施方式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3K绘示依照图3I第三实施方式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爆炸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与第二模造子结构耦合的示意图;
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第一模造子结构与第二模造子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4F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子结构与第二模造子结构沿剖线4F-4F的剖视图;
图4G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4H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4I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子结构与第二模造子结构沿剖线4F-4F的剖视图;
图4J绘示依照图4I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4K绘示依照图4I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的示意图;
图5E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一侧视图;
图5F绘示依照图5E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沿剖线5F-5F的剖视图;
图5G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一侧视图;
图5H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另一侧视图;
图5I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又一侧视图;
图5J绘示依照图5E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沿剖线5F-5F的剖视图;
图5K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与出光光路的路径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沿剖线6B-6B的剖视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第三模造结构与第四模造结构沿剖线6B-6B的剖视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第三模造结构与第四模造结构沿剖线6B-6B的另一剖视图;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与出光光路的路径示意图;
图6F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爆炸侧视图;
图6G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与一模具的示意图;
图6H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I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6J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6K绘示依照图6J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图6L绘示依照图6K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6M绘示依照图6K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6N绘示依照图6J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图6O绘示依照图6N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的参数示意图;
图6P绘示依照图6N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的另一参数示意图;
图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7B绘示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超广角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图7E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高像素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以及
图7F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摄远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110,210,311,411:镜头载体
120,220,520,620:第一模造结构
121,221,321a,421,521,621:第一遮光结构
122,222,322,422:内部空间
123,124,223,224,323a,323b,423:通光孔
1231a,1231b,1231c,2231a,2231b,2231c,3231,4231a,4231b,6231a,6231b:谷点
1232a,1232b,1232c,2232a,2232b,2232c,3232,4232a,4232b,6232a,6232b:第一峰点
1233a,1233b,1233c,2233a,2233b,2233c,3233,4233a,4233b,6233a,6233b:第二峰点
130,230,530,630:第二模造结构
131,231,331,431,531,631:第二遮光结构
141,241,341,441:驱动磁石
142,242,342,442:驱动线圈
151,251,351,451:铁磁性元件
152,252:滚珠
160,260:软性电路板
550:固定座
170,270,360,460:上盖
312,412:成像镜头
312a,412a,510,610:成像透镜组
320a,320b,320c,420a,420b,420c:第一模造子结构321b:遮光结构
330a,330b,430a,430b:第二模造子结构
371,372,471,472,540,650:光线转折元件
380,480,560,670:成像面
500:成像镜头模块
522,641:第三遮光结构
523,622:第一通光孔
524、662:第二通光孔
532,661:第四遮光结构
623:第三通光孔
640:第三模造结构
660:第四模造结构
700:电子装置
300,400,600,701:相机模块
702:超广角相机模块
703:高像素相机模块
704:摄远相机模块
705:使用者界面
706: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707:光学防手震组件
708:感测元件
709:闪光灯模块
710:对焦辅助模块
D:谷点与光轴的距离
d1: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
d2: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
P,Y:直线
M:模具
M1:拆模方向
X,X1,X2:光轴
θ,θ1,θ2: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或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可还包含一镜头载体、一第一模造结构、一第二模造结构。镜头载体可用以定义一光轴。第一模造结构及第二模造结构可相互耦合形成一内部空间或是其中至少一者形成一内部空间,借以供镜头载体或其他元件对应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结构可与镜头载体或其他元件对应设置。第一模造结构及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形成一具有遮光结构的通光孔。通过通光孔的设计,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进入通光孔时,具有遮光结构的通光孔可改变非成像光线的原有路径,避免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或成像面。借此,有利于提升成像品质。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可包含前述的镜头载体、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一驱动机构及一力学机构。第二模造结构可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镜头载体可容置于内部空间。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模造结构的数量可大于二,可以是三、四、五等,且模造结构的标号,例如第一模造结构,仅只是描述不同的模造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其数量及标号为限。
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可分别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与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通光孔通过光轴的一剖面,且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以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且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d1/D<0.95;以及0.1<d2/D<0.95。通过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的配置,可提供可分拆式的模造制品,使得更多样且复杂的遮光结构构形可透过模具设计达成,并且可同时形成内部空间与通光孔,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再者,透过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形成的通光孔,可提供额外的光学设计裕度在遮光结构上。
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可形成一通光孔且通光孔包含一遮光结构。通光孔通过光轴的一剖面,且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以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d1/D<d2/D;以及0.90<d2/D<1.0。通过弹性离型制成,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可未经耦合而形成封闭环状的通光孔,且通光孔具有的遮光结构可为一种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在模造制品成型阶段,透过塑料本身的弹性,可更容易透过模具设计成型较为复杂的模造制品。透过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可将非成像光线反射,进而减弱非成像光线的强度。
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d1/D<0.91;以及0.5<d2/D<0.91。透过第一峰点与第二峰点较佳的配置比例,使得谷点的深度更理想。借此,可提升杂散光的遮蔽机率。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d1/D<d2/D;以及0.94<d2/D<1.0。透过谷点、第一峰点与第二峰点较佳的配置比例,使遮光结构可更适用于弹性离型,以节省模具设计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来说,通光孔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EDR=[(D-d1)/D]×100%;以及0%<EDR<15%。借此,通光孔可透过弹性离型形成。
光轴可通过通光孔,使得镜头载体与通光孔同轴配置。透过镜头载体与通光孔的配置,可维持镜头载体与通光孔之间的同轴度,防止通光孔遮蔽非成像光线以外的光线。借此,可提升成像品质。
通光孔可环绕光轴且为一封闭环状。借此可确保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的连续性,进而维持较高的遮光效率。
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重力或劳伦兹力等,将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透过力学机构与镜头载体互相连接的模造结构,被定义为第一模造结构。
力学机构可包含一铁磁性元件,且铁磁性元件对应于驱动机构。透过铁磁性元件的配置,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连接镜头载体与第一模造结构,进而稳定镜头载体、第一模造结构及驱动机构的连接性,避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在运行过程中元件有不当的位移,且让磁吸力的驱动效率最佳化。借此,可提升对焦的稳定度。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可还包含一光线转折元件。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并定义另一光轴。通过光线转折元件使成像镜头驱动模块达到更理想的空间运用,可以较小的内部空间容纳长焦距所经过的光路。借此,可提供微型镜头的可行性。
第一模造结构可形成一内部空间,且光线转折元件容置于内部空间。透过通光孔配置在光线转折元件的物侧及像侧中至少一者,可有效遮蔽非成像光线。借此,可保持影像的清晰度。
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与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一直线形成一夹角θ1,谷点与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的直线形成一夹角θ2,以此定义出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而形成的通光孔的轮廓。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θ+θ1+θ2=180度。可提供较佳的夹角设定范围,借以使非成像光线于夹角θ内反射。进一步来说,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θ1<157度;以及5度<θ2<157度。透过夹角θ1与夹角θ2的配置,谷点、第一峰点与第二峰点形成的开口可朝光轴渐扩。借此,有利于改变非成像光线的原有路径。
