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3012U -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3012U
CN216303012U CN202122664834.0U CN202122664834U CN216303012U CN 216303012 U CN216303012 U CN 216303012U CN 202122664834 U CN202122664834 U CN 202122664834U CN 216303012 U CN216303012 U CN 216303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angular plate
connecting rod
control system
fixedly connected
sav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48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Tia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Ti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Tia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Ti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48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03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3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3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包括伸缩杆,伸缩杆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一,矩形板一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二,矩形板二的前侧面右侧开设有孔一,且矩形板二的前侧面开设有孔二,孔二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一,连杆一的前侧面转动连接有电机,且连杆一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一,杆一前侧面上端的连杆一转动连接有电磁取物端,孔一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二,连杆二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二;该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通过设置电磁取物端、配重盒和配重块,可以在载人单元使用高峰期或低谷期时合理控制载人单元与配重盒及额外添加配重块总重量的平衡,以节约曳引单元消耗的电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乘用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
20世纪末电梯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动力。大大缩小了机房占地,并且具有能耗低、节能高效、提升速度快等优点,极大地助推了房地产向超高层方向发展。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1、现有电梯无法调节配重,导致电梯在乘用高峰期需要消耗额外的电力以应对增加的载重负担;
2、现有的电梯大多数配置为单曳引机,导致电梯在高负载运行状态下容易出现超载的情况,限制了电梯的运力水平,采用多驱动单元又会额外增加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一,所述矩形板一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二,所述矩形板二的前侧面右侧开设有孔一,且矩形板二的前侧面开设有孔二,所述孔二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一,所述连杆一的前侧面转动连接有电机,且连杆一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一,所述杆一前侧面上端的连杆一转动连接有电磁取物端,所述孔一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二,所述连杆二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磁取物端的下表面贴合有配重盒,所述配重盒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配重块,且配重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曳引单元,所述曳引单元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载人单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矩形板二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杆一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杆二的数量为两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机的后侧面固定连接矩形板一上表面的矩形板二前侧面,所述电机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磁取物端的下端下表面与配重块的上表面完全重合,所述电磁取物端的下端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矩形板一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与配重块的下表面完全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通过设置伸缩杆到电磁取物端间的所有部件,在载人单元运行高峰期载重量较大时,能够合理额外添加适当数量的配重块,使载人单元及其内部乘坐人员的重量与配重盒端的重量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在曳引单元运行的过程中,不会消耗过多的电力拖拽载人单元上升下降,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在高层建筑的使用中效果尤为明显;
2、该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通过设置曳引单元为对称结构,额外增加的驱动单元在载人单元使用高峰期,驱动单元会同步运行以提高负载能力,在乘用低峰期时,两个驱动单元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会等时间歇性轮流运行,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重调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牵引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乘坐及控制系统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伸缩杆;102、矩形板一;103、矩形板二;104、孔一;105、孔二;106、连杆一;107、电机;108、杆一;109、电磁取物端;110、连杆二;111、杆二;112、配重盒;113、配重块;114、曳引单元;115、载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包括伸缩杆101,伸缩杆101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一102,矩形板一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二103,矩形板二103的前侧面右侧开设有孔一104,且矩形板二103的前侧面开设有孔二105,孔二105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一106,连杆一106的前侧面转动连接有电机107,且连杆一106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一108,杆一108前侧面上端的连杆一106转动连接有电磁取物端109,孔一104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二110,连杆二110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二111。