成像镜头模块可包含前述的镜头载体。镜头载体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光线转折元件、一第一模造结构以及一第二模造结构。成像透镜组可定义光轴。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第一模造结构可与光线转折元件或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可与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且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成像透镜组与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内部空间,且第二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一通光孔。
第一模造结构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可还包含一第四遮光结构,且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三遮光结构与第四遮光结构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二通光孔。借此,同一镜头载体可包含两个以上的通光孔,以对应更复杂的光学设计并减少组装公差。
具体而言,光线转折元件可为棱镜或者镜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线转折元件可通过内部的至少一反射面将成像光线的光路转折,转折次数随反射面数量增加。透过光线转折元件的配置,可制造出潜望式成像镜头模块。借此,可满足长焦距光路需求。
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可通过第一通光孔,借以满足入光光路的遮光需求;光线转折元件的出光光路可通过第二通光孔,借以满足出光光路的遮光需求。借此,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镜头载体可还包含一第三模造结构。第三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其中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形成内部空间,且成像透镜组与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内部空间。透过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及第三模造结构的配置,镜头载体可为可分拆式的模造制品,进而降低制品离型的困难度。借此,可提升良品率。
第三模造结构可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且第一模造结构、第二模造结构与第三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第二遮光结构与第三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三通光孔。透过多个模造结构耦合的模造结构,可对应更复杂的遮光结构设计需求。
第三通光孔可通过光轴的一剖面,且包含一谷点、一第一峰点及一第二峰点。谷点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者,第一峰点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且第二峰点为以谷点垂直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者。谷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与光轴的距离为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4<d1/D<1.0;以及0.94<d2/D<1.0。透过谷点、第一峰点与第二峰点较佳的配置比例,第一遮光结构、第二遮光结构与第三遮光结构对应形成的第三通光孔可适用于不同构形。借此,可符合不同的光学设计需求。
光线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可通过第三通光孔,借以满足入光光路的遮光需求。借此,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一的一成像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1C,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爆炸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由图1A、图1B及图1C可知,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包含一镜头载体110、一第一模造结构120、一第二模造结构1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力学机构(图未标示)、一软性电路板160及一上盖170。
镜头载体110定义一光轴X。第一模造结构120与镜头载体110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121。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120以形成一内部空间122(标示于图1D),镜头载体110容置于内部空间122,且第二模造结构130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131。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110沿光轴X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110与第一模造结构120互相连接。上盖170盖设于软性电路板160,并将镜头载体110、第一模造结构120、第二模造结构130、驱动机构及力学机构容纳于其中。
具体而言,驱动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141及至少一驱动线圈142;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磁石141与驱动线圈142的数量分别为二,驱动磁石141分别设置于镜头载体110的二外侧,驱动线圈142分别设置于软性电路板160的二内侧,且二驱动磁石141分别对应二驱动线圈14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透过驱动磁石141与驱动线圈142的相对感应而带动镜头载体110位移进行对焦。
如图1B及图1C所示,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151,且铁磁性元件151对应于驱动机构。第一实施方式中,铁磁性元件151的数量为二,其设置于第一模造结构120并分别对应驱动机构的二驱动磁石14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由于驱动磁石141设置于镜头载体110,透过铁磁性元件151的配置,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连接镜头载体110与第一模造结构120,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运行过程中的对焦稳定度。另外,力学机构可还包含多个滚珠152,其设置于镜头载体110与第一模造结构120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中,滚珠152的数量为四,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滚珠152的配置可使镜头载体110更加稳定地沿光轴X移动,以提升对焦的稳定度。
请配合参照图1D及图1E,其中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的示意图,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110、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的组合示意图。如图1B至图1E所示,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通光孔123、124。详细来说,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通过通光孔123、124的设计,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进入由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形成的通光孔123、124时,其可改变非成像光线的路径,避免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或成像面。借此,有利于提升成像品质。
如图1E所示,光轴X可通过通光孔123、124,使得镜头载体110与通光孔123、124同轴配置。借此,可维持镜头载体110与通光孔123、124之间的同轴度,防止通光孔123、124遮蔽非成像光线以外的光线,以提升成像品质。再者,通光孔123、124可环绕光轴X且为一封闭环状。透过通光孔123、124的设计,可确保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互相对应设置的连续性,而维持高遮光效率。具体而言,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互相对称连接,使得通光孔123、124的形状保持一连续且封闭的环状孔。
请参照图1F及图1G,其中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的侧视图,图1G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必须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形成的通光孔123,依据不同的光学设计需求,可提供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三种不同结构的通光孔123,为简化附图起见,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的通光孔123以相同编号表示,而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其他元件与其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不另赘述。再者,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形成的通光孔124的结构可与通光孔123相同,也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中通光孔223(标示于图2B)相同,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二实施方式中通光孔223细部结构将在第二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在此不另赘述。
如图1G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1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1231a、一第一峰点1232a以及一第二峰点1233a。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1231a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1232a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1233a为以谷点1231a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1232a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1231a、第一峰点1232a以及第二峰点1233a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121与第二遮光结构131形成的遮光结构在图1G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1H及图1I,其中图1H绘示依照图1G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参数示意图,图1I绘示依照图1G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1H及图1I所示,谷点1231a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1232a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1233a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1231a与第一峰点1232a的连线及谷点1231a与第二峰点1233a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1231a与第一峰点1232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1231a与第二峰点1233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1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181
请参照图1J,图1J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如图1J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1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1231b、一第一峰点1232b以及一第二峰点1233b。谷点1231b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1232b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1233b为以谷点1231b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1K)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1232b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
请配合参照图1K及图1L,其中图1K绘示依照图1J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参数示意图,图1L绘示依照图1J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1K及图1L所示,谷点1231b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1232b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1233b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1231b与第一峰点1232b的连线及谷点1231b与第二峰点1233b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1231b与第一峰点1232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1231b与第二峰点1233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1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二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182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191
请参照图1M,其中图1M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沿剖线1G-1G的剖视图。如图1M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1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1231c、一第一峰点1232c以及一第二峰点1233c。具体而言,剖面为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1231c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1232c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1233c为以谷点1231c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1N)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1232c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
请配合参照图1N及图1O,其中图1N绘示依照图1M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参数示意图,图1O绘示依照图1M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1N及图1O所示,谷点1231c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1232c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1233c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1231c与第一峰点1232c的连线及谷点1231c与第二峰点1233c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1231c与第一峰点1232c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1231c与第二峰点1233c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1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192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A、图2B及图2C,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的爆炸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由图2A、图2B及图2C可知,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包含一镜头载体210、一第一模造结构220、一第二模造结构2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力学机构(图未标示)、一软性电路板260及一上盖270。
镜头载体210定义一光轴X。第一模造结构220与镜头载体210对应设置。第二模造结构230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220以形成一内部空间222(标示于图2G),镜头载体210容置于内部空间222。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210沿光轴X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210与第一模造结构220互相连接。上盖270盖设于软性电路板260,并将镜头载体210、第一模造结构220、第二模造结构230、驱动机构及力学机构容纳于其中。
具体而言,驱动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241及至少一驱动线圈242;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磁石241与驱动线圈242的数量分别为二,驱动磁石241分别设置于镜头载体210的二外侧,驱动线圈242分别设置于软性电路板260的二内侧,且二驱动磁石241分别对应二驱动线圈24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透过驱动磁石241与驱动线圈242的相对感应而带动镜头载体210位移进行对焦。
如图2B至图2C所示,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251,且铁磁性元件251对应于驱动机构。第二实施方式中,铁磁性元件251的数量为二,其设置于第一模造结构220并分别对应驱动机构的二驱动磁石24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由于驱动磁石241设置于镜头载体210,透过铁磁性元件251的配置,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连接镜头载体210与第一模造结构220,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运行过程中的对焦稳定度。另外,力学机构可还包含多个滚珠252,其设置于镜头载体210与第一模造结构220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中,滚珠252的数量为四,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滚珠252的配置可使镜头载体210更加稳定地沿光轴X移动,以提升对焦的稳定度。
请配合参照图2D及图2E,其中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的部分剖视图,图2E绘示依照图2D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200的部分剖视平面图。如图2D及图2E所示,铁磁性元件251与驱动机构的驱动磁石241对应设置。详细来说,镜头载体210的二外侧的一部分分别夹设于各二铁磁性元件251与各二驱动磁石241之间。借此,可提升镜头载体210移动的稳定度。
请参照图2F,其中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一模具M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可形成一通光孔,其可包含一遮光结构,且通光孔对应于遮光结构;具体而言,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220可形成一通光孔223且包含一遮光结构221,通光孔223对应于遮光结构221。在制程上,第一模造结构220可通过模具M以弹性离型形成通光孔223,且模具M可沿一拆模方向M1由第一模造结构220拆除。再者,通光孔223对应的遮光结构221可为一种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22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模造制品成型阶段,透过塑料本身的弹性,可更容易透过模具设计成型较为复杂的模造制品。透过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可将非成像光线反射,进而减弱非成像光线的强度。
请配合参照图2G及图2H,其中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耦合的示意图,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210、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的组合示意图。如图2B、图2C、图2F、图2G及图2H所示,第一模造结构220可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221a,且第二模造结构230可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231。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221a与第二遮光结构231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224。详细来说,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通光孔224的结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光孔123相同,在此不另赘述。光轴X可通过通光孔223、224使得镜头载体210与通光孔223、224同轴配置。借此,可维持镜头载体210与通光孔223、224之间的同轴度,防止通光孔223、224遮蔽非成像光线以外的光线,以提升成像品质。再者,通光孔223、224可环绕光轴X且为一封闭环状。借此可确保第一遮光结构221a与第二遮光结构231互相对应设置的连续性,进而维持较高的遮光效率。
请参照图2I及图2J,其中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耦合的侧视图,图2J绘示依照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必须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结构221对应的通光孔223,依据不同的光学设计需求,可提供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三种不同结构的通光孔,为简化附图起见,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的通光孔223以相同编号表示,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其他元件与其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如图2J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2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2231a、一第一峰点2232a以及一第二峰点2233a。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结构220沿剖线2J-2J的剖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2231a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2232a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2233a为以谷点2231a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2K)为基准,对于第一峰点2232a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2231a、第一峰点2232a以及第二峰点2233a为位于遮光结构221在图2J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2K及图2L,其中图2K绘示依照图2J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参数示意图,图2L绘示依照图2J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2K及图2L所示,谷点2231a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2232a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2233a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2231a与第一峰点2232a的连线及谷点2231a与第二峰点2233a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2231a与第一峰点2232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2231a与第二峰点2233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2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221