本实施例中,电磁取物端109的下表面贴合有配重盒112,配重盒11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配重块113,且配重盒1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曳引单元114,曳引单元1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载人单元115,通过将配重盒112与配重块113分离式设计,为后续配重盒112总重量可以提供了可能性,矩形板二103的数量为两个,连杆一106的数量为两个,连杆二110的数量为两个,通过将矩形板二103、连杆一106和连杆二110等数量设置,可以将两块矩形板二103与杆一108和杆二111之间组成平行四边形,提高结构之间的稳定性,电机107的后侧面固定连接矩形板一102上表面的矩形板二103前侧面,电机107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通过将电机107的供电接入控制系统,可以使电机107间歇性正反向运行,电磁取物端109的下端下表面与配重块113的上表面完全重合,电磁取物端109的下端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通过将电磁取物端109的供电接入控制系统,可以使电磁取物端109间歇性产生磁力,矩形板一102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底面与配重块113的下表面完全重合,通过统一该凹槽与配重块113的尺寸,方便后期对配重块113进行收纳暂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将伸缩杆101的前侧面固定在电梯井顶部前侧开设的凹槽内部,并确保凹槽尺寸能完全收纳伸缩杆101到电磁取物端109间的所有部件,在载人单元115内部的控制面板上设定伸缩杆101、电机107和电磁取物端109的工作时间及触发条件,在每天上午七点到九点和下午六点到八点这两个时间段,使用载人单元115的人数较多,导致载人单元115的重量会大于配重盒112及其内部放置若干数量配重块113的质量总和,这样曳引单元114就会消耗额外的电力来拖拽载人单元115,该装置通过设定载人单元115内部的控制系统,当到达设定的时间段后,曳引单元114会拖拽配重盒112上升至最高点并进入锁定状态,这时电机107和电磁取物端109的电源接通,电磁取物端109下表面通电后会产生强磁,将矩形板一102上表面凹槽内部的配重块113吸附在其下表面,这时电机107带动连杆一106逆时针方向转动,电磁取物端109带着额外的配重块113移动到配重盒112的上方,在配重块113装填完毕后,电磁取物端109的电源断开磁性消失并再次启动电机107的电源,使连杆一106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伸缩杆101接通电源,控制矩形板一102移动到合适位置,方便循环上述操作,向配重盒112上表面对称位置添加同等数量的配重块113,确保配重盒112前后两端重量一致以保持配重盒112的平衡,配重重新调整完成后,锁定状态解开,伸缩杆101控制矩形板一102到电磁取物端109间所有结构恢复到初始位置,两块矩形板二103配合杆一108和杆二111的设置,能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这样在整个添加额外配重块113的过程中,能确保远离矩形板一102端的矩形板二103始终处于水平稳定状态,且在重力的作用下电磁取物端109始终处于垂直状态,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确保添加或取出额外配重块113的过程中,杆二111的设置能分担杆一108牵引电磁取物端109自重和吸附额外的配重块113重量时的受力,有利于延长杆一108的使用寿命,降低跟换杆一108的维护频率,由于曳引单元114采用双曳引结构,所以能有效提高对载人单元115的牵引能力,在载人单元115速度变化加大时,载人单元115的运行会更加稳定,并且在使用不频繁的时间段,通过控制系统能使其驱动单元轮流工作,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配重盒112会上升至最高点,反向重复上述操作,将额外的配重块113取出,使配重盒112及其内部原有数量的配重块113和载人单元115的重量达到平衡,通过控制系统灵活调节配重盒112端的重量变化,起到合理节约曳引单元114消耗电力的效果,对降低曳引单元114在载人单元115使用高峰期的运载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杆(101),所述伸缩杆(101)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一(102),所述矩形板一(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二(103),所述矩形板二(103)的前侧面右侧开设有孔一(104),且矩形板二(103)的前侧面开设有孔二(105),所述孔二(105)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一(106),所述连杆一(106)的前侧面转动连接有电机(107),且连杆一(106)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一(108),所述杆一(108)前侧面上端的连杆一(106)转动连接有电磁取物端(109),所述孔一(104)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连杆二(110),所述连杆二(110)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杆二(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取物端(109)的下表面贴合有配重盒(112),所述配重盒(11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配重块(113),且配重盒(1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曳引单元(114),所述曳引单元(1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载人单元(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二(10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杆一(106)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杆二(110)的数量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7)的后侧面固定连接矩形板一(102)上表面的矩形板二(103)前侧面,所述电机(107)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取物端(109)的下端下表面与配重块(113)的上表面完全重合,所述电磁取物端(109)的下端设置有独立供电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一(102)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与配重块(113)的下表面完全重合。
CN202122664834.0U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Active CN216303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834.0U CN216303012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834.0U CN216303012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3012U true CN216303012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118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4834.0U Active CN216303012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03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08976U (zh) 独立驱动单元的单向运行循环电梯装置
CN105460736A (zh) 一种安全升降运货电梯系统
CN104495585A (zh) 智能垂直牵引机
CN203529674U (zh) 一台曳引机驱动两台轿厢的节能电梯组
CN216303012U (zh) 一种电梯节能控制系统
CN209760924U (zh) 大轿厢式垂直升降设备
CN209306777U (zh) 一种安全电梯结构
CN216190156U (zh) 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
CN206624535U (zh)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
CN214399420U (zh) 一种电梯防坠落安全装置
CN205294547U (zh) 一种安全升降运货电梯装置
CN111776898B (zh) 一种载重量和运行速率可调节的电梯
CN207774520U (zh) 一种可移动的电梯控制显示器
CN208378152U (zh) 一种自升降式安全电梯
CN217780446U (zh) 一种提高电梯制动器抱闸和松闸速度的制动装置
CN208544983U (zh) 一种省力型安全电梯
CN215797820U (zh) 一种电梯轿厢框架用的装配式角柱
CN212982141U (zh) 一种地铁检验用支撑架
CN206705465U (zh) 一种升降稳定的建筑工地用升降电梯
CN220223165U (zh) 一种电梯提升装置
CN215755834U (zh) 交流无齿轮电梯
CN208516719U (zh) 一种电梯防滑装置
CN115285817B (zh) 加装电梯强制驱动绕绳机构
CN218024873U (zh) 一种强制驱动旧楼加装电梯
CN207551665U (zh) 一种电梯提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