请参照图2M,图2M绘示依照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如图2M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2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2231b、一第一峰点2232b以及一第二峰点2233b。谷点2231b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2232b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2233b为以谷点2231b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2N)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2232b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
请配合参照图2N及图2O,其中图2N绘示依照图2M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参数示意图,图2O绘示依照图2M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2N及图2O所示,谷点2231b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2232b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2233b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2231b与第一峰点2232b的连线及谷点2231b与第二峰点2233b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2231b与第一峰点2232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2231b与第二峰点2233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2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231
请参照图2P,图2P绘示依照图2I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沿剖线2J-2J的剖视图。如图2P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2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2231c、一第一峰点2232c以及一第二峰点2233c。谷点2231c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2232c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2233c为以谷点2231c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2Q)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2232c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
请配合参照图2Q及图2R,其中图2Q绘示依照图2P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参数示意图,图2R绘示依照图2P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2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2Q及图2R所示,谷点2231c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2232c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2233c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2231c与第一峰点2232c的连线及谷点2231c与第二峰点2233c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2231c与第一峰点2232c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2231c与第二峰点2233c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2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六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241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图3B及图3C,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立体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爆炸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由图3A、图3B及图3C可知,相机模块300包含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标示)以及一成像面380,其中成像面380位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311、一第一模造结构(图未标示)、一第二模造结构(图未标示)、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力学机构(图未标示)、一上盖360以及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371、372。
镜头载体311定义一光轴X,其用以承载一成像镜头312,且成像镜头312包含一成像透镜组312a,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一模造结构与镜头载体311对应设置,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其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形成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且镜头载体311以及光线转折元件371、372分别设置于内部空间。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311沿光轴X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311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上盖360盖设于部分的第一模造结构及部分的第二模造结构,并将镜头载体311、驱动机构、力学机构及光线转折元件372容纳于其中。
详细来说,第一模造结构可包含三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320b、320c,第二模造结构可包含二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330b,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耦合形成内部空间322(标示于图3G),供光线转折元件371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b形成内部空间,供光线转折元件372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b耦合形成内部空间,供镜头载体311设置于其中。
具体而言,驱动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341及至少一驱动线圈342;第三实施方式中驱动磁石341与驱动线圈342的数量分别为二与四,驱动磁石341分别设置于镜头载体311的二侧中,各二驱动线圈342分别设置于上盖360的二内侧,且各驱动磁石341分别对应各二驱动线圈34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透过驱动磁石341与驱动线圈342的相对感应而带动镜头载体311位移进行对焦。
如图3B及图3C所示,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351,且铁磁性元件351对应于驱动机构。第三实施方式中,铁磁性元件351的数量为二,其设置于第一模造子结构320c并分别对应驱动机构的二驱动磁石34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由于驱动磁石341设置于镜头载体311,透过铁磁性元件351的配置,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连接镜头载体311与第一模造结构,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运行过程中的对焦稳定度。
请配合参照图3D及图3E,其中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部分剖视图,图3E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另一部分剖视图。如图3D及图3E所示,铁磁性元件351与驱动机构的驱动磁石341对应设置。详细来说,镜头载体311的二外侧的一部分分别夹设于各二铁磁性元件351与各二驱动磁石341之间。借此,可提升镜头载体311移动的稳定度。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形成一通光孔,通光孔包含一遮光结构。如图3B及图3C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的第一模造子结构320b形成通光孔323b且包含遮光结构321b。详细而言,第一模造结构的第一模造子结构320b本身即形成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而光线转折元件372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b的通光孔323b为一弹性离型结构,其呈封闭环状。再者,通光孔323b对应的遮光结构321b可为一种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321b,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模造制品成型阶段,透过塑料本身的弹性,可更容易透过模具设计成型较为复杂的模造制品。透过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可将非成像光线反射,进而减弱非成像光线的强度。必须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通光孔323b的结构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通光孔22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请配合参照图3F及图3G,其中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300的另一爆炸图,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的组合示意图。如图3F及图3G所示,第一模造结构的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可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321a,且第二模造结构的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可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331。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可耦合于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以形成一内部空间322,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321a与第二遮光结构331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323a。详细来说,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再配合参照图3F,光线转折元件371、372可为棱镜或者镜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三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371、372为棱镜。光线转折元件371、372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371、372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371、372的一出光光路,并分别定义另二光轴X1、X2。具体而言,当成像光线的光路沿光轴X1入射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时,光线转折元件371将成像光线的光路由光轴X1转折至光轴X,成像光线通过成像镜头312后,光线转折元件372再将成像光线的光路由光轴X转折至光轴X2,借以将成像光线的光路引导至成像面380。通过光线转折元件371、372使成像镜头驱动模块达到更理想的空间运用,可以较小的内部空间容纳长焦距所经过的光路。借此,可提供微型镜头的可行性。详细来说,光线转折元件371、372分别设置于内部空间322与第一模造子结构320b形成的内部空间中。透过将通光孔323a、323b配置在光线转折元件371的物侧及光线转折元件372的像侧,可有效遮蔽非成像光线,借以可保持影像的清晰度。
再者,通光孔323a、323b可分别环绕光轴X1、X2且为一封闭环状。借此,可确保第一遮光结构321a与第二遮光结构331互相对应设置的连续性,进而维持较高的遮光效率。
请配合参照图3H及图3I,其中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的示意图,图3I绘示依照图3H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的侧视图。通光孔323a通过光轴X1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3231、一第一峰点3232以及一第二峰点3233。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耦合的交界面,且所述剖面垂直于光轴X1与光轴X交接形成的平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3231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1者,第一峰点3232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1的一者,且第二峰点3233为以谷点3231垂直光轴X1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3J)为基准,对于第一峰点3232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1者。具体而言,谷点3231、第一峰点3232以及第二峰点3233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321a在图3J中的点。
再者,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330b的结构可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标示于图4B)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标示于图4B)的结构相同,也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120与第二模造结构130、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220与第二模造结构230相同,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细部结构将在第四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在此不另赘述。
请配合参照图3J及图3K,其中图3J绘示依照图3I第三实施方式中通光孔323a的参数示意图,图3K绘示依照图3I第三实施方式中通光孔323a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3J及图3K所示,谷点3231与光轴X1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3232与光轴X1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3233与光轴X1的距离为d2,谷点3231与第一峰点3232的连线及谷点3231与第二峰点3233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3231与第一峰点3232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1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3231与第二峰点3233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1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323a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七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271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281
<第四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4A、图4B及图4C,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400的立体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400的爆炸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400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由图4A、图4B及图4C可知,相机模块400包含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标示)以及一成像面480,其中成像面480位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411、一第一模造结构(图未标示)、一第二模造结构(图未标示)、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力学机构(图未标示)、一上盖460及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471、472。
镜头载体411定义一光轴X。其用以承载一成像镜头412,且成像镜头412包含一成像透镜组412a,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一模造结构与镜头载体411对应设置,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其中第一模造结构与第二模造结构形成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且镜头载体411以及光线转折元件471、472分别设置于内部空间。驱动机构用以驱动镜头载体411沿光轴X移动。力学机构用以将镜头载体411与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上盖460盖设于部分的第一模造结构及部分的第二模造结构,并将镜头载体411、驱动机构、力学机构及光线转折元件472容纳于其中。
详细来说,第一模造结构可包含三第一模造子结构420a、420b、420c,第二模造结构可包含二第二模造子结构430a、430b,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一模造子结构420a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a耦合形成内部空间,供光线转折元件471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b形成内部空间,供光线转折元件472设置于其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形成内部空间422(标示于图4D),供镜头载体411设置于其中。
具体而言,驱动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441及至少一驱动线圈442;第四实施方式中驱动磁石441与驱动线圈442的数量分别为二与四,驱动磁石441分别设置于镜头载体411的二侧中,各二驱动线圈442分别设置于上盖460的二内侧,且各驱动磁石441分别对应各二驱动线圈44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透过驱动磁石441与驱动线圈442的相对感应而带动镜头载体411位移进行对焦。
如图4B及图4C所示,力学机构可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451,且铁磁性元件451对应于驱动机构。第四实施方式中,铁磁性元件451的数量为二,其设置于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并分别对应驱动机构的二驱动磁石44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由于驱动磁石441设置于镜头载体411,透过铁磁性元件451的配置,力学机构可通过磁力连接镜头载体411与第一模造结构,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运行过程中的对焦稳定度。
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a、420b、第二模造子结构430a及光线转折元件471、472的结构及配置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320a、320b、第二模造子结构330a及光线转折元件371、372的结构及配置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请配合参照图4D及图4E,其中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的示意图,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镜头载体411、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的组合示意图。第一模造结构的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可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421,且第二模造结构的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可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431。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421与第二遮光结构431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423。光轴X可通过通光孔423使得镜头载体411与通光孔423同轴配置。借此,可维持镜头载体与通光孔423之间的同轴度,防止通光孔423遮蔽非成像光线以外的光线,以提升成像品质。详细来说,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再者,通光孔423可环绕光轴X且为一封闭环状。借此可确保第一遮光结构421与第二遮光结构431互相对应设置的连续性,进而维持较高的遮光效率。
请参照图4F,其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沿剖线4F-4F的剖视图。必须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结构421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形成的通光孔423,依据不同的光学设计需求,可提供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两种不同结构的通光孔,为简化附图起见,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的通光孔423以相同编号表示,而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其他元件与其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如图4F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4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4231a、一第一峰点4232a以及一第二峰点4233a。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4231a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4232a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4233a为以谷点4231a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4G)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4232a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4231a、第一峰点4232a以及第二峰点4233a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421与第二遮光结构431形成的遮光结构在图4G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4G及图4H,其中图4G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423的参数示意图,图4H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4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4G及图4H所示,谷点4231a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4232a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4233a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4231a与第一峰点4232a的连线及谷点4231a与第二峰点4233a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4231a与第一峰点4232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4231a与第二峰点4233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4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八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301
请参照图4I,其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沿剖线4F-4F的剖视图。如图4J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4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4231b、一第一峰点4232b以及一第二峰点4233b。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子结构420c与第二模造子结构430b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4231b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4232b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4233b为以谷点4231b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4J)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4232b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4231b、第一峰点4232b以及第二峰点4233b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421与第二遮光结构431形成的遮光结构在图4G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4J及图4K,其中图4J绘示依照图4I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423的参数示意图,图4K绘示依照图4I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4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4J及图4K所示,谷点4231b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4232b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4233b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4231b与第一峰点4232b的连线及谷点4231b与第二峰点4233b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4231b与第一峰点4232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4231b与第二峰点4233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通光孔4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九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311
<第五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5A、图5B及图5C,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立体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爆炸图,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由图5A、图5B及图5C可知,相机模块(图未标示)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500及一成像面560(标示于图5K)。成像镜头模块500包含一镜头载体(图未标示)。镜头载体包含一成像透镜组510、一光线转折元件540、一第一模造结构520、一第二模造结构530及一固定座550。
成像透镜组510定义一光轴X。光线转折元件540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540的一入光光路L1(标示于图5K)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L2(标示于图5K),且光线转折元件540设置于固定座550。第一模造结构520与光线转折元件540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521。第二模造结构530可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520以形成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成像透镜组510与光线转折元件540中至少一者可容置于内部空间,且第二模造结构530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531。
请配合参照图5D、图5E及图5F,其中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耦合的示意图,图5E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500的一侧视图,图5F绘示依照图5E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沿剖线5F-5F的剖视图。由图5D、图5E及图5F可知,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521与第二遮光结构531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523。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510与光线转折元件540皆容置于内部空间。详细来说,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耦合的方式可以是使用点胶粘合、塑胶件嵌合设计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5G、图5H及图5I,其中图5G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的一侧视图,图5H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的另一侧视图,图5I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的又一侧视图。如图5A至图5G所示,第一模造结构520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522,第二模造结构530可还包含一第四遮光结构532,且第一模造结构520与第二模造结构530耦合后,使得第三遮光结构522与第四遮光结构532可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另一通光孔,即第二通光孔524。第一通光孔523、第二通光孔524的结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通光孔123、223、224、323a、323b、42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另赘述。借此,同一镜头载体可包含二个以上的通光孔,以对应更复杂的光学设计并减少组装公差。
请配合参照图5J及图5K,其中图5J绘示依照图5E第五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500沿剖线5F-5F的剖视图,图5K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540的入光光路L1与出光光路L2的路径示意图。如图5J及图5K所示,光线转折元件540可为棱镜或者镜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线转折元件540可通过内部的至少一反射面将成像光线的光路转折,转折次数随反射面数量增加。具体而言,当成像光线的光路沿入光光路L1入射至成像镜头模块500时,光线转折元件540将成像光线的光路由入光光路L1转折至出光光路L2,借以将成像光线的光路引导至一成像面560。透过光线转折元件的配置,可制造出潜望式成像镜头模块。借此,可满足长焦距光路需求。第五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540为棱镜,光线转折元件540的入光光路L1通过第一通光孔523,借以满足入光光路L1的遮光需求;光线转折元件540的出光光路L2通过第二通光孔524,借以满足出光光路L2的遮光需求。借此,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第六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6A、图6B、图6C及图6D,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600的立体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600沿剖线6B-6B的剖视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第三模造结构640与第四模造结构660沿剖线6B-6B的剖视图,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第三模造结构640与第四模造结构660沿剖线6B-6B的另一剖视图。由图6A、图6B、图6C及图6D可知,相机模块60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及一成像面670。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图未标示)。镜头载体包含一成像透镜组610、一光线转折元件650、一第一模造结构620、一第二模造结构630、一第三模造结构640及一第四模造结构660。
成像透镜组610定义一光轴X。光线转折元件650设置于第四模造结构660,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光线转折元件650的一入光光路L1(标示于图6E)转折至光线转折元件650的一出光光路L2(标示于图6E)。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620与第二模造结构630,且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形成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且成像透镜组610容置于内部空间。
再者,第一模造结构620与成像透镜组610对应设置并包含第一遮光结构621(标示于图6H)、621a,第二模造结构630与成像透镜组610对应设置并包含第二遮光结构631、631a,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于第一模造结构620及第二模造结构630以形成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且成像透镜组610与光线转折元件650中至少一者容置于内部空间,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610容置于内部空间,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三模造结构640包含第三遮光结构641、641a。第一模造结构620与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621a与第二遮光结构631a及第三遮光结构641a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622。第一通光孔622的结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通光孔123、223、224、323a、323b、423、523、52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具体而言,第四模造结构660可包含一第四遮光结构661,并形成一通光孔,即第二通光孔662,第二通光孔662与第四遮光结构661对应。第二通光孔662的结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通光孔123、223、224、323a、323b、423、523、52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请配合参照图6E,其中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光线转折元件650的入光光路L1与出光光路L2的路径示意图。如图6E所示,当一成像光线沿入光光路L1的方向入射至成像透镜组610时,光线转折元件650将成像光线的光路转折至出光光路L2,使得成像光线可通过第二通光孔662并引导至成像面670,借以满足出光光路L2的遮光需求。借此,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详细来说,入光光路L1平行于光轴X。借此,光线转折元件650使成像镜头模块达到更理想的空间运用,可以较小的内部空间容纳长焦距所经过的光路以提供微型镜头的可行性。
请配合参照图6F、图6G、图6H、图6I及图6J,其中图6F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610、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爆炸侧视图,图6G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620与一模具M的示意图,图6H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610、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爆炸示意图,图6I绘示依照图6F第六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610、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另一爆炸示意图,图6J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组合示意图。如图6F及图6G所示,第一模造结构620可通过一模具M以弹性离型制成,且模具M可沿一拆模方向M1由第一模造结构620拆除,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也可通过模具M以弹性离型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模造制品成型阶段,透过塑料本身的弹性,可更容易透过模具设计成型较为复杂的模造制品。透过凹凸相间的遮光结构,可将非成像光线反射,进而减弱非成像光线的强度。透过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配置,镜头载体可为可分拆式的模造制品,进而降低制品离型的困难度。借此,可提升良品率。
如图6H至图6J所示,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与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后,使得第一遮光结构621、第二遮光结构631与第三遮光结构641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即第三通光孔623。换句话说,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后,第一遮光结构621a、第二遮光结构631a及第三遮光结构641a与第一遮光结构621、第二遮光结构631及第三遮光结构641分别对应形成第一通光孔622及第三通光孔623。透过多个模造结构耦合的模造结构,可对应更复杂的遮光结构设计需求。再者,光线转折元件650的入光光路L1可通过第三通光孔623,借以满足入光光路L1的遮光需求。借此,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请参照图6K,其中图6K绘示依照图6J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610、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部分剖视图。必须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结构621、第二遮光结构631与第三遮光结构641形成的第三通光孔623,依据不同的光学设计需求,可提供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两种不同结构的通光孔,为简化附图起见,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三通光孔623以相同编号表示,而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其他元件与其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如图6K所示,第三通光孔6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6231a、一第一峰点6232a以及一第二峰点6233a。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6231a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6232a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6233a为以谷点6231a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6L)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6232a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6231a、第一峰点6232a以及第二峰点6233a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621、第二遮光结构631与第三遮光结构641形成的遮光结构在图6K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6L及图6M,其中图6L绘示依照图6K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623的参数示意图,图6M绘示依照图6K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6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6L及图6M所示,谷点6231a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6232a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6233a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6231a与第一峰点6232a的连线及谷点6231a与第二峰点6233a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6231a与第一峰点6232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6231a与第二峰点6233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第三通光孔6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十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361
请参照图6N,其中图6N绘示依照图6J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610、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的部分剖视图。如图6N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623通过光轴X的一剖面包含一谷点6231b、一第一峰点6232b以及一第二峰点6233b。具体而言,所述剖面为第一模造结构620、第二模造结构630及第三模造结构640耦合的交界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谷点6231b为剖面中最远离光轴X者,第一峰点6232b为剖面中最靠近光轴X的一者,且第二峰点6233b为以谷点6231b垂直光轴X的一直线Y(标示于图6O)为基准,相对于第一峰点6232b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光轴X者。具体而言,谷点6231b、第一峰点6232b以及第二峰点6233b为位于第一遮光结构621、第二遮光结构631与第三遮光结构641形成的遮光结构在图6N剖面中的点。
请配合参照图6O及图6P,其中图6O绘示依照图6N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623的参数示意图,图6P绘示依照图6N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通光孔623的另一参数示意图。如图6N及图6O所示,谷点6231b与光轴X的距离为D,第一峰点6232b与光轴X的距离为d1,第二峰点6233b与光轴X的距离为d2,谷点6231b与第一峰点6232b的连线及谷点6231b与第二峰点6233b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谷点6231b与第一峰点6232b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一直线P形成一夹角θ1,谷点6231b与第二峰点6233a的连线及平行于光轴X的直线P形成一夹角θ2,第三通光孔623的剖面可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EDR=[(D-d1)/D]×100%),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十一的条件。
Figure BDA0003269162740000371
<第七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0的示意图,图7B绘示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7A与图7B可知,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700系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700包含相机模块701(标示于图7C),且相机模块701为超广角相机模块702、高像素相机模块703、摄远相机模块704,其中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设置于相机模块701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70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任一者,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相机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700的使用者界面705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七实施方式中使用者界面705可为触控屏幕,其用以显示画面并具备触控功能,且可用以手动调整拍摄视角以切换不同的相机模块701。此时相机模块70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706。
请配合参照图7C,其中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0的方块图。由图7B与图7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7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70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707,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模块710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708。对焦辅助模块710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709、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708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700中相机模块70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707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7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界面705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使用者界面705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701、电子感光元件、光学防手震组件707、感测元件708及对焦辅助模块710可设置在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图未标示)上,并透过一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7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70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708及多个对焦辅助模块710,感测元件708及对焦辅助模块71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7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70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超广角相机模块702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7D可知,以超广角相机模块702可拍摄到较大范围的影像,具有容纳更多景色的功能。
图7E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高像素相机模块703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7E可知,以高像素相机模块703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
图7F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方式中摄远相机模块704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7F可知,以摄远相机模块704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可拍摄远处的影像并放大至高倍。
由图7D至图7F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机模块701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700实现变焦的功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及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
一第一模造结构,其与该镜头载体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
一第二模造结构,其耦合于该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该镜头载体容置于该内部空间,该第二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
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该镜头载体沿该光轴移动;以及
一力学机构,用以将该镜头载体与该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
其中,该第一模造结构与该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通光孔;
其中,该通光孔通过该光轴的一剖面包含:
一谷点,为该剖面中最远离该光轴者;
一第一峰点,为该剖面中最靠近该光轴的一者;以及
一第二峰点,为以该谷点垂直该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该光轴者;
其中,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第二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d1/D<0.95;以及
0.1<d2/D<0.9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第二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5<d1/D<0.91;以及
0.5<d2/D<0.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轴通过该通光孔,使得该镜头载体与该通光孔同轴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环绕该光轴且为一封闭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力学机构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且该至少一铁磁性元件对应于该驱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一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一夹角θ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该夹角θ,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该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该夹角θ2,其满足下列条件:
θ+θ1+θ2=18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该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该夹角θ2,其满足下列条件:
5度<θ1<157度;以及
5度<θ2<157度。
9.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
11.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
一第一模造结构,与该镜头载体对应设置;
一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该第一模造结构,其中该第一模造结构与该第二模造结构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该镜头载体设置于该内部空间;
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该镜头载体沿该光轴移动;以及
一力学机构,用以将该镜头载体与该第一模造结构互相连接;
其中,该第一模造结构与该第二模造结构中至少一者形成一通光孔,该通光孔包含一遮光结构;
其中,该通光孔通过该光轴的一剖面包含:
一谷点,为该剖面中最远离该光轴者;
一第一峰点,为该剖面中最靠近该光轴的一者;以及
一第二峰点,为以该谷点垂直该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该光轴者;
其中,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第二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d1/D<d2/D;以及
0.90<d2/D<1.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第二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5<d1/D<d2/D;以及
0.94<d2/D<1.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轴通过该通光孔,使得该镜头载体与该通光孔同轴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环绕该光轴且为一封闭环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通光孔的该剖面定义一弹性离型比例EDR,其满足下列条件:
EDR=[(D-d1)/D]×100%;以及
0%<EDR<15%。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该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该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并定义另一光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造结构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该至少一光线转折元件容置于该内部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力学机构包含至少一铁磁性元件,且该至少一铁磁性元件对应于该驱动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θ,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一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一夹角θ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形成该夹角θ,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一直线形成该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该夹角θ2,其满足下列条件:
θ+θ1+θ2=18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该第一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该夹角θ1,该谷点与该第二峰点的连线及平行于该光轴的该直线形成该夹角θ2,其满足下列条件:
5度<θ1<157度;以及
5度<θ2<157度。
22.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镜头载体,包含:
一成像透镜组,定义一光轴;
一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该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该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
一第一模造结构,其与该光线转折元件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以及
一第二模造结构,耦合于该第一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该成像透镜组与该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该内部空间,该第二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
其中,该第一模造结构与该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一通光孔。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造结构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该第二模造结构还包含一第四遮光结构,且该第一模造结构与该第二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该第三遮光结构与该第四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二通光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线转折元件的该入光光路通过该第一通光孔。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线转折元件的该出光光路通过该第二通光孔。
26.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镜头载体,包含:
一成像透镜组,定义一光轴;
一光线转折元件,用以将一成像光线从该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入光光路转折至该光线转折元件的一出光光路;
一第一模造结构,其与该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
一第二模造结构,其与该成像透镜组对应设置,并包含一第二遮光结构;以及
一第三模造结构,耦合于该第一模造结构及该第二模造结构以形成一内部空间,且该成像透镜组与该光线转折元件中至少一者容置于该内部空间,该第三模造结构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
其中,该第一模造结构、该第二模造结构及该第三模造结构耦合后,使得该第一遮光结构、该第二遮光结构及该第三遮光结构互相对应设置,进而形成一第三通光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通光孔通过该光轴的一剖面包含:
一谷点,为该剖面中最远离该光轴者;
一第一峰点,为该剖面中最靠近该光轴的一者;以及
一第二峰点,为以该谷点垂直该光轴的一直线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峰点的另一侧之中最靠近该光轴者;
其中,该谷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该第一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1,该第二峰点与该光轴的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94<d1/D<1.0;以及
0.94<d2/D<1.0。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线转折元件的该入光光路通过该第三通光孔。
CN202122264433.6U 2021-04-16 2021-09-17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63103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838 2021-04-16
TW110113838A TWI777499B (zh) 2021-04-16 2021-04-16 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0372U true CN216310372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1118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6031.8A Pending CN115220172A (zh) 2021-04-16 2021-09-17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122264433.6U Active CN216310372U (zh) 2021-04-16 2021-09-17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6031.8A Pending CN115220172A (zh) 2021-04-16 2021-09-17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4343A1 (zh)
CN (2) CN115220172A (zh)
TW (1) TWI7774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0172A (zh) * 2021-04-16 2022-10-2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7326A (ja) * 1995-04-25 1996-11-12 Canon Inc 複合カメラ
WO2009084192A1 (ja) * 2007-12-28 2009-07-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レンズ支持構造
JP5172376B2 (ja) * 2008-02-14 2013-03-27 Hoya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の遮光構造
JP4572964B2 (ja) * 2008-07-11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10086981B (zh) * 2018-01-25 2021-08-31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的控制方法
WO2020007085A1 (zh) * 2018-07-02 2020-01-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电子装置、移动终端以及电子设备
TWI707188B (zh) * 2019-09-18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43898B (zh) * 2020-07-22 2021-10-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達成影像穩定的反射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77499B (zh) * 2021-04-16 2022-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0172A (zh) * 2021-04-16 2022-10-2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34343A1 (en) 2022-10-20
TWI777499B (zh) 2022-09-11
CN115220172A (zh) 2022-10-21
TW202242525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04998A (zh) 可達成影像穩定的反射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11826861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3703256A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1751956A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6310372U (zh)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5986700U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5375919U (zh) 成像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3534387B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5526212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8011612A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4503998U (zh) 成像镜头、摄影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7718396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8068334U (zh) 金属遮光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9351824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3783355U (zh) 摄像组件和终端
JP2004248018A